这里是贫道的私密之处:执行力:构筑内部防控的坚固防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4:43:38
执行力:构筑内部防控的坚固防线 作者:姚世新(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77    更新时间:2008-8-15         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诸多历史因素,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控制滞后于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金融机构,其弱势具体体现在操作风险的防范识别与控制能力上,因内控失控或控制不力导致的违规、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完善农村合作金融内部控制是创新发展方式,实现理性扩张,促进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内涵、原则和目标
  近年来,我国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政府开始加大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2007年3月由财政部牵头、六部委共同组成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问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银监会于2007年7月3日公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已成为金融机构内控建设与执行的新指引。
  内涵。内部控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保证各项业务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借鉴引进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农村合作金融内部控制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原则。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防范风险的关键之一,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是关系到内部控制能否真正发挥控制作用的关键。一般来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合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来建立内部控制机制。
  目标。农村合作金融内部控制是以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
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性为目标。
          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控环境不理想。通过深化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法人治理在机制上尚需完善,没有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农村合作金融内控体系,人力资源在配置方式上不能适应内部控制职责分离的要求,没有形成内控机制的“软性约束”机制,尚未形成包括管理理念、职业道德、组织结构、权责分配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的内控文化。
  制度设计不到位。对于业绩和水平的检验是一种制度建设的完善与否,而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显然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的控制程序,甚至与业务发展不匹配,对新开办的业务种类,没有对应的内控制度及时跟进,“死角”和“盲点”随处可见,“人控”与“机控” 缺乏有效的结合,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控制手段。
  制度执行不到位。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以数字论英雄,重发展,轻管理;重视短期效益,轻风险防范。视内控管理为发展业务的“绊脚石”,对内控执行采取回避甚至对抗的态度,制度执行力不足,令行不执、管控不严为普遍现象。部分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不强,岗位制约、事中监督、事后检查等必须的内控措施难以落到实处,技术性操作失误或差错比较普遍。
  信息交流与反馈不及时。文件信息传递学习贯彻不到位、不及时,影响了制度执行和业务的开展。存在着新业务开办时,实际操作与有关制度规定相脱节,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农信社之间信息沟通、协调和反馈不够。多头管理、职责不清、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基层行社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解决等。
  监督资源分散,检查不到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种监督资源很多,但没有得到有效共享,没能形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督合力和有效发挥总体监督实效及建立内控防范的长效机制,不同程度存在着检查监督不到位,该问责的没问责,该处理不处理,导致周期性现象。
                 内部控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来源于一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更多的领导者文化,领导者自身应有积极的和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文化理念,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领导者自身的示范作用对文化的建立影响巨大,主要领导者的作用应是引导,继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这种文化会对建立好的内控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农村金融也是现代化企业,理应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诠释这种制度的关键点,因此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素质、激发员工热情和创造性。其中科学的薪酬、绩效考评体系,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实施严格的淘汰机制,阻止其不法动机和行为。
  动态风险。采用动态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并举,来确定自我评估的关键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有其特殊性,分析其特点,设置相对应的部门、配备人员定期对关键点进行识别和评估,主要是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持续监督的范围和质量,以及内部审计功能和其他保证方式的工作状况;监督频率、结果以及管理层的利用程度,评估体系的建立以及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控制程度;所确认的重大控制失败或弱点,及其所导致或可能导致的结果及程度;管理层是否能够及时了解内部控制中所存在的失败或弱点,以及这些失败或弱点产生的原因。
  标准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状况综合测试和评价体系,建立在三个原则和一个标准的基础上,即健全性原则、符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统一的标准。评估内容应包括经营决策管理、综合管理、信贷业务、财会业务、资金营运业务、银行卡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监察监督、审计监督12个部分。并应从组织控制、权限控制、目标控制、措施控制、程序控制、监督控制六个方面对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内控评价标准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程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流程再造。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流程变化的需要,适时进行流程再造和业务创新,把制度建设作为内控工作的基点,针对业务品种和客户群的变化,梳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补充、修订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办法,确保规章制度能覆盖各项业务控制的关键风险点。在此基础上,动态的按业务品种研究制定标准业务操作流程,细分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点,将各种规章制度、风险防范措施融入每个操作岗位,形成统一、标准、完善的业务流程岗位操作手册。
  强化基础。强化基础管理首先要构筑一套完善的内控体系,就要加大对在重要岗位、重要业务等主要环节的检查监督力度,在环节上以制度体系来进行相互制约、相互牵制,从而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一般情况下,制度容易订,但执行难,因此,在制度体系下应强化执行力,来构筑内部防控的坚固防线。
  资源整合。在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比较完善,各自独立管理的同时,怎样协同合作,使资源配置有效利用,需要对其进行整合,具体是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检查、审计、监察力量视为一个整体,强化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总体监督实效,通过强化监督制约等一系列举措,将审计监督融入到内部控制的整体工作中。可以尝试着组建直接对省联社负责的“垂直管理、精干高效,责权分明”的内部审计局,以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检查监督体系。通过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业务领导的垂直性,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构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齐抓共管的审计(监督)新格局,实现内控管理水平的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