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编辑的那些事儿:库尔贝 《画室》—置身于社会的艺术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48:56

库尔贝 《画室》—置身于社会的艺术家 高阶秀尔著 范钟鸣译  

2011-01-30 09:52:54|  分类: 看名画的眼睛 |  标签:库尔贝  画室  作品  风景画  模特儿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库尔贝《画室》    ——置身于社会的艺术家

〔画布油画,361  x  598cm , 1855年作,巴黎卢佛尔美术馆藏〕

 

不寻常的作品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巨大的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画面中还有一张画幅很大的画布。在画布前,库尔贝坐在椅子上手持画笔和调色板,正在给他的油画添上最后几笔。在他身后站着的是女裸体模特儿。这幅画里描绘的无疑是一间画室,而且是库尔贝自己的画室。我们观者只要看到画面中央的这一组人物——裸体模特儿、库尔贝和怀着敬意看画的小孩,我们就不会再怀疑这不是画室了。然而,当我们的目光从裸体模特儿和库尔贝这一组人物转向画面的两边时,我们立刻又会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这里聚集了如此之多的人?

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库尔贝作品的爱好者,这些人正在认真地欣赏着库尔贝的风景画。但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里是画室,更不用说欣赏风景画了。他们有的正在埋头看书,有的在热烈地拥抱,还有的手里拿着布料在谈生意,等等。这幅《画室》和维米尔的《画室》完全不同,维米尔的《画室》除了画家和模特儿外,一切都沉浸在寂静之中。唯有窗口射入的一束柔和的阳光,才给屋子带来一点生气。这两幅画的巨大差异,体现了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和十七世纪中期的荷兰的巨大差别,同时还体现了库尔贝和维米尔的个性上的差别。

    现在仍然悬挂在卢佛尔美术馆的这幅作品,是库尔贝在1855年创作的。当时这幅画和他的另外十三幅作品,一起选送那年的世界博览会中的美术展览会。但是出乎预料(也许库尔贝自己早已预料到),他的作品全被拒之门外。好胜心极强的库尔贝,为了与世界博览会抗衡,他自费在蒙地尼路博览会展厅斜对面的一个房间里,举行一个有四十余幅作品的个人展览会。也就是从那时起,库尔贝开始自称为“Realist ”——写实主义者。

    库尔贝在自己的个展上,也和世界博览会一样收一法朗的入场券。气势确实非常大,但结局却很惨。最初几夭,那些爱挑剔的巴黎人一下子蜂拥而至,他们是为了嘲弄库尔贝而来的。几天以后来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几乎是无人向津。库尔贝无奈,只好把入场券的价格降至十个苏,可还是没有人前来参观。结果,他这个展览会大大亏了本。

然而,这次个展也向人们展示了库尔贝的绘画实力。比库尔贝年长二十岁,当时画坛上的大师德拉克罗瓦,花十个苏参观了这次展览会。这一天他在日记中谈到了这幅画,他这样写道:

   “我一个人在展厅中徘徊了一个多小时,我见到了一幅被拒绝的杰作。它使我久久不能离去······。人们确实拒绝了一幅最不寻常的作品。那位暴乱者决不会因这点小事而失望吧”一”( 1855 年8 日3 日日记。德拉克罗瓦在日记中还称颂了画中裸体模特儿的形体和右前面妇人的服装。)

虽然德拉克罗瓦与库尔贝在思想和画风上截然不同,但是他还是以敏锐的眼力,一下就找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他还承认《画室》是一幅杰作,认为它是当时“最不寻常的作品”。这说明,不仅仅我们在这幅画前感到困惑不解,德拉克罗瓦也认为它是“不寻常”的,这“不寻常”的原因显然就是这里出场的一大群人。

    让我们回到问题中去,分析一下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

 

现实的寓意

我们先来听一下库尔贝自己的话吧。

这幅大作,库尔贝不仅仅赋予它《画室》一个题名,它还有一个句子很长的题名:《现实的离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

寓意,原意是用形象来表现正义、力之类抽象概念的手段。在西欧美术中,常出现诸如持剑的女性、握着天平的男子等寓意形象。持剑的女性是表现“力”,而握着天平的男子则表现“正义”、“公平”等概念。换句话说,寓意就是对现实形象里不存在的概念,设法用形象来表现的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尔贝在画中要表现的内容是非现实的,然而他却特意用了《现实的寓意》这个与内容相矛盾的词句作为题名。这个题名本身也体现了库尔贝的思想——对库尔贝来说,现实要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提到过,库尔贝曾自称是写实主义者。事实上,他也常说:“只能画出眼所能见到的东西。”据说,当时有人请他画一幅天使像,他回答说,请把天使带来让我看看,我再画。

库尔贝的回答并不是在故弄玄虚。这是完全合乎他自己的逻辑的。

再确切地说,吸引库尔贝的主题,它应当不仅是“眼睛所能见到的”,而且还必须是自己所熟悉和了解的。例如他谈到凤景画时曾这样说过:“社会上有许多愚蠢的人认为画风景画极其简单。他们-拿着画具今天在这里画,明天在那里画,好象不管什么地方都可以作画似的。并且,他们画完后就大言不惭地拿着作品说这是威尼斯,或者是阿尔卑斯山。其实,这些画都是不真实的。要作一幅风景画,首先必须对所要描绘的事物非常了解。我因为对自己的故乡最为了解,才在那里作风景画的。树木之所以如此的茂密,就因为它是生长在我家乡的土地上。这条河是卢河,那条河是林松河,这座山是奥南山,那座山是比尤依·诺瓦尔山。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我才能作画,我的风景画中出现的一切,都在我的故乡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实际上,在这幅《画室》中,库尔贝正画的那幅风景画,就是描绘他故乡佛朗修·孔德的风景的。欣赏着风景画的少年,从服装上看,可以知道他是那里的牧童。库尔贝的作品,包括这幅《画室》和另一幅杰作《奥南的葬礼》,大都是描绘故乡的山水草木,表现那里的人们、街道和房屋。然而,这样重视现实世界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

    库尔贝在这幅作品中,其实是试图表现整个社会。“社会”不象风景或静物那样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但我们每一个人又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它既象奥南山那样俨然存在,又象那裸体模特儿一般充满活力。因此社会也和风景一样属于壮丽而优美的现实的一部分。库尔贝曾自命为“天生的共和主义者”, 这说明他对社会生活非常关心。他最初很赞赏傅利叶的思想,后来又和他的同乡彼埃尔,也就是约瑟夫·普鲁东结为知己。普鲁东是当时闻名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主义者。他的思想得到了库尔贝的共鸣。库尔贝试图用绘画来表现这种思想。由于这个原因,他才描绘了贫穷的农民、工人等下层劳动人民。也因为他具有这种思想,才对践踏了1848年革命的第二共和国的拿破仑三世极为不满。第二帝政时期,法国官方要授予他莱奇奥·德纳尔勋章,他却以“我更需要的是自由”的豪言拒绝了这个“荣誉”。

    由此可见,库尔贝《画室》中出现这些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并非不可思议。其实极为自然,那群面朝着库尔贝,聚集在画面左侧的人们,他们正好反映了那丰富多彩的社会。

首先,在画架旁边有一尊圣赛巴斯蒂昂裸体石膏像,石膏像前,一位衣冠不整的妇女正在给孩子喂奶,她反映社会的“悲惨”现实。在她身后,我们可以看到报纸上放着一个骷髅。这报纸是拿破仑三世的御用报纸,这里意味着它已失去了生命力。(普鲁东曾有过这样一句名言:“报纸是思想的坟墓。”)

再后面,有一位拿着布料的犹太商人,这无疑是指“商业活动”。他对面的戴着高帽子的男人,代表资产阶级。他的周围还有很多人,掘墓人、娼妓、小丑、农民、失业者等等,他们代表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最左端的犹太教博士和天主教神父,不言而喻他们意味着“宗教活动”。前面牵着狗的猎人象征着“闲暇”。他面前的地上许多东西散乱一地,西班牙阔边帽、吉他、短剑等物愈味着“罗马艺术的衰退”。总而言之,左侧的一大群人,库尔贝用他们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

在画的另一边,是一群能理解和支持库尔贝的人。模特儿身后,坐在远处欣赏着库尔贝创作的人,是倾向于库尔贝的文艺评论家商弗勒里。在他后面站着的一对夫妇是所谓“社交场上的美术爱好者”,他们穿着高贵的服装,这些人属于库尔贝所讨厌的资产阶级。这些人是以“美术爱好者”的身分挤到库尔贝的生活中来的。再往后看,桌子上坐着一个埋头看书的男人,他就是诗人、文艺批评家波特莱尔。最近,有人用X射线分析出在波特莱尔身旁原来还有一个人,她是波特莱尔的恋人詹妮·丢法尔。这说明,库尔贝起初是把波特莱尔和他的恋人画在一起的,后来也许是在波特莱尔的要求下才涂盖掉的。

    画面深处,脸胖胖的是普鲁东,还有库尔贝的同乡、诗人马克思·比尔匈,保护人兼收藏家阿尔弗菜特·布留亚斯等。总之,这右半部分的人们,对库尔贝来说似乎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物。如果说画面的左半部分体现了库尔贝对社会关心,那么右半部分则体现了他对于个人的关心——同样也是对艺术的关心。

    就象作风景画一样,库尔贝喜欢描绘他身边的事物。他曾经为他的这些友人作过许多肖像画。例如,那脸型长长的、留着大胡子的布留亚斯,库尔贝根据他的订制多次作过他的肖像画。这些画中最有意思的是藏于蒙培里亚法普尔美术馆的《早安!库尔贝先生》。这幅画比《画室》早一年完成。画面上,库尔贝背着行囊正要去写生,在路上意外地碰到了布留亚斯。这幅摄影式的画同样体现了库尔贝的性格。原本应该由库尔贝向他的艺术收藏者兼保护人布留亚斯鞠躬行礼的,而画面上却是手持手杖的库尔贝昂首接受着他的问候。保护人布留亚斯被描绘成恭恭敬敬站着的。从这里,我们已能感到一点这位自称是“法国现代唯一最重要的画家”的库尔贝的自信心。他一味接受着别人的致意,自己却从不回敬别人。所以这幅画才取名为《早安!库尔贝先生》,而不是《早安!布留亚斯先生》。

    此外,这幅曾和《画室》一起选送1855年世界博览会的作品,除了《早安!“· … 》 这个题名外,它也象《画室》一画一祥,另外有一个寓意性的题名,即《奉献给天才的财富》,这“财富”的意思是指当时极为富有的布留亚斯。那么到底“谁”是天才呢?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吧。

历史背景

十九世纪写实主义巨匠居斯塔夫·库尔贝(1819 - 1877)是一位如上所述的极为自信的人。在他1866年为某出版社撰写的《库尔贝自传》中,随处可见类似“他几乎是在刚开始作画时就已画出了可以与当时各大美术馆收藏的大师的作品相媲美的作品”这样的句子。由于他的固执,加上他描写市民社会的社会主义性,他成了十九世纪最早的叛逆者之一。但就表现技法而言,他的作品还是较合乎传统的。他不是什么叛逆者,更谈不上是革新者。背弃传统的绘画革命的序幕的真正启幕人是马奈。因此,库尔贝只是一位思想上的激进者。作为画家,他是文艺复兴以来绘画技法的集大成者,而且是运用这些传统技巧极为排心应手的传统派。

也许这种充满矛盾的性格才是库尔见的本质.这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吧。这幅《画室》里所体现的普鲁东的“寓意”,对于现代来说并无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那裸女结实的肉体和旺盛的生命力,那制作中的风景画以及背画的少年、猎人身旁的狗,这一切都体现了强烈的实在感和真实感。它们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试图描写《现实性的寓意》的库尔贝,结果使他成功的却是“寓意性的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其实也挽救了库尔贝。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107)| 评论(0)| 引用 (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