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友揉我奶的视频: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理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4:43:33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06-8-10 11:37:23
稿件上传:liuhuafang      点击:37
鄂南高中 黄卫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把中学教学带进了教改的新时期。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理念侧重于评价老师“教”得如何,而对学生“学”得怎样则漠然置之了。陈腐的课堂模式和偏颇的课堂评价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如此恶性循环,造成语文课堂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即使教师讲得眉飞色舞,沉醉忘我,学生在台下也是兴趣寡淡,无动于衷。随着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虽然展示了教学教改的新理念、新成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误区,比如: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追求表面形式的多样新颖,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实施;以“拓展”“迁移”为由,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滥用多媒体手段,干扰了阅读教学;立足于文本的人文性,摒弃工具性等。那么,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评价一节语文课的得失呢?
笔者认为新课改下一堂好课需从以下六个方面予以评价:
主体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舍得放弃自己的“主角”地位,不能“包办”,生怕学生自己“吃不饱”。教师的任务和作用正如课程标准所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重视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例如教《祝福》,讲小说的主题思想,不是着眼于老师如何分析,如何找到印证,如何让学生接受“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而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感悟、分析和总结,教师不是把咀嚼好的食物塞给学生吃的保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去品读去探究的学长。
合作性。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堂上要能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学生自问自答、互问互答、互答互评。一位获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老师确定了一个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后,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团团围坐,并按一到六号作了明确分工。每次讨论有人主持,有代表发言,有人记录,有人总结,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人混迹其中,凑凑热闹。
研究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不仅仅是启发式的回答,或者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而是要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某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多思考,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学生亲身体验后的深刻理解了。一位特级老师在教《药》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先提出鲁迅的关于戏剧的名言:“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药》这篇文章中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自主研究分析,去查资料,去体验,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最后,学生们写出了《最需疗救的人们》、《为什么人们不了解夏瑜》和《华夏之药》等一些高质量的小论文。
实践性。语文课堂的实践性往往体现在学生熟读精思、多读多写,即以往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过去一些老师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一篇整体的美文也被弄得大卸八块、支离破碎,学生在被轰炸式的“接受”(听)学习时,既没有积累和感受(读),也没有思考和领悟(说),更没有应用和拓展(写)。一堂好课,就是老师要组织学生“真正的”、“全方位的”“动”起来。笔者执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处理词的上阕时,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进入诗歌意境,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有关语句的“感觉”,觉得是否写得好,好在哪里,然后请学生比赛有感情的朗读,最后让学生写一段具体、形象、生动的语句,将赤壁风景描绘出来。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多种形式的对话,通过语文学习的多种实践,让学生全方位地锻炼和提高。
互动性。新型课堂教学要体现师生的互动性,课堂不是一滩死水,不是剧院,不是独角戏,而是  一湾灵动的溪流,是茶馆,是大合唱。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是参与者,是评判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主体。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创造性劳动,绽放当今新课堂教学的魅力。还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笔者在引导学生探讨苏轼复杂的思想感情时,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苏轼的经历及思想体系,让学生走入作品,走入诗人,切身感受和体验。学生纷纷作答,答案丰富多彩,很有自身独特的见解。有的学生说诗人消极颓废、苦闷压抑;有的说诗人虽遭打击,内心充满希望能够重新建功立业的热望;有的说诗人思绪深沉,道出了许多不得志知识分子“人生如梦”的愤慨……最后,老师向学生交流自己个人的看法,认为诗人在苦闷后显示出超脱旷达。虽然教师的这种理解是教参上和许多人较认同的观点,但教师在语文课上构建了一种师生间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生态课堂”。
发展性。评价一堂好课,目光应不仅停留在这堂课上学生有所得,得多少,而更多地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在不同学生身上都有相应的达成度,既有课堂效应,又有远期的效应。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点,又能启发学生举一反三。笔者曾观摩了一节示范课,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阅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审美观的引导,教师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体现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局限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
(《咸宁日报》2004年8月26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