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燕木糖醇即食燕窝: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17:40
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下的定义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的“文化”性质,其“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处于最主要的地位。
我们从2003年的中考试题中不难发现:试题的考察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意在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而根据观察,今后的中考命题将会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用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的精神作指导,更加注意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依据试用修订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现代文阅读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体感知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2、正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3、结合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4、能运用探究和创新精神评价文章的观点、内容及艺术特色。
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就是以本为纲,辐射开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谓以本为纲,就是要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纲,以教材中精选的文章为点,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开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毕业班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精心的分析学习,打好每一个点。教师要对教材中这些点吃透、钻透,把握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能力训练点和伸展度,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这是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1、精心选择好阅读材料。即既有三大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还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内容自然要选好的,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文化内涵深,说明文要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篇幅也要一般在1000字到1500字之间。如2003年的各省市中考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题中所选文章,大都是课外的名家作品,内容一般都注意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阅读水平出发,选择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小说或议论文。散文如吉林省选的是李国文的《境界》,文章从游历名山时看到的一位一担一担挑水冲洗台阶的和尚说起,由其不慕荣利的坦然的神态联想到人生的境界,联想到人生境界极高的托尔斯泰。告诉读者人生的境界是经过历练而提高的,而接触和了解境界高的人,将会对自己高境界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2、注重整体理解和感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思想要能够准确把握,要理解其形象的意义。这是阅读文章的要点。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正确掌握解答其他题目的钥匙。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担子》一文第1题是: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答案:父亲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儿子挑担子。)
3、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这是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点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山东省聊城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野菊花》一文第2题: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再如湖北省荆州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送报的少年》一文第1题是: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呈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答案:开端—放暑假的时候,发展---七月下旬的一天,高潮和结局---转眼到了8月底。)
4、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候,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但只要认真思考,却发现其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要探计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在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语和一个重要句子之后。如山东省烟台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美丽的桥〉一文第2题是:结合语境,解释文段⑤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答案:显示给弟弟看的厉害行为。)再如河南省2003年中考试题中〈选择〉一文第1题是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的心理。(答案:外貌或神态、表情 渴望被儿子关爱或想和儿子住院在一起或无奈、凄凉痛苦)第3题是第⑧段中作者把 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 。(答案:父爱给自己的感动或父爱 内心所受到的感动很深、很强烈、不可抑制或父爱的博大深厚。)因此,复习中,要努力锻炼我们发现和理解这类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5、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一般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我们既可以采用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也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的答案一般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一定地说服力。如浙江省杭州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橡树之迷〉一文的第4题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答案:应是第二种理解。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关爱之情服务的。文中虽有关于身临经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但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再如江苏省南通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一文的第6题是这样的: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答案: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大纲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给语文下的定义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的“文化”性质,其“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处于最主要的地位。
我们从2003年的中考试题中不难发现:试题的考察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意在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而根据观察,今后的中考命题将会更加自觉地有意识地用新课程的理念、新课标的精神作指导,更加注意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依据试用修订版《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现代文阅读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1、体感知课内外阅读材料的内容,能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态度、观点和感情。
2、正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3、结合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4、能运用探究和创新精神评价文章的观点、内容及艺术特色。
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如何按照新课程的标准,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就是以本为纲,辐射开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所谓以本为纲,就是要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纲,以教材中精选的文章为点,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开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毕业班的教师和学生而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精心的分析学习,打好每一个点。教师要对教材中这些点吃透、钻透,把握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能力训练点和伸展度,在教学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这是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1、精心选择好阅读材料。即既有三大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还要有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内容自然要选好的,语言文字好,思想内容好,文化内涵深,说明文要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篇幅也要一般在1000字到1500字之间。如2003年的各省市中考试题的现代文阅读题中所选文章,大都是课外的名家作品,内容一般都注意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阅读水平出发,选择了文质兼美的散文、小说或议论文。散文如吉林省选的是李国文的《境界》,文章从游历名山时看到的一位一担一担挑水冲洗台阶的和尚说起,由其不慕荣利的坦然的神态联想到人生的境界,联想到人生境界极高的托尔斯泰。告诉读者人生的境界是经过历练而提高的,而接触和了解境界高的人,将会对自己高境界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2、注重整体理解和感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思想要能够准确把握,要理解其形象的意义。这是阅读文章的要点。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正确掌握解答其他题目的钥匙。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担子》一文第1题是: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答案:父亲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儿子挑担子。)
3、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也就是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把握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这是对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探求的重要方面,也是掌握文章中心和重点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如山东省聊城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野菊花》一文第2题: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再如湖北省荆州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送报的少年》一文第1题是: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呈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答案:开端—放暑假的时候,发展---七月下旬的一天,高潮和结局---转眼到了8月底。)
4、能够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有时候,看起来很普通,很平实,但只要认真思考,却发现其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要探计文章的中心和主题,常常在我们理解了一个词语和一个重要句子之后。如山东省烟台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美丽的桥〉一文第2题是:结合语境,解释文段⑤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答案:显示给弟弟看的厉害行为。)再如河南省2003年中考试题中〈选择〉一文第1题是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 描写,表现了父亲 的心理。(答案:外貌或神态、表情 渴望被儿子关爱或想和儿子住院在一起或无奈、凄凉痛苦)第3题是第⑧段中作者把 比喻为“潮水”,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了 。(答案:父爱给自己的感动或父爱 内心所受到的感动很深、很强烈、不可抑制或父爱的博大深厚。)因此,复习中,要努力锻炼我们发现和理解这类词语和句子的能力。
5、能够运用探究精神对文章的观点或写作技巧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一般是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我们既可以采用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也可以采用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类题的答案一般是不固定的,但必须有道理,有一定地说服力。如浙江省杭州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橡树之迷〉一文的第4题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有人认为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有人认为是“要感恩大自然,珍爱大自然”。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答案:应是第二种理解。文章写作者遇险获救的经历,是为下文揭示获救原因,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激、关爱之情服务的。文中虽有关于身临经绝境、渴望生命、最终摆脱困境的描写,但不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再如江苏省南通市2003年中考试题中〈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一文的第6题是这样的: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答案: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大纲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