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打腰鼓的好处:转几个米酒的做法! - 中国葡萄酒资讯网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3:22:22

职    位: 注册用户
专家分:
经验值: 385
注    册: 2008-10-04
头    衔: 酒客

时间:2008-10-09 23:04 楼 主
酒酿(米酒)制作及心得
说清楚做酒酿其实是很麻烦的,几次有朋友发帖子问怎么做,我都因其麻烦而没回帖子,我宁可做好了送给您吃。做酒酿要有失败的精神准备,练几次,知道用哪些容器、在家里什么地方发酵(厨房还是暖气旁)、怎么保温,自己形成了一系列的*作规律就好办了。
前提条件:
1、 做酒酿的前提是你要买到酒曲。
2、米酒要在30摄氏度(华氏大约80度)下发酵,所以制作酒酿要选择夏天或冬天(暖
气旁)的季节。
步骤:
1、将糯米蒸熟成米饭(不要太硬)后凉至不烫手的温度(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的);
2、 将米饭铲出一些到用来发酵米酒的容器里(我是用有盖的陶瓷汤盆),平铺一层;
3、 将捻成粉后的酒曲,均匀地撒一些在那层米饭上
4、再铲出一些米饭平铺在刚才的酒曲粉上,再铺上一层米饭……就这样,一层米饭、一层酒曲的铺上,大约4层(随意,看您的米饭和酒曲的多少);
5、将容器盖盖严,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如果房间温度不够,可以用厚毛巾等将容器包上保温);
6、大约发酵36小时,将容器盖打开(此时已经是酒香四溢啦),加满凉开水(为的是终止发酵),再盖上盖后,放入冰箱(尽快停止发酵,早日吃到口)
心得:
1、做酒酿的关键是干净,一切东西都不能沾生水和油,否则就会发霉长毛。您要先把蒸米饭的容器、铲米饭的铲子和发酵米酒的容器都洗净擦干,还要把您的手洗净擦干。
2、发酵中途(12小时、24小时)可以打开盖子看看(别经常开盖),如果没有酒香味、米饭还没有结成豆腐块的趋势,可以将容器盖拿到厨房的火上加热,然后再盖上,使其中的米饭不至于因温度不足而不能继续发酵(这是我的土招)。
3、酒酿的制作过程很干净,所以,如果偶尔发现有一些长毛的现象(有时是因为发酵时间过长),除去毛毛,酒酿还是可以吃的。如果您每次做出的酒酿都长满了长毛,又是五颜六色的,估计是哪个*作环节沾生水或油而不干净了,我劝您还是别吃了,就当这回交学费了。
4、我用普通的大米也做过酒酿,效果也不错。
二、如何做米酒
将糯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泡4-5小时, 笼屉上放干净的屉布,将米直接放在屉布上蒸熟。因米已经过浸泡,已经涨了,不需要象蒸饭那样,在饭盆里加水。蒸熟的米放在干净的盆里,待温度降到30-40度时,拌进酒药,用勺把米稍压一下,中间挖出一洞,然后在米上面稍洒一些凉白开,盖上盖,放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甜味。
现时天稍凉了,因此,如家里室温在20度,可用棉衣将盆包焐起来。中间可打开看看,可适量再加点凉白开。糯米酒做好后为防止进一步酒化,需装瓶放入冰箱存放,随时可吃。
苏州的酒药上面有用量的指示。
做糯米酒的关键是器皿干净,绝不能有半点油花。最好在做前,将要用的蒸锅、笼屉、屉布、盆、盖、拌勺等统统清洗一遍。如沾了油花,肯定做不成功,米会出绿、黑霉,要不得。如米面上有点白毛,属正常,可煮着吃。下面的可直接吃。为保证干净,我特意用了一新的屉布,这块就留着蒸糯米用了,蒸包子什么的,用玉米叶当屉布即可。
三、怎样作米酒(酒酿,甜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古人叫“醴”。南方人很喜欢吃。过年时许多人家都要做。到了国 外自己也试着做,失败几次后终于做成了。这里将自己的经验介绍一下。
到中国店买袋装的糯米五磅,酒麴一袋(两枚装)。
先用水将糯米泡开(半天就够了),漂洗干净。
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白布,烧水沸腾至有蒸汽。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蒸熟。约 一小时。自己尝一下就知道了。没有这层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怎么也蒸不熟。这有失败 的经验。
将一枚酒曲研成粉末待用。
将蒸好的糯米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间或用筷子翻翻以加快冷却。在冷却好的糯米上洒少 许凉水,用手将糯米弄散。用水要尽量少。将酒曲撒在糯米上,边撒边拌,尽量混均匀。不要性 急,撒一层,混匀后再撒。留下一点点酒曲。
将糯米转移到发酵的容器中。大一点的电饭锅就好。泡糯米也是用它。边放边用手掌轻轻压 实。放完后将最后一点酒曲撒在上面。用少许凉水将手上的糯米冲洗到容器内,再用手将糯米压 一压,抹一抹,使表面光滑。
最后用保鲜膜覆盖在糯米上,尽量不留空隙。盖上盖子。放置在保温的地方,比如衣服筐里。
我是将容器放在烤箱里。老式烤箱里面总有一点火苗,刚好可以保持温和的温度。这是偷懒的法 子。最好还是用衣服被子什么的保温,冬天室内温度不稳定。
大约过三天就好了。中间随时检查,看有无发热。发热就是好现象。第三天就可以尝尝。完 成发酵的糯米是酥的,有汁液,气味芳香,味道甜美,酒味不冲鼻,尝不到生米粒。这时就可以 揭去保鲜膜,米酒就成了。做得好的,糯米不散,可以分割成块。
如果发酵过度,糯米就空了,全是水,酒味过于浓烈。
如果发酵不足,糯米有生米粒,硌牙。甜味不足,酒味也不足。
拌酒曲的时候,如果水洒多了,最后糯米是空的,也不成块。一煮就散。
说起来,这种酒曲发酵技术还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发明。酒曲中有灰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 物。灰霉将淀粉转化成糖,即糖化过程;酵母将糖转化成乙醇,即酒化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都 进行到适当程度,才有美味的米酒。
欧洲直到上世纪才知道这种方法。在此前,欧洲艘蠢媒湍附苯臃⒔妥龀晒疲? 要么借助麦芽将淀粉糖化并结合发酵做成啤酒。中国古代的发酵技术没的说。
古人居然能利用两 种微生物的分工合作,真是厉害。其它如酱油,醋,食用色素红曲霉素,霉豆腐,泡菜,豆豉, 臭豆腐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发明,大部分是中国特有的。
比如,同样是泡菜,美国的酸黄瓜太酸,味道也不好。这是由于他们加的是酵母菌和糖,酸 味主要来自醋酸。中国的泡菜利用的是乳酸菌,酸味主要来自乳酸,味道美极了,想想就流口水。 前者是有氧发酵,后者是无氧发酵。
言归正传,做米酒时要注意:
1)拌酒曲一定要在糯米凉透以后。否则,热糯米就把灰霉菌杀死了。结果要么是酸
的臭的, 要么就没动静。
2)一定要密闭好。否则又酸又涩。
3)温度低也不成。三十摄氏度左右最好。
作好的米酒可以生吃。但对肠胃有些刺激。最好羼水煮来吃,味道就柔和多了,既不会甜得 发腻,酒味也不太浓。煮食也可以加汤圆和别的东西。
没有糯米,可以蒸玉米粉,蒸的时候隔一段时间将玉米粉打散,再洒水搅拌。
没有蒸锅,也可以用生糯米。
米酒做法(转载)
1.取糯米1磅,洗净,洗过的糯米加1磅水,做成略软的糯米饭。然后用饭铲将蒸熟的糯米饭打散(散热至华氏约110℉=摄氏约45℃)备用
2.将大约10克的酒曲用小勺撵成细末。
3.另取一干净容器(陶瓷的保温效果好,所以尽量不要用金属的。我用了一个沙锅当做米酒容器),在盆底先均匀地撒上薄薄一层酒曲,再用饭铲铺上一层糯米饭,再在米饭上均匀地撒一层酒曲……最上一层是酒曲(我一共铺了5层酒曲,4层糯米饭),
4.然后盖上盖,用一浴巾包裹好,放在暖气口。(因为铺糯米饭的过程中,饭已经变凉,为了使米饭有一定的温度,便于酒曲发酵,我在包盖前,把沙锅盖放在打开的炉火上略烧了大约10秒,使盖子变热,然后再盖在沙锅上、包好。)
5.2小时后,转动一次米酒盆。
6.次日清晨,再转动一次米酒盆,已有轻微的酒香散出,晚上,再把沙锅盖拿去放在打开的炉火上略烧了大约10秒,使盖子变热,然后再盖上沙锅盖、包好。并转动米酒盆。
7.第三日,打开米酒盆,已经是酒香四溢了。如果米酒的表面稍有一些白毛毛,大概是酒曲放的略多或者是温度稍高(正常现象)用勺去掉,米酒还是可以吃的
8.往米酒里加些凉开水(目的是给米酒降温,终止发酵,稀释米酒),然后盖上盖放到冰箱冷藏.(如果你恰好买到珍珠汤圆和桂花,就可以用这些做一碗美味的醪糟汤圆了)
注意:1、米酒的做法根据各人的习惯和各地区的条件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是在糯米饭做熟后,就加足凉开水,然后再加入酒曲;也有人把酒曲用温开水调开,倒在糯米饭中搅拌后发酵……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2、做米酒的过程中,切记保持手和一切容器、工具的干净,不能粘有油和生水,否则米酒会生绿毛或黑毛。
酒酿新做:用电饭煲烧饭,饭稍硬点,要烧透。做酒的器具要洗干净,用约几碗的开水烫一下,并保持器具温度不低于30度。
将饭取出散开,冷到约30度(可用温度计量)时将冷到约30度的开水淋饭,使饭米粒散开,让饭吸取一定的水份,然后将预先研成粉状的苏州酒药与饭伴和(搅三遍),放进器具内,盖好盖(要有透气,最好草做的盖),然后用棉絮捂好保暖,做得少可以捂在床上脚跟头。第二天下午,一般酒就会好。见到酒浆满潭就可以拿出来食用了。如果酒浆少说明还未好,要继续捂好。
伴好酒药温度在28度左右时最好,放入时器具应是热的,在底层先散点酒药,全部放好后在中央开一潭,然后再在表面散点酒药。
在做酒过程中要掌握几点:1,做酒的容器、器具都要洗干净,并用开水烫透,目的是杀菌。否则,做的酒容易霉变,或发黑。
2,温度要掌握好,温度太低,酒来得晚,容易米粒变糊,甜度降低。温度太高,容易脱缸,变酸,影响甜度。要捂好,做好保暖工作。
3,开缸时间要适时,酒浆刚满潭,酒糟未脱缸前打开盖开缸。提早开缸,酒不熟,开缸晚了酒变老,有的米要发红。当然误差1~2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
4,饭一定要熟而不糊,不能有米芯,否则,酒吃起来不爽口,容易变酸。另:酒药要买正宗的苏州甜酒药,酒药放得比其包装说明要略重点。
酒厂原来手工作坊做酒有二种方法:1,蒸饭、淋水,再蒸第二次,再淋水,然后伴酒药做酒。2,蒸熟饭后,散开在干净的席子上,冷到一定温度后,放入大缸内淋水,伴酒药。
我们现在做是第二种做法,只不过没有大缸,先在大的塑料盆内淋水、伴酒药后再放入容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