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赖皮鸭故事: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17:40:24
                                                        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已发)
【考点概要】
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2.把握文章结构,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4.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6年考点预测】
1.选文全面走向课外,选文内容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2.选择题逐渐淡出,填空、简答成为主流题型,开放性试题开始登上舞台并成为亮点。这些开放性试题,往往由选文出发,向其他学科、课外知识和社会生活迁移,试题开放度高,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往往成为全卷的亮点。
3.试题注重阅读理解,强调语言品析。阅读理解分为三个层面:概括性理解,精细化理解,迁移性理解。⑴概括性理解是抓住文章内容或部分内容的关键信息,把握其精要。一般考查方式有概括内容,找中心句,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等。⑵精细化理解就是理解文章局部的段,句,词,写作方法等的内容及其表达作用。⑶迁移性理解就是从对本文的理解出发,沟通本文与其他文章,说明文与其他文体,语文与其他科目,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能否将本文的理解所得用于遨游语文的汪洋大海,考查方式主要是按要求进行表述。
4.强调语言品析。说明文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通俗。此外,在对文艺性的说明文考查中,涉及到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设问、排比、对偶、拟人等。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其目的不在于抒发感情,而在于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5.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2003年江苏南通市将说明文阅读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整合,考查学生利用获取的知识得体交际的素质,2003年湖北黄冈把说明文阅读与绘画作了整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命题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思考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解题方法指导】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粗读文章
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摘录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对文章有个初步的理解与认识,这将为下一步做题打好基础。
第二步:精读文章
是指在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具体要求:
1.明确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从三方面入手:1、看题目;2、看首段;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须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概括方法,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可用公式“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抓住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理清顺序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4.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作比较、摹状貌等。阅读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5.体会语言
准确性和严密性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1、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答题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放着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2、同义词的选用: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6.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第三步:回读文章
是指联系试题,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来回读文章。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
要注意如下几点:
1.学会筛选信息。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2.借助语法知识。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的实际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是否合乎要求等等,都可以用来辅助答题。
5.应对探究题型。一般来说,命题人会把知识拓展,考查考生广泛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就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回答此类问题要紧扣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段,甚至要结合全篇,确定与题目相关的内容来答题。另外,回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要有条理,合乎语言习惯。

【真题精讲一】
水葫芦之灾(05中考南京)
李洋
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自上世纪60年代,水葫芦在国外已经声名狼藉,到处遭到斩杀。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
水葫芦在各地抢占水面,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泰国湄南河一发洪汛,一座座盘根错节的水葫芦“岛屿”浮游而下,猛冲桥洞,直接威胁首都曼谷的安全。维多利亚湖是非洲第一大湖.20世纪80年代水葫芦泛滥成灾,覆满湾口。一些船只夜泊开阔水面.夜间起风,一早起来就开不动了,四周被几万平方米的水葫芦团团包围.许多航线瘫痪。未经处理的各种废水排入湖中.湖水富营养化,水葫芦疯长成半人高的“森林”,致使鱼类死亡,湖水发臭。当地水产锐减,渔民失业。人们生活用水也发生困难,用湖水洗澡还会导致皮肤瘙痒。
深受水葫芦之害的各地都已向它宣战。南亚各国采用人工捞取、火焰喷射;药剂喷杀、炸药爆破等手段加以销毁,可是过了三个月它依旧欣欣向荣。维多利亚湖畔人们采用生物防治法,在湖区放养吃水葫芦的象鼻虫.但以繁衍100亿只象鼻虫计算,起码也要日夜不停吃上20年,才能吃光水葫芦。象鼻虫吃水葫芦还可能酿成更严重的虫灾。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以闽台粤为甚。福建的水葫芦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千米,盘踞了全省四分之一的湖塘库沟水域。目前,福建已打响了专项整治水葫芦的战役。
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水葫芦,竟然酿成了当今最大的绿色污染,这可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啊!

1.根据一、二两段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3个字)(3分)
答: 。
2.人们为什么用“恶魔”一类的词称呼水葫芦?(3分)
答: 。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只要在水中,水葫芦就能疯狂地繁殖,不到10天就能翻一番。
B.在河中形似岛屿,在湖中状如森林,都说明水葫芦的观赏性强。
C.起码经过20年,才能繁衍出吃光水葫芦的100亿只象鼻虫。
D.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亚非部分地区成了水葫芦肆虐的重灾区。
4.“绿色污染”已经成了当代世界性的难题。请结合文章内容与下列资料,说说你对“绿色污染”的理解。(3分)
资料一:上世纪20年代,来自美洲的仙人掌盘踞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24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与农作物、牧草争地,致使畜牧业的发展严重受挫。
资料二:来自亚洲的葛藤,上世纪70年代一度占领了美国南部283万公顷的土地,挤占了公路,给农业、交通业造成巨大损失。
答: 。
【考点透析】
考查知识点:本题主要从抓住特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提取信息/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考查。
解题过程:第1题,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先把材料阅读一遍,对文章有个了初步的理解之后,缩小范围,根据本题的要求在第一二段中,抓住主要词语,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第2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运用,从文中筛选出“水葫芦”带给人类的危害有哪些,自然就会明白为什么人们称其为“恶魔”了;第3题,是要求对原文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筛选出一个正确的选项,做这种类型的题,要学会用排除法,即结合整体阅读,选择项表达的很绝对,或者叙述的不合常理即是错误选项;第4题,属于实际运用题,先读懂列举的材料,找到关于“绿色污染”的共同特点,回答此题语言要体现准确、严密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外表美、繁殖快、养分低(每点1分,顺序不限,意思对即可)2.水葫芦影响航运,窒息鱼类,危害健康;销毁难,难以根治。(共两个得分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全得3分)3.D.4.外来植物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生活。(“外来”“植物”“影响”为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意思相同即可)
【真题精讲二】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05中考镇江)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3.文中能替换第①段划线句中“妥善地”一词的语句是
4.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 、 、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5.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结合全文内容,适当引用数据加以比较说明。
答:

6.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考点透析】
考查知识点:本文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说明方法/提取信息/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考查。
解题过程:第1题,联系上下文来分析,人类面临的问题很多,“之一”在此体现语言的严密;第2题,说明文也要求有一个中心,并进行针对性的说明,因此无需累赘;第3题,联系上下文来考虑,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筛选;第4题,本题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联系平时积累,结合文章来答题;第5题,通读全文,提取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整合;第6题,结合本文,联系实际,抓住要点,条理清楚即可。
【参考答案】
1.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一词,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意思对即可)2.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与之无关的内容就不必加以说明了3.不破坏生态平衡4.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 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的重要性5.一是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仪近海水域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或“人工养殖的海带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l公顷水面上生产的新品种藻类就相当于40公顷土地上生产的大豆的营养物。”);二是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三是海洋中有众多的鱼虾,仅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就高达50亿吨,只要捕获其中的l亿-1.5亿吨,比当年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l倍以上;四是相对于近海资源而言,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潜力巨大、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6.评分要点:①海洋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也是人类未来赖以生存的希望所在。②珍爱海洋资源,增强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解后反思】
学会筛选信息,对阅读说明文来说,至关重要。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是隐藏的,这需要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多训练对文中关键句的分析、归纳,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