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宁与汪文华:指导学生巧用古诗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1 04:15:36

指导学生巧用古诗文

 

我们都知道,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已经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写得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我们都引导学生背诵了大量古诗文,可是我们的学生却在为背了的古诗文用不上而苦恼。这时,咱们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写好作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在近几年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探索,现以学生作文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巧用古诗文开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做事如此,写作文也是如此。我国古代作家对开头非常讲究,所以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凤头”一说也就是要求文章开头要叫人愿看、要看、想看。巧用古诗文开头,就能引人入胜,就能令人耳目一新。假如让学生写《拜年》或《我最喜爱的植物》,该怎么开头呢?一位同学写《我爱梅花》,我指导她这样开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每当看到院中那株梅花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儿时学过的这首古诗来。另一位写《拜年》,在我的启发下,他的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着人们喜气洋洋的欢声笑语,揭开了新春第一天的日历。
     二、巧用古诗文说理:写文章离不开阐述事理。作文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文叙事说理、传道解惑,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请看于老师的学生作文:小明一进校门,便听到小树林里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原来是杨老师在背昨天教的课文呢。小明好奇地问:“您怎么还背课文呀?”杨老师说:“古人说‘学不可以已。少儿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我也得不断充实自己呀!要给你们一碗水,我得有一桶水。再说,我背下来后,才好指导你们呀。”……小明问:“背课文有什么窍门吗?”杨老师说:“《三字经》里不是说过吗?‘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也是背书的好方法……”瞧,一件小事,用上了一两句古诗文,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三、巧用古诗文抒情: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眼睛,感情就是文章的血液。“心”明才能“眼”亮,情真方可动人。引导学生运用古诗文既能巧妙地揭示文章中心,又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先看《校园的梧桐树》片断:深秋,经霜的梧桐叶渐渐枯黄,一片片黄叶,在秋风中簌簌飘落,那样子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伞,摇摇欲坠;时而像一群飞燕,悠然飞翔。多有意思呀!往地上一瞧,刚清扫过的地面,又铺上了一层金毯。由此我想到龚自珍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叶儿虽不是春天的“落红”,却具有“落红”的献身精神。校园的梧桐树,我爱你!你虽是普普通通的树木,却默默地向人们无私地奉献着你的青春。梧桐树,我要为你唱一曲赞歌。写作时,人们还常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来表达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
     四、巧用古诗文结尾:人们常用“豹尾“来形容文章的结尾,就是告诉我们,结尾要干脆有力,要耐人寻味。巧用古诗文结尾就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古诗文中的诗词、名言、警句结尾,收到了言已尽、意无穷之效。如:写《我爱梅花》的学生是这样结尾的:“我爱梅花,爱她的纯洁,爱她的坚强,爱她的谦逊。我愿做祖国大花园中一朵小小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再在丛中笑。”她活用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古体诗词《卜算子·咏梅》。而《一个夏天的晚上》这样结尾:月亮渐渐西沉,星星又悄悄地眨起眼睛。我们一家人的谈话结束了,可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我打开日记本,在扉页工工整整地写上2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秋赏月》的结尾是:我手捧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儿,又想起了台湾的小朋友,心里默默地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