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风云录少林商店:哀叹“高校成‘女儿国’”是杞人忧天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35:55

哀叹“高校成‘女儿国’”是杞人忧天   

2011-10-17 17:35:1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哀叹“高校成‘女儿国’”是杞人忧天

                   文/谢浮名

如今高校男女生比例发生了逆转,某高校的一个班级,共有学生24名,全为女生,成了纯粹的“娘子军”班。有老师戏谑地称:高校越来越像“女儿国”了。(10月17日《河南工人日报》)

高校男女生比例的变化,是有轨迹可寻的。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之初,女生的比重在四分之一左右。到了1988年,女大学生占到了33.4%,第一次突破三分之一。2007级中国大学生,是女性在招生数上实现逆转的一年,比重跃升至52.9%,首次超过一半。迄今为止,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年份为2008年。该年度全国普通高校招收的6076612名本专科新生中,女生有3321962人,约占54.7%。总之,女大学生呈逐年递增之势,高校越来越像“女儿国”,也就成了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

有人以传统的认知看问题,以为,“男生在逻辑思维方面具有女生不可比拟的优势,而逻辑思维是科技创新必须具备的甚至是决定因素”。于是概叹:“高校成为‘女儿国’,将严重影响国家的未来。”

这一判断,不仅没有科学依据,也缺乏发展的眼光。

诚然,迄今为止,在注重创造性思维顶级领域,男性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男性的成就让女性相形见绌。但我们不能因此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以为男性天生地比女性更有优势。这于科学无征。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能潜力,无论男女,都不存在极限,能够展现出来多少,全是后天的发掘,而能够发掘出多少,又由生理、环境、教育等因素促成。单 以环境论,人类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男女两性特定的不同活动方式。上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势必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人,母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接触较多的关系将会有意无意地影响女儿。后者也势必要模仿和参与女性的多种活动,从而逐渐出现女性化的活动倾向,他们的智力发展特色——注重形象思维而忽视创造力的培养也就在这种倾向性的活动中慢慢形成。

心理学家在对女性心理发展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从青春期开始对女生起作用 的定律:即女性化——成就不相溶定律。它的主要内容指的是:追求成为合格的 ,被社会承认的女性,与追求成就,做被社会承认的有价值的人之间是不相溶的。这一定律形成,来源于社会对女生的奖惩系统。如果女生一味追求成就,力争上进而忽视了女性化的过程,就会受到父母和社会舆论的指责。女生的优越已不在于是否能在成就上超过男生,而似乎在于能否吸引男生。这种奖惩系统对女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她们的自信心受到影响,对自己 的成功期望值低,容易产生性别自卑,形成依附性强、创造力差的缺陷。

因此,武断高校女生多于男生会影响国家的创造能力,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就显得多么荒谬。

如今,我国高校女生多于男生,成了既定事实,谁也无法改变,而由于上述原因,女生成长为杰出人士的几率远低于男生也是客观存在。有报道显示,在一些名校,有的班级全班女生毕业后都成了全职太太。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确实会导致“大量的优势教育资源浪费在全职太太身上。怎么办?改变全社会的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人人都树立了正确的认知,意识到无论男生女生,都是人,都具有无限的智力潜能,只要着力发掘,都可以有顶级成就,意识到“女性化——成就不相溶定律”对女性的不公平,意识到社会对女性的特有的奖惩体系不合理,那么,不远的将来,女性在顶级领域的成就,不至于逊于男性,我们也就不会对国家的未来杞人忧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