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卡和方正怎么回事:从就业角度规划大学学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1:08:32

5949 彭小兵 原创 | 2007/12/20 17:02 | 投票 关键字:就业 大学生活 大学学习 

我所理解的大学学习:从就业的角度来规划大学学习

演讲稿

(2007年12月19日,在虎溪重庆大学城的演讲)

 

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我所理解的大学学习。当然这个理解,既包括了我的理解,也包括别人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下面要讲的东西有些是我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有些是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朋友以及在各种文献资料上查阅到的一些其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我把它们归纳整理出来,以我所思考的逻辑,讲解给大家。我的演讲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展开:

一、读大学之前我对大学的认识

二、为什么要读大学:基于信号显示原理

三、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

四、大学的培养目标

五、大学学什么?

六、怎样进行大学学习

七、如何做一个好学生:以《管理学》学习为例

 

一、读大学之前我对大学的认识

讲到对大学认识的这个话题,可能有些同学会问,以前对大学的认识和现在对大学的认识大不一样了。可能的确如此,过去我读大学的时代以及在我之前的大学时代,跟今天已经很不一样了。以前那个时候对读大学的意义、大学学什么、以及大学毕业之后工作的走向等等,跟今天比较起来几乎是完全不一样了。但是我要强调的是,虽然有时代的变迁,但有关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文化以及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态度与学问,应该是不变的,同样可以用来指导今天的大学教育。

以前我是怎么认识大学的呢?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在上大学之前还真正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我是农村出来的。农村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单纯,所经历的很少,见识也不多,因此,我的儿童时代、少年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对大学的深刻的或者有价值的认识,再加上时间过得久了,忘记了许多,现在只剩下些零星的记忆。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直接上的小学。我相信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小学时候对读书没有特别的目标概念,也许我们的父母有目的和期望,但至少那个时候无忧无虑的我们是没有什么概念,大家都读书我们都也读吧,不像现在一样我们对还在幼儿园的孩子就说起将来他们长大了读北大去清华上哈佛什么的。那个时候除了每天都想吃点好的菜,盼望着过年过节(因为有肉吃、有饼干、糖果等零食吃,过年还有新衣服穿)。除此之外,还记得比较清楚的就是每学期期末,考试不好时被爸爸骂、甚至挨打,因为考试成绩的问题我跪过很多次搓衣板,显然是因为不符合我爸爸的期望。到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唯一的强烈希望是考上初中,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小学升初中是要考的,也就是选拔,大部分小学生因为考不上初中就辍学。我姐姐我妹妹,就是因为没有考上初中而至今也只是小学文化水平,我们村像我这么大年纪以及比我大年纪的村民,绝大部分都是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有几个甚至学都没有上过。在中国,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绝大多数孩子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努力,但生活状态千差万别,原因是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譬如贫穷。我很幸运,也是我爸爸妈妈特别眷顾我,我考上了初中。

到初中后,我就有了强烈的读好书的愿望,当然也没有明确的上大学的概念。那个时候,初中考中师、考小中专,就像现在考大学一样非常重要但还要更难些,是农村孩子跳出农门(吃商品粮)第一个也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那个时候我们村甚至我们乡,能够读大学的人寥寥无几,因此读中师、小中专是最好的出路了。我们家邻居有一个孩子,比我早两届,考上了小中专而没有去上坚持要去读高中,被她姐姐、姐夫们骂、甚至说要断绝关系。你们现在想想看其中的利害关系了。我后来考上了我们县高中,没有随大流去读什么中专中师,现在看来,我们邻居还有我,选择是正确的。那个时候对于消息闭塞年龄又小的孩子,心里压根就没有明确的上大学的概念,没那个念头。

到高中了,才较多地说到或听到有关大学、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的话题。印象深刻的有四个。一是我们高中的历史老师在上课时谈到过她上大学时的一些情况,历史老师是个年轻的女教师,记得名字叫张岚,我们有时候就叫她张山风,她也嘻嘻哈哈的乐得接受。她学的是师专,她对她们大学学习的描述是轻松和愉快的,让我们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幻想和向往,现在想来只所以我的这个老师读大学这么愉快,可能是她学的是文科的缘故。记得她描述的大学学习是这样的:上课很懒散,应付考试就是在考前划重点、然后考前背一下就能过;课后有事没事经常去唱卡拉OK。这就是大学学习。我当时是第一次听到过这种洋术语,也不知道唱卡拉OK是唱什么。

二是我们高三物理老师在上课时描述过他在我们省城的江西师范大学读书时的一些现象,我现在记得的只是他曾说什么省城南昌的八一大道,在白天只通公共汽车和小汽车,其他货车或载重汽车白天是不能走那条路的,南昌的八一大道确实曾经是南昌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至于为什么要说起这个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说起道路通车的问题,我就记不得了。

三是有一个老师,我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了,也不记得他教我们什么科目的,我只记得有这么一回事,说大学学习经常把大家拉到一块草坪上,然后坐在草坪上,大家围成一堆,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完了就下课了。我只所以记得这回事,是因为当时觉得读大学这么自由啊,因为我读小学上音乐课的时候老师规定手必须放在背后不能放到桌子上,有一次我无意识地把手放在了桌子上被老师抽了一鞭,小学上学时大多数老师上课是要带鞭子的,既是上课用的,又是惩罚捣蛋的学生用,我还记得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脑袋曾被老师敲起一个很大的包过,现在想来,这是体罚了,但我现在很感谢小学老师们对我们这一代读书人的严厉,不然也许今天我可能就不是站在这里了。

四是我们家邻居我读高二时他已经考上了大学,而且是在北京读,读的专业是当时很令人羡慕的信息工程,而且也是我们那个村庄文革以来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我是我们村里的第二个,全国刚解放时以及解放前我们村里出了几个大学生,现在都退休了,有的做了教授,有的是高级工程师)。他放假回来给我讲的一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事,还在我读高三时从北京给我寄来一些高考的复习资料,对我帮助很大。我的大学之前,记忆中关于大学学习的认识仅限于这些,不多。后来真正上了大学,有了实地切身的体验,关于大学学习的体会和感受当然就不一样了,这是我下面要讲到的。

 

二、为什么要读大学:基于信号显示原理

我还想在具体谈大学学习之前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你们当中有两个专业班的同学上过我的课,知道我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对于你们低年级的学生,我一般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会问你们“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要上名牌大学”的问题。你们大多数同学回答问题的角度是基于自身知识的提升和将来工作就业的需要的,而我一般会给出基于经济学的解释首先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也就是为什么要学知识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消除愚昧,提高认识,找到并做好一个工作或事业,等等;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由于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因此需要构成这个社会、或国家或民族的成员去学习、去掌握

其次是为什么要读大学,而且尽量争取上名牌大学的问题。经济学认为,大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有效信号并为就业市场提供了一个筛选机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Michael Spence,他的主要得奖工作成果就是用有益信息(productive signaling)理由来重新诠释教育的功能。他在自己的哈佛大学博士论文中就提出,大学或者根本上说教育,最大的作用实际上不在于教会了你什么东西,大学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就业市场提供了一个筛选、或甄别机制

以找工作来说吧。在就业市场上,有那么多的求职者,据说2008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500万,光一个重大每年就业的人就成千上万,企业主管哪有时间和精力一个个去考察谁有能力、谁没有能力?而且这些能力也不是一时半会能考察出来的。但又要招聘和储备人才,那我就看你的教育程度吧。在同等情况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先录用,接受过名牌大学教育的优先录用。通过对大学教育或者说高学历的竞争,把有能力的人和较没有能力的甄别出来了。推而演之,名牌大学就是通过更激烈的竞争,把最有能力的和相对能力弱的筛选出来。另外,除了看学历和学校牌子之外,同等情况下就会提出看看成绩单、看得奖纪录、看各类技能证书,这些东西也都是有效信号。拿重庆大学的研究生推免来说吧那是在同等情况下(因为都是重大同专业的学生),哪些同学能被保送上研究生哪些不能,就看你的成绩了,而且更喜剧的是,学校看成绩只看你在全班成绩单上的排名或名次,至于成绩到底多少分以及成绩单的课程内容倒不是那么重要了,就是这个道理。聪明的雇主都会这么做,把全国各大高校最优秀的学生抢过来。至于有些企业会说,我们不看重你的文凭,什么人都可以来应聘我们的工作,那我告诉你,这样的企业,能不去最好不去,因为这样的公司的老板,要么没有经济头脑,要么不会对员工下本钱,你很难在这样的公司得到相对更好的锻炼或培训。当然现实中也有不少大学生干活不如高中生,名牌大学生不如普通大学生,但你要知道,这种情况是有,可一方面,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小,也就是在现实中不是主流,另一方面,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要学习好还要情商好,也就是应该同时具备IQ和EQ,IQ就是你的智商你的学习成绩之类的,EQ就是情绪商数,就是那些进取心、合作能力、责任心或责任感之类的。在EQ相等的条件下当然是上了大学比没有上大学更能成功了。即便是在情商方面,不同的大学,情商的培养或训练环境不一样,一流的大学里面出入的都是成功人士,都是高级人才,因此情商培养环境也不一样,不同层次的大学还是将不同EQ的人才甄别出来了。道理就是这样。

在座的同学,今天你听了我的话,你就不会为你今天选择来重庆大学读书后悔,相反,你应该感到庆幸和自信。读书是有用的,没有无用的知识,你们不要去听信社会上那些瞎说的读书无用的观点。你们也不要被那些什么“你读了大学能力、收入还不如我”的话所吓倒,你们要坚信自己比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强,特别是对于工资收入,收入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你的工作能力和掌握的知识,还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如果这个社会分配制度不公或者说不完善,那些缺乏某些先天要素的人再有能力再能干也白搭。为什么,因为你先天缺乏这些要素,比如你出身不好,你爸爸妈妈无法给你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不能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这些你无法选择,你客观上存在这样一些先天缺陷,你无法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但你如果没有读书没有上大学,你将更惨。不但你们要好好读,而且将来你要鼓舞你们的子女好好读书。当然,我这里讲的好好读书,跟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好好读书不一样,不是去硬啃几本破书,也不是去争取一个好的分数或好的成绩排名,而是其他各个方面,如宽容心、诚信、责任心、做人、协作合作精神、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换句话说,你要让大学、以及名校的牌子真正显示出其名副其实的信号,就必须从哪些方面来塑造自己,锻炼自己。等会我会具体讲到,也是今天我们演讲主题的重点。

 

三、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

总结出来,大学与中学的学习存在下面这样一些差异。当然有些同学们已经知道,但有些差异你们未必十分清楚、或十分明确。

1、中学学习主要是学习各科的基础知识,而大学是专业性教育,大学学习是要分专业

2、中学是学年制,而大学是学分制,大学课程设置及学习进程很灵活,大学还可以攻读第二学位或辅修第二专业

  3、至少从目前来看,中学学习主要为了应试,而大学学习同样有应试的成分,但满足兴趣、培养特长、锻炼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比考试本身可能更重要。对于应试的教育当然是不好了,现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的孩子的书包都五六斤重了,每次去幼儿园接送我的儿子,本来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这样教育儿子的,也就是他自己的书包他自己背了,可每次我自己帮他背了,这与我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可我不能不帮他背起来,因为书包太重了,他背不动;我现在还经常看见小学生拖着个小箱子做书包的,也就是用箱子作书包。看到这些我真不是滋味,我读小学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没有这么多书。我甚至还听说过是南京还是那个地方,政府说要为学生减负,不得补课什么的,可据说学生家长联合起来抵制,不得减负、不得取消补课。中国的应试教育到了这种地步,我除了感慨外,实在是无话可说了。郁闷!

  4、中学主要学习一般性的基础课程,也就大约十门左右,而大学一般要修完六十门左右的课程才能修完规定的学分,且大学课程的容量、广度及深度都大大超过中学。

  5、中学的学习主要是基于书本,因此就要做大量的习题,而大学学习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像我所教的管理学,就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但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能应用理论解决现实的实际问题,我们的专业还开设有课程实习、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思考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强调观察、发现、独立地思考并适当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此我的《管理学》课的考试也特别注重理论基础和独立思考。

  6、你们应该还记忆犹深,中学的学习主要依靠学校纪律、家长和老师督促等外部力量驱动,但进入大学后你们已经有所体会了,上述的约束或督促就减少了许多,家长离得远,你自己不主动和自觉,一般没有外力督促你学习的,虽然学校也有相应的制度和纪律,你们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也会时不时地敦促你努力学习,但你依然自由得多,在大学里,除了上教室上课和早自习晚自学外,像看电影、唱歌、跳舞、弹琴、打牌下棋、谈朋友等,都是你大学生活的常态。大学也有压力或驱动力量,但这种驱动力量不是父母、老师的督促,而是将来的毕业和就业。因此,大学的学习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7、学习的成绩检查评定,大学里成绩的评定方式更为灵活。有的是考试,有的是考查;有的是开卷考试,有的是闭卷考试。每门课的最终成绩既包括你的卷面成绩,也包括你的平时成绩,如果考勤情况、平时作业或课堂讨论成绩等,且大学的每门课不能不及格,否则不好毕业,但不及格的有机会补考或重修。而中学,那肯定是卷面成绩为主导了。

  8、大学的课堂也比中学自由多了,首先是教材可以根据情况由教师自由指定(政治课除外),讲课的内容也不完全来自教材,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是面授,可以是讨论,可以是看录像,也可以是由学生自己来讲,且大学的课堂信息量大,教师上课多是介绍思路,具体内容还需要学生自己去看;而中学主要是老师讲授,所讲内容主要源于教课书。

  9、从学习竞争的角度看,中学主要是看分数,而大学要看综合能力。拿推免研究生来说吧,分数当然也重要,但最终的排名,分数排名靠前的综合下来后总排名可能靠后,比如有些同学发表了论文可以家分。

10、最后,就学习环境而言,大学教师数量众多、从事的专业也千差万别,你的同学、学友、你的师兄师弟都很优秀;你有很多机会跟大师接触和交流,你可能有一天在某个角落里看到一个很不起眼的老头,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老头居然是个大师、是个名教授,你会发现传说中的大师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我就曾经发现过有位院士穿着双凉鞋去开会,露出十个光脚指头;你甚至还会在某一天在图书馆里遇到这样的读书人:有一个年纪不大不小的中青年学生,唏哩哗啦从书架上拿了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书放在桌上,然后又噼里啪啦地翻看这几十本书,翻完一本放一本,全部翻完后,就坐在那里半天,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眼前这一大堆书发呆,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样看书又发呆的人,多半是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在大学里,你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各种社会活动层出不穷,后来你也发现,从中你也学到了很多,有些东西不是在课堂上能学到的,但在你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也许你能学到,而且很多东西对你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是在中学,这样的学习生活和环境是很鲜见的,很难碰到

以上是对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一个对比,肯定不全,但也差不多涵盖了最主要的区别。

基于上述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不同,可以总结出大学生活和大学学习的特点。

我认为,就大学生活的特点而言,简要的概括是: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学习上要高度自觉。不去展开了,大家都有所体会了。

那么,大学学习的特点呢?

其一,大学学习的主动性特点

大学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了,代之以主动自觉地学习。大学教育专业性很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中学要大为扩展,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其余部分就要由学生自己去攻读、理解、掌握。大学的大部分时间也是留给学生自学的。自主是大学的学习方式,并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大学生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另外,有的大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方向、职业考虑及教师水平等因素来学习外专业的知识。而进行这类学习时就要求有极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显然,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个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

其二,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特点

大学学习具有最明显的专业性特点。从报考大学到被录取上大学那一刻起,专业方向就已经确定了,大学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大方向来安排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社会对专业要求是变化和发展的,为适应社会的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要求大学学习还要尽可能扩大综合性这样,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学习课外知识,即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修或自学其他课程、或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些课外知识学习所占用的时间并不亚于课堂学习,它对大学生的意义也不亚于课堂学习。

以是否具有专业性为标准,课外知识分为专业性课外知识和非专业性课外知识。

专业性课外知识包括与大学所设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类知识和信息,如专业领域的学术知识、前沿问题和学术动态。专业性课外知识的学习需要大学生主动和自觉地学习,因为老师和学校一般不会对此类知识做出硬性的学习要求,但由于学习这些专业性课外知识的目的是扩大专业知识面,了解专业发展态势,增长背景专业知识,因此要我们自觉地学习。

非专业性课外知识是指有关实用技能、为人处世、社会信息、社会经验等非系统性信息。这类知识的总量庞大,零散、杂乱、不成体系。大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但这些知识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都发挥着潜在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影响力,也许是一个思想、一个理念、或者一个处世的态度,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以及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路程。大学生也应该重视这类非专业课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其三,全面发展和注重能力培养的特点

人才的根本标志不在于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是否具有利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和发挥能力的基础,而良好的能力又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大学生的能力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这要求大学学习还要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如认真做好课程实习、学年论文和社会调查等课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调查和和社会实践活动。

其四,大学学习方式的多元化特点。

以前的学习主要方式是课堂听讲和做习题,以及频繁的考试或测验,而在大学,虽然课堂听讲不可缺少,做习题还有必要(对我们学习经济管理的来说主要集中于跟数学相关的课程,如数学、计量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等),但并不存在一种主流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阅读图书馆的学术书籍和期刊报纸,上网浏览所需信息,听学者讲座,参加学术沙龙、课外实践或调查等。包括大学的考试形式,可以是考试、考核形式,可以是闭卷、开卷形式,也可以是论文、实验形式;考试可以是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段集中进行,也可以是由学生分布在不同地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通过长时间跨度(一个月、一学期或更长时期)来参加考试。老师根据考试内容及其特征、要求,会相应地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有时候学生甚至可以自己提出考试的形式。

其五,大学学习目的和目标的多样性特点。

目的和目标的概念是有差异,目的是指行动和努力最终要达到的地点或境界,而目标是指行动所直接指向的事物。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目的不外乎三个:就业、考研、留学。有的学生确定了其中的一个目的,四年学习生活围绕着一个目的展开,而有的则确定了两个或三个目的,学习生活同时为这些目的服务。

在我看来,通常大学生为这三个目的所做的努力并不冲突,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同时进行,为一个目的所进行的准备同样为其他目的的实现做铺垫。譬如,留学需要学好外语,而拥有过硬的外语能力又为考研、求职(尤其是进入外企、合资公司)铺路添瓦。

但是,我要指出的是,最终三个目又有冲突,最终我们只能选择一个,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可以有两手、三手准备,而毕业时只能选择一种相对价值最大的道路。

至于学习目标,重要的是制定并严格按照目标前进。一系列学习目标为实现学习目的奠定基础。譬如,大学生未来理想就业是大学学习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准备优秀的学习成绩、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其他能力,有时候可能还要有些登记证书、奖励证书、个人成果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

 

四、大学的培养目标

那么,大学的培养目标、或者说大学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呢?一般人们认为学校应该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至少不全对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有独创性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因此,学校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因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也能适应时代的进步和环境的变化。我赞同这样的观点,认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一定的实践能力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最看重的换言之,由于大学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因此,就经济类和管理类的专业而言,大学培养除了要求大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大学生研究和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并给予我们的学生足够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五、大学学什么?

1、社会需要什么从银行人才招聘的原则说起

我曾经看到一个资料,上面讲述的是关于银行业人才招聘的原则和案例,我认为这个资料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大学学习和如何进行就业,都很有帮助,也具有代表性。我们先来看这个资料所归纳的原则。

集中来看,对应届生的学校招聘,招聘单位容易较多地被名牌大学的招牌,学生的口齿伶俐、外表形象、学习成绩排名、奖励情况以及学校推荐等因素所迷惑,但也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程、实习工作的能力、处事应变的能力、心理心态、对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兴趣爱好、朋友圈子等等因素的考察和对相关信息的反馈。具体的原则包括:

(1)既要有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工作经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普遍对宏观经济学、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和热点行业或专业非常感兴趣,而没有真正做好下企业基层工作单位奋斗多年的心理准备,并且对将来工作及生活的期望值很高,造成期望与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技能的欠缺也是影响工作自信心的因素

(2)能否抗拒诱惑和洁身自好是银行从业人员良好品德的关键

任何银行的招聘都比较关注应聘学生的个人品德方面的问题,应聘者对人生规划、日常消费的水平和实际工作的表现,以及对金钱的感觉与态度,对不良行为的看法。只要应聘者在相关的成长历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品德缺欠,银行招聘人员将会对该应聘者剔除出招聘名单之外。同样地,个性太过张扬突出的应聘者,以及学习期间兼职太多,偏好赚钱发财的学生也并非银行招聘的对象

(3)具有银行实习的经历和经验是应聘银行工作岗位的致胜法宝

那些有银行实习工作经验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绝对是招聘银行所优先考虑录用的对象

(4)应届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其实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银行里除了总行本部和一级分行的部分部门,他们确实需要硕士研究生以上的人才来进行各种战略规划和研究工作之外,其他分行和部门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管理加上操作型的人才。在银行日常的营运工作中能够熟练操作业务,并对各种服务产品的推广游刃有余的学生才是大部分银行机构迫切需要的金融人才

(5)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十分重要

就业心态比较烦躁、总想一步到位、过于追求招聘单位的层次、区域和知名度、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单位工作,都是其职业生涯失败的开始另一方面,具有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应聘者也是招聘时列入银行考察的综合因素之一

(6)真正在银行从业生涯中成功有为的学生成绩排名并非十分重要。

经验告诉我们,那些在大学期间成绩中等偏上的应聘学生对银行的贡献最大他们的学习成绩通常排在前10%~50%,而且这些学生在银行工作中对银行的忠诚度最高,呆在银行工作的时间最长,其对薪酬奖金的期望值比较合理,心理心态也比较平和稳定

不用质疑的是,那些家庭环境良好偏上,成长历程清晰可查,心理素质和EQ出众的名牌大学生永远是各种银行里的天之娇子

除了以上的一些方面外,银行对应聘人员的招聘要求与一般大型服务业公司的人才招聘都是类似的,例如要求应聘者外表形象出众,专业知识对口,人际关系良好,外语能力不错。

 

2、大学究竟要学什么?

说了那么多原则,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究竟要学什么呢?结合上述招聘原则,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这样几点东西。我认为,(1)学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还包括独立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尔·盖茨是智商高达140分的高智商的人,但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地认为智商是不可替代的,要想成功,你还必须要知道该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择,以及拥有更宽广的思考力。(2)学或训练出良好的心态;(3)学处事应变的能力和对压力的承受能力;(4)适当地培养一些兴趣爱好;(5)学好如何与人相处,扩大朋友圈子;(6)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或品德;(7)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或阅历;(8)学会自信,并塑造责任心,学会自己能承担自己的责任;(9)学会体谅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不要轻易崇拜或者鄙视一个人;(10)给自己一个相对明确和良好的定位,具体到我们学院的学生,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的就要把自己定位为将来的决策者、职业经理人或高级管理者,学公共管理的就要定位成为将来的决策者。

 

六、怎样进行大学学习

在具体讲如何进行大学学习之前,我们来看两个概念,一个是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一个是关于大学学习的历程和大学学习上要解决的问题。

台湾清华大学有一位校长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对全校学生讲了这么一番话,他说,未来的世界是: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健康比成绩重要(这里说的健康我理解还包括心理健康),生活比文凭重要,EQIQ重要当然这段话也不全对,但他的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埋首努力,没有人生方向有什么用啊?一个人保护知识,没有工作能力有什么用?一个人成绩卓越,没有身体和心理健康有什么用?一个人有名校文凭,没有生活品质有什么用?一个人的IQ140甚至150分,没有EQ有什么用换句话说,在今天这个信息、知识爆炸、以及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相比较于传统的那些我们比较看重的努力、知识、成绩、文凭等,人生的方向、运用知识的能力、健康的体魄、生活的品质、情绪商数等,更加重要从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学习的目标了。

至于大学的学习历程,总的来说,可以用以下框图来表示:

而大学学习上要解决的问题是: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讲解我们大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学习了。

1、先要进行自我精英式的定位

也就是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应该大一才开始就做人生和职业规划,当然以后也可以适当地调整,但人生职业规划是宜早不宜迟的。

大学本应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我们首先要进行自我定位,而且这个定位就是我们是未来社会的精英,就我们学院的经济或管理类的学生而言,我们就要把自己定位为是未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我们是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或者我们把自己定位为政府机构的决策者、领导者和社会服务者。

但是,我要补充的是我们要正确理解“社会精英”这个概念什么是社会的精英呢?那就是你是不是精英,在于你对社会、对你周围的人有没有感召力,也就是我在上管理学课程时给同学们讲过的影响力、或领导力。

当今美国的精英文化和培养精英的方式,就是一种平等的传统,即,不管你出生于什么家门,作为一个人,你和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平等的,这不仅体现在法律上,也体现在一人一票的政治权利上。

所以,我们是不是精英,不在于我们是否出身富贵,也不在于你自己有多么高贵,而在于你对周围那些和你享受平等权利的人有没有感召力,人家愿不愿意跟随你。不管我们将来是从政还是做生意,这种能和普通社会大众沟通的“人气”是成功的前提。我们只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我们的祖辈、父辈再怎么富裕高贵或有权力,但都是父母的,我们不能一辈子依靠我们的父母,未来的一切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同样,我们的父母再怎么贫穷、再怎么没有社会地位,那都代表着过去,我们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

那么,怎么对人家形成感召力进而把你推举为领袖呢?首先,要对被你周围的人们有深刻的理解和真诚的关心其次,还要以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美国人的教育,从学前班开始就灌输精英理念,你到处可以听到“领袖才能”(leadership)这类字眼。在和同学之间、同学老师之间、在对自己的父母等亲朋好友的交往中、甚至在街上一个陌生人的人,都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关怀和友好,要谦卑,要体贴他人,让别人信服。我每次带儿子上街看到街上有残疾人或老年人在乞讨,我一般都会掏钱给儿子,让他去给他们,并告诉他这些都是社会的弱者,需要我们去关怀和同情。久而久之,现在我儿子只要一在街上看到这些可怜的乞丐在乞讨,都会主动向我或他妈妈要钱给他们,虽然给予的并不多,但至少说明,在他的意识里,有了一种对其他人的同情心和关怀心的意识。在必要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还可以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去了解农村和边远农村地区,或者打义工,通过这些活动或义务劳动,让我们了解了社会、了解了底层,也发展了自己的领导和组织才能。从农村和较穷的地方出来的孩子,已经有了这些宝贵的人生经历

2、要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今天看过这样一段话:

国际酒店业市行销协会总裁、注册酒店高级职业经理人罗伯特·吉尔伯特博士,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于一堂课对他的影响。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是在我刚进入大学时,第一堂课的第一分钟学到的”。当时,教授在开口说话之前径直走向黑板,在上面写下了这样几行大字:

大学是知识的源泉,少数的人如饥似渴地畅饮,更多人优哉游哉地品吮,绝大多数人则只是漱了漱口

可见,态度决定一切以前的背景、人的资质其实不是关键,关键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同样,就学习而言,你上大学前是是哪里来的,考了多少分数,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选择了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首先,转变学习观念,必须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在大学里,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未来,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

其次,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你不要看到别人不读书你也不读书,你看到别人逃课,你自己也跟着不去上课。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再次,可能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这时就应该通过听讲座、上网、与你的老师、朋友交流,发掘自己的志向和兴趣

最后,特别提出的是,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打好专业基础对于大学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含线性代数、概率论和应用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等。如果说大学是你人生今后发展的一个平台的话,那么基础课学习就是这个平台的基础。一定要足够重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将来无论是找工作也好,还是考研也好,甚至出国也好,这些基础课程都是重要法码另外,专业课则是你安身立命之本,在基础课打牢的底子上,专业课应该深钻细研,梳理成体系,逐渐培养自己在某些问题上能够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多跟同学切磋,多参与课题或实验项目或课程实践,多跟老师沟通。另外,大一的学习特别重要,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往往能够决定你整个大学生涯整个的走向。

3、提高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有一个教育家曾经讲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我们理解这个“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大学里,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在这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社会,学会如何学习有时会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硕士生、博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功能,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特别是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另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比如我们要查看的最新论文都能在数据库中找到。在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能是最好的老师。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网站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推荐大家一些主页、BBS。

至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有些工科专业的做实验不同,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是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选择参考书的能力,独立完成研究报告的能力,运用有关经济学或管理学知识、理论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包括交流、表达能力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还有学会使用一些统计软件,做管理的,可能还要了解一些ERP等管理软件,等等。

4、各级学生会、团委和其他学生社团或社会工作的成绩与锻炼。

对于高校丰富的学生会、团委和其他社团活动(如重庆大学“未来经理人社团”),我认为这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在高校的社团里,学生需要自己去解决很多问题,筹备很多事情,而且学校社团的管理大部分都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各种体育运动比赛或各种艺术、文学类的比赛,如一场球赛、一场辩论赛、一场晚会、一个沙龙、一个舞会、甚至校外或野外活动等,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参赛、竞赛、拉票,乃至筹备活动都是由自己来解决,我们的学生在参与、组织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出很强的领导能力,也培养了的团队感当然,一般学校也都会给予支持,提供给学生一个非常宽松、自由的环境,引导和启发学生自由的成长。而且我也认为,支持、甚至参与这样一些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全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对于学生会、团委和其他各类社团,考虑参加什么“社团”时要把握尺度,根据你的意愿和你的兴趣爱好,喜欢哪里就去哪里,不要参加太多,不然忙不过来有些社团还需要交入会费的,看你自己的兴趣了,热门的“社团”一般都要考核通过才能入会。加入“社团”会给你带来好处,因为认识多一点的人真的对你帮助很大,他们能教会你很多东西,帮助你更好成长,少走弯路。

5、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学习。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体包括宿舍交往、同学交往、同乡交往、工作交往、师生交往和一些适当的社会交往等。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这就需要具备关于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的社会性知识,许多大学生以及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都会有一个共识:日常的人际交往教给自己的东西,其意义绝不亚于课堂学习中所得到的

专业知识在帮助大学生适应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一个毫无专业知识的杂皮完全有可能在人际世界中左右逢源,而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完全有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学习专业知识是用于工作用的,而人际交往知识是用于生活的、用于如何融入这个社会用的

很多所谓的“实践经验”或者“综合素质”或者“全面发展”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能就是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聊天中实现老师的某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同学的某次聊天会解开自己心灵上难解的结,宿舍卧谈会甚至是关于异性的交谈都会增加大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人际交往的许多情节和场景都会给大学生以意想不到的启迪和教诲。很多人大学毕业几十年后都能对大学时期的生活记忆犹新,很多非常珍惜大学期间所结下的情谊,都可以用来说明大学人际交往学习的重要性。

多参加体育活动也很好,可以学学跳舞,广交人缘以后会无意间发现很有用。不论是女孩还是男孩,在这个时候都该学着改变自己,让自己看上去不再像个孩子,这也很重要。

当然,上述能力的学习都很锻炼能力,但是不能舍本逐末,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最重要的。专业学习是构成大学丰富多彩生活的中心内容,也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

6、关于考证的学习。

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各种各样的考证,什么拿双学位、英语过六级、考计算机等级证、考程序设计员证、会计证、注册会计师呀、报关员啊,等等,都想要。有些证书倒是对未来的找工作是有用的,但要注意要定位合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目标太多,脚踏几支船,容易使自己顾此失彼。

7、正视现实,迎接挑战

进入大学,有些同学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一部分同学或仅因选择读书的学校,或考虑自己的考分的情况及父母的意愿等多种因素,未能进入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于是在一些同学心中“走对了路,进错了门”的想法油然而生还有一些同学在中学时,为大学蒙上了浓厚的理想化色彩,而一旦上了大学后,原来想象中的高等学府失去了神秘感,尤其是学校环境、条件、设施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时,心中对大学的渴望会变成一种失望也面临着理想模式的破灭。因此,一些新生对学校没信心,对专业没兴趣,有的是凭想象,有的是仅凭道听途说的某些议论,而对所学专业或学校不了解,就不想学习的。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体制有待完善,干什么工作,学什么专业,不可能都符合每个人的口味由于受招生人数的限制,无论哪一所学校,每年都会有不少同学的个人志愿与实际目标学校、个人专业志愿不吻合专业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可以转化的人是自己志向的创造者。许多同学进校后面对现实,自觉调整自己的志向,并没有因为学校和专业不理想而影响学习的进步,经过四年的努力,有考上研究生的,也有因专业学习好而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岗位的。但也有极少数同学因学校或专业不理想、或因补考、重修或整天混日子,落得不好的结果,既影响了就业,也影响了个人今后的发展。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无论我们是以怎样的心态迈进大学校门,无论我们是否进入了自己理想的专业,也不管我们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只要我们在面对现实、承认现实的基础上,摒弃和现实不相符的理想化模式,在适应现状的前提下,始终保持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和饱满的求知热情一样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大学时代是个激情四射的时代大学是很培养能力的一个地方。有很多事,你如果在大学里不能做,那么在这辈子都不会去做,因为现在的你最有魄力和勇气,敢于尝试一切在大学里,没有应该不应该,也没有人会教你这教你那,一切都要靠自己。

 

七、如何做一个好学生:以《管理学》案例学习为例

在多数情况下,管理类的教学是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包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随时穿插大量的案例教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管理类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模式此时,学生的准备和主动参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这里,我要顺便提出的是,2007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几位同学成立的“未来经理人”社团并获得学校的批准,这是你们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值得祝贺,也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

首先是课前准备:

管理学教学力图把管理实践上客观发生的事件以背景、事件和过程的形式描述下来,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学生本人站在案例“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反思不管你有没有管理经验,你都要设身处地地进行角色扮演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这样学习所隐含的逻辑是:学习管理是一种熟能生巧的过程,你扮演决策者或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决策问题和决策过程多了,你对各行各业了解多了,那么作为管理者,你做正确的事和把事情做正确(也就是在课堂上跟大家讲的讲究“效能”、“效率”)的概率就比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高出许多

但对学生来说,要在从案例教学中受益,必须在课前阅读案例,也就是个人要做准备,把案例的背景和描述的信息搞清楚,甚至某些案例还有图表、财务数据等,都要读懂、弄清楚,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进行小组成员讨论,要求小组成员都相互自由地、开放地贡献自己的看法与思路,充分讨论甚至争论,但并不要求所有成员就某个问题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这样每个成员相互学习、检查和审视自己的决策思路与误区,能增强自己的倾听能力和锻炼自己作为决策者对不同思路和看法的包容性。这样才能有效学习案例。

其次是课堂参与:

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案例讨论可以逐渐演变为类似董事会的决策会议,或案例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开会的模拟场面,进行讨论同时,也有必要服教授的调度和引导。这是一种从具体的管理现象或管理实践、到一般的商业规律、再到将管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商业环境和决策的学习思路。

再次就是反思:

虽然教授会在课堂上带给学生一些问题的分析框架、 知识要点,但我们的教授一般不会鼓励你照搬这些分析框架,也不会简单地告诉你应该如何做,最多教授们只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因为,一方面,教授完全可能不如学生了解学生自己和所处的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针对自己企业(可以是模仿的)的情况和所处的商业环境加以灵活运用,提高做正确决策的概率或增强领导能力和领导艺术。这时,学生就要反思,思考在我们自己的企业和所处的这个商业环境下,怎么去管理,怎么去运用我们的管理知识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现实的问题课堂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你不可能期望在课堂上学到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