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曲向阳花:心理学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20:43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称为(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2.任务促成的纪律的前提是( )。

  A.教师的监督、指导

  B.同辈群体的压力

  C.个人对活动本身的充分理解

  D.活动本身的吸引力

  3.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的是( )

  A.布鲁纳

  B.班杜拉

  C.皮亚杰

  C.加里培林

  4.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利他行为的核心是( )。

  A.成人的榜样

  B.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

  C.掌握利他的知识

  D.掌握利他的技能

  5.( )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A.认知好奇心

  B.成就动机

  C.自我效能感

  D.成就归因

  6.形式训练说在欧洲和北美盛行了约( )年。

  A.100

  B.200

  C.300

  D.400

  7.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过( )的儿童。

  A.70

  B.100

  C.140

  D.150

  8.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多少的儿童?( )

  A.130

  B.140

  C.150

  D.160

  9.( )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A.动机

  B.内驱力

  C.诱因

  D.强化

  10.1896年桑代克开始从事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最某种我的动物学习实验是( )

  A.白鼠实验

  B.学生实验

  C.猫开笼取食的实验

  D.兔实验

  11.对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并( )。

  A.以教材为中心

  B.以学生为中心

  C.以考试为中心

  D.以目标为中心

  12.“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属于(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13.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 )

  A.7—8岁

  B.8—9岁

  D.8—10岁

  D.9—11岁

  14.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大体上处于( )阶段。

  A.感知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5.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个阶段。

  A.5

  B.6

  C.7

  D.8

  16.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是( )

  A.理解知识

  B.掌握知识

  C.识记知识

  D.保持知识

  17.( )指在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辅导者应依据社会心理学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的原理,注重社会角色、性别差异、社会习俗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对辅导结果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提高辅导的成效,巩固辅导的成果。

  A.指导模式

  B.发展模式

  C.社会影响模式

  D.治疗模式

  18.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19.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称为( )

  A.诱因

  B.问题情景

  C.学习期待

  D.强化

  20.小学儿童观察能力分为几个阶段,在幼儿期主要是( )的发展。

  A.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B.认识“个别现象”阶段

  C.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D.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 )

  A.儿童多动综合征

  B.学习困难综合征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厌学症

  E.儿童强迫行为

  2.学习动机具有( )

  A.激活功能

  B.定向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功能

  E.操作功能

  3.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如下特征( )

  A.多维思维

  B.思维的可逆性

  C.单维思维

  D.思维的不可逆性

  E.自我中心

  4.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包括( )

  A.准备阶段

  B.酝酿阶段

  C.明朗阶段

  D.证实阶段

  5.情感的学习是指情感系统的习得,包括( )

  A.心境、激情和应激的调节

  B.道德感的形成

  C.理智感的形成

  D.美感的形成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

  1.把乘法口诀广泛迁移于多种情境中,这种迁移称为__________。

  2.作业分组是按学生的__________分组,授以相同的课程。

  3.成就动机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__________的关系。

  4.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命题学习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根据学习理解程度,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

  6.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__________和__________领域里的__________及其__________的规律。

  7.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课堂教学的三大要素。

  8.桑代克在联结理论中提出的三条主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9.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评估,指依据用__________方法和__________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四、辨析题(共15分)。

  1.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比纳——西蒙量表》。

  2.加涅根据学习结果对学习进行了分类。

  3.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学习是一样的。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于道德与品德的形成过程中的认同阶段。

  5.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6.根据需要层次说,当低级的需要达到全部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需要的追求。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3.简述态度的实质。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6.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六、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理解心理健康标准应注意哪些方面?

  2.简述学习策略的概念包含哪几个特征?

  3.运用奖励和惩罚要注意哪些问题?

  4.简述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B2.C3.B4.A5.D6.B7.C8.B9.C10.C11.B12.B13.D14.C15.D16.C17.C18.B19.C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CD3.CDE4.ABCD5.ABCD

  三、填空题

  1.一般迁移

  2.学习成绩

  3.正相关

  4.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5.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

  6.小学儿童发展 教育 各种心理现象 发展变化

  7.学生 学习过程 学习情景

  8.准备律 练习律 效果律

  9.心理学 技术搜集

  四、辨析题

  1.(×)。世界上最著名的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

  2.(√)。

  3.(×)。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学习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知识的学习的对象是人们的认知经验,即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技能学习的对象是人们的动作经验,即动作影象及其合理、完善的活动方式。从学习的形式和过程来看,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掌握和应用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示范下通过模仿练习掌握一些动作及其操作顺序的过程。

  知识学习能给技能学习提高理论基础,从技能学习目的的确定到对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操作,都是在有关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技能的学习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4.(x)。应为内化阶段。

  5.(√)。

  6.(×)。所谓需要的满足不是指绝对的满足,而是从相对意义上说的。一般来说,低级需要只要有部分满足。较高的需要就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就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

  五、简答题

  1.答:(一)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2.答:通过对态度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实质是相同的。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品德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的。但是,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包括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对劳动、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些则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比如,我们经常说某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但这并不等于他的品德不良。

  第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在其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也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从态度的最低水平开始,依次是“接受”,即注意,如学生愿意听各种先进人物的事迹报告;“反应”,即愿意并实际参加某项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评价”,即按价值准则行动后获得满意感或愉快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某种价值;“组织”,即价值标准的组织,判断各种不同价值标准间的联系,克服其间的矛盾和冲突;“性格化”,即将各种价值观念组织成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之内,使之成为个人的性格的一部分。

  总之。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

  3.答: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经常表现为趋避、喜恶等,这些倾向性可以影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

  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改变的。

  4.(1)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

  (2)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

  (3)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

  (4)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5.(1)遗忘是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

  (2)遗忘原因:一是干扰,分前摄干扰和倒摄抑制;另一种观点是与提取失败有关。

  6.(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六、论述题

  1.答: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四点:

  首先,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

  其次,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其含义有二:其一是指心理健康具有高低层次之分。没有心理疾病,只是低层次心理健康的要求;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要求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和创造性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要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其二是指健康与疾病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同一序列的两极。

  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不是指个体没有失败、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能在这些情况下作出有效的自我调整,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

  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不同社会由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不同。对于同一行为正常与否,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2.答: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的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一般来说,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都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学习时,学习者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第二,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所谓策略,实际上是从效果和效率的角度而言的。第三,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方面的问题。第四,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严格说来,所有学习活动的计划都是不相同的,每一次学习都有相应的计划。但相对而言。

  3.答: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

  教师应注意教育学生对奖惩有正确的态度,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则,会出现为追求奖励、逃避惩罚而学习的现象,从而降低学习的内部动机。一旦奖励与惩罚失去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

  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适当

  经验证明,教师的奖惩若掺杂了主观印象,不能做到公平合理。往往会使奖惩产生消极的结果。教师奖励的方式也要适当。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否则,会使学生出现一味追求奖励的现象,或者出现“不为区区奖品而卖力”的反感态度。

  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奖惩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评价起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对于少年期的学生,通过集体舆论进行评价效果更好;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要求;成绩差的学生,易对奖励产生敏感.故宜多奖励;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对批评很敏感,故宜适当惩罚;对女学生宜个别谈话,切忌当众严厉指责,等等。只有这样,奖惩才能起到激励学习动机的作用。

  4.【答案要点】(1)学习对象之间的共同因素;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4)智力水平;

  (5)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