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地产税细则:附子专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07:26
笔者在治疗消化系统部分疑难病时,意外发现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配伍附子,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分别介绍如下。


1 淤胆型肝炎


本病属祖国医学“黄疸”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皮肤瘙痒。至今无特效药和方法治疗,中医辨证多属湿热、疫毒、瘀血所致的阳黄证。治疗多从清热化湿、解毒、化瘀入手,其效果多不令人满意。笔者临证时常尊俞长荣所言“灿灿橘子黄,并非尽阳黄”。在辨证的基础上配伍制附子治疗。


患者,男,45岁,干部,2001年5月初诊。患黄疸病14个月,曾在省级某权威医院确诊为“淤胆型肝炎”,并经中、西医治疗年余未见明显效果。刻诊:目黄、身黄如橘子色,皮肤瘙痒,脘痞纳呆,肢困乏力,大便色白,舌质暗红,苔白厚偏黄,脉弦滑。血清总胆红素225μmol/L,凡登白试验直接阳性。证属湿热、瘀毒内阻的阳黄证(湿重于热)。治宜清热化湿、活血解毒,佐以温通。处方:茵陈60g,栀子20g,大黄7g,白术20g,丹参30g,莪术15g,制附子12g,甘草9g。10剂后,自觉皮肤瘙痒减轻,脘痞消失,食欲增;30剂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大便色由白转黄,身困乏力消失,饮食正常。血清总胆红素142μmol/L。60剂后皮肤瘙痒消失,身黄、小便黄消失,唯目微黄。血清总胆红素51μmol/L,原处方稍加减,继续治疗1个月,诸症悉除,血清总胆红素16.5μmol/L。又巩固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2 多发性胆囊息肉


本病属祖国医学“胁痛”的范畴,有的无任何症状,只能在B超下才能查到。本病多以手术治之,但不愿手术和不宜手术者,又多求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本病多采用疏肝利胆,活血化瘀之法,但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临症时在上法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附子一味,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患者,女,58岁,农民,2001年9月10日初诊,半年前在某县级医院经B超查出胆囊多发息肉,因害怕手术,多处求中医治疗,服药半年,不但无好转,且息肉逐渐增大。刻诊:右胁下微痛,时有不适感,左侧舌边有少量瘀点,余无它证。彩色B超提示:胆囊内息肉7个,最大者7mm×6mm。证属痰瘀内凝胆囊,治宜疏肝利胆,温阳、化瘀、化痰。处方:柴胡15g,香附15g,白芥子20g,金钱草20g,水蛭9g,制附子10g,甘草9g。10剂后,右胁下微痛、不适感消失,服30剂后复查彩色B超,胆囊内剩3个息肉,最大者5mm×3mm;服药60剂后复查彩色B超,胆囊息肉已全部消失,巩固治疗1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3 慢性萎缩性胃炎


本病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的范畴,辨证多属胃阴虚和气阴两虚证。治疗也多从养阴益气入手。笔者过去治疗本病。由于受西医诊断的束缚,一点温热药也不敢问津,唯恐化燥损伤胃阴。但常规用药,多疗效不佳,而且大队滋补胃阴药又碍胃,使病人食欲下降,后试用附子予以反佐,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此便在辨证用药基础上每每伍用附子。


患者,女,71岁,农民,2002年3月6日初诊。8个月前在某市级医院经胃镜确诊为萎缩性胃炎,经中、西医治疗未见好转。刻诊:胃痛隐隐,纳呆,时有干呕,口干不欲饮,舌红无苔、有津,舌边尖糜烂,脉沉细不数。胃镜提示:萎缩性胃炎。证属胃阴亏乏,日久胃阳受累,治宜滋胃阴、益胃气,佐以温阳通络。处方:太子参20g,白芍12g,生地20g,麦冬20g,山药30g,佛手6g,公英20g,土元9g,制附子6g,甘草6g。服药10剂后,胃脘痛基本消失,舌糜痛明显减轻,余证同前。30剂后,诸证消失,舌已生出薄白苔,质微红。胃镜提示:萎缩性胃炎明显改善。上方稍有出入续治1个月,复查胃镜,胃粘膜已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金匮要略》附子运用浅析
*丁国平  何顺华  (江西省樟树市中医院 331200)
关键词:附子;运用
附子在《金匮要略》中运用十分广泛。该书前22篇,载方205首,其中用附子(包括乌头在内)者23首,占十分之一强。观就其运用附子的规律作一粗试的分析,以就正于同道。
1     附子的主要功用
1.1  回阳救逆
附子大辛大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泻等引起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气行将亡失之危证。如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呕吐,证见“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之寒厥下利,证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而蛔厥者”;乌梅丸治“烦躁吐,心腹痛剧、吐涎沫,得食则吐,手足厥冷”之蛔厥等,均是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
1.2  逐寒止痛
对于风寒湿邪相搏,痹着肌表,经脉不利而致周身骨节疼烦,可用附子逐寒除湿止痛。如桂枝附子汤治表阳虚风邪偏胜之湿痹;白术附子汤治表阳皆虚之湿痹;桂枝与芍药知母汤治风寒外袭,渐次化热伤阴之痹证;均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此外,薏苡附子散治胸阳不振,阴寒较甚,痛势剧烈之胸痹,亦是取附子逐寒止痛之功。
乌头与附子属同类植物,乌头系附子之母根,两者性味功用均相近似,但乌头之性味比附子更为辛温雄烈,其逐寒止痛之力更强。对于发作性疼痛,证属沉寒痼冷,痛急而有肢冷汗出者,则选用乌头。如乌头汤、乌头赤石脂丸、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赤丸等,均为此等证候而设。
1.3  温里助阳
对于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下利。胸腹冷痛,食纳不佳等脾胃虚寒症状者,附子有温里祛寒,水湿内停的腹满痛呕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中助阳,通利气机,治阳虚阴凝,饮留胃中之“气分病”;黄土汤治虚寒便血;大黄附子汤温阳通便,以下寒结;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振奋阳气,治“肠痈已成”;附子汤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治妊娠阳虚寒甚腹痛等,均是取附子温里助阳之功。
1.4     温肾化气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气化功能减退所致的诸证,皆可用附子治之。如肾气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治“虚劳腹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治“短气微饮当从小便出者”;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者”;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瓜蒌瞿麦丸治“小便不利,水气内停”;麻黄附子汤治“少阴正水”,证见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者,均是取附子温肾化气,上蒸津液,下行水气的功能。
2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2.1  配伍干姜:回阳救逆之功尤著,戴原礼曾云:“附子无干姜不热。”[1]方如: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等。
2.2  配伍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一翳”之功。方如肾气丸(肾气丸中桂枝,后世多易肉桂)。
2.3     配伍桂枝:温经通阳,祛风除湿。方如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2.4  配伍白术:温阳除湿,以治痹痛。方如白术附子汤。
2.5  配伍桂枝、白术,兼行表里,助阳化湿,止痹痛。方如甘草附子汤。
2.6  配乌头、蜀椒、干姜:逐寒止痛之力尤宏,《医宗金鉴》云: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邪而已。”[2]方如乌头赤石脂方。
2.7  配薏苡仁:以行温里散寒,除湿宣痹之效。方如薏苡附子散。
2.8  配半夏:共奏温中止痛,散寒降逆之功。方如附子粳米汤。
2.9  配麻黄、细辛:有温发里阳,通彻表里之能,使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0 配大黄:寒温并用,大黄寒性受制而走泄之性存,故可温下寒结。尤在论云:中焦寒结“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3]两药合用,正具此功。方如大黄附子汤。
2.11 配麻黄:温经发汗,方如麻黄附子汤。
3  附子的用法用量
3.1  用法:凡亡阳急证,需回阳救逆者,多用生附子,且须配伍干姜,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用于止痛,则多用炮附子,无须配伍干姜,便应以寒湿病因为准,方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薏苡附子散等;属沉寒痼冷之剧痛,则用乌头,故凡寒湿历节、寒疝腹痛、胸痹心痛、寒气劂逆等证,均用含乌头之方治之。
附子、乌头含有乌头硷等有毒成份,对人体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以及反射功能有麻痹作用,故入药时均应先用武火久煎。有资料报道:“加热至四小时以上,可使乌头硷完全破坏,但附子功能并没有损失”。[4]乌头除久煎外,还需与白密同煎,这样既可缓和乌头毒性,又可增强疗效。
3.2用量:用于回阳救逆时,一般用量较重,如在四逆汤中,“生附子用一枚”约合今制21克;在通脉四逆汤中用“附子大者一枚”,约合今制30克。
用于逐寒止痛,用量亦重,如桂枝附子汤,用“炮附子三枚”, 约合今制63克;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炮附子二枚”, 约合今制42克。治疗一般虚寒性疾患,则附子的用量均较轻。
现在附子用量大致如下:用于回阳救逆,一次可用9~15克,用于止痛,一次可用6~9克,用于一般虚寒疾患,一次可用1.5~6克。
综上所述,《金匮要略》中运用附子的范围相当广泛,组方遣药,十分巧妙,用法用量缜密权衡。这些宝贵经验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后学借鉴。
参考文献
[1]    申鸿砚:对附子的看法 浙江中医药1977  (3) : 43
[2]    吴谦等:医宗金鉴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  (20)  523
[3]    成都中医学院等 金匮要略选续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0 . 86
[4]    尤廉:也谈附子 浙江中医药 1977 3 (5) 35

http://www.gotoread.com/article/doc/F9_7771.doc
糊涂王子2007-11-28 17:04 贝母、附子同用致狂证1例

            山西 吕梁市人民医院 王若华(王智贤二女儿)

  贝母与附子属于相反药,本该禁止同用于一个方剂中.历代文献有禁止同用或二者同用后有增强毒性作用之记载,鲜有同用后出现强烈反应之记载.此例患者,因服用的方剂中含有贝母与附子发生"狂证",当以此为鉴.

  患者,男,49岁.1995年3月15日因突发狂乱无知5天而就诊.5天前患者因咳嗽、咯血,口渴欲饮,尿量频多,经乡间医生诊治给中药2剂.服完1剂后30分钟,患者突然出现狂乱无知,登高上屋,骂詈叫号,不避亲疏,毁物伤人.虽经当地医生再次诊治,反复用药,但诸证不减,饮食不进,日夜不寐,遂来我院就诊.

  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否认有精神病病史,家族中否认有类似疾病史.

  查体:面红目赤,舌绛苔黄,脉弘大而数.

  诊断:狂证(痰涎壅盛).

  分析:患者素无它疾,本次发病有明显的进食中药一剂诱发史,考虑与服中药有关.急查原方:川贝母15g,前胡12g,生地30g,麦冬10g,桔梗10g,制附子20g.方中有配伍禁忌川贝母与制附片,附子用量偏大,未先煎、久煎,它药尚且对症.嘱其家属去掉原方中的贝母及附片后,仍把原方一剂服完,追踪观察.3日后患者狂证自愈,唯咳嗽、咯痰,口渴引饮,尿频不已,遂与泻白散、增液汤、缩泉丸3方合方加减,调治半月,诸证痊愈,康复如常.

http://kmydwrh.blog.163.com/blog/static/20268931200701511110699/
糊涂王子2007-11-28 17:05驳动辄附子论
附子一药,难证卮证多倚重附子,其论不假.
盖附子辛烈.走而不守,善开阴霾,破阴回逆,攻效显著.盖猛烈之药,错用误用,足以杀人.
特发表本人意思.
肾为性命之根.水火之脏.不死之人.水火合抱在一起.故肾性封藏,且肾气之滋养,全依赖后天五谷运化之精微.即后天养先天之义.若辩证不明,妄用附子肉桂之辛烈之药,则肾中水火拨动.肾不封藏,变证多端,流毒无穷.附子为补命门之药,温燥肾水之阳,非补肾药也.补肾药,肉从蓉,枸杞,巴戟天之类也.久病杂病,着重脾胃,运化水湿.肝气不舒者,兼理之.重者,肝肾两调.若火不温土者,脾肾两调.具体如何处理,当视其证处理,非一二句可尽言之.
观先贤善附子者,如郑钦安、吴佩衡、祝味菊等.当代李可等明家.无一人不深入经藏,深究内难之理,博取众长,对附子肉桂等温热药运用,各有发挥.此实医门百姓之福.初学中医者,当以三大经藏(内经、伤寒、本经)为主,打好基础,后涉猎诸家,入中医堂堂大门.此步骤不可跳跃.善学医者,当舍其形而学其神,勿为用药形式所迷惑.明理为首要任务.盖中医者,阴阳之大道也,若不明阴阳互根,阴阳变化之理,不言医.不学仲景之法,皆旁门左道,不入中医之正宗嫡传.
今观网上问诊多多,本为造福大众之事,若四诊不全,脉象舌苔图,草莽从事,动辄附子肉桂等温烈之药.多致谬误.医者关系病家性命.若草莽行事,实有借济世之名,而操杀人之事也.
本人意思.不当之处,当请多多见谅.

http://myh541112.blog.hexun.com/7228667_d.html 
糊涂王子2007-11-28 17:06    初尝火神方 十年顽咳止
http://blog.sina.com.cn/xiangtianqing

  今年8月底,我忽得外感,发热恶寒,头痛身燥,当晚自拟大青龙汤投之,药后汗出燥止而热退,第二天上午自觉精神大为恢复,不禁对伤寒方的效力感到神奇,这段时间我正开始自学中医,伤寒方的屡试屡验,无疑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中医的信心。不料,下午出去办事,遇上风雨,回到家当晚即复感,发烧恶寒,症状同前。即毫不犹豫再投前方,药后果然汗出烧退。但接着的几天,却渐渐出现了咳嗽的症状,我真正担心的事情出现了,我肺上本有固疾,每年必发作两三次,且遇感冒发烧容易引发,从读书时开始,咳嗽症状不断加重,到了后来,严重到每当发作,晚上不能平躺,甚至要靠在床头,坐睡至天亮,其中的难受可想而知。开始西医诊断并无异常,后来诊断为轻度的胸膜炎。这两年,吃中药已完全没有效果,要吃几盒抗生素类西药方能止住咳嗽,药的份量不断增加。这次,自知无疑又引发了老毛病,当时心中疑惑且好奇,到底能不能治我这病呢?我忽然想起向天清老师,他曾向我寄送火神派的资料,也电话联系过,向老师为人诚挚而开朗,对中医的见解深刻独到,给我很深的印象。即打电话向向老师求助,向老师听完我的自诉后,详细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病史、身高、体重、体型等各方面情况,确定了病症,开放如下:附子30g  甘草20g  生姜15g  干姜15g  法半夏20g  伏苓20g  白术20g  桂枝15g  麻黄10g  辽细辛6g ,并给了讲解了方药的组成用方,自觉受益匪浅。晚上通完电话,我立即去抓药,吃了第一剂药,感觉挺舒服,但当晚就咳嗽加重,咳出很多浓痰,延至第二天早上,咳嗽仍重,随打电话问向老师是否正常现象,向老师问果断地说,这是正常的反应,叮嘱我勿惧,继续吃药。果然,通完话不到半小时,咳嗽突然减轻,全身舒畅不少。随之,我坚持吃向老师的方,方子中的药量也在不断调整中,附子的分量逐渐增加至50克,吃了七八副后,咳嗽遂告停止,在这中间,向老师建议我不要吃西药,所以整个过程里,我未吃半粒西药,相对以往要吃大量抗生素才能止住咳嗽,中药几副就能达到效果,我感到很惊奇,想不到,初试火神派的方药,竟效如浮鼓。而且,就我自己的感觉,在精神状态的方面吃中药远比吃西药好得多。这段时间,我继续吃向老师给我开的方,以求根治。在此,向向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希望火神派能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

大剂量附片、生姜临床应用举隅


黎  昌  琼
    笔者先师卢永定先生为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的再传弟子。郑氏著有《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园通》传世,被任应秋先生誉为南派伤寒论代表。先师秉承郑氏学术思想,在60余年临床中,善用大剂量附片、桂枝、生姜等辛温之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尊为“卢火神”。
    笔者于多年临证中,亦常用大剂量附片、生姜等,屡愈顽疾。举案如下:
    一、刘××,男,48岁。 
    五年前口唇四周及下颌部、额部、双手背腕横纹附近出现黑斑,其色由浅变深,从皮肤渐至肌肉深层,影响美观。数年来遍求于市各大医院、医学院、研究所等均未获明确诊断,中西医屡治无效而其色泽愈深,前来就诊。
    证见鼻以下、口唇四周及下颌部呈深紫茄色,色较晦暗而透达肌层,额部及双手背腕横纹附近有多个不规则条形深紫色黑斑,其色泽较口唇四周及下颌部略浅。局部不痛、不痒,有知觉,舌质略淡,自苔,脉沉细微紧以双尺脉为甚。饮食、二便正常。
    患者身体健康,无特殊家族病史及不良生活史,一直居住于本市。20岁起曾在西藏当兵8年,其间常住雪地帐篷,有时涉水于刺骨冰河之中,回内地后未曾出现过关节疼痛诸症。
    此乃风寒之邪长期浸淫肌肤,年轻时阴阳气血俱盛故未出现病症。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肾阳及脏腑功能渐衰,久蕴于肌肤的风寒之邪渐滞于胳脉,气滞血瘀渐久而成此症。法当温经散寒,通络逐瘀,后期宜温补肾阳,固正扶本。方用制附片75克(先煮二小时),桂枝30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当归尾15克、鸡血藤30克、丹参15克、生黄芪30克、淫羊藿20克、灸甘草6克、生姜75克。
    四剂后黑色略减,继用肉桂l5克、五灵脂15克、炮姜15克、红花10克、砂仁15克等随证加减。20余剂后额部及双手背横纹处条形黑斑完全消失,口唇四周及下颌部黑斑颜色明显变浅,已隐约可见黑斑下正常肌色。60余剂后,肌肤完全恢复如常,至今未再复发。
    二、赵××,女,40岁。
    初中起大便困难,数日一行且不畅。10年来逐渐加重,每服通便药方解。近年来大便更为艰难,已遍服市售各种通便药,而且用量日益增大至常人数倍,乃至十倍方能一行,若数日不服通便剂则数日不解。
    证见:舌质正红,薄白苔,双寸、关脉微滑,双尺脉弱以右尺为甚。
此乃“脾约”之证。初为湿热蕴积于肠,肠道燥热,津液损伤所致。由于长期服用清热通便之品,致肠中津液更加耗伤,大便日益艰难。而每日忧心忡忡,肝气失于条达致传导失司,久而成虚而大便更加秘结。经云“肾司二便”、“久病穷必及肾”,法当温肾暖脾,润肠通便。方用制附片75克(先煮二小时)、白芍15克、制黄精30克、淡大云25克、肉桂15克、蜜柴胡十克、洒军10克、炒麦芽20克、灸甘草6克、生姜75克(去皮)。
    医嘱服药期间停服其它通便药,忌食辛燥之品,服药期间大便调畅,一日一行,偶遇停药则2―3日方解便一次,选用鹿角胶25克(烊化冲服)、制首乌30克、杭巴戟25克、砂仁l5克、淫羊藿20克随证加减,60余剂后停药。改用黄附片120克(炒炮)、鹿茸粉l0克、制黄精120克、砂仁15克、酒军15克、淡大云30克、制首乌30克、杭囊,1克/粒,早晚各服5―7粒,以固后效。随访至今年余,大便调畅,一日一行。
    体会:临床常见病情迁延多年的患者,症状虽异,但究其病理,多与肾虚有关。“久病穷必及肾”而肾阳耗伤 。《景岳全书》云:“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衰则五脏失其温煦而气化失司,诸病丛生,治之颇为棘手。大剂量附片能起肾中之真阳,与生姜为伍,其效更佳,而且生姜能解附片之毒,二药相配,可谓相得益彰.再辅以温扶肾阴肾阳之品,五脏得以温煦而其气化功能日趋正常,四肢百骸皮毛得以濡养,顽疾可愈矣我随便抓来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我1988年当时看的一个病人,1988年的7月19号,这个人是日本人,叫江藤,58岁,男性,他是日本文都省一个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官员,他患了前列腺的增生,肥大。他小便的排泄困难已经有6年的时间了,近两三年来加重,这种加重他自己形容,到下午就不得了了,上午还好一点,到下午(这个喊做公务的时候),憋不住,频繁的上洗手间,晚上好办一点,但是晚上他上洗手间的时间也太频繁了,一个晚上要上十五六次,基本上无法正常地睡眠了,小腹表现是膨胀的,小便解起来很细小,没有冲击力的,他每一次小便,这个上个洗手间,起码得花三五分钟,为啥呢?等待!很困难。在北京,在日本,在美国,西医采取了治疗,但是治疗最终呢就动员他做手术,但是他又怕做,他怕的原因是什么,后头他夫人告诉我,因为他夫人很年轻,他58岁了,他大他夫人20来岁,他夫人才30多,不到40岁吧,因为当时医院讲,如果做这个手术,可能会影响他的性功能,可能会影响。所以他就担心。如果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就不好办。所以他就改用中药。在日本,在北京,在上海,请中医治疗,连续服用了很长时间的中药,用茯苓啊,泽泻啊,前仁啊,木通啊,这一类的药物,用的很多,那么有没有效呢?有效果。改善了,好转。用了100多副中药,刚刚吃的时候,效果明显一点,但是时间稍微一长一点,不行了。效(果)又没有了,又还原了。他相当痛苦。他遇到成都美领馆(美国领事馆),美领馆的友人(有一人)叫他到成都来找某某某,他说可能有效果,这样到的成都。我当时看了这个病过后,从外观上来看,也看不出他有多大病的人,但是从舌,苔,脉这三点上,舌呢,胖。舌质呢,淡。舌边呢,明显的齿痕。舌苔呢,白,滑腻。(这么一个苔)。脉呢,沉缓,但是重取无力。所以我认为他就是肾阳虚衰,水湿留滞。治疗的方法就是温阳,行水,利水。就是用真武汤。一领方子,他一看到,哎呀,才这几样药啊?!当时开的方子是:
制附片75克,生白术15克,茯苓25克,淫羊藿20克,生姜60克。

就这几样药,他也认真地吃了。当时吃了第一副,他就感觉到尿量每一次增加了,每一次尿量增加了,他的次数就减少了,并且解起来通畅一些了。三副药过后,整个尿量很通利,夜尿呢,起来一天尿两次,但是仍然还是感觉到排尿的力度还欠佳。在二诊,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桂枝25克,用了第二方过后,排尿的力度增加了。第三诊,加砂仁15克,这样起到了纳五脏之气归肾。整个的治疗,后面虽然还看了好几次,基本上治疗的方药就这些。一共三十副药,不到三十副,整个情况完全改善。精神明显的……这个精力增加了,旺盛了,排尿完全正常了,夜尿还有,每天晚上有一次夜尿,但是没有睡不了觉之苦了,他就说一次夜尿能不能都没有,我说:“可能有点困难了,因为你的年龄也快六十岁的人了。”当然如果再继续的治疗呢,也可能完全一次夜尿都不起。对于这个病人以后的情况,我不知道了,但第二年,他又到成都来了,他到成都来,他是带着他的儿子来,他的儿子是乙型肝炎。通过一年的时间的这种观察,他讲,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过去的症状了,完全好了。但是,我没有得到他好的病理学的依据,就是他没有给我,他做超声波的检查,前列腺到底是不是还大,没有得到这样的。我说,以后你再回去检查一下,你的前列腺到底有多大?以后没有回音了。这是对前列腺的治疗。就是我举个例子[hide=0]再一例,是暴聋。是突然的听不见了。95年。因为这种病呢,在临床上并不是每天都能遇得到。95年的1月14号,我接待一个女性病人,王某,36岁,成都人,她是由于双耳突然听力障碍,听不见了,她讲,这个发病经过是怎么的呢?就是在一个星期以前,她洗全家的衣服,就是所有东西她洗,结果在洗的过程当中呢,停电了,洗衣机用不了了,所以就改用手洗了,由于洗的相当多,所以时间也就很长,恰恰又是在隆冬,成都的冬天还是很冷的啊,所以在冷水当中浸泡了将近3个多小时,到下午,她就开始恶寒,发热,出现耳鸣,甚至耳鸣如哨音一样,但是这个耳鸣的声音一旦停止了,她是耳鸣,但是突然间停了,没得耳鸣了,听力减退了。到第二天早晨,她的两只耳朵都听不见了,一点声音都听不见。那么马上就到了华西医科大学的耳鼻喉科,后头又看神经科,治疗了一个多星期,没得效果,仍然两个耳朵听不见,家里就着急了,她本人心里头就很怕了,怎么耳朵就听不见了,就聋了呀。我想作为我们每一个人,(不管)哪个遇到,心里面可能都会是一种打击。当时我见到这个病人的时候,看到她身体本身就比较瘦弱,精神也比较差,目光,看到啊,黯淡,面色呢?青灰,听力基本上没有,跟她讲话完全听不到,也是靠写。通过写,她能说出来。当时唯一表现的一个临床症状就是她微微感到有点恶寒,身痛,但是都不明显。嘴唇略略发紫。舌质略略绛。苔白,薄腻苔。脉,沉紧脉。同样的,根据她的临床的表现,我认为,她也是属于寒邪直中太少二阴,治疗的方法仍然是温肾,宣肺,佐气,暖脾。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

制附片90克,麻黄15克,辽细辛15克,生姜75克。

就这四样药,也是吃了一副药过后,出汗,这个出汗,在这个过程当中啊,她自己描述,就突然的,她自己觉得这个耳朵就突然一声硬响,嘣的一声响,她说不到3秒钟,一下完全这个声音就听得到了。第二剂药过后,恶寒,身痛就完全消失了,但是精神还不足,还乏力,也是还不正常。在这种情况下,肺气已宣,肾气已通,脾阳上越,所以用了附子理中汤。吃了三副药,得到恢复。
这一个病案,它当时正是成都的隆冬天气,也就是在零度,零下一度左右,长时期的,因为3个多小时在冷水当中,这样就导致了大寒袭虚的一种局面,导致寒邪直接中太少二阴,伤伐脾,肺,肾这三脏的阳气,所以导致凝闭经隧,发为暴聋。就耳本身来讲,耳为肾窍,肾气不能够上通于耳,这样就会使其气滞窍闭,这样就会导致聪明顿失,就耳失聪了。但是它的病机核心是什么呢?这个病的病机核心仍然还是寒凝窍闭,经气憋阻,所以在治法上仍然宗温通为法,仍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hide=0]再一个,暴盲,就是眼睛失明了。1975年,我当时在南京,75年的1月25号,周某某,这个人是个干部,男性,43岁,他实际上就是在元旦节这一天到公园去,游玄湖,南京有个玄湖,他实际上去救一个落水的儿童,当时报纸还进行了宣传,在那个(时候)南京是零下七八度,我记得当时相当冷,他能够跳到那个玄湖里面去把那个小孩救上来,那就不简单。他讲,在25天以前,因为救一落水儿童,全身湿尽了,上岸过后,虽然有很多人给他准备了更换的衣服,但是他始终感觉寒冷浸骨,他当时的感觉就这样。当然,也就没有在公园里游玩了,就赶快打道回府,就回家了。回家以后马上就拥被而卧,但是一直没有温暖过来。所以就导致彻夜不寐。彻夜不暖。到第二天醒来,他自己感觉两个眼睛怎么就昏黑了呢?怎么就看东西啊,就看不清楚了?仅仅存的是光感。并且还出现了头痛,一身的疼痛,恶寒。当时他就很惊吓了,惊吓不在于一身痛,是在于两个眼睛看不见了。马上就到医学院的眼科检查。到眼科一检查,双眼以及眼底都没有问题,都没有问题!颅内检查的结果出来,也没有问题。由于没有问题,所以说(从西医学的角度上来讲啊),治疗起来就很麻烦。就收住医院,治了一个多星期过后,没有一点改善,照样的双眼失明。后头就予用中药,用中药呢,有中医眼科。用一些补肾填精的一些药物,也没有效果。这样就一直拖咯,到20多天。后头经人介绍,找到了我。当时我看这个人啊,精神比较差,(由于毕竟病了20多天了),面色也欠红润,面色有点青白相间,有一种气不足的一种面色。他自己讲啊,全身有一种就是不灵活的感觉,就说恶寒呢?又不明显。总觉得一身不灵活,不自如。两眼仅仅有光感,数指都不可能,连手指都看不见,但有光感。当时从他的舌苔来看呢,舌是淡而润,苔呢,是白腻苔,脉呢,沉细,略紧。这实际上啊,当时我认为,他虽然,他当时来看病的时候没有明显的寒的症状,但他仍然属于寒邪直中少阴所导致的这种暴盲。治疗呢?用宣肺温肾的方法。也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用:

制附片90克,麻黄15克,辽细辛15克,生姜95克。

这个方,他吃完一副过后,感觉身上有汗出,但是汗很少,微微有一点点汗,这个汗一出了,他一身的这种不灵活,不舒服,就是说,说讲不是很明显,不灵活的感觉,不舒服的感觉一下就没有了,一身也不痛了,两个眼睛的光感增强了。一副药下去过后,光感增强了。服第二副过后,他能够数指,能够辨清在一米以内的人了。在原方5剂过后,双眼的视力恢复到正常。

这个病,为什么我还是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呢?因为他的这种起因啊,是由于严冬入水,这样可以了解到,知道他是受寒相当重,要去救一个人,不是下去就能把人就抓得起来的,他还要在水里面有一个过程,这样就使其寒邪能够直中,从而伤伐肾阳,闭阻肾气,导致他的整个机体出现紊乱。因为肾,是元气之根,它受藏五脏六腑,受藏五脏六腑什么呢?受藏五脏六腑之精。肾气闭阻,这样就能够导致元气就不能够正常的通行,所以五脏六腑之精这样就不能够上输于目而为之精,所以他的视力会发生严重的障碍,会出现两眼盲而无所见。这个病证的病机核心同样的,它仍然是寒凝闭窍。就抓住它的这个最主要的核心来处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决不考虑是由于精血亏少所导致的,决不要去用一些滋腻填塞的药物。仍然应该以温通为法。如果滥用滋腻,反而真气闭阻。

从这三个,我举的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我过去也讲过,但没在这里讲。这三例啊,它都并非是先天性的,理化性所导致的。多数是理化性导致的,多数是先天性导致的,导致的失音,失聪,失明。或者呢,它也并不是由于精亏血少,窍失所养所发生的。或者呢,它是由于邪阻气遏闭窍而发生。如果精血亏少,它应该属虚;如果是邪阻气遏,它应该属实。实证发病往往是比较急剧的,虚证呢,发病往往比较缓慢。暴聋,暴哑,暴盲,从它的发病来看,它应该属于实证。只是从发病的这个角度,它应该是实证。
因为手太阴肺经,它到喉部,我们人的音声之气呢,也在于喉。喉,它又是肺的门户。肺又能主气,是音声之源。所以暴哑多责之于六淫犯肺,肺失宣发。那么采用的方法呢?开宣肺气,这是一种治疗方法。

足少阳胆经,它循耳后,入耳中,出耳前,所以暴聋一般也责之于六淫邪气的闭阻。胆经气机的滞塞,往往在临床上多用清利,疏通少阳的法来治。

肝,开窍于目,经脉上连目系,所以暴盲啊,多责之于肝经火郁、气遏、血闭、血瘀,那么采取的方法呢,大多数都采用疏肝、清肝的法则。

用这一些方法,来治疗这几种病。可以说,去针对一般的外感病人,一般的清窍闭阻,它应该有效果。但是对于重证,这种重证是就伤寒重证来讲,往往很难于这几例,我使用这种法则去治,从其它的生理来看,从肾的这个角度来看,肾藏五脏六腑之精,而五脏六腑之精呢,它又都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肾又开窍于耳;经脉呢,它穿膈、入肺、循喉咙,到舌根,与我们的发音,与我们的听力,与我们人的视力,都实际上有密切的关系。再加之这几例病,它都有一个前因,就是都为寒邪所伤。它有一个前因。寒为阴邪,它最能损伤人体的阳气,重寒,大寒这样侵袭人往往能够长驱直入,直中三阴。一旦伤太阴,就会出现吐,逆;伤厥阴,就能够导致挛痹,寒疝;一旦伤少阴,就可能会出现失音,耳聋,目盲。

从这几者来看,都是因为寒邪中人导致经气的收引凝固,闭阻了人的关窍而导致发病。因为暴聋,暴哑,暴盲在临证当中,我提出来,它都属于寒邪直中少阴,上滞窍虚,下闭肾元,所以往往要伤伐肾阳的病机是最常见的。所以提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进行治疗。这就是我说从麻黄附子细辛汤,实际上也涉及得到姜桂附,在姜桂附的这种思想指导下,不离这种思想指导来进行使用。

我在想,如果是,这种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是用量再减轻,用量少,会不会有这种效果,我没有去试过。附片用15克;细辛用3克,用5克;麻黄用10克。那么到底会不会有这个效果,有没有这么立竿见影,这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试验试验。

这一次,我在来之前,我算了一笔帐。我这个算帐呢,因为大家都是搞医的,就是中医现在啊,怎么能够发展壮大它,当然这个跟这个用姜桂附呢,扯到一边去了,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怎么能够提高,就是在各个,不管你是哪一个流派的,你宗哪一家,能够怎么样来振兴,来振奋中医?那么,来振兴、来振奋中医,首先要提高疗效,要有人气!怎么才能有人气呢?那么就要涉及到医技的水平。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很有意思。

我今天上午在仁爱分院去看了一下,病人还是很多,一天的门诊量可以达到一千多人左右,据说,一附院的门诊量就更高了,可以达到三千以上的门诊量。当然如果门诊量再高,再高一些,那就当然就更理想咯。那就整个医院就象赶节一样。那就不得了。我到华西医科大那里,那里真的是象赶节一样,那里一天的门诊量接近八千人,一天的门诊量八千,那就是比较厉害了。人流量可以说是完全都不断。如果我们一附院,我们的这个一附院的门诊量来讲,如果能够达到,一天能够达到五千、六千的门诊量,那就很不得了了。那么怎么来支持这个门诊量?我觉得就应该有好的医生。这样才会在某个局域,就是在病人心中,他有一种,那么就是有一种向往。我有病,我就要去求中医。中医的疗效要好。

中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医它,如果能够解决好,能够治疗很多的疑难杂症,不光是一般的常见病,像是感冒病和一般的病,可以一天两天就自然就应该没有问题咯。就是再严重的疾病,去治疗也不过就是十天半月、一个月,就觉得明显的改善了,这样得到病人的信赖。如果都能,大家都能达到,我希望每一个医生都能达到。当然它还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昨天晚上,也是在这个讲课上),如果这个政策,当然就涉及了这个政策的政策面再开放啊,这个医疗的费用,就是比如说挂号费再提高啊,那么这样,那肯定的,大家的积极性就会更强,本来我也是一个医生,那么并不再,就是说分心去搞其它的什么事情,就应该有很好的这种经济效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脉仍沉细。环唇苍白色不褪。知阳虚未改。当继续补阳。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医多从热毒考虑。此为一。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典型的阳虚之脉。且环唇区乃肾区,其色苍白,肾阳虚可知。其三,服补阳药有效后,再服症状不减。此时,我曾细细思考,是否补阳已足。但观其脉,其环唇色泽,知病情仍为阳虚,于是加足四逆汤用量,以恢复病人的真阳。至今,病人病情稳定,逐渐好转。目前病人尚在治疗中。
这几个月一直看到网上的附子越来越热,前几日没有赶上。现在且说说自已的一点想法吧。

个人认为附子其实不是补阳药,从其作用本质看,说是温阳药更为合理一些。


补阳与温阳看似相同,其实内涵大有差异。所谓补阳,是阳气不足,在本上亏了,量上少了,用上更是不堪了。所以要补益,既是补益,是从小量培至大量,或助其从弱至强,是个渐进的过程。

而观附子之性,善走而不居,通彻表里,力大更善于散寒驱湿,为药中之将军,是祛邪良将。而观前人今人之用附子,或谓干烈之性有伤阴之弊,不敢用,或谓之情热通达无所不治而放胆用之,而用附子的指征非常的明确:阳虚有寒,或有湿等等。以伤寒论的含有附子的方证为例来探讨一下。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之消渴、转胞、水肿等证;附子汤主治寒温内盛身痛证;真武汤主治肾阳不足水泛证,四逆类汤主治阳亡证;干姜附子汤主治肾阳虚烦躁证;等等,更有金匮要略中后人总结出的附子善治痼寒冷痛证。不难看出仲景用附子多是用其辛温大热之性祛寒回阳,通阳利水。而且用附子的伤寒方与金匮方大都有是在短期内服用,少有象后世的左右归丸那样服的。

而真的阳气虚弱之时,单用附子是不行,往往要与干姜同用,所以后世常讲附子无干姜不热。而且附子发散力强,久用有伤阴之弊,而其他的补阳药物,象鹿葺、干姜、巴戟天等药物,温补之力和缓而稳,又少有伤阴之弊,才算得是补阳之品。 
附子的辨证应用三则 

www.shouxi.net   何东霞 2004-7-24 16:59:00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3 年 12 月 第 1 卷 第 12 期 

关键词:附子 




附子,味辛气温,走而不守,是温经逐寒,彻内彻外,宣通气血之第一利器。历代医家常用于治疗少阴阳虚证、风寒湿痹证等,取其温通、温阳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经查阅资料,除应用于上述疾病外,其它妙用可谓数不胜数,尤其是医圣张仲景经方中对附子的应用更令人叹为观止。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在咳嗽、瘀症、顽症痼疾等适量应用附子,收效甚佳,简介如下。


1 咳嗽“咳嗽”一症,自古至今论述繁多,大概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而久咳、夜咳者,众多医家均以阴虚、痰浊阻滞论治,喜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母之类。然许多患者,特别是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上感后期咳嗽久治不愈者,究其原因,盖为病程日久,本已肺气宣降失常,又加以滋腻、止咳之品,攻伐肺脏,损伤肺气,日久损耗阳气,故此类患者临床辨证多为肺气亏虚挟带阳气不足,肺失宣降,治疗上当在止咳化痰的基础上略加以扶助肺气、温阳之品,可加熟附子3~5g。附子在诸方中与解表药共奏助阳解表之功。这也是《神农本草经》中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的功效的实际应用。


患者,男,17岁,于2001年11月3日初诊。反复发作咳嗽、咳痰月余,近1周加重。患者1个月前不慎受寒,发热,体温38℃,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到某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输液、口服鲜竹沥、止咳化痰冲剂等后缓解,但仍反复咳嗽、咳痰,观其病历记录,曾口服银翘散、沙参麦门冬汤之类,停药后咳嗽依旧。近1周来症状加重,夜晚咳嗽加剧,影响睡眠。目前主症:咳嗽、咳痰,量少,质粘,色白,咽喉疼痛,声音不爽,牵连胸背疼痛,咽部充血,疲乏无力,纳差,体温正常,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肺脾气虚,邪气留恋不去,肺失宣降。治以补益肺脾,扶正祛邪。药用:熟附子3g,桔梗9g,前胡9g,黄芪9g,防风6g,白术6g,荆芥9g,陈皮6g,百部6g,甘草6g。3剂后咳嗽大减,6剂后痊愈。


2 偏头痛 “偏头痛”一症,其发病急骤,痛势剧烈,易反复。现代医家多从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瘀血阻络论治,多用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类药物,如天麻钩藤饮、川芎茶调散、血府逐瘀汤类方剂加减,多能取效。然许多患者症状缓解后易复发。笔者体会到,对偏头痛瘀血证,患者反复发作,为内有瘀血,气行则血行,而气机的正常运行,依赖于阳气的推动,对此类患者,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略加温阳之品,可迅速减轻症状和减少复发次数,故有良效。


患者,男,57岁,于2002年5月16日初诊。反复发作头痛6年,近2天头痛加重。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剧烈头痛,以左侧太阳穴为甚,表现为搏动性剧烈疼痛,烦躁不安,睡眠后痛减,恶心,食欲不振,持续数小时,经某医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口服去痛片,麦角胺咖啡因后有效。但反复发作,间歇期无不适,甚时每月发作2~3次,曾多次服中药治疗,观其多为活血化瘀、平肝潜阳等类药物,此次因睡眠不足复发,笔者观其头痛痛有定处,伴有精神疲惫,喜闭目安静,时有便溏,舌质有瘀点,脉弦,辨证病情反复发作,消耗正气,已伤及阳气,且有瘀血内存,给予少量熟附子,温经止痛,助气行瘀,治则:温阳行气,化瘀止痛,方用:当归10g,川芎6g,丹参15g,蔓荆子10g,菊花10g,白芷6g,柴胡10g,细辛6g,附子3g,甘草6g,3剂后症状消失,继服5剂,后原方随症状加减10余剂,随访半年未复发。


3 风寒湿痹证


风寒湿痹证主要表现为肌肉骨节疼痛,经方中运用附子治疗此类病证比比皆是,例:桂枝附子汤、附子汤等,均取其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是对《神农本草经》中附子疗“寒湿痿襞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的具体运用。但对于风湿热痹患者,多用清热化湿,疏风通络治则,药用越婢汤、桂芍知母汤之类加减治疗,但往往效果不佳或起效缓慢。然在辨证用药基础上,特别是痛甚者,加熟附片3~6g,效果显著;且痹症多挟湿,日久化热,湿邪粘滞,易阻遏阳气,气血运行不畅,则痹痛不除。附子与清热祛湿类配伍,通痹而不燥热,清热而不遏邪,阳气得复,气血畅通,一通一清,相辅相成。


患者,女,38岁,类风关病史5年。目前双手指间关节红肿疼痛,不可屈伸,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夜甚而烦,口渴,血沉45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而数。乃痹症日久化热,热邪兼夹湿邪,治疗宜清热化湿,疏风通络,加附子以温通止痛,方用石膏60g,知母20g,苍、白术各10g,忍冬藤15g,防己6g,桑枝15g,熟附子6g,甘草 10g,粳米15g,3剂后疼痛大减,原方依症状加减调理10余剂,血沉20mm/h,病情趋于稳定。


(收稿日期:2003-11-01)


作者单位:050051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原创】附子理中汤治疗胰腺炎2007-01-04 23:09:08
天气: 晴朗 心情: 高兴
附子理中汤治疗胰腺炎
女,50岁。于5年前因胆结石做了胆囊切除手术。后来经华西医大附属医院确诊患有肝内胆管结石,并反复3次患有胆源性胰腺炎,均经禁食、输抗生素等治疗后好转。(2006.12.10)此次到我院治疗已经是第四次发作了。我院西医经禁食、输抗生素等治疗4天后疼痛明显好转。
目前病情表现为:(我诊病时,病人正在病床输液)胃脘部冷痛(病人随时要在上腹部抱一个热水袋,不抱热水袋则疼痛难忍)胃脘部及两胁肋部胀痛,伴嗳气,动则汗出。经我仔细询问,患者诉,于手术后,则较前怕冷,一年更甚一年,衣着也比同龄人厚,动则易汗出。平素大便偏干,难解,约两三日解一次。小便无特殊。舌质淡白,苔白,微腻。脉沉弱。
辩证:胃痛(脾胃虚寒型)
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
方药:附片(先煎30分钟)30g党参30干姜10炙甘草6白术15茯苓20法半夏15吴茱萸6香附15枳壳15黄芪30
患者服一剂后诉:诸症均减约三分之一,大便已通畅。第二剂附片用50g(本来想用100g 的,但是见已显效,就不浪费药材了,哈哈!) 余药不变,两付。患者诉服用两剂后已经没有抱热水袋了,已没有以前怕冷了。身有暧意。动无汗出。诸药不变再服两剂巩固疗效。
辩证分析:(其实此证非常简单,初学中医之人,只要不受西医影响的话都可以辩证准确的).患者为典型的胃中冷痛,胃寒可知。嗳气、胃胀、两胁胀痛,寒凝气滞可知。动则汗出,脾气虚可知。怕冷,舌质淡白,苔白,微腻,脉沉弱,阳虚可知。至于大便干的原因:我想听诸位医友的评论了。还有就是本处方还有何特殊之处。(结论我会在下次告诉大家)
用药分析:附子理中汤全方加良附丸(因有干姜所以没有用高良姜)加半夏降逆化湿,茯苓健脾益气(有仿二陈汤之意)加吴萸暖胃,枳壳、香附行气、黄芪益气补中。
小议:如今只要一听说是胰腺炎。我想大多数的中医都会想到用大柴胡汤之类的方子,说是可以减少胰液的分泌,大黄可以减少肠道的毒素……但是这是因为中医受了西医的影响,所以才会对病下药。失去了传统中医的特色----辩证论治。真正的中医应该是:有是证,用是药,用是方。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今举一例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胰腺炎。以抛砖引玉,希望中医能够返朴归真,不再受西医的误导----用中医的思路开中药。不要再看专病专方之类的书了----误人呀!不如读伤寒论原创]附子理中汤治愈风疹 


张女士,48岁,下腹及户背风疹5周余,色红,痒甚,每遇寒风尤甚。近日更见失眠,唇周起暗疮样红疹,口干欲饮,反胃欲呕,畏寒,喜暖,经期有血块。舌暗,苔薄,脉左沉缓,右细紧。曾服清热解毒、驱风止痒等中药未效,反更加剧。

处方:黑附片20(先煎)  红参10    干姜9      白术15      桂枝10

            白芍15      土茯苓2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红枣10枚

            炙甘草10

三剂 ,每剂用1.2升水煮至400毫升,分二次服。

二诊:皮疹基本消退,未见新诊,局部开始结痂、退皮,夜间仍觉痒,但不象以前剧烈。反胃消除,舌质渐红,苔薄,脉细弦,双尺沉弱。上方既效,仅作少许调整,三剂后痊愈。

            黑附片20(先煎)  红参10    干姜10      炒白术15      桂枝10

            白芍15      土茯苓20        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红枣10枚

            炙甘草10    北芪20

此类风疹的发病机理,还望同道指教。
附子配麻黄治疗肾咳

  

  肾咳,又称肾经咳嗽。证见咳嗽,腰背引痛,甚则咳涎等,是肾受寒邪所所致,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助麻解表、助附
温经。麻附相配,一发一补,使表解而无损于阳。如治朱姓老妇,值秋咳嗽30年。近旬咳呕并作,涕泪痰涎俱出,甚至小便失禁,伴形寒,腰背酸痛,苔白,脉
弦,诊断为肾咳证。药用附子5g,麻黄3g,旋覆梗10g,代赭石20g,党参15g,制半夏10g,陈皮10g,甘草6g,细辛3g,服10剂后症状消
失。

  

    附子配桂枝治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年届40~55岁之间,月经从不正常到绝经,其所表现的生殖生理变化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症侯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认为肾气渐衰,天癸
将竭,冲任虚衰,精血不足,调节阴阳相对平衡的功能失常,出现肾虚症状,治用桂附地黄丸。方中桂枝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附子温补脾肾、扶阳散寒。桂附相
配,温经散寒,又生肾气。肾以肾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所以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药中,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如治王妇患更年期综合征2年,畏寒肢冷,
气短懒言,面色晦暗,面浮足肿,大便溏薄,月经紊乱,腰酸,寐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用附子6g,桂枝6g,党参10g,炒白术
15g,茯苓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生地10g,服药45剂而诸症皆平。


  附子配干姜治慢性腹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有外邪、内伤,有虚证、实证,外邪与湿胜有关,所谓“湿胜则濡泄”。内伤与脾虚有关,所
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泄泻日久不愈者脾阳虚衰,进而导致脾肾阳虚,常见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便大便次数增多,肠鸣纳差,腹中冷痛,形
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用附子配干姜温肾暖脾,力宏效速,《证治要决》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如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
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
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附子配薏苡仁治阑尾包块


  阑尾包块是阑尾坏疽或化脓经抗菌消炎治疗后热退痛止,血象正常。但阑尾形成包块或硬结,体质虚弱,右下腹部稍有隐痛不愈,在恢复过程中其阑尾包块日久
难消,用薏苡健脾化湿、导浊下行,配附子药宏力专、直达病所而温里散结。苡附合用,使阳气通、凝浊化,包块自散。若加清热解毒的败酱草,名薏苡附子败酱
散,古人专治肠痈证。现代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包块效果较好。如治汪姓患阑尾包块20多天未愈,来中医诊治。证见神疲乏力,右下腹稍
隐痛,怕冷,大便通畅,纳可,苔薄白腻,脉细弱。B超提示:右下腹阑尾包块4×3.2cm。治用薏苡20g,附子5g,穿山甲10g,桃仁10g,败酱草
15g,赤芍15g,红藤20g,莪术10g,皂角刺10g,牡蛎20g,治疗1月余,复查B超阑尾包块消失。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的病机非常复杂,其病位在肾脾,由于长期的慢性肾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肾功能不全或衰弱。临床表现为腰酸,乏力,颜面浮肿,纳差,苔薄
腻,脉沉细,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数增高。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用附子温补脾肾,配大黄泻下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
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体蛋白;可抑制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进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
进尿中尿素氮的排泄。因此,附子大黄,寒热并用,温阳降浊,用治慢性肾衰、尿毒症效果显著。如治张姓患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余,头昏,神疲,腰膝酸软,形寒
肢冷,双下肢水肿,按之似泥,纳可,苔白腻舌胖,脉沉细。尿蛋白++,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458umol/l,尿酸553umol/l,血
压150/90mmHg。证属脾肾阳虚。药用:附子6g,生大黄(后下)15g,黄芪3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党参15g,蛇舌草
30g,生白术15g,汉防己12g,调治3月,水肿消退,余症消失,复查尿蛋白:阴性,肾功能示:尿素氮7.8mmol/l,肌酐126umol/l,
尿酸315umol/l,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附子配白术治肺心衰


  肺心病是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反复发作所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而出现右心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肺,累及于
心,病变多端,但与脾肾有关。临床表现为面色灰暗,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四肢清冷,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胖,口唇紫绀,苔滑腻,脉沉细滑等一派脾肾
阳虚证。附子入心脾肾经,温肾阳气,增强心搏,白术补脾利水,附术合用,既能温壮脾肾之阳气以祛水湿,更能增强心脏功能以供血供氧,使心肺功能得以恢复。
如治黄姓患慢性肺心病3年,下肢水肿1月余,咳嗽胸闷,心悸气促,动则更甚,小便短少,形寒肢冷,苔白腻,舌胖质瘀紫,唇绀,脉沉细有止歇。药用:附子
10g,白术20g,茯苓20g,黄芪30g,丹参20g,白芍10g,陈皮10g,党参20g,桂枝6g等,治疗3周,尿多肿退,咳止气平,诸症向安。

附子配伍治六顽疾
   储水鑫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中医科


  附子,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其药大辛大热,刚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临床应用只要辨证恰切,配伍得当,可治各种病症,尢其对疑难急症、沉寒固疾,屡起捷效。现举例如下:

  

  附子配麻黄治疗肾咳

  

  肾咳,又称肾经咳嗽。证见咳嗽,腰背引痛,甚则咳涎等,是肾受寒邪所所致,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麻黄散寒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助麻解表、助附
温经。麻附相配,一发一补,使表解而无损于阳。如治朱姓老妇,值秋咳嗽30年。近旬咳呕并作,涕泪痰涎俱出,甚至小便失禁,伴形寒,腰背酸痛,苔白,脉
弦,诊断为肾咳证。药用附子5g,麻黄3g,旋覆梗10g,代赭石20g,党参15g,制半夏10g,陈皮10g,甘草6g,细辛3g,服10剂后症状消
失。

  

    附子配桂枝治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年届40~55岁之间,月经从不正常到绝经,其所表现的生殖生理变化和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症侯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认为肾气渐衰,天癸
将竭,冲任虚衰,精血不足,调节阴阳相对平衡的功能失常,出现肾虚症状,治用桂附地黄丸。方中桂枝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附子温补脾肾、扶阳散寒。桂附相
配,温经散寒,又生肾气。肾以肾气为主,肾得气而土自生。所以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药中,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如治王妇患更年期综合征2年,畏寒肢冷,
气短懒言,面色晦暗,面浮足肿,大便溏薄,月经紊乱,腰酸,寐劣,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治用附子6g,桂枝6g,党参10g,炒白术
15g,茯苓15g,山萸肉10g,山药15g,丹皮10g,泽泻10g,生地10g,服药45剂而诸症皆平。


  附子配干姜治慢性腹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引起泄泻的原因很多,有外邪、内伤,有虚证、实证,外邪与湿胜有关,所谓“湿胜则濡泄”。内伤与脾虚有关,所
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若泄泻日久不愈者脾阳虚衰,进而导致脾肾阳虚,常见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便大便次数增多,肠鸣纳差,腹中冷痛,形
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用附子配干姜温肾暖脾,力宏效速,《证治要决》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如治张男患慢性泄泻3年,日行大便3~4
次,便后小腹冷痛,必以热毛巾温敷,其痛方缓,舌胖苔白腻,脉沉细。大便常规正常。用附子6g,干姜10g,党参15g,炒白芍15g,乌梅6g,苍术
10g,随证加减,调治20多剂而获效。


  附子配薏苡仁治阑尾包块


  阑尾包块是阑尾坏疽或化脓经抗菌消炎治疗后热退痛止,血象正常。但阑尾形成包块或硬结,体质虚弱,右下腹部稍有隐痛不愈,在恢复过程中其阑尾包块日久
难消,用薏苡健脾化湿、导浊下行,配附子药宏力专、直达病所而温里散结。苡附合用,使阳气通、凝浊化,包块自散。若加清热解毒的败酱草,名薏苡附子败酱
散,古人专治肠痈证。现代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包块效果较好。如治汪姓患阑尾包块20多天未愈,来中医诊治。证见神疲乏力,右下腹稍
隐痛,怕冷,大便通畅,纳可,苔薄白腻,脉细弱。B超提示:右下腹阑尾包块4×3.2cm。治用薏苡20g,附子5g,穿山甲10g,桃仁10g,败酱草
15g,赤芍15g,红藤20g,莪术10g,皂角刺10g,牡蛎20g,治疗1月余,复查B超阑尾包块消失。


  附子配大黄治慢性肾衰


  慢性肾衰的病机非常复杂,其病位在肾脾,由于长期的慢性肾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致肾功能不全或衰弱。临床表现为腰酸,乏力,颜面浮肿,纳差,苔薄
腻,脉沉细,尿素氮、肌酐、尿酸等指数增高。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用附子温补脾肾,配大黄泻下通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可使肠道再吸收增加,致合成
尿素的原料氨基酸量减少,使血中的必需氨基酸浓度增加,致尿素氮合成体蛋白;可抑制体蛋白分解,致血中尿素氮及肌酐下降,促进肝肾组织合成尿素减少;可促
进尿中尿素氮的排泄。因此,附子大黄,寒热并用,温阳降浊,用治慢性肾衰、尿毒症效果显著。如治张姓患慢性肾功能衰竭2年余,头昏,神疲,腰膝酸软,形寒
肢冷,双下肢水肿,按之似泥,纳可,苔白腻舌胖,脉沉细。尿蛋白++,尿素氮9.6mmol/l,血肌酐458umol/l,尿酸553umol/l,血
压150/90mmHg。证属脾肾阳虚。药用:附子6g,生大黄(后下)15g,黄芪30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5g,党参15g,蛇舌草
30g,生白术15g,汉防己12g,调治3月,水肿消退,余症消失,复查尿蛋白:阴性,肾功能示:尿素氮7.8mmol/l,肌酐126umol/l,
尿酸315umol/l,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


  附子配白术治肺心衰


  肺心病是以慢性支气管炎并发阻塞性肺气肿反复发作所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而出现右心代偿不全及呼吸衰竭。中医认为其病位在肺,累及于
心,病变多端,但与脾肾有关。临床表现为面色灰暗,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四肢清冷,下肢水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胖,口唇紫绀,苔滑腻,脉沉细滑等一派脾肾
阳虚证。附子入心脾肾经,温肾阳气,增强心搏,白术补脾利水,附术合用,既能温壮脾肾之阳气以祛水湿,更能增强心脏功能以供血供氧,使心肺功能得以恢复。
如治黄姓患慢性肺心病3年,下肢水肿1月余,咳嗽胸闷,心悸气促,动则更甚,小便短少,形寒肢冷,苔白腻,舌胖质瘀紫,唇绀,脉沉细有止歇。药用:附子
10g,白术20g,茯苓20g,黄芪30g,丹参20g,白芍10g,陈皮10g,党参20g,桂枝6g等,治疗3周,尿多肿退,咳止气平,诸症向安。
 配麻黄温肺化饮治肺胀

  附子味辛,辛入肺经,故能温肺散寒,助阳固表,与麻黄配伍,宣补并用,攻补兼施,则善治肺胀咳喘。肺胀一证,饮邪充斥,淹蔽阳气,以致阳不外卫,无能御邪,稍一冒寒触风,即可引动伏饮,挟感而发,证属本虚标实,此非一般宣肺化痰药所能胜任,三拗汤、华盖散、小青龙汤等之麻黄功在宣散,温阳之力多嫌不足,惟有加入附子一味,温扶阳气,庶可克敌,临床凡见咳喘频发,咯痰清稀,背俞寒冷,舌苔白腻等阳虚阴凝证者,取小青龙汤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

  配生脉养心温阳治胸痹

  附子主入手少阴心经,功能大补心阳,其性走而不守,善于祛除寒邪,疏通血气,用治胸痹有一举三得之妙。心居阳位,为清旷之区,凡心阳不足,阳气失于斡旋,寒邪乘虚而入,两寒相得,凝滞气血,痹阻心脉,不通则痛,则胸痹心痛。证见脉细而微,舌胖而淡属阳微阴弦者,当取附子汤温阳散寒;若见脉虚而数,舌红质干属气阴两亏者,则宜附子合生脉散同用,用附子振阳,生脉养阴,共成复脉之师。

  配茵陈暖脾化湿退阴黄

  附子性大热,不仅祛寒,尚能燥湿,故张元素谓:“附子温暖脾胃,除脾湿。”与退黄专药茵陈相使而用,温阳化湿,专治阴黄。黄疸发病,当以湿邪为要,所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性粘滞,缠绵难祛,最易遏气损阳,故而黄疸日久不退,必然损伤阳气,加重水湿的停滞,遂成阴黄变证,症见肤色如烟熏,舌润脉沉,治此当在茵陈剂中,佐以少量附子,振奋脾阳,以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

  配石苇温肾通淋疗尿石

  附子气雄,擅补肾阳,温膀胱之气,与石苇等清利通淋之剂同用,则有温阳行气,通淋排石之力。石淋一证,肾虚气化失利为本,湿热蕴结下焦为标,肾主水,司二便,肾阳旺盛,气化有权,生化有序,湿热无以蕴结,结石无法形成,若肾阳衰弱,气化乏力,清浊泌别失司,湿浊无法下注而沉积为石,治疗若拘泥清热通淋,不但结石难以攻下,且久服攻利,反有耗气损阳之弊,而施以温肾通阳之附子,以补代通,阳气充盈,气化则能出焉。

  配大黄温阳泄浊治关格

  附子与大黄相配,乃取《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之意,主治寒积实证,多用于慢性肾炎尿毒症期、脾肾阳亏、寒湿内生、浊邪弥漫三焦。小便不通者曰关,呕吐不止者曰格。大黄为降浊要药,有祛浊通腑之力,惟其性寒凉,久服必伐肾阳,附子辛热,功能温散寒浊而开闭结,并能制大黄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二味同用,共成温散寒浊,苦辛通降之剂,而奏通关除格之功。
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妙用
  附子大辛大热,大黄大苦大寒,两药性味,有如冰炭,何能融于一方而建功?张仲景妙手遣药,开附子与大黄配伍之先河。考《伤寒论》附子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即是此例。

仲景创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前条之痞,乃热痞兼阳虚之候。治热痞当用苦寒药,但有碍于阳气之复;而扶阳徒用辛热药,则痞满愈增。故仲景取大黄(及黄连、黄芩)泄热消痞,附子(炮)温经扶阳。且三黄得附子,其苦寒不致留滞阴邪;附子得三黄,其燥热不致劫阴伤津。更妙的是,方以麻沸汤(沸水)渍三味寒药,取其气轻以散热;附子别煮浓汁,取其味重以复阳。尤在泾云:"寒热异其气,生熟异其性,药虽同行,而功则各奏。"后条之寒疝,以腹痛大便不通为主症,脉弦紧,为寒实要眼,此寒实积滞之候。仲景取附子温经祛寒,大黄泻下通便,并佐以细辛散寒止痛。既属寒证,取附子温散寒邪,当属自然;但内有积滞,何药下之?就药物泻下性能而言,温药不如寒药,故仲景取大黄苦寒泻下。如此寒实证,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是故变寒下为温下一法。

仲景配伍之法,或相辅相成,如麻黄配桂枝,大黄配芒硝;或相反相成,如麻黄配石膏,半夏配黄芩。而相反相成中,最难驾驭的莫如大黄配附子。明代张景岳说:"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足见附子与大黄同施,更难以操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伤寒论》)若有寒证,当用热药;若有热证,当用寒药;而寒热并存者,当何治之?清代邹树在论述大黄附子汤方义时说:"可知寒热对待之证,遂施以寒热对待之治。"这种取药性寒热对立统一的配伍方法,正是经方奥义之所在。

后世发挥

后世医家对附子与大黄配伍的发挥,建树不多。其承上启下,影响较广的是唐代孙思邈所创拟的温脾汤。孙氏温脾汤共有5方。其中《千金要方》3方,《千金翼方》2方。5方中有4方含附子、大黄与人参、干姜,其中又有3方还有甘草等。如此配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温阳之中寓有导滞之功。而被后世医家采用较多的则是《千金要方?卷四十九?脾脏方》中所载的温脾汤,原方"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主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此方后还记载一温脾汤,多桂心一味,主治相同)孙氏在附子、大黄配伍中,增入人参、干姜、甘草,意在补益脾阳,温下冷积。与仲景大黄附子汤均寓下法于温药之中,惟本方偏于温阳补虚,治阳虚冷积为宜。

至宋代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书中所载温脾汤为附子、大黄、厚朴、干姜、甘草、桂枝。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后世评述,认为许氏此方深合仲景以温药下之之法。

清代医家徐灵胎则将附子泻心汤删为附子大黄两味,指出"附子补火以温积寒,大黄通闭以除结热。寒热各制而合服之,是偶方中反佐之奇法也"。并明确指出是方治"阳虚热结,心烦,恶寒汗出,便闭,脉沉者。"使得应用该方指征更明确,药义更简捷。温病学家吴鞠通则将附子大黄用于寒疝之痛,称其配伍为"苦辛温下法"。清末四川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善用附子泻心汤加肉桂治疗淋症,他说:"方书多用利水清热之品,是治热结一法,而遗化精一法。余意方中加安桂二三钱,以助附子之力,而又能化气,气化精通,热解邪出,何病淋之患哉?"

民国时期名医张锡纯对附子泻心汤的应用别有新义。他认为该方大寒大热并用,医者恒不敢轻试。故改附子以黄芪代之。他说:"太阳之府原有二,一在膀胱,一在胸中。善用附子者,所以补助太阳下焦之府;用黄芪者,所以补助太阳上焦之府,二府之气化原互相流通也。"遂拟变通方为大黄3钱、黄连2钱、生黄芪3钱,以代附子泻心汤之用。

笔者在学习经方基础上,反复研读先辈们的经验,将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于疑难病,疗效确实满意。附子与大黄的配伍应用,应注意两味药的炮制得法。凡大便稀薄者,用制大黄;而大便秘结者,用生大黄。凡用附子,均用炮制过的,不得用生附子。用10g以上者,必须先用水煎0.5~2小时以上。根据附子与大黄配伍的作用,近年来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尿毒症、慢性阑尾炎、肾功能衰竭,凡见阳虚寒积、瘀滞不解者,均可使用。初试者,可从小剂量开始(例如各3g),随其症情逐渐加量,常可收到预期疗效。附子中毒特效解毒剂的发现!谈谈你的感想

附子中毒临床症状极为复杂,最为突出的是心律失常,湖南某大学急诊科来一患者,病情危重,心律失常急诊医师无法控制,即请心内科的医生会,才开一方,心律又变,复开一药,未及用药,心律失常类型又变,最后只好弃手。
当班医生无奈,只好请科里的主任会诊,该主任系西学中的师带徒出身,西内硕士毕业后一直从急诊,会诊后亦无法用药,但在下级医师面前却不能丢了面子,只好苦苦思想,无法,从中医理论入手,附子大辛温之品,其为患为热毒,当以苦寒之品解之!遂进药房寻中药苦寒解毒针剂,最后选中“双黄连注射液”,没想到,用药不到5分钟,心律失常缓解,1小时后各种中毒症状全部消除,该主任每次讲座时谈到此事,都赞中医理论的神奇!其后该陔每有附子中毒即用该法,全部患者无一例死亡。
其临床观察结果发在SCI级杂志!
看完这个西医用中药治了危重症,作为中医人员,你有何感想呢!
归耆建中汤加附子治疗褥疮的临床经验

日本医学介绍

  作者用归耆建中汤加附子治愈了老年人重症顽固性褥疮四例,现将其中二例报道如下:

  例一、59岁,女性。帕金森综合征(PS),长期卧床,褥疮。患者有脑血管异常病变,多次发生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长期卧床,以致臀骶部发生褥疮,疮面直径2cm,深Ⅲ度,周围皮肤紫黑,并有10cm大小皮下囊肿形成。分泌物培养有绿脓杆菌,经西医清创换药,护理一年多,有所改善,但始终不愈合,从1996年4月开始用归耆建中汤加附子(方中黄耆6克,炮附子先用1克,后增至2克)治疗,一个月后,褥疮周围皮肤红润,结合褥疮护理相配合,疮面很快愈合。后因患者哮喘发作,未再用归耆建中汤巩固治疗。

  例二、64岁,女性。患糖尿病、高血压病、脑梗塞、心肌梗塞。曾经心肺复苏抢救治疗,为植物人。由于长期卧床,在臀骶发生大面积褥疮,面积有7cm×7cm大小,深Ⅳ度,并有MRSA感染。因三年中一直由西医清创换药和褥疮护理,未见效。1997年2月开始用归耆建中汤(方中黄耆20克)治疗,一个月后,疮面缩小,后加炮附子1.5克,褥疮明显好转,MRSA转阴,再加重黄耆为30克,炮附子6克,治疗6个月,褥疮愈合。

  归耆建中汤自古一直用以治疗顽固性疮疡、皮肤溃烂病变,是从《金匮要略》黄耆建中汤演化而来,首载于日人华冈青洲的《疡科方荃》中,谓曰:“治痈疽溃后脓液不止,盗汗自汗者”。在《类聚方广义》中也记载有归耆建中汤“善治诸疡脓溃后,荏苒不愈,虚赢烦热,自汗盗汗,脓稀不止,新肉不长者”。作者曾用黄耆建中汤治疗老年人卧床不起,有较好疗效,老人很快起床活动,病情改善。归耆建中汤是黄耆建中汤加当归,可明显改善和加强病人的血液循环,例二病人在用药30分钟后,从皮温图像表明,褥疮周围的皮肤温度明显上升,而且使病人的翻身,改变体位变得比较容易,有利于解除疮面的压迫及预防新的褥疮发生。如褥疮顽固难治,日久不愈,则加炮附子,可加强归耆建中汤的温通作用,加速褥疮疮面愈合。同时发现归耆建中汤加附子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使褥疮感染MRSA、绿脓杆菌者很快转阴。所以归耆建中汤加附子是治疗顽固性褥疮的有效良方。

  归耆建中汤加附子方剂的组成是:芍药8克,桂皮4克,大枣4克,甘草2克,生姜1克,饴糖20克,当归6~10克,黄耆、炮附子随证加减。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产后不安腿综合征1例 

www.shouxi.net   蔡元龙,梁风云 2006-10-16 21:08:51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 2006 年 5 月 第 2 卷 第 5 期 

关键词:产后不安腿综合征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6岁,农民,2005年8月11日就诊。3年前足月顺产一婴,坐月子期间双侧小腿着凉,之后一直小腿肚不适,右侧较重,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夜间自觉小腿肚难以名状的憋胀、酸痛感,下床走动后或局部揉按后缓解,有时一夜数次。局部怕冷,受凉后加重,热敷后减轻。曾在上级医院诊断为不安腿综合征,服过多种抗炎止痛西药及活血温经类中药,无好转。查舌质淡脉沉,余无异常体征发现,唯双侧小腿腓肠肌处轻度压痛感。实验室检查血生化及风湿三项(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等化验结果均正常,拟诊为寒凝经脉证,遵伤寒太阳经病辨治,处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附子12g,当归12g,蜈蚣2条,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5剂后患者来院复诊,述服上药后小腿肚憋胀不适感减轻,夜间已能睡眠,下床走动现象已少。效不更方,嘱患者照方继服。该方共服三十余剂后症状消失,自行停药。2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作息如常。


    2  讨论


    该患者发病原因是产后小腿着凉,病情加重时间在夜间,主要症状是小腿肚憋胀酸楚不适,病情所在部位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所循,其病理正与《伤寒论》太阳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过汗后阳气伤的病理相吻合。该患者产后气血两虚,因作息不当而致寒凝经脉,至夜间自然界阴盛之气与身体外客寒邪相迎合,正是寒邪为病所发作之时,故夜间病甚。寒居太阳经脉,太阳主表,故当以温散为法,选用桂枝加附子汤以调和营卫,温经散寒,加当归养血柔经,蜈蚣祛风止痉,共奏养血和营,温经止痉之效略谈妊娠用附子的体会 

www.shouxi.net   贺慧媛, 刘长天 2006-7-3 17:55:45 《时珍国医国药》 2006 年 6 月 第 4 卷 第 6 期 

关键词:妊娠期;  附子;  妊娠忌药 

  关键词:妊娠期;  附子;  妊娠忌药


    附子,是妊娠期忌药。《本经》将其例为下品,云:“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温痿辟拘挛及痛不能行步,破症瘕积聚,血瘕金疮”。由于此药大热大毒,走而不守,有破坚作用,且后世方书有胎前不宜热之说,所以张路玉氏认为附子为坠胎百药之长。自仲景之后,妊娠少有用者。
然而,远自《金匮要略》即有“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的条文。历代医家评论颇多,不过临床医案较少。笔者于妊娠曾屡用此药及其他妊娠禁药,感到如用之对证,处方周详,不但效佳,且毫无伤胎之虞。符合《内经》“有故无殒亦无殒”的说法。现举二例如下: 
 
  病例1:  女,35岁。经产妇。怀孕7个月,忽腹部疼痛,绵绵不休。经多方治疗,痛益甚,笔者诊时已月余。患者畏寒,腹部更甚。口中和,喜热饮,泛清涎。脉弦而无力。先以逍遥散加味以调气安胎无效。不得己,乃用《伤寒论》附子汤原方(附子15 g,茯苓15 g,党参25 g,白术25 g,白芍15 g)连服3剂而愈。至期产一男甚壮。


  讨论:傅青主云:“妊妇有畏寒腹痛因而堕胎者……谁知是气虚不能摄胎乎?夫人生于水、亦养于火,非气不充。气旺则火旺,气衰则火衰……胎日加长,而气日加衰,安得不堕哉!……无如人拘于妊娠之药,禁而不敢用,故致堕胎”。魏念庭论附子汤云:“急温脏回阳以救胎、法当附子汤。用附子而佐以参术固气安胎、洵善治也”。诸前辈的识见、征之临床是完全正确的。


  病例2: 女,27岁。田间劳动时,忽遇雹雨琳之。此后患左腿疼痛,时轻时重,已年余。近两月来,痛楚异常。多方治疗而痛无少减,乃来就诊。患者体质中等。左上腿部有一块疼痛固定不移。疼痛剧烈,不红不肿,手摸如冰。患部喜热畏寒,入夜尤甚。每夜服索密痛2~3次,方能挨至天明,苦痛不堪。且又有近4个月的身孕,脉紧大,此乃痛痹。因阴寒凝滞而致。现已寒湿沉积于筋骨之间,治当以通经散寒为主,兼顾胎元。处方:川乌10 g ,全蜈蚣2条,炮甲珠10 g,威灵仙15 g,麻黄15 g,独活15 g,生芪50 g,当归25 g,桑寄生25 g,菟丝子25 g,续断15 g,乳香15 g,没药15 g,熟地50 g,牛膝15 g,炙甘草10 g,鹿角胶15 g(冲服)。水煎服。局部再用武力拔寒散敷之。    方义:用川乌、麻黄以开寒痹;蜈蚣、甲珠、威灵仙、独活通经络,且助乌头散风寒;生芪、当归补气血、扶正祛邪且养胎;乳香、没药合当归以行血;寄生、菟丝子、鹿角胶、续断合归芪以护胎元;牛膝引诸药而下行;甘草和诸药以解毒,三剂痛大减,六剂痊愈。至期产一女甚壮。


  讨论:妊孕药忌歌中,提出妊娠忌药数十中,推之尚不止此。初学者,不可不知。有识者,无需拘执。以愚主见,胎前一切杂证,俱当以杂证正法医之,不必谓某药动胎,某药堕胎。若疑而不用,病反难愈。久病不愈,胎焉能安?此乃因小心而误事也。


  此例患者,身孕已近4月。所用之药,有毒甚之川乌、蜈蚣,行血之牛膝、乳、没、穿山甲等。近半数皆为妊娠禁忌药。但连服6剂病痊且胎安,何也?经云:“妇人身重,毒之奈何?对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有故者,谓有病也;无殒者,无殒乎胎也。周学庭曰:“黄芩安胎者也、乌附伤胎者也,而胎当寒结,黄芩转为伤胎之鸩血乌附又为安胎之灵丹。白术安胎者也,芒硝伤胎者也,而胎当热结,白术反为伤胎之砒霜,芒硝又为安胎之妙品。无药不可以安胎,无药不可以伤胎,有何一定之方,有何一定之药也。彼本草所注安胎,药性所言禁服,不过为初学导之先路。拘成见者,赵括读父书而丧师;知变化者,孔明添灶而退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