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第二类疫苗 种类:中医常见脾病辩证及方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30:42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相当于消化系统的消化与吸收功能,以及营养物质和水液的运送)
     《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饮食入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2.脾统血
     《内经》说:脾统血。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内经》说:脾主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气通于口,脾气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4.脾主肌肉、四肢(营养四肢、肌肉)
     《内经》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径,必因脾乃得禀也。
     《李东垣》说:脾胃俱旺,则饮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
     5,脾舍意
     《内经》说:脾藏意。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
     《孙思邈》说:脾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
     从上述生理和病理看来,中医的脾具有消化和调节体液,管理血行等作用,与西医的脾基本不同。而中医的肠胃和西医的肠胃基本相同。在临床上消化系统的疾患主要应从脾胃来治疗,同时应顾及肾肝(先天与后天关系)。出血疾患和水肿、呼吸道疾病,有时也可以用治脾的方法来治疗。


    脾病证治
     ①脾气虚弱证
     [症状] 以倦怠,食欲不振,脘痛喜按,脘闷腹胀,大便稀薄,舌淡嫩或有齿痕为主证。或有面黄,嗳气,吐酸,舌苔白,脉虚等。
     可出现声低气短,动则气有下坠感,或有胃下垂,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或出现各种出血症状或发热。
     或出现脘痛,胁腹胀满,吐酸或肠鸣腹泻,苔白腻,脉弦等肝胃不和症状。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小儿营养不良、内脏下垂、脱肛、乳糜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因饮食失调,水湿困阻,或过于思虑劳倦,或其他慢性疾患病程较久,损伤脾气,以致形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营养不足,脾胃气虚。
     [治疗大法] 补中益气(升阳补气)。
     [对症方药]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脾不统血皮肤有紫癜的加当归、熟地、仙鹤草等。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 太白 大包


     ②脾阳虚弱证
     [症状] 以面黄少华,脘腹痛而喜热喜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倦怠无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尿少浮肿,舌淡,苔白润,脉缓弱为主证。或有胃脘胀痛,口泛清水,久泻久痢,肌肉消瘦等症。

西医对照:慢性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多由饮食失调,水湿伤脾;或其他慢性病损伤脾的阳气,以致脾阳虚弱,不能运化饮食,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营养。
     [治疗大法] 温运理中(温中健脾)。
     [对症方药] 用理中汤加减。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 太白 大包


     ③寒湿困脾证
     [症状] 以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口淡或粘,头重如裹,肢体困倦,舌苔厚腻,脉缓为主证。或有恶心欲吐、喜热饮、懒说懒动或浮肿、泄泻、白带多等症。

西医对照: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多因淋雨受寒,多食生冷,水中作业或住处潮湿等,使寒湿之邪内侵于脾。脾阳为湿所困,气机不畅,湿浊阻碍了脾的运化功能。
     [治疗大法]] 健脾化湿。
     [对症方药] 用胃苓汤。若舌质胖嫩而脉虚,是脾虚湿困,宜健脾去湿,用五苓四君汤。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 太白 大包


     ④湿热蕴脾证
     [症状] 以巩膜及全身发黄,不思饮食,身体倦怠,小便赤黄为主证。或有皮肤发痒,脘胁痞胀,口渴口苦,发热,大便稀薄,舌苔黄腻,脉濡数。

西医对照:急性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急性胆囊炎等可见此证。
     [发病机理] 外感湿热之邪及饮食不节、脾不运化、湿热酝酿、中焦之气阻滞,湿热内蕴于脾胃,可影响肝胆的疏泄作用。
     [治疗大法] 清热利湿。
     [对症方药] 用茵陈蒿汤或茵陈四苓散。虚寒胃痛加佛手、煅瓦楞。久泻可加赤石脂、石榴皮。久痢可加木香、白芍、当归。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 太白 大包



    脾病兼证
     1.脾与胃
     《内经》说:脾合胃。
     《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胃宜降宜和,脾宜升宜健。
     脾与胃相为表里,同司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能接受和初步消化饮食物)。脾主运化输布精微(脾能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及运送营养水液等)。互相配合完成后天给养的任务。胃为水谷之海。凡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冷热不适,均能影响胃的功能,而发生病变。
     ①胃寒证
     [症状] 胃脘胀满疼痛,绵绵不止,喜热喜按,泛吐清水,呕吐呃逆,脉迟,苔白滑。
     [治疗大法] 温胃散寒。
     [对症方药] 用高良姜汤。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 太白 大包


     ②胃热证
     [症状] 口渴思冷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或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痛、腐烂或出血,脉滑数,舌赤苔黄少津。
     [治疗大法] 清胃泄火。
     [对症方药  用清胃散。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 太白 大包


     ③胃虚证
     [症状] 胃脘痞满,饮食不化,时作嗳气,大便不实,脉软弱,苔少。
     [治疗大法] 益气建中。
     [对症方药] 用小建中汤。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 太白 三脘


     ④胃实证
     [症状] 食滞胃脘,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口臭嗳腐,或呕吐,脉滑,苔薄黄。
     [治疗大法] 消导化滞。
     [对症方药] 用保和丸。

     [重点经脉]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特效腧穴] 足三里 太白 三脘    

    

备注 [对症方药]  吃15天停15天见效停用 最多连续服用3次最好买大厂家的
     [重点经脉]  每天二次每次不少于10分的拍打

     [特效腧穴]  每天二次每穴不少于5分的按揉

     [重点动作]  每天二次每个动作不少于10遍   双手单举  韦陀献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