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人员资质查询:济南战役重大史实辨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48:02
作者:初维真 

  60年前,遵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华东野战军(华野)全军在粟裕指挥下进行了济南战役。短短八天,即攻克济南,全歼守敌十万余人。济南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场歼敌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济南战役的研究是从1978年即济南战役30周年前后起步的,至今,党史工作者和党史部门对济南战役的研究有一大批新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济南战役的若干重大史实认识并不一致。在一些展览、著作、回忆和纪念文章中,以及报纸和电视的宣传报道中,有许多不够准确甚至失实的内容。因此,对济南战役的这些重大史实,有必要予以辨析,还历史的真实面目。

 

 

一、济南战役就是“攻济”吗?

 

在有些材料中把“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割裂开来,认为济南战役就是“攻济”,打援则是另一个未实现的战役计划。这种看法既不符合当年的实际情况和历史文献的记载,也缺乏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面理解。 我军战史上较多地运用过“攻城阻援”和“围城打援”的战法。前者主要是攻城,后者主要是打援。“攻济打援”则是在新条件下的崭新战法,是在保证有足够兵力攻克济南的前提下,以大部分兵力打援并求得歼敌援军一部。“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是军委和毛泽东经过慎重研究并吸收了粟裕等人的正确意见确定下来的。1948810,粟裕等华野首长向中央军委上报下一步行动的三个作战方案。其中第三个方案是:“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1](P57)并认为以执行第三个方案为最好。812,军委复电,同意攻济打援,并明确表示:“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2](P567)。此后,军委又对“攻济打援”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使之更加完备。军委指出:“我们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非常危险的。”[2](P579-580)济南战役的“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但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却不应以多数兵力打济南。如果以多数兵力打济南,以少数兵力打援敌,则因援敌甚多,势必阻不住,不能歼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济的必要时间,则攻济必不成功。”[3](P344)可见从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看,攻占济南是主要目的,打援则是保证攻济成功不可缺少的手段,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为贯彻落实军委确定的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和各项指示,8月下旬在曲阜,粟裕主持召开了有纵队以上领导干部参加的华野前委扩大会议,制定了济南战役的具体作战方案,并于会后上报军委批准。这个作战方案的基本内容是,以攻济为主要目的,并求歼援敌之一部,坚阻援敌不能迫近济南,以使攻城集团有足够的时间攻占济南。在手段上即兵力部署上,决定由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占参战兵力的44%;由18万人组成打援阻援集团,占总兵力的56%。这个方案做到既以足够的兵力攻城,又以主力用于打援,充分体现了军委确定的攻济打援方针的要求。济南战役就是按照这个部署进行并取得胜利的。 根据华野总部的部署,我攻城大军向济南守敌发起猛烈进攻。我打援阻援大军在徐州地区以北布置了多道阵地,构筑了强固工事,做好打援的充分准备,摆开打硬仗的架势。蒋介石虽多次督促其17万援军火速北上,以解济南之围,但在我强大打援阻援大军严阵以待的威慑下,其各路援军迟迟不敢冒然进犯。至济南解放时,有的未及与我打援部队接触即掉头逃窜,有的则尚在集结中。由于断绝了敌援,我攻济大军才能无后顾之忧,放手向济南守敌连续猛攻。困守济南之敌,则更加丧失斗志,内部加速分化。在我军有力打击下,迅速土崩瓦解,全军覆没。援敌虽想但不敢北援济南,我军不战而胜援敌,正说明打援大军在济南战役中的重大作用。可以说,打援的部署虽没有实现歼灭部分援敌的设想,但却有力地起到保证攻济顺利进行和迅速胜利的作用。 从当年军委和华野总部关于济南战役的重要文献看,为了进行济南战役,军委和华野发布了《中央军委关于攻济打援战役后勤任务的规定》以及《华东野战军济徐作战预备命令》、《华东野战军为争取徐济战役伟大胜利告后方全体同志书》等多份文件,都是把济南战役称为攻济打援战役、徐济战役或济徐战役。这些文件有力地说明攻济和打援,是同一个战役而不是两个战役。 综上所述,可以充分说明,攻济和打援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孤立的,而是在华野总部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同一个战役的两项任务和两个部分,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因此,把“攻济”与打援割裂开来,认为济南战役就是“攻济”,低估甚至否定打援在济南战役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显然是片面和不适当的。         二、攻城兵团就是山东兵团吗? 济南一家报纸在报道中称,“攻城兵团就是山东兵团”。有的回忆文章讲“担负攻击济南的山东兵团”攻克济南城。有的图片集在介绍济南战役时称,华野山东兵团向济南发起攻击,而对其他攻城部队和强大的打援部队都未提及。这种低估甚至抹掉其他攻城部队的说法,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济南战役前,华野山东兵团下辖七纵、九纵、十三纵、渤海纵队,以及鲁中南纵队(组建不久,也称鲁中南部队),总共十万多人,约占我军参加济南战役攻济打援作战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参加攻城兵团的只是山东兵团的大部而不是全部。七纵和半个鲁中南纵队都是来自鲁南的部队,他们没有参加攻城兵团,而是调到鲁南滕县一带担任打援。为加强攻城兵团的兵力,华野外线兵团的三纵、十纵、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的一半(含炮团、工兵团和坦克分队),以及野司警卫团也加入了攻城作战。除上述两大部分外,参加攻城作战的还有渤海军区部队,华北冀鲁豫军区(当时属华北区而不是华东区)第六、第九军分区部队。攻城兵团各部的总兵力为14万人,其中山东兵团约8万人,占攻城兵团总兵力的百分之六十;攻城兵团中的外线兵团部队和其他部队人数约6万人,占攻城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攻城兵团的主力是九纵、十三纵、三纵和十纵,即山东兵团和外线兵团各占两个。

可见,从攻城兵团的组成看,山东兵团虽是攻城兵团的多数,但并不是攻城兵团的全部。其他部队在攻城兵团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在济南战役中,攻城兵团又分为东西两个兵团。西兵团是主攻方向,以外线兵团部队为主,另加鲁中南纵队和冀鲁豫部队,后来总预备队十三纵也加入西兵团作战。西兵团由十纵首长宋时轮、刘培善指挥。东兵团由山东兵团的九纵、渤海纵队,另加渤海军区部队组成,由九纵首长聂凤智、刘浩天指挥。中央军委和华野总部在调集各路兵马参加攻济作战的同时,还确定包括攻城东、西兵团在内的整个攻城集团由山东兵团首长许世友、谭震林和王建安统一指挥。但是,其他攻城部队接受山东兵团首长的指挥,并不等于他们已加入山东兵团序列并成为山东兵团的一部分,而仍然属于原来的部队序列未变。这和聂凤智、宋时轮指挥的其他部队绝不是九纵或十纵的一部分,是同样的道理。 在攻济作战中,特别是最后攻占内城的作战中,山东兵团的九纵和十三纵,兵员充足,作风顽强,战绩最佳,付出的伤亡代价也最大。这是应当充分肯定和大加赞扬的。也应当看到山东兵团的渤海纵队、鲁中南纵队和其他部队的不俗战绩。三纵和十纵作为西线的主力,从扫清外围到攻占飞机场、陆军营房、车站、绥靖区司令部、商埠和城垣,连战皆捷,也付出相当大的伤亡代价。三纵八师师长王吉文就牺牲在攻占商埠的战斗中,他和十三纵三十七师徐海珊政委,同为济南战役中牺牲的我军最高将领。即使那些较弱的部队,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和付出一定的代价。如两广纵队攻占长清城,冀鲁豫部队攻占齐河城,渤海军区部队攻占洛口等,都对主攻部队作战起到了配合作用。参加攻济作战的半个特种兵纵队,包括两个炮团,一个工兵团,一个坦克分队。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的重炮和坦克在战斗中发挥出强大的威力,摧毁敌人许多工事,打死打伤众多敌人,有力地配合了攻城作战。 总之,攻城兵团并不都是山东兵团。攻城作战的胜利,是全体攻城部队密切配合共同奋战取得的。         三、济南战役的指挥员是谁? 济南战役的指挥员是谁?这是济南战役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并不难搞清楚。但长期以来,却众说纷纭,十分混乱。一些不实之词长期存在,流传甚广。有必要予以澄清。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和表述。第一种是陈毅等指挥说。最常见的表述为华野“在陈毅、粟裕、谭震林及许世友等首长指挥下”进行了济南战役。有的还加上王建安,有的则只讲陈毅、粟裕。一些有关济南战役的展览、纪念设施(如解放阁碑记)、著作、回忆文章以及报刊和电视的专栏、专访、报道中,有许多这样的说法。镶嵌在解放阁城墙上的三个大字也被说成是济南战役指挥员陈毅题写的。还有一些陈毅指挥或参与济南战役的所谓“史实”。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那张被称之为“济南战役前夕”陈毅带望远镜和粟裕视察我军阵地的照片。上述材料是领导写的或审定的,在权威场合出现的,又在媒体大量报道宣传,因而流传甚广。在长时间内这是一种影响最大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是粟裕指挥说。上世纪90年代初,山东党史大事记就写明:“整个战役由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代政委粟裕统一指挥”。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山东和济南地方党史也采用此说。此说虽已成为党史界的共识,但主要发表在几种党史著作中,且对粟裕指挥缺乏较详说明。这种表述传播不广影响有限,并未被人们重视和普遍接受。多家媒体也把该说看作是一家之言而不予宣传,而继续宣传陈毅指挥说。 第三种表述是,不明确讲整个济南战役的指挥员是谁,采取模糊表述。有的讲华野在华野首长指挥下进行济南战役,但没有讲清楚这位首长的名字。更多的材料是,只讲攻城集团由许世友等指挥,打援集团由粟裕等指挥(或讲由华野首长指挥而不提粟裕的名字)。至于整个济南战役和华野全军由谁指挥,则“略去”不提。这种表述,近几年来,在一些展览、讲话和文章中屡见不鲜。它既没有否认陈毅是济南战役的指挥员,更没有认同粟裕是济南战役的指挥员,只能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继续模糊和产生误解。 笔者认为,以上三种济南战役指挥员是谁的答案或表述,陈毅指挥说是缺乏根据的不实之词,对重大史实模糊其词也是不适当的。应当认定,济南战役的指挥员是粟裕而不是陈毅。其主要依据如下: 首先,从当时陈毅和粟裕实际(不是名义)任职的岗位看,当时主持华野工作的最高领导和指挥华野全军的是粟裕,而不是调离华野到中原区任职的陈毅。 194859,为加强中原局工作,中共中央决定,调陈毅任中原局第二书记(邓小平任第一书记)兼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中野)第一副司令员(刘伯承任司令员),仍兼华野司令员和政委。鉴于陈毅已不在华野总部工作,中央决定,他的华野司令员、政委和前委书记职务均由粟裕代理。530,陈毅离开华野总部。614,到达河南宝丰县中原军区驻地就任新职。当时,距济南战役开始还有三个多月。而军委最早提出进行济南战役的设想是在华野山东兵团攻克兖州之后的714。当时,陈毅已离开华野总部一个多月。在陈毅离开华野后的半年多,他没有回过华野,也没有回过山东。显然,在济南战役期间及其前后几个月,代理陈毅华野领导职务的粟裕名正言顺的是华野最高领导,由华野全军进行的济南战役由粟裕指挥也是顺理成章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陈毅当时已在中原区任职,特别是中央已任命粟裕代理他在华野的领导职务。他不承担、不参与指挥华野作战,完全是正常的。加之,中原区敌情严重,陈毅工作繁忙,驻地距济南远达千里。因而,陈毅也没条件和可能参与济南战役的指挥和动员。 其次,从当时中央军委对陈毅和粟裕的授权看,军委和毛泽东明确指示,由粟裕指挥华野全军进行济南战役,对陈毅和中野则要求其配合和策应(不是参加)济南战役。 19479月,陈粟率华野主力进军鲁西南转入外线作战,此后又挺进中原,与刘邓和陈谢大军协同作战。该部称作华野外线兵团或西兵团。华野留在山东的几个纵队,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进行内线作战,称作华野内线兵团或山东兵团。因山东兵团和西兵团分别在两个战略区作战且相距甚远,故直接受华东局领导和指挥。华野在苏北的三个纵队则组成苏北兵团。济南战役时,华野的三部分由过去一年分别独立作战变为全军集中作战,又混合编为攻城与打援两大集团。这种情况难免会给参战部队的统一指挥和相互协调,带来一些困难和问题。在老资格的陈毅离开华野后,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保证济南战役的胜利进行,就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和协调好指挥关系。许世友因病没有参加华野前委扩大会议,于910到达山东兵团部,途中对攻城部署提出一些不同意见。针对上述情况,毛泽东专门电告许世友,明确指出:华野总部对济南战役的“作战部署是根据军委指示决定”,“整个攻城指挥由你们担负。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3](P344)。就是说,粟裕是整个济南战役华野全军的指挥,许世友是攻城东西兵团的指挥,是受粟裕领导和指挥的。毛泽东的这个十分明确的重要指示,在当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作用。现在,它也是我们分清谁是济南战役指挥员的重要依据。认为粟裕只是打援集团指挥,否认或者不讲他是攻济打援战役的全军指挥,也是很不适当的。 据《毛泽东军事文选》等书的记载,在这段时间,军委向粟裕等人发出十几份电报,对济南战役的各项重大问题下达指示和要求。军委和毛泽东也向刘伯承和陈毅发过有关济南战役的电报,但其内容是通报情况并要求他们领导中野对济南战役作“有力配合”[2](P570)和策应。这说明军委交给陈毅和中野的任务,是在中原区拖住敌人,对济南战役给予配合和策应。军委并不要求陈毅参与济南战役,更谈不上让他指挥济南战役了。 再次,从当时陈毅和粟裕的实际活动看,是粟裕而不是陈毅实施了对济南战役的策划、部署和指挥作为重大战役的指挥员,既要分析研究敌情我情,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又要调兵遣将,进行作战部署;还要对战役进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给予及时妥善的处置。以此衡量,济南战役的指挥员显然不是陈毅而是粟裕。据《济南战役》等书的资料,在济南战役准备和进行期间,华野总部粟裕等人和山东兵团许、谭等人上报军委和华东局的电文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电文多达几十件。这大量的电文中没有一件是陈毅联名发出的,也没有一件是发给陈毅的还有,根据有关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华野总部、华东局和山东兵团召开的部署济南战役的重要会议,都没人说陈毅参加过,仅各有一人称陈毅听汇报和到纵队动员,但这不属于重要会议又是不实之词;华野总部下达的各项命令,都没有陈毅署名。此外,经权威部门审定出版的《陈毅传》和《陈毅年谱》,也没有陈毅参与济南战役的记载。以上种种可以充分说明,当时陈毅并没有到过山东,而是和刘邓一起在中原解放区。有人认为,陈毅当时可能秘密到过华东局、华野总部或华野某纵,或者认为陈毅可以通过报对济南战役进行指挥或指导,这只能是毫无根的揣测。 与陈毅不同,粟裕则是济南战役重大事件的与者和主角。在济南战役酝酿筹划阶段,粟裕提了集中华野全军协力攻济打援等建议,为军委攻打援方针的形成和完备作出重大贡献。在济南战的部署阶段,粟裕主持召开了华野前委扩大会议,论制定了济南战役的作战方案并上报军委批准;时下达命令,调兵遣将,进行部署。以粟裕为首的野总部,还发布了一系列指令和计划,对政治动员战勤、处理俘虏等各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在济战役进行阶段,粟裕正确处理了作战中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战役指挥员的作用。譬如:坚持战役开始以西线为重点,迅速控制和占领飞机场,断绝敌援吴化文起义后,命令我军迅速推进,抢占商埠;做准备,防止残敌突围逃走等。粟裕的这些活动,在南战役的文件资料中,在权威的《粟裕传》和《粟年谱》中,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所以说,粟裕名副其实地指挥了济南战役。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充分说明陈毅没有参与南战役的策划和指挥,不是也不可能是济南战役指挥员。我们的展览、纪念设施和大众媒体,应当确地介绍和宣传这种正确观点和史实。这是对历的尊重,也是澄清混乱认识所必需的。 

济南战役已过去60年之久,关于济南战役的大问题和史实,一些不实之词仍在传播,这是很不该的。在济南战役的研究和宣传中,一定要实事是、尊重历史。对错误的结论和史实,不管什么权人士讲的、写的、审定的,都应当澄清和纠正,对正的结论和史实,要理直气壮地肯定并大加宣传。

 

参考文献:

[1]济南战役[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M].北京:人民出社, 1993.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