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演唱的大出殡:十一月份国际、国内主要纪念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4:12:08

十一月份国际、国内主要纪念日

目录:

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11月7日

2、中国记者节(11月8日

3、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1月9日

4、世界青年节(日)( 11月10日)

5、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

6、国际宽容日(11月16日

7、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 11月17日)

8、世界厕所日(11月19日

9、世界电视日 世界问候日(11月21日)

10、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11月25日

11、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11月29日

12、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纪念日:

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11月7日

节日起源于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11月7日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后每年的11月7日被定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纪念日。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阶级斗争基础上的一场革命。是第一个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革命。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国家。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898年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 前身),在它的领导下,俄国工农群众经过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和1917年2月* 罗曼诺夫王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为长期的战争、饥馑而走上街头,派去镇压的军队当场哗变。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沙皇被迫退位。在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在二月革命中,工人、士兵是反对沙皇的主力军,资产阶级没有领导这场革命。在革命成功后,工人和士兵组织了自己的领导机构:苏维埃。资产阶级在苏维埃中没有任何权力。武装也掌握在工人和士兵苏维埃的手中。苏维埃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却还有一个临时政府凌架在他们之上。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苏维埃成员中孟什维克(俄意:少数派)占了大多数。布尔什维克(俄意:多数派)则由于在战争中遭受镇压,人数较少,其很多主要领导人,比如列宁等,都在国外。在士兵(主要由农民构成)选举出的苏维埃中,社会革命党人(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则占了大多数,因为社会革命党人在农民中的传统威信较高。这些孟什维克都是二次革命论者。他们认为俄国还处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还需要同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合作,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因而他们拥护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人来自小资产阶级的上层,他们倾向追随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在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之前也采纳了孟什维克拥护临时政府的政策。工人和士兵们不信任临时政府,但信任他们的领导人。临时政府的权威就建立在苏维埃领导人的支持上。这种现像被列宁称之为“双重政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实根本就没有诚意和能力去解决和平和土地问题。

4月,列宁从国外回国,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布尔什维克支持临时政府的政策。列宁的天才之处就在于勇于修正不切实际的理论去迎接现实的挑战。在二月革命后的俄国,临时政府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农民不是追随临时政府,就是支持无产阶级专政,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纲领。或者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开始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临时政府取得胜利,埋葬二月革命的果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布尔什维克政策的改变不仅使自身分裂,同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阵营也产生分裂。一部分国际主义的孟什维克党人和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的行列。托洛茨基领导的区联派也全体加入布尔什维克。

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在积极进行宣传并多次领导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列宁在回到彼得格勒后就提出“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口号。7月,彼得格勒的一些工人和士兵们要求推翻临时政府。他们组织的武装游行发展成了起义。由于脱离群众,这场起义很快被临时政府扑灭。列宁等布尔什维克主要领导人遭到通缉。

9月,布尔什维克在各大城市的苏维埃中都取得了绝对多数。布尔什维克的政策主张渐渐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列宁现党的中央委员会提出组织武装起义的任务。

临时政府换了许多届。最后一任是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克伦斯基政府命令彼得格勒的卫戍武装开赴前线,意图把革命武装消耗在大战中。托洛茨基亲赴卫戍区,说服他们留下。在这个过程中,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苏维埃建立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并以该委员会的名义向卫戍武装下达了命令。命令下达后,得到了卫戍武装的认可。这一事件标志着苏维埃开始接掌政权。军事革命委员会也在后来成为起义的指挥机构。

临时政府企图阻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11月2日,临时政府派士官生--他们是临时政府唯一可用的力量,占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并试图封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搜捕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密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斯莫尔尼宫--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

11月6日,列宁写信给党中央委员会,要求在当天晚上逮捕临时政府人员,解除士官生等的武装。根据列宁的指示,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提前于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举行武装起义。这时,彼得格勒卫戍部队的士兵和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与工人赤卫队,已转到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由托洛茨基负责起义部队总指挥。11月7日凌晨,列宁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

从11月6日夜到7日晨,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人赤卫队和士兵、水兵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桥梁、火车站、邮电局、国家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战略要地;7日上午九时,占领通往冬宫--临时政府所在地的要道。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乘坐美国大使馆的汽车逃走。

11月7日下午,2万名赤卫队员和士兵包围了临时政府--冬宫。革命军事委员会勒令临时政府在六时二十分前无条件投降,但临时政府指望前线调回援军,负隅顽抗。九时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空炮射击发出了开始向冬宫总攻的信号;接着,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向冬宫发起总攻,到8日凌晨2时,冬宫全部被攻占,临时政府的十六名部长全部被逮捕。

与此同时,11月7日深夜,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会议在11月8日通过和公布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交战国政府建议结束战争,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配给劳动农民耕种。会议庄严宣告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选举成立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由内务、农业、劳动、陆海军、工商业、教育、财政、外交、司法、粮食、邮电、民族事务和铁路十三个人民委员部组成。

11月7-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确立。1917年11月-1918年2-3月,首先从城市,然后到乡村,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在彼得格勒,工人已经夺取了政权。但是,这个政权能否支持下去,还取决于农民的态度。在农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布尔什维克的土地改革纲领,认可了苏维埃政权,初步表明了农民对工人政府的支持。在三年内战中,农民的作用是绝对性的。不论是革命武装还是反革命武装,其主要力量都来自农民。农民在红军中占了85%。事实证明,俄国贫苦农民支持了布尔什维克的政权。

俄国革命政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和平问题。一个革命政权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用革命的战争反对反革命的战争。另一种则是用和平诚意赢得本国和别国人民的支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阶级解放战争。布尔什维克选择的是后一种政策。这种选择是由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的。

在国内,布尔什维克刚刚夺取政权,尚不稳固。俄国人民都在观望布尔什维克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上,世界人民虽然厌弃帝国主义战争,但却找不到退出大战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预见到,如果俄国首先退出战争,就会给交战国的人民一个动力和一个榜样。俄国革命就会从欧洲革命中找到出路。战后的革命浪潮证明了列宁的预见。

十月革命的设计者们是以国际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俄国革命的。他们深深理解俄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有机组成。他们懂得,以革命反对战争是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最有力武器。

2、中国记者节(11月8日

每年的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新中国确立"记者节"的意义,表明党和国家对新闻界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既在确认新闻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更在鼓舞和激励新闻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为正义事业呼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为加强其统治地位,对坚持正义的新闻工作者任意加以迫害、逮捕乃至杀戮。1933年1月,江苏镇江的《江声日报》主笔刘煜生,被江苏省民政厅长赵启以“宣传共产”之罪名,下令杀害。上海《申报》登载了这条消息,舆论哗然,新闻界提出“开放言路、保障人权”的强烈要求。为了缓和舆论指责,南京国民政府在1933年9月1日被迫发出《切实保护新闻从业人员》的通令。1934年8月,杭州记者公会向全国新闻界发出通电,倡议定9月1日为记者节,得到不少地区的响应和认同,1934年9月1日,杭州、北平、南京、太原、厦门、青岛等地的新闻界,都举行了纪念庆祝活动,1935年,“9.1”记者节得到了全国的认同,天津《大公报》并为此发表了《记者节》的短评,要求政府积极地解放言论。

1938年,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汉口成立,是年9月1日,在汉口普海春大酒家举行盛大的记者节活动,向来华采访的各国新闻界,向在汉口当时出版的各种报纸,向出入于枪林弹雨中的战地记者,向从南洋等地归来的新闻同业表示感谢和敬意,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团结在抗战建国的旗帜下,奋勇前进。当时,范长江同志讲了话,塔斯社的罗果夫,法国《人道报》的黎蒙都讲了话,在中国新闻史上,这是一次最盛大的最庄严的记者节。

此后,在有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分会的各地,如湖南、如广西、如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如香港的新闻同业,都在9.1记者节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号召加强团结,加强学习,贯彻“青记”一贯提出的主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儿女迅猛觉醒。"8.13"以后,上海许多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以笔作武器,毅然投身于抗日斗争的烽火中,为民族解放而战。当时周恩来同志在上海代表党中央领导南方党的工作。他十分重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闻宣传工作。他向在上海负责党的文化和宣传工作的胡愈之、夏衍等同志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广泛团结爱国新闻工作者,组织统一战线,为民族解放贡献更大的力量,在周恩来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经胡愈之、夏衍、羊枣等同志的酝酿,确定在新闻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上海,成立新闻工作者统一战线组织。并推举优秀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羊枣、恽逸群等同志负责这一组织的筹备工作。1937年11月4日,范长江、羊枣、恽逸群、袁殊、邵宗汉、朱明等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形势,把即将成立的组织定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中国记协的前身)在上海宣告成立。1949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委员会同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等15个全国性人民团体及民主党派一起发起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凭这一点就足以表明,中国记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唯一有代表性的人民团体。几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它积极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和活动,为团结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

200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关于确定“记者节”具体日期的请示》,同意将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1月8日定为记者节。记者节像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按照国务院的规定,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工作节日。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

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办法》对年节和纪念日放假规定这样表述:“其他各种纪念节日如:二七纪念、五卅纪念、七七抗战纪念、八一五抗战胜利纪念、九一八纪念、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均不必放假。”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1999年9月18日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再一次明确列入了记者节。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11月8日也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七十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记协为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在开展国际新闻界友好往来等方面作出了显著成绩。确定中国记协的成立日为记者节的日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记者节,这是一个值得庆祝和高兴的日子。但让人很有些不安的是, 这年头也不知怎么了,似乎不是笔头对准了拳头,就是拳头对准了笔头。

据中国记协统计,1998年他们设立新闻工作者维权委员会以来,受理的关于记者受害的投诉就有400多起,其中包括很多非法拘禁和殴打记者等恶性案件。可以说,记者权益受侵害事件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用《工人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话说就是:“没完没了,愈演愈烈。”

所有这些殴打记者、践踏记者采访正当权益的事件,又有多少滋事者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相信,真正的记者是永远不会寂寞,也永远不畏艰险的。那么谁来保障记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呢?难道仅仅靠记者“不怕死”的精神来抗击这种侵害吗?

虽然说造成目前这种局面,一些法律意识淡薄而特权思想严重的人专横跋扈是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讲,却是法律的缺席。新闻采访权不是行政权力,也不是司法权力,它是公众知情权,社会参与权、社会监督权的代表和延伸。公众知情权是建立在新闻采访权基础上的,新闻采访权受到暴力干涉,整个社会公共利益就会受到伤害,因此对新闻采访权需要从法律上加以特别的明确保护。但现有法律对新闻执业的保护非常弱,因为适用宪法原则保护新闻采访权,在法律实践中还有一定障碍。记者行使新闻采访权时,由于没有明确强有力的法律保障,采访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对方的好恶。尤其行使舆论监督的记者,必然激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痛恨,轻则设置重重关卡阻碍采访,重则拳脚相加。

早在1999年“两会”期间,就有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提案,并呼吁尽快制订《新闻法》,通过立法来加强和规范我国的舆论监督,但因种种原因目前尚未出台。但是,没有《新闻法》,也并不是说记者的什么权利都无法保护,那些公民的基本权利,如人身安全以及正常工作的权利,显然并不缺乏条文可依。为此,有法学家和记者建议,在新闻法出台之前,可否先考虑制定行政法规,或制定一部新闻执业行为规范。法学专家认为,这个条例应该明确新闻采访权的内容并规范行使方式;新闻采访当中记者的权利义务,被采访人的权利义务,这其中应明确普通公民与国家机关对接受采访的不同义务,对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政府机关有接受采访向公众披露信息的义务;记者在哪些方面应享有一定豁免权;同时应对采访程序作出规定,采访时需出示何证件;明确侵犯新闻采访权及记者不正确行使新闻采访权应承担的责任等。

3、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1月9日

全国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日 世界各国的火警号码都不一样,每个国家都选取了让人们最容易记住的数字来组成火警号码。我国为什么选用“119”作为火警号码?原来,“1”在古时候念作“幺”(yāo),它跟“要”字同音。“119”就是:“要要救”。

11月9日的月日数恰好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而且这一天前后,正值风干物燥、火灾多发之际,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冬季防火工作。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使“119”更加深入人心,公安部在一些省市进行“119”消防活动的基础上,于1992年发起,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的“消防宣传日”。

(1)国际标准化管理的需要。70年代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根据国际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建议世界各国火警电话采用“119”号码;

(2)为了避免火警电话用“0”号开头与其他通讯服务相互影响;

(3)火灾具有突发特点,为保证通讯畅通无阻,应将其并入“11”号开头的特别服务中去;

(4)“119”号码便于记忆,发生火灾时,想到“要、要”,以便联想到“119”拨火灾报警电话

(5) 不采用“111”112”113”等更容易记忆号码,原因是当发生灾害时需要冷静准确的与接线员对话。老式转盘拨号电话拨越大的数字转盘返回原位的时间越长,这样就有稳定的短暂时间稳定情绪。“110”120”也是同样的道理里(转盘电话的0为最大数字)。虽然现在电话都换成了按键式,“119”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但人们已经习惯了号码,故号码一直没变。

拨打火警电话“119”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关键是要把情况用尽量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楚。报警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要记清火警电话—“119”

2.电话接通以后,要准确报出失火的地址(路名、弄堂名、门牌号)、什么东西着火、火势大小、有没有人被困、有没有发生爆炸或毒气泄漏以及着火的范围等。在说不清楚具体地址时,要说出地理位置、周围明显建筑物或道路标志。

3.将自己的姓名、电话或手机号码告诉对方,以便联系。注意听清接警中心提出的问题,以便正确回答。

4.打完电话后,立即派人到交叉路口等候消防车,引导消防车迅速赶到火灾现场.

5.如果火情发生了新的变化,要立即告知公安消防队,以便他们及时调整力量部署。

温情提醒:拨打“119”火警电话与公安消防队出警灭火都是免费的。

4、世界青年节(日)( 11月10日)

11月10日是世界青年节。 世界青年日是由教皇若望·保禄二世1984年创立的天主教宗教盛会。 创建这一节日是为了扭转有天主教信仰的青年日益远离教会的倾向。

世界青年日是由教宗若望·保禄二世1984年创立的天主教宗教盛会。 创建这一节日是为了扭转有天主教信仰的青年日益远离教会的倾向。

举办世界青年日的目的有三个方面: 向青年传播希望世界青年日是全世界青年聚集到一起的盛大节日,今天也是一个把年轻人的自信和力量带回教会的很好的方法。

世界青年日不仅仅是世界青年的一次简单的集会, 而且也是一次向世界青年传播真理的机会。它是一个呼吁,让全世界的青年走到一起,团结如一人。

改变和团结所有人在21世纪依然是一个奇迹。国际事件能够带来更多希望但是也带来更多的恐惧(例如原教旨主义、民族主义和其他新的冲突升级)。教会和基督教徒自己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恐怖事件发生,还能引导每一个人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希望。

5、世界糖尿病日(11月14日)

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定于每年的11月14日,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这一天是为纪念 Frederick Banting 的诞辰而设立的。Frederick Banting 和 Charles Best 以在1921年发现胰岛素而著称于世。

世界糖尿病日定于每年的11月14日,这一天是胰岛素发现者、加拿大科学家班廷的生日。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

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糖尿病发病率都在上升。这种疾病是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每年因它而丧命的患者人数与因爱滋病病毒/爱滋病 (HIV/AIDS) 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相上及在集中注意力于其他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和社会问题方面可能发挥的作下。国际糖尿病联合会 (IDF) 主席 Pierre Lefebvre 教授概述了以下事实:“50多年来,糖尿病已经发展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糖尿病患者的总人数每年以700多万的速度在递增。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糖尿病的全球肆虐将影响一代人中的超过3.5亿人口。如果消极对待糖尿病,那么它可能会威胁许多国家的医疗保健服务,并吞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为世界糖尿病日选择的主题是“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中的糖尿病”。全球糖尿病代表组织正在把目光投向糖尿病的健康不平等,并正在推广一种理念,即每个糖尿病患者均有权享受到他们各自国家所能够提供的最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2006年底联合国于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2007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为“糖尿病和儿童青少年”。

健康在你手中——新千年糖尿病与生活方式。这一主题再次警示人们生活方式与糖尿病的关系。鉴于糖尿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唤起群众对糖尿病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曾以“糖尿病无知的代价”作为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题,并推出“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监测”五项综合措施。2000年世界糖尿病日将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作为主题,再次强调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对糖尿病的影响及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1998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为1.43亿人,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人,其中发达国家将增加45%,发展中国家将增加200%。中国1996年11省20—74岁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现患率是1984年的4.8倍。同时, 中国糖尿病增长幅度正呈现出农村大于城市的显著特点。与1993年相比,1998年中国城市糖尿病患病率上升53%,农村上升128%。当前,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

确定世界糖尿病日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要使世界所有国家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和监测,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更加关心糖尿病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加强对糖尿病预防措施、治疗手段的研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症。其特征是血中葡萄糖含量异常升高及尿中出现葡萄糖。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少,且伴有疲乏无力。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且合并多种感染,随病程的延长,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心、血管、神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

诊断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糖尿病诊断值是:空腹血糖浓度≥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11.1mmol/L。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故采用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疗法只能控制病情,但还不能根治糖尿病。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症状消失,血糖尿糖恢复正常,但做糖耐量试验,也仍不正常,呈糖尿病曲线。如果此时不注意调养,不控制饮食或不按医生的要求治疗,还会出现高血糖及尿糖。因此说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需长期坚持治疗,即使病情控制理想,也要坚持饮食调节,并定期到医院复查。

糖尿病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正确认识糖尿病,因为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威胁生命的慢性并发症。因此只要坚持长期治疗,长期稳定控制糖尿病,就可防止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从而达到长寿与健康的目标。

防胜于治。预防的关键在于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人们懂得必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当的体力活动,避免超重、肥胖和过度精神紧张。

中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已超过3000多万,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血糖耐受性低的人近2000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治病会带来较重的负担,因此防病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国家正在积极行动起来预防糖尿病,作出的努力也有目共睹。本次活动的宗旨在于共同努力,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主动了解并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显而易见,关注青少年糖尿病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成人糖尿病,这也将有悖于世界糖尿病日创立的初衷,防治糖尿病应该是全人类、全时段、全方位的。

糖尿病对这些个人及其家庭的影响通常是毁灭性的。据估计,一些发展中国家中的患糖尿病的穷人治疗糖尿病的花费相当于他们年收入的四分之一。正如国际糖尿病联合会主席 Elect Martin Silink 所指出的那样:“对于一些人来说,糖尿病的后果是残酷的。贫困人群被逼到更加穷困的境地,并面临着糟糕的选择:花钱去治疗从而面临灾难性的债务还是置自身的健康于不顾从而面对残疾或早早地死去。”

老人、少数族裔和本土居民受肆虐的糖尿病的影响程度参差不齐。在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是20至40岁人群患病率的将近10倍。据估计在美国,2000年出生的少数族裔人口中将有一半在他们的一生中将患上糖尿病,而总人口的患病率为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土著居民中糖尿病的流行程度比相同年龄人群总人口的患病率高出三到五倍。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情形也是如此。

糖尿病是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发展迅速,对人们健康危害巨大。近年来,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造成的医疗开支巨幅增长,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劳动力的巨大损失。据推算,2007年全球约2.46亿人患糖尿病, 46%为40-59岁劳动力人口,若不采取任何措施,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增加到3.8亿,其中80%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

糖尿病患者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为印度、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德国;成年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5个国家依次为瑙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巴林和科威特。全球每年约有380万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四大疾病。由于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21世纪的灾难”。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不仅危及成年人健康,更是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任何年龄段的儿童都有可能成为糖尿病患者。因此,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卫组织将儿童青少年作为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关注对象,旨在提醒人们关注糖尿病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中国目前大约有2000多万糖尿病患者,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另有糖耐量低减者近2000万,糖尿病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6、国际宽容日(11月16日

1945年诞生的《联合国宪章》序言中说:“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以“宽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求”为题撰文,指出宽容是一种道德情操、政治义务,是维护人权和民主的责任所在。那年还形成了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的提案,开展了一系列提倡宽容的活动。

联合国进行以教育机关和一般民众为对象的适当活动。这一行动是联合国大会1993年宣布1995年为联合国容忍年的后续行动,该容忍年是在教科文组织大会的倡议下宣布的。1995年11月16日,教科文组织成员国曾通过《容忍原则宣言》和《容忍年后续行动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国际宽容日的目的在于强调在多元化社会里,应通过普及宽容方面的教育,使人们和谐、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由于全球化、大量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的文化缺乏宽容、不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不能与各种文化进行有益的交流使世界面临诸多的问题。如何制止仇恨,使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间加强理解、和谐共处,成为全球性的严重争战。因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下,联合国大会1993年决定将1995年定为“国际宽容年”。

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费德里科·马约尔以“宽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求”为题撰文,指出宽容是一种道德情操和政治义务,是维护人权和民主的责任所在。同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8届大会通过《宽容原则宣言》,宣布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各国政府在每年的11月16日举办一系列活动,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倡导宽容理念。

国际宽容日集中了世界的注意力,使之认识到宽容是和平、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条件。世界领导人在2000年通过《千年宣言》时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将宽容作为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必须建立其上的根本价值之一。 五年之后,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2005年9月14日至16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聚集一堂,宣布保护人权是联合国的一项中心任务,并宣布没有人权就不可能有安全,也不可能有发展。为了支持这一宣言,各国领导人还作出了明确、毫不含糊的承诺,决心促进并保护人权。他们重申宽容是一项共同基本价值,对国际关系极为重要,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并承认各种文化和文明都为人类的丰富多彩作出贡献。世界领导人还强调体育可以促进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创造宽容和谅解的气氛,鼓励在大会进行讨论以拟订体育与发展行动计划的提案。

宽容并不是简单指“容忍他人行为”,而是指承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包容各国的理想与文化,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在“国际宽容日”发表讲话指出,宽容是一种积极而正确的态度,是基于了解且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获得。他倡导,用关心取代冷漠与轻视,用了解取代盲目、无知和歧视。

教科文组织曾在对宽容日的介绍中提到,构建宽容、诚信社会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的,它需要时间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由于偏见、不满多来自于无知和恐惧,因此,教科文组织呼吁整个社会普及宽容教育,呼吁不同民族了解彼此的文化,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同时强调,宽容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父母尤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自己,快乐的面对生活,享受生活;宽容朋友,把别人对你的好刻在石头上,时刻铭记,对你的坏刻在沙滩上,随着涨潮而立即忘却;宽容社会,虽然现实存在很多的缺陷,但记得历史的车轮还是在向前滚;宽容你的敌人,不要轻易说恨,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一样都需要很大的精力,所以请把你的精力都用来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但是宽容不等于纵容。你可以偶尔放错,偶尔撒娇,偶尔喝醉,偶尔……但都只是偶尔而已。人最不能纵容的就是自己!

我们需要宽容,我们的家需要宽容,我们的世界需要宽容!

懂得宽容别人的人是伟大的!

让我们携起手来,理解、支持、倡导宽容,构建和谐社会!

7、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 11月17日)

“国际大学生节”又称“世界大学生节”、“世界学生日”、“国际学生日”。节日的设立是为了控诉暴徒血腥的罪恶行径,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为了在大学生中倡导追求和平、民主、自由和进步。1946年,世界各国学生代表于布拉格召开全世界学生大会,宣布把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大学生节”,以加强全世界大学生的团结和友谊。

1939年11月17日,侵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法西斯匪徒屠杀了布拉格大学9名学生和2位教授,其他各校的男女学生也遭到机枪扫射、殴辱和监禁。1946年,世界各国学生代表将每年的11月17日定为世界学生日,以激励全世界学生共同为建设一个和平、民主、进步的世界而努力。

1946年11月17日,为了在大学生中倡导追求和平、民主和自由,也为了纪念反法西斯的大学生运动,建立了第一个世界学生日(又称国际学生日、国际大学生节)。截至2005年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已是第60届。

如今,国际大学生节的意义早已经超越了铭记历史的初衷,已经成为张扬大学生个性,展现校园文化的一个基点。在这意义特殊的节日里,许多国外大学生会参加公益活动宣传和平,做志愿者给小孩上课,参加慈善活动,义务献血,组织庆典增进各国文化交流等;我国许多大学通常会通过开展大型主题活动庆祝节日的到来,如重庆大学学生通过歌曲演唱、手工艺品展示、师生寄语等多种方式来反映“迎接国际大学生日,共建和谐校园”的主题,四川达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青春挑战杯•我的校园我精彩”主持人大赛,浙江公共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分队开展以“法律与公务员考试现场咨询”为主题的大型现场服务活动,山东建筑大学环境学院学生会举办的“环境杯”创新思维大赛及优秀作品展。都从各方面展示了我国大学生的风采。

学生是充满着朝气与创造力的群体,是爱心与拼搏精神同时具有的高素质群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社会今天应有的境界,也是社会应有的责任。

在时代的感召下,当代大学生不仅关注中心,也不忽视边缘;不仅图解构的痛快,更倾向于创造的乐趣;厌恶徒有虚名的形式和毫无意义的重复,倾向生气勃勃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差异;不再纯粹膜拜文本,而是自我解读和领悟;不再盲信所谓的真理和权威,而是相信创造与独立;不再被动地继承传统或盲目地反对文化,而是主动地去甄别和选择,从传统中汲取精华为营养,接受现实的风雨和阳光来生长文化;不再祈求彼岸的拯救,而是抓紧此岸的每缕阳光;不再在虚幻的想象中企望幸福,而是在现实的追求中体验幸福。

梁启超先生说:“故今日之责任,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公所谓的少年和责任,正是我们当下大学生群体当仁不让的责任担当。

鲁迅先生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只要脊梁不弯,没有扛不起的山”。而大学生正是“铁肩担道义”的“铁肩”和“脊梁”。这道压不弯的脊梁,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家庭的,也不仅是社会国家的,更是时代和民族的。

8、世界厕所日(11月19日

2001年,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届厕所峰会,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的厕所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来自芬兰、英国、美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厕所峰会。会议决定,每年的11月19日,被定为世界厕所日。

2001年,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代表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届厕所峰会,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的厕所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来自芬兰、英国、美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厕所峰会。会议讨论了有关厕所的广泛议题,包括厕所设计、卫生、舒适,以及解决排泄物污染和发展中国家厕所缺乏等问题。厕所问题终于首次可以像贸易问题一样登上高级别议事厅了。会议决定,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

说起 “WTO”,很多人不陌生。可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不只一个“WTO”。除了众所周知的世界贸易组织外,还有一个带着马桶盖的“WTO”: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世界厕所组织 ,它也简称WTO。

世界厕所组织是一个非政府性的组织,成立于2001年,由新加坡洗手间协会、日本厕所协会、韩国清洁厕所协会、中国台湾厕所协会联合创立的,总部设在新加坡。世界厕所组织致力于全球性的厕所文化,倡导厕所清洁、舒适、健康,目前已有17个成员(截至2004年11月)。

根据世界厕所组织提供的数字,每个人每天大约上厕所6至8次,一年就是约2500次,算下来人的一生大约有二年时间耗费在厕所里。如厕实在是每个人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研讨60亿人的如厕问题,就绝非是小题大作之举了。

世界厕所组织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改善那些占世界40%却从未使用过冲水厕所的人的卫生状况。2001年,世界厕所组织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届厕所峰会,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的厕所问题终于第一次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会议讨论了有关厕所的广泛议题,包括厕所设计、卫生、舒适,以及解决排泄物污染和发展中国家厕所缺乏等问题。厕所问题终于首次可以像贸易问题一样登上高级别议事厅了。会议决定,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

缩写WTO,除了代表世贸组织,其实还代表联合国推动的“世界厕所日”(World Toilet Day),这三个字母的背后,代表著全球有25亿穷人,连厕所这项基本的卫生设施,对他们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梦。

WTO世界厕所日是在每年的11月19日,为了凸显穷人面对的环境卫生危机,联合国大会也宣布将2008年订为国际环境卫生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Sanitation),与世界厕所日的行动结合,共同改善此世界环境卫生问题,让厕所不再是全球40%民众遥不可及的梦。

葡萄牙籍的联合国独立人权专家爱尔布葵克(Catarina de Albuquerque)律师11月18日在日内瓦提出一项声明,说明全世界有25亿人口,每天处在环境卫生十分恶劣的状况下,成为传染性疾病散布的温床,而这25亿人口中大约有10亿是儿童。她并呼吁有能力的国家应合力进行捐赠及投资,协助改善现况,消弥危机,维护这些人的基本尊严。

马桶等卫生设备是许多人公认自1840年以来最重要的医学贡献,比抗生素、疫苗及麻醉法的贡献还大。爱尔布葵克表示,由许多可信的证据显示,这项投资能制造极高的效益,每投资1美元大约可获得9美元的成效。投资在改善卫生的成效来自改善健康状况及生活品质后所节省的医疗费用,以及其所增加的生产力,并降低学生经常性生病缺课,所造成的教育水准落差。

她指出,全球每天约有5000个儿童因下痢而死亡,几乎每20秒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相关疾病,而治疗相关疾病所花的费用大约占下沙哈拉非洲国家12%的国家卫生经费;婴幼儿死亡,学生及劳工因学校及工作环境卫生条件不良,导致疾病散播而缺课及请假,每年造成的全球经济损失大约是380亿美元;更根本的是,卫生设备的不足迫使民众在大庭广众下排便,损及个人尊严。

虽然有证据显示这样的投资效益很高,然而爱尔布葵克也表示,这样的行动却仍然是千喜发展目标(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MDG)里最受忽略、达成率最低的标的。MDG是由全球领袖共同决议的一系列行动目标,以在2015年之前减少社会经济上的弊病,这些目标包括将全球缺乏安全饮水及基础卫生设备的人口减半。

11月19日也有6个国际非营利团体一起发表声明,同声呼吁国际重视这个全球性的水质与环境卫生危机。这6个团体包括PATH卫生科技推广组织、地球日网络(Earth Day Network)、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拥护水资源组织(Water Advocates)、Water For People国际组织、水及环境卫生计画(Water and Sanitation Program,WSP)。

地球日网路的国际专案主任威瑞尔(Caitlin Werrell)表示:“提供民众基本卫生设施,即能明显地改善民众生活,协助破除贫穷的恶性循环”。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国际专案律师中川(Melanie Nakagawa)表示:“缺乏卫生设施是被掩藏的全球丑闻,这对人类尊严而言是极严重的公开侮辱”。

水及环境卫生计画经理Jaehyang So指出:“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正因粪便至口腔的途经,感染下痢性疾病死亡,这是可避免且很容易就阻断的路径”。她还表示:“根据WSP于2008年稍早的报告,2006年印尼因环境卫生不良所造成的国家经济损失大约是63亿美元,也就是2.3%的当地整体产值。之前的报告也显示,在缅甸的类似损失为7.2%,菲律宾为1.5%,越南为1.3%。”

PATH组织的轮状病毒疫苗专案主任卫克(John Wecker)博士指出:“不管我们所要协助的人住在哪里或是有没有钱,提供卫生设施给全世界每一个人,可以使我们在减少儿童下痢疾病以及协助他们在开始新生活的行动上迈出一大步。”

世界厕所日希望鼓励各国政府展开行动,改善环境卫生及建立卫生习惯。这些行动对于减少霍乱(cholera)、肠道寄生虫、痢疾、肺炎、腹泻及皮肤感染等令人衰弱不振,甚至死亡的的恶疾将有很大助益,同时也将协助学童(尤其是女学童)持续接受教育。

良好的如厕环境不仅为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文明程度甚至是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世界厕所组织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全球人口仍有高达约42%人得不到基本如厕之便,包括厕所不足及相关环境卫生欠佳,造成连上厕所的隐私也被侵犯。全球40%的居民(26亿)从未使用过冲水厕所。为了获得足够的、健康卫生如厕条件以及能得到良好的收益,必须唤起人们要求使用良好条件的厕所的意识,为地球上所有公民争取使用较好厕所权,改善厕所环境质量。尽管早在20世纪中期以后,厕所问题已引起了国际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如在美国马萨诸塞利沃尔彻斯特市,1979年就建立了厕所博物馆。但对厕所问题重视并使其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活动则是在世界厕所组织创建世界厕所日后。

2001年11月19日,世界厕所组织在新加坡举行了第一届厕所峰会,厕所问题终于第一次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会议讨论了有关厕所的广泛议题,包括厕所设计、卫生、舒适,以及解决排泄物污染和发展中国家厕所缺乏等问题,会议决定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世界厕所日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各国各级政府及普通民众对厕所问题的认识,并推动了各国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快对有关问题的解决。这一点在中国得到了积极的响应。2004年11月,第四届世界厕所峰会继新加坡、韩国、中国台北、印度之后首次在北京召开。

此次会议进一步提高了国人对改善厕所环境与人类生活质量的关系,厕所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厕所建设管理与社会和经济的回报,厕所设计建设的多元文化,以及环保节能厕所与资源保护的关系,社区厕所及城乡厕所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其中包括:厕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也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体现;厕所规划须“以人为本”,尤应重视老、幼、妇、残疾人的如厕问题;发展第三世界国家及乡村的厕所建设与管理是当务之急;吸引更多科研设计和生产厂商参与厕所创新与发展;实现厕所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加强科技手段应用;引导公众的如厕文明。第四届厕所峰会后,全国尤其是北京厕所问题已有较大的改观,其中之一就是北京政府要求长安街等主要街道上的饭店无条件对行人开放。这一举措解决了许多人,尤其是外地人的如厕问题,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方面拉近了生活工作在这个城市人们的距离,在构建和谐社方面发挥了最基础的作用。

8、非洲工业化日  国际儿童日(11月20日

非洲工业化日:非洲大陆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为了推动非洲大陆的工业化进程,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将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非洲工业化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作为联合国负责工业化的专职机构,每年这一天都会举行专题研讨会。

1989年联合国大会第44届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非洲工业化日,旨在动员国际社会致力于非洲的工业化。

非洲是世界上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自然资源丰富,但非洲的工业化水平却一直处于落后地位。非洲落后的工业现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相继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曾为发展工业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当时缺少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始终未能建立起自身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前宗主国继续对非洲实行单一经济政策,把非洲当作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上述因素使非洲经济结构单一,绝大多数出口产品为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型产品。经济结构单一还直接导致非洲工业发展缓慢。另外,战乱不断、外债沉重、管理不善、腐败和人才流失等诸多不利因素进一步限制了非洲各国工业的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工业产值只占全球的0.7%,如果不包括南非则仅为0.5%。

国际儿童日:现今国际性的儿童节日有三个:6月1日国际儿童节、世界儿童日(每年4月的第四个星期日)、11月20日国际儿童日。

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会上通过决议,规定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

每年的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这是一个由联合国发起成立的纪念日,其目的是为促进儿童保护、福利和教育等事业的发展。 1954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836(IX)号决议,建议所有国家设立国际儿童日,并在每年选择合适时间、以各国自己的方式庆祝儿童日。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11月20日,联大又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从1990年开始,联合国每年在11月20日为“国际儿童日以及纪念上述两份文件通过而举办活动。

1986年,土耳其9岁的女学生丰达•卡拉戈兹莱和另一位同学给世界儿童写信说:“我们希望在社区内人人平等相待,我们希望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中。我们虽然是孩子,也能够改善这个世界。”这封信被送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后,又送到联合国代表们的手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4月27日被定为“世界儿童日” (World Children's Day) ,同时,丰达•卡拉戈兹莱(funda karagozler) 亦成为该组织的名誉主席。此后,每年4月的第四个星期日,全世界的儿童代表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表达他们对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愿望,并讲述他们为自己社区所作的贡献。

9、世界电视日 世界问候日(11月21日)

世界电视日: 1996年,第51届联大通过第51/205号决议,宣布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纪念联合国在1996年的这一天召开第一次世界电视论坛.请所有会员国鼓励全球交换电视节目来纪念世界电视日,除其他外,这些节目应把重点放在例如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等问题上。大会决议:宣布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

大会回顾其1946年2月13日第13(I)号决议,其中除其他外,指出联合国要实现其宗旨就必须使世界各国人民充分了解其目标及活动;还回顾其关于新闻为人类服务的各项决议以及联合国的新闻政策和活动;重申其对《联合国宪章》诸原则和对新闻自由原则以及传播媒介独立、多元主义和多样化等原则的承诺;强调通讯已成为今天的一个重要国际问题,不仅是因为它与世界经济有关,而且还因为它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发展;认识到电视提醒世界注意冲突及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从而日益影响决策,以用;强调联合国面临日益增加的要求,要求它解决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电视作为今天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可以在向世界介绍这些问题方面发挥作用;满意地注意到1996年11月21日和22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第一次世界电视论坛,各主要传播媒介的重要人士在联合国的主持下举行会议,讨论电视在今天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并考虑如何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

1、决定宣布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纪念举行第一次世界电视论坛的日子。

2、邀请所有会员国通过鼓励全球交换电视节目来纪念世界电视日,除其他外,这些节目应把重点放在例如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等问题。

3、请秘书长提请各国政府以及有关非政府组织注意本决议.。

电视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的生活因为电视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重大新闻、精彩赛事、艺术休闲、异域风情……电视成为人们充实自己、了解世界的窗口,人们足不出户,便尽知天下事。作为当今世界最强有力的传媒之一,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然而,正因如此,电视在大大增进世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弱小文化面临冲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巨大的电视信息鸿沟,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观点和声音面临被淹没和被边缘化的危险。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强调,必须找到消除电视信息鸿沟的方法,保持和促进文化及语言的多元化,促使电视为人类的福祉作出更大贡献。因此,电视作为国际性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展现多种文化和不同观点,致力于提供公正的信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更好地担负起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维护人类和平的使命。

1886年出现的第一代电视是用机械转轮的办法把画面分解成小单元播放的,这就是当时还是一名德国大学生的尼普科发明的,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尼普科碟片。尼普科在金属盘上从中心向外延以螺旋线的图形凿出一连串圆洞,随着金属盘不断转动,这些圆洞就会一一地从上到下扫过画面,好像透过一个不断移动的钥匙孔观察外部世界,画面被扫描成一连串电子信号后就可以通过电线传送到任何地方,工作原理就像刚刚发明的电话一样。

尼普科只是提出了电视的原理,尼普科怎么能把这种光学的一个信号变成一个电子的信号,需要一个光电转换的器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有一系列的技术发明,这些技术发明为电视的实用化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技术基础。

每年的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是在1996年召开的第51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其原因不仅因为当今时代通讯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而且还影响到社会和文化的发展。1996年11月21日和22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一次世界电视论坛上,各主要传播媒介的重要人士讨论了电视在当今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并考虑如何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认识到电视提醒世界注意冲突及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从而日益影响着决策,以及在集中注意力于其他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和社会问题方面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大会强调联合国面临日益增加的要求,要求它解决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电视作为今天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传播媒介,可以在向世界介绍这些问题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大会邀请所有会员国通过鼓励全球交换电视节目来纪念世界电视日,除其他外,这些节目应把重点放在例如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等问题上。

2008年11月21日,农历10月24日,星期五为第23个世界电视日,同时这一天也为世界问候日。

11月21日是世界电视日。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制作的“电视的历程—世界电视日主题图片展”在核桃林展出。图片展依据电视发展的时间脉络,以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生动地展现了电视的诞生和成长的发展历程,有助于广大师生了解电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1996年第51届联大通过第51/205号决议,指定每年的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以纪念联合国在1996年的这一天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电视论坛。此后,联合国新闻部每年于“世界电视日”前后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世界电视论坛”,呼吁所有会员国鼓励全球交换电视节目来纪念世界电视日,节目重点应放在诸如和平、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加强文化交流等问题上。中国政府从2004年起决定每年在11月21日这一天开展“世界电视日”活动,首次活动以电视的数字化发展为主题,以“世界电视论坛”为重点。

世界问候日:11月21日是“世界问候日”,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一个温馨的节日,我们需要做得很简单,只要遇到的人发出真挚的问候,或是传递一个甜美的微笑,就会把快乐带给整个世界。这个温馨浪漫的节日,给让城市中忙碌的人们感受到别人的关怀,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1973年11月21日,为促进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澳大利亚姆可马克与米切尔兄弟两人,自费印刷了大量有关问候的宣传材料寄给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及世界知名人士,向他们阐述设立世界问候信的重要意义,扩大世界问候日的影响,第一个世界问候日诞生了。

36年过去了,“世界问候日”的宗旨也由最初的通过寄发问候信,呼吁和劝告有关领导人放弃军事手段,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呼吁世界名流为促进世界和平发挥作用,发展成为以促进人类相亲相爱为主题。

现在已有146个国家响应“世界问候日”,成为一个全世界祈祷和平的节日。联合国还曾经发行过一套“世界问候日”邮票,希望人们借助信件传递友爱,给每个人都带去一片好心情。

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这个温馨的节日,而要做的只是向每个人发出问候,这代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对维护世界和平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问候日已经成为普通人之间互发问候,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层进理解,促进感情的一个重要节日!

10、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11月25日

1999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定11月25日为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国际日,从1981年起一些妇女运动活动家就将这一天作为反抗妇女暴力问题的纪念日,因为在1960年的这一天,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政治活动家米拉瓦尔三姐妹,被特鲁希略政权(1930-1961)恶毒暗杀。

家庭暴力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有关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其一生中遭受过暴力、性虐待和虐待,而大多数施暴者是她的家庭成员。家庭暴力是对妇女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侵犯,它不仅会造成婚姻解体、家庭破裂,还严重摧残妇女的身心健康。

近年来,国际社会为消除家庭暴力做出了不懈努力,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实施惩戒。然而,针对女性暴力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行为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贫穷、战乱地区。2008年6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妇女、和平和安全的第1820号决议,要求世界冲突地区交战各方立即停止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护女性免受此类攻击。

注意到《联合国宪章》重申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注意到《世界人权宣言》申明不容歧视的原则,并宣布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且人人都有资格享受该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得有任何区别,包括基于性别的区别;注意到有关人权的各项国际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使男女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享有一切经济、社会、文化、公民和政治权利;考虑到在联合国及各专门机构主持下所签署的各项国际公约旨在促进男女权利平等;还注意到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所通过旨在促进男女权利平等的决议、宣言和建议;关心到尽管有这些不同的文件,歧视妇女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考虑到对妇女的歧视违反权利平等和尊重人格尊严的原则,阻碍妇女与男子在平等的条件上参加本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妨碍社会和家庭的繁荣发展,并使妇女更难充分发展为国家和人类服务的潜力。

关心到在贫穷情况下,妇女在获得粮食、保健、教育、训练、就业和其他需要等方面,往往机会最少;深信基于平等和公正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将大有助于促进男女平等;强调彻底消除种族隔离、一切形式的种族主义、种族歧视、新老殖民主义、侵略、外国占领和外国统治、对别国内政的干预,对于男女权利的充分享受是必不可少的;申明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加强,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各国不论其社会和经济制度如何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严格有效的国际管制下全面彻底裁军、特别是核裁军,国与国之间关系上公平、平等和互利原则的确认,在外国和殖民统治下和外国占领下的人民取得自决与独立权利的实现,以及对各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尊重,都将会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从而有助于实现男女的完全平等。

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是一种最普遍的侵犯人权。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是一种最普遍的侵犯人权。在2005年3月的纽约召开的北京+10会议上,《北京行动纲领》也重申了这一点。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再次强调了反对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对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意义。暴力不仅对妇女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而且使他们不能在家庭、社区、以及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今年国际反对对妇女的暴力日的主题是:为了妇女的健康、为了人类的健康。强调了妇女人权、对妇女的暴力和女性健康,以及对妇女的暴力对整个社会的谐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之间的联系。

在中国由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妇女儿童问题研究中心在三个省做了关于农村妇女的暴力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受暴力侵害的妇女容易患贫血、生殖系统感染以及怀孕并发症。研究还表明:这些妇女的健康状况比没有受到暴力侵害的妇女要差得多。目前世界范围内,三个女性中就有一个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中国的情况也类似。但是由于很多妇女觉得难堪、或者害怕,所以此类案例得不到报道,这种现象占很大的比例。另外,在性别暴力方面的错误观念和主要机构缺乏认识使数据搜集和证据保存都非常困难。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对妇女的暴力正威胁着女性的人权、健康和财富。

国际劳工组织、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和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在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方面一直积极活动。他们和中国政府、非政府组织、相关机构、高等院校,比如全国妇联、国务院妇儿工委、反家暴网络、公安部、人民法院等开展合作,在中国开展社会性别平等的项目。

国际劳工组织在工作场所对妇女的性骚扰和拐卖妇女方面积极开展项目;联合国人口基金侧重于促进妇女的生育健康和权利,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从1999年开始和全国妇联合作开发了人权技术合作项目,资助了一系列活动。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帮助政府设计和有效实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为受到虐待的妇女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并且通过培训和媒体来宣传消除对妇女的暴力。在联合国大院,联合国驻华机构表明他们对白丝带活动坚定的支持,并且呼吁大家都团结起来一起努力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联合国社会性别主题工作组将继续和中国政府以及公民社会共同开展活动,消除对妇女的暴力,为社会性别平等和最终创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11、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11月29日

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为返回家园和实现民族独立和主权的正义斗争,联合国第32届大会于1977年12月2日通过决议,规定每年11月29日为“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International Day of Solidarity with the Palestinian People) ,并请各国政府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一天,支持巴勒斯坦人民实现自己不可剥夺的民族权利的斗争。从1978年开始每年举行纪念活动。1978年7月第15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和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也分别作出同样的决定。

这个日子的来源是: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审议了联合同巴勒斯坦问题特别委员会的报告后,通过了对该顶土实行分治的计划和规定成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的决议。

故定于每年11月29日为国际声援巴勒斯坦人民日(国际巴勒斯坦人团结日)。

12、感恩节(美国,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后,活下来的移民只剩50来人。基于“来者是客”的信念与习俗,印第安人给这些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并且教导他们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来自欧陆的新移民逐渐习惯了在当地的生存方式。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欧陆新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的赐予。在当前广为人知的感恩节版本里,往往只强调双方的友好关系以及欢乐庆贺的气氛;但也有许多人指出,只一味强调感恩节的快乐以及友好对印第安人并不公平。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们倾向忘记后续对印第安人的剥削与屠杀的历史。许多人认为,美国第一个感恩节就是印第安人与新移民第一次齐聚感谢上天赐予的那一天。但是,对许多印第安人来说,这并不是第一次人们齐聚一堂感谢上天的经验。对于一些新英格兰的印第安人来说,他们早有感恩节庆的存在。这些印第安人一年举行六次感恩节庆,他们依照不同时节举行感恩的仪式。在秋季收成时节举行的感恩仪式,对于这些印第安人来说,是他们一年中的第五次感恩节庆。一般人所知的“感恩节的由来”,事实上是第一次欧洲的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赐与的那一天,而非所谓“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

第一次欧洲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一同庆贺的感恩节延续了三天,双方也同意了一个和平、友好的协议:印第安人欢迎他们在其中一块原属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属于新移民自己的村庄。这个时刻原本是双方友谊逐渐巩固的开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们一开始遭受的困难以及受到的帮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断的涌入,双方的不信任感逐渐升高,摩擦产生越来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试图教导、说服印第安人他们的信仰是不正确的。许多的摩擦与冲突导致了后来的“菲力浦国王之战”。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基督徒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市乡镇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分别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圆,品尝以“火鸡”为主的感恩节美食。

美国当地最著名的庆典则是从1924年开始的梅西百货感恩节游行(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并且对家人说:“谢谢!”。感恩节后,学校会让同学们画一张感恩节的画,大部分学生都画的是火鸡。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不管遇到谁,他们都会说:“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