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土建施工员报告:生命能量信息场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0:26:54
http://baodinglimingkai.blog.sohu.com/entry/#entry
自    序
人间纷繁无穷事,
心中无惑自从容。
生于乱世,自当避难求生,保一家平安;或丈剑而起,解万民于倒悬。生于治世,则应投身社会,创造价值;或著书立说,奉献思想参与争鸣。
观念指导行动,思维决定方法。科学而正确的理论,能救助天灾人祸面前渺小而迷惘的人众渡过劫波,冲出苦海;也恰似一轮红日,可以扫清沉沉云雾重现光明。对人生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好像一名隧道中的挖掘者,不能计较身后高官厚禄和利益得失,必须将全部身心贯注于为群体打开通向更广阔自由空间的梦想,伴随他的是长期苦思、追问、对自身的否定和不被人理解,依赖的是信息和执著,内心幸福来自于每一小步的延伸和每一小块的收获。
“三字经”开篇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说明我们古人对人性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儒家学说和各种宗教也都源于对“人性”的思考。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善恶观,培养良好的信息表达沟通能力和对各种“场”的控制驾驭能力,掌握对自然和社会各种较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及解决方法,为孩子们顺利进入社会、建立家庭铺平道路。然而当今的所谓现代教育忽视“人性”教育,以灌输知识、做题、考试为目的,长期的挫折压力、简单生硬的教学方法,不但束缚扭曲伤害孩子们纯真的心灵,甚至会培养出知识一堆、良知泯灭、不懂感恩、心理脆弱的“病人”和“畸形天才”,我们不禁要像鲁迅当年一样呐喊:“救救孩子们”。尽快建立起按照人性规律、按照“场”的理论教人、育人的新型教育体系,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下一代的使命和责任。
本书是作者1989年“人类行为的力学原理”一文的延续,曾经是一篇对物理学运用于社会心理学、军事科学研究的产物,多年沉埋于心底。2000年,作者到新加坡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受到新的启发,近来增加“能量信息场”观点,将范围扩展至“生命”科学领域,补充了一部分相关内容。
摆在您面前的这本书是作者二十年追求苦旅的总结,除标明引用部分外,全为作者原创,决不会使您感到似曾相识和与他人雷同。
针对当前生命科学领域发生、发现的各种前人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不断有人提出各种“暗物质”、“隐能量场”等理论,本人只见到简介,尚未深入研究其内容,因为自认为用能量信息场理论可以较全面解释人类社会的各种大千现象,过于深奥的理论却往往不能揭示宏观世界的真谛。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指出不妥之处,提出修正的意见。如果本文的一些观点,能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和借鉴,则是作者的最大欣慰。
前言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物质是能量和信息的载体和聚合体,能量和信息是物质的表现形式。物质之间发生力或称为场的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力、万有引力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四种基本互作用力。互作用的结果形成能量转化,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能量转化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对物质之间这四种互作用力或称为互作用场规律的探索认识过程,即是物理学研究的全部。物理学目前正在向“大统一场”理论迈进。
生命世界是物质的自组织存在形式。物质通过自组织成为生命体,自组织稳定性越高,生命周期越长;稳定性越低,生命周期越短;生命解体后还原为物质。生命不但以物质的能量和信息形式存在,生命体还存在自组织形成的能量和信息,生命体是自组织能量场和信息场的载体和聚合体。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分析和研究这种生命自组织能量信息场。
古往今来无数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对于人类发生的现象苦苦思索,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料性使他们百思不解,人类行为的规律性又使他们兴奋和着迷。古代中国“诸子百家”的论辩、近代各家学派的纷争,理论众多、假说纷呈,各家都有无数的追随者,各家都能对社会问题开出医治药方、各家都能罗列大量的实证现象作为支持论据。翻开任何一本“社会心理学”、“哲学”、“政治学”、“人类行为学”、“经济学”理论书籍,看到的都是各家学派的理论、各位“大师”的言论。对于同一个人类社会现象,各家各派都能提出自圆其说的解释。这就像古代寓言“盲人摸象”所比喻的,各家都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各家都说“大象”就是自己摸到的这个“东西”。但大象既不是“绳子”,又不是“棍子”、也不是“柱子”,更不是“扇子”或“一面墙”,“它”是所有的“它们”的总和及其他。如果没有一个能够包含所有“认识”、“理论”、“假说”的新理论出现,纷争永远不会停止。我们这本“小书”的问世,也是希望能扮演这一“终结者”的角色。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是介绍“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将该理论作为一种假说,通过公式、模型、实验检验、预言四部分,为读者构建起一个框架。中篇为理论推论和运用,试图用能量信息场观点,对哲学、军事、社会、文化、经济、艺术、生命科学等多领域现有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解读,同时也为读者留下大量线索和空间,使读者自身去发现和认识生命世界不同面貌背后同一支配规律的真相,该书也可被视为“解密”之书。下篇是作者对几个问题的思索与感悟,希望能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牛顿从苹果落地,感知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原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千百年来被人类认为“原本如此”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力”。支配生命和人类社会现象的“看不见的手”,导演、指挥的生命、人类“命运交响曲”,其实也仅仅是由一两条形式简单的公式所演变而来的。看似深奥的理论,并没有多么神秘复杂。本书将“生命能量信息场”作为一门研究生命和人类现象的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提出并介绍给大家,正是希望读者将此理论,运用于不同研究领域,各自开拓出新篇章。
当您掩书回味时,希望您更加相信人间“大爱”的存在,更加领悟朋友“友情”的真实,更加感知两性“爱情”的甜美,更加理解人生“悲苦”的无奈。
目    录
上篇  理论假说
第一章  假说的前提
一、物质
二、生命
三、能量
四、信息
五、场
六、力
七、相关性
第二章  假说的内容
一、“性场”和“善场”
二、能量信息场互作用模型
三、群体时空坐标系和人类世界观
第三章  假说的验证
第四章  假说的预言
一、对各国社会形态未来走向的预测
二、对人类社会终极形态的预测
中篇  假说的推论和运用
第一章  新概念  新定义
第二章  用能量信息场理论看哲学
一、“世界观”之争
二、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争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争
四、“信息”问题之争
五、关于“唯物辩证法”
六、关于“意念做功”
七、关于“人类发展史观”
第三章  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分析
一、关于“道家哲学”
二、关于“儒家思想”
三、关于“墨家理想和法家学说”
第四章  对军事对立与均衡的新思维
第五章  衍生能量信息场——新概念经济学
一、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及现象
二、供给需求曲线的推导
三、性素质量与赚钱能力成正比
四、关于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五、关于无差异曲线
六、经济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七、关于“囚徒困境”
八、关于“科斯定理”
第六章  对艺术解密
一、艺术是什么
二、关于中国书画艺术
三、中、西方绘画理论的比较
四、艺术创作的规律
第七章  新概念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下篇  感悟与思索
中、西文化的比较
生物进化的思考
“厚黑学”分析
做“弘善抑恶”的“真人”
贾宝玉为什么更爱林妹妹
“暴力”还是“非暴力”
孔夫子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我们从汶川大地震中学到了什么
“黑、苦、丑、残、乱”画派宣言
如何欣赏和评判优秀艺术作品
孔夫子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吾师”
生命意义的思考
关注自杀现象
为什么男女一出生就有别
上  篇    理  论  假  说
第一章  假说的前提
从“维基百科”中我们可以检索到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将作为我们本文的立论基础。
一、物  质
物质指占有时间、空间和质量的东西。例如电子、质子和中子,金属、化合物、空气、水、生物等等,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相态呈现。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形态:场。我们可以看到、嗅到、尝到或接触到的东西。
与思想相对而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物质指独立于意识以外的,但可以被意识所反映、摹写的客观存在。
二、生  命
生命泛指由有机物、水构成的细胞组成,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能够稳定地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能回应刺激,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经过自然选择,渐渐进化过程中,一代代适应其环境。生命通常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和死亡。
具有以上特征的个体均被视为生物。无论如何,并非所有对生命的定义都以上述条件为标准。例如在繁衍过程中改变的能力有时被视为判断生命的根本条件,我们称之为生命现象。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会表现出生命现象;但在没有寄主可寄生的时候,不会表现生命现象,所以病毒是介于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一种奇妙的生物。
三、能  量
能量是物理学中描写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量。一个系统的能量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被界定的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所做功的总和。一个系统到底有多少能量在物理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随着对这个系统的描写而变换。一般在常用语中或在科普读物中能量是指一个系统能够释放出来的、或者可以从中获得的、可以相当于做一定量的功。能量在物理中的符号一般是E。
爱因斯坦发现,物体的质量是其自身能量的度量。E= mc2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四、信  息
信息又称资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是“物质和能量及其自身‘信息’与其属性的标识、表现”。
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诺伯特·维纳对信息的著名定义:“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资讯与物质、能量是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
美国数学家、信息论的奠基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在他的著名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1948)中提出一个计算信息量的公式,这个公式和热力学的熵的计算方式一样,故也称为信息熵。从公式可知,当各个符号出现的几率相等,即“不确定性”最高时,信息熵最大。故信息可以视为“不确定性”或“选择的自由度”的度量。
诺伯特·维纳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英国学者阿希贝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意大利学者朗高在《信息论:新的趋势与未决问题》中认为,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关系和差别的东西,它包含于事物的差异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
信息具有如下特征:
⑴ 普遍性。只要有事物的地方,就必然存在信息。信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
⑵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人为地篡改信息,那么信息就会失去它的价值,甚至不能称之为“信息”了。
⑶ 动态性。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也必然地随之运动发展,其内容、形式、容量都会随时间而改变。
⑷ 时效性。由于信息具有动态性,那么一个固定信息的使用价值必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衰减。
⑸ 可识别性。人类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科学仪器等方式来获取、整理、认知信息,这是人类利用信息的前提。
⑹ 可传递性。信息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等之间相互传递。
⑺ 可共享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显著不同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并不是“此消彼长”,同一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个主体共有,而且还能够无限地复制、传递。
五、场
在物理学中,具有空间函数关系的物理量就构成了该物理量的场。
场有三类:
标量场,例如温度场等。
矢量场,例如磁场、力场。
张量场。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
六、力
在物理学中,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或相互牵引的作用。力可以改变一个自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自由物体速度的大小或方向,力也可以改变自由物体的形状。
七、相关性
在物理学里,相干性描述波在传播时,其物理量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的相关特性,这相关特性是由于波相位的变化而产生的。因为相位的差别,两个波的叠加会造成建设性干涉或摧毁性干涉。互相关系数是估计两个波多么相关的一种度量。互相关函数专门计算两个波的互相关系数。
在量子力学里,所有物质都有波的性质(参阅德布罗意假说)。例如,在杨氏双缝实验里,我们可以用电子来替代光波。每一个从电源发射出的电子可以穿过两条狭缝中的任何一条狭缝。电子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每一条路径用一个量子态来代表。这两个量子态互相干涉,造成了显现于侦测屏障的干涉图案。这互相干涉的能力,称为量子相干性。
第二章  假说的内容
一、“性场”和“善场”
从“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分界开始进行推演,应该是一部科学论著的表述方式,然而作为一个假说,本文将从“人类能量信息场”开始,再反推到所有生命现象,毕竟我们所关注的中心是人类自身。作为感触主体,我们时时刻刻都能体会到人类生命状况的改变,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物质完成自组织过程形成生命,生命“自组织”形成生命能量场和信息场,由于生命能量信息场的存在,生命个体得以持续稳定存在,进而形成遗传和进化。生命能量信息场之间可以发生互作用,互作用的结果形成“互作用力”。“互作用力”是导致生命个体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动力。生命能量信息场是一种能产生互作用力的场,互作用力使生命体产生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进而形成新的能量信息场。
作为对“人类能量信息场”的研究,首先,必须引入两个新互作用力场的概念:
当我们研究人类群体运动规律时,可以假设生命(包括人类)个体为一单个粒子,粒子存在“性”的差异,分别为“阴性”、“阳性”、“中性”或“雌性”、“雄性”、“中性”。生命群体(或人类社会)由这些粒子组成,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场。
“性场”和“善场”:生命群体中存在两种可以发生互作用的场,其中一种场我们称之为“性场”,“粒子”的“性场”是表述阴阳两性或雌雄两性互作用的场。“性场”之间的互作用产生“性互作用力”,“性互作用力”表现为同性之间相互排斥,异性之间相互吸引。
群体中存在的另外一种场我们称之为“善场”,“善场”是表述每个粒子都普遍存在的场。“善场”之间的互作用产生“善互作用力”,表现为粒子之间普遍存在的吸引力。
“性互作用力”和“善互作用力”的存在是由生命“自组织”而产生的生命能量信息场形成的,也可以说生命能量信息场即是“善互作用场”和“性互作用场”及它们的衍生场。由于场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力是生命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所以研究这两种“场”及其互作用力的规律即是研究生命及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由于力和场的不可分割性,故下文中对力和场的表述常有交叉。
生命能量信息场是生命“善场”和“性场”的统一体。生命能量信息场所表现的内容即是“善场”和“性场”,而“善场”和“性场”在生命个体中表现形式为既是一种能量场,又是一种信息场,它们的互作用既是一种能量互作用,又是一种信息互作用。它们的互作用形式既是粒子性的,又是波动性的,是波粒二象性的。它们的互作用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
由于这两种场是存在于生命领域的普遍存在的互作用场,可以运用于生命领域的研究,也可以用生命领域的研究结果来印证、检验、反驳此文的正确性。
因为这两种场的客观存在性,它们的互作用是可观察、可感知、可测量、可验证的,对这两种场的研究将对生命运动及人类社会实践有指导、预言作用。
当我们研究人类的社会现象和群体行为时,可以将人作为“粒子”来分析,然而当我们研究人类个体行为时,则需要具体分析该个体所受到的互作用力。人类世界是由“善场”和“性场”及衍生能量信息场所形成的,人类世界只需而且必须由这两种场的存在来实现均衡。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步的动力不是“劳动”和其他,而是“善场”和“性场”的互作用。宏观物质世界中由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这四种力的均衡而形成我们目前所感知的“大自然”,人类社会也是由于“善场”和“性场”的存在和均衡而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人类之间的“大爱”、“博爱”就是由“善吸引力”(善场)产生的;男女之间的结合就是由于异性场“性吸引力”的存在而产生的;而人类国家、群体、个体之间的仇恨、厮杀、敌对主要源于同性场之间性排斥力的存在。粒子所表现出的“性排斥力”或“性吸引力”也常常由其所存在群体场的性质决定,粒子在某时刻所表现的“场”的性质是由外在互作用场的性质及自身内在所存储“场”的性质共同决定的。
“善互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为:
善吸引力P=系数Q
或表示为:P=Q
即:善吸引力P的大小与双方相关善素质量M的乘积成正比,与双方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其中,善素质量为生命个体间普遍具有的互相吸引能力的度量;善素质的存在形成“善场”,互相关善素质量M1、M2越大,善吸引力P越大;互相关善素质量M1、M2越小,善吸引力P越小。
相关性表示,双方可感知的“善场”相关性越强,形成的互作用力越大;相关性越差,形成的互作用力越小;互不相关,则没有互作用力。
公式中的Q为善互作用常数,可以通过互作用实验而被测得。
善素质是使生命凝聚为群体生存形式的主要动力。
“善素质”是人生而具有,并可以随人生增长和与其他人类沟通、共鸣而不断增强,也可通过个体积累和遗传,由此而造成物种间善素质量差异。
“善互作用力”有方向性,善吸引力方向向里,互作用力之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性互作用力”的表现形式为:
性吸引力(性排斥力)X=系数q
或表示为:X=q
即:性吸引力(性排斥力)X的大小与双方相关性素质量N的乘积成正比,与双方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其中:性素质量为生命个体间由于性差异的存在而普遍具有的异性互相吸引(或同性互相排斥)能力的度量;性素质的存在形成“性场”,互相关性素质量N1、N2越大,性吸引力(或性排斥力)X越大;互相关性素质量N1、N2越小,性吸引力(或性排斥力)X越小。
相关性表示,双方可感知的“性场”相关性越强,形成的互作用力越大;相关性越差,形成的互作用力越小;互不相关,则没有互作用力。
公式中的q为性互作用常数,也可以通过互作用实验而被测得。
“性素质”是使个体结合为家庭、种群并使生命繁衍的主要动力。
“性素质”可以通过“性场”之间的“互感应”而增强,也可以通过个体积累和遗传。由此而造成物种间性素质量差异。
相关性素质量可以是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甚至在一天的不同时刻而不相同,但我们在进行群体研究时,常常可以将一个标准成年个体性素质量作为一个常量。
“性互作用力”有方向性,性吸引力方向向里,性排斥力方向向外。互作用力之间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公式中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是由于球面向外传播的场所具有的特性决定的。学过经典物理学的人都知道,球面向外传播的场具有互作用力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
由这两种力的表现形式可知,“善互作用力”和“性互作用力”存在力的叠加性,即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分力之和。所以由这两种力组成的人类社会遵守逻辑规律,即人的行为符合逻辑,各种生命的存在也符合逻辑关系,由此产生了世界的有序性。
由这两种力组成的宏观世界也遵守统计学规律,社会学家可以用统计学理论来研究人类群体性行为,对于生命世界的研究也可以广泛运用统计学规律来进行。
人的大脑对能量信息场存在存储、记忆功能,大脑中存储的信息场之间也可以发生互作用,产生新的衍行信息场。“梦”即是一种人类大脑中存储信息场之间(有时为存储信息场与睡眠状态下外界信息场之间)在不受“意志”控制状态下发生互作用所形成的衍生信息场。
场之间的“互感应”才能产生互相关性,单方的感应产生“自相关”,“自相关”不能产生“互作用力”。“自相关”产生“梦境”、“自恋”、“暗恋”、“思念”、“郁闷”、“伤心”等现象。
能量信息场可以脱离生命体而传播,远古人类只能通过目光所及和声音传播自身的M和N,现代人可以发挥科技的力量,运用各种媒体放大和传播自身的M、N,所产生的善吸引力和性吸引力远远大于以往,常常只是由于场与场之间相互干扰、抵消无法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场。
组织、团结、号召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合力场。由于互作用力的相关性、方向性,人们之间爱与被爱又是不可能完全对等的,常常出现一头热另一头凉现象。人类婚姻、家庭、三角恋爱、多角恋爱现象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善吸引力、性吸引力、性排斥力的动态平衡现象。
善相互作用力与性相互作用力比较,为长程力,较弱。性相互作用力与善相互作用力比较,为短程力,较强。
二、能量信息场互作用模型
生命个体存在性素质和善素质,而性素质和善素质存在于个体的每一个细胞之中,并且随着生命繁殖而遗传给下一代。比较而言,性素质(如激素、腺素)多集中于动物的肾上腺等部分,随各种腺体的分泌形成性素质信息(如形象、色彩、声音、气味)而传播。善素质多集中于动物的脑垂体等部分,形成善素质信息(如表情、语言、目光)而传播。
生命个体是一个性素质和善素质的凝聚、传播、感知系统,个体除维持自组织系统存在所必须的对外界能量、信息的补充、凝聚、吸收外,主要是对同类善素质、性素质能量信息场的凝聚、传播、排斥、接受。生命的进化过程,一方面是对维持自组织系统持续存在的能量、信息系统的完善、进化,另一方面是对善素质、性素质能量信息场的完善、进化。进化路径沿着能耗最小化、效率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如人类进化所形成的神经、大脑等感知系统和组织,通过对同类善素质、性素质信息的接受、分析,分类存储,形成新的善素质、性素质信息源、信息集合。其存储、积累的能量信息场可以固化为资源形式(如知识、装备、土地、财富等),形成衍生能量信息场,再分别以善素质、性素质能量信息场的形式与其他个体发生互作用。
智商是一种人类遗传的与生俱来的对外界感知、学习、沟通能力。智商是人这一信息载体接收、存储、处理、发射信息功能的度量指标,智商高低反映该系统接收、发射信号的清晰、准确度和系统创新能力。
情商是人类在社会交往、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掌握的感知、控制自身能量信息场的操作系统,作为衡量个体能量信息场传播控制系统能力高低的指标,情商高低反映个体对能量信息场的互作用操控能力,相当于汽车的操控系统。
图2-1 个体能量信息场模型
图2-1 为个体(男性)能量信息场模型,红色部分为性吸引素质量、黑色部分为性排斥素质量,金色部分为善吸引素质量。
图2-2 异性相吸能量信息场模型

图2-3 同性相斥能量信息场模型

图2-2 为异性相吸示意图。
图2-3 为同性相斥示意图。
三、群体时空坐标系和人类世界观
每个群体的核心都存在一种时空坐标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空坐标系是北京时间,天安门广场为空间坐标原点。而每个个体存在都是以自身存在为时空坐标系,它与其他个体在共同参照系中,由于相互作用而发生运动的改变。个体善素质量M和性素质量N都是时间的函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M、N是发生变化的,群体的核心M、N也是随着时代变化在发生着转变。不同时代,群体的公共话题、关注热点、时尚观念、审美标准都在变化。个体与群体发生作用力的大小决定着该个体在群体中的影响力、地位、是否被边缘化、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等等。
个体与群体素质相关度越高,其对群体作用力越大;个体对群体作用、影响时间越长,其对群体运动状态改变贡献越大。群体中的某些个体由于对群体核心互相关素质量较大、互作用时间较长而成为伟人、领袖、偶像、明星。生存寿命较长的政治人物,往往成为影响群体运动方向的最终胜出者,历史也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花边新闻中,某些明星为了不从人们的视觉中消失,常常制造话题甚至绯闻,以引起社会关注。默默无闻的群体大众常常成为核心能量信息场的接收者和传播媒介,沦为群众、粉丝、信众。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在群体运动过程中其自身M、N也在发展、变化,由此在群体中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作为一个稳定性较高的群体,核心成员与群体成员M、N相关性较高,内在凝聚力较大,除佛教信仰刻意压抑N外,其他大多数稳定群体都类似一个带电的良导体,将群体性排斥力集中到群体外部边缘和与其他群体敌对形成的尖端。
群体随着规模不断增大,外部对内部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核心成员的分工和组织内部的管理成为必然。核心成员之间M、N之间的相关性成为群体稳定、团结发展的关键,宣传、教育、统一认识、沟通思想、提高M的相关性是一种方式;减少成员间性排斥力,通过激化与敌对方性排斥力改变成员间性排斥力方向等也是一种方式。
群体互相关善素质量M=M1+M2+M3+...+Mn
群体互相关性素质量N=N1+N2+N3+...+Nn
群体之间相互作用力为:
群体善吸引力P=系数Q
群体性排斥力(性吸引力)X=系数q
个体在群体中所处位置不同使相互间产生势能。
设:M1处于群体核心,Mn处于群体边缘,假设群体区域为平面圆形,半径为R,个体均匀分布在该区域内,
且M1=M2=...=Mn,M总=M1+M2+...+Mn=nM1
M1所受Mn的善吸引力为:
P1=Q  =M1×A1
此处: A1=Q
Mn所受M1“处”群体核心善吸引力为:
Pn=Q
= Q  -Q
=nM1×A1-Mn×A1
=(n-1)M1×A1
=(n-1)P1
M1对Mn形成的势能为:
En=Pn×R
=(n-1)P1×R
=(n-1)E1
由此可知,M1使Mn感受的善吸引势能为后者感受前者势能的(n-1)倍。形成了由于人们在群体中的不同地位而产生的“势能差”。
同理,核心成员对边缘成员其“性排斥”势能也为(n-1)倍。
下面分析存在于同一时空坐标系中的互作用双方,如何发生互作用:
假设从日本东京和俄罗斯莫斯科赶到北京来的甲乙双方发生互作用(关系),在北京天安门纪念碑下相见,此时二者中至少存在三个“时空坐标系”:
⑴ 客观时空坐标系:如格林威治(北京)时间十二点;三维坐标,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碑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⑵ 甲方个体时空坐标:可能是格林威治(东京)时间,因为甲刚坐飞机过来还没倒过“时差”来。虽然是三维坐标,但由于转向分不清东南西北。
⑶ 乙方个体时空坐标,可能是格林威治(莫斯科)时间,乙从俄国飞来,也在倒时差,也在转向。
可见,即使我们统一规定了格林威治时间、三维空间坐标,互作用双方的时空坐标也会不一致。为了尽可能发生互相关,双方只有不断统一标准,校正坐标系,对表。
每个个体都生存于一定时空之中,这就产生了:主观、客观、他观。就像我的博客、公共博客圈子、你的博客,如果我们之间需要交流,或者到我的博客、或者到圈子、或者到你的博客。到我的博客交流我关注的话题(你与我相关)、到圈子中交流公共话题、到你的博客交流你关注的话题(我与你相关),谁的地盘谁做主。
同样,在甲方的“主观空间”(如脑海)中可以发生甲方对乙方的相关,却不能发生乙方对甲方的相关。例如甲可能对乙发生思念,乙却浑然不知,是为“单相思”。
反之,在甲方的“他观时空”(也就是乙方的“主观时空”),只能发生乙方对甲方的思念,甲方却毫无感觉。
常见老人终日沉溺于往事中不能自拔,恋人之间也许相隔万里,却能梦中相聚。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自己的时空坐标,在自己的时空坐标中与外在发生互相关,是为主观时空。每一群体有群体成员公认的时空坐标,成员在该时空坐标中发生互相关,是为客观时空。
互作用双方可能由于“力场”存在的形态而分为“现实时空”和“虚拟时空”。
双方互相关信息一旦被对方接收,首先需校正相互间时空坐标,以便充分发生互作用。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校正自身的时空坐标,变换主观、客观、他观位置。
新生命出生后睁开眼的第一课可能就是学习如何熟练变换自身“时空坐标系”,以便与其他生命互相关。
只有互相关,能量信息场才能发生互作用,没有互相关,双方不发生互作用,只有“自作用”。“自作用”也是作用,只对单方产生作用力。“互作用”才对双方产生作用力。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自作用不产生反作用力。
第三章  假说的验证
对本文假说能提供佐证的人类行为学实验报告不断见诸于新闻报道和各种期刊,下面仅举几例作为旁证。一百件肯定性例证,不如读者列举一件否定性例证。对于生命能量信息场的全面、科学检验,才是对假说的终极验证。
现代行为学的创始人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在《攻击与人性》一书中写道:“让我们假想在另一个行星,也许就是火星,有个绝对公正的观察者,借助着放大镜,检视着地球上人类的行为。因为这个放大镜的放大率不够大,以至于他不能看出个体和其同伴间的细微行为,但已经足够让他观察到人类的迁移、战争以及类似的历史性大事件。因此他绝不会有种印象,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受智力的指挥,或者甚至受道义责任的指使。”
19世纪初叶,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就曾指出,在人类社会中,有着类似于自然界的万有引力的东西在支配着社会的运动。圣西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万有引力规律”支配下的运动的物质构成的,因此,“万有引力规律”乃是支配一切物质和整个宇宙运动的普遍的、绝对的规律,它不仅支配着自然界,同样也支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傅立叶将这一支配社会运动发展的引力称为情欲引力。他认为,情欲引力就是万有引力在社会经济运动中的表现形式。他说:“情欲引力的规律在各个方面都符合牛顿和莱布尼茨所阐明的物质引力规律。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运动体系上具有统一性。”他还说:“动物界、植物界、矿物界的引力和特性也许能同人或星星的引力及特性那样协调起来。”
生命能量信息场论
对于人类行为规律性的认识,是人类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有许多中外科学家在进行相关实验。对同一社会行为实验,不同科学家有不同解释。本文仅从相关报道中,选择几个例证。
例证一:人类的爱情密码是什么?
2008年10月,《进化和人类行为》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排卵时期跳脱衣舞的舞女每小时可获得70美元小费;而那些月经期间跳脱衣舞的人每小时小费仅为35美元;那些既不在排卵期也不在月经期的脱衣舞女每小时小费为50美元。巧合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副教授哈兹尔顿研究调查发现,女性在排卵期间,她们的伴侣更加温存,给她们更多的爱和更多的关注。
气味不仅告诉男性哪位女性已经做好受孕的准备,而且可以让男女都缩小选择配偶的范围。在控制免疫系统的众多基因中有一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MHC)”,它们影响着组织之间的排斥性。如果女性和一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与自己十分相似的人结合,子宫对胎儿的排斥风险性就增加。反之,与自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非常不同的人婚配,成功生育宝宝的可能性就大。
瑞士伯尔尼大学研究人员为此专门进行了一种试验,让女性去闻匿名男性的衬衣,然后做出令她们怦然心动的选择,结果她们一次又一次地选中与她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基因”不同的男性。
唾液中也含有这种物质,哈兹尔顿认为这也许是人类喜欢亲吻的部分原因所在。她说:“亲吻,也许是一项味觉试验。”亲吻不仅起到探测的作用,也许还能传递一种化学物质。
与嗅觉和味觉相比,外表和声音的重要性就不那么令人惊讶了。人们总是为漂亮的脸蛋和性感的身材所吸引。男性把丰胸肥臀视作女性生育子女能力的体现,女性则将男性宽阔的肩膀和胸膛作为安全的象征。多毛的胸部和旺盛的胡须也许已经在21世纪失宠,但在历史上,这却是健康与力量的象征,是雄性激素旺盛,生育能力强大的体现。
同样由雄性激素决定的雄浑深厚的声音也有同样的魅力。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范伯格通过对坦桑尼亚的哈扎部落研究发现,男性声音越低沉雄厚,孩子就越多。多项研究中,他们已经发现,女性认为低沉的男性声音更有吸引力,认为这种男性更加健康、更有男子汉气概。与此相反,男性喜欢“女高音”,认为嗓门响亮的女性更加有吸引力、更有女人味。
例证二:科学揭开情爱秘密
人为什么会坠入情网?难道只是因为他感到谈情说爱是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吗?科学家们说:事情远没那么简单。
每一个曾经坠入情网的人都曾有过这样一种感觉:整天魂不守舍,新情人的影子总是挥之不去,心情总是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总之他的情绪被闹了个翻江倒海。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科学家们现在终于证实,情爱的出现,是由于人们体内的一些物质起化学反应的结果。科学家们甚至还揭示出这些化学反应发生的区域和不同的阶段,人们不断追求新爱情的秘密渐渐被揭开。
美国人类学家海伦·菲舍相信,人对爱情的冲动因为大脑里的两种物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而显得更为强烈,正是在这两种物质的作用下,人们才会失去胃口,不思睡眠。她说:“这两方面都是浪漫爱情所带来的一些反应。”
伦敦的科学家对一些自称“坠入情网”的志愿者进行了试验。他们在对这些志愿者的脑部进行电脑扫描时,给这些人看了几张照片,结果发现,看到新的情人的照片后,他们的脑部产生了令人惊奇的化学反应;而看了旧朋友的照片之后,却并没有相同的变化。这一事实证明,人真的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倾向。(http://www.jinantimes.com.cn/  济南时报)
以上这两篇文章,本文仅用来作为证明人类存在“性素质”的旁证。实际上人类存在“性素质”这一观点是无需证明的,自古以来人们就生存在两性社会中,人类无处不在的感受到“性素质”的作用,只是没有将其作为单独的概念提出来,常常用性感、魅力、激素、荷尔蒙等概念来表示。本文提出“性素质”的概念,既是将“性素质”作为两性差异产生的根源,又是作为衡量互作用力大小的度量。只有引入“性素质”概念,才能为将来的一系列科学实验制定统一的标准。
经常看“动物世界”的人们都知道,动物及低等生物之间都存在信息和能量互作用,都存在“性”的互作用和“善”的互作用。引入“善素质”慨念,也是为将来科学测量制定统一标准。
例证三:猴子也懂得讲友情
据新华社伦敦2009年4月6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猴子会主动帮助同伴取得食物,而接受帮助的一方则主动与对方共享劳动成果。
这种猴子名叫僧帽猴,体格较小,但脑部较为发达。它们会集体追杀猎物,最后杀死猎物的那只猴子会把战利品与参与打猎的同伴分享。
美国埃默里大学耶基斯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科学家进行了一项试验。他们把两只雄性僧帽猴分别关在两个相邻的笼子里,在笼子外面放一个很重的托盘,盘上放两只碗。其中一只碗里装了苹果块,另一只碗是空的。由于托盘很重,必须由两只猴子合力才能够将它拉到面前,而且只有一只猴子够得着装苹果的碗。实验发现,根本拿不到苹果的那只猴子,尽管并不能保证另一只猴子会知恩图报,仍会主动帮助同伴把托盘拉近。而拿到苹果的猴子,本可以独自吃掉苹果,但它总会把苹果分一半给出力帮助过自己的猴子。
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合作与分享并不是盲目的。如果托盘较轻,一只猴子能够独自把苹果弄到手,要它主动与别的猴分享就比较困难。此外,如果在笼子中间放上挡板,使两只猴子互相看不到对方,它们就不会合作。
http://www.hndaily.com/  海南日报
例证四:研究发现永恒真爱的确存在
(联合早报网讯)香港大公报报道,现今很多人都认为永恒的真爱只是电视剧中骗人的话,但最近一项研究发现,原来情侣间的真爱也可以历久不衰,海枯石烂。
美国科学家利用一些毫不浪漫的实验,例如大脑扫描,来证明真爱并不会随岁月而消逝。他们指出,一对夫妇结婚超过二十年后,仍会深爱着对方,看见对方的兴奋感觉就如初恋一样。这项发现说明,就算是相处多年的老夫老妻,也未必会因太熟悉对方感到厌倦。研究员费希尔博士说:“如果你问世界各地的人,爱情是否能历久常新,他们大抵会转转眼睛,回答说:‘应该不会吧!’大多数课本也这样说,但我们证明了这是错的。”
研究人员找来了十七名男女,他们都对配偶从一而终,平均已结婚二十一年。研究人员叫他们看着其配偶的相片,期间对他们进行脑部扫描。结果显示,他们的反应与相恋不足一年的情侣相似:他们的中脑腹侧被盖区出现了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化学物质多巴胺。
另一位研究员阿伦博士说:“我们相信这是真的。这是脑部扫描的结果,骗不了人。”
不过,两组扫描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刚堕入爱河的人,在一个产生沉迷与焦虑感觉的区域的活跃程度较高;而结婚二十一年的人,在一个产生平静和镇痛感觉的区域的反应则较大。费希尔博士说:“相恋多年的人的分别在于,他们的沉迷、狂热和焦虑感觉被平静的感觉取代了。”
另外,一对夫妇如想知道能否维系彼此感情的话,可看看自己怎样与配偶沟通。研究显示,能维持长久关系的夫妻,一般都觉得与配偶沟通很容易。
良好的沟通技巧包括说话语气温和、面带笑容、言谈间充满亲切的姿势和讲笑话。差劣的沟通模式则包括转动眼睛、态度冷淡、批评和嘲笑对方等。
研究人员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的良好沟通技巧与差劣沟通模式的比例少于五比一,他们便有很大机会离婚。
(香港)(2008-12-18) 来源:《每日邮报》网站
例证五:爱情是什么东西?神经学解秘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人类的繁殖过程与其他生物截然不同之处就在于爱情。神秘难测的爱情绝不只是繁殖的前奏曲而已,它还会令人如癫如狂。为什么?除了文学家与艺术家,科学家也想知道答案。随着生物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的发展,科学已逐渐揭开了爱情的运作奥秘。
最新一期的《时代》杂志,即对爱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作了专题报道。报道指出,就生物演化而言,人类在交配之前必须费心挑选伴侣,寻找最优质的基因与生育能力,而感官经验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线索。
感官经验 举足轻重
以嗅觉为例,气味除了有好闻与难闻之分,还有一种无形的作用:让聚居的女性月经周期趋于一致。在人类早期社会,这显然是种策略运用,同族女性如果能同步进入受孕期,将会促使男性彼此竞争,让最优秀者取得交配权。
男性对女性也会有微妙的嗅觉感应。一项研究显示,处于排卵期的脱衣舞女平均一小时可赚70美元小费,但月经期的脱衣舞女只有35美元。许多女性也表示,每当她们进入排卵期,男伴就会特别温柔体贴,而且特别容易吃醋。何以如此,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嗅觉感应作祟。
视觉经验的作用更不在话下。男性喜欢丰乳宽臀的女性,因为这种体形代表生育和养育能力。女性则偏爱肩膀胸膛宽大厚实的男性,以确保安全感与食物供应。男性浓密的体毛在今日未必吃香,但在从前可是睾固酮(testosterone)充沛的象征。男性的嗓音则有异曲同工之妙,愈是低沉浑厚,愈能吸引女性青睐。
大脑运作 值得探索
然而脱离原始生活形态的人类,毕竟不会只凭感官经验来挑选伴侣,“约会”这种仪式的重要性就无与伦比,可以好好酝酿浪漫情爱的感受。科学家借助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发现,人类脑部有三个区域和浪漫情爱息息相关。
首先是中脑腹侧被盖(ventral tegmental),大脑主要的多巴胺神经通道,也是愉悦系统或是报偿回路的一部分。沉醉在爱河中的人,这个区域特别活跃,制造出渴望、向往、狂喜的感受。依伏神经核(nucleus accumben)负责管制分泌催产素(oxytocin),促使两性产生更持久的好感。尾核(caudate nucleus)主宰模式化行为,让一时的激情有机会发展成天长地久。
对许多人而言,爱情是生命的菁华;在科学家看来,爱情更是值得全力探索的大观园。
(台湾)(2008-01-26)
由于两种力不但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存在。与人类行为实验比较,动物实验可能更容易操作和实现,成本更低。本文设计了一个小白鼠的行为实验,根据小白鼠可以踏轮跑动的现象,设计一种实验测量它们在受到同性或异性吸引时踏轮跑动速度变化,可以测量小白鼠的性互作用力常数q和善互作用力常数Q。
实验一:设计标准一致转笼二十五个;该转笼半径30厘米,可以垂直转动。安装水平转动轴,使该转笼可以随白鼠意志像转椅一样水平转动方向。转笼设计带自动记录并显示白鼠登踏转动圈数功能。
步骤1:将转笼按相距一米距离方阵式水平分布排列。选取标准发情期同性别白鼠(如雄性)二十五只置笼中,此时方阵中白鼠朝向不一致。
步骤2:将方阵中心处鼠笼(空笼)移走,记录此时各白鼠跑动速度V1。
步骤3:垂直移入测量用高浓度性素质提取物(荷尔蒙),则此时白鼠朝向一致,且由于性吸引作用登踏加速,记录此时各白鼠跑动速度V2。
移入荷尔蒙前后白鼠移动速度差为:(V2-V1)
由 q  =  可知,
T×q  =N1×(V2-V1)
式中:N1为标准雌(雄)白鼠性素质量,可测得或规定为一标准量而得到;N2为移入测量用荷尔蒙量,可测得;(V2-V1)为移入前后白鼠移动速度差,可测知;T为测量时间,可知;R为各转笼到中心点距离,可知;由此可得到:性相互作用力系数q。
此实验由于考虑白鼠自身能量消耗因素,易造成结果不准确。
实验二:向方阵中心点移入一只标准雄白鼠,则相应测得各数据为标准白鼠之间善素质、性素质共同作用结果,根据:
(M1+N1)×(V2-V1)
=T×q  - T×Q
由于:N1=N2,M1=M2,设标准性成熟期白鼠善素质为常数M,
则:Q=
实验三:通过实验一中测量方阵各点鼠轮转速变化,由公式:
T×q  =N1×(V2-V1)
可验证白鼠间相互作用力与相互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
各种生物间互作用力系数Q、q可能不是相同的,只要证明其存在和大概数量级,对我们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我们自身都将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另外一项实验设计是用排除法将白鼠的能量信息场所产生的能量区分开来,以便测量“性素质”所产生的能量。
首先,白鼠的行为可以视作一个开关系统,点阵白鼠用同性成熟期“雄性鼠”(或雌性鼠),进入点阵的测量鼠用“雌性鼠”(或雄性鼠)。此时,测量鼠“雌性鼠”的“来”、“去”相当于“开”、“关”,通过测量鼠的“来”、“去”可以造成点阵鼠的行动而产生能量变化。
同时,由于饥饿的原因,鼠食的作用也可作为“开”、“关”的作用引起点阵鼠的行动而产生能量变化。
假设造成一只成年白鼠行动的驱动力主要包含“食”、“色”两方面的因素。
⑴ 当我们用“食欲”所激发的驱动力使白鼠“跑动”直至精疲力竭而停止时,测得的白鼠所释放的“能量”(可测得跑动圈数和转速)为A。
⑵ 然后我们用“色欲”所激发的驱动力使白鼠“跑动”直至精疲力竭而停止,测得白鼠所释放的“能量”为B。
⑶ 首先用“色欲”使白鼠力竭,再用“食欲”驱动白鼠继续跑动,测得白鼠释放“能量”为C。
如果B+C>A,则[(B+C)-A]为“性素质”所产生的能量。
由“性素质”产生的能量,可得到白鼠之间“性互作用力”大小,进而得到白鼠“性互作用力”常数q;
也可测得“善素质”产生的能量、白鼠之间“善互作用力”大小、白鼠“善互作用力”常数Q;
一般来说,q>>Q,表明性互作用场的互作用强于善互作用场。
第四章  假说的预言
一、对各国社会形态未来走向的预测
“性素质场”普遍增强,包括:全民健身运动,竞技体育大普及、大发展;性素质信息通过网络等形式广泛传播,社会对“性”进一步认知和包容,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包含更多性信息)大繁荣。
民众对军事信息需求增多。当面对人类不可控的群体性灾祸时,集体主义、集权主义思潮将占主流。如政府不能很好的控制,暴力团伙、黑社会组织将增多。
和平时期,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将兴起,掀起新的思想解放浪潮。
宗教活动盛行,这些宗教活动将不是以宣扬神、上帝、天堂、地狱为主要内容,而是将成为“善素质聚积场”,以慈善、救助、互助、积德、关心弱势群体、提倡社会公平、诚信的形式,组织各种活动,由较小“善场”凝聚成更大“善场”。
任何经济循环链条或信息沟通链条的损坏、断裂,都将导致社会整体结构的演变和重新组织。
二、对人类社会终极形态的预测
1、和谐社会的建立
随着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向发散方向演化,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形成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如何减缓或制止这种社会分裂效应,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干预: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税收等政策降低两极分化程度,防止出现大的社会不稳定。世界上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国家,之所以没有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现象,除了政府法律调控、制约手段外,宗教教义的道德约束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宗教教义所产生的道德约束力,可以抑制个人对财富贪婪攫取的欲望,提升信仰者之间的善素质相关性,性排斥力降低,凝聚力增强,财富共享的愿望较高。通过社会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的增强,提高社会群体善素质的相关性、提高成员的爱心、奉献意识,是消除两极分化的根本有效手段。政府用税收手段来硬性调节可能见效于一时一事,思想意识、世界观问题不解决,必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如转移财产、移民国外、欺骗瞒报财产数额、挥霍浪费等,甚至降低全社会创造财富的动力。就像海关不能杜绝走私一样,政策手段总会产生新的对策手段。美国巨富不同意政府降低遗产税,自愿将巨额财产捐赠社会的例子,反映了国民善素质提高所产生的效果。通过制度的完善,降低群体中各成员性素质尤其是性排斥素质大小的差异,可以降低群体中各成员间财富、收入大小的差异,减少群体内部性排斥性集团(如黑社会性质、利益集团等)的建立。提高全民族善素质,树立共同一致的理想信仰,大爱博爱,互助互爱,扶贫救助,慈善救济,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充分必要条件。
2、大同社会的产生
佛教讲极乐世界、基督教讲天堂、马克思理论讲共产主义,都是预言一种大同社会的诞生。
社会的开放进步、交通和通讯能力的完善、科技教育的发展、文明的提高,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同一,越来越和谐。善素质、性吸引素质的提高都有利于人类社会整体凝聚力。国家的融合,大规模敌对集团的消解,使人类爆发大规模冲突以致造成全人类毁灭的危险越来越小。但同时也要看到,人类性排斥素质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大国之间用于对立、对抗的军费开支不断增加,高科技用于军事使新的杀伤性武器不断研制出炉,通过武力解决冲突矛盾仍然是一些大国领导人思维的落脚点。国家一日不消亡则世界一日无太平、排他性宗教一日不融合则世界一日不安宁。由于善素质是一种长程力,宏观而论,长期而言,全人类能量信息场中善素质量、性吸引素质量之和远远大于性排斥素质量,但还是不能排除特殊时期突发性的性排斥素质由于共振而达到高潮,进而形成人权灾难、甚至毁灭性战争的爆发。人类应通过制度完善、制约,防止此种灾难的发生。对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对自身性排斥力的自我控制、社会控制,大国情商的提高,通过沟通、协商、合作、交流,通过双赢、互补、差异化等措施最终消除敌对、单赢、壁垒。语言、文化的和谐融合,货币、流通、交易、经济的和谐融合,军事交流互信、观察员、裁减军备机制的建立,种族的和谐、融合,国家的和谐融合,宗教的和谐融合,最终达到全人类的和谐融合。
理论和事实都证明,大同社会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形成,它只能伴随着国家的消亡而形成。战国时期秦灭六国而销天下兵器,狡兔亡,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现代社会军备竞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军事对抗不但不能单赢,结果只能是双输。靠消灭他国而一统天下是极端危险的自杀行为,欧盟式的融合方式才是可取的最佳途径。国家的融合、消亡导致军队的融合、消亡,群体性排斥力分解,军费开支减少,个人、社会生活、生命指数提高,才能进入高级大同社会。
高级大同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呢?全社会爱心意识高度共鸣,科学、文化、健康意识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很小,心理距离很小。人人都是美丽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人们不是由于财产的多少而分等级、阶级、阶层、甚至进而组成家庭,而是由于性相关素质、善相关素质、智趣相关性而形成各种群体、组织,家庭不再是单一的社会分子形式,各种形式的组合和谐、共荣、共存。社会生产提供充足的生存所需物质资源,作为衍生性素质的财富资源消失,性素质量的提高通过其他健康、有益大众的方式来达到;性排斥素质通过有序、可控形式如竞技、体育、博弈等方式发泄,人们的幸福指数达到最高。
虽然理论上说人类进化的最终目标是大同世界的实现,但由于性排斥素质的存在,灾难随时可能降临,只有充分认识到人类自身行为规律,分化、抵消、化解性排斥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减小灾害,并使之转化为人类进步、发展的动力。由于人类行为学实验目前还无法精确测得善互作用力系数Q、性互作用力系数q,也无法测得人类群体善素质、性素质,故无法准确预言人类社会整体冲突、发展、运动趋势。随着善互作用力实验、性互作用力实验(如本文所设计的白鼠试验,可得到近似互相关系数)的深入验证,人类将可以像当前准确的气象预报一样,通过群体数据采集、大型计算机处理系统,对人类群体性排斥力、善吸引力做出准确预报,为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治理国家和社会提供决策依据。
中篇  假说推论和运用
第一章  新概念  新定义
法律:法律是国家(或群体)用“性排斥互作用场”保障和实施的个体在国家(或群体)中的行为规范场,具有强制性。
道德:道德是群体用“善吸引互作用场”引导、激发和提倡的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规范场,不具强制性。
文化:文化是群体遗传、积淀、聚积的信息场与当前群体信息场互作用而形成的综合信息场。
政府:政府是群体为维持能量信息流持续循环而形成的稳定结构。
媒体:媒体是群体内部信息流渠道。
经济:经济是群体内部及群体内外之间生命能量流通运动现象。
政治:政治是对群体内能量信息场的控制及对群体与外部能量信息场互作用方式进行控制的系统。
军队:军队是群体性排斥互作用场的外部体现。
警察:警察是群体对内部体现的性排斥互作用场,其目的是为了压制群体内部出现的性排斥集团。
党派:党派是群体内具有特殊互相关素质的个体聚积的群体。
阶层:阶层是群体内处于相同或相近坐标系,因而具有相同或相近世界观的松散群体。
权力:通过个体或群体性素质所获得(或赋予)的对某种资源或能量信息场的控制能力。权力的运用,即是能量信息场互作用过程。
第二章  用能量信息场理论看哲学
一、“世界观”之争
对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唯物者的“世界观”对应的就是“客观时空观”。因为,物质即客观存在的各种“力”或“场”。客观存在的各种“力”或“场”对个体主观的“力”或“场”发生“互作用”,由此而产生主观“意识”。从“客观时空”坐标系来看,个体的“意识”是在客观“力”或“场”的作用下形成的,意识只是客观外力或“场”的印记。没有“客观外力”就不会产生“主观意识”。也就是说“客观环境”决定人们的“主观意识”。(为了避免“机械决定论”,唯物主义者同时强调“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具体作用形式如何,为什么存在“反作用”,唯物主义者们没讲。就是说这是“公理”,无需证明。)
对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缘于“精神”的,人的主观意识决定“客观存在”。
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对应的就是“主观时空观”。因为,他们认为,“意识”是一种主观的产物,是“我”对外在的“感觉”、“感受”、“印记”。“我”不存在则“意识”不存在,“我”没感觉则“意识”不到,“意识”因“我”而存在,“意识”不因外在而存在。用唯心主义的观点来看宇宙,确实应该是宇宙围绕“地球”在运动。看社会,应该是社会“因我”而“存在”。“我”就是“时空坐标”原点。
唯心主义者的“尴尬”在于“我”的体验、感觉无法得到“客观”验证。因为一旦验证,“主观时空”就已经转换为“客观时空”,“主观意识”就已经变为“客观存在”了。所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话永远是“鸡”对“鸭”讲话。
由此可知,分析“客观规律”,应该用“客观时空坐标系”,它具有“公认性”、“同一性”、“兼容性”、“易传播性”、“易验证性”等特点;而分析“主观感受”,“主观体验”,应该用“主观时空坐标系”,它具有“独特性”、“虚幻性”、“新颖性”、“变异性”等特点。
一般自然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时,往往采用“客观时空坐标系”来分析、观察、描述、检验。其成果易于被公众接受和推广。
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往往采用“主观时空坐标系”来感觉、感悟、感受、表达他们内心独特体验。观者只有进入他们的“主观时空坐标系”,才能深切体验其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义”。艺术家的最大困惑就是不被大众接受、认可,是以艺术作品有“雅”、“俗”之分,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终生都不被社会所理解、欣赏、追捧。
由此我们可知,唯物与唯心之争,实质是“客观时空观”与“主观时空观”之争。因为我们人类从一出生即在学习和掌握如何转换这两种时空,所以无论你处于“客观时空”思维状态还是“主观时空”思维状态,都不会影响你的正常判断和生活。然而如果“时空观”发生混淆,将会导致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站在错误的角度,采用错误的立场、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
主观、客观之外还有“他观”,“他观”相对于“主观”是一种“客观”,相对于“客观”又是另一种“主观”。
我们日常所说“要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就是要站在“他观坐标系”看问题。“他观”不一定是“客观”。当“他观”与“客观”相一致时为客观坐标系,当“他观”与“客观”不一致时,“他观坐标系”是另外一个独立时空系统。所谓“第三只眼睛”,就是“他观世界观”。
在陆地生活要学会陆地时空观,在水中生存要学会水下时空观,在空中生存要掌握空中时空观;两种世界观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应自觉熟练掌握两种或多种“世界观”,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自如转换运用。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根据分析、研究的对象不同,建立不同的时空坐标系。如:
研究物质问题,研究物质能量信息场的互作用规律,一定要建立在“物质能量信息场”时空观、坐标系中。
研究生命问题,研究生命能量信息场的互作用规律,一定要建立在“生命能量信息场”时空观、坐标系中。
研究人类社会问题,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互作用规律,一定要建立在“人类社会能量信息场”时空观、坐标系中。
研究种族、群体、团队、阶层甚至家庭问题,一定要建立在“族群能量信息场”时空观、坐标系中。
研究个体心理问题、思维问题、梦境问题、意识问题等,一定要建立在“人类个体能量信息场”时空观、坐标系中。
同一个问题,由于分析、研究、论述所依据的时空观、坐标系不同,结论必然不同。体现出多元化特点,不是一元或二元世界,而是多元世界、多元世界观。唯物主义者用“客观世界观”或唯心主义者用“主观世界观”来对问题进行笼统分析,必然产生观点的冲突,所得出的结论都是不完整的。
自古以来,有无数思想家、理论家提出过种种主义、纲领、论述,建立过许多学派、思潮,无非是站在当时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建立的一套分析、研究问题的“时空观”、坐标系。不但有用于物质世界研究的唯物世界观、用于个体心理体验研究的唯心世界观,还有站在群体立场上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集体主义”、“殖民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既有站在君主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帝王之术”、“法家”、“君主论”,也有站在大众立场上分析问题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人本主义”、“民生主义”等等。
多元化世界表现出多元化“时空观”、坐标系。但是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核心,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主流,“群体核心”时空观、“主流时空观”所形成的“时空观”、坐标系将是群体中人们遵循、校对的依据。
从生命能量信息场角度来说,同一群体中,较强的生命能量信息场决定群体生命能量信息场的发展方向,处于群体核心、主流地位,形成该群体的“主流时空观”或“主流价值观”。
人们在争吵中都会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嗓门;俗话也常说“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毛泽东说过“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古人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国际外交中也常常是力量决定话语权。
核心的“主义”自然成为群体的“主义”,核心的观点自然成为群体的观点。非核心的“主义”、“观点”处于边缘化、非主流状态,“主义”之争即主流“能量信息场”与非主流“能量信息场”互作用力的较量。
作为存在于群体、社会中的个体,如果与群体核心、主流能量信息场发生“互感应”而同化,必然产生趋向核心、主流的加速度,向核心、主流方向发生行为改变。如果该个体保持独立体系或小众体系,不被主流、核心能量信息场“互感应”、“洗脑”、“同化”,表现为“顽固不化”、“落后保守”,必将被主流、核心排斥而被“边缘化”。
多元“时空观”也是产生“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原因。某些个体因与群体中某一较强能量信息场相关性过强,当该能量信息场改变或消失时,其自身表现的能量信息场迅速改变,而被人们称之为“变色龙”、“墙头草”,或称之为势利之人或双重人格。
只有双方能量信息场相等或相近时,或参与互作用的个体较多时,互作用的时空观才会被建成为公共时空观或客观时空观,才是公开、公平、互利、平等的。市场经济学和国际合作组织的原则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
二、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争
一般是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对立、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对立,我们在此提出自由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争,是因为在当前的我国,这两种主义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尊严、言论自由、信仰宽容、个人财产、普遍人权、政府透明度、限制政府权力、人民主权、国家民族自决、隐私、开明而理性的政策和法规、基本的平等、自由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等基本概念。自由民主制是典型的多政党多元政治形式,被全世界许多国家采用。
集体主义则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是一种精神。它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这是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其科学含义在于,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
单纯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集体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世界观没有优劣之分,都是正确的。无非一种观点是站在群体多数立场上对个体、少数提出要求,限制个体、少数人的利益,用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换取集体更大的利益;另外一种观点是站在个体、少数的立场上,强调每个个体都应是平等、公平、等价的。
在实际操作中,当群体处于与外部对抗、竞争、排斥、抉择等不稳定状态时,如果在正确把握“度”的情况下,集体主义原则是一种最优选择,是每一个领导者、决策者都会坚决采用的正确选择。当群体处于一种稳定或相对稳定、和谐、融合状态,自由主义甚至个人主义将成为一种最优选择,以群体能量信息场沟通过程的延长为代价,取得个体能量信息场的最大提高和改善。
一个健康、稳定、高效的群体组织,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群体所面对的环境状态,适度调整和采用不同的“主义”、“理论”,来组织、领导人民,积极、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如果一个群体的领导采取僵化、绝对的认识和处理问题态度,将对所领导群体的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争
下面我们再来看作为“唯心主义”理论支撑的一个例证:
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存在着一个由形式和观念组成的客观而普遍可靠的实在世界,即所谓“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在《国家篇》中柏拉图讲到一个寓言:一个犯人被关在洞中,在洞口上面有类似木偶戏的表演,借洞口火光,其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犯人看到的只是这些阴影,等到犯人被释放,他才看到木偶,看到火光,才明白以前看到的只不过是这些东西的阴影,等爬出洞来,看到真正的事物,看到太阳,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火光之类,只不过是对真正事物和太阳的摹仿。柏拉图在寓言中所说的真实事物和太阳,是对他的理念世界的比喻,而木偶火光之类,是对现实世界的比喻,他认为理念世界比现实世界更真实更完美。柏拉图是站在个体感知世界的过程,来描述信息如何被由少及多,由不全面到较全面的过程。
据此寓言我们来分析,犯人最初看到的“阴影”,是对事物得到的不完整信息时所做出的判断;当看到“木偶”、“火光”时,他的信息有了一定完善;等爬出洞口,站在新的坐标系、时空观中,看到太阳,信息进一步完整,他才对真实世界有了更正确的认识。
人类“认识”的过程就是对感知信息不断积累、处理、完善的过程。好比盲人摸象,当摸到象牙时,他认为大象就是一个棍子。唯物论者说,这个棍子是我真实摸到的,虽然不完整,但我可以顺藤摸瓜,终究会摸到完整的大象。唯心主义者说,你摸到的根本不可能是大象,人类永远不可能完整地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两者谁对谁错?都没有错。
人类个体能量信息场总是在不断地与外界发生互作用过程中来完善、充实、增强(或减弱),个体信息总是不如群体信息完整,任何一个事物的信息总是不可能100%被感知。个体以有限的生命周期永远不可能感知全部能量信息场。信息场是无穷尽的,感知过程也是无止境的,人类就是在对事物信息的不断感知、探索、追寻中生存、繁衍。
唯物论者无非强调的是已感知的部分,唯心论者所强调的不过是未被感知的部分。唯物论者好像一个乐观主义者,唯心论者好像一个悲观主义者,世界观不同,看到同一事物的方面也不同。
以有限的生命追寻无限的信息,作为个体永远不可能达到目的,所能做的仅仅是在某一方面达到群体的能量信息极限,就像只有少数人能实现攀登珠峰,能完成太空行走一样。
个体在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对能量信息场的感知是不相同的。成年以前,个体能量信息场是增强、积累过程;成年以后,个体能量信息场呈现衰减过程,记忆能力、感知能力都出现减退现象,这与老年人总是出现近期事情遗忘、早年事情记忆深刻现象相一致。
四、“信息”问题之争
唯物论者认为,信息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们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唯心论者认为信息是精神的产物,人类意识的产物形成“信息”。对于“信息”是物质还是精神,成为唯物主义者感到非常困惑和棘手的问题。
本文认为,物质世界的信息,是物质能量信息场发生互作用,互作用力的表现就是能量信息场。生命世界的信息,是生命之间或生命与环境之间发生互作用,互作用的表现就是生命能量信息场。信息可以而且应该被分解为物质信息和生命信息、人类信息。人类社会的信息,是人类成员之间及人类与环境之间发生互作用,互作用的表现就是人类能量信息场。场的存在、互作用的存在是前提,能量、信息的产生是结果。
人类个体作为信息场的聚合体,存在储存、记忆功能。储存的信息场之间、储存的信息场与接受的新信息之间的互作用,又不断产生、“创造”出新的信息场。生命信息场不只存在于大脑,还存在于生命每一个细胞中;生命能量场也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中。大脑是存贮信息的主要区域而非全部。大脑是加工信息的地方,信息场汇聚形成意识,意识也就是大脑信息场。全身感知,大脑认知。
“意识”是生命按照一定思维方式,对感应到的外界物质信息场、生命信息场与自身存储、记忆、积累的信息场在大脑(或其他神经中枢)中发生互作用,所形成的新的信息场。“意识”作为信息场互作用的结果,一部分被个体存储起来,另一部分被传播出去。
生物“意识”是生物能量信息场的产物,动物“意识”是动物能量信息场的产物,人类“意识”是人类能量信息场的产物。由此,我们就扩大了人类“意识”的外延,“意识”不仅是“物质”的产物,它还是人类能量信息场的产物。“意识”的内容,不仅是物质互作用的印记和信息,更主要是“善素质”信息和“性素质”信息,“意识”即是这些信息的内容,又是这些信息互作用的结果。信息既是物质互作用的产物,又是“意识”或称为精神的结果。
由此,我们就跳出了“唯物”、“唯心”的武断之争。它们二者之争的错误前提在于只承认“物质”和“意识”,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二元”世界。而本文的“生命能量信息场论”与自然科学融为一体,使物质信息场与生命信息场分解,客观信息场是物质世界互作用的结果,“意识”信息场是人类生命信息场互作用的结果。解决“信息”问题唯物、唯心之争的过程,也是推翻“二元”世界观的过程。“二元”世界观将被“生命能量信息场”时空观所取代。
五、关于“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感知是当前信息,认知是当前信息与积累信息比较、分析的结果。
所谓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部分组合而成的。例如,电现象中包含有正电荷和负电荷;原子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相反电荷的氢核和电子所组成。
依生命能量信息场论的观点,只存在能量信息场互作用的规律,不存在其他附加规律。唯物辩证法所指出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应该是能量信息场互作用所产生的均衡现象。在生命能量信息场中,互相排斥对立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由于善互作用力的存在而互相依存,形成对立双方结成一个统一体的现象。这一现象在自然界物质互作用中也经常出现,自然科学用几种互作用力相互均衡的观点都一一给予了解释。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对这些现象同样能够给予圆满解释。
人类社会善互作用力、性互作用力的均衡,是造成家庭、群体、社会、国家稳定存在的唯一原因。也是形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关系的根源。
所谓质量互变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飞跃。统一体的分解,相持、平衡、静止状态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区别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其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自然科学对于“量变质变规律”所概括的现象,都可以用场的互作用规律给予圆满、完整解释。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对于“量变质变规律”所概括的人类社会现象,也一样能给予圆满、完整解释,因为二者互作用形式是一致的。
由公式F×T=M×(V2-V1)可知,能量信息场互作用的时间积累,导致生命体(事物)运动状态的改变。“互作用力”是导致“量变”到“质变”的唯一动力。“互作用力”的“均衡”或“不均衡”,是导致生命体稳定或分解、状态改变的唯一原因。导致生命运动状态改变所施加的“力”F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长短T的度量,即是“量变质变规律”中“度”的概念由来。
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统一体。肯定是维持事物存在的趋势,否定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趋势。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一定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依生命能量信息场论的观点,各种互作用力(吸引力、排斥力)的“均衡”是维持生命体稳定、存在的原因,各种互作用力的“不均衡”,是促使生命体稳定状态被破坏、造成毁灭的原因。“均衡”和“不均衡”是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存在善吸引力、性吸引力等“肯定”因素,也存在“性排斥力”的“否定”因素。外力存在“善吸引力”、“性吸引力”的统一因素,也存在“性排斥力”的破坏因素。
由于“生命能量信息场”的不稳定性,生命体随时处于“均衡”、“不均衡”、“新均衡”的变化过程中。
所谓形式与内容,本文中生命能量信息场是形式,善场和性场及其互作用形成的善互作用力、性互作用力是内容。互作用的结果,即产生善能量、性能量,又产生善信息、性信息。互作用是原因,能量、信息是结果。或者说,互作用是原因,运动状态改变是结果。
由于互作用力存在方向性,力与时间的乘积产生事物运动状态的改变等因素,在主观愿望与客观结果之间存在偶然性与必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两种结果。意志、意识的作用,就是使互作用力保持正确的方向、保持足够的时间,而唯意志论的错误就在于过分强调意志、意识的决定作用。
“一分为二”的观点,应该表示在不同时空观中,一件事物可能会表现出不同性质或侧面,因此不能仅仅从自身角度去观察、分析、判断甚至处理问题。正像我们在物理学中进行受力分析一样,我们在不同的坐标系中都可以对一个力进行分解。我们不但有“主观时空”、“客观时空”,还有许多的“他观时空”,每一个参与者、观测者都是一个“他观时空”。所以事物可能就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许多”。毛泽东提出“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经济学家认为,大众的信息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的。
六、关于“意念做功”
对于某些“唯心论者”,过分夸大“意念”、“意志”的作用,认为“意念”可以奇迹般地改变火箭发射运程,可以使物体转移,可以消灾解难等等。本文认为,生命存在互作用场,这种互作用场的规律目前还没有被人类群体所认识,还没有被科学方法所验证,但却已被人类千百年的社会实践所感知、所运用。根据生命能量信息场的互作用规律来分析:
⑴ 互作用场的相关性,决定了生命能量信息场之间的互相关原则,相关性越高的场互作用越强,相关性越低的场互作用越弱。生命场和物质场的相关性较低,相互间的能量场和信息场的互作用也较弱,远远没有“唯心论”者所强调的那样明显。没有相关性,靠“发功”、“诅咒”、“意念”改变不了他人的命运,更改变不了客观物质的运动规律。“不信则无”,不信鬼神,则鬼神也奈何不了你。由于人类意识所产生的信息场对物质能量场的互作用很小,一般而言,意念无法改变物质运动状态。
⑵ 互作用的相关性,也说明高度互相关的个体、群体间存在信息、能量的互作用。2008年四川省汶川发生的大地震,虽然造成了重大灾害,但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过程深深感动和凝聚了全中国人民。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全中国人民自豪和骄傲。恋人间的“心有灵犀”、亲友去世时的“超距感应”、球友间的“默契配合”,都证明了互作用相关性的客观存在。“信则有”的观点,可能也是表示你必须保持相关性,才能有所感受和体会。“信则有”而不是“信则能成”,也表示了一种对互作用场能量微弱的无奈。只有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测得善互作用常数Q和性互作用常数q以后,我们才能测算出互作用能量的大小。
互作用力强弱与双方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使我们对群体中生命能量信息场感应的强弱有一个范围上的认识。
⑶ 由于生命能量信息场是客观存在的能量信息场,生命能量信息场与物质能量信息场存在互作用。对于被严格科学实验所证实的“特异功能”现象,即是一种生命能量信息场对物质能量信息场的互作用,特异功能者通过聚集自身生命能量,可以实现“隔空”移动“轻物”,虽然不能被现有科学理论所解释,却能被“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所包容。实践总是会突破理论的束缚和概括,采取“鸵鸟”政策总是自欺欺人的。
⑷ “相面”不是迷信,人的气息、躯体、面貌、眼睛可以反映其大量的生命能量信息。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现代也发展了一种通过观察人的瞳孔诊断病情的方法,国外有用狗来闻病人的气息,诊断是否得了癌症的报道。古今许多领袖、伟人,通过给新人“相面”的方法来使用人,如曾国藩的用人之术,就是通过对新进之人的“逼视”,来测量他们的“性素质”、“善素质”。
七、关于“人类发展史观”
用信息场的观点,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也就是人类社会能量场和信息场的互作用“史”。人类群体存在的相对稳定结构时期,即是其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由于善互作用场、性互作用场及其衍生的经济互作用场(能量场)、交际互作用场(信息场),形成族群、社会、国家,进而形成群体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根据群体形成的不同时期,可大概分类为:
凝聚期:善互作用场起主要作用,个体凝聚成群体,共同对抗自然灾害和其他族群、猛兽的侵害。
分裂期:族群内由于性互作用场的互作用,导致对于异性、集体成果、地域的占有、分派差异,造成分裂和斗争。
融合期:善互作用场和性互作用场的联合作用,导致族群间的侵略、融合、统一。
再分裂期: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群体、国家,由于内部性排斥互作用场和外部性排斥互作用场的合力作用,导致分解和战乱、割据。
再融合期:善互作用场和性互作用场的积累作用,导致战乱、割据的结束和统一的再度形成。
……
几千年人类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一场族群的统一与分裂史。
另一方面,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人类能量场与信息场的进化史。
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断,就是人类社会的组织结构进化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推论。
从人类社会进化史就是人类群体能量信息场进化史的角度来分析,伴随着每一场统一与分裂的循环,人类的能量信息场都会有一个大的进步。能量的积累、信息的沟通融合,善素质、性素质的提高,推动着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和进步。
一般而言,不稳定状态下或动荡时期,统治者主要依靠性排斥力来管理社会。“乱世用重典”、法家盛行,权谋之术,马基雅维利等的“君主”、“帝王”之术、极权主义盛行。一般民众只能勉强维持一般的生命能量信息需求。能量信息场高度集中于“君主”、“帝王”周围,国家的组织结构必然是“核心辐射状”。
当国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期,国家组织者可以使用宽、严两手,或称使用善互作用力来凝聚人,用性排斥互作用力来治理人。作为个体的民众通过积累、改善、提高自身的能量信息场,发展了“生产力”,但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吗?没有。历朝历代,从乱到治,经济基础从非常薄弱到相对稳固,国家的上层建筑并没有随之发生明显改进。江山依旧,统治依旧,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无非是换了不同的统治者。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解释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显然是不准确的。清王朝时期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中华民国时期的生产力、经济基础有根本的不同吗?清王朝被推翻是因为经济基础发生明显改变吗?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也是因为国民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明显改变吗?非也。
决定历史发展动向的一定是各种力的合力作用。稳定被打破、统治被推翻,多数是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合力,而一个稳定群体的有效统治,取决于统治核心的凝聚力、控制力以及群体内部排斥力的分解导向能力,也即取决于统治核心对群体能量信息场的控制力。
我们可以将生产力比喻为河水,将生产关系比喻为河床。有些统治者将人民比喻为河水,将统治集团比喻为河面上的“舟”。我们也可以将“经济基础”比喻为水壶之中的水,将上层建筑比喻为水壶上的“盖”。总之,无论是“生产力”、“人民”、“经济基础”,都可以用“水”来比喻。“水”即群体能量信息场,而“生产关系”、“统治集团”、“上层建筑”则是对群体能量信息场给予“控制”、“驾驭”、“疏导”、“统治”的束缚、制约场。
这两种能量信息场之间必然形成又“吸引”又“排斥”的互作用力。当群体“性排斥素质”不断增强时,相当于河水猛涨或壶水沸腾,如果没有预警机制或疏导不善,必将在僵化的束缚体系上寻找到薄弱点和突破口,造成整个控制体系的崩溃,河水泛滥;或者将河面上的“舟”掀翻,或者将壶盖顶翻。治理国家如此,军事战争如此,家庭教育如此,围棋游戏也如此。
只要是存在“性排斥素质”的能量信息场,对该场的稳定有效控制,就一定要构造“性排斥力”的化解、排泄、消除机构。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西方国家的对外战争、责任事故中找“替罪羊”等,都不失为化解“性排斥力”的方案。而最佳的方式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它通过对僵化、固化的束缚关系自动调节,达到了化解群体不断增长的“性排斥力”的作用。
从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到包产到户的转变、从恢复高考制、从为“地富反坏右”摘帽、从为“冤假错案”平反、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从对外开放到对内搞活,无不是对压抑、束缚的“能量信息场”、“性素质”、“人性”的解放。解放“生产力”就是解放人民的“能量信息场”。
毛泽东通过对中国人民的“能量信息场”集中、凝聚,使全国人民的力量保持一致性,在对内对外排斥、斗争中形成高度向心力。
以高度集中的坚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以千锤百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障,以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为号召,以统一战线政策为手段,层层建立组织,从思想到行动高度“同一”,“大公无私”,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斗完“帝、修、反”,再斗“封、资、修”;斗完国外,再斗国内;斗完“客观世界”,再斗自身“主观世界”,“狠斗私心一闪念”。像龙卷风一样掀起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巨大力量,将几千年来的文化信息场和除“无产阶级”能量信息场以外的一切能量信息场排除一空。空前强大的能量信息场,造成空前强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的结果,必然导致互作用双方正常生命状态的扭曲。这场“革命”不是全中国人民能量信息场的增强和释放,而是部分阶级、阶层能量信息场的增强和释放。这种“颠覆性”的解放必定是不稳定的,是不可持续的。“改革开放”式的全民族能量信息场的增强和释放,才是稳定可持续的解放。
对于辩证法中强调解决问题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一言以蔽之,就是对生命群体内部和外部的“善吸引力”、“性排斥力”、“性吸引力”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或者对能量信息场进行力的分解。
第三章 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分析
一、关于“道家哲学”
“道家哲学”像一棵大树,树很大,根很深,枝很多,像太极一样,混沌一团,像彗星一样,核心包容在最里面,其许多观点表述语言“玄秘”不易解。如果对每个枝节都去分析、论证、批判,就会将自己陷入其中,毕竟其中包含许多正确或界于正确的观点。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与一味强调“仁”的儒家不同,“道”家注意到世界“阴阳”变化,矛盾斗争的一面。“道”者轨迹也,事物发展的运动轨迹也。“道家”认为事物发展变化一定存在规律性,“无”是道,“有”也是道,“有”或“无”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矛盾”双方和对立面相生相克也是“道家”的主要观点。把人类的思维、人类的发展变化,作为与宏观世界一体的其中一个小宇宙来看待,进而概括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规律,这是“道家”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1、所谓“天人合一”
道家认为“天人合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守同样的运动规律。
我们知道,目前人类的科学研究分为人类自身的科学研究与自然世界的科学研究,自然世界的科学研究有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等门类来进行,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物理学已经证明了的强互作用力、弱互作用力、电磁力、万有引力四种力的互作用规律,尤其是我们人类感知的宏观世界,主要是由“万有引力”、电磁互作用力的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生命自身的研究有心理学、生命科学、医学等等门类研究。
自然世界“牛顿力学”规律和电磁互作用力规律是统治自然世界的人类直观可感觉的主要运动规律,而“生命能量信息场论”所论证的人类世界的“性互作用力”规律和“善互作用力”规律在互作用形式方面与上述规律高度相似,恰似“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关系。
自然界物质能量信息场与生命能量信息场互作用规律的高度相似性,是造成中国古代哲学“道家”将“天、地、人”一起研究的原因。他们将“场”、“力”的现象归结为“精、气、神”,将物质形态的变化归结为“有”和“无”,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作用“力”归结为“有为”、“无为”,将同性之间的“性排斥互作用力”归结为矛盾、对立的双方,将“性吸引互作用力”归结为阴阳,将吸引形成的稳定结构称为“统一体”等等。
大家都知道,“天、地”的运动规律目前已经被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认识,气象预报、地质灾害预报越来越先进,各种神学理论和道家预测理论已经不得不退出这些领域。科学在“天、地”领域彻底战胜了神学和“玄学”,其功劳归根结底要归功于牛顿的发现。是牛顿使人们的科学思想极大的活跃,使人类从微观到宏观领域,从神学和“玄学”的思想禁锢中解救出来。
由于科学对于人类自身认识的不足,在人类行为领域,还没有被科学的曙光彻底照亮,神学和“玄学”还有极大的市场。错误的理论还在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还影响着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道家理论是从“天、地、人”等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现象长期总结的经验理论,由于包含了一定的正确反映,所以反而对人们的认识造成了误导。就像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也能反映一部分现象,但总体却是一个错误、扭曲、残缺的图像,用道家理论(如周易理论)来预测各种事件,其错误结果是必然的。偶尔预言正确,也不能证明其理论的正确。只有可以得到反复验证的预言,其理论基础才是正确的,这正是“科学”与“玄学”的区别。
2、所谓“有为和无为”
当我们面对的能量场能量很强大,自身无法控制;当我们面对的信息场信息分辨不清,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时,无为是最高明的处置方法。我们都知道,当溺水者被卷入漩涡时,他最正确的方法是伸直四肢,靠漩涡的离心力将其甩出,而拼命挣扎的“有为”只能使他越卷越深。古人针对解释不清、克服不了的自然灾害,面对把握不住、控制不了的人世乱局,最佳的避祸方法只有“逍遥”、“无为”,只有“无为”才能保存能量,只有“清静”才能得到更充足的信息。“无为”也是让群体能量信息场通过其自身互作用达到稳定、平衡、均衡的有效方法。“市场经济”就是政府“无为”的结果。
“无为”是处乱局的最佳策略,也是“治大国”的最佳策略。
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已经掌握的时候,当我们的能量场足够改变事物的运动状态的时候,当我们的信息比较完整的时候,谁会去选择“无为”呢?在社会状况、生命状况允许的情况下,积极有为,用我们的生命能量场,去改进我们亲人、朋友、群体、社会乃至人类的生命能量信息场,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在。
“有为”是个体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是“领袖”、“专家”从政治国的追求目标。
3、所谓“周易”
周易俗称阴阳八卦,是众多高深之人毕生推崇研究的“道家”理论延伸,也是“道家”对事物进行推演、预测的主要方法。
周易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曰阴阳,二曰变数。即:阴阳(或正负;雄雌;男女;)概念加序列概念二者的组合。
简言之:八卦可以简单的看成一个家庭中三个儿女性别和出生先后的八种可能存在方式。
乾:长男、次男、幼男;兑:长女、次男、幼男;离:长男、次女、幼男;震:长女、次女、幼男;……坤:长女、次女、幼女;周易、八卦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中由于存在正负、阴阳两性差异,互相之间产生了相吸、相斥现象,同时因为次序、量的变化而组成的不同结构。周易试图对这些特定结构中所产生的自然、人类现象,进行自圆其说的解释,作为中华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其一定存在的价值。但如果现代人们仍然完全按照周易理论去解释、预测自然界、人类社会现象,必将是谬误和片面的。首先,自然现象用物理学的各种力学理论来解释,要比周易理论完整、合理得多,周易理论可以退出矣。人类社会现象用“能量信息场”理论解释,也要比周易理论完整、科学。周易理论只适用于不考虑“善相互作用”情况下,处于稳定结构下的“性相互作用力”存在情形。就像我国古代“勾股定理”与几何学之间的关系一样,“勾股定理”只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特殊情况。掌握了几何学,则勾股定理就不再神秘了。掌握了“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则周易理论也就不再神秘了。
“道”家对中国哲学、医学、文化、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可谓深矣。由于“阴阳”学说与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的相容性,其运用于指导实践存在极大的合理性,对中华民族文化观、生命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五行学说”的牵强附会、无限夸大,极大地损害了“道家”学说的积极作用,甚至产生了危害人们健康的副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也造成了许多家庭悲剧,实乃中华文化的糟粕,应予根除。人体中不存在相生相克的五行,社会现象中也不存在相生相克的五行,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开发的中医中药都将成为伪科学产品,一定要彻底清理、剔除,否则将不但遗害众生,还将贻笑世界。中医、中药中只有中华先人长期生活实践发现的医、药遗产才是真正有保存价值的宝贵财富,要将其与“阴阳五行”衍生产品区分开来,需要医学界、药学界做大量的甄别、评介、认定工作。许多中药只有一味主药对疾病有疗效,加加减减许多附药就成了许多不同的方子和产品,中药变成了“戏法”。中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中医理论的问题,中医理论如果不从“阴阳五行学说”中解脱出来,则中医危矣、中药危矣。
周易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结构行为学:如,乾结构,坤结构,都是不稳定结构。有经济学家研究“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吃”,其实就是因为该结构为不稳定结构。但当该结构存在于一个封闭系统时,由于善相互作用力的存在,他们又能形成一个类似“三国鼎立”的稳定结构。其他如兑结构、离结构、震结构等等,因为存在性吸引互作用力,稳定性都大于乾、坤结构。依此可建立结构行为学、结构经济学等。研究非平衡态结构,可产生“灾难经济学”等等。
另外,我们都知道,吴清源大师用周易理论来研究围棋,也是因为围棋是一种战争博弈,存在“同色相吸、异色相斥”的规则要求。就像用围棋来比喻人生是不完全的一样,用阶级斗争理论来涵盖一切社会问题也是片面的。世界不是只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单赢局面,也可以存在和谐共处的双赢稳定结构。“善相互作用力”和“性相互作用力”两种力的综合作用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冲突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用正确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或者解释社会现象,才能取得正确结果。用部分正确或似是而非的理论去指导社会实践,最终常常导致一场灾难。
二、关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中心是“仁”。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此处明言“善之四端”是天生即内在每一个人心中的,而不涉及外在的形而上之宇宙自然规律。孟子曰:“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人皆有善心,只要发扬四端,则皆能为善,若放弃为善则失之,每个人只要有意愿则皆能为善。恻隐之心是自然的由内心发出,因此不需假借外在条件,只需问自己是否愿意为善而已。
孔子是首先发现人类存在“善互作用场”的“先贤”之一,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整套治国安邦的纲领、规划。孟子感到了“仁”的力量太弱,加入了“义”的概念,强调通过“养浩然之气”,提高人们的“义”。实际上“义”就是在“善互作用场”指导下的“性排斥互作用场”。“义”的意义就是扬善除恶,“义”是“仁”的护法天王,“义”是“善”的守护神。没有“义”的守护,“仁、善”就要受到“恶”的欺辱。“正义之战”是反抗“邪恶之战”的唯一武器。孔、孟之道是将“善互作用场”、“性排斥互作用场”在中国社会的应用。
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流思想两千年、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治理社会服务的儒家思想,为中华社会存在、延续、稳定而不绝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它是历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的首选方略,成为影响东方国家的主流思想体系。但它的问题在于:
将“性”等同于“恶”,将“性”、“欲”不是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而是作为引起社会不稳定的“恶”的力量,通过“灭人欲”,压抑了中国人的“性”两千年,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压抑“过渡”的“性”(造成犯罪的“恶性”)、引导正常的“性”(通过对外、竞技)、提倡积极、健康的“性”,融“善”于“性”之中。虽然孟子提倡的“义”是融“善”于“性”之中的一个办法,但因为不能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只能流于社会下层,统治阶级需要和提倡、弘扬的是“忠”。
过分强调稳定,垄断、控制社会信息场的沟通,搞“独尊儒术”,造成中华民族的思想封闭、愚昧落后,创造力倒退。
“三座大山”的大一统统治,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压制人性,造成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能量信息场弱化,被动挨打。
压制女性,忽视“女性”这一能量信息场的作用。
儒家思想所存在的问题,不但由于自身历史局限对“能量信息场”的认识偏差,又因为被统治阶级作为一种控制手段所利用,才成为一种束缚人性的工具。
当前某些人想抬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现今主流思想,实际是一种思想倒退,而不是“与时俱进”。
三、关于“墨家理想和法家学说”
墨家的“兼爱”理想只看到了“人人都有爱”,“人人都需要爱”,但他们不懂得“善素质”的相关性,没注意到“爱”与双方距离平方成反比所造成的“亲亲、亲近”。无差别的“爱”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一种“理想”追求。作为政府或宗教团体,应该积极提倡这种博爱精神,但只有当人类“大同社会”完成之时,才是“兼爱”理想实现之日。
“非攻”思想提倡和平、均衡,他们看到“战争”造成的巨大浪费和人民的痛苦,但在当时社会阶段,只要存在“诸侯”、“性排斥集团”,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战国时期要想存在下去,只有自身的强大,消灭对手是最佳的生存办法。只有势均力敌时才有可能出现暂时的和平、和谈、休战局面。墨家希望诉诸统治者“慈悲”、“良心”、“仁义”来实现“非攻”,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军备竞赛的沉重压力,使对立双方谋求共存、共荣,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大大增强。通过裁军、军事公开、军事交流、军事监督等措施,“非攻”思想在现代社会正在成为现实。
法家学说是一种战国时期统治者非常实用的治国强兵之“策”,与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一样,都是站在统治者立场、维护集权制国家利益,利用君主的强大“性排斥互作用场”,无情统治国家和征服别国的方法、策略,是一味短期即可见效的“急方”。但由于“性排斥互作用力”存在反作用力,这样建立起来的统治是不稳固的,“秦朝”暴政仅传二世而亡就是明证,所以历代统治者为长治久安之计,一般不采用法家之策。不稳定时期偶尔参用,一旦国泰民安,还是会用儒家学说为治本之策。
以上是用“能量信息场”理论对儒、道、墨、法几家学说的评价。
对军事对立与均衡的新思维
第四章  对军事对立与均衡的新思维
动物角、爪、牙、刺、毒是生命自身性排斥素质的集中体现。人类早期能够使用棍棒、石块、刀剑也是为了使自身性排斥能力发挥更高效率。国家间军事装备的高低、杀伤性武器的多寡、部队数量和军力的强弱,是国家集团整体性排斥素质的最高表现。
战争行为是群体间解决“性场”对立的最终手段。对敌斗争的策略就是运用我方能量信息场(主要是“性排斥力场”)使对方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艺术。像台球斯诺克大师一样打出漂亮精准的“一击”,正是军事家们毕生的追求。
军事斗争是关系两个集团生死存亡的角逐,也是一场赌注巨大的“赌博”,必须全力拼搏;一切手段、能量、信息都会作为“赌注”投入进去。各国军事家们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总结出了不计其数的“兵书战策”。“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战争论”、“战争与战略”、“战争艺术”等名著,毛泽东军事思想等,不但成为军事院校的教科书,也是人类群体运用“性排斥力”进行斗争的概括和结晶。
例如著名的毛泽东十大军事原则,就是弱势军队如何积小胜为大胜,逐渐发展壮大的斗争方法,也是充分运用我方“性排斥力”战胜敌方的策略。
1947年12月25日,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在名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这十个原则是: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
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给敌人歼灭性的打击。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古今中外军事家,无不根据己方能量信息场优劣,制定和设计有利于己方“性排斥力”最大化的斗争形式。进攻战略、防守战略、曲线战略、均衡战略;持久战、速决战、闪击战;正面战、敌后战;阵地战、游击战;地面战、制空战、制海战、太空战;巷战、地道战、丛林战;局部战、全民战;有限战、核子战等等,无不是群体“能量信息场”中“性排斥力”的作用。甚至连“性吸引力”都被用于“美人计”,在“间谍战”中广泛使用。
军事斗争与所有人类竞技、博弈、比赛一样,都是生命能量信息场的抗衡、对立。不过军事斗争更诉诸于“性排斥力”,更残酷、更激烈、代价更大。本书最早的启发与构思,就是来源于军事斗争对力量的使用与物理学中力学原理的高度一致性。人类军事斗争的历史,就是一场群体能量信息场互相对立、融合、排斥、吸引的过程,所有的韬略、运筹、合纵、连横、方略、计策,无不是对双方能量、信息的把握、运用,无不是对双方互作用力的时间、方向、大小的设计、判断与实施。
军事斗争有三种结果:胜利、均衡、失败。往往胜利、失败都是长期对峙后的电光石火,是对峙失衡后的必然结果。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就是信息全面、准确,“彼”和“己”就是双方的能量及使用方法。“知”是作战的前提,主帅需要了解的信息不但包括双方力量的对比,还需要了解对方军力配置、主攻方向、部队士气、主帅状态等等一切相关“信息”。斗争胜负往往取决于主帅对双方信息掌握是否全面,对信息的误判将会给己方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军事斗争的艺术,不只是使用力量的艺术,更是掌握、分析、判断信息的艺术。
“赌博”作为一种在双方都不掌握全部信息情况下做出判断、决策的行为,其本身是一种较“公正”的游戏,所以使许多人沉迷。如果“赌博”双方一方掌握较全面信息,另一方只掌握片面信息,则这场赌博无异于“欺凌”、“谋财”、“诈骗”。
为本集团争取胜利,应该是每一名军人的至高荣誉和职责,但往往许多职业军人毕生都没有参加过战争。军事对峙、均衡,是一种通常的状态。保持双方力量均衡,应该是和平共处时期一名军事家最大的责任和义务。军事家首先应保证常态下双方力量的均衡,才能在政治条件允许、成熟时去争取胜利。
由性排斥力:X=q     可知:
X1=X2=q
X1=q ×N2
设K1=q         当N1不变,R2不变时
X1=K1×N2为一条直线,表示甲方相关性排斥力(X1)与乙方相关性素质量(N2)大小成正比。
同理 X2=K2×N1 也为一条自原点倾斜向上的直线。
当双方发生力量均衡时,形成交叉,如图4-1所示,交点于A点。
A点处双方性排斥力X1、X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点处双方相关性素质量N1、N2为均衡相关性素质量。
若N1增大,直线X1=K1×N2斜率K1增大为K1'
向反时针转动到直线X1'=K1'×N2
此时若直线F2斜率K2不变,双方形成新的均衡。
均衡点由A点移到A'点,B点移到B'点。相关性素质量N1增加值为BB'。

图4-1  军事均衡示意图
达到新均衡点后,相关性素质量N2减少值为BB'。
双方性排斥力X增加。
若随着N1增大,N2也增大,直线X2斜率K2增大为K2',
直线X2向顺时针转动到X2'=K2'×N1
均衡点由A'点移到A"点,B'点移回B点,此时,双方性素质相关量与第一次均衡比较,都无增减,但双方性排斥力进一步增强,如图4-2所示。

图4-2 军事均衡点转移示意图
上述过程为军备竞赛模型,双方扩军,对峙形势紧张。
反之,如果双方通过互信谈判,建立军事沟通机制和军事监督机制,也可以形成削减军备模型,双方在较低的性排斥压力下建立均衡状态。
第五章  衍生能量信息场
——新概念经济学
经济学家帕累托(Plato)认为:“理论经济学就是力学或类似于力学。”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曾尝试运用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提出了经济引力作用原理。该原理指出,任意两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与它们的人口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两地人口越多,距离越近,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强;而两地之间的距离越远,则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弱。
美国经济学家安德鲁·罗斯2003年7月在英国《经济学家》发表文章提出了与经济引力作用原理相类似的贸易“万有引力”模式。他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与他们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美国学者魏斯曼博士曾对人类追逐财富的起源进行过探讨,他认为,致富是人类所特有的机能,它起源于婴儿早期幻想中“取之不尽的胸脯”(这里胸脯象征着奶瓶)。他在其著作《金钱与人生》中写道:“致富的驱力并不是起源生物学上的需要,动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现象。它不能顺应基本的目标,不能满足根本的需求;真的,‘致富’的定义就是获得超过自己需要的东西。”
从经济学发展史我们看到,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最早是想借鉴牛顿力学规律建立起一套完美的人类经济学规律,如他的《哲学探讨的指导原理:以天文学史为例》,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库-罗根(Nicholas Geogescu-Roegen)的《熵定律与经济问题》(1971)都是基于力学理论的经济论文。但他后来发现这条路走不通。为什么?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远比物理世界更复杂的体系,如果没有一定条件的限制,在当时条件下是一道根本无解的难题。因此,他提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人类的经济行为。把人的需求、私人占有作为普遍公理,直接切入到人的经济活动中。假设人类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正常生产、交易、有序的法律保护状态下,人们的交易是对等公平交易等等前提。这样有一个好处,使问题更便于分析、解决。但问题是,当前提条件改变时,其分析结果就不适用甚至是错误的。
“生命能量信息场”体现在经济活动中,即是“经济力学原理”,本文称之为“新概念经济学”,以区别于“传统经济学”或“主流经济学”。
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即是“生命能量信息场”。“生命能量信息场”的互作用,即形成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群体、家庭现象中的“看不见的手”。
生命体能将其生存所依赖的各种资源如“财富”、“资源”吸纳、积累、储存、传播形成衍生“能量信息场”。“衍生能量信息场”可以使“本体能量信息场”增强。“财富”、“资源”能驱动人类(或生命)“劳动”而做功;人类(或生命)能量信息场也能转化为“财富”、“资源”。
当仅用来分析经济社会中“理性经济人”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假设社会“财富”为游离于个体吸引之外的“产权不清晰”状态。
个体通过“生命性素质”吸纳财富,并使之转化为自身“衍生性素质”。个体对这些无清晰产权“财富”S吸纳后的衍生相关性素质量为:
N=e×N'×S
N'为吸纳“财富”前生命相关性素质量,S为被个体吸纳的相关财富量,N为个体吸纳“财富”后衍生相关性素质量。e为相关“财富”与衍生相关性素质的转化系数。
此处我们假设只有性素质吸纳财富,善素质不参与对财富的吸纳(俗话说:慈不掌兵,善不聚财)。
该公式不但表明性素质高低决定吸附财富能力强弱,而且表明,富翁吸附财富能力要强于穷汉吸附财富的能力,“钱能生钱”、“财大气粗”。
而对于携带“清晰产权”财富“S1”、“S2”的两同性个体之间,他们的“性排斥力”为:
X=q
群体中个体M1、N1携财富S1与个体2相互间产生互作用,其互作用力公式为:
P+X=Q  +q
其中S1、S2为个体所吸纳相关财富量。
根据善相互作用动量守恒定律:
M1×(V2-V1)=-M2×(V2'-V1')(V为互作用场状态度量)
M1×V2+M2×V2'=M1×V1+M2×V1'
即封闭系统内个体互作用前后,善素质总状态不变。
同理,根据性相互作用动量守恒定律:
[(1+e1×S1)×N1]×V2+[(1+e2×S2)×N2]×V2'
=[(1+e1×S1)×N1]×V1+[(1+e2×S2)×N2]×V1'
则:[(1+e1×S1)×N1]×(V2-V1)
=-[(1+e2×S2)×N2]×(V2'-V1')
即互作用前个体1性素质与衍生性素质之和的状态增加量等于互作用之后个体2性素质与衍生性素质之和的状态的减少量(其中V为状态的度量)。
西方经济学提出“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即不考虑善素质,直接研究人类财富交易、变化过程,展开“经济学”研究,这就排除了许多复杂因素的干扰,使经济学更简单、直接。但当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经济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时,这一假设的粗糙性将导致巨大的实践意义上的误差,甚至产生灾难性后果。
在同一性较高的群体中,各种力(如信息、攻击、恐惧、仇恨、爱、崇拜等等)的传播是以“波”的形式传递的。这已被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一的“群体动力学”理论所证实。财富作为伴随人类生存、交流、交易的方式,当表现为群体型行为时,也可以运用“场”的理论来分析、研究。也即是说,在经济学领域,财富的流转现象也存在“波动”现象,符合波动的运行规律,这与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相符。能量信息场是“波—粒”二象性的场。
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表示市场发挥的作用,恰似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所感到的“看不见的手”,这种虽然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牛顿着迷,也使亚当·斯密着迷,曾经使亚当·斯密尝试着像牛顿建立经典力学王国一样建立一个经典经济学王国。但人类世界的复杂多样性,使他最终从“供—需”平衡入手,走了一条更容易走通的道路。
让我们从能量信息场的角度,研究这只“看不见的手”,探索一条经济力学之路:
首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也来提出几个前提条件,虽然最后大家可能会发现这些条件不一定是研究经济学必须的,但当前提出来可以使我们省略许多语言。
⑴ 理性经济人假设。假定市场交易中的个体都是自私、自利、理性投资的人(爱心、善良、利他、奉献、怜悯、善素质、善互作用力等概念可以排除)。
⑵ 人类对财富、资源的需求完全是由于性相互作用力的原因,或说性相互作用力是产生经济力学的根本原因。
⑶ 由于性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特性,因此,经济互作用力也表现出这些特性。
⑷ 人类对财富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体“生存”需求消费层次,二是个体“储备、储蓄”需求消费层次,三是个体交易需求层次。其中第一、第二层次为非交易需求部分。
⑸ 货币为群体公认的财富、资源度量码(符号),为虚拟财富或虚拟能量信息场。价值为能量信息场(包括个体或财富、资源)对群体产生互作用力大小的度量值;价格为某种财富、资源(或个体)在交换过程中对双方吸引力的均衡度量值。
⑹ 效用是由于个体吸引力得到实现(满足)而产生的个体感受,是能量信息场做“功”的度量;明晰的产权能实现完全的效用,不明晰的产权不能实现完全的效用。财富的分配由参与分配的各方吸引力的大小决定,吸引力大者分配资源多,小者分配资源少。
⑺ 财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能产生价值(劳动服务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互作用力而产生价值,劳动产品作为财富而产生价值)。
⑻ 当善互作用力常数Q、性互作用力常数q未确定之前,价值量无法准确测量。
一、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及现象
人类吸纳财富公式为:N=e×N'×S
其中:N为人类个体吸纳相关财富量(群体内可用以生存、储蓄、交换的资源、能量信息场)S后的衍生相关性素质量,N'为吸纳相关财富前个体生命相关性素质量,e为相关财富量与衍生相关性素质量的转化系数。
作为经济现象中的个体,通常可视N'为一常数,则K=e×N'也为一常数。则N与S为一正比例曲线,即N=K×S。
此曲线即为群体中个体对财富(产品、资源)的吸纳曲线,K为曲线的斜率,也是个体对财富的心理需求曲线。该曲线表明,群体中个体对财富的心理需求是正向无限延伸的,与财富量成正比,表明人类对财富心理需求欲望的无限性。
由于生命能量信息场“稳定生存”的实际消费需求,可以设某一时期群体(个体)对某种财富的最大实际消费需求量为常数X(或x),如图5-1中S(B)部分。
生命能量信息场在满足当前生存消费需求后,为防止生老病死(性素质降低)、四季变化、资源消失所做的“储蓄性”(补充性)消费需求;可以设某一时期群体(个体)的最大储蓄性(补充性)消费需求为常量Y(或y),如图5-1中S(A)部分。

图5-1 人类吸纳财富曲线
除群体(个体)“生存”实际消费需求、储蓄需求以外,群体(个体)吸引或产出的财富、产品都将用于与其他群体(个体)交易,以满足更多方面的需求。如图5-1中大于A点的部分,为交易区域。而其他群体(个体)的交易曲线恰为反向的需求曲线。即在交易中,群体(个体)甲的需求,恰为群体(个体)乙的供给,同样,群体(个体)乙的需求也恰为群体甲(个体)的供给,由此才能形成交易。
如图5-2所示,供给、需求曲线可能会由于K值的变化而产生绕O点的转动,即由于生命相关性素质量N'的变化而产生转动。

图5-2  需求曲线绕原点转动
如图5-3所示,OB部分为对财富的吸纳值,当S1为货币(货币是一种虚拟财富,也就是一种虚拟能量信息场)时,即为“吸纳”的货币值,同时也为“供给”的商品(如黄金)数量。

图5-3  财富吸纳曲线
假设群体(个体)甲提供商品(黄金),需求货币,群体(个体)乙提供货币,需求商品(黄金),则甲的吸纳曲线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曲线,乙的吸纳曲线形成对货币供给曲线。如图5-4所示,横轴正向为货币,反向为商品。正向曲线为甲群体(个体)对货币的吸纳需求曲线,也可表述为甲群体(个体)对乙群体(个体)的商品供给曲线;同理,反向曲线为乙群体(个体)对商品的吸纳需求曲线,也是乙群体(个体)对货币的交易供给曲线。

图5-4  供给—需求曲线
由此可得群体交易中对商品(货币)的供给需求曲线。
对于曲线N1=K1×S1,图中OB部分为吸纳货币S1值,同时也为“供给”的商品数量。对于曲线N2=-K2×S2,O'B对应“供给”的货币值,同时也为“吸引”的商品值。
考虑到实际“生存”消费需求和储蓄需求部分不参加交易,“供给—需求”曲线应将这部分去除。
供给—需求曲线也可表示为图5-5。
图5-5表示某商品(如黄金)在交易过程中,当该商品对双方可转化的性素质量相等时,通过交易,甲方所供给的商品数量(需求的货币数量)OB,以及乙方所供给的货币数量(需求的商品数量)O'B。OC为商品(或货币)所转化的性素质量。

图5-5  供给—需求曲线
由于交易均衡点A处,性素质量N1、N2相等,N1=N2
K1×S1=-K2×S2,
因为价格为单位商品的货币数量,即:
价格=
当K1等于-K2时,价格=1,供给需求曲线斜率相等,OB=O'B。甲方所供给的商品数量等于乙方所需求的商品数量,甲方所需求的货币数量等于乙方所供给的货币数量。此状态为一稳定均衡态。
当K1<-K2时,价格>1,OB>O'B,需求货币数量大于供给货币数量,需求商品数量小于供给商品数量。(通货紧缩)
当K1>-K2时,价格<1,OB<O'B,需求货币数量小于供给货币数量,供给商品数量小于需求商品数量。(通货膨胀)
⑴ 当供给曲线不变时,K1不变,需求曲线随K2值的改变而转动。
①需求曲线由于K2值增加而顺时针转动,如图 5-6所示。
若起始点A'处:

图5-6  需求曲线随K2值增加而顺时针转动
-K2'<K1,
价格=- <1
OB'<O'B'
此点“供商品(黄金)数量小于需商品(黄金)数量,供货币数量大于需货币数量”。
K2增加,A'点转到A点,此过程使商品(黄金)价格提高,货币供应减少,需求增加;商品(黄金)供应增加,商品(黄金)需求减少。
当转到A点处,价格=-K2/K1=1,系统达到均衡。此点“供商品数量等于需商品数量,供货币数量等于需货币数量”。
当K2继续增大,曲线继续向A"点转动,
价格=- >1
OB">O'B"
此点“供商品(黄金)数量大于需商品(黄金)数量,供货币数量小于需货币数量”。
此过程群体相关性素质量N增大。意味着经济中由于需求商品(黄金)者性素质增高所引起的群体性素质增高和经济波动。
② 需求曲线由于K2值减小而逆时针转动,如图 5-7所示。

图5-7  需求曲线随K2值减少而逆时针转动
若起始点A"处,-K2">K1,
价格=- >1
OB">O'B"
此点“供商品(黄金)量大于需商品量,供货币量小于需货币量”。K2"减小,从A"点转到A点,此过程商品(黄金)价格降低,商品供应减少,货币供应增加,需货币减少,需商品增加。
当转到A点处,价格=-K2/K1=1,系统达到均衡。此点“供商品等于需商品,供货币等于需货币”。
当K2继续减小,曲线继续向A'点转动,
价格=- <1
OB'<O'B'
此点“供商品(黄金)数量小于需商品(黄金)数量,供货币数量大于需货币数量”。
此过程群体相关性素质量N减少。意味着经济中由于群体中需求商品(黄金)者性素质降低所引起的群体性素质降低和经济波动。
⑵ 当需求曲线不动时,K2不变,供给曲线随K1改变而转动。
①供给曲线由于K1值增加而逆时针转动,如图 5-8所示。

图5-8  供给曲线随K1值增加而逆时针转动
若起始点为A"处,-K2>K1",
价格=- >1
OB">O'B"
此点“供商品(黄金)数量大于需商品(黄金)数量,供货币数量小于需货币数量”。
随着K1增加,A"点转到A点,此过程该商品价格降低,市场供商品(黄金)减少,需商品(黄金)增加;供货币增加,需货币减少。
当转到A点处,价格=-K2/K1=1,系统达到均衡,此点“供商品(黄金)等于需商品(黄金),供货币数量等于需货币数量”。
当K1继续增大,曲线继续向A'点转动,
价格=- <1,  OB'<O'B'。
此点“供商品(黄金)数量小于需商品(黄金)数量,供货币数量大于需货币数量”。
此过程群体相关性素质量N增大。意味着经济中由于群体中供给商品(黄金)者性素质提高(例如罢工)所引起的群体性素质提高和经济波动。
②供给曲线由于K1值减小而顺时针转动,如图5-9所示。

图5-9  供给曲线随K1值减小而顺时针转动
若起始点为A'处,此时-K2<K1',
价格=- <1,OB'<O'B'。
此点“供商品(黄金)数量小于需商品(黄金)数量,供货币数量大于需货币数量”。
当转到A点处,价格=-K2/K1=1,系统达到均衡,此点“供商品等于需商品,供货币等于需货币”。
当K1继续减小,曲线继续向A"点转动,
价格=- >1,OB">O'B"。
此点“供商品(黄金)数量大于需商品(黄金)数量,供货币数量小于需货币数量”。
此一过程群体相关性素质量N减小,意味着由于群体中商品(如黄金)供给者性素质量减小所引起整体相关性素质量降低或产生的经济波动。
以上各种模型都对应经济周期的一种形态,但对于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本文认为是由于群体中供给、需求者对某种商品吸纳、转化的性素质量变化所引起。群体性素质量增加,需求增加,经济活跃。群体性素质量降低,需求减少,经济衰退。群体中供给、需求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群体性素质量的变化,引起群体性素质量变化的原因有许多,如战争、瘟疫、自然灾害、政治等。伴随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群体性素质量都在发生改变,政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息息相关,GDP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带来群体内部社会、经济、政治的一系列变革等等,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群体性素质的变化所引起。
当前许多科学家试图证实,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不但导致地球气候、潮汐、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变化,而且与人类自身流行性感冒、精神疾病、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以及经济周期有关。这些研究和发现,与本文“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可以相互印证。如果通过研究发现,像月球引起大海潮汐变化一样,太阳黑子的周期性也可以导致生命群体“性素质量”的周期性变化,则我们可以证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也是导致人类经济危机、群体性疾病(免疫力降低)周期性流行和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研究地球生物的周期性现象都有借鉴意义。
二、供给需求曲线的推导
下面用能量信息场理论来推导经典经济学最常用的“供给需求曲线”,这一曲线是西方经济学家武器库中最得力的武器。在西方经济学家那里,“供给需求曲线”是从人们日常交易中总结出来的,即发现人们的交易中“供给商品”和“需求商品”的数量随着价格而变化。然而我们也可以从能量信息场理论出发来推导“供给需求曲线”。
图5-10中:N1=K1×S1为个体相关性素质对相关财富吸纳曲线。

图5-10  财富吸纳曲线
因为个体在市场中通过合法交易(而不是通过其他非法手段),吸纳货币或商品等资源,因此,个体吸纳财富只能是或者吸纳货币付出商品,或者吸纳商品付出货币(或者吸纳甲商品付出乙商品)。
假设我们考虑甲、乙两人的交易,甲吸引货币提供商品,乙吸引商品提供货币,则甲、乙的交易图形为图5-11。

图5-11 交易均衡图
交易均衡点为A,A点处性素质量N1=N2,甲方付出的商品量为S1=OB,乙方付出的货币量为S2=O'B;因为价格为交易中单位商品的货币量,所以:
交易价格=  = 。
又因为N1=K1×S1,N2=-K2×S2,而A点N1=N2,
所以:
=-1,  =- ,即交易价格=- 。
交易价格等于引力曲线斜率的反比。
由图5-12可知,当K1不变,货币吸纳曲线N1=K1×S1不动。
当K2增大(由于生命相关性素质量N'或财富性素质转化率e增大)时,N2转动到N2",A到A"点,B到B"点。

图5-12  需求曲线随K2值增大而顺时针转动
此时:价格=- ,升高;供给商品数量OB到OB",升高;
同理,K2减小,价格降低,供给商品数量降低;
价格与供给商品数量的对应关系表现在价格、商品数量坐标系下,描绘的是“供给曲线”,如图5-13所示。

图5-13 供给曲线
当图5-8中K2不变,商品吸纳(需求)曲线
N2=-K2×S2不动,
价格=  =- 。
当K1增大时,价格降低,A点到A"点,商品吸纳(需求)数量O'B到O'B",增大。
当K1减小时,价格提高,A点到A'点,商品吸纳(需求)数量O'B到O'B',减小。
价格与商品需求数量的对应关系表现在价格、商品数量坐标系下,描绘的是“需求曲线”,如图5-14所示。

图5-14 需求曲线
当出现交易时,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一定有交集,此交集曲线即为“供给—需求曲线”,如图5-15所示。

图5-15 供给—需求曲线
在推导“供给—需求曲线”时,我们曾假设相关性素质量(N)为常数。实际相关性素质量(N)为一经常变化的量,甚至每个人在每一天的每一时刻都在变化,每个人的相关性素质量会根据自身的生活规律不同而不同。
人们常常会发现,在一天的市场交易中,早、中、晚(周一或周末、假期开始或假期结束等)交易的价格是会随人们的性素质改变而呈现规律性改变的。
人的一生各个时期他们的“性素质”变化也有规律性,根据国外研究,人类的性素质在一生中呈“梯形”变化,五十岁左右出现明显衰减期。人之将死时,其性素质降低,出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现象。
一般而言,由于大自然(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运动变化对市场中“买者”和“卖者”的影响是相同的,人们对这种影响不易察觉,但具体到每个个体而言,其性素质较低时所进行的交易一定是比较吃亏的。“商场如战场”,良好的“性素质”状态,是保证有利交易的重要方面。
战争时期,人们性素质高度增强,通常为非正常交易。战败国性素质量普遍低落,割地赔款是必不可少的。战争激发了交战国人们的性素质,也使战后经济活动、生产能力普遍提高,社会进步加快步伐。
三、性素质量与赚钱能力成正比
英美科学家调查发现,人一生的幸福感变化呈现U型曲线,儿时和老年最快乐,中年却跌入低谷,出现常说的“中年危机”。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英国华威大学和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经济学家,对80个国家200万人的心理健康数据进行了研究。
华威大学说,英国男人和女人会在44岁左右,出现幸福感陷入最低点的状况。但在美国,男人和女人的情况就差别很大;对美国妇女来说,一生最不快乐的时期,发生在40岁左右,而男人是在50岁。
人生幸福感出现U型的走势,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而且中年时期出现的沮丧,跟婚姻状况、工作改变、收入或有没有孩子都没关系。
研究者之一的奥斯瓦德说:“进入50岁后,大多数人会慢慢走出低谷。当你70岁时,假如身体没有出大问题,你的心境就会恢复至20岁时那么快乐。”
他认为,“认识到这种感觉在中年期是正常的,也许能帮助一些人较好地度过这段时期。”
中新网2009年1月31日电
由图5-16可知,人的一生性素质量的多少与生命年龄的关系呈梯形关系,这种梯形关系是与生命

图5-16 性素质量随年龄变化图
自组织中能量信息场的积累过程呈正相关的。当能量信息场进入成熟期(0~17岁左右),达到高峰期(17~35岁),转入稳定期(35~50岁),步入衰退期的过程,性素质量的多少,与科学家们得出的人类幸福指数呈U型状态变化的结论相符合。当性素质量进入成熟、高峰期后,人类的欲望和烦恼都进入生命中的最大化时期,所以幸福指数与性素质量呈负相关。
从经济学来讲,有科学实验证明,性素质量的多少与赚钱能力呈正相关,所以人也表现出“经济动物”的一面。
无名指越长赚钱越多?
英国研究员发现,在分秒必争的金融交易中,那些无名指越长的交易员,他们所赚取的钱越多。
研究报告显示,无名指最长的数名资深交易员,他们所赚的钱是无名指较短同事的三倍以上。
报告认为,一个人的无名指与食指相比较长,可能是在胎儿时期受到较多的男性荷尔蒙或称雄性激素的刺激,这促使他们日后专注力和直射反应较强,对突然间必须作决定的作业方式有利。
这项剑桥大学的研究报告刊登在《全国科学院学报》月刊。
负责报告的科茨和参与工作的研究员因此认为,不论一名交易员对市场的认识有多少,是否能够赚到钱大部分是决定于生理因素。
报告说:“出世前曾经暴露在高水平的雄性激素之下与交易员事业上成功和持久性有关,显示在金融市场上的成功决定于生理特征多过理性期望。”
之前,也有针对手指长度与暴力倾向、生育能力、运动能力、自信程度、反应敏捷度之间是否有关系的报告。
剑桥大学这次调查了44名在伦敦交易所工作的男性,有数人是每年赚超过400万美元的交易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全都需要作出迅速的反应和决定。研究员分析了他们手指长度和过去20个月来业绩表现之间的关联。
结果显示,无名指最长的交易员平均赚得82万8000美元,无名指最短的交易员却只赚15万4000美元,而一般平均是赚53万7000美元。
伦敦路透电2009年1月14日
四、关于边际效用递减定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又一基础性理论。现在我们用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来对其加以解释:
首先,我们定义:效用为生命能量信息场“缺失能量”获得补充的过程。消费品为能给予生命能量信息场“缺失”能量提供补充的能量。边际效用为单位消费品所产生的效用改变。
如图5-17所示,当前能量信息场能量为E,该能量场为“缺失能量场”。通过补充消费品数量S后,S可转化为E"的能量。补充“缺失”能量后的完整能量信息场能量为E'。

图5-17  “缺失能量场”补充消费品S满足效用
生命能量信息场满足效用的过程为自身吸纳消费品做功过程,既吸纳消费品S并使之转化为性素质量的做功过程。
E'-E=X×(R-r)
由于:X=Q
所以:E'-E=Q
单位消费品所产生的边际效用改变为:
=Q×e×N2×
当r=R时,  = 0
即:当生命能量信息场吸纳消费品所转化的能量达到所需补充能量的边际时,边际效用递减。
五、关于无差异曲线
设消费品S1和S2是替代品,消费品组合(a×S1+b×S2)在无差异曲线上的效用为常数。
由于效用为缺失能量的补充, E'-E=X×(R-r)
X=Q×N
a×e1×S1+b×e2×S2=
S1= - ×S2……(1)
由于(E'-E)为常量正值,故该式右方第一部分为正值。
该式表示:S2越大,S1越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效用(E'-E)越大,S1越大,说明右上方的无差异曲线效用越高。
由图5-18可知,斜线:S1=- ×S2与横、纵轴的交点A、B,而曲线式(1)的第一部分为正值,表明曲线在线段AB的下方,
S1= - S2
凸向原点。

图5-18 无差异曲线
式(1)两边对S2求导,dS1/dS2为曲线切线CD的斜率,也表示为消费品S2对消费品S1的边际替代率。
=  -
表明消费品S2对消费品S1的边际替代率,与组合中S2的商品数量b的多少有关,b越多,S2对S1的边际替代率越小。
以上结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结论相同,但比效用理论更清晰,而效用理论只是一种经验性的总结。
六、经济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
学过西方经济学的人都熟悉图5-19所示的“循环流向图”。
这张图表明了家庭、生产要素市场、企业、物品与劳务市场间各生产要素的流转情况。
如果我们将劳动看作这一封闭群体中的个体所做的功,将其他生产要素(资本、财富、矿产、土地)看作不同的能量形式,则这一循环流向图反映的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图5-19 能量转化与守恒图
首先,生产要素从家庭所拥有的能量形式,通过生产要素市场这一“场”的转化,转换为企业的生产投入这一能量形式;再通过企业这一“场”的转换,转变为物品与劳务的“能量或做功”形式;再通过物品与劳务市场这一“场”的转换,转变为家庭所拥有的物品与劳务。设货币为“虚拟能量”,则:
真实能量流程为:
生产要素(能量1)=生产投入(能量2)+生产(做功1)=物品(能量3)+劳务(做功2)=生产要素(能量4)
虚拟能量流程为:
支出(虚拟能量1)=收益(虚拟能量2)=工资、租金、利润(虚拟能量3)=收入(虚拟能量4)
由于现实社会不是一个严格封闭的系统,必然与外界存在能量耗散和能量吸收,由于人类的进化、进步,吸收能量必然大于耗散能量,这就是人类发展螺旋式上升的根源。从人类坐标系来观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和人类过去在螺旋式上升,从全球乃至宇宙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存、发展、经济活动,都遵循“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制约。
七、关于“囚徒困境”
经济学教材有一节“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博弈”称为“囚徒困境”,说的是两名犯罪分子甲、乙面对审问,最终作出是否交待罪行的选择。
该“博弈”的前提是:两名犯罪分子互相不能“串供”,他们有四种选择结果:
⑴ 甲交待,乙沉默,则甲自由、乙处重刑。
⑵ 乙交待、甲沉默,则乙自由、甲处重刑。
⑶ 甲、乙都交待,甲、乙都被处中间刑罚。
⑷ 甲、乙都沉默,甲、乙都处轻刑。
在此前提下,甲、乙的最佳选择是都交待,为第三种选择,被处中间刑。
对此博弈,本文的分析为,甲、乙为两个既有“善素质”,又有“恶”素质的个体,“善素质”使两者“合作”、共谋、团结,从而保持沉默。“恶”素质使两者出卖、倾轧、背叛、伤害,从而互相交待。当两者“善素质”互相关信息(如串供)被中断,两者只有“恶”的选择最优,而这种个体最优的选择却是双方最差的结果。只有“善善”才能双赢,“恶恶”相报是双方最劣的结果。
当系统选择可以进行多次选择时,也就是信息可以反馈时,“恶恶”的结果可以达成最终“善善”的选择。
首先,单方面的“善”,只会被伤害,不足取。“善”而被伤害的一方(如果双方“在”组织,则组织会出面),必然加倍“报复”、“惩罚”先“恶”的一方,使之下次不敢为“恶”。双“恶”的结果又是最差的,所以最终的选择只能是双“善”。此时,“组织”的选择是正确的,最终的选择也是正确的。
在这里,“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在信息不完整情况下指导选择的指南和最终必然结果。而组织存在的作用也可以减少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和代价,是“组织”存在的必然要求。
由此而分析一个社会中,人们如何行使自身的“善”、“恶”。
每个正常人都是带有“善”、“恶”能力的个体,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时,如何合理使用自身的“善”、“恶”,既不被伤害,又能得到双赢,实现价值(幸福)最大化,人们也有四种选择:
⑴ “恶”、“恶”相向,强者称雄,胜者生存。
由“囚徒困境”可知,这是一种“双输”结局,“排斥力”互相抵消,能量耗散。
⑵ 以“善”对“恶”,“善”者受伤害,被“消灭”或“变本加恶”。
⑶ 以“恶”对“善”,短期看“恶”者得利,长期看存在被伤害者加倍报复或被“组织”、“政府”惩罚的代价。
⑷ “善”、“善”相向,实现双赢,共同生存。但首先为“善”者存在被可能的“恶”者消灭、伤害的危险。
封闭系统中,自然生存状态下,每个人都会存在这种“囚徒困境”的选择。
当信息不能充分沟通、对方“善”、“恶”信息不能被准确感知的情况下,人们必然选择第一种,“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提防、戒备、对立总是避免被伤害的首选。即使“互不两立”,也比被消灭出局强,说不定还能胜出呢。
但以“恶”开始,常常以“善”结束。长期“平手”、“对立”局面消耗双方大量“能量”和“性素质,使双方“性素质量”降低,各自存在的“善素质”抵消“性排斥素质”而表现出“和解”、“合作”、“言和”意愿,最终“握手言和”、“不打不相识”、“和平共处”、“共存共荣”。
当信息沟通得知对方并无“恶”意,己方通常会做出“善”意表示,达成双赢局面。
所以,自然状态下,信息不完全时,会存在从“恶”到“善”的过程(也可能是从“恶”到“恶”的过程,因为“善”被消灭了。但“恶”总有尽时,“恶”会面向另一个“恶”,直到“被消灭”、“被抵消”、“被不可抗力”报应,或自身“性排斥素质”衰减而不能为“恶”)。由于性排斥素质的不稳定性,“善”终归战胜“恶”。但这一过程是很痛苦的,也可能是较长期的过程。因为人类生命期的有限性,人们感到的往往是人生的一个片断,感到的往往是“恶”者得利,“恶”者胜利;“善”者失败、被伤害、遭受痛苦、有被消灭的危险。由此人类曾长期陷入一个“冤冤相报”、“恶恶不休”的境地,如春秋战国时期、内战时期等等。
尽快结束这种状况的途径有两条:
⑴ 信息的充分、完善和沟通,使“善”意被及时感知,使双方尽快从“双输”转为“双赢”。如中美两国和解、建交、合作,就是通过“乒乓球”传递的“善意信息”。
⑵ 组织、政府、裁判的必要性。组织、政府、裁判的存在,即甲、乙双方外力的存在,可以干预“恶恶不休”的局面。
政府的选择途径有三条:
⑴ 除恶扬善,建设和谐社会。
⑵ “惩罚”、“限制”恶(过强的性排斥力),社会由“恶”转向“善”。
⑶ 助纣为虐,欺压善良。“善”被消灭而转为“恶”,“组织”、政府、裁判失去存在的意义,解体。
所以,“公正”、“有力”的政府,是解除民众痛苦、建立和谐双赢的必要保证。
八、关于“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著名经济学家科斯针对产权问题所提出的经济学理论。其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⑴ 产权,阿尔钦定义为“它是一个社会所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产权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预期。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动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转让权、收入的享有权。产权是否完整主要可以从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
依本文观点,产权为个体对财富(能量)的独自占有度量。
⑵ 交易成本,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它至少包括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谈判与监督履约成本。企业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在市场的交易过程中节约了市场的交易成本。
依本文观点,交易即能量交换,交易成本即为能量交换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⑶ “科斯定理”:清晰化的私有产权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通过自由市场交易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
⑷ 外部性,是外部经济与不经济的总称。指某个人、集体或组织的活动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利益或负作用。如果有自己不能享受到的利益发生时,那一部分利益就称之为外部经济或外部效益;当有自己不需负担的成本发生时,那种成本则称为外部不经济或外部成本。
依本文观点,外部正效应为放出能量,外部负效应为吸收能量。
⑸ 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在有更过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依本文观点,帕累托最优即系统内部结构最优,能耗最小。
“科斯定理”是科斯从人们的交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可以说是一个实证定理。
首先我们分析科斯定理,其成立的前提条件为:
⑴ 交易成本为零,即系统为封闭系统,且不存在能量消耗。
⑵ 清晰化的私有产权,即个人财富独自占有:
X=q
⑶ 自由市场交易,即假设双方“性素质”N1、N2相等。法制健全。
由性互作用双方动量守恒定律:
[(1+e1×S1)×N1]×V2+[(1+e2×S2)×N2]×V2'
=[(1+e1×S1)×N1]×V1+[(1+e2×S2)×N2]×V1'
则:[(1+e1×S1)×N1]×(V2-V1)
=-[(1+e2×S2)×N2]×(V2'-V1')
得到公式一:
[(1+e1×S1)×N1]×(V2-V1)
=-[(1+e2×S2)×N2]×(V2'-V1')
其中:V1、V1'为互作用前双方运动状态,V2、V2'为互作用后双方运动状态,上式表示冲突或交易后系统性素质状态与交易前系统性素质状态守恒,冲突或交易后相关“性素质”较高的一方状态的增加量等于相关“性素质”较低一方状态的减少量,资源向相关性素质较高的一方转移。或表述为:封闭系统内所发生的冲突或交易行为,当冲突或交易成本(能量损耗)为零时,即系统产生的外部性为零。双方冲突或交易前后一方的外部成本(能量减少)完全转化为另一方的外部收益(能量增加)。即封闭系统的能量交换守恒。
以上公式不仅限于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也包括非正常的交易如暴力、欺诈、甚至战争掠夺等互作用行为。
当交易双方相关“性素质”相等时,即N1=N2时,
得到公式二:
(1+e1×S1)×(V2-V1)
=-(1+e2×S2)×(V2'-V1')
或表述为:双方财富(能量)和财富转化率不均等的冲突或市场交易行为,互相关财富(能量)和财富转化率较少的一方通常状态改变量较大,互相关财富较多的一方通常状态改变量较小。
一般在法律制约下,市场交易双方能实现自愿交易而不是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或欺诈抢夺。这是一种能够保障自由意愿的市场交易。当双方性素质接近或法制健全、太平盛世、童叟无欺时,基本能实现这种正常市场交易行为。此时交易仅与双方互相关财富状态有关,百万富翁与乞丐的交易后者总处于弱者状态,贪婪、奸诈之人与厚道、诚实之人的交易,后者总是处于吃亏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交易中交易方总要尽力表现自身交易能力,使交易天平向自身倾斜。常言所谓客大欺店、店大欺客。
当交易双方互相关财富及财富转化率接近或相等时,即S1=S2、e1=e2时,
得到公式三:
V2-V1==V1'-V2'
这是一种近似乌托邦式的理想状态,原始社会、淳朴民族内部诚实守信的交易、未来大同社会,会出现这种交易状态。此时个体状态的改变仅体现为个体需求偏好不同,通过交易使双方需求偏好都得到了改善,实现了帕累托效率。
由以上分析可知,产权清晰即S1、S2完全可交换,交易成本为零即系统互作用过程不考虑能量损耗。科斯定理即:封闭系统内部,当互作用产生的能量损耗为零时,由于动量守恒原理,内部实现帕累托效率,外部效应为零。以上推导就是“科斯定理”的由来。
第六章  对艺术解密
一、艺术是什么?
本文认为,艺术是作者所创造的能带给观者思想变化、情感改变的善信息场和性信息场。
艺术三要素:作者、媒介、观众。
艺术与一般意义上“信息沟通”的主要区别是:
⑴ 此能量信息场是完整的,由作者预先设计好,能带领观众完成一个“感受”过程的“作品”。
⑵ 此能量信息场是诉诸观众的“感情”而不是“知识”,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感情“共鸣”,即作者的“能量信息场”对观众自身所具有的“能量信息场”的唤起、增强、引领。
⑶ 封闭环境下作者的“能量信息场”能对观者产生较强的“共鸣”效果
⑷ 该能量信息场传递的信息主要是“性素质信息”,包括“性吸引信息”和“性排斥信息”。
⑸ 该能量信息场传递的信息也包含“善素质信息”。唤起“善素质信息场”可以使作品保持长久的魅力。
⑹ 这个场可以包含“知识信息”,但不应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
⑺ 作者应该根据观者群(受众群)的不同而针对性地设计作品。
科学研究是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公式,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它必须是可重复、可检验的。而艺术恰恰相反,评判艺术性高低需要依靠评判者主观感觉,即作品打动评判者的能力(即对评判者感觉产生高相关性、高共鸣性)。艺术表演、展示的过程也是能量信息场传达、传播的过程,艺术作品使观者感觉相关性越强、变化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则艺术性越强、水平越高。
如果说科学是做减法,艺术就是在做加法。艺术性越高的作品,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越给人深不可测的神秘感。根据一套解读密码,一件艺术品应该是一座内涵丰富的信息库。艺术家就像一个魔术师,变幻莫测,眼花缭乱,使人心驰神往而身不可及,像一座迷宫和宝库而叹为观止。同一件艺术品对不同观者产生不同的感染力,互相关性越高的观者对同一件作品评价认同感较一致。
一味使用性素质诉诸人感官刺激的作品是肤浅、低级、庸俗、水平不高的作品,伟大的艺术品无不充满神奇、奥妙、丰富、迷幻甚至诡秘色彩,信息丰富,内涵深邃,思想深刻,层次清晰。艺术不是知识的堆积,它主要目的不是增加人的知识,而是通过对人的性素质、善素质发生相关性而引起人的“爱、恨、情、仇、恐惧、愤怒”等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能促进观者性素质和善素质的分泌,给他们带来刺激和愉悦、美感,是一种人类本质的内在需求。
音乐家的手段是音符,通过声音频率、音量、旋律的变化产生美感,打动听众。声音的频率、音量、旋律变化为什么能使人产生情绪变化,他们对男人和女人听众是否产生同样的效果,音乐与人类甚至动物、生命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正如“人类爱情密码”一文所揭示:由雄性激素决定的雄浑深厚的声音也有同样的魅力。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大卫·范伯格通过对坦桑尼亚的哈扎部落研究发现,男性声音越低沉雄厚,孩子就越多。    多项研究中,他们已经发现,女性认为低沉的男性声音更有吸引力,认为这种男性更加健康、更有男子汉气概。与此相反,男性喜欢“女高音”,认为嗓门响亮的女性更加有吸引力、更有女人味。
由此我们可知,声音的频率变化对应着男女性素质。女性的高频对应着女性较高的性素质量,男性低频对应着男性较高的性素质量。女性高频对男性会产生较高的“性吸引力”,引起男性“性素质分泌”;女性高频对女性会产生较高的“性排斥力”,也会引起女性“性排斥素质分泌”。同样,男性低频对女性会产生较高的“性吸引力”,引起女性“性素质分泌”;男性低频对男性会产生较高的“性排斥力”,也会引起男性“性排斥素质分泌”。声音频率与“性素质”的这种对应关系,是音乐家用来调动人们感情变化的魔力棒。否则就不能理解为什么音乐有这样大的魔力,能使众生神魂颠倒。
声音频率、音调也对应着生命能量信息场的性素质,大自然中充满鸟语虫鸣,山野中回荡着动物们高亢的吼声,甚至植物对音乐都能动情,声音频率、音量中所传达的“性素质”信息、“善素质”信息,专家们未来会一一解开。
相比较音乐家,画家们的魔力棒就是形象、色彩、线条和笔触。
线条和笔触都是作者自身能量信息场在画布、宣纸上留下的痕迹、信息,它表达了作者对所表现能量信息场的理解深刻程度。中、西方两种能量信息场都包含了非常深邃的历史、现代、群体、个体、文化、思想、种族、性别等等信息,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是传递和包含了大量信息的信息场。解读这些信息也必须沿着作者的来路、“心路”、感受、思想去追寻。
中国的古人选择了“墨”来表现世间万物,有“墨分五色”理论来高度抽象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变化,用舍弃“形”的细致刻画和描述,来追求“意”的更高境界。
女人穿红衣更易让男人爱得“发狂”
在惊心动魄的西班牙斗牛中,斗牛士总是舞动红布让牛发狂。而女士们不妨学学斗牛士,如果你想让男人为你“发狂”,一定要穿上红色的衣服!美国学者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穿红衣或者带红色的女人更吸引男人。
据英国媒体报道,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Personality andSocialPsychology)上。研究人员对100多名年轻男子进行了调查,他们中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调查方式是让男士们分别看一些女人的照片,然后就她们的美丽程度、愿意吻她们的程度以及愿意与她们发生性关系的程度进行打分。
首先,研究人员让他们看同一个女人的照片,但是照片的外框颜色不同,有红色、白色、灰色和绿色的。尽管照片中是同一个女人,但是男士们认为带红框照片中的女人比其他颜色的更有吸引力。随后,研究人员让受访男士看同一个女人穿不同颜色衣服的照片,有红色和蓝色的,结果再一次印证了男人们对红衣女人强烈的偏爱。
在被问到“如果你与照片中的女人约会,而你钱包里有100美元,那么你愿意为这次约会花多少钱”时,男人们的选择还是一样,他们愿意为穿红衣的女人花更多钱。此外,研究人员还说,红色只是影响男人如何评估女性吸引力;但在评估女人的智慧和善良方面,红色则不影响男人们的看法。
该项目负责人、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鲁·埃利奥特表示,虽然这种“红色警报”也许是历来把红色与爱联系在一起的男权社会的产物,但它也许缘于更原始的生物学基础。埃利奥特指出,人类遗传与较高级的灵长类动物有相似性,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一些雄性灵长类动物更容易被露出红色的同类雌性吸引。比如说,当雌性狒狒和雌性黑猩猩快排卵时会露出身体上的红色部分,这是在向雄性发出交配信号,而雄性显然无法抗拒这种“诱惑”。埃利奥特表示,男人们对红色的“狂热”可能是基于生物学上将红色看做是吸引暗示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但是“红色本能定律”并不适用于女性,研究人员也对一组年轻女性进行了类似的调查,让她们评估照片中穿不同颜色衣服女人的漂亮程度。结果发现,红色并没有影响女人对其他女人漂亮程度的看法。此外,男同性恋者和盲人男子不在该研究之列。
千龙新闻网2008-10-30讯 来源:中国日报网站
由上文可知,红色是使男性产生“性吸引”的色彩,红色能使男性“性素质分泌”。而黑色是使男性产生“性排斥”的色彩,黑色带给人们的感觉是“杀气”、“压抑”、“阴沉”、“敌对”,黑色“骷髅旗”、“墨镜”、“黑社会”、“黑手”等等,带给人们的都不是美好的联想。
“黑、白”两色是中华民族表现对立、统一事物的两种主要色彩。社会等级分“黑白两道”、围棋分“黑棋、白棋”、太极图也是用“黑白”两色交互共存来表现的。黑色代表力量,中国古人“尚黑”,围棋中黑为先手。
这样一种代表“力量”、“杀气”、“排斥”的颜色,如用来表现各种美好、和谐的万物,则必须对“笔触”、“线条”、画面加以规范、束缚,用“法度”来制约黑色所表现的“排斥性”。而严谨的用笔,画面的中庸、墨色的温润、诗词题跋的补充、装裱的烘托等等,使中国画表现一种“刚中有柔”、“柔中含刚”的意蕴。所以传统中国画忌“火爆气”,用笔忌“露锋”,忌“野狐禅”等等。另一方面,刻意和过分的“法度”约束,束缚了中国画的生命力,像给女人“束胸”和裹“小脚”一样,成为一种“病态美”,失去了书画作品表现健康、鲜活、多彩生命能量信息场的意义。
二、关于中国书画艺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存、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积淀——中国书画,凝聚了无数代精英、智者、仁人的心血,源远流长。曾几何时,一些到西方留学的探索者试图用西方绘画理论来代替、改造中国书画,用国画材料表现西方观念。实践证明,用西方绘画材料、方式、思维来画中国画,和用中国绘画材料、方式表现西方绘画的光、影、立体感都是捉襟见肘的,这样一种绘画技巧、方法的简单嫁接,生命力是脆弱的,昙花一现,必将淹没于中华民族艺术创造、艺术实践的滚滚红尘中。
中国书画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即中华民族能量信息场)的载体和表现,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性素质和善素质。由于近代以来,中华文化被儒家思想所束缚,中华能量信息场积贫积弱,奄奄一息。反映在书画作品中,表现的正是一种病态气象。通常人们从大量的书法、绘画作品中感受不到创作者个人情感,中国传统书法、绘画一般也不主张创作者抒发个人激烈的感情,往往是在平心静气状态下创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结果。与西方画家明显不同,中国书画家往往是长寿者,其创作过程和创作结果更接近于修炼和气功,讲究功夫、功力是否深厚。除八大山人、傅山等国破家亡出家为僧为道的艺术家,徐渭等精神分裂艺术家,郑板桥等仕途坎坷艺术家,蒲华等生活潦倒艺术家,齐白石等社会底层艺术家,林风眠傅抱石等等受到社会政治环境压制的艺术家外,中国艺术史上少有个性鲜明、感情流露笔端的大家,中国书画几乎变成了接近死亡的艺术,像死水一潭波澜不惊。多少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提倡变革,以为是中华文明落后于西方文明的结果。然而引进西方绘画理论来改造中华书画的结果如何呢?大家有目共睹,是一个不伦不类的产品,影响中国一代甚至几代人。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西方文明优于中华文明,而是中国书画理论出了问题,将人们引入了歧途。
艺者,变化之道也,情感之事也。中国书画的创作过程应该是:感之于自然万物,应之于心、动之于情、运之于笔墨、表之于宣纸、达之于他人。目前的过程恰恰欠缺“动之于情”,反倒是常常提倡心静如水。一个老师带出一群风格相同的学生,学生以与老师面貌、风格一样为能事,千人一面。不提倡感情投入,不表现人类丰富的感情世界,不研究性素质,不探索艺术的真正含义,这就是中华书画固步自封、停步不前的根源。中华书画应从高层次与西方艺术进行沟通交流。中得心源,讲究意境、不求形似是中华书画的精华命脉;师徒传承、笔笔有来历、格式模式套数、对感情内心世界的禁区则是其死穴,而借鉴西画表现光、色、体积、空间则只是皮毛。
每一个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人,首先要面对“笔墨”问题,这也是当前中国画坛争论最激烈的一个问题。要不要“笔墨”?“笔墨”是什么?笔墨是不是中国画的必要条件?这些问题都引起众多艺术家的讨论。
某著名书画家说过:我看到别人画的一根线条,就知道他的功力和水平。的确,线条好坏已经成为评判一名画家水平高低、作品优劣的最重要标准之一,中国画已经变成线条痕迹学了,鉴赏家也快变成痕迹学鉴别专家了。
中国画线条最讲究“书法用笔”、“中锋用笔”,“平、圆、留、重、变”是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总结出来的标准,其要点是什么呢?一是藏锋,二是用力均衡、连贯。三是力能扛鼎、灌力。“好线条”就是控制自如、锋芒不露、均衡有力的痕迹。一张画,不论内容、题材、年代、作者,没有好的线条作支撑,就像一个古代建筑没有好的四梁八柱支撑一样。
西方画家主要依靠颜色来调整、中和画面的“场”,中国画家则主要依靠“好线条”来调整、中和画面的“场”。
如果将古人所讲的“气”理解为生命能量信息场,则画面“气韵生动”,就是画面传达的信息丰富、生动、鲜活、饱满。线条是作者用笔在宣纸上施加作用力产生的痕迹,线条就像语言一样,传递的是作者的生命能量信息。“好线条”就是满足中华文明审美标准、要求的互作用力形式,即“中庸”、“含蓄”、“持续”、“内力”、“控制”、“守拙”等等,与儒家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所以,如果不从理论基础上突破儒家文化思想的樊笼,中国书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就不可能面目一新,所谓的种种创新终究是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
出路何在,在“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在“性素质”。
人们常常将中国书画作品笼统地称之为“书画艺术”品,这是一种误区。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中国书画,记载、传递的信息主要是中华“儒、道、释”文化信息。与藏区“唐卡”、“佛像”,古代礼器、礼乐的作用一样,成为知识分子修身养性、弘扬“礼教”的一部分,无论是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都与“西方”艺术观不相吻合。将中国书画作品称之为“书画文化”更准确。
本文认为,如果希望对中国书画实现创新,应将中国书画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仍然传承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作为“儒、道、释”文化中“善素质”信息的记载、传承角色,继续发扬、延续下去。另一部分走上“中国书画艺术”之路,研究艺术规律,表现艺术形式、展示艺术魅力。
现代中国书画家也在强调运用色彩、也在尝试各种材料、用笔大胆泼辣、提倡个性张扬、表现题材更宽,恰似百花齐放。但如果没有系统、科学的艺术理论指导,喧嚣过后静悄悄,真正能流传的作品很少,大师就更少。没有思想、理论基础的创新、实践、突破,终归是能量信息的浪费。
三、中、西方绘画理论的比较
我们先来分析西方绘画理论的几个基本立足点:
1、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观
本文认为,传统西方绘画理论的主要基础从色彩学上说主要是光学理论,由于牛顿对光的分解,人们对光学原理有了科学认识。透视观点和逻辑学观点也应该是基于牛顿的万有引力规律的发现,虽然这一理论基础从没有被任何教科书中写进去。
依照善互作用力公式, P=Q
生命能量信息场之间存在互作用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规律,同样大的物体,由于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不同,我们对它们的吸引力随距离越大而越小,这就是我们视觉上产生近大远小的原因。
如图6-1所示,设由高H、宽L组成的窗口与我们距离为a,然后同样的窗口依次距离a排列聚焦于中心。

图6-1 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
假设窗口的大小用面积(H×L)来表示,则前三个窗口与我们观察者的互作用力大小为:
P1=Q×M1
P2=Q×M1
P3=Q×M1
因为R1=a,R2=a+a=2a,R3=a+a+a=3a,所以上式又变为:
P1=Q×M1
P2=Q×M1
=Q×M1
=Q×M1
P3=Q×M1
=Q×M1
=Q×M1
即与我们相距a、2a、3a的三个同样大小的窗口,在我们观察者的眼中感受分别为(H×L)、(H/2)×(L/2)、(H/3)×(L/3)的三个近大远小的窗口,依次类推。这就是近大远小焦点透视的理论根源,古代西方画家从经验中总结出这一原理,并作为支撑西方传统绘画的理论基础之一。
2、“黄金分割律”与“秤杆律”
被西方伟大画家达·芬奇发现的“美学规律”被称之为“黄金分割法”,这是达·芬奇用于绘画构图的一项重大发明,其原理如图6-2所示。

图6-2 黄金分割比例
由黄金分割法可知:y/x=x/y 则:x2=y×z将y=z-x代入,
可得:x2-z2+z×x=0
设Z=1得到:x2+x-1=0
或x(x+1)=1
解方程得到: y=0.382…
x=0.618…
z=1
同理:若小长方形面积a,正方形面积b,a+b组成的长方形面积为c
则:a/b=b/c  b2=a×c将a=c-b代入,
b2-c2+c×b=0
设c=1得到:b2+b-1=0得到:a=0.382…
b=0.618…
c=1
达·芬奇认为将“黄金分割律”应用于绘画构图,将是最美的比例。同样,中国古代“花鸟”绘画构图讲究秤杆法,即将主体景物的重心与辅体景物的重心之间作一连线,像传统秤杆称物一样,平衡点应位于画面中心,而主要“角色”不能位于画面中心。这与黄金分割律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发现了画面作为一个能量信息场,需要给予观者一种动态平衡感才是“美”的。画面中所表现事物由于表现给予观者不同的“吸引力”或“排斥力”感觉,形成不同的“重心”,而只有将主体“场”或较重的“场”的“重心”安排在距平衡点较近的位置上,将次要“场”或较轻的“场”的“重心”安排在较远的位置上,重心与平衡点之间的距离为“力矩”,依“主体力和力矩的乘积等于辅体力和力矩的乘积”关系,即秤杆平衡关系,也即“黄金分割律”关系。
西方传统绘画经常描绘“人像”,作为人体来讲,头部是“主要互作用场”。而作为“头像”之中,“眼睛”又是“主要互作用场”,因此画面的平衡点必然不能放置在画面中心点,只能是靠近“主互作用场”的位置,才能形成“力和力矩的乘积相等”的力学原理。而“黄金分割线”恰恰能够形成这一比例关系。依次类推,当画面中出现三个或多个物体、景物时(一般归纳为主、次、再次三个),画面构图因重心关系被归纳为“不等边三角形”。
总之,互作用力场形成的“重心”力与力矩的乘积相等这一原理,是绘画艺术构图均衡“美”感的主要来源。
而有些“画家”通过画面明暗、冷暖、黑白、松紧、点线面等设计,给观者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动感”、“对比”、“反差”,造成视觉紧张和放松。或者将主题目标置于画面局部,大块留“白”设立“危局”的方法,创造一种“动态平衡”美感,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西方传统绘画建立在“近大远小”基础上的透视法到底“科学不科学”?中国古代“不科学”的表现方法到底合理不合理?西方传统绘画严格按照近大远小规律来表现,像照相机一样“科学”描绘“客观事物”。由此来衡量中国古代许多绘画,将君王描绘得很大,仆役随从被描绘得很小,藉以衬托“君王”的伟大。用以往“科学”的观点,似乎西方的表现更真实、更准确,西方美术观打败了中国传统美术观。用本文观点,中国传统美术观表现方法才是更“科学”、更合理的美术观。因为根据互作用力大小与双方相关善素质量(性素质量)大小成正比,君王、英雄与作者的相关善(性)素质量一定远远大于仆从和一般民众,将君王、主要人物、领袖描绘得更大、更清晰,安排在主体突出位置,安排在画面焦点位置,才是作者真实的“美”感。近大远小规律只适用于同等的人或物体,中国古代画家表现的正是自身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受才是最“科学”的美术观,西方传统绘画是用所谓“科学”美术观束缚、修正的人们的感觉,反而是不符合能量信息场理论的美术观。
绘画是人类生命信息场创造、传播的信息载体,体现的是个体主观感受,一切不能表达这一内容的表现形式都将被抛弃。西方传统绘画,强调准确表达、描绘,其细节表现令人叹为观止,但终因不表现作者的主观感觉、感情而被现代西方绘画所代替。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以表现创作者主观感受、主观体验、个体精神差异为主要表现内容,表达方式也随心所欲,千姿百态,注重表现个体能量信息场,这与中国古人“写意”精神是相一致的,是绘画艺术的“正途”。反观中国书画艺术领域,还存在大量描、模刻版的所谓“艺术”,师徒传承,千人一面,假画赝品,充塞市场,创新找不到出路,垃圾被当做珍宝,有识之士避而远之,社会大众雾里看花,大师们身穿皇帝的新衣招摇过市、骗人钱财。只有从能量信息场理论出发,研究人性、研究人的互作用规律,才能找到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出路。
四、艺术创作的规律
由于能量信息场产生的互作用力,是引起人们感觉、感情变化的根源,因此,由“性排斥互作用”、“性吸引互作用”、“善互作用”这三种互作用形式所引起的感情变化,如图6-3所示。

图6-3  三种互作用形成的情感区域图
图6-3将个体在不同互作用场中产生的感情分为A、B两个象限。A象限为“善互作用场”与“性吸引互作用场”形成的象限,在A象限中四个区域代表四类情感。B象限为“善互作用场”与“性排斥互作用场”形成的象限,B象限中四个区域也代表四类情感。八种情感的互相转化过程又产生了一系列衍生情感。艺术家就是导演这八种情感的魔术师。
色彩分“冷、暖”色,音阶分“高、低”音,情感分“悲、喜”,都分别对应着人类的善互作用场和性互作用场。A象限的“爱情、亲爱”区域对应着“喜”,B象限的“恐惧、悲哀”区域对应着“悲”。
图形中愈趋向水平坐标左方,悲、苦、怒情绪愈强烈;愈趋向水平坐标右方,快乐、幸福情绪愈强烈。幸福指数或快乐指数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左向右单位时间变化梯度越大,快乐指数越高。破啼为笑和惊喜的产生都是在极短时间内行为状态从坐标左方变为右方。而震惊、震怒,往往是从坐标右方状态突然改变为坐标左方状态所引起。喜剧中的包袱要据此设计,对于传递坏消息的使者来说也要考虑如何使接收者的情绪逐渐过度,减小震动。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通过设计,调动观众的情绪,达到预想的效果。无论是角色、人物、符号、色彩、声音频率,都是艺术家使用的“善素质”元素、“性吸引”元素、“性排斥”元素,对这些元素信息的巧妙设计,就能带领观众进入高潮、兴奋、压抑、释放等各种情绪体验。
艺术家只有投入全部身心,用“生命能量信息场”去感染、打动观众,才能产生优秀、成功的艺术作品。
发现规律则一通百通,艺术的魅力就在其中。
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第七章  新概念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将人类行为归纳为“亲和行为”、“攻击与侵犯”、“利他行为”等本能,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来进行解释。
对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人类需要五个层次观点的分析:
亚伯拉罕·马斯洛关于人的欲望或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的观点,得到了当前各种理论的认可和引用:
⑴ 基本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行等的需要;
⑵ 安全需要,即希望生活和生存有保障;
⑶ 社会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
⑷ 尊重感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到别人的尊重;
⑸ 自我实践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用“生命能量信息场”理论来看,第一条,基本的生存需要,是生命能量信息场自组织存在对外界能量的吸纳。第二条,安全需要,是生命能量信息场自组织持续、稳定存在,逃避外界破坏力场的能力和过程。第三条,社会的需要,包括两方面:异性之间“性吸引互作用”的需要、同性之间“善吸引互作用”的需要。第四条,尊重感的需要,指在群体中自身的“善互作用场”、“性互作用场”被感知,存在被认可。第五条,自我实践的需要,指自身能量信息场找到最大互相关方向,充分发生互作用的过程。
新概念社会心理学
以上五条,也表现了生命能量信息场沿互作用引力最大化、能量消耗最小化方向发展、进化的原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尔曾经针对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做过调研,他发现我们之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范围在360~760厘米之间,它属于人际交往中的正式距离。处于该距离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采取躲避或防卫行为。它多出现在陌生人之间,或正规场合。
社交距离。较近的社交距离是120~210厘米,多出现在个人交往中,如职场交往和商业会议;较远的社交距离为120~360厘米,一般正式的公务性接触大多保持这种距离。
个人距离。范围大约在44~120厘米之间,这个距离通常是与朋友交谈或日常同事间接触的空间距离。
亲密距离。在0~44厘米的范围内,这种距离只出现在有特殊关系的人之间,如父母与子女、夫妻、恋人。对关系亲密的人来说,这个距离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和体温等信息。
若是根据这个研究的结论,我们和亲密的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最远只有44厘米。这相当于谷歌地球图像卫星能够拍摄到的最小精确度。可是,正如泰戈尔的诗中所言,就算我们与亲密的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44厘米之内,心中却没有彼此,靠这么近有何用?
的确,物理距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两个人是否亲密,但是却无法决定它,真正决定我们的亲密关系和亲密感的,是心理上的亲密距离。
很多人也许都明白亲密距离与保持平衡的重要性,也想尝试与他人保持平衡型的距离。亲密距离不是一开始就摆好的位置,而是在互动中慢慢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要自我暴露,当双方彼此了解之后,逐渐就形成了两个人之间特定的亲密距离。
以上这项“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社会学实验,也是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一个主要例证。但是“社会心理学”将人类的亲和行为归结为“本能论”、“生存论”、“社会交换理论”;将人际吸引的基本规律归纳为:“人际吸引的邻近律”、“人际吸引的一致律”、“人际吸引的互补律”、“人际吸引的对等律”、“人际吸引中的个人特征”等多种“律”。
本文在此引用此实验只是为了证明互作用力与双方距离平方成反比的论断。
在一定时期所做的人类行为实验可以假定其个体善素质、性素质为常数,因此个体之间互作用力为平方反比函数,也即双曲线。
善互作用力:P=Q
性互作用力:X=q
设纵轴向上为善吸引力F轴,横轴为距离R轴,则善互作用力曲线为向上双曲线,性吸引互作用力曲线为向上双曲线,性排斥互作用力曲线为向下双曲线。三条曲线之和为群体中实际互作用力曲线。
公众场合,善素质相关性较小,性排斥、性吸引素质相关性也较小,善互作用曲线、性吸引曲线都为正向双曲线,性排斥双曲线为一条负向双曲线,合力曲线为善素质曲线,即较贴近两轴的正向双曲线。表现为相互间“陌生、冷漠”,互不关心,距离较大,如图7-1所示。

图7-1  公众场合互作用曲线
社交场合,善素质相关性增大,合力曲线为一条距离横轴较高的正向双曲线。表现为互相之间“亲善、友好、互动”,距离较近,如图7-2所示。

图7-2  社交场合互作用曲线
私人场合,善素质相关性更大,性排斥素质相关性更小,性排斥双曲线为一条距横轴更近的负向双曲线,而合力为一条距离横轴更高的正向双曲线。表现为“私密、友好、亲切”,距离更近,如图7-3所示。
亲人场合,善素质相关性更大,性排斥素质相关性最小,性排斥双曲线为一条距横轴最近的负向双曲线,而合力为一条距离横轴最高的正向双曲线。

图7-3  私密场合互作用曲线
表现为“亲密、亲近、亲热”,距离最近,如图7-4所示。

图7-4  亲人场合互作用曲线
也即是说,当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都处在与我们等距离的位置时,我们一定是趋向亲人,除非其他人与我们有更高的善相关(或性吸引相关)性。
群体中的人类行为可以将个体假设为粒子,由向心力公式F=m 或r=m ,相互间距离与吸引力大小成反比。吸引力越大,相互间距离越小;吸引力越小,相互间距离越大。
亲人、朋友、熟人、陌生人之间互动距离与实验结果一一对应。由于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善互作用力系数、性互作用力系数,只能给出定性图形,还不能得到定量数据。
宇宙统一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作者:罗坤生         来源:广州全息电子科技网站

18元/本    【我要订购】
许多读者来信来电反映说《宇宙统一场论》太深奥、看不懂。其实,这本书是本很通俗化的书,虽有高深的科学内容,也不失大众化的语言,只要识字,认真细看,或多看几遍,肯定能逐步明白,这已是许多普通读者来信来电所反映的事实。现有这门庞大医学的落后、无能,几千年了连感冒为何物都不明了,那众多的医学家只知眼前谋私利,根本也就不想把看病、治病的道理搞清楚。而《宇宙统一场论》已从根本上讲清楚了。病人为了自身健康,一定要下点力气来读懂它,起码基本读懂。这本书传递的是宇宙的美好信息,书本身就有巨大能量,有些读者反映说,书还没看完,病就好了,这完全是真实的。不过各人会有所区别,但好的效果是丝毫也不用怀疑的。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宇宙统一场论》在国内出版发行,这是该书公开出版的第6个版本了,又在第5个版本上作了部分增删,这次的出版才真正达到了我本人的满意。根据中外部分读者这两年的来电来信要求和建议,我这次新增了约2万字(约删一万字),如第一章的第二节,第二章的第3节,第四章部分和后记二等是新增的(部分渗加在各章节中),肯定精彩了许多。那么是不是说前几版就不必看了?应该不是这样的。即使你看任何一本,也会让你了解不少大宇宙和人体的奥秘,不过最后这版,我说得多点而已。这对于原来觉得不解“渴”和希望能再深一步了解、研究我的论著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件可喜的事情。为了帮助广大有兴趣的读者较简单明了全书内容,在此以近版为依准,作了以下概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罗坤生 2008.10.1
《宇宙统一场论》揭示了哪些科学奥秘?
1.确立“超统一场”理论的成立,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论证方法。
2002年8月17日在北京“弦理论”国际学术会上,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霍×已断言:“在物理学领域可能存在与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类似的法则,因此不太可能建立一个描述宇宙的‘大一统理论’”。已知的4种力,都是三维时空的力,单凭已知物质的实相来论证宇宙万物的“统一”,肯定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和条件,所以必须引入四维(高维)时空概念,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2.发现和论证了宇宙中应存在第5种力。
宇宙中不是只存在4种力,应该存在第5种力,我们叫它为“灵力”,是四维时空中的一种基本的力,是沟通5种力的桥梁。没有这第5种力的联系,超统一场论永远都不可能完成。
3.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实质应是灵力大爆炸。
天文学中对于这个“大爆炸”,一直认为是一种原子大爆炸或超级核子大爆炸,或含糊其词。只有灵力大爆炸才能较圆满解释宇宙的形成。
4.揭示了“宇宙背景辐射”的本质。
宇宙背景辐射,其实质应是宇宙起源后逐步形成的“宇宙统一场”能量场的反映,现有测到的“微波”仅是反映在三维时空的实物现象,真实能量要比所测数值大上亿万倍以上。
5.揭示了量子力学中“量子纠缠”的本质,创立了“突奔极速”新词汇。
“突奔极速”是四维时空物体运动的基本速度,可在宇航、宇宙通讯中普遍的应用。“突奔极速”即无论远近(亿万光年)都可瞬间抵达。
6.揭示了“时空隧道”的真相和时空隧道分布的广泛性。
在科学上尚无人敢于论述,仅有某些假设。书中对地球上层出不穷的人、飞机、船舰失踪之谜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并初步揭示了进入“时空隧道”的原理和方法。
7.揭示了“暗能量”、“暗物质”的本质。
许多书和论文、资料中都认为“暗能量”、“暗物质”是在宇宙中均匀分布的。本书揭示其分布应是网络状、并有多种形式分布,其实质就是灵力因子的密度不同。
8.揭示了“灵魂”的本质及其特性。
科学家一直认为灵魂是波光团,有一定重量,他们所作过的大量实验,观点和方法全都错了。实际上灵魂就是由“灵子”聚合成灵子团,并加有一定的信息程序编码,是没有重量的。
9.揭示了“思维”的本质和特性。
科学家一直认为“意念”、“思维”是脑电波,是按光速传播的。实际上思维产生的是“灵子流”,传播速度是“突奔极速”,不分距离,瞬间即到。
10.揭示了宇宙中的信息交流和通讯只能用“心灵传感”。
人的思维是没有速度、瞬间即到的“突奔极速”速度,是没有衰减的恒量信息交流传播。也无需繁杂、笨重的通讯设备(心灵传感即思维传感)。
11.初步揭示和创造了“思维”、“意念”的录制储存和编码。
这方面整个科学还是个空白,更不知甚至不相信意念可录制、储存、编码和再播放。
12.揭示了“外星人”的飞碟所用动力源就是宇宙能的利用(即灵子能)。
科学家设想和实验飞碟的动力源是“原子能”,或“超磁能”或“反物质能”,系列实验虽有成功实例,但无法控制,大多造成机毁人亡。从出土文物考古中发现,大约九千年前的亚特兰蒂斯王朝(大西国),就已经能够利用“宇宙能”(又称太空能)来通讯和转成热能。从出土文物中的20亿年前金属球至今还会自动旋转,几千年的人造心脏至今还会80次/分钟的跳动,实质利用的就是宇宙能。利用宇宙能方法其实很简单,根本无需繁杂、庞大的设备,甚至简单到如天方夜谭、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却永不枯竭。
13.揭示了“中医理论”、“经络”的实质。
几千年的中医理论,总是阴阳、五行之乎者也地说不明道不白,实质上,中医学说就是一门四维时空科技,经络的本质就是四维时空的物相,里面流通的是“灵子”,并通过“穴位”与宇宙统一场始终保持着联通,不停地交换能量、交换信息而从中得到能量补充。
14.揭示了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子午流注”的本质。
按量子力学的最基本原理,能量子就是物质流通的非连续性。子午流注,就是灵子(灵力因子)在经络内的流通随时间节律的变化。
15.揭示了宇宙中生命的起源和万物有灵的本质。
造物主创造万物。佛光普照,一沙一世界,一沙一如来,人心即是佛。本书对这两句话作了解译,完全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宇宙中生命起源和万物起源的本质。将信仰与科学作了最完美的统一。
16.揭示和发现了一个宇宙中生命与健康的固有法则。
生命与健康的同在。生物的再生和免疫功能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还远远不够。微小昆虫无医无药能繁衍不灭就是铁证。
17.揭示了所有“不治之症”全部都不是“病”。
现代医学所说的“病”,实质全部都不是病,仅仅是四维时空反映到三维可见时空的现象。现代医学将人类疾病分割成几十个门类,几百个科目,4万种病,实质全部仅是本质完全相同的表象差异。“病”既然都是四维时空反映出来的现象,所以用三维时空的实物药品之类是不可能将病治愈的。“不治之症”喊了几千年无所进步就是铁证。
18.揭示人类所有疾病的共性:皆是因人体生物场与宇宙统一场失调。
只要调节人体生物场与宇宙统一场同步,则万病都可不药而愈。从而也揭示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使人体生物场无时无刻地得到宇宙统一场补充。
19.揭示错误的饮食是导致人类患病最普遍和主要的根源。
也就是说,只要注意饮食,人终生可不生病,起码不患危及生命的重病。
20.揭示人、动物、植物疾病的本质完全相同,创立了“太空养殖”和“太空种植”新科技。
只要调节生物场与宇宙统一场同步,则全部疾病都可不药而愈。创造了一种科学、简单、高效的方法,可同时提高各种生物的生命力,也同时可为人、动物、植物治病,并由此使动植物获得高产。
21.利用新发现的这个宇宙法则,已在世界各地创建了“网络医院”。
几千年的医学发展,“不治之症”也喊叫了几千年。“网络医院”不接触人体,甚至不花分文,万病都可不药而愈。人人平等,首先在健康上得到了体现。社会上的看病难,医药费用昂贵,假药的危害和医疗的黑幕将不复存在,我们将这种无私的爱献给了全世界。
22.创造了一种方法,将普通自来水转变成万能药物的方法。
人们说,味精的发明将普通水变成了鲜美的鸡汤。而我们仅用简单的物理方法,就可将普通自来水变成“全息水”,这种水具有快速止痛、止血、消炎、祛病的功效,至今世界上都尚无如此高效、廉价的药物。
23.创造了“安乐死”的最科学简单方法。
现代医学提出的“安乐死”,实质是加速死亡的“合理谋杀”。而我们说的“安乐死”仍是积极的治疗,仅仅是对濒危重症病人在治疗的同时,消除药物的伤害,马上消减病人的痛苦,最科学、简单、高效、经济、人道、合于法律,并且不用花钱,最后安详离世。
24.揭示人体患病与电脑“中毒”本质上的相同。
电脑中毒实质就是电脑中原有信息的程序被入侵的信息干扰或被修改。人生病也是人体生物场受到外来信息的干扰和破坏。修复(康复)本质都是排除干扰信息和修复被干扰的程序。
25.揭示现代医学从理论到方法上的根本错误,并创立了全新的“信息医学”。
几千年来,众多医学对普通感冒都不了解,说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全都错了,为此,我们创立了以“信息治疗”为核心的“新健康学”,它是一门人人可为而且高效、简单的科学。这门科学稍作普及,人类整体的生命素质将可得到大幅提升,平均寿命至少可增加30—50岁。
按:《宇宙统一场论》的研究和论述极其广泛,是对地球现有科技的落后作了较全面的揭示,将对地球科技的发展有许多十分可贵的启示。其中有一部分,我们已广泛应用到了实际当中,只要科学家们能勇敢地承认事实,丢开陈见,创立四维时空科技,则地球科技全面而全新发展的局面将展示在我们面前。
上列前15项,还有待更多科学家的参予来加强试验和论证,而后10项,已是十分成熟的成果,早已有愈百万病人从中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