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明vs孙亚龙:应对金融危机上海会展业发展思路探析-第三章 区域发展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8:09:44
应对金融危机上海会展业发展思路探析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马红定 日期:2010年04月20日 访问次数: 8

【内容摘要】
会展业包括展览业和(各种)会议业,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巨大)庞大的产业,也是高效益、高盈利且对相关产业带动能力很强的服务业。根据展览业权威人士估算,全世界展览业产值约占各国GDP总和的1%,展会利润率大多在25%以上,如果加上相关行业从展览中的获益,展览业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则达到8%以上的水平。国际会议业同样是一个巨大的产业,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国际会议的产值约为2800亿美元。在德国、香港等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会展业已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产业带动系数达到1:9的水平。
然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以飓风般的速度席卷全球,并已波及到各国的实体经济,转变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各行业企业纷纷进入“经济寒冬”。本轮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中国的各行各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展业亦不例外。随着全球金融局势的日益严峻,上海会展业的整体发展进程呈现出放缓趋势。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贯彻中央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经济工作方针必须进一步发挥会展业的作用。本文针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剖析金融危机对上海会展业的影响,探讨上海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会展业发展现状。
国际会展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的兴盛与否已作为一项衡量国家经济实力、总体规模和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从各大洲情况看,会展经济在世界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信、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10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欧洲会展经济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会展业的后起之秀,每年举办的展览会1万多个。拉美国家相对逊色,巴西位居拉美地区会展经济国家第一,阿根廷紧随其后,第三位是墨西哥,其他拉美国家会展经济规模很小,尚处于起步阶段。非洲会展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南非和埃及,南非会展业在整个南部非洲地区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北部非洲的会展业以埃及为代表,大型展览会一般都集中在首都开罗举办,西非和东非的会展经济规模都很小。大洋洲会展经济发展水平次于欧美,但规模则小于亚洲,该地区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仅次于欧美,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会展市场,会展业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等,近年来,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亚洲的会展大国。
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统计,每年全世界举办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人数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有40万个以上,会议总开销超过2800亿美元。欧洲和美国是世界上会议产业最发达的地区,法国一年至少要办700多个国际会议,仅巴黎就占400多个,会议每年为巴黎带来7亿多美元的经济收入。美国纽约更是占了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的地理优势,国际会议连绵不断。瑞士是一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内陆小国,可平均每年举办的国际会议超过2000个,仅会议每年就吸引外国游客超过3000万人,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更使只有1.3万人的瑞士小镇达沃斯闻名全球。近年来,亚洲的日本、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等会议旅游市场发展较快,香港地区的国际会议已排到2011年。
截止2006年,全世界共有1,062个展览场地(按室内展览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计算),总室内展览面积达2760万平方米。欧洲、北美以及亚洲拥有最强的展览场地,它们拥有的展览场地数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4%、34%及12%,而它们拥有的室内展览面积占世界总量的52%、26%及14%(参见图1)。
 
图1:2006年全球展览场地数量和室内展览面积分地区示意图
现在每年在世界各地定期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和博览会有4000多个,从展会数量和规模的角度比较,每年在欧洲举办的贸易展览会约占世界总量的60%。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2/3都在德国举办。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有2000多个展览场地,每年举办的展览会1万多个,有150万家企业参展。亚洲的日本、新加波、中国、阿联酋分别是该地区的展览大国。(展览场地有5万-10万平方米108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有6个,展览项目有5000多个)。亚洲展览业的规模仅次于欧美。
部分国家的展览场地面积将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以下国家(2010年室内展览面积前十大国家参见表1)。到2010年,预计世界展览场地数量至少会增加到1,104个(室内展览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场地),总的室内展览面积可达到3110万平方米。

表1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的展览场地面积(“前十大”)
国家 2006年 2010年
 排名 面积 排名  面  积
(平方米) 新增面积
(平方米) %
美国 1 6,134,421 1 (排名未变) 6,603,033 468,612 8%
德国 2 3,112,973 2 (排名未变) 3,258,275 145,302 5%
中国 3 2,516,581 3 (排名未变) 2,969,565 452,984 18%
意大利 4 2,104,792 4 (排名未变) 2,315,271 210,479 10%
法国 5 2,010,937 5 (排名未变) 2,103,087 92150 5%
西班牙 6 1,368,634 6 (排名未变) 1,608,663 240,029 18%
俄国 11 500,220 7 (上升4位) 983,325 483,105 97%
荷兰 7 885,703 8 (下降1位) 885,703 0 0%
英国 9 615,447 9 (排名未变) 666,575 51128 8%
加拿大 8 604,291 10 (下降2位) 654,640 50349 8%
(美国)市场调查公司Business Strategies Group对2000年、2004年和2010全球展览市场规模和展览组织者收入进行了统计和预测。预计2010年,欧洲的展览会数目为9000个,与2000年和2004年持平;北美则略有上升,从2004年的13000个上升为2010年的13500个;亚洲的展览数目上升最大,从2000年的4000个,上升到2004年的5000个,2010年将达到6000个。与此同时,2000年到2010年,欧洲的展览组织者收入维持在165亿美元;北美2010年展览组织者收入则比2004年略增加10亿美元,将达110亿美元;而亚洲2010年展览组织者收入将提高最多,与2004年比增加18亿美元,将达40亿美元。
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对外资以及民营企业开放会展业的“体制放松”增长因素已经基本得到有效释放,展览企业“爆发式”增长的年代已经结束,会议、节庆等新兴会展内容有明显的发展势头,中国会展经济正从单纯的数量上的增长转变为数量和质量一起提高。
2000年以来,我国会展业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从机械、电子、汽车、建筑,到纺织、花卉、食品、家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国际展览项目。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从展览规模看,北京为全国之最;从展会数量看,上海位居全国首位。
中国目前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区域中心,三大城市在全国会展业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北京20%、上海18%、广州8%。形成了三足鼎立、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新格局。
北京市2000年展览会突破100个,2001年又有增加,而且展览会的面积不断增加。2007年北京市会展活动规模化和国际化特征明显。2007年北京市宾馆饭店、场馆承接会议21.3万个,其中,国际会议8045个,同比增长18.2%;展览项目1366个,其中国际展览355个,占全市展览的26%,会展业年收入实现81.8亿元。
从会展业的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来看,在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正在涌现出诸如“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国际汽车展览会”等一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专业化国际博览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选择在中国召开,也有利推动了当地城市建设和会展水平的提高。国际商会年会、环太平洋论坛年会、亚太法官会议、APEC会议等700多个国际性会议在上海举行,为上海赢得了国际会议中心的美誉创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会展城市发展会展业的决心更为坚定,政策法规进一步得以完善,政府管理会展经济的手段和方法也有所改变,会展业的发展与中国整体经济走向互相促进,形成宏观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局面。2002年展会增长率为28.8%、2003年增长率为7.3%、2004年增长率为8%、2006年增长率为7%、2007年增长率为10%,各地举办规模以上的展会达4400个左右。
会展经济对总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渐趋明显。2006年我国共举办各类展览会4000多个,展览经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以展览业为例,2006年全国展览业直接收入约在140亿元人民币,并由此带动交通、餐饮、通信等十多个相关产业收入1260亿元人民币。会展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据统计,南京市会展业带动经济增长2002年为55亿元,2006年达130亿元,五年间翻了一番。成都会展经济的年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20%,2006年举办的大型会展活动20个以上,直接收入15亿元,带动经济增长约150亿元。2006年长春市会展经济的直接收入8.7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78亿元,增速为20%。展览总数从2001年的2387个发展到2008年400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展览场馆已从2001年的117个,发展到2008年的300多个。总展出面积近1亿平方米,10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展会占2%,5万—10万平方米占6%,3万—5万平方米占12%,1万—3万平方米占16%,1万平方米以下的占64%。保守估计,全国展览项目直接收入500亿人民币,会展从业人员1000万人以上。
中国会展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自于不同国家、地区的各种经济实体或其他机构,通过会议和展览实现商品、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从而带动了商贸、旅游、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多种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
随着上海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腾飞,上海会展业得到迅猛发展,基础设施的高速建设和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使得各类展览公司纷纷诞生。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会展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06年是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提升阶段,特别是2004年至今,上海的会展业呈现出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发展趋势,正式进入了飞跃式的提升阶段。
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展览项目共544个,比上年的515个增长了5.6%,总展出面积707万平方米,比上年的571.9万平方米增长了23.6%。其中国际展览项目294个,比上年的309个减少了4.9%,总展出面积596.69万平方米,比上年的474.6万平方米增长了25.7%,国内展览会250个,比上年的206个增长了21.4%,总展出面积110万平方米,比上年的97.3万平方米增长了13%(参见表2)。
表2  上海展会发展趋势与规模
年份 国内展 国际展 总数 国内展面积 国际展面积 总面积
2006 171个 295个 466个 42万m2 433 m2 475 m2
2007 206个 309个 515个 97.3 m2 474.6 m2 571.9 m2
2008 250个 294个 544个 110 m2 596.69 m2 707 m2
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展览会项目数量减少了4.9%,总展出面积同比增长了25.7%。国际展会虽在数量上有所下降,但办展面积有明显提升。受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国际展会既是危机也是挑战。一方面,由于参展企业的预算减少导致境外参展商数量可能减少。另一方面,境外观众数量的增长,(参展商16.4万家,同比增长1.2%,其中境外参展商4.025万家,占比24.5%。参观总人次831万,同比下降8.4%,其中境外观众62.01万人次,占比7.5%,同比增长17%。)亦反映出境外参观企业、团体及个人对中国市场的高度关注。
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性会议255个,比上年增长5.4%,其中大型会议133个,比上年增长27.9%;小型会议122个,比上年下降11.6%(参见表3)。

表3  上海会议发展趋势与规模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总计
大型国际会议 38 79 76 104 133 430
小型国际会议 100 119 166 138 122 645
合计 138 198 242 242 255 1075
注:根据与会人数界定,大型国际会议为与会人数在100人以上的国际会议;小型国际会议为与会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国际会议(本资料由上海外事办公室提供)。
作为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之一的上海,截止2008年10月,会展业直接营业收入已逾127.27亿元人民币,并带动旅游、会议、酒店、交通、物流等10多个行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间接社会经济收入可达1150亿元,约占上海GDP总额的9%。
上海会展行业商贸属性突出,商业贸易类展会占所有展会数量的83%,远高于广州的69%和北京的53%。上海会展业作为长三角经济的“助推器”可谓当之无愧。
上海会展业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
本章节中的“外部风险”仅指上海会展行业各运营主体无法自主解决的,上海会展行业之外客观存在的对上海会展行业整体发展造成损失可能性的事项。
早在2005年,由中办、国办联合组织的“中国展览业调查”督查活动调研报告——《我国展览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宏观对策建议》公开发表。报告指出:“国家至今对展览产业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是我国会展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
随着上海会展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一系列制约行业发展的外部风险正逐步显现。行业发展规划的空白、行业监督机制的疲软、行业促进机制的缺失、行业统计信息的滞后等,已对上海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会展业是国际化关联度较高的产业,行业优化配置体制的改革和行业发展政策的建立,将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的带动,甚至国际声誉及地位的提升。客观、及时地对会展业发展的外部风险进行识别、控制和管理,是治理上海会展业发展环境的需要,是保障实现上海会展业发展与国际化接轨的需要,也是打造上海国际会展中心的需要,更是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平台。
上海会展业发展面临的内部风险
本章节中的“内部风险”仅指上海会展行业各运营主体及相关组织可自主解决,但尚未引起重视并对行业整体发展造成损失可能性的事项。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相继对在上海市境内登记注册的会员单位,开展了相关调研、统计及各项评级评估等工作。围绕由场馆方、主承办方和展示工程企业组成的会展服务业三大主体为对象,我们在较为充分的调研基础上,结合专题研讨及访谈等多种形式,梳理并概括了影响上海会展业发展的主要内部风险。
其一,大局意识淡薄。自2008年底全球金融风暴席卷以来,上海市有关领导在上海会展行业协会举办的各类工作会议上突出强调“抱团过冬,共渡难关”的倡议。作为会展服务业的各运营主体,应发挥稳定市场、拉动需求的积极作用。利用垄断和价格战等造成行业恶性竞争及不正当竞争风险的根源是大局意识的淡薄。
其二,创新精神不足。准确把握上海会展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实现会展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技术创新等的前提。国际先进科技产品及技术的应用推广、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的使用、跨地域信息化会展服务功能的开发等等,不能仅停留于宣传阶段,本市会展服务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氛围的营造仍过于狭窄。
其三,标准规范缺失。目前,国内对会展服务业的定义尚未统一,各地对会展服务业所包涵的范畴更是众说纷纭。上海作为中国会展业的领先城市,由会展业直接产生和带动的经济效益正逐年攀升,与此同时,从事会展服务的企业和人员规模、数量正日益俱增。上海会展服务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执业标准及规范的缺乏,使行业自律机制的建设雪上加霜。
其四,管理水平偏低。截止2008年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会展业的从业人员中接受过专业高等教育的仅占50%。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管理人才,是导致管理水平提升滞缓的重要因素之一。业内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保护观念缺乏、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成本核算控制不严、企业忽视文化建设等突出问题。
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坐标图
风险坐标图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即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有定性、定量等方法。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低”、“中”、“高”、“极高”等。定量方法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损失金额来表示。下表运用定性方法,分析并列出上海会展业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坐标示意图(参见图2)。
绘制风险坐标图的目的在于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的比较,从而确定各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如:依据风险坐标图,可将该图划分为A、B、C三个区域:风险发生可能性极高和影响程度极高的设定为A区;风险发生可能性高、中和影响程度高、中的设定为B区;风险发生可能性低和影响程度低的设定为C区。依据对外部和内部风险关注度的划分,可决定承担C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不再增加控制措施;严格控制B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专门补充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确保规避和转移A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优先安排实施各项防范措施。
 
图2:上海会展业发展面临的风险
上海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紧抓世博契机
世博会赋予上海的特殊使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加速上海经济发展与长三角经济圈融合,将加强其在长三角经济圈博弈、竞争、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搭建起产业、交通、技术、会展、旅游等各个层面的沟通合作平台,世博会的举办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加速融合的最佳契机。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旨在探讨人类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预计直接投资280亿人民币,间接投资约2200亿。上海世博会展期为184天,预计将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7000万人次参观。测算表明世博会筹办举办期间每年将拉动上海经济增长5%左右,拉动全国经济增长0.2%左右。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革命性的新技术成果一般来说不会首次出现在世博会上,至此,世博会以科技产品展示为目的的年代成为历史,转而以演绎主题、探讨解决难题的姿态出现(参见表4)。如1970年大阪世博会展示了二战后日本在各方面的发展和成就,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提出珍惜资源、治理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问题;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揭示出人类、自然、科技协调发展的新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其中参展的49个国家馆均用环保、可再生、多用途材料建成。
表4  世博会主题演绎列举
年份 类型 地点 举办天数 主题
1958 综合 比利时布鲁塞尔 186 为更人性化的世界而回顾世界
1970 综合 日本大阪 193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85 专业 日本筑波 184 居住与环境—人家家居科技
1992 综合 西班牙塞维利亚 176 发现的时代
1993 专业 韩国大田 93 新的起飞之路
2000 综合 德国汉诺威 153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2005 综合 日本爱知 185 超越发展:大自然指挥的再发现
2010 综合 中国上海 184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世博经济是举办城市和举办国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利用后世博会创造的商机来发展相关行业所带来的经济现象。要把握世博经济带来的投资机会,首先要认清世博经济的本质是昙花一现的外生性冲击还是有深远影响的内生性改进?
外生性指的是国际盛会不会改变经济、股市原先的走势,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催化剂,给与相关行业与公司快速发展的机会。内生性改进是指借势改进我们的技术、工艺、理念以及环境进而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圈的崛起。
世博经济兼具外生性与后内生性的特点。参展国家多、参观人数多、参展时间长决定世博会具有注意力经济的外生性特点。世博会期间,各国参展展团聚集一起,相互了解、沟通和协作。各国政界、商界领导人云集,进行高层次的对话与交流。据称大阪世博会时日本完成了相当于十年的的外交努力,1992年世界各地的60个电视频道转播了西班牙世博会开幕式的盛况,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有138个国家3万名记者报道了世博会,这样的全球宣传效果是难以计量的。我们相信2010年世博会的宣传效果将更甚于此。(参见图3)
 
图3:世博会的广泛参与度与瞩目度
之所以认为世博会具有“内生性”并冠之以“后”,是因为除了世博会召开引起的投资消费效应之外,会后它还将推动举办国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展示交流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重要区域经济圈的形成,具有深远的长期效应。
稳健实现跨越式发展
市场和产业是会展业发展依托的两大要素,而国内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和门类齐全的产业资源正是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会展业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上海会展市场将更趋规范。多项行业促进政策相继出台,涉及关税、沪港合作、国际展览项目的评估、会展企业的资质审核、会展安全管理措施完善、会展专业人才培训等诸多方面,为上海会展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推进上海会展业实现会展地点集中化、会展组织专业化、会展公司集团化、会展经营品牌化、会展技术现代化、会展运作全球化的跨越式发展进程。稳健实现上海会展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包涵但不仅限于以下三方面内容:
1、深化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和市场化程度;
2、巩固发展对外交流渠道,拓展国际展览,打造国际品牌;
3、加强行业自律和协会作用,提高会展业整体质量水平。
从时效性来看,世博会举办契机对于投资拉动与消费拉动均属短期冲击,而对上海会展业的品牌效应、新技术效应以及附加的国际化影响力则是长期的。上海会展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应具备“三高三大三优”的特征,所谓“三高”是高增长潜力、高附加值、高创新效益;“三大”即产值大、创造就业机会大、产业关联大;“三优”即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资产优势。
上海会展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硬、软、巧实力的定义;
【硬实力】:本文中特指会展行业发展所须的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设施、环境、地理资源等)、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
【软实力】:本文中特指会展行业所包涵的文化、价值观念、政策制度等影响行业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巧实力】:巧实力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种整体战略,它既强调强大的支配性实力的必要性,同时也应积极关注会展行业主体间联盟、合作、竞争等关系的和谐发展,目的是健全完善会展服务业务体系链,扩大会展行业的影响力及核心价值。
硬实力的打造
不同地区的展览场地的规模也有所不同,欧洲和亚洲的展览场地面积平均在3万平方米左右。全球室内展览面积达到或超过10万平方
米的展览场地中,欧洲就有35个(参见表5)。

表5  全球室内展览面积不小于100,000平方米的展览场地数量
 
就国别统计而言,美国、德国、中国、意大利、法国这五个国家所拥有的室内展览面积之和占世界总量的58%。未来几年展览场地面积还会扩大,调查发现2007~2010年将新增展览面积350万平方米(比2006年增长13%),总投资预计在 135 亿欧元。
据中国贸促会的官方发布信息显示,目前全国正式注册并具有举办经济技术展览会条件的展览馆已达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从地域分布看,广东展馆以24家名列榜首,其次是江苏16家,浙江14家、北京10家、山东9家、上海8家(参见图4)。
 
图4:2007年国内场馆数量及场地面积
资料来源:上海会展行业协会
从场馆面积来看,广东以160万平方米跃居全国第一位,其次是山东38万平方米,江苏36万平方米,上海以30万平方米排名第五。然而,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上海办展数量约占全国展览会总数的13%,上海会展业用占全国不足6%的展馆资源,举办了占全国13%的展会(参见图5),可见上海的场馆设施已不堪重负。
 
图5:上海展会规模发展趋势
上海国际展览会项目正不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07年上海国际展览会项目的平均展出面积约为1.57万平方米,比2006年的1.47万平方米增长了6.8%。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览会的数量不断增加(参见表6),

表6  上海国际展览会5万平方米以上项目表(37个)
序号 项目名称 展出面积
(万平方米)
1 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 33
2 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 18.8
3 上海国际广告技术设备展览会 15
4 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 13.45
5 亚洲信息与通信技术展览会(CeBIT Asia) 12.65
6 中国国际建筑贸易博览会 12.65
7 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 ASIA 12.65
8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12.65
9 中国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 12
10 上海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 11.55
11 上海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 11.5
12 中国华东进出口产品交易会 10.35
13 上海国际五金展览会 10.35
14 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10.35
15 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 10.35
16 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CHINA CYCLE) 10
17 上海国际美容美发用品展览会 9.5
18 中国国际地面材料及铺装技术展览会 8.8
19 中国国际建筑、装饰展览会 8.35
20 上海国际五金博览会 8.05
21 上海国际汽车零配件、维修检测诊断设备及服务用品展览会 8.05
22 中国(上海)国际家具展览会 8
23 世界制药机械、包装设备与材料中国展 7.22
24 上海国际机床展览会 7.2
25 中国国际全印展览会 6.9
26 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 6.5
27 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 6
28 中国国际影像和摄影器材展览会 6
29 国际制冷、空调、供暖、通风及食品冷冻加工展览会 6
30 上海国际酒店用品博览会 6
31 中国国际焙烤展览会 5.8

  
32 中国国际旅游展览会 5.75
33 中国电子展暨亚洲电子展览会 5.75
34 中国国际鞋类展览会 5.75
35 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制造和服务展览会 5.75
36 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暨中国国际针纺织品博览会 5.2
37 中国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博览会 5
 合计 358.87

而能承办大型展览的场馆仅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家。这已造成了上海场馆资源供需矛盾的扩大,并日趋严重的影响着上海会展业的平衡与快速发展。
从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分析,3~5年后上海会展场馆总需求量约为70万平方米左右,上海特大型场馆的稀缺已成为制约上海国际展览项目向国际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的主要瓶颈。建议政府可协同相关机构,组织开展以上海场馆资源为内容的调研、预测和分析,制定对现有陈旧场馆改造的实施方案、建造大型场馆的总体规划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着力促进上海会展业发展的硬实力打造。
软实力的营造
会展作为朝阳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性和一定程度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发展会展业对提升上海国际化地位、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直接带动旅游、宾馆、餐饮、交通、通讯、物流、装潢、贸易、科技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对吸引外资,提高城市文化生活,带动周边城市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上海目前已成为海内外会展界公认的中国最重要会展中心城市之一,特别是国际展览方面,无论是展览项目总量还是总展出面积都已名列全国首位。
上海在积极投入世博会举办的各项建设工作的同时,更应加强行业自身软实力的营造。
其一,尽快建立健全管理体制。目前,国内许多其他城市都设有会展管理办公室,统一负责城市会展项目的规划、管理和审批,但上海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统一管理部门,导致了上海会展项目在审批、管理、统计等方面不完善,影响了上海的对外形象,制约了上海会展业的健康发展。而且,缺少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还会影响上海会展业的未来发展规划,行业也没有规范化的行业标准、准入制度等。因此建议政府尽快成立上海市会展管理办公室,将政府有关职能下放给会展办或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其二,政府需加大对会展业扶持力度。会展是一个朝阳行业,许多国家和城市为把自己打造成国际会展的中心城市,都在千方百计地进行对外宣传,加大政策和经济的扶持力度,力所能及的把大项目、有发展潜力的展会拉到本地区。如我国香港特区政府每年拨款3000万港币,宁波政府每年拨款300万人民币,南京政府每年拨款1000万人民币,深圳政府每年拨款2000万人民币。为此,我们建议市政府每年拨款3000万人民币作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加大上海会展业在国际市场的宣传力度,重大会展项目的申办,品牌、优秀展会的奖励和扶持,政策法规的宣传、信息平台的维护和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及就业等。还有一个不容忽视就是降低会展企业的营业税,让更多的会展企业享受到优惠,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各行各业的情况下,上海会展业也不例外。
其三,展览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谁拥有良好的服务理念,就会赢得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应当改变我国以往“重招商、轻服务”的观念,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应当把“顾客至上”始终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服务理念,把展览的服务放在同招商引资的同等重要性来抓,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尤其在当前经济形势不利的环境下,更要把展商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上海会展业的服务还要加快与国际化接轨的步伐,会展企业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举办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应当利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流程,积极完善与展览相关的衍生服务建设,为展商提供周到、细致、完善的各项配套服务,例如参展观众的总体评价、媒体报道的宣传力度、展会举办的市场效应、下届展会的招展预测分析,为展商集中化服务变为个体化服务,分析展商队伍,加大采购商的招展力度,实施采购商、供应商配对服务,提高展商得益率等。
其四,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市场拓展关键是要依靠信息的广泛流动。目前,会展业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往往来自于网络、报刊和会议(论坛、报告、演讲等),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及时性均无法保障。然而,政府部门信息的闭塞和滞后,也影响了信息使用的实效性,成为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之一,考虑到统计资料是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但会展业只是近几年才引起社会较大关注的。会展业是经济产业,属服务业范畴。既然是经济,是产业,就不能仅仅以“快速增长”、“非常重要”、“对经济发展带动很大”等定性模糊的语言来描述会展业的规模、发展速度和重要性,而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否则将无法对整个行业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估。目前上海会展业的统计体系尚未列入市政府统计范畴内,鉴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的将会展业的统计体系纳入地方法规,及时向政府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对本市会展业发展规划提供有效依据。这样,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各类政策和公共信息也能及时公布,进而成为上海会展业软实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巧实力的创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会展业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各项先进技术不断向会展行业渗透,运用声控、光控、映像、电子、数字等先进科学,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是会展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因特网技术的发展为会展业提供了更高的技术支持,电子会展行业已相继在其他国家及地域开展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德国,网上销售和网上展览会等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德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势头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亦呈现出更好的发展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和对外交流与联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技术开始应用在展会方面,并与实物展览相结合是现在国际展会发展的新趋势,这也为全球展览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一直居于国内前列,且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据上海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统计,上海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由2002年的253.86亿人民币,跃升至2007年的2400亿元。预计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3400亿元。电子商务在上海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DP占比由2002年的4.4%,上升至20.1%。
上海市政府为加快实施信息化建设,重点推动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的升级,电子商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事态。随着各种配套法规的不断完善、经营环境的不断规范,上海将进一步普及电子商务的应用,强化地区及行业发展特色,使其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日增。可见,上海发展电子会展的优势明显且势在必行。(详见表7)

表7  实体展与电子展会的优劣势分析(列举)
实体展劣势 1. 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明显,办展、参展等的费用成本高昂。
 2. 上海会展行业场馆资源稀缺,展位紧张。
 3. 展会服务水平、质量等与国际先进的展会服务要求不相适应。
 4. 缺少信用、合同、物流、支付等达成交易所必需的服务支持,造成上海众多展会的实际经济效益及贸易量的局限。
 5. 境外参展商及观众受经济等多方因素,参展踊跃度不高。
电子展会
优势 1. 借助虚拟网络环境,成本降低,受经济波动影响降低。
 2. 虚拟展馆资源无限,展位设置灵活,亦可随时更新。
 3. 一体化集中式的规范管理将显著提升上海会展业服务水准。
 4. 以电子商务交互式平台为媒介,依托后台支撑平台的有力支持,促进交易,实现办展和参展的经济效益双丰收。
 5. 通过网络平台,快速有效传递展会信息,实现异地参展。
电子展会业务的基础脱胎于传统的实体展会,通过网络媒介介绍参展商和产品的同时,发展电子展会的目的还在于:
1、利用突破性的办展方式和方法,解决或者缓解上海会展行业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
2、在提高上海会展行业形象的同时,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经济模式产生会展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增值效益。
电子展会不仅可实现实体展与网上虚拟展双管齐下的双重效果,而且在形成了新兴的跨行业产业风向标的同时,也为迎接2010年世博会举办之契机创造上海会展业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07》;
2、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08》;
3、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科学发展2008~2009上海发展报告》;
4、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上海服务业发展报告》;
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007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7、机械工业出版社《会展运营管理》;
8、人民邮电出版社《会展公司规范化管理操作范本》;
9、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007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
10、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上海市电子商务报告》;
11、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
12、电子工业出版社《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网络查询)。

【作者简介】
马红定: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