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阳:教育技术学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30:52

教育技术学是当代教育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想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追溯:一是视听运动的发展,推动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二是个别化教学(教学设备、教学方式)的发展;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这三个方面发展起源不同,但逐步浑为一体,形成教育技术。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17世纪—19世纪)——直观技术与哲学认识论(感觉论)

在理论上直观技术是哲学认识论(感觉论)为基础的,英国唯物注意哲学家培根曾说过: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从17世纪开始逐渐形成的,以班级教学为认识形式、以书本、粉笔、黑板、图片、模型及口语为每体的直观技术是较为简单和原始的教育技术。

2.发展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媒体技术兴起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国外友人把这个阶段的教育技术称之为“教育中的技术”。这一阶段以视觉教育或听觉教育为特征。1906年美国出版了《视觉教育》的书,1910年,克莱恩出版了《教育电影目录》。然而,视觉教学作为一场正式的教学改革运动,1918年到1928年的这场运动称为视觉教学运动,标志教育技术的发端。

英国 1920 年马可尼剑佛电台播出了教育节目年马可尼剑佛电台播出了教育节目,每日两次。1929年美国俄亥俄州广播学校成立。视听教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加.戴尔,他在《视听教学法之理论》提出“经验之塔理论”。其认为人在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与技能比较容易,他用一个学习经验的塔形体图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3.形成阶段 (20 世纪60年代至今) ———系统技术与教育技术学

60 年代初视听教学领域又出现了新的趋势,它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传播理论、另一是早期的系统理论。香农 (shannon) 创立的信息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产生了视听传播学。视听传播学主要涉及学习过程的讯息的设计和使用。传播学的产生,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从信源 (教师或视听材料) 到受者 (学习者) 的信息传播过程上来。在传播学向视听教学渗透的同时,系统理论也开始对教育、教学发生作用和影响。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以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懂得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60时代初,教育技术一词首先在一些书刊、杂志中出现。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里程

随着外国视听教育的发展,30年代视听概念引入我国。但在我国真正而且比较全面地探讨教育技术,在 80 年代之后的事,育技术学从此创立。

1.电化教育阶段 (1978 年以前)

20 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开始了最早的无声电影和幻灯教育手段。1936 年教育部在南京成立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是我国最早的电教机构。今在国家教育委员会仍设电化教育司,1936年教育界人士讨论确定了“电化教育”名称。同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西本三十二著、金溟若译的《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一书。1937 年 , 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我国学者陈友松著述的第一本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1938 年金陵大学设有“电化教育专修科”,1945 年,苏州国家教育学院建立了电化教育系。1947年北平师范学院建立直观教育

馆。1949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杜维涛译戴尔的名著《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2.定义、内涵探讨阶段 (1978 - 1987年)

(1) 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的讨论。在我国真正进行电化教育讨论是从1982 年开始的。1984—1986年这一讨论进入高峰期。讨论的议题是::要不要改名称? 改作什么? 大致有下的主张: 一是认为没有必要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二是认为应改为“教育技术”。经讨论取得了一些共识:我国的电化教育在本质上与国外的教育技术是相同的,两者的目的是利用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 并采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去控制教育过程,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 达到教学最优化。这场讨论后,国家教委在1987 年发布了“高师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了“电化教育”的名称。而在1986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教育技术硕士专业,教育技术学也就正式在我国建立同时出现了教育传播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三科鼎立的同步发展的格局。

(2) 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在讨论电化教育是否更名为教育技术时,也交织着对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探讨。当然这种探讨大多数是与电化教育作比较进行的,分别从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教育技术学的方法等这些方面来探讨教育术的定义、内涵。在涉及教育技术定义内涵的表述时,又大多是介绍西方国家的。

(3) 教育技术本质的争鸣。教育技术本质,是一个涉及教育技术内涵又涉及教育技术学在教育科学中的地位和归属的问题。什么是教育技术的本质?大致有下面几种观点:一是工具说。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教育技术在本质上是为达到所定的教育目标、优化教学过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只是一种辅助作用。二是方式说。认为教育技术从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所涉及的是教育的某个部分,而不是教育领域全部。它并没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只是采用新的形式传递教育内容。三是要素说。持这种观点者主要依据美国教育技术专家海涅克的“三 P”(products、process 、planning) 结构论。教育技术在如下三个方面都是重要要素:在手段和工具上,在解决实际教学任务过程中,在媒体因素、人的因素构成的人—物—关系系统内。

3.学科体系形成阶段 (1987 年至今)

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形成基于三个原因: 国外教育技术学的介绍与借鉴; 我国在80年代中期对教育技术学有关理论方面的系统探讨;1986年教育技术学学科在我国的正式确定。教育技术学充分利用了众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吸收前沿科学的方法论精华,使教育技术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从而完善了它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运林、李克东、徐福荫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专业建设历程[J]  电化教育研究  2003年第11期

[2] 叶显发 费伟    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评析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现状评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