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德国工厂爆炸:谈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特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9:23:34
摘要: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两课”教学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突出包括市场经济理论、职业道德、创新意识教育在内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定向性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模印式多媒体教学方式,学习成绩评价综合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广两课”教学;特色

    基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特殊性,其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都应有自己的特点。目前仍有不少高职院校的“两课”因袭或仿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开设课程和实施教学,这种做法不仅与高职教育教学体系极不相应,难以实现“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而且遭到学生的冷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必须自觉地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

    一、突出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定向性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两课”教学把学生锁定为即将走向第一线职业岗位的社会人,把教学内容定向在“第一线”,结合经济建设第一线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选择并突出那些具有定向性的教学内容。在进行一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第一线”职业岗位要求的理论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按这种“定向性”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其道德品质。这里的“定向性”是动态的、发展的,具有时代特征,新形势下应突出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市场经济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中。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畅游,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需要正确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价值,熟悉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运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两课”教学中加重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学分量,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强化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规则、规律去做人、做事。
    (二)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职教育特点在“两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用人单位大都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在“两课”特别是德育课教学中要加强并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根据高职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学生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的德育课应细化为品德修养、职业道德、法律基础三部分,并以职业道德为重点,把这三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它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只能加强,不可削弱。从职业道德层面体现“先教育,后上岗,严格持证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是市场对高校德育的现实要求。
    (三)创新意识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高职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最困难、最薄弱的环节。高职生素质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缺欠,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两课”教师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从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这个认识层面上,还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不能充分显现“两课”固有的创新教育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价值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从学业到就业,再到创业,是一名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
    意识对能力、技能有引发、导向、调控作用,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基本点是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品德。而培养“精神”、“思维”、“品德”,正是“两课”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两课”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它们既是创新的产物,又是创新的思想武器。在教学中,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生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品德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尊重创新、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提高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塑造求真务实、大胆质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充分发掘“两课”的创新意识教育内容,在“两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是新世纪、新阶段改进和加强“两课”教学,提升“两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切入点。

    二、突出社会实践教学和职业道德素质训导
    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是“两课”教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信息双向流动过程。正是在这个有输出、有反馈的信息交换过程中,思想、观念受到支持、验证、修正,得到发展,并内化为主体的心理定势。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遵循这一认识规律,力求将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际应用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社会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理论的力量和“两课”教学的价值,有助于理论在学生心灵中扎根,克服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有机会透过纷繁多样的社会现象,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从而丰富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两课”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加实践,是提高“两课”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职业素质训导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式和途径。职业素质训导有两个层次:一是职业道德规范训导;二是职业操作技能训导。这两个层次是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的。职业道德规范训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与效益、准确守时、恪守信用、遵纪守法、崇尚卓越、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等。在职业道德规范训导过程中,一方面,应重视德行的认知和规范教育,并以此作为生成道德行为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必须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德行的养成,在职业实践中自觉培养自己的德行,使德行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在环境的熏陶和职业的锤炼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方式,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强调和主要依靠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形成一种不需要任何外力监督和调控机制就能自然表现出来的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质和行为在毕业之前就能与市场的要求接轨。例如,在企业或学校的实训基地,对学生应建立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与训练制度,从着装、打卡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个技术环节,都要实行严格的规范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素质训导是职业道德理论教育在实践中的延伸,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其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中,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这是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突出“模印式”多媒体教学方式
    “模印式”教学方式是把高职院校专业课通常采用的模块技能培训法移创到“两课”教学中,同时借鉴当前普遍提倡的“两课”专题教学法。其基本思想是:整合相关内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方法和重大事件,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学生头脑中牢牢打上烙印。学生进入社会若干午后,可能“两课”中的一些知识会淡忘,但在“两课”中打上的模印是长期起作用的。
    内容的整合是“模印”的基础和前提。“两课”内容的整合,不是知识的简单剪辑和组合,而是教学体系的重建,是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基点,以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方法和重大事件为要素,构建若干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块。
    按整合的跨度,有两种基本整合形式:一是同一课程内部的整合。既要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按问题(问题群)构建教学内容和框架。与问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概念、原理、方法、事件等)讲深、讲透,关联度较小的内容少讲或不讲。例如,以“世界是什么”为逻辑起点展开唯物论模块教学,以“世界是怎么存在的”为逻辑起点展开辩证法模块教学。这样每讲一个问题,都可以给学生在思想深处打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思想方法和重大事件的烙印。二是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两课”的各门课程之间在内容上有着密切联系,要对关联度大的加以整合。例如,哲学和人生观属于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为此可把人生观修养问题整合到哲学课中,既讲活了哲学,又使人生观理论更显深刻,更具说服力。
    使用多媒体技术,是实现“模印式”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模印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就是“模印式”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显著提高“两课”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动静相辅,形式优美,画面鲜明,链接自如,可使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和强烈的吸引力。在这种独特的动感学习环境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容易领会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功能,既可以自由转换画面,使教学内容能够前后照应,又可以灵活地把与核心知识相关的各种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图文的形式随时随地融人教学,由此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大教学信息量,起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高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人校初期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主体性,课堂自控能力不强,而“两课”通常从第一学期就开始授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较好地解决“主体不主”和“主导难导”的矛盾。
    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巩固和提高“两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思维个性不同,再加上思想因素的作用,他们对“两课”的学习兴趣、要求和目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必然存在差异。在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系统中,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程序和固定的教学时间,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就必然抑制优秀生的智力开发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又使差生难以摆脱学习困境。运用网络技术,教师可以在校园网的教学网页上围绕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设计、制作、组织各种栏目,展示教学资源,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根据自已的学习需要,去安排和选择学习的内容。通过留言簿、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形式,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同教师进行信息交流,接受教师的指导。网络技术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有助于学生从传统观念下的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适应知识社会需要的主动学习者。

    四、制定并实施成绩综合评价标准
    “两课”的成绩考核,应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核,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对此,应实施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绩综合评定标准,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力求科学、客观、全面。
    成绩考核应由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构成。理论考核可采用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尽可能发挥计算机快速、灵活、精确、客观的特点,逐步实现理论考核网络化;实践考核应重在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道德训导的表现,以及日常行为表现等。这两个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体现了“两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统一的原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职业道德训导报告等,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成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应体现综合性,注重实践性,突出创造性。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的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其中理论考查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只要有一点创新就应给予肯定,给出较高分数;实践考查要广泛听取系(部)班主任、辅导员、实训基地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干部的意见,努力把“两课”教学和学校各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两课”教学的整体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