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为命的说说:主题:核医学 | 医源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34:06

主题:核医学

+ 关注 ≡ 收起全部文章

核医学显像(ECT)检查

发射型CT和穿透型CT

ECT                PET-CT专题

  一、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

  医生肉眼看不到的人体内脏,手触不到脏器的全貌,影像诊断,就是采用各种现代技术,获取目标器官(靶器官,targetorgan)的图像,分析与正常图像的特征性差异,以达到诊断疾病之目的。根据组织密度不同对X射线的吸收系数亦不相同的原理,可以用X线获得脏器的投影;组织密度不同对声波的反射不同,可以获得脏器超声图像;利用磁场效应可以获得人体脏器的磁共振图像等等。核医学成像技术不同于上述各种,它是根据脏器摄取带有放射性的物质(显像剂)后,由于靶器官与非靶器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存在分布上的差异,靶器官的选择性摄取、病变组织细胞的选择性摄取或因无正常功能而不摄取,显像剂的分布就出现显著的不同。核仪器收集来自靶器官内部发射出的核射线信息,并根据各部位发射射线的密度用计算机组成图像,这种图像直接反映器官各部位细胞的功能,故称之为“功能显像”。

  X线CT,又叫“穿透型CT”,由X线管球发射出X线束,穿过靶器官时,由于靶器官组织对X线的吸收,接收器所得到的X线强度信息,不等于入射时的强度,从而显示不同密度组织。

  ECT,又名“发射型CT”,探测器围绕靶器官旋转,收集来自靶器官的γ射线。由位置译码器识别每一个信息的来源,再由计算机构成图像。只能显示靶器官的功能图像,不显示邻近器官的结构。

  ECT是专为采集核射线信息成像设计的,它有专门探测核射线(γ射线)的探头、固定探头并能向各方位转动的支架、装有系统程序的中心控制台(能高速运行和进行大量数据处理和存贮的高性能电子计算机,16~64位)。

  在采集程序控制下,探头收集到从靶器官发射出来的γ射线,经晶体光放大(变成可见光┑枷蚬獾绫对龉埽≒.M.T)的阴极(矩阵排列于晶体表面的光导面上,常有50~107支),转变成电脉冲信号,按位置译码器指定位置输送到计算机,计算机将信号经模/数(A/D)转换成数字存贮起来。在处理程序控制下,计算机将进行数/模(D/A)转换,按信号来源卒标方位上的象素(pixel)点在屏幕上投射成图像。这种图像是一种单一平面图像(二维),信息重叠、模糊度大,只适用于小脏器显像或动态显像,对深层结构观察较困难。若探头以靶器官为中心旋转,多平面采集时,则可获得三维图像即所谓ECT图像。这种图像按一定厚度切层,可观察不同方位、不同深度平面的显像剂分布图像。

  核医学成像的效果,注意下列三个方面:

  (1)要有适合用于人体的核素,这种核素除了对人体无害之外,还须有适合核仪器体外探测的射线,而且核射线对组织的损害是最小的一种;

  (2)显像剂对靶器官具有专一性,并在其中有适当的滞留时间;

  (3)投入显像剂的含量、放射性强度、采集方式和条件及图像处理技术必须选择最佳指标,能控制其稳定性。

  前两条是讲的显像剂,后者是方法学,这些都是指的易变量,没有整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会严重影响图像效果,影响图像的可信性。此外,仪器的工作条件须在最佳状态,其线性、均匀性、灵敏度和旋转中心及分辩率应半年左右进行一次校正。

  二、检查方法与适用范围

  按临床要求选择方法,有静态与动态显像;平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运动与静息显像。现介绍各自方法及适用范围:

  静态显像,指采集某一观察面在一定时间内的总放射性分布图像。多用于小器官显像和粗略观察某器官的形态、位置、大小及放射性分布、占位性病变的分析。如:甲状腺显像、肋腺显像、脑、肺、心、肝、盆腔、脾、肾的静态平面显像、胃肠道出血定位、美克尔憩室、淋巴结、移植器官、胰腺、肾上腺、睾丸、前列腺等脏器的显像等,因为其方法简便,适用范围较广泛。

  动态显像,指对某器官的某一观察面进行连续分时采集,获得不同时间的动态平面图像,这些图像可以提供不同时间的感兴趣区(ROI)信息,还可以电影显示靶器官活动情况。由于引入了“时间-放射活性曲线”的,概念非常适用于脏器功能判断。如:甲状腺、脑、心、肝、肾、胃排空、骨摄取、肝胆等的功能指标。

  心血池门电路控制R波触发(简称门控)显像亦属动态显像的一种,即用R波触发采集一个心动周期内不同时期点的放射性信息,用付里叶函数拟合成心脏容积曲线。从此曲线可以分别获得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一系列指标。最近有报道将此方法用于肺显像获得呼吸运动周期肺功能图。

  平面显像,即二维显像是与断层(三维)显像相对而言,只能一次观察一个面。应包括静态平面、动态平面、局部平面、运动平面和静息平面显像,因为目前尚不能进行一次性全身断层,因此全身显像就叫“全身XX”如“全身骨显像”就不要叫“全身骨平面显像”。

  断层显像,是对靶器官进行360度(或180度)旋转采集多平面信息,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重建、切层、放大、投影)得到一定厚度的不同观察面和深度的断面图像。这种图像计算机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立体图(按不同方向旋转,按不同速度旋转,以便观察)。最适用于大器官显像,如:脑、心、肺、肝等,分析占位性病变、供血情况、脏器容积测量等。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脑缺血性疾病和癫痫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心肌梗塞及预后判断等,是最接近于导管检查效果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局部显像,是与全身显像相对而言,其包括范围很广,局部平面显像、凡分别各脏器的各种检查方法均叫局部显像。

  全身显像,指显像剂进入人体后,进行全身采集放射性的分布信息,获取全身性分布图像。如:全身骨显像,全身血池显像,全身淋巴显像,全身软组织显像,全身肿瘤标识物显像及动物实验中药物全身分布显像等等。进行“全身普查”,对寻找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十分有价值,全身骨显像对鼻咽癌、肺癌、乳癌、肠癌、前裂腺癌等最易骨转移的病例,能早期查出转移灶。在帮助外科治疗(如截肢术)方案决策中亦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运动(负荷)显像,运动显像即负荷显像,就如同心电图的“运动试验”,是一种采集靶器官(主要是心脏)在负荷状态下核素显像剂的分布信息成像的方法。就心脏来说,有心血池门电路控制显像和心肌门控显像;心肌、心血池断层显像;心肌、心血池门控制层显像。后者由于信息量太大,处理烦锁,资料存贮量大,有些得不偿失,难被广泛应用。目前最常用的是“心血池门控平面显像”和“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这两组资料加上运动与静息对照已经够全面的了,还有的使用药物对照,更能提供一些有效参数,如心肌梗死的可恢复心肌细胞(存活心肌)的判定很有临床价值。

  静息显像,即显示在病人处于休息状态下心脏对核素显像剂的摄取和分布情况。它常与运动显像匹配使用。

  从以上所介绍可以看到,核医学影像检查方法全面,适用面广,已不愧为一具有独特性的专门学科。

  三、核医学影像诊断的特点

  1.核医学影像诊断是一种以脏器解剖形态与脏器功能相结合的“功能影像”。即在一张图像中即可以分析靶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大小,又可以通过显像剂的分布获取各种参数分析靶器官的整体或局部功能。例如甲状腺静态平面显像,当口服或注射99mTcO4-4~5mCi(148~185MBq)后30min~1h进行颈部采集成像,得到甲状腺的形态学图像,同时通过感兴趣区(ROI)得到唾液腺/甲状腺比值或甲状腺摄99mTcO4-参数,准确地反应甲状腺摄取功能,对“甲亢”的诊断符合率>98%。

  2.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中灵敏度准确性很高,有早期诊断价值。由于核医学影像为功能影像,故靶器官在仅发生功能异常阶段就能反应出来,如亚性肿瘤骨转移进行全身骨显像,可比X线检查提早3~6个月检出,原位恶性骨肿瘤手术范围(实际累及范围)的确定要比X线准确。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公认“金标准”,但对小于1mm的血管阻塞亦难以发现,而心肌灌注ECT检查,可以反映出其支配范围心肌缺血。可以显示出X-CT、MRI难以显示的癫痫病灶。

  3.特殊的核医学显像对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和某些定量诊断准确性好。采用特殊的显像剂或采用多种显像剂联合显像的技术,如:核素标记单克隆抗体进行放射免疫显像(RII)对肿瘤性质的判定和转移灶的寻找,99mTcO4-美克尔憩室诊断,胶体加血池显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99mTc-PMT延迟显像对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的诊断等准确率接近100%(显影的病例中)。

  4.核医学影像诊断已进入细胞和分子水平。由于核素仪器和显像剂的飞速发展,使核医学影像可以观察和分析脑、心肌细胞代谢,如用正电子发射(18F-FDG)PET显像,可以观察大脑细胞在思维活动中的糖代谢变化情况,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糖代谢变化及心肌梗塞部位的无氧糖代谢情况和肿瘤的糖代谢情况。

  5.核医学影像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虽然,核医学检查离不开放射性,但其用量极微,一次核医学检查病人受辐照剂量仅相当于一次X线平片的1/10,或一次CT检查的1/100剂量。无过敏反应,除特殊造影外无需动脉穿刺或插管。尤其是短半衰期单γ射线的核素开发应用以后,对孕妇、小孩均不作为禁忌对象。

  四、核医学影像诊断的限度

  由于核医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尚存在有不成熟和局限性。

  1.图像的解剖结构分辨不如X线CT、MRI清楚。由于核素γ射线须发自靶器官,不可能无限量投给,信息量相当低,加上设备“贪污”信息是目前还不能克服的问题。如:准直器的影响、晶体、倍增管的反应速度(探测效率)、能峰控制、电路信息损失等等,道道关口都有丢失信息的必然性;使用平面准直器的核仪器,无论其如何先进,它只能接收到一个面的垂直γ射线;准直器的孔间隔所致的“半影区”只能做到尽量小而做不到“无”。这些都影响了成像的精度。而且一种显像剂只能显示一个特定的靶器官,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不清楚。

  2.图像处理比CT、MRI、B型超声复杂,显像剂、采集方法亦不同,同一种显像剂也可用不同的采集方法达到不同的目的。因此,图像处理不可能使用同一个程序进行;即使用同一种采集方法,为了满足临床需要,工作人员设计了多种程序供选用,如:平衡法心血池门控显影,可以用EF、SE、VF、PH、VL、WALL……等有十几种处理程序和方法;滤波函数的选择要适当等等。核医学图像处理是一项专门学问。

  3.核医学诊断使用模糊术语多。核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核医学诊断报告就有不少“模糊术语”,如:“占位性病变”、“凉结节”、“热区”、“热显像”、“缺损区”、“高填充”、“高浓聚灶”……等等。即使下一个专用病名诊断,也常带上一个“可能性大”的尾巴。这些均有待于集累经验,加强特征性显像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日期:2007年1月15日 - 来自[影像检查]栏目

北大医院核医学科在第九届世界联盟核医学及生物学大会录用论文位居国内榜首

    2006年11月22日~27日在韩国首尔CoeX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每四年一次的世界联盟核医学及生物学大会(WFNMB),这是一次来自世界各国从事核医学及相关专业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检阅世界核医学水平的盛会。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有史以来首次组织国内6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70个国家或地区和35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录用论文共1091篇,其中大会口头交流324篇,墙报为747篇。我国被录用大会口头和壁报交流的论文100多篇,排名第3位。北大医院被录用11篇(口头交流3篇,壁报交流8篇),名列全国第一。三个口头报告和11个壁报交流引起国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并分别在交流期间进行了广泛认真地讨论,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核医学科主任王荣福教授入选为本届大会科学委员会审稿专家和兼任放射免疫显像和多肽技术应用专场的大会主席,应邀参加本次大会联欢晚会和大会主席特邀招待会,其中提交和录用的《Clinical trial on the seereal 32R-1 PET made in china(FP1020349),国产SEEREAL 32R-1 PET的临床验证》论文获得第九届世界联盟核医学及生物学大会优秀论文奖(WFNMB Awards)。                                                 (北大医院核医学科)


日期:2006年12月9日 -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栏目

北大医院核医学科2006年获三项课题资助

            从国家科技部获悉,北大医院核医学科获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田捷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请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CB705700,项目名称:分子影像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其中六个子课题中,王荣福教授负责的第五个子课题“核素标记分子成像前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06CB705705)项目已完成课题任务书填写和课题预算工作。今年核医学科同时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985-II期工程(临床多学科共用技术平台的建设项目,编号:985-2-05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30670583)。 (北大医院核医学科)    


日期:2006年11月9日 - 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栏目

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与展望

  【摘要】  γ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只能进行常规单光子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双探头SPECT符合显像系统既能进行单光子显像,又能进行正电子符合显像,PET/CT系统的出现不仅提供高质量的衰减校正图像,保证了正电子显像校正数据的可靠性,而且能进行同机图像融合,提高了影像定位诊断的准确性。本文简要介绍了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PET和PET/CT的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应用。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图像融合
   
  核医学又称原子(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医学的任务是用核技术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核医学诊断技术包括脏器显像、功能测定和体外放射免疫分析。在进行脏器显像和(或)功能测定时,医生根据检查目的,给病人口服或静脉注射某种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不断地放出射线。这样我们就可在体外用各种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核医学显像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无创伤性、安全(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低于一次X线摄片所受剂量)、易于重复、结果准确、可靠,并能反映脏器的功能和代谢,因此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核素断层显像技术在研究人体脏器功能、代谢以及在分子水平的疾病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核医学影像设备通常分为探测单光子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分布的设备,如γ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探测发射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在人体内分布的设备,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带符合电路的SPECT(双探头或多探头)[1,2]。

  1  SPECT

  一提起影像学设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X线CT、血管造影机、MRI等以解剖结构为基础的成像设备。的确,从1895年伦琴发明X射线到20世纪50年代,医学影像学在很长时间内几乎一直是放射影像学的天下。自1951年Benedict Cassen 发明同位素扫描仪并应用于肝脏和甲状腺核素检查,核素显像就加入到了影像学的行列,随后又出现了γ照相机,与核素扫描仪相比,γ相机的分辨率明显提高,而且能够完成动态显像。70年代出现了SPECT,与放射性核素扫描仪、γ相机相比,SPECT除了增加断层显像功能外,它在灵敏度、分辨率和均匀性等重要性能指标方面均有很大提高。1991年,旧金山大学的Hasegawa和Lang等最早探索将SPECT与CT组合成双功能医学成像系统,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成熟的临床专用设备组装到同一台机器上,即将一台GE 600XR/T型SPECT仪和一台GE 9800型CT串联在一起,并获得很好的效果。1996年,Blankespoor等首先报道这一设备在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应用。1998年GE公司将基于这一设计的Hawkeye系列SPECT/CT推向市场,并获得巨大的成功。2004年西门子公司在第51届美国核医学年会提出了一种新的融合影像技术概念,首次将SPECT的功能影像与多层诊断CT的丰富解剖细节进行了充分的结合,推出了新型True Point 8482 SPEC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西门子Symbia产品家族[3]。

  核医学过去曾被戏称为“不清楚医学”,SPECT图像与诊断CT扫描图像的全面融合和记录将对其有所改善,在未来可使核医学成为“清楚医学”,为临床医生提供真正的清晰影像,增强诊断信心;同时患者将更接近“一站式”服务,一次预约就能享受无缝诊治过程。

  2  PET

  继1973年Phelps Hoffman 和Ter Pogossian 研制成第一台原型PET扫描机后,1977年首台全身PET扫描机正式推出。1985年首次形成了PET扫描机的程序系统,发明并使用高等数学和物理学进行多重图像分解。1986年首台自屏蔽、计算机控制负离子回旋加速器出品。我国从1983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制PET技术,1986年成功制成实验样机,1990年6月广东威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研制第一台符合临床要求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于1992年10月交付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使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PET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应用的不断成熟,加之双探头SPECT符合探测(coincidence detection)正电子显像的成功应用,使核医学影像技术产生了一个飞跃,大大提高了核医学影像学在整个医学影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4]。

  2.1  PET原理  PET是目前国际上最尖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是目前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人体功能显像的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是核医学最高水平的标志。PET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加速器生产的超短半衰期同位素,如18F、13N、15O、11C等作为示踪剂注入人体,参与体内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这些超短半衰期同位素是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利用它们发射的正电子与体内的负电子结合释放出一对伽玛光子,被探头的晶体所探测,经过计算机对原始数据重建处理,得到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活体断层图像,以显示人脑、心、全身其他器官及肿瘤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代谢情况。

  2.2  PET优势[5~10]  PET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手段,可以从体外对人体内的代谢物或药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检测,被称为“活体生化成像”。

  PET是唯一的用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技术,可显示生物物质相应活动的空间分布、数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它不同于CT、MRI所反映的组织密度信息为主的断层图像,是从人体分子学水平来检测和识别在疾病状态下先于组织器官结构变化而发生的代谢改变的一种现代影像技术,可以更早期、灵敏、准确、定量、客观地诊断和指导治疗多种疾病,给科研和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难得的多种超前信息,有助于临床医生更科学、更全面、更合理地制订手术和治疗方案,显著提高医疗质量,已成为近几年医学影像学发展的热点。

  PET在1992年度被美国评为十大医学及生理学高科技项目,在临床应用上已成为诊断和指导治疗肿瘤、冠心病和脑部疾病的最优手段。以FDG(fluorodeoxyglucose)为示踪剂的PET影像已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使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发生了根本性变革[11~14]。据UCLA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以每百万人为基数,对肿瘤病人分期诊断,通过PET明确诊断比没有通过PET明确诊断,每个病人平均节约费用近2/3。这也许就是美、欧不少著名大学和医疗中心已有两台以上PET而继续引进的原因。

  PET在对脑部疾病的诊断方面,更显示了其独到的本领[15]。脑外科的一些手术,如癫病、脑肿瘤在手术之前,先要做癫痫病灶的定位、脑部肿瘤恶性程度的手术分级等。这些工作让CT等设备来做是困难的,但是应用PET进行检查,却可以容易地获得正确的结果。

  PET检查还可以对某些组织或病变的代谢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然而,PET的功能和作用远不止这些,它还能够将人类视、听等功能活动在大脑皮质上定位;能从体外显示药物在人体的作用部位和作用效果;能无创伤地研究人体基因的表达状况。这些功能无疑将使PET在许多新兴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之间架起了最好的桥梁。此外,预计在中药作用原理、经络探讨等方面,PET也将显示其独特的优势。

  2.3  PET生产厂家[15,16]  PET生产厂家主要有ADAC公司、西门子公司、马可尼公司和GE公司。ADAC公司的PET分辨率<5mm,西门子公司的PET分辨率≤4.2mm,马可尼公司PET的分辨率≤5.8mm,GE公司的PET分辨率≤4.8mm。

  3  PET的新进展——PET/CT

  90年代后期,随着图像融合技术(image fusion technology,IFT)的发展,使影像学又产生了一次飞跃。一种全新的影像学(解剖—功能影像学)形成了,其代表性设备为PET/CT。1998年,第一台专用PET/CT的原型机安装在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Pittsburg)医学中心。这台原型机是与CTI PET Systems(CPS)合作研制的,并获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I)资助。PET/CT从根本上解决了核医学图像解剖结构不清楚的缺陷,同时又采取X线CT图像对核医学图像进行全能量衰减校正,使核医学图像真正达到定量的目的,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PET与CT的结合还有另一方面的价值,即可以大大缩短PET的检查时间,从而提高仪器和正电子药物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方便了病人。临床实践证明,核医学影像和X线CT相结合将是整个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的方向,21世纪已迈入分子核医学新纪元,这种新颖的成像设备将成为本世纪最重要的影像设备。

  PET/CT的出现正赶上一个非常好的时期。从1998年以来,美国开始将PET检查逐项列入医疗保险。至2003年10月,肺癌等8种肿瘤、冠心病(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以及难治性癫痫均已纳入报销范围。这大大促进PET技术走向临床,同时也刺激PET/CT技术的迅速发展。PET/CT技术的迅速发展既使得核医学领域充满活力,也引起放射医学界的极大兴趣。因此,PET/CT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发展,并不断更新。虽然PET/CT在2000年底才正式商品化,但到2003年,其销售份额已占整个PET的65%,2004年这一数值很可能增长到95%。在美、欧等西方国家,随着越来越多的PET检查项目被列入可报销范围,PET/CT的应用范围和普及程度都会相应增加。

  目前,主要有三个厂家提供商品化PET/CT[4,5]:SIEMENS公司和CTI公司合作生产,分别取名为Biograph和Reveal系列;GE公司提供Discovery LS和Discovery ST系列;PHILIPS公司的Gemini型PET/CT。

  4  国内SPECT、PET应用概况

  我国具有核医学工作者5600多人,国内现有450台SPECT,18台PET,14个PET中心,至2004年已引进PET/CT 3台。

  5  展望[15,16]

  目前,核医学已迈进PET时代,美国等国家都争先购置PET装置,不少国家还建立了作为医学现代化标志的PET中心。随着PET/CT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和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大,很可能会促进PET与MRI融合设备的尽快推出和迅速发展,这一技术预计对脑部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将促进用于小动物研究的PET/CT和PET/MRI技术的发展。临床正在使用的SPECT/CT技术也可能因PET/CT的发展而受益。

  总之,随着核医学技术在临床诊断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疾病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疾病的诊断正在从传统的疾病表征观察、常规的生化实验室检测,过渡到多种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客观检测方法,其中从人体全身显像分析基因、蛋白质表达水平来认识疾病的病因,无疑是清醒、整体、无创、连续而且是微观分析无法取代的特异检测方法。它将有助于提供全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严汉民.核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与临床应用.医疗设备信息,2003,18(8):1-2,12.

  2  孙作忠,王华娥,宋钢,等.核医学影像设备现状及新技术应用简介.中国辐射卫生,2004,13(4):315.

  3  Townsend DW,Beyer T,Blodgett TM.PET/CT scanners:a hardware approach to image fusion.Semin Nucl Med,2003,33(3):193-204.

  4  朱承谟.PET的新时代.上海医学影像杂志,2001,10(1):1.

  5  杨星,洪军,刘晶,等.PET的基本结构、原理与特色.华北国防医药,2004,16(3):221-222.

  6  朱朝晖.PET/CT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现代仪器,2004,4:6-11.

  7  周克,杨勤,向燕.PET/CT的基本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介绍.西南军医,2005,7(1):58.

  8  陈盛祖.PET/CT的若干技术问题.中华核医学杂志,2005,25(2):72-74.

  9  杨星,洪军,刘晶,等.PET的基本结构、原理与特色.华北国防医药,2004,16(3):221-222.

  10  Townsend DW,Carney JP,Yap JT,et al.PET/CT today and tomorrow.J Nucl Med,2004,45(Suppl 1):4S-12S.

  11  Schmidt GP,Schmid R,Hahn K,et al.Whole body MRI and PET/CT in tumor diagnosis.Radiology,2004,44(11):1079-1082.

  12  Yap JT,Garney JP,Hall NC,et al.Image guided cancer therapy using PET/CT.Cancer,2004,10(4):221-133.

  13  管一晖,左传涛.PET在垂体瘤诊断中的应用.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1,25(1):7.

  14  于甬华,于金明.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中华肿瘤杂志,2003,25(6):615-617.

  15  Patel M.PET and PET/CT:market outlook.J Nucl Med,2003,44(7):28-29.

  16  Fanti S,Franch R,Battista G,et al.PET and Pet-CT.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rospects.Radio Med,2005,110(1-2):1-15.

  (编辑:丁剑辉)

  作者单位: 214063 江苏无锡,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卫生部核医学重点实验室

 

日期:2006年9月3日 - 来自[2006年第3卷第1期]栏目

中华影像医学.影像核医学卷

作者:周前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711704732
印次:2
纸张:铜版纸
出版日期:2003-10-1
字数:545000
版次:1
a
内容提要:
    《中华影像医学核医淡卷》中是世纪之交编写的,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又迎接21世纪的来临,因此,本书将以我国自己资料为主,总结我国核医学显像各方面的成就,反映当前的最新动态,同时也介绍国际发展趋向。
本书除要求科学性和先进性外,也注重实用性。所有作者都是在核医学界学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知名度或在某一领域内有特长的学者,但为了便于联系、交换意见,邀请的作者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未能包括各个地区,这是我们深表歉意和不足之处。
本书属影像医学,书中图片所占篇幅不少于全书的三分之一,这些图片反映了编写单位的病例和经验,必将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目录:
第1篇 绪论
第1章 概述
第1节 定义
第2节 发展史
第2章 原理和方法
第1节 核显像的原理
第2节 方法
第3节 特点
第4节 与其他影像方法的比较
第3章 展望
第1节 相关科学的发展
第2节 放射性药物
第3节 放射性仪器
第4节 分子核医学
第2篇 显像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第4章 显像仪器
第1节 r照相机
第2节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第3节 高能正电发射断层成像
第5章 放射性药物
第1节 基本概念
第2节 放射性药物的制备
第3节 放射性药物的质理控制与质理检验
第4节 临床常用放射性药品简介
第3篇 脏器显像
第6章 心血管系统
第1节 解剖生理基础
第2节 心肌灌注显像
第3节 核素心室显像
第4节 亲心肌梗死显像
第5节 心脏神经受体显像
第6节 核素显像测定心肌存活
第7节 大血管核素显像
第8节 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病无创诊断中的综合评价
第7章 呼吸系统
第1节 解剖生理基础
第2节 肺灌注显像
第3节 肺通气显像
第4节 肺动脉血栓栓塞阳性显像
第5节 临床应用
第8章 神经系统
……
第9章 消化系统
第10章 骨骼系统
第11章 内分泌系统
第12章 泌尿生殖系统
第13章 血液及淋巴系统
第14章 肿瘤
第15章 炎症
中英文索引
英中文索引   编辑推荐:     全书共分13卷:总论卷、呼吸系统卷、中枢神经系统卷、心血管系统卷、消化系统卷、肝胆胰脾卷等。   日期:2006年8月8日 - 来自[中医]栏目

PET诊断学

作者:潘中允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711706630X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5-5-1
字数:1162000
版次:1
a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适应当前核医学已发展到以PET显像为主要热点的新阶段的需要而编写的的一本书著。全书共10章。总论介绍了PET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正电子示踪剂及各种PET显像仪与基本显像方法。书中8章着重介绍了目前最为常用且较为成熟的肿瘤PET显像、脑PET显像和心肌PET显像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最后1章简要介绍了PET显像在脑功能、精神疾病、成瘾和戒毒、基因显像和基因治疗等研究方面的应用。
  读者对象:核医学医师及其他医学影像科医师
  作者简介:     潘中允,男1932年上海出生,祖籍浙江吴兴。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留校任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医师,1958年受命组建核医学科(原名同位素室),从事核医学至今。1962-1963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师从王世真教授, 进修实验核医学。1983-1984年由WHO选派,赴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Wadsworth荣民医院和南加州大学留学,师从著名PET先驱、神经核医学专家D.E.Kuhl和著名临床核医学专家W.H.Blahd, 并受到R.A.Hawkins、著名放射性药物专家W.Wolf和著名核医学教育专家J.F.Ross的指导,学习临床核医学、PET、放射性药物评价和核医学教育等。回国后继任核医学科和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6年晋升教授和主任医师,1993年起任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兼职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第二、四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一、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五届中华核医学杂志编委,1998年起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   早期主要研究心脏核医学和肾脏核医学,很多内容被广泛引用。回国后主要从事神经核医学研究,与北京师范大学放化系合作成功研制新药99Tcm-HMPAO, 获新药证书, 并投产上市, 先后完成国家七五攻关课题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二项、卫生部课题一项、国际原子能机构多国合作研究课题四项。在局部脑血流(rCBF)显像和定量测定的研究及临床应用、神经生理病理和针刺机制研究等方面的20余篇论文也被广泛引用,其中rCBF定量测定作为重要成果被引用于第6届世界核医学大会的总结报告中(1994年、悉尼)。1989年在我国首次成功进行了猴脑多巴胺受体断层显像。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1986年、1997年和2004年分别研制成功PET样机、4环/7层PET和旋转型18环33层PET,皆被邀请主持PET整机性能评价和应用研究,向国内外报道,填补了世界PET分布图上的中国空白,为此,合作研制单位美国芝加哥大学PET中心特赠校旗一面。   归国后积极参加了建立我国放射性药物临床药理研究基地的工作,负责制定了我国放射性新药临床评价指导原则,建立了放射性药物人体内照射辐射吸收剂量的计算软件。1986年任第一届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1989年任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兼第一届放射性药品审评组组长,1992年继任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和副组长。牵头进行了多种新的心、脑、肾、内分泌腺体显像剂和我国第一个放射性治疗药----153Sm-EDTMP的多中心临床试验。1990-2000年任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1994年起,历任卫生部《核医学卫生防护与质量保证管理规定》和《核医学显像系统临床应用规范》两个起草小组组长,卫生部基本药物遴选——放射性药物组召集人和《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临床手册》的放射性药物章节编写人。2002年任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国家级医疗器械新产品开发指南》核医学设备分题负责人。   共主编五本专著。1984年出版《放射性核素诊断学》(81万字),该书既有先进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普及提高兼顾的实用技能,是当时我国应用最广的核医学参考书和研究生教材之一,美、英、加、法、日、港台均有收藏,于1988年列入教委第三轮教材编著计划,进行升级扩展,1994年以《临床核医学》之名再版(92万字),1999年第二次印刷。1995年出版了配套的《现代核医学诊疗手册》。1990年出版《简明核医学》,1994年再版,2004年第三版, 已印刷十一次, 共10万余册,同时配套录像带和幻灯片一、二集, 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采用最多的医学本科生核医学教材之一,台湾曾决定以繁体字印发,以色列拟以英文出版。2002年主编《PET显像与核素治疗》, 将于200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参加近30部其它医学专业专著的有关核医学章节编写,发表论文80余篇。共获国家、部委和省市级科技奖10余项。   1982年由中国核学会核医学会选派, 经中国核学会、中国科协和国家科委批准, 与夏宗勤教授一起随王世真院士出席在巴黎和伦敦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核医学和生物学大会及其分会, 本人并以壁报形式介绍了131I-6-碘代胆固醇肾上腺皮质显像和用双核素方法评价新的肾显像剂131Inm-DMSA。以后多次赴美、英、法、德、比、奥、意、荷、匈、原苏联、加、澳、巴西、阿根延、日、印、以、土、韩、菲等20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参加30余次国际会议和考察访问。1990年被国际原子能机构指定为rCBF国际合作研究课题的顾问组成员, 并先后作为专家被派往意大利、匈牙利和菲律宾讲学, 赴前苏联考察。   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8年6月退休。现任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核医学分会顾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核医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兼职教授和2个专业杂志编委等职,并先后受聘于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南方PET中心任顾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PET中心任名誉主任、山东省立医院PET/CT中心任顾问和昆明军区总医院hPET/CT中心顾问, 指导阅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PET显像总论
第一节 PET显像的基本原理、特点和现状
第二节 回旋加速器和正电子显像剂及其管理
第三节 专用型PET(附)非经典专用PET
第四节 混合型PET——正电子显像
第五节 组合型PET——PET/CT和图像融合
第六节 PET性能测试和质量控制
第七节 PET显像的技术操作和质量保证
第八节 PET影像定量分析
第九节 影像传输
第十节 辐射防护与安全
第十一节 PET显像经济效益分析和正当应用
第十二节 CT、MRI进展和分子影像学
第十三节 循证医学和荟萃分析
第二章 肿瘤F-FDG PET显像的原理、方法和特点
第一节 显像原理
第二节 显像方法
第三节 影像分析方法
第四节 正常影像所见
第五节 恶性病变影像特点
第六节 良性病变影像特点
第七节 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和报告
第八节 适应证
第九节 受检查者的辐射安全
第三章 肿瘤F-FDG PET显像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肺癌
第二节 乳腺癌
第三节 消化系统肿瘤
第四节 脑肿瘤
第五节 头颈部肿瘤
第六节 甲状腺癌
第七节 肾上腺肿瘤
第八节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第九节 骨骼和软组织肿瘤
第十节 恶性淋巴瘤
第十一节 黑色素瘤
第十二节 间皮瘤
第十三节 寻找转移性肿瘤原发灶
第十四节 肿瘤放疗计划
第四章 肿瘤F-FDG PET/CT和混合型PET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F-FDG以外的肿瘤PET显像
第六章 脑PET显像的种类、原理、方法和特点
第七章 脑PET显像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心肌PET显像的种类、原理、方法和特点
第九章 心肌PET显像的临床应用
第十章 PET显像在医学和药物研究中的作用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日期:2006年8月8日 - 来自[医学影像学]栏目

中华影像医学.影像核医学卷

作者:周前 主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711704732

印次:2
纸张:铜版纸
出版日期:2003-10-1
字数:545000
版次:1
a
内容提要:
    《中华影像医学核医淡卷》中是世纪之交编写的,既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又迎接21世纪的来临,因此,本书将以我国自己资料为主,总结我国核医学显像各方面的成就,反映当前的最新动态,同时也介绍国际发展趋向。
本书除要求科学性和先进性外,也注重实用性。所有作者都是在核医学界学术水平较高、有一定知名度或在某一领域内有特长的学者,但为了便于联系、交换意见,邀请的作者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未能包括各个地区,这是我们深表歉意和不足之处。
本书属影像医学,书中图片所占篇幅不少于全书的三分之一,这些图片反映了编写单位的病例和经验,必将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目录:
第1篇 绪论
第1章 概述
第1节 定义
第2节 发展史
第2章 原理和方法
第1节 核显像的原理
第2节 方法
第3节 特点
第4节 与其他影像方法的比较
第3章 展望
第1节 相关科学的发展
第2节 放射性药物
第3节 放射性仪器
第4节 分子核医学
第2篇 显像仪器和放射性药物
第4章 显像仪器
第1节 r照相机
第2节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第3节 高能正电发射断层成像
第5章 放射性药物
第1节 基本概念
第2节 放射性药物的制备
第3节 放射性药物的质理控制与质理检验
第4节 临床常用放射性药品简介
第3篇 脏器显像
第6章 心血管系统
第1节 解剖生理基础
第2节 心肌灌注显像
第3节 核素心室显像
第4节 亲心肌梗死显像
第5节 心脏神经受体显像
第6节 核素显像测定心肌存活
第7节 大血管核素显像
第8节 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病无创诊断中的综合评价
第7章 呼吸系统
第1节 解剖生理基础
第2节 肺灌注显像
第3节 肺通气显像
第4节 肺动脉血栓栓塞阳性显像
第5节 临床应用
第8章 神经系统
……
第9章 消化系统
第10章 骨骼系统
第11章 内分泌系统
第12章 泌尿生殖系统
第13章 血液及淋巴系统
第14章 肿瘤
第15章 炎症
中英文索引
英中文索引   编辑推荐:     全书共分13卷:总论卷、呼吸系统卷、中枢神经系统卷、心血管系统卷、消化系统卷、肝胆胰脾卷等。   日期:2006年8月8日 - 来自[医学影像学]栏目

实用核医学显像图谱

作者:李思进,刘建中 主编
出版社: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ISBN:7801212339

印次:1
纸张:胶版纸
出版日期:2002-4-1
字数:164
版次:1

内容提要:
    本书选择了200 多幅较典型的核医学显像图片,涉及内分泌、心血管、骨骼、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与临床紧密结合,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核医学影像特点的较详细描述,以加深读者对核医学影像诊断的认识,为广大的核医学工作者和有关临床医师提供帮助。本图谱可供核医学工作者、临床医师及医学影像系学生参考。
  作者简介:     李思进,博士,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中华核医学会常务委员,美国核心脏病学会会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多篇,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七年制用《核医学》教材编委,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用《实验核医学》教材编委。 刘建中,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核医学工作2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  
目录:
第一章 神经系统
第二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三章 泌尿系统
第四章 骨骼和骨髓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六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七章 消化系统   编辑推荐:     
  日期:2006年8月4日 - 来自[医学图谱]栏目
  • 共 5 页,当前第 3 页 9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