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单机盗版:砥砺自我 携爱前行 甘做创新人才的铺路石——陈晓兰教授先进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3:18:06
砥砺自我 携爱前行 甘做创新人才的铺路石——陈晓兰教授先进事迹2011-09-13 15:57:13  单位:宣传部  撰稿:李永健  浏览994次 


    陈晓兰,女,汉族,1964年12月出生,山东财经大学(筹)统计与数理学院院长,中国共产党党员,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 “十二五”山东省数量经济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她是中国共产党山东省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在这些荣誉背后,有一颗为培养创新人才而跃动的火热的心。

    欲负大翼 先积厚风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须先有一桶水”这是陈晓兰在执教之初就确立的理念,以后的岁月中,她将其一以贯之地付诸到实际行动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我。生于山东省滨州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陈晓兰,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到山东财政学院任教至今。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运筹学、经济博弈论和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十几门课程。她坚持每学期为学生授课,近3年,还连续开出3门新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所得,出版专著1部,教材4本。在高质量超额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她凭着勤勉好学的精神和对财经类人才培养的热情,克服了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困难,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理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
    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卓越的教学团队,陈晓兰走上管理岗位后,狠抓教学团队建设,并注重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先导作用。作为经济应用数学教学团队的带头人,数量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的负责人,她所带领的团队,先后成功申报了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应用统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国家两金项目零的突破,近三年,在《中国科学》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写教材10部,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翻了一番,师资队伍中有博士学位人员达到70%,在近几年学校量化考评中名列前茅,数量经济学、保险精算等交叉学科在财经类院校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局面,育人环境不断优化,师生均有长足进步。学院组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并获得全国最高奖项的事实,就是有力的印证。

    率先垂范,创新工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陈晓兰说这是一种启示,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承诺!因此,每个教学和管理环节,她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胜过语言的行动来感召身边的每个人。
    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5年初,统计与数理学院刚刚成立,所有工作刚刚起步,教职员工来自三个不同的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任务艰巨,发展空间亟需拓展。面对复杂的管理环境、不太稳定的师资队伍、即将面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丈夫外派异地工作以及孩子将要中考的实际,陈晓兰同志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从未因私事耽误工作。她总是冲在最前面,深入到师生中调研。在全面掌握学院各项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她勇于承担责任,大胆实施改革,对全院工作作了新的部署和安排,加大教研室建设力度,出台奖惩办法,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全院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当学院工作大有起色之时,儿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却令她泪流满面:“妈妈,我最的大心愿是咱们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饺子,边看电视……”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一项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院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的一个高层次平台。2007年,教育部对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刚刚结束,统计与数理学院的学生规模已经达到了1300余人,面对四个本科专业,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专业和学科建设任务,同时还要承担全校经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公共基础科教学,教学任务繁重,师资相对不足,陈晓兰抽出暑假休息时间组织团队代表学校首次参赛。多数日子,她都是早出晚归,从参赛队伍的筛选组建,到连续三天三夜的竞赛,她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实在熬不住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这样的暑假,陈晓兰已经默默经历过5个,相信还将继续下去。她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参赛师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深深感到“一次参赛,终生受益。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有陈老师带给他们的精神力量。” 
    那个黑色的笔记本电脑,和她总是如影相随。研究生和青年教师还会一如既往地发现,陈老师为他们修改的论文,还是夜里12点以后发出的。她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使她成为学院的一面旗帜,让大家自觉地聚拢到她周围。一位离开学院赴美学习的老师,学成后拒绝了外国人开出的优越工作条件,毅然返回了陈晓兰所在的学院。他说:“重新加入陈院长的团队,感觉活得特别充实。”

    甘为人梯,携爱前行
    “把最新的学术动态传给学生,使之站在理论最前沿”是陈晓兰的追求,为此她要求自己对教学大纲必须一届一修订;教案必须一届一补充;多媒体课件必须一届一完善。为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搭建操作平台,她亲自写教学大纲,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先序课程,为本科生创新开设了“数据挖掘与分析”专业核心课程,为数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了“经济系统分析”专业必修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开设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团队教师沈万芳这样说:“跟陈老师一起开展课程建设,业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拿着她制作的课件给学生上课,对自己心灵是很大的冲击,她无私奉献的爱心,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每年招收硕士生,陈晓兰都会遇到“幸福的烦恼”。因为每位导师带的学生指标有限,但每次希望成为她的研究生的学生都比指标多。陈晓兰说:“能考上研究生的学生都不错,由于信息不对称,我无法进行选拔,只能根据他们的经历和报名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对于没选上的学生我会给以补偿,譬如送一本书,给他们修改论文等等”。“做陈教授的学生,很辛苦,但成为陈教授的学生,很幸运。虽总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总会有很大的收获。”师从陈教授的任萍感慨道。
    每年与硕士生的第一次见面,陈晓兰总是先向学生提交自己的研究工作计划,然后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学习、科研和工作计划。每年年终,她都要向学生报告自己的工作总结,一些没有完成科研任务的同学,听到导师详实的工作总结后,都会自省。陈晓兰一直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诚实为人、严谨为学、规范为文”,她总是及时向学生通报最新的学术信息,并总尽可能多地带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并从主办方情况介绍到学术礼仪常识都会给学生提供帮助。在她做的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中,从来按贡献大小排名。
    她指导学生严谨、耐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处处关心,她要求学生进实验室不能迟到早退,赏罚分明,还为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提供数量可观的补贴。她已培养出15名硕士,都能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毕晓霞是她指导的一位研究生,2010年毕业后,到中国民生银行济南分行中小企业部工作,不到一年,已被提拔为部长助理。该行相关人员表示:“像这样的学生,请陈教授多多推荐”。 
    每年暑期,学校要维修学生宿舍,这给留宿学生造成了不便。为此,陈晓兰要作大量的后勤协调工作,时常为了一个床位磨破嘴皮,一天顾不上喝口水。其实,像这样关心学生的小事,陈晓兰还做了很多很多。
    “能为我们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出一点力,我感到很幸福,我甘愿做一颗铺路的石子,让别人踏过”,陈晓兰平静地说。2006年8月4日,《大众日报》齐鲁学人栏目以“陈晓兰:数字也是有生命的”为题,对其全心育人才、潜心做学问的突出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她是教育战线上平凡的一员,但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爱心与责任,才情与勤勉,使这位在大学讲坛耕耘了24个春秋的普通教师赢得了师生的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