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佛掌第五章:太极杂说 10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2:11:14
极杂说106


太极网罗

练太极拳有句话说的好:求六合得意忘形,合太极无中生有。练拳架、站桩、推手、散手目的是要达到内外六合的要求,内外六合达到了,就自然上升为“意”,成为不加思索的自动化,没了招式,正象射击训练,开始必须“三点一线”操练,最后才能不局姿势,指哪儿打哪儿。当拳练得合乎太极的要求后,即使拳架中没有的招式同样能有。记得当初刚学太极拳时,一天和老师聊天,问老师劲出脚跟是怎么个出法?老师正盘腿坐在床上,他笑着说你随便打过来,我就站起来,向老师正面一拳打过去,不知道怎么一会事,就被打在三米外的墙上,老师开玩笑说,我这是劲出屁股。可在教拳时,架子怎么盘,步伐如何走,腰、裆跨这样练开,老师总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他说,功夫练到了,自然就有了。


l         我曾看过郭云深大师教王乡斋大师练拳的故事,王常想象其他师兄弟似的练形意拳架,常遭到郭的斥责,说我教你练的才是真东西,就教他站桩等,然后郭坐者和王推手。推不好就打。结果13岁王就水平颇高,他并没练拳架。所以,王创立的大成拳法,并没有固定的拳架和招式。只是站桩、试力等7种方法,称七妙法门。


l         练太极应注意的问题,一个是“中定”,另一个是“开合呼吸”,如果这两个解决不好,练一辈子也是惘然。


l         无论推手、散手黏劲均不能少,肢体能否粘住并不是目标,而是通过黏劲进而控制对方的“中”,使对方无法顺利发力或攻击而被击出。若以锁住肢体为目标,至少我知道如果对手较松,他的上肢很难被拿住,有意拿时,反而易被对方攻击。


l         闭眼推手

闭眼推手即使在练习中,有意识将眼睛闭起来,特别专注与通过触觉来体察对手劲路,甚至训练通过身体的感知功能。在练习中对手可有意识通过试探性发力攻击、脱点试探性断手打击等各种方式,锻炼自己的触觉感知,下意识的反应等能力。闭眼推手仅仅适用于练习。闭眼时绝不是心不在焉,而是小心翼翼,以内查外。平时也可在排队中,僻静处走路时闭眼试探,通过身体的感知来感觉身边人的走动,大树从身边过去的感觉。锻炼身体的感知能力。自己感觉,人本身对突然的攻击、危险是有下意识的感觉的,但不见不闻而知,作不到,也没见有人能作到。推手练习时,心境体松触觉感知能力较强,较真切磋或比赛时其感知能力肯定比平时感觉差一些,因此时有对手较强、气氛紧张等原因。但是通过总是感到有提高的,触觉反应也较快。


l         讲两个故事

    1、两个师兄弟和尚走到一个大河边,要过河,没桥,淌河又不知深浅,又不会游泳。这时来了三个漂亮姑娘,名叫道、禅、意,姑娘说,此河我们知道何处深浅,背我们过河,我们给你指路。师兄在姑娘指引下,背着姑娘过了河,放下姑娘,看见师弟还在河对面发呆。原来,师弟看姑娘太漂亮了,被迷住了,在想,我是有(要)意还是无意,是要道还是要禅......,正愣神间,只听师兄在河的彼岸大喊:臭小子,该过河了!,抬头一看,道、禅、意已过河走了.....

    2、哥俩与夫人走散了,不知到那里去找,来了二位漂亮姑娘,名叫道、意,说我们知道嫂夫人在那里,让我们分别带你们去找,老大在道的指点下,终于找到了夫人,兴奋的早把指路的道忘在一边,道也悄悄走了。老二与意一起去找夫人,看到意很漂亮,就想,把意也占有多好,把它纳为小妾,不,干脆娶为老婆,........,正有意无意间,已经把夫人忘了。

    道的科学属于哲学范畴,用于练武为心法,属心理学与哲学交*学科,至于用于练武过程中的“道”状态描述,因人而异,万紫千红,练到必知,没练到横说竖说也说不清,不可说,正如用手试水温而描述水温,说不清,但有温度计就好办了。太极拳现代化就相当与找温度计,要有定量描述。

    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心意”不是你的“心知所欲”吗?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心意”仅是“意(心之所欲)”的一个状态而已。由有意到有意与无意之间的“心意”状态这一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这是较高级的“意”的一种状态,没经过这一过程就处于有意与无意之间,是精神病。


l         必须注意到推手的两方是处在运动状态中,且并不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中,即不处在惯性系下。另外就是转动的问题,施力者不光是提供了力,还提供了力矩,使受力者转动。最后,还存在作用时间的问题,时间越短,施力者提供的动量和角动量越小,力的效果越小。但从太极拳的口诀可以看出,发力越快(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所以有两种可能性,1,太极拳发力实际上是一种碰撞,即施力者和受力者的动量交换,作用时间越短,动量交换越充分,但这与经验不相符合。2,太极拳象一个绷紧的弹簧,并与受力物体紧密接触,当弹簧突然释放时,将物体瞬间加速,直至抛出。若作用时间极短,可将物体看作刚体,只需考虑作用的方向,在刚体上的位置,即可了解作用后的效果。


l         力有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缺一不可,而且还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从这里入手是可以解释“化”的。例如发力方发出了10公斤的力,那么这个力首先一定要有作用点,也即要打到一个物体上才回有作用(“散躲开”),其次,承受者承受到的力的大小是这个力的正弦值,即F受=F发XSIN(受力角度),受力角度是90度,也即垂直承受时,SIN(90)=1,也即发的力是多大,承受的力就是多大,角度越小正弦值越小。比如说角度是30度时,所承受的力只是原力的一半。所以承受者总是要使这个角度最小,所采用的方法就是旋转,旋转的好,则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原理之一。这里的假设是承受体是物理意义上的刚体,如果是一个弹簧体,则还有更多妙处。


l         “合太极无中生有”,老说无中生有,确实不好理解。脚上不蹬劲,却出来令人无法抗拒的劲,那么劲从哪来的,这可以说是无中生有的一种。可拳经上明明是说力发于足,难道是拳经有误吗?不是,这正说明了,足无力却能生出力来的无中生有状态。再有无中生有,等练到自己都不知道力是从自己那出来的,力源谁能找到,是真正的无中生有。


l         学什么拳就一门心思的按照其程序、规律认真去学(不排除借鉴),不能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其结果必然落个两手空空,枉费功夫空叹息。练太极拳有句话说的好:求六合得意忘形,合太极无中生有。练拳架、站桩、推手、散手目的是要达到内外六合的要求,内外六合达到了,就自然上升为“意”,成为不加思索的自动化,没了招式,正象射击训练,开始必须“三点一线”操练,最后才能不局姿势,指哪儿打哪儿。当拳练得合乎太极的要求后,即使拳架中没有的招式同样能有。记得当初刚学太极拳时,一天和老师聊天,问老师劲出脚跟是怎么个出法?老师正盘腿坐在床上,他笑着说你随便打过来,我就站起来,向老师正面一拳打过去,不知道怎么一会事,就被打在三米外的墙上,老师开玩笑说,我这是劲出屁股。可在教拳时,架子怎么盘,步伐如何走,腰、裆跨这样练开,老师总是一丝不苟,严格要求,他说,功夫练到了,自然就有了。我想,这就是水到渠成吧。当然,在练拳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意念是不同的,也须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