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师漫画结局是什么:太极杂说 8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7 13:39:55
太极杂说83


太极网罗

   许延增是醉鬼张三的徒弟,和他同室学艺的还有王卓然等六人。其子许维仁功夫也很好。张烈就说,他见过拳家无数,只有许维仁和孙存周是真正懂拳的。孙存周先生功夫是好,只是有点生不逢时,可惜!现在几乎没什么人提起他们了,只有童旭东写过一点关于孙存周的文章。有人说孙存周曾战胜过王芗斋,也不知是真是假,这一点还被王的后人们大骂,说是无中生有,自高身价。现在就是这样,真是有本事的不露头,知道史实的也不愿说,门把的倍儿紧,你怕什么!?谁知道你是谁呀!现在真正的拳家也是多得很哪,如宋光华、李桂昌、骆大成、牛宝贵、邸国勇、余永年、孙剑云、杨剑霞等,这只是现于世者,还有不出名的隐者,就更不可计数了。


l         关于武术家的标准马明达曾发表过他的观点我对此深表赞同。我认为真正的拳家一要有真功夫。拳头上得了擂台,两臂抖得起大枪。据我所知马岳梁似无此能。当年马岳梁在四川时因充大辈惹怒了孙剑云,孙剑云在大庭广众之下挑战马岳梁,马不敢应战,最后卷起铺盖卷走人。此事马于理亏、于胆怯,甚是丢面子。张之江说过拳术家要能做到拍案而起、拔刀相助、挺身而出。否则谈何拳术。关于马岳梁其他的一些事我就不想多谈了,没必要为了证明自己的一句话把人家的老底儿都揭了。


l         李文彬跟尚先生的时候靳云亭早已成名,《形意五行拳图说》也出版了……李文彬是尚先生的晚期弟子,此时劈拳用拳,靳则劈拳用掌,表明尚先生不同时期所传有异。我看了一下李文彬的《尚氏形意拳械抉微》里面有的观点可谓发前人所未发。如古谱讲:梢节起,中节追,根节随,但形意是讲三催劲,即肩催肘,肘催手,手被截,但肘劲仍催,可于被截处变劲。另外,他讲古谱中有些和现在的形意拳对不上号。我觉得,他的观点是大胆而正确的,许多人也这么认为,只是没说出来。


l         我的困惑来源于杨式拳起势时,意气就应该顺着大腿内侧下沉,使我记不清气血离心时顺着阳经还是阴经,这点对于缠丝劲十分重要。……陈式拳中缠丝发劲应该从背部督脉(阳)上行,从阳经发放,这样证明我的理解是正确的。


l         1、吊裆时,胯裆轻柔而绵紧的把丹田包托住,有利于丹田的内动,有人还认为这样不会漏气,故可长内劲。2、重心移动时,一般劲路走下弧则裆走下弧;放劲时一般丹田及裆部需先下沉合劲。总的说来,裆的弧线走向应与丹田内转配合。3、胯开与否,没有止境,不知各位有没有练过侧踹的动作,一般能使劲力从脊椎腰部顺畅的传到涌泉穴,发出有弹性的踹劲(又如单足震脚时的整劲),即可认为胯部初开,我练到这个地步用了5年。开胯后,小腹部前松后紧(也是阳经发劲),盆腔肌肉十分致密弹性,屁股肌肉紧绷绷的。开胯后,丹田则升降开合及内转皆能灵活。4、练习时用意轻轻撑开胯骨,注意环跳穴外涨,冯志强先生说要领要肾襄两侧缝隙。5、膝盖逆缠,则缠至大脚趾;顺缠则缠至小脚趾,和手部一样。


l         陈式拳力源在丹田,也以丹田内转动及虚实化劲为最高,此谓化劲在身;暗劲在肘,即胸腹开合折叠以缠丝传劲及为接应,此谓暗劲在胸、肩、肘;手为发劲终点,此谓明劲在手。因为脊椎拉小脑,故发刚劲不当会震动小脑,故发劲需有弹性、有功底。


l         褚桂亭是李存义先生的徒孙,褚桂亭的师傅是姜玉和,姜玉和的形意拳师承李存义.褚桂亭生于1893年死于1977年,终年84岁.褚桂亭一生轶事颇多.褚桂亭虽拜在杨澄甫先生门下,但杨澄甫并不喜欢他,因为他不会捧场.杨最喜欢的弟子是陈微明,武汇川和董英杰.其中陈微明与杨最交厚,他们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杨家的太极所以能够普及,实得力于陈微明先生的宣传与研究.杨门内多推崇武董二人,而实际动手功夫,褚桂亭却在他二人之上.


l         最近苦读冯志强先生的著作,感受到先生的大师风范,所谓高山仰止,如坐春风。冯志强先生的陈式心意太极拳是糅合了陈发科公的陈式太极拳和胡耀贞先生的胡式心意六合拳,而卓成一家。冯志强先生的理论体系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性命双修”的理论,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虚至虚灵”,上、中、下丹田俱练,而且把道理讲得很透,易于操作;二是“以养为主”的理论,主张高架、慢练、静练;三是对陈式心意太极拳“意气路径”(主要是陈式老架一路前段的二十几个拳式)的分析,十分有借鉴参考价值。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基本确立了“丹田内转”——腰胸折叠——周身缠丝的练拳思路,而且对“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拳论已经没有什么疑惑了。现在我觉得陈式和杨式有很大的区别,杨式以练意气为主,陈式以缠丝劲为核心;陈式和形意拳有更多的共通之处,但太极和意拳的区别还是很大明显,太极是以意运气、以气行拳,而意拳则是以意行拳,谈气甚少,这和它重技击实战有关。

练太极拳时,把练拳和练功结合起来,重视起势的作用,使拳架成为内功的外催化形式,练一遍拳就长一次内功,甚是重要。拳功结合,比单练桩功长内功的效果好得多。太极拳好啊,兄弟我俯案工作几个小时,搞得形神憔悴,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之际,静心走上陈式老架一路前五个母式后,周身就有易筋洗髓的舒畅感,整个人立刻神光焕发,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啊!


l         讨论一下呼吸和内气内劲的关系可能更有意义,一般说来,吸气时提气、呼气时沉气;吸气时蓄劲、呼气时放劲,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陈式太极拳总纲性的理论认为,吸气时气回敛丹田,呼气时气从丹田向周身螺旋发发放。另外,我以为提肛不足取,吊裆需牢记,吊裆和圆裆开胯合劲有密切关系。大概杨式拳中腰裆总以松沉为主,放松沉下是最好的。陈式强调吊裆或裹裆和它发劲多有关。


l         劲要松整劲,最后要没有方向的太极劲,太极劲没有明显力点和方向始终跟着对方,虽然很轻,但对方却化不开。


l         对于拳术劲力问题,陈式太极与心意,形意有很相近地方,陈拳《十要论》与形意《九要论》极为相近,而《三三拳谱》(并未失传,在哪不便多言)某些部分与形意拳谱更为相同,其原因不得而知,所以才有理贯一也之说。

    明劲(又叫刚劲,脆劲)有尺劲和寸劲之分,其练法和用法各有不同,相同的都是练骨筑基,主于进攻,明劲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时间,最短的距离,发出最大的劲力,这需要长久的训练才得。暗劲是一种柔中带刚的劲是一种长筋腾膜,练筋入槽的过程,其练法不想多言,其目的是感知及克制对方。化劲是一种走化劲,主练内劲内气转换,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动似圆球圆活无断。

拳谱云:明劲在手,暗劲在肘,化劲在身,望细细体会。在推手及技击中三种劲密不可分用化劲破解,用暗劲克制,用明劲攻击对方,打人如亲嘴,电闪雷鸣。拳术在明理及苦练,很多问题讲白啦一钱不值,所谓青光白气那是吹牛胡说,所谓阐禅悟道也非同道。拳术一是健身,二是搏击如是而已。老师昔日叹:世上练武之人何其多,真正得其道又有几人。所言不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