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冰心pve宏2017:太极杂说 10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5:44:10
太极杂说100


太极网罗

  本人爱好太极推手,但主要是和同门推手,我们之间往往留手。只能作为一种训练,与实战略有不同。在与外人推手过程中,我总结经验如下:

    1、从未受过推手训练的人,大部分是生力,比较好应付,只须稍做变化就可控制对方。2、练过太极推手的人,又分以下几种情况:1)练杨式或吴式太极的,大多以柔化为主,进攻较少,不断手。2)练陈式的,大多进攻为主,不断手,有时用脚。3)练大成拳的,大多进攻为主,经常断手打人。

    应对方法:1、搭手即用桩拿,使之无法发力。2、搭手即贴,进入内圈,使对方始终在外圈,对你构不成威胁。3、搭手即合住对方,使之即使断手亦无法发力击出。4、要点:无过不及。

以上方法在个人功力不强时,经实验证实确有作用,虽不能击出对方,但至少能够自保。


l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夫欲修道, 先能舍事, 外事都绝, 无以忤心, 然后安坐.其次, 虽非的有贪着, 浮游幻想, 亦应灭除.然则凡心躁竞, 其次初学, 息心甚难, 或息不得, 暂停还失, 去留交战, 百体流行.勿以暂收不得, 遂废千生之业.稍得静已, 则与行卧之处, 处喧之所, 皆作意安.若制心太急, 又则成病, 气发狂颠, 是其候也.心若不动, 又需放任, 宽急得所, 自恒调适.久久精思, 方乃调熟.有事无事常若无心, 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唯灭动心, 不灭照心, 但凝空心, 不凝住心. 不依一法, 而心常住.处喧无恶, 涉事无恼者为真定. 勿以涉事无恼故而求多事, 勿以处喧无恶故而强来就喧. 以无事为真宅, 以有事为应迹. 若水镜之为鉴, 则随物而现形. 善巧方便, 唯能入定.定中念想, 多感众邪, 所见天尊诸仙是其祥也.定不求慧, 而慧自生,是为真慧.慧而不用, 宝慧若愚, 益滋定慧, 双美无极. 行而久之,自然得道.诗曰:

智上生于境,火发生于缘。具是真动性,承流失道源。起心欲息知,心起知逾烦。了知性本空,知则众妙门。


l         禅不是太极根源,炼太极应以道为正宗。从大成拳角度,也是初期要“多闻博学”,也要借鉴形意、太极等拳,到一定程度也要放弃,“守以俭”,以本门根本为宗悟道。师说:到更高程度会“释道同源”,拳理相通,最后归“一”。师说:初为拳技——技击、打手、技法,应用时都可借鉴。再为拳派——形成独到之技。再为拳学——到拳术通家,其理亦通,拳理对各门各派均应有指导作用。最后为拳道——以拳证道,几为贤人,出现全神。大成时应为拳道,大成拳为证道之拳学,惜乎今已逐步退为拳派。师说:最后拳为道之末技,破关进阶不全在锻炼拳技之上了,更重要的是修心。另有四句古语,可参捉摸。即:聪明俊智守以愚,多闻博学守以俭,武勇骁力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


l         关于执着身见与执着空见,我想这是一对矛盾问题,这与有招与无招、有意与无意、有法与无法、力有方向与浑圆等等问题是一样的。对这一问题要弄明白需要“知行”合一,从“知”的方面讲,按芗老所言:执着己身永无是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大成拳论所言:一切力量都由浑圆扩大、空洞无我产生二来,然浑圆空洞亦都由(包括身体)细微之棱角渐渐体会,方能有得。是以我又感天地一切学术,无不感矛盾,同时亦感无一不是圆融,统一矛盾始能贯通........。这与同时代(40年代)毛泽东提出哲学的《矛盾论》所说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一致的(真乃伟人英雄所见略同)。我想对哲学有所悟,认真学通过老毛的《矛盾论》对这一问题可能会更好理解。如细说则笔尖蘸干洞庭湖了。

从行的方面看,则属于实践问题。更不易说了。知与行也是不断的渐近的圆融统一的。


l         师讲:曹洞宗道元禅师教授弟子时说:“只管打坐”,因为只有在自己坚持不懈修行之中才能体悟、体认自己智慧与见地。但若有大智慧如禅宗6祖慧能者则不必如是,慧能云:道由心悟,岂由坐也”。记得站桩时,师对松懈者说,架子撑起来,对僵硬者说:放松,再放松,甚至要求先从松懈桩态体验体验。对练时与用时是有法还是无法,师说:都是有法,但法无定法,包容万法,即是无法,如禅语讲: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曾刻苦练功,身体很整,空发劲也整,但对练时却不能用。师说:劲憋在身上了,有拿着锤子头用木棒钉钉子的吗?

    关于桩功于禅,我谈其实是立禅功,非坐禅。意拳桩功,禅可为心法,为经,经,路也。即前人练功所走之路的体验而已。是前人练功境界描述。路有千万条,经有万千言。功欲深,景象越万紫千红,但因人而异,不是根本。桩功是在相对静态下感受,动时亦有各类感受,确实是千变万化,不能执着。

    关于内劲,桩功只是求得内劲的基础或根本,而不是全部。据现代科学,人的力不外乎为肌肉收缩产生,一束肌肉有成千上万条肌纤维,其数量不论人胖瘦高矮都是大致相同的,差别不大。据有关试验研究,全部肌纤维协调工作,可产生数吨(或十吨?、百吨?,记不太清楚了)之力,只是平时大部分肌纤维不能协调工作,人们不能全部利用而已。因此桩功通俗讲,是通过身体上合理间架和力学结构,加上心理上自我暗示调整(禅或道等心法是是心理暗示法门),协调人神经系统对肌肉纤维控制,便能够身心一致,爆发出惊人之力,这是否是内劲的科学基础昵?

    当然也听说过隔空击人的内劲,按师伯所说,劲由四个层次:整体力—整体爆发力—浑圆爆发力—浑圆力。整体力与整体爆发力,如前所述,我能理解。但按描述,浑圆爆发力,人触之如电击,更进一步,浑圆力则更神了,隔空打人,伤人无形,没见过,没有体验,不敢妄言,也更说不清了。

    另,看住对手中,并不是上去就不管不顾,直奔对手中线发去,那样力就极易出尖了。当发则发,不当则不发,当与不当,是在双方试探虚实后,在看住对手中线后方能感受。


l         据说,对下士说道,大笑之,中士说道,似有所悟,勤行之,上士说道,会心一笑,神意相通。正如芗老所言:如太极修炼有得,心领神会,哑然失笑矣。另芗老说:只求是与非,不论自己名与誉,不讲门与派,欢迎问难,希望交流,更希望一代胜过一代。


l         在理解拳法中的不丢不顶时,认为不丢即接触点不离对方中线;能运转即不顶;我认为很精辟。与太极拳的虚实论各具特色;太极推手,双方形意一动,即分虚实阴阳;以我之实合他之虚,以我之虚和他之实;这即舍己从人的道理;或有人问:双方都是避实击虚的原则运用,如何分胜负?答案是"意在人先者胜",意在人先,就能主动,就能运化;反之就被动,被动方不能运化,表现为僵硬或散乱;此时,主动一方,心意一动,定能发中对方中线;如果一搭手即意不离对方中线,难免操之过及,似乎与"无为而无不为"之原则相悖;如果对方充满弹力,你即中对方的中,劲力太早暴露;对方脊梁一松一弹,就能充分发挥以静制动之功效;如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实力强方直逼对方中线,必收全功。又当别论;但是从历史上看,当年关公水淹七军,威镇华夏之际;徐晃率军直冲关公中军,竟获全胜;由此可见,势力相当,甚至弱方也能抓住实机,直逼对方中线,以达到出奇制胜之效果。


l         王芗斋当年借答记者问,对中国传统武术所发的一通议论,与今天的吴兴刚在武魂上的做法如出一辙,其本质是一样的,借指点流弊,踩蛊别人,为自己作广告,目的是为了多挣俩儿钱.1940年的北平,是日伪正猖獗的时期.由于许禹生与王芗斋都是亲日派,故他们都得到了日寇的承认.又由于许禹生是当时北平太极拳的代表,王芗斋要想抢夺北平这个市场就不得不向以许禹生为代表的北京太极拳派发难.故运作了此答记者问.并为了推广他的大成拳把太极拳及其他拳派贬得一钱不值.但对八卦掌给予了肯定,是因为王芗斋曾栽在许禹生的老师刘凤春的手里.加之,都知道刘凤春除了自己的儿子刘文华,没有真传给任何人.所以夸上刘凤春两句不仅影响不了多少生意,反倒能貌似公允,在舆论上占了主动.其实这本是当年那些跑江湖的惯常用的生意经,今天却被一些人当成什么拳论,在哪里胡琢磨,越琢磨越偏.看看王芗斋有点儿名的弟子哪个是按照他的拳论练的?!

在答问中,王全盘否定套路,而赵道新晚年创编心会掌,王选杰创编18式.这边王否定力的作用,那般姚宗勋不仅练力还戴上拳套打砂袋.所以,谁真的按照王的所谓拳论去做,谁就真是个大傻瓜.今天吴兴刚颇为人所不耻,当年王芗斋又何曾不是为当时的武术界所不耻.把骗子的谎言当学问来研究,不是傻瓜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