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间房明月跳舞视频大全:电脑风云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7:53:25

   二、横 空 出 世

8月12日,“老头”萨姆斯不辞劳苦,再一次赶到西雅图。

临行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提前给比尔·盖茨寄去另一份《IBM保密协议书》。比尔在电话里答复说: 无论IBM让他签署多少份类似协议,他都愿意承诺;甚至他的微软公司压根就没有听说过美国有一家什么公司名叫IBM。 看来,他已经学会了如何与这头“蓝色怪物”打交道。

多年后,人们在一本《IBM员工守则》中发现了这样一则条款:“在新产品正式公布之前不泄露、 不讨论、不销售这种产品是IBM公司的一贯作法。对IBM公司来说,透露任何关于未公布的新产品的事情──不论是设备 、程序或服务──都会被对手认为是对顾客的欺诈。”

比尔·盖茨当然没有拜读过这本手册, 但他敏锐地预感到IBM必定遵循着某种游戏规则,它不与违反规则的任何公司和人交往。他对鲍尔默说:“哪怕是违心地迁就,也必须让对方感到,他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

这一次谈判, 萨姆斯带来了一个“强大”的5人阵容:有合同管理员、有商务关系专家,也有销售代理商,就象是代表美国政府去商谈国际贸易业务。

为了能与“蓝色巨人”抗衡,一大早,比尔就把公司有“头脸”的人物召集到他的办公室。除了他和保罗之外,鲍尔默等人当然必须到场;只是公司目前还没有律师,他急中生智,立刻拨通电话,从父亲的事务所里聘来一位法律顾问。

那边的萨姆斯,也在反复告诫他的同行人员:大家不要以外表和衣帽取人,和比尔·盖茨交谈10分钟,你就会打心底佩服他的机灵劲。这是一个绝顶聪明的小子,万不可等闲视之。

仪式在严肃的气氛中开始。鲍尔默煞有其事地站起身,把那份有比尔签名的《协议》递给IBM的合同管理员。萨姆斯清清嗓,正式向对方通告IBM极端保密的个人电脑专案,从而,解开了比尔·盖茨他们在很长时间里猜测的谜底。

比尔·盖茨认真地倾听,不时与保罗,艾伦交换着意见。可能觉得气氛太压抑,鲍尔默忍不住摇晃起来。比尔瞪了他一眼,尽量以老成持重的声调开口发言。不过,说完几句客套话,一进入正题他便旧病复发,以那种惯常的尖嗓门,机关炮式讲起来,并带着一连串反问句式。

“8位电脑的ROM BASIC不成问题,明年元月交软件我们也办得到。可我还是不明白,贵公司为什么不采用16位芯片?难道你们的机器从一开始就打算落伍?”

萨姆斯并不在乎比尔的态度,慈祥地注视着与他儿子年龄相仿的小伙。鉴于保密规则,他没有得到授权说明IBM PC机将采用那种芯片,多听听青年人的意见也不错。

比尔·盖茨告诉萨姆斯,早在去年5月,他们就把BASIC语言成功地装入了16位电脑。

“你一定知道8086吧?我的朋友蒂姆·帕特森用它组装过一台机器,真正的16位,简直酷极了, 我们顺手就把BASIC改造成16位版本。纽约举办的那次全国计算机博览会,帕特森和我都大大出了一回风头。”

听到比尔的胡吹海侃, 而西装革履的IBM大员象小学生一般洗耳恭听,保罗·艾伦不禁暗自好笑。说他们已有8086 BASIC固然不假, 可过程却不象比尔吹嘘的那般“顺手”。几乎与5年前为“牛郎星”配置软件的情况相似,他们也是在见到8086芯片之前,用模拟器写成的16位BASIC。 所不同的是,它在帕特森的真实电脑上第一次运行很不顺利,反复死机,反复调试, 一连抓出了好几只“臭虫”(Bug)。他还清楚地记得比尔当时狼狈的模样,想不到这家伙竟如此“健忘”。

“从软件的角度看,”比尔·盖茨即将结束他的“讲课”,“只有16位电脑才能够更好发挥BASIC的性能, 我再次提请你们考虑这个建议。”(1995年出版《未来之路》时,比尔·盖茨仍然写道: “我们为IBM制定了一项计划,建造出第一台使用16位微处理器芯片8088的个人计算机。”他始终认为,IBM PC正是因他这番话才成为16位电脑先锋。但萨姆斯却指出:“在与盖茨会谈前,IBM已经决定采用16位芯片。”)

萨姆斯一再诚恳地点头,然后,他突然发问道:“你们能不能和BASIC语言一起,提供16位版本的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猛然一愣,没想到被这个和蔼的“老头”将了一军:微软从未涉足过操作系统软件,只有数字研究公司才拥有16位的CP/M-86。

“微软公司有代理权吗?”

比尔·盖茨尴尴地摇头回答:“我可以安排你与基尔多先生联络。”

萨姆斯耸耸肩:“是吗?我以为只须与你打交道,现在却多出来一件事。”

 

豪斯乐癫癫第二次飞到博卡雷顿。

与比尔·盖茨相比,他得到的“待遇”强得多:埃斯特奇亲自发话,让他带着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尽快前来“洽谈重大业务”。

豪斯仔细品味埃斯特奇的话外音, “重大”二字对他很有诱惑力。IBM公司过去只购买英特尔的存储芯片,“蓝色巨人”从来不使用别人制作的微处理器,但这次似乎有了转机。对于自己公司的产品,豪斯充满了信心。仅在一年之中,16位8086和8088两款芯片就造就了前所未有的2500例电脑产品。 豪斯坚信,只要IBM在研制新的电脑,埃斯特奇这条“大鱼”就必定会上钩。

但是,埃斯特奇把他“晾”在接待室里喝咖啡,却匆匆请走了他带来的工程师。

大约十几分钟后,工程师返回接待室,埃斯特奇没有露面。

“菲利普究竟在搞什么鬼?”豪斯不解地询问。

“可笑之极,”工程师的脸上并没有笑容,“他们居然让我用手摸!”

豪斯越听越糊涂,焦急地刨根问底。原来,这位工程师被埃斯特奇请去提供技术支持,但实验室被一块黑色幕布隔成两半, IBM的人都躲在幕布后面。据说他们公司有规定,不允许外人观看幕布后面的玩艺。

“我简直是在黑暗中替他解决技术问题。实在讲不清楚,埃斯特奇才准许我伸过手去摸,以便确定症结在哪里。”

“你摸到了什么?”豪斯来了劲。

“一台小电脑的主板,核心器件是我们的8088芯片。”

说话间,埃斯特奇走了进来:“对不起了,先生们,我也相当讨厌这套陈规陋习!”

“我们能够理解。只要你肯给订单,这些都没关系。”

“请回去转告葛洛夫先生,不久后,IBM将是你们最大的客户。”

豪斯顿时喜上眉梢,他马上想到:英特尔急需增设一个“特殊客户部”,用心“伺候”这位不可一世的“蓝色巨人”。

 

送走IBM大员,比尔·盖茨心里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萨姆斯“老头” 原来是冲着操作系统软件而来,可他除了拽着BASIC语言,或许还可在短期做成16位FORTRAN或COBOL语言,微软公司从来就没涉足过操作系统。以他们的实力,也绝无可能在IBM要求的期限内, 重新编制出一套复杂的系统软件。在数百种微型电脑大混战的70年代末, 正如微软公司的BASIC软件独占鳌头一样,基尔多先生发明的CP/M,就是操作系统事实上的标准。

加里·基尔多(G. Kildall),一位学识渊博、温文尔雅的中年人,美国海军研究生院教授。他是比尔·盖茨的老相识,他们的交情,甚至可以追溯到比尔和保罗在西雅图湖边中学帮人“捉虫子”的少年时代。

与喧嚣的商业氛围相比,基尔多更钟爱大自然的宁静。这位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对在加州海滨小城蒙特雷谋到一份教职深表满意。他从未想到要离开学术岗位“下海”经商,研究生院也使他的教学生涯与个性人格得到最完美的结合。唯一不安份的是兴趣和爱好,基尔多教授特别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摆弄电脑,擅长于编写具有挑战性的程序。由于距离硅谷不远,基尔多与英特尔公司的同仁关系甚为密切,他甚至利用星期天到那里充当“顾问”,为的是能更快接触到最新的微处理器。

英特尔推出8位芯片8080那阵, 曾慷慨地赠送给他一台小计算机。几个月时间里,教授就把大型主机上运行的PL/1语言,改造为在微型机上运行的编程语言PL/M。有人问他,为什么你要在这么小的机器上,实现既复杂又无应用前景的语言?教授回答说:“不为什么。它难以实现,而我可以做到,仅此而已。”

基尔多教授最大的贡献是在1973年,他用PL/M语言编写出一个创新的系统软件。他给这个复杂的程序命名为CP/M,即“监控程序”,为的是让朋友的电脑能够在该程序的控制下,以25美元一次的价格为顾客“算命”。朋友的那部“算命”电脑(他自称是“占星机”)在杂货铺里血本无归,但基尔多的CP/M毕竟经受了实战式的考验。 基尔多后来才知道,他的发明有多么了不起── CP/M是微型电脑的第一个操作系统,极有可能成为日后蓬勃兴起的微电脑的当家软件。

人们现在都把操作系统叫“软件平台”。简而言之,它为各种应用软件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其他软件都需要在它的基础上运行;同时,它负责管理和调度电脑硬件和软件资源,被人亲切地称作电脑的“管家婆”。显然,1980年,博卡雷顿实验室进入个人电脑研制的紧要关头,萨姆斯不远千里四处寻找,他们缺的就是一位“管家婆”,其重要性远远超出比尔·盖茨最拿手的BASIC语言。

直到有人找上门,基尔多也没有想用CP/M赚大钱。可他的“贤内助”多萝茜·麦克尤恩(D.McEwen)却不愿放弃到手的钱财,极力怂恿丈夫办公司。于是,夫妻二人注册了一家“数据研究公司”(DR),副总裁多萝茜负责主理日常业务,生意很快搞得十分红火。

在IBM PC尚未出世的年月,CP/M操作系统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售价也从最初几十美元,迅速涨价到上万美元。基尔多教授的原则是放手让夫人经商理财,他正埋头将这个软件升级为16位版本的CP/M-86。据说,基尔多和比尔·盖茨有个不成文的“君子协定”:微软公司的领域主要限于电脑语言方面,数据研究公司则主要放在CP/M操作系统,两家软件公司“井水不犯河水”,既划分“势力范围”,又互相照顾业务。所以,当不知内情的萨姆斯走错了门时,即使比尔·盖茨心存嫉妒,也不能不“仗义”地将IBM引荐给基尔多。

就在他的办公室,比尔·盖茨当着萨姆斯的面,拨通了基尔多的电话,告诉他“好生接待一位重要的客户。”

第二天清晨,萨姆斯领着原班队伍,马不停蹄赶往加州。

 

基尔多的公司座落在加利福尼亚风景秀丽的一号高速公路旁,一座典型的维多利亚式建筑。

到底年岁不饶人, 萨姆斯带着IBM的人马连续赶路, 等找到写有 “数据研究公司”(DR)的标牌时,已经是气喘嘘嘘,汗流满面。

万万没想到,古怪的基尔多教授竟不愿与他见面,接待他们的,只有“内当家”多萝茜和一位粗鲁、傲慢的律师。对于萨姆斯一行,这次会面是一次完全的惨败,也是诸多书报杂志多年喋喋不休的有趣话题之一。

问题就出在那个“保密协定”上。多萝茜可不是比尔·盖茨。 IBM的先生们不问青红皂白,一见面就霸道地让她签字,已经使她感到十分不快。反复询问萨姆斯的来意,这些人又装聋作哑,完全没把她放在眼里,多萝茜简直怀疑他们是一群FBI的特工人员。出于礼貌,多萝茜才忍住了无名火。她转身叫过律师,两人耳语一阵,也不搭理远道而来的客人,竟自走进了里屋。

萨姆斯蹙起眉头,无可奈何摇摇头。

几个时辰后,多萝茜和律师才再次露面。

“我们不签任何协议, ”DR公司的律师故作姿态地说,“我们不是IBM的雇员。请各位直接了当表明来意,否则请立即走人。”

萨姆斯还想挽回僵局,耐心地解释说:“对不起,这是我们公司惯例,我也无权破坏这个规定。是不是等你先生回来后我们再商谈?”

“加里出去办公务,今天不可能回来。再说,他也决不会签这个字的。先生们如果有耐性等候,也请尽快拿定主意,我们已经作了到加勒比海渡假的安排。”

多萝茜并没有对萨姆斯撒谎,此时此刻,基尔多正驾驶着他的双引擎小飞机遨游在海湾上空。多年后,许多小报大肆渲染过这一细节,针对让他丢尽脸的会谈,基尔多忍不住愤怒地回敬道:“那些故事听起来好象我在空中翻筋斗。但我在出公差,就象别人开车出差一样。”

双方围在橡木制成的会议桌前,剑拔弩张地对峙,终于不欢而散。

萨姆斯彻底感到失望,闷闷不乐返回西雅图,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微软。

对此,著名的《BYTE》杂志评论说:“天上掉下来最大一块馅饼,就这样落到了比尔·盖茨嘴里。”

 

9月28日夜,是微软公司一个最值得纪念的时刻。

贝尔维尤银行大厦819房间的灯光彻夜未熄。 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以及他们的好友、 微软公司日本籍雇员西胜彦(Kay Nishi),三个青年人,你一言我一语,紧张地商议着对策。今天,已经接近IBM公司给出的最后期限。

萨姆斯交给比尔·盖茨的,是个一揽子计划:必须在IBM PC电脑完成前,提交BASIC、 COBOL、 FORTRAN 和 PASCAL四种编程语言,同时交出一个成熟的操作系统。比尔和保罗仔细地盘算: 语言软件至少有4万个代码,已经够他们忙活半年;若接受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操作系统软件,能不能履行协议,他们实在没有把握。

突然,西胜彦打破沉默,他跳起来高声嚷:“要做!我们要做!”

在微软,同伴都昵称西胜彦“凯”。凯不服输的性格,与比尔有过之而无不及。

说来也奇怪,凯和比尔·盖茨同年出生,同样因痴迷电脑而中途辍学。1976年,他离开著名的早稻田大学,“下海”创办一份电脑杂志。不知从哪里听说了比尔·盖茨,心血来潮想要进行联络。于是,他当即拨打越洋电话,用半生不熟的英语让接线小姐给接一家名叫微软的公司。小姐问他微软在美国哪个城市?他张口结舌说不出来。想了半天才想起这个微软可能在新墨西哥州,便让把电话转到该州最大的城市。几经周折,居然就让他在阿尔伯克基找到了比尔。

西胜彦坚决乐观的态度影响了微软的两位决策者。比尔·盖茨下决心拍板:这是微软公司一次最大的机遇,哪怕是拼命,他也要揽下这份“瓷器活”。保罗·艾伦立即动手赶写技术建议书,虽然他知道西胜彦的英语糟糕透顶,还是分派给凯写作一个部分,时间紧迫也顾不了许多,只好麻烦IBM的先生们去“大大的”猜测吧。

比尔·盖茨一面不耐烦地等着打印机慢吞吞吐纸,一面向火速赶来的鲍尔默交待事项。一经作出决定,他一分钟也不愿耽误,他要带着鲍尔默,以及奥里尔──略为有点口才的家伙,连夜赶赴博卡雷顿。

与“蓝色巨人”摊牌的时候到了。

奥里尔提着皮箱闯进门,正在往身上套西服。“比尔,”他吼叫着说,“我刚查看了迈阿密的最后一班机,只剩下半个小时!”

比尔·盖茨一把扯下打印纸,塞进鲍尔默递过来的皮箱,尖声叫喊:“出发!快走!”

保罗·艾伦伸出手,拽回一只脚已经跨出门槛的比尔:“嗨,赶快换套西服!你要见的是蓝色巨人。”

目送着比尔·盖茨消失的背影,艾伦的心绪,起伏跌宕。他缓缓踱到窗前,拉开厚实的窗帘。

阵阵凉爽的晚风吹打着他的面颊,华盛顿湖映出西雅图高楼林立的倒影,虚幻飘渺,但又真实记录了家乡的万家灯火。

艾伦不觉想起5年前的那个冬天。 他的思绪,甚至回到了当年与比尔朝夕相处的西雅图湖边中学。

 

保罗和比尔都是地道的西雅图“土著”,这里至今仍是闻名全球的航空城,波音公司总部就设立于斯。

西雅图人杰地灵。1955年,比尔·盖茨出生于一位律师和一位教师组成的家庭,家教良好,但绝无与电脑有关的遗传因子。1968年,他就读的湖边中学破天荒引入一套PDP-10小型电脑的终端──学校买不起整套电脑,只好租用邻近通用电器公司的电脑供学生使用,即从那里引出导线,接上电传打字机,按使用时间向公司付费。

PDP-10是数字设备公司(DEC)的产品,比尔在电传机上做起他的“软件梦”,同时,认识了比他高两年级的保罗·艾伦,共同的爱好使两人结为莫逆之交的“铁哥们”。用刚学会的BASIC语言, 他们共同写出一个“井字棋”游戏,玩得好不开心。孩子们终日迷恋电脑,学校很快就付不起昂贵的费用,不得已对他们的上机次数进行严格限制。

无电脑可玩,比尔和保罗实在技痒难忍,百无聊赖中,他们找到一个不花钱玩电脑的好事。 西雅图有家由华盛顿大学程序员开办的“电脑中心公司”(CCC),主要业务是出租DEC的小型电脑PDP, 由于预付不出资金,DEC提出一种变通的付款方式──只要他们能“抓出”PDP电脑程序里的“臭虫”(Bug,即错误),付款就可以延期。比尔和保罗打探到消息,自动情缨帮助CCC“捉虫子”,不附加任何条件,每天能摸一摸电脑足矣。

有不花钱的劳力, CCC公司经理何乐而不为?比尔和保罗叫上几个同窗好友,边“抓虫” 边自寻其乐,不仅从DEC电脑程序中“捉”到许多“臭虫”,也学到看家的本事。也就是在这里,比尔·盖茨初次结识正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的基尔多。

可惜, 好景不长。当程序员乐得眉开眼笑时,DEC的老板却大不开心。一纸催款通知下达,CCC公司只得关门了事。孩子们眼看又没有电脑玩耍和娱乐。

保罗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捉虫”的最后那天,搬运工已经把桌椅装上卡车,他们还跪在地上敲打电传机键盘,直到工人撵他们滚蛋,才意犹未竟依依不舍地离去。

他把比尔拉到一旁,附耳讲出另一种“玩法”:一个新成立不久叫做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了微处理器,他们可以用它来做些试验。

哥俩一前一后跑回各自的家中, 翻箱倒柜搜光自己的“积蓄”凑齐360元钱,小心翼翼捧回一块英特尔生产的8008微处理器── 一种比8080功能弱得多的早期芯片。

比尔·盖茨曾写道:“我和保罗想了解8008能够做些什么。他打电话给英特尔公司向他们要一本使用手册。当他们真的给了他一本手册时,我们倒有些吃惊。”

保罗本想用它开发BASIC语言, 比尔却认为芯片太差劲而且时机不成熟。年仅16岁的少年盖茨第一次表现出经商的天才:他提出做一台记录分析交通情况的小装置,兴许能赚到一点钞票。

就这样,西雅图创办了一家由两个中学生组成的“交通数据公司”,公司地址当然选在湖边中学的教室。不知为何,比尔·盖茨发明的“交通数据处理机”──灰色盒子里缠满电线的破烂玩艺──真的被交通部门看中,他第一次赚到2万美金。比尔的同学都知道,这家伙非常狂妄,居然认为自己到30岁肯定会是百万富翁。

中学毕业后,“铁哥们”不得不各奔东西。保罗·艾伦先一步考入华盛顿大学;两年后,比尔·盖茨也走进了哈佛大学。子承父业,他所学的专业是与电脑无关的法律。

5年前, 也就是1974年12月底,保罗·艾伦顶着寒风来到坎布里奇看望好友。他俩无所事事,游逛于哈佛大学广场,在报摊偶然间发现了一本常读的杂志《大众电子学》。

很奇怪, 这份杂志把期号提前标注为1975年1月份,封面上赫然刊登着一个金属盒子的照片。他们凑上前仔细阅读封面标题,不禁大吃一惊:──“世界首台微型电脑组件挑战商业电脑”

这台电脑叫“Altair 8800” (阿尔泰8800),寓意着银河系里那颗明亮的星座“牛郎星”。

“牛郎星电脑,你看到了吗?”一向腼腆的保罗兴奋得大声嚷叫,“凭咱俩在湖边中学抓臭虫的本钱,可以大干一场了。”

保罗·艾伦的判断无疑正确,但比尔·盖茨在兴奋之余,第一感觉是没有钱:“可惜,我们从未见过,也买不起一台牛郎星。”

“哈佛大学艾肯实验室不是有台现成的IBM360吗?”

比尔·盖茨眼睛一亮:“你是说用大型机模拟?”

“对极了,用IBM360模拟牛郎星,然后,是我们的拿手戏BASIC语言。”

随即,两人侃出了软件框架并作出分工:保罗研究英特尔8080使用手册,负责编写大型机模拟软件;比尔则主攻牛郎星电脑的BASIC解释程序。

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是那样踌躇满志,软件还是子虚乌有,他们就想起要向牛郎星发明者推销产品。

按照杂志刊登的地址,比尔·盖茨拨通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长途:“罗伯茨先生,我们可以为牛郎星电脑开发BASIC语言,不知你是否感兴趣?”

 

埃德·罗伯茨(E. roberts),正是他发明了微型电脑牛郎星。

60年代从海军陆战队退役后,罗伯茨在阿尔伯克基市开了一家小小公司,叫作“微型仪器与自动测量系统公司”,简称MITS公司,制作和销售台式计算器。1974年,拥有集成电路发明权的德州仪器公司(TI),以雄厚的实力大举“进犯”计算器市场。罗伯茨哪是TI的对手,削价竞争不几天就败下阵来,滑落破产的边缘,欠下了25万美元的债务。

无可奈何之中,罗伯茨把目光投向了8080微处理器,想用它挽救濒临倒闭的公司。他以每块75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购到8080微处理器和其他元件,一面突击组装电脑样机,一面派员与新闻媒介联络。恰好《大众电子学》杂志在过去数月里一直在寻找独家新闻,技术编辑莱斯·所罗门主动上门观看了罗伯茨的设计方案,感到这是一个有可能吸引读者的话题。

回到家里,莱斯·所罗门仍然想着罗伯茨的计划。以新闻角度,这台尚在襁褓的电脑还缺乏一个响亮的名字。想着想着,他忍不住向女儿征求意见:“一种新的电脑叫什么名字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12岁的女儿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电视,而电视里恰好在播放科幻片《星球大战》。她随口便答“阿尔泰”,因为她看到宇宙飞船正向牛郎星飞去。于是,罗伯茨的微型电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命了名。

好事自然多磨。 罗伯茨费力装配的第一台样机, 在运输途中莫名其妙地不知所终。杂志已经排了版,十万火急等着封面照片,要抢在圣诞节前发行。MITS公司已绝无可能立即重装第二台,情急之下,罗伯茨只好把机器外壳包装后寄出,《大众电子学》上刊登的照片就是这只“空壳电脑”,简直像是“伪劣产品”,把50万读者统统蒙在鼓里。

哪知“牛郎星”的反应出人意外,订货单像雪片般纷飞而来,随之而至的,当然还有罗伯茨日夜盼望的转帐支票。MITS公司得救了,救星正是“牛郎星”──世界上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装配的微型计算机。

据杂志介绍,牛郎星勉勉强强算是一台电脑。在金属制成的小盒内,罗伯茨装进两块集成电路, 一块即英特尔的8080微处理器芯片,另一块是存储器芯片,最初仅有256字节容量,后来才增加为4K字节。既无可输入数据的键盘,也没有显示计算结果的“面孔”。插上电源后, 需要用手按下面板上的8个开关,把二进制数“0”或“1”输进机器。计算完成后,面板上的几排小灯泡忽明忽灭,就像军舰用灯光发信号那样表示输出的结果。

“牛郎星” 诞生时的模样实在不敢恭维,它完全无法与IBM的大、中、小各种电脑相比, 更像是简单的游戏机。然而,它也具有IBM所有机器不可比拟的优点──体积小,小到只能以“微型”相称;价格低,低到罗伯茨只标价每台397元。

别看《大众电子学》吹得天花乱坠,所有的计算机企业都不屑一顾,这种简易的机器,充其量供大学生当玩具。如果哪家公司想用牛郎星处理业务,便会发现它确实无能为力。原因之一,是罗伯茨不能提供任何实用软件,用户只好以复杂的机器码编程。在这种情况下,罗伯茨接到来自西雅图的电话,他岂止是感兴趣,如果谁真能做成这件事,他的牛郎星就是一台名符其实的个人计算机。为此他曾亲自找英特尔的专家咨询,他们明确指出: “8080微处理器的功能目前尚不足以支持BASIC语言。”因此,罗伯茨并不相信电话里所讲的大话,便试探着问:

“先生们手边有牛郎星电脑吗?”

对方吱吱唔唔地回答:“我们也许能用别的机器模拟……”

“模拟?我没功夫听你扯淡。”罗伯茨“啪”地挂断了电话。

一个星期后,罗伯茨再次接到这家所谓“西雅图交通数据公司”的正式信函,信中说他们已经做成了软件的穿孔纸带。罗伯茨按信里提供的地址打去电话,答复是不知道什么交通数据公司,那儿是西雅图市的湖边中学。

罗伯茨摇摇头,心想这一定是哪个调皮学生的恶作剧,正准备作罢时,西雅图的公司又打来了长途。

这一回,罗伯茨不客气了,他恼怒地大声说:“如果你们真有这种软件,那就劳驾送到MITS,我保证在阿尔伯克基机场恭候!”

他本想激出对方的真情,电话里却传来肯定的答复:“完全可以,八周后的中午,请你到机场接站,来人名叫保罗·艾伦。”

 

为了严守信用,比尔和保罗在艾肯实验室机房里日夜赶工。

好在无论是模拟还是解释程序,对他们都不陌生。保罗·艾伦的工作必须先行,他不到两周就写完了8080模拟程序。比尔·盖茨面对的难题更多,他整整写了8000行机器语言,又千方百计地精练压缩, 设法使它装进牛郎星电脑4K内存里。虽然只用了3周,但调试却花去一个月。夜以继日地苦熬,以致一天晚上,干着干着,他突然倒在键盘上昏睡过去。过了一会儿,刚刚苏醒,眼睛没睁开,又接着敲起了键盘。

保罗吃惊地叫道:“嘿,难道你在梦中也能编程?”

到了交货前的头天深夜,程序还差一点,比尔让保罗先去睡觉,自己一直写到黎明。

越是临近完工,他的心就绷得越紧。他们毕竟没有一台真正的牛郎星,这些编好的程序能不能在罗伯茨的电脑上运行,谁也说不准。

第二天清晨,比尔·盖茨怀着极度不安的心情,把好友送上了飞机。突然, 他想起了一件事:“糟糕!我忘了一段装入程序。保罗如何把BASIC装进存储器呢?”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往阿尔伯克基……

其实,比尔的担心是多余的,一上飞机,保罗就发现了装入程序的问题。正好空姐送来一纸《旅客注意事项》,他把纸翻过来,在反面奋笔疾书,直写到飞机着陆的那一刻,装入程序刚好写完。

罗伯茨开一辆破旧的蓝色货车迎接“交通数据公司”的代表。

保罗坐在罗伯茨的身旁,假装观赏新墨西哥州这座最大城市的风景,避而不答罗伯茨对他们公司的询问。货车拐进一条小巷,最后停在一间破旧的平房前。主人告诉他说,这就是MITS的开发实验室,保罗简直怀疑自己是否搞错。根据《大众电子学》的介绍,他猜想发明牛郎星电脑的公司一定是家实力雄厚的企业,万没想到MITS竟与洗衣店理发馆为伍。

保罗跟着罗伯茨走进小屋,他终于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牛郎星。不等罗伯茨为他送来咖啡,马上掏出《旅客注意事项》,三下两下打好孔,把它与BASIC纸带先后送入读带机。

他的心已经提到了喉咙口,死死盯着牛郎星电脑一旁的电传打字机,眼睛都不敢眨一眨。罗伯茨提着咖啡壶走过来,看见他那副德性,马上皱起了眉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读带机还在“咔咔”地“吃”进纸带,这几分钟就像是过了好几个世纪,保罗一刻不停拽着自己的衣角,手心里渗出了汗水。

突然, 电传打字机轻轻地动作了一下,打印纸上印出了“READY”,标志着牛郎星电脑做好了准备。

保罗猛地转过身,双手抱住罗伯茨的肩膀:“OK!牛郎星现在有了BASIC。”

罗伯茨吃力地弓着腰,重重敲入:“PRINT 2+3”

打字纸马上“吐出”一个数字“5”。

虎背熊腰的罗伯茨激动万分,顺势把保罗高高举起,大喊大叫转着圈。

保罗写了一段模拟阿波罗飞船登月的程序,交给罗伯茨打孔输入,果然十分准确地运行出结果。

哈佛校园的比尔·盖茨终于接到艾伦的报喜电话,心中的石头总算放下地。这也太悬了: 假如他弄错了一个程序代码,假如BASIC不能一次调试成功,罗伯茨非得把保罗撵出大门不可。

几个月后,罗伯茨开着那辆蓝色货车巡回美国各大城市,为牛郎星电脑摇旗呐喊。在他的手里,如今有了一件最能吸引用户的法宝:买一部“牛郎”,可配上一位“织女”。微电脑与BASIC的“天合之作”,引来各界人士驻足观看,纷纷解囊购买。

罗伯茨始终放不下“交通数据公司”电话的那件事。在为比尔·盖茨接风的家庭酒会上,他忍不住旧事重提。

听比尔讲完这段经历,罗伯茨哈哈大笑:“交通数据公司原来早就关门歇业,两个臭小子把我蒙在了鼓里。”

罗伯茨的话却触动了比尔·盖茨的某根筋。酒过三巡,他拉着保罗告辞。

夜已经很深了,万籁俱寂,星星一闪一闪眨着眼。

两人漫步在阿尔伯克基街头,没有一丝睡意。

“亲爱的保罗,”比尔·盖茨认真地说,“有件事我考虑了很久。”

“办公司,对吧?”保罗也露出严肃的神色。

“就在此地,阿尔伯克基,让我们重新竖起公司的大旗。”

保罗凝视着童年伙伴那双浅褐色的眼睛,一泓池水深不见底。

“微型电脑的序幕已经被牛郎星揭开。要不了多久,软件业就会兴旺发达。”

比尔·盖茨一字一顿,坚定地说:“是的,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上,都会有微型电脑运行我们的软件!”

1975年7月, 19岁的比尔·盖茨,不顾家人阻拦和朋友劝诫,毅然放弃还差一年就要到手的哈佛学位,从此再也没有跨进大学校门。他背井离乡,只身来到新墨西哥州,和保罗·艾伦共同创办了这家“微型软件公司”(Microsoft),取自“微型电脑”和“软件”二字,简称“微软”(MS)。他们租下一套四个房间的办公室,陆续召来几个同学,接连为牛郎星和其他微电脑搞出了磁盘BASIC语言和其他软件。随着业务不断扩大,1979年元月,比尔和保罗把微软公司迁回故乡西雅图。半年之后,“蓝色巨人”突然造访,命运之神光顾了这家31名员工的小小企业。

 

西雅图至迈阿密的Delta航班飞机上,比尔·盖茨却没有闲情雅兴回忆往事。

匆匆赶到机场,晚一步就误了班机。不等丝毫喘息,他就逼鲍尔默掏出建议书,重点修改西胜彦撰写的“日本式”英文,一整夜不曾合眼。

他们昏头昏脑走出机场,天已经大亮。找人一打听,活见鬼,到博卡雷顿还要开一个多小时汽车──原以为IBM实验室就在南方都市的某个地点。

比尔·盖茨亲自驾驶租来的汽车,风掣电驰,这是他最大的个人爱好,不知为此挨过多少超速罚单。

“停车!快停车!”鲍尔默鬼吼鬼叫。

比尔猛地一脚踩下刹车,不解地瞪着鲍尔默。

“领带!你的领带呢?”

“我当是什么事,大惊小怪。不系领带显得更‘酷’嘛。”

“据我所知, 要见我们的人中间, 没有一位30岁以下的女性, ” 鲍尔默嘲笑说,“IBM的臭规矩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比尔·盖茨只好边开车,边寻找商店。在这个荒凉的地区,好几公里后才找到一个停车场,可是小卖部空无一人,还未到营业时间。耐着性子等商店开门,随便买了条领带往脖上一套,比尔随即再次加速狂奔,等他们赶到IBM实验室,已是上午10点半,比预约时间整整迟到了30分钟。

萨姆斯率领一拨人,一字排开,焦急地等候在门口。比尔·盖茨、鲍尔默和奥里尔钻出汽车,抬头一打量,不由得笑出声来。

萨姆斯“老头” 滑稽地套着一件皱巴巴的T恤衫,挺着“将军肚”,说不出有多么难看。 再看看其他人,IBM大员个个都衣冠不整,有穿牛仔服的,有披着睡袍的,与比尔·盖茨一行三人西装革履形成鲜明的对比。

看见比尔·盖茨乐不可支的模样,萨姆斯也咧嘴“嗬嗬”笑了起来,气氛顿时变得轻松了。

“我们想……”鲍尔默捂着嘴笑,“你们居然也……”他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萨姆斯迎上前,对比尔·盖茨介绍说:“这位是我们的项目组长唐·埃斯特奇先生。”

埃斯特奇跨前一步,热情地一把握住比尔·盖茨的双手。

没有人注意到这一次普通的握手,但它确是世纪性。假如有记者把这一场景摄进像片,埃斯特奇魁梧的身躯与比尔·盖茨瘦小的身材映在一起,人们肯定猜不出这两人的身份。世界电脑硬件巨人的代表,与世界电脑软件未来巨人的首脑,从此结为莫逆之交,他们将携手改写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虽然气氛融洽,但比尔·盖茨当时的心情,恐怕只剩下“紧张”二字。

他随着埃斯特奇走进那栋平顶建筑,惶恐、焦虑和兴奋交织,直到进入会议室才逐渐平和。

埃斯特奇请他坐上了主位,屁股刚落座,比尔·盖茨立即找回了感觉。

IBM大员坐在他的对面, 埃斯特奇逐一作介绍。披睡袍和穿米老鼠汗衫的两个家伙竟是IBM聘请的律师, 看来今天的会谈非同小可,比尔后悔没有带个律师来。事已至此,无法吃后悔药,自己出身于法律家庭,在哈佛学的也是法律,不信搞不定这些律师。

对方的代表老成持重,虽然比他的年龄要大得多,却个个不甘示弱。当比尔·盖茨简明扼要讲解微软的建议书后,尖锐的提问连珠炮式泼了过来。看得出,这些人有很高的技术造诣,对电脑软件重要性的理解并不比他差。

“PC电脑的BASIC与你们为TRS-80开发的BASIC有哪些差异?”

“你们准备将FORTRAN和COBOL软件做成磁盘,还是固化在ROM中?”

“以贵公司的实力,三个月内能保证出货吗?”

“如果你卖给我们的,如同你给坦迪公司的那种货色,最好请返回西雅图。”也有人很不客气。

  ……

一连几十个问题,比尔·盖茨兵来将挡,越来越从容大度。

坐在萨姆斯旁边的那位,一直在他耳边嘀咕:“这小子究竟是谁?你怎么弄了个中学生浪费我们的时间?”

“贵公司像你这样的软件人员还有多少位?”一位使用过微软BASIC软件的人发问。

“在微软公司,就属我的学历最低,还没有读完大学。”比尔·盖茨不直接回答这个提问。

一直在倾听并认真做笔记的埃斯特奇开口问道:“对不起,坦率地讲,你究竟打算如何处理操作系统的问题?基尔多先生会把CP/M卖给你吗?”

操作系统是博卡雷顿实验室最担心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必须由埃斯特奇提出质询。

比尔·盖茨控制不住坏毛病开始习惯性摇晃。满屋子人都奇怪地盯着他前摇后晃,幸亏鲍尔默没有加入这场“运动”,否则的话,那才让IBM先生们大开眼界。

“各位不必担心,”比尔止住身体晃动,“我已在西雅图一家公司找到了替代软件,若无绝对的把握,今天也不敢来博卡雷顿‘法庭’接受各位的‘审判’。”

埃斯特奇不好意思地笑了:“好吧,稍事休息后,接着讨论费用和付款方式吧。”

比尔·盖茨走进卫生间。萨姆斯“老头”跟在他身后推开门。

“比尔,你听我说,千万别压低价码。”萨姆斯轻声说道,“我们知道这项工作的难道, 就算你开出100万美元的天价也不为多。”他并非一心替微软打算,只是担心比尔·盖茨开出的价格太低,反而会受IBM高层轻视,连带影响到国际象棋专案的形象。

比尔没说什么,只是感激地点点头。

可是,实在出乎萨姆斯意外,比尔·盖茨向埃斯特奇报出第一版操作系统的价码,转让费仅为1.5万元, 附加每份软件随机器抽若干许可费。萨姆斯不满地想:“这孩子太缺乏经济头脑,许可费能抽多少钱?我们的PC顶破天也就是20万台产量。”他当然不好插话说出内心的想法。

比尔·盖茨提出1.5万转让费, 确实是件亏本买卖,他向西雅图那家公司联系购买版权的操作系统软件,对方开价就是2.5万美元。不过,假如“老头”萨姆斯知道10年后DOS销量会达到1亿套以上, 他肯定感叹万分:“我实在看走了眼,这小子比任何人都精于算计,不愧是天生的理财高手。”

当天晚上,埃斯特奇设便宴为精疲力尽的比尔·盖茨等人接风。觥筹交错,两人的谈话甚为投机,从硬件软件和电脑未来的远景,一直侃到个人的志趣爱好,大有“惺惺惜惺惺”和相见恨晚的感觉。埃斯特奇甚至唤来他的小狗“托托”与比尔·盖茨认识,“托托”舔着他的手,居然一见如故。

席间的气氛,被鲍尔默和萨姆斯推向了高潮。

面红耳热的鲍尔默打开话匣,为埃斯特奇和萨姆斯讲述比尔的一件趣事。

这个故事是微软董事长秘书的亲身经历,微软的员工无人不晓,常用来拿比尔·盖茨“开涮”。

露宝(M. Lubow)人称“微软慈母”。公司刚成立那年,从报纸上看一则招聘秘书的启事, 决定闯去试试运气。程序师伍德自告奋勇“冒充”总经理,拍板敲定这位4个孩子的母亲成为微软的第7名员工。

“董事长外出了,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入他的办公室!”伍德一本正经地叮嘱道。

露宝点头记下自己的职责,却不明白这家公司究竟闹的什么名堂。几天下来,看着这些孩子一刻不停地敲打键盘,然后抱出大叠大叠的纸让她收好,终于让她弄懂了一个道理。

晚上回家,神秘兮兮地对先生说道:“告诉你什么叫电脑软件──那就是一大堆有记号的白纸!”

她先生却不以为然地告诫说:“千万注意,也许到月底他们根本开不出工资。”

第二天清晨,露宝气喘嘘嘘地跑来向“总经理”报告:“不好了,一个小孩突然闯进董事长的办公室,不知道要干什么……”

“你胡说些什么?那是我们的董事长。”

“什么?他就是比尔·盖茨?”露宝惊奇地大张着嘴。

晚上,她领着这群疲惫不堪的“孩子”们走进一家酒吧吃便饭。

“小姐,请来一杯啤酒。”比尔挤到柜台旁腼腆地说。

“对不起,”招待小姐一反殷勤常态,从头到脚,把比尔看得一愣一愣,“按照美国的法律,未满20岁的小孩不能饮酒。请出示您的身份证!”

露宝和伙伴们笑得前仰后合,“小孩”比尔顿时臊得面红耳赤。

鲍尔默绘声绘色地表演,埃斯特奇斜靠在沙发上,盯着比尔·盖茨的“娃娃脸”,心想:“微软董事长也真是太年轻。”他年龄几乎比盖茨大20岁。

受鲍尔默影响,萨姆斯也来了兴致,把“攻击”的“矛头”引向了埃斯特奇。

埃斯特奇那年出任软件部门经理,手下也有上千人。他半夜三更跑到车间,想查看产品的出厂质量。突然,他发现有个包装工人把几套软件撂在一旁。

“喂,你忘了身旁的这些产品。”埃斯特奇和蔼地提醒说。

工人爱理不理,仍埋头做他的活。

埃斯特奇又重复了一次,工人不耐烦说了一句:“出厂标签啦。”

我们的大经理偏要刨根问底:“这里不是已经贴上标签吗?”

工人放下工作,对埃斯特奇大声嚷:“听着,你这笨蛋,这些标签贴歪了。”

第二天,他当着全体员工,奖励了那个骂他笨蛋的家伙。

萨姆斯最后披露说:“从此,我们都叫菲利普‘笨蛋’,他也承认自己特别笨。”

鲍尔默乐得拍手叫好:“好哇,一个‘小孩’加一个‘笨蛋’就等于PC机。”

听鲍尔默提到PC机,一直微笑的比尔·盖茨,眉际间不由现出一丝阴云。

尽管白天会议对埃斯特奇夸下海口,最令他放心不下的,还是PC机的操作系统。想到这里,比尔·盖茨再也无心听鲍尔默调侃,心中默默念叨:“保罗啊,千万拜托与西雅图电脑公司谈妥,为我搞到这套要命的软件。”

 

从贝尔维尤驱车到达西雅图电脑公司,只需20分钟。

名为“电脑公司”,称它“夫妻店”更加合适──老板罗德·布罗克先生偕夫人,在临街租了间小店铺,向顾客兜售一些电脑配件。不过,布洛克先生根本没把商店业务挂在心上,他交游甚广,做过多种业务的代理,包括房地产和波音飞机,甚至还身兼一家报纸的编辑,平时很难露面。

保罗·艾伦自然知道这些内情,布洛克在与不在并不重要,因为他真正要找的人叫帕特森──西雅图电脑公司的首席技师。

说起来,蒂姆·帕特森(T.Paterson)还是保罗在华盛顿大学的校友。1975年他和比尔·盖茨在阿尔伯克基创办微软时,这家伙才刚进大学门;而微软迁回西雅图的1979年,帕特森正好毕业,就被布洛克的“夫妻店”挖去为他们开发电脑产品。可能是气质相投,这位电脑编程怪才与微软小子交往甚密。与保罗十分相似,帕特森也留着大胡子,喜欢穿破旧的牛仔服。只是他身材瘦弱,说起话来像放机关枪一样,最爱好的运动是高速赛车,常与比尔·盖茨在公路上较劲。

“嗨,保罗,”帕特森头也不抬地捣鼓着一块电路板,“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蒂姆,QDOS全部做完了吗?”保罗·艾伦直奔主题。

帕特森抬起头,奇怪地打量着老朋友:“哟,贵公司居然操心起我的操作系统,肯定是心怀鬼胎。让我猜猜看……微软要改行做8086微型电脑?还不如干脆改称‘微硬’公司更合适。”

保罗微笑着,任帕特森自说自话。他有绝对的把握说服后者出让QDOS软件,况且,他早已通过电话,得到了布洛克老板转让版权的首肯。唯一担心的,是帕特森能不能马上交出完整的QDOS软件。

就保罗·艾伦所知,能为英特尔8086微处理器开发16位操作系统软件的,除了DR公司基尔多之外,只有这个帕特森。那年8086芯片刚出世,他就说服布洛克投资,设计出一套基于新芯片的电脑板, 与键盘装在一起发售。 凑巧微软公司也用模拟的方法开发出8086BASIC语言, 听说帕特森有真正的16位机器,赶紧求他帮忙试验,结果双方都感到非常满意。他们并且携手共赴西雅图全国电脑展,合用一张展台,同出过一次风头。

蒂姆·帕特森一直想给他的键盘式电脑配上16位操作系统,否则键盘电脑很难作为产品卖出去, 可比尔和保罗只有16位的BASIC。基尔多教授探知消息,曾向他要过一台电脑去开发这种软件。 帕特森慷慨地提供了自己的发明,然而,基尔多许诺的CP/M-86却始终见不到踪影。

帕特森实在等不下去,他决定自己动手编写一个类似的软件。由于时间匆忙,在半年内开发出来的操作系统还比较粗糙,但毕竟能够运作。帕特森自嘲地命名为“QDOS”,意即“快而粗糙的操作系统”(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鉴于和微软“哥们”的特殊关系,他兴致勃勃向比尔和保罗通报消息,不想正好救了微软的急。

保罗此番前来, 自然不会把IBM的秘密泄漏出去。他告诉帕特森说:有个潜在的客户可能对QDOS感兴趣,你的老板已经同意我们作代理。听到保罗的解释,帕特森毫不在意,他的兴奋点在于技术而不是什么客户。

“放心吧,老兄,”帕特森又埋下头,继续弄他的电路板,“无论你什么时候来要这个软件,我都可以给你。其他的事情得找罗德谈判,我懒得管你们的生意经。”

保罗暗自松了口气,他真想对帕特森说:“亲爱的蒂姆,你知道吗,QDOS为我们节省了至少一年的工作量!”

 

翻开美国地图看,除了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美国本土48个州没有任何两个大城市,象迈阿密和西雅图相隔得如此遥远,里程几乎超过了4000英里。

11月29日周末, 感恩节才过两天, 埃斯特奇麾下的工程师戴维·布雷德利 (D.Bradley) 趁着皎洁的月色,悄悄离开了博卡雷顿。他此次秘密出行的目的地,将是西雅图的贝尔维尤。

埃斯特奇派出专人专车,护送他到了机场。布雷德利目送着那九个密封着的纸箱运到行李仓后, 才放心地登上飞机。只有他知道,这些装得满满的纸箱里,包裹着IBM的最高机密──两台PC原型机。埃斯特奇把它们叫做“橡子”,据说是阿芒克总部特地给起的保密代号,象征着公司最小的一种电脑机型。PC机的全部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纸,也包装在其中一个箱子里。

临行前,埃斯特奇给他下达了一项艰难的任务:除了担任与微软公司的联络外,还需要取得比尔·盖茨的配合,为PC电脑开发所谓“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对于PC机的这个核心软件, 埃斯特奇不愿意让微软染指,但它与DOS操作系统的联系甚为密切,只能与微软的工作进程交叉进行。

坐在机仓里,布雷德利还在想:菲利普给了我这么个苦差事,今后几个月,恐怕要频繁乘坐这个航班,在迈阿密和西雅图间疲于奔命。

一觉醒来,天色已经大亮,飞机就要降落在西雅图国际机场。透过机窗望去,西雅图正下着蒙蒙细雨。布雷德利不敢多作停留,赶紧租了一辆旅行车,匆匆驶进雨雾之中。

 

西雅图阴沉沉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比尔·盖茨也在翘首等待盼望已久的PC机。

为了迎接PC机到来,他召集全体员工──也就是30来个人,下达紧急动员令:“IBM一再对我强调, 保密是PC机第一位的原则,我准备把它放在走廊尽头的那间小房间里,无关人员一律不得入内。史蒂夫,你不要笑,马上给我加装一道锁,保险柜也给我立即搬过去。”

“鲍勃!鲍勃来了吗?”鲍勃·奥尼尔(B.O'Rear)应了一声。

“从今天起,由你负责接手改造QDOS,尽快搬进那间保密工作室。”

不知谁喝彩起来。奥尼尔苦笑着,一脸无可奈何的表情:“什么? 那是间储藏室哇!面积还不到5平方米,既无窗户又没有空调,非给憋出病来不可。”

奥尼尔虽然口吐怨言,心里却十分感谢比尔的重用。他是微软众所周知的软件高手,1978年就加入了公司。在这群青年中,他又是位“年长者”,已有37岁的“高龄”。不象比尔单身一人,他有妻儿老小,最烦晚上加班加点。比尔·盖茨把改造QDOS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恐怕再也没有好日子过。

说话间,被雨淋得象落汤鸡般的布雷德利,抱着纸箱闯了进来。比尔·盖茨把他直接带到了那间保密室。

布雷德利和奥尼尔都没有猜错。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布雷德利来来往往,穿梭于相距遥远的两地,简直要在飞机上安营扎寨。巧得很,只要他赶到西雅图,这鬼地方就必定下雨,他从来就没能在微软办公楼上眺望到喀斯喀特山峰。而可怜的奥尼尔,连圣诞节和新年都没有休息过一天。“只要我没有睡着,满脑子想的都是磁盘操作系统。”他不无自豪地说。 此时, 帕特森编写的QDOS, 已经被微软公司改称作MS-DOS (Disk Operating System) ,他们准备用磁盘来储存改造后的PC机操作系统软件。从QDOS到DOS,虽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相去甚远。

一周之后, 即12月6日,比尔·盖茨代表微软公司,与“蓝色巨人”正式签署协议。合约规定, 微软公司将为IBM的第一台个人电脑提供系列软件,日程进度异常严格,将从PC样机到达那一天算起开始“倒计时”。例如,固化在只读存储器ROM中的BASIC,必须在第96天交货; FORTRAN语言软件的交货时间必须在第257天……,而最重要的DOS操作系统软件,IBM则要求比尔·盖茨在1981年1月12日拿出第一版本。

比尔·盖茨忧心忡忡地对大伙说:“我们还没有开始,就已经落后于进度表三个月。伙计们,玩命的时候到了。”

奥尼尔准备好设备和资料, 前脚刚跨进保密室,IBM派出的安全检查员先生,后脚马上跟了进去。

“唔,这里没有窗户,很好!不过,请时刻注意随手关门上锁。”

“保险柜在哪? 不行,这种款式不够牢固,我马上电告总部,空运一台IBM专用保险箱来。”

“天花板怎么办?我想贵公司应该给房顶装上电网,提防有人从上面闯入。”

奥尼尔实在忍不住,强压住火气回答说:“先生,这里不是原子弹试验室,从来就没发生过一起失窃!”

陪同视察的鲍尔默赶紧出来圆场:“请放心,我们会保持高度警惕,断然不会出任何差错。”

然而, 在IBM保安人员眼里,微软这群桀傲不羁的“臭小子”时常添乱,不可容忍的“差错”闹得他们焦头烂额,啼笑皆非。

问题出就出在这个房间的 “保密” 上。 奥尼尔和另一位程序师迈克·考特尼 (M.Courtney)负责改造QDOS软件,不仅要让它在PC原型上顺利地运行,还需要增加许多功能,编程任务最为繁重。布雷德利送来的样机,体积庞大,开箱后堆满了一张工作台。再加上用来调试程序的那台带硬盘的开发机,两部电源同时启动,发出的热量就象两台“烤箱”,不一会功夫,就把密不透风房间温度迅速提升到38度以上。

奥尼尔额头不断地淌着汗水,衣服脱得只剩一件背心。考特尼实在熬不下去了,把门打开一阵,然后关闭一阵,最后干脆大敞房门。鲍尔默走过来, 警告他们“IBM警察”随时可能光临,顺手带上大门。不久,两位老兄又把门敞开, 他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这种行为,每每被IBM保安逮个正着,经常受到严厉的斥责,甚至扬言告到阿芒克去。

鲍尔默感到紧张极了,考特尼居然把PC样机搬到了走廊里。他不忍心责怪筋疲力尽的伙伴,就自动充当起“哨兵”。

那一天, 一位常来微软的IBM经理打过来电话,鲍尔默陪他海阔天空“侃大山”,最后无话可说,便附带问了一句:“博卡雷顿现在下雨吗?”

“不知道,我就在你们楼下的电话亭。”

鲍尔默一听,扔下电话机,三脚两步跑向保密室:“不好了! 快关门!IBM警察已经在电梯里。”

吓得奥尼尔慌忙跑出来,帮助考特尼紧急“打扫战场”,弄得十分狼狈。

话也说回来, 就连IBM的保安人员,也不能不钦佩“微软小子”的敬业精神。除奥尼尔和考特尼外,担任其他软件设计任务的程序师,也全部搬进办公室,吃、住都不下楼,也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概念, 夜以继日地赶工。

博卡雷顿派来的协助工作的软件工程师尼康,亲眼目睹了这些人如何“玩命”。

刚来贝尔维尤,他不太习惯与“微软小子”打交道,他们工作时都好象不爱搭理人。

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些家伙耳朵里都塞着耳机。据说,边听音乐边写程序,可以不受干扰。尼康也好奇地戴上一只,果然听不到外面任何噪音。

突然,他发现一个家伙扯下同伴的耳机吼叫些什么,后者立即跑了出去。

尼康不解地问:“嗨!发生了什么事啦?”

这家伙扯下他的耳机吼叫道:“你也想来份比萨饼吗?”

与IBM拘谨的环境相比, 尼康和博卡雷顿“十三人小组”成员,甚至包括埃斯特奇本人,都深爱这里的工作氛围,他们经常来贝尔维尤探讨技术问题,与“微软小子”的关系十分融洽。埃斯特奇和比尔·盖茨则定期互访,你飞过来,我飞过去。后来,仍感到联络不便, 便让人在博卡雷顿和贝尔维尤之间拉了一条电话专线, 有事无事,都可以通过E-mail(电子函件)联系公务和联络感情。

1981年元旦刚过,奥尼尔直接给埃斯特奇发送了一封E-mail,告诉他“倒计时”的进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亲爱的埃斯特奇先生:

我们正在拼命地赶工,希望能尽快把MS-DOS载入IBM PC样机。遗憾地是,您送来的机器经常发生故障,一旦温度升高就会死机。以至我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找原因,判断问题究竟出在软件还是机器本身。从目前的进度看,只要不出太大的麻烦,似乎还有可能按原定计划完成,但我们实在不敢作出任何保证。”

“愿上帝保佑PC机。”奥尼尔键入最后一个字符,按下了回车键。

 

埃斯特奇把头枕在手臂上,大家都知道,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了。

几天没有修面,头发胡子乱蓬蓬的,他显得格外疲惫。只有那双深遂的蓝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地瞅着面前的PC电脑。小狗“托托”靠在他的马靴上,轻轻打起了呼噜。

埃斯特奇陷入了沉思。

奥尼尔所指的PC样机故障原因,他已经基本上查清,并且亲自回复了函件:

“亲爱的奥尼尔:

非常感谢你指出了问题,我高兴地通知你,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技术人员正在启程前往贝尔维尤。为了表示诚意, IBM同意微软重新修改DOS的完成日期。我和我的工程师充满信心,在IBM PC机正式投产之前,所有的故障都会被发现并得以排除。

                F.D.埃斯特奇”

诚如信中所说,埃斯特奇并不为这些机器故障担心,他的工程师有能力面对任何技术问题,哪怕是他们从未接触的硬件设计。

此外,与微软小子们的频繁接触,也使他受益匪浅。这些小伙子从电脑玩家的角度提出的建议,包含着许多真知灼见。那位日本籍青年西胜彦,好象满脑子都是点子,经他提醒,PC电脑已经从单色屏幕发展为单色和彩色显示两种模式,每行字母也扩展到80个,超过了王安发明的文字处理机。它甚至可以由程序控制绘出复杂的图形,今后或许可以用来进行工程设计。 而市场销售的各种8位微型机,充其量都只能充当打字机。IBM PC现在看起来满像是那么回事了。

至于PC机的生产组织和今后的销售,对他这位领导过上千人的资深经理来说,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难题。这些日子, 不断有人从阿芒克,从罗切斯特或IBM其他基地来博卡雷顿报到,他的小组急剧膨胀到400多人,但以IBM的标准,“国际象棋”依然属于小项目。从冰天雪地的北方, 飞到温暖如春的佛罗里达海滨,几百人要吃要住,埃斯特奇设法在4个月内盖成了一栋楼房, 把他们统统安顿进去。在PC机没有出世前,他首先打破了一项IBM“建筑史”纪录。经历一段短暂的混乱期,目前的博卡雷顿,既热火朝天又秩序井然,生产和销售计划正在一项项落实。

唯一让埃斯特奇如鲠在喉的,是公司某些上层人物与他所坚持“开放”策略之间的冲突。

一小时前, 他刚接到公司普通产品部门头头的指令,再次坚持PC电脑必须采购IBM自己生产的磁盘机,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某个部门打来电话,指定他使用这个设备或那个器件,每个人的官阶都比他高,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弄得他十分不快。

埃斯特奇对市场销售的各种微型电脑亲自做过调查。这些出自于“车库”公司的机器,原本就生存于混乱局势造就的市场环境中,规格各异,自成体系,互不相通。比如,坦迪公司的TRS-80是仅次于苹果电脑的畅销机型,若用户购买了这种机器,就必须连带购买坦迪生产的专用显示器和专用磁盘机, 使用坦迪编制的专用软件。就好比你买了CBS广播公司生产的收音机, 那就只能用来收听CBS播出的节目。想用它收听RCA或NBC电台播放的音乐吗?连门都没有。

埃斯特奇认为: 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已经比别人慢了半拍。若仍然沿着这条道走下去,绝无可能实现突破性的发展。他认准了一个理,那就是全方位开放──采购最通用的器件, 如大部分芯片、辅助设备等,而不是IBM生产的专用器件,以提供混合搭配能力。只要IBM带了这个头, 相信其他厂商会自动跟进,逐渐形成一种市场标准。为此,他必须不断顶着压力,经常利用卡利许诺给他的“特权”,把电话直接打到阿芒克,向欧佩尔董事长陈述理由,耗费了许多精力。

这个倔犟的中年人,面对的压力越大,越能激发他性格中不顾一切的潜能。他准备实施一项更为“离经叛道”的举措:把IBM PC机的销售权承包给电脑天地公司,当然必须秘密地进行磋商。 在他头脑中, 甚至已经在考虑如何公开IBM PC机的技术规格,这是他和“十三人小组”召开“头脑风暴会”时就确定的方针,他要坚定地沿着“开放”的路线走到底。到时候,让事实来教训那些僵化的头头们吧!

想到这里,埃斯特奇站起身,舒展着僵硬的筋骨,高大的身影被灯光映在墙壁上。他抬头看了看挂钟,马上就要转钟。

隔壁房间里透射出灯光,调试工程师可能还在加班赶活。埃斯特奇缓缓走了过去,发现小伙子已经趴在PC电脑前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

他微笑着,慈爱地拍拍青年人的肩膀,轻声把他唤醒:“小伙子,回家去睡个好觉。赶快收拾一下,我送你一程。”

埃斯特奇突然想起,自己也有好几天没与家人团聚。他把车开得飞快,心里十分焦急。玛丽一定会在坐在窗前,等待自己的归来。结婚十几年,她天天如此。埃斯特奇不禁感到内疚,真有些对不住相濡以沫的爱妻。

元月12日,微软公司确实无法按期履行合约,交不出埃斯特奇急需的DOS软件。

昼夜赶工到2月中旬, QDOS总算初步改造得适合于8088芯片。那天午夜时分,奥尼尔发疯式地冲进了比尔·盖茨的办公室。

比尔双眼熬得通红,整个身子都趴在地板上,正吃力地翻阅厚厚的一摞源程序代码打印纸。

自进入“倒计时”状态后,微软董事长再也没有给自己分派编程任务,所有的软件和模块都交给部下承担,他们都是真正的编程高手。然而,比尔·盖茨一方面仍放心不下,另一方面技痒难忍,无论是谁编写的程序,他都要亲自过目审查,而且看得非常仔细,谁都会给他“抓”出几条“虫”(Bug)来。

看到奥尼尔喜形于色的表情,比尔放下手中的红铅笔,扶了扶眼镜:“不要说话,让我猜猜,DOS已经跑成功了?”

奥尼尔激动得狠命点头:“这是我一生中最兴奋的时刻,比尔,随我来,过去看看屏幕上漂亮的提示符!”

比尔·盖茨一个鱼跃起身:“鲍勃,快,快!叫醒保罗和鲍尔默!”他尖声叫喊,惊醒了楼层所有房间的微软员工。

无数次的失败和无数次的排障,MS-DOS终于装载到PC电脑并开始运作,虽然它的功能还很不完善,还需要作出大量的改动。奥尼尔、考特尼和承担语言软件设计的程序师们,都不敢有一丝松懈情绪。

比尔·盖茨那张娃娃脸,从未如此的严肃,有时竟学着老板派头,斥责起他的“哥们”来。不过,谁也没往心里去,毕竟他承受的压力最大,脾气当然最暴躁。

然而, 4月下旬, 几个家伙居然鼓噪着要请假, 并拉上保罗·艾伦当“挡箭牌”:“比尔,发发慈悲,准几天假吧,我们特想看哥仑比亚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什么?看航天飞机?那要到佛罗里达去。不行!”

“这是人类最伟大的一次发射,错过这次机会,我们将遗憾终身的。”一个家伙用手捅捅保罗。

“比尔,就几天时间,我们保证绝对不会耽误工作。”保罗犹犹豫豫地说。

“那好吧,”比尔·盖茨无可奈何同意说,“但是,你们都必须提前干完手头的活。”

于是,这些人一连加了5天班,才在保罗·艾伦的带领下飞往佛罗里达,赶了那场4月11日的飞船发射,然后,立即马不停蹄向回赶,累得个半死不活。

MS-DOS的最后完工还需要假以时日,好运气又一次光顾了微软。

5月1日劳动节, 比尔和他的“敢死队”自然必须埋头“劳动”,离IBM推出PC机的日子已相距不远。

清晨,保罗·艾伦带领一个人走进比尔办公室。

“比尔,看谁来了?”

比尔·盖茨定睛一看:“嗬,蒂姆。什么风把你吹来微软?”

蒂姆·帕特森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嘟嘟哝哝地说了一句。保罗赶紧抢着解释道:“布洛克简直弱智,他居然要放弃批发业务,专营‘小儿科’的邮购。谁不知道,邮购只适合夫妻店,不要说蒂姆,就连我也感到愤愤然……”

比尔迷惑不解地打断保罗的絮叨:“保罗,我们的蒂姆怎么啦?”

“蒂姆想加入微软!”保罗激动得脸通红。

比尔·盖茨把手中红铅笔往后一扔,扑上前一把抱住蒂姆的肩膀:“天助我也!保罗和我一直盼着你这位‘DOS之父’!走,看你的‘儿子’去。”

直到这时, 帕特森才知道,QDOS的买主是“蓝色巨人”IBM公司。他受比尔·盖茨的情绪感染,沮丧情绪顿时抛到了爪哇国,兴冲冲地跟着比尔·盖茨走向保密室。

由于蒂姆·帕特森的亲自加盟, MS-DOS进展格外顺利,刚过6月份,它完全可以包装交货。对于这段戏剧性经历,比尔在《未来之路》里写道:“我们向一家西雅图公司买下了其早期的一些成果,并雇佣了它最拔尖的工程师──蒂姆·帕特森。 这个系统经过大幅修改之后,成为微软公司的硬盘操作系统,或简称MS-DOS。蒂姆事实上成了MS-DOS的鼻祖。”

 

埃斯特奇居住的小木屋内,洋溢着一派情意融融的家庭气氛。

这是一个典型的佛罗里达家庭“派对”。红红的蜡烛光,悠扬的乡村音乐,频频举杯使每个来宾都感到不胜酒力。

漂亮的女儿们首先“献艺”,合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接下来是小狗“托托”的拿手好戏──前后翻筋斗。菲利普和玛丽相拥着,在客厅里满场飞舞。应邀前来参加聚会的威尔基,悄声对赛登斯耳语道:

“看他们浓情蜜意的傻样,菲利普就是进了坟墓,他们下辈子还是恩爱夫妻。”

赛登斯笑着站起身:“行了,菲利普,你再不说正事,我也想回家跳舞了。”

埃斯特奇已经转到了房间角落:“吃你的水果吧!今天我最后一次请客。记住,PC机就是PC机,它既不是‘西瓜’,也不是‘葡萄’。”

终于,他伴着音乐转了过来,意犹未竟地让玛丽和女儿们暂时离开客厅,然后,坐在他的“十三人小组”成员中间。他拿出一串红色的翻领别针,刚好13枚,非常别致地组成了一朵鲜艳的玫瑰花,在蜡烛光的辉映下,显得那么典雅华贵。

埃斯特奇带头取下一枚,别在白衬衣的翻领上,其余的别针立即被一抢而空。

“珍惜我们的友谊吧,”埃斯特奇说,“这是我们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不到一年时间,我们就为IBM公司创造了一个真正的奇迹。”

他昂头又喝下一杯葡萄酒,接着说:“大家都清楚,现在还不是庆贺的时候。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起身拉过一位绅士打扮的先生。

“我当你说谁呢,哪个不认识埃德·费伯先生,电脑天地公司的老总。”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宣布,电脑天地公司将作为经销商,销售IBM的PC电脑。”

威尔基吐了下舌头: “这家伙胆够大,又创造了一个‘第一’:IBM的电脑第一次不由公司业务部承揽销售。”

“至于广告宣传嘛,”埃斯特奇接着宣布他的第二项决定,“我已找人画了个‘吉祥物’。”他拿出一张彩色图片。

“看,卓别林式的小流浪汉,多么有人性味的小丑。我们的PC,要让流浪汉都能学会使用。”

图片上的“小流浪汉”,头戴园顶高帽,身着灯笼裤,手里舞动着个人电脑,滑稽可爱,却不伦不类,活脱脱一个‘卓别林’再世。埃德·费伯看了后吃惊地想:“蓝色巨人摇身一变成了小丑。这是IBM公司吗?”

埃斯特奇告诉他的伙伴, 他已经请示过阿芒克,在PC电脑发布之后,IBM将对外提供这种机器的全部技术文件,公开有关产业标准的规格,以便于其他厂商制作界面卡和外部设备,不断增强PC电脑的功能。

“我们将欢迎所有的电脑厂商,加入发展PC的行列,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在此,我特别通知各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利用闲遐,替PC电脑开发软件,并能获得相应的权益金。”

听完菲利普的话,威尔基和赛登斯等人酒意全醒,激烈的讨论直到午夜时分。

当威尔基被埃斯特奇和玛丽最后一个送出大门,他把一直拽在手心的玫瑰别针,认真别在衣领上。

转回头,发现我们的男女主人又紧紧相拥,旁若无人地亲吻。

威尔基笑了笑,连忙钻进汽车。

不知怎的, 心中突然涌现出一种异样的感觉。他找不到缘由,只觉得怪怪的。

直到5年之后,他才明白这个奇怪的预感暗示了什么。

 

鲍尔默与比尔·盖茨狠狠干了一仗,这是他来微软公司后,与董事长发生最激烈的一次争吵。原因很简单,微软公司目前急需大量招聘人才,而顽固的比尔就是不同意。

“你想让我破产吗?”比尔指着鲍尔默的鼻子叫嚷,“我们多少主顾都破了产。我请你来是帮助整顿公司,不是要你来搞垮微软。”

“照你的办法, 不出一年,微软一准完蛋。你不是不知道,IBM的语言软件远没有搞定,其他业务也越来越多,公司员工至少必须增加50名,才勉强应付过来。”

“我看史蒂夫讲得有道理。”保罗站到了鲍尔默一边。

“好吧好吧,既然你们说有必要,那就试一试。”比尔最终让了步,“我真的害怕哪家大公司突然间会抢走我们的业务。”

鲍尔默嘲笑地回答:“现在,只有傻瓜才会盯住个人电脑软件。”

“胡说八道,你才是超级傻瓜。”老朋友很快和解。鲍尔默放开手脚,除了深入到附近大学广招人马外,还四处搜罗软件高手,不惜拼命“挖角”。这一年,小小的微软公司迅速膨胀,人员达到100名之多。

此时此刻,比尔·盖茨最记挂的还是MS-DOS,他还差一个关键的步骤没有走完,必须与帕特森“跳槽”的西雅图公司作个了断。

保罗与布洛克取得了联系, 对方好象已经有了警觉,把QDOS的转让报价提高到了5万美元。

5万就5万吧,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比尔·盖茨请律师草拟了一份合同。他认真地看了两遍,提笔在合同上改动了一处。

当布洛克收到合同草稿后,发现有一点与艾伦电话里所说的内容不一样:微软公司将买断QDOS,而非获得专利使用权。这一点,恰好就是比尔·盖茨作出的改动。布洛克亲自打电话请微软解释, 巧舌如簧的鲍尔默对他许诺说: 微软将向西雅图公司提供最新版的DOS,必定会为他带来更多的商机和更大的利益。

布洛克暗想:西雅图公司目前资金紧张,帕特森跳了槽,QDOS再也不会有戏可言。再说, 看不出比尔·盖茨花5万元买断软件就一定能赚到大钱,保不准吃亏上当的,是这些狂妄的小子。

7月17日, 布洛克亲自来到贝尔维尤,他与保罗·艾伦分别代表各自的公司,顺利地签署了转让协议书。

最后谈判和签字过程,比尔·盖茨一直呆在隔壁没有露面。他从来就不认识这位“夫妻店”经理,更不想兴师动众惊动了布洛克。布洛克先生似乎也形成了某种印象:这只是一次很简单的小买卖。

整个过程只进行了几分钟,布洛克傻乎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连比尔·盖茨自己也没有料到,布洛克转让给他的QDOS,到1991年为止,竟给他带来每年2亿美元的巨额财富。

 

小组的十三位成员,一律整整齐齐套上了蓝色西装。埃斯特奇走在他们中间,比其他人几乎高出一个头。

曼哈顿中心区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有少数窗口已经点亮了灯光,熙熙攘攘的行人擦肩而过。走过这相对狭窄的大街,埃斯特奇有些恍惚,也感到格外压抑。

走进沃尔多夫大饭店,灯火通明。他们径直走向饭店提供的会场,工作人员已经拆开了纸箱,十几台IBM PC电脑一字排开,并列摆放在会场前面的大桌子上。由于金丝绒桌布的衬托,给灰色金属机箱平添了几分高雅。

埃斯特奇快步走到一台电脑前,急不可耐地接通电源。突然,他象是被电击了一下,猛地缩回手:“糟糕,机器漏电!”大伙慌忙围过去。

威尔基不等发令,匆忙打开外壳:“菲利普,你看,这里沉积着灰尘,使绝缘强度下降。”他对PC电脑就象对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立刻便找到了问题所在。

“绝缘不良? 那将抹去机器储存的数据, 万万不可忽视。”埃斯特奇转身询问道,“你们给曼哈顿运来了多少台PC机?”

“至少有好几百。”一位行销经理回应道。

“电告博卡雷顿,请产品部立即派出20位工程师赶到这里,”埃斯特奇加重语气补充说,“十万火急,让他们连夜给我飞来。”

随后,他用比较缓合的口气对大家说:“其实,问题并不难解决,只要在这个间隙处插上一片纸就不会短路。请各位一起动手吧。”

埃斯特奇看着小组成员忙碌,自己却不参与。他悄悄把威尔基拉到一旁,不无忧虑地问:“丹,你说,明天的新闻发布应该会有人来吗?”他显得心神不定。

“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祈祷吧。”

1981年8月12日,埃斯特奇在曼哈顿沃尔多夫·阿里斯托亚大饭店,亲自主持了IBM公司第一台个人电脑新闻发布会。

仿佛为了证实埃斯特奇的担心, 到会者确实不多,稀稀落落就座的还不到100人,好在主要新闻媒体基本到齐。

埃斯特奇正了正领带,快步走到麦克风前,用浑厚的男中音,正式发布IBM PC机诞生的消息。

通过投影仪,他展示了IBM个人电脑的基本配置:

               · 英特尔公司4.77M 8088微处理器

               · 64KB 内存

               · 一个5.25英寸软盘驱动器,单面160KB软磁盘

               · 低分辨率单色或者彩色显示器

埃斯特奇让他的机器画了一些图形,然后回答了记者几个简单的提问。

没有人表示惊讶,也没有人显得激动和兴奋。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IBM PC机横空出世的那一刻,除了在场的埃斯特奇和远在西雅图的比尔·盖茨,大多数人似乎都无动于衷。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才有可能真切感受到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

媒体的反应却出人意外地激烈,不是因为PC机,而是“蓝色巨人”的一举一动向来就是他们关注的焦点。第二天,《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说:

“IBM公司大踏步地跨进微型电脑市场, 蓝色巨人可望在两年内夺得这一新兴市场的领导权。”

更详细的报道和评论, 几个月后才轰轰烈烈地席卷美国,记者们都还没有从IBM保密策略的封锁和迷惑中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