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宝宝铃声:家长的革命(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37:36

家长的革命(下)


日期:2009-11-03 作者:崔宁 来源:《家长的革命》                      
    “一红一白”——脸谱式教育危机重重
    
    在传统的家庭中,总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严父慈母”这样配合着教育孩子。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对吗?如果你想要让孩子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就先放弃这种“脸谱式”的教育方式。
    
    孩子考试回来,笑意盈盈地双手奉上成绩单:“爸爸,请看我的成绩单。”爸爸微笑了一下,挥挥手说:“不用看了,你就给我说说吧。”
    
    “年级第一尚不足,全班鳌头颇有余。”古灵精怪的女儿学着《陌上桑》中的调调说话,脸上满是得意的神色。
    
    爸爸听完,脸色变得沉重起来,正色说道:“看看你这个态度,得了个全班第一,又不是全年级第一,更不是全市、全国第一,就高兴成这样,你怎么这样容易满足呢?你们班也不是全年级最好的班啊。对了,第二名少你多少分?”
    
    “7分。”女儿小声说,对爸爸的态度有点不满。
    
    “才7分?人家也许就是涂错了一道答题卡。下回,考个全年级第一名回来,再向我邀功。”果然,女儿的“嚣张气焰”很快被打压下去了,她拿着成绩单悻悻地回了自己的屋,爸爸的脸上闪过一丝“奸笑”。
    
    吃晚饭了,妈妈进门去叫女儿吃饭。
    
    “不想吃,我又没考全年级第一,哪有资格吃饭?”她还在生爸爸的气呢,“不表扬我也就算了,还这样损我一顿。”
    
    “爸爸这样说也是为了你好,他就是想严格要求你嘛。怕你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就给你敲个警钟,你就别生气了。妈妈为你高兴,真的。”就这样,女儿被哄出来吃饭了,然后回到自己的屋里继续“备战”。
    
    这是一个家长绘声绘色给我讲的自己的育儿经。“孩子啊,就是不能让她太得意,我和她妈妈一个紧一点,一个松一点,这样才能让女儿有一个好心态。”说完,他等待我的评论。
    
    “如果我打了你一耳光,然后再揉一揉你,你干吗?”我问这个父亲。
    
    “当然不干啦。”
    
    “这就对了。你现在和孩子的妈妈不就正在对孩子干这种事儿吗?”他被我噎得说不出话来。
    
    “话不是这样说……”他赶紧解释。
    
    “你不用解释,我知道你的理论。其实,像你这样的家长,在我们国家简直就是楷模,人人都觉得孩子应该这样一个红脸一个白脸给唱出来,爸爸就应该威严一点,母亲呢,就善解人意一些,这样也不至于让孩子太委屈。是吧?
    
    “但是,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家长的性格、魅力也是不同的,这样千篇一律地教育出来的孩子,像不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比如你,明明就有天生的幽默才华,却要在女儿面前‘道貌岸然’,别人都会因为和你相处而快乐,唯独你的女儿却因为和你相处而痛苦,多难受,多可惜!”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理念:教孩子的时候,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父亲就是权威的象征,母亲就是温暖的象征。其实人的性格是不同的,孩子将来接触到的人也是复杂的,让他们见到真实的父母,看到家长的本色,既是让孩子了解人这种复杂的存在,也让亲人之间的感情更加稳固、真实。刻意去唱红白脸,不仅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了很多快乐,也让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独特的成长空间。父母之间心照不宣的配合,在孩子的眼中却是他们相互不配合,父亲和母亲的立场不一致,让他们总以为妈妈更爱自己一些。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女孩,非常文静,成绩也很好。我觉得这样的孩子不该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里,而应该是在学校的领奖台上。她的妈妈说,女儿从小就崇拜父亲,父亲在她心中就是威严、楷模。但是这几年她父亲的生意失败了,女儿知道这件事之后,渐渐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现在甚至开始对爸爸冷嘲热讽。
    
    父亲在孩子的心中树立的权威越大,倒下去的时候产生的影响就越深。我和那个女孩子坦诚地交谈,告诉她很多伟大的人物身上也有很多小毛病,每个人都有缺点,没有完美的人存在。当时她的表情很痛苦,哭了很久。我知道,这样的家庭伤口,需要很久才能愈合。
    
    父母们,千万别再自以为聪明地唱着红脸白脸了,将自己脸谱化,这是在走一条危险的路。
    
没关系,不要紧,我相信你
    
    自信心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我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延根大学里一个很有数学天赋的19岁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每天例行的3道数学题。前2道题他都很顺利地完成了,第3道题写在另一张小纸条上: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一个正17边形。
    
    他感到非常吃力,但是并不觉得灰心。因为这样的难题他也遇到过,最后总是能够柳暗花明,找到答案。而且他相信,老师布置给他的题一定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结果他思考到天亮,终于完成了。
    
    第二天,老师接过他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这是你自己做出来的?”老师很激动地问他。学生回答:“是我做的。但是,我花了一个通宵,比我平常的速度要慢很多。”
    
    老师请他当着自己的面按要求再画一个正17边形,这次青年很快就做到了。老师激动地对他说:“你解开了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也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原来,老师误把自己正在思考的问题写给了学生,而这个学生竟然也解出来了。这个学生就是数学家高斯。后来高斯回忆:“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2000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信心的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如果你觉得自己能做到,往往最后你就真的能做到。而现在很多孩子的问题,就是觉得自己做不到,从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或者有一种畏难的情绪,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只要孩子自信了,家长也就能“一劳永逸”。
    
    孩子的心灵就像初生的果实,上面有一层霜粉,只有温柔相待,才不会伤害它。怎样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呢?我有3句话:没关系,不要紧,我相信你。
    
    有一个孩子经常逃学,他的爸爸将他送到我这里。我问他是不是喜欢逃学,他说是的。
    
    “没关系,我在你这个年龄的时候也逃过学。那时候,决定不去上课的那一刻特别兴奋,感觉自己是一个英雄。但是真正逃学之后,又觉得没什么意思,不知道干什么好。”
    
    “对,就是这样!”看来孩子开始信任我。
    
    “逃学虽然一时很好玩,但是到后来损失的还是自己。因为我发现,在我无所事事的时候,同学们都在学习知识,我错过了学习的机会。想着想着,我还是决定回去好好学。那时候老师就对我说:‘不要紧,只要决心学习,很快就能赶上来的。越早回头越好。’”
    
    “后来你赶上来了吗?”
    
    “当然,后来我上了大学,所以现在是老师。我相信你也可以把落下的功课补上,而且肯定能比我学得更好,因为我能感觉到,其实你喜欢学习,也很聪明……”后来,这个孩子的爸爸告诉我,说他的儿子没想到崔老师这么宽容,一点也没有批评他的意思。他真的不再逃课了,而且很骄傲地把期末成绩单给我看,前10名!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千万不要急着批评他。其实一旦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他们自己就会给自己压力,他们会觉得很内疚。如果这时候家长还批评他们,就会增加他们的精神负担,他们就会把心思放在为自己辩解上,而不是反思自己的过错。多给他们一点空间,对他们说一声“没关系”,这样的效果比批评好。你宽恕了孩子,还给他力量,这样的孩子对自己才更有信心。
    
犹太人的财富来自母亲
    
    犹太人说:“一个好母亲胜过一百所好学校。”什么是“好母亲”?我想,除了对孩子的照顾和对家庭的关爱之外,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家长深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去引导孩子成长,让他们的潜能白白浪费。
    
    看看犹太人的历史,它有太多我们熟悉的名字:达尔文、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海涅、卓别林、毕加索、门德尔松、大卫·李嘉图、斯皮尔博格、华尔街的超级富豪摩根、第一个亿万巨富洛克菲勒、股神巴菲特、钢铁大王卡内基等,他们为什么这样优秀?这里,我想说的是犹太人的家庭教育。
    
    犹太人从小就爱读书,据说在他们出生的时候,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告诉他“书是甜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犹太人一样爱读书,他们的书橱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他们也从来不会烧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调查发现,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是世界之最。
    
    犹太人爱读书的性格是整个环境熏陶所致,不仅孩子读书,父母也爱读书。另外,犹太人的母亲是在家教育孩子,而我们的母亲往往是在家带孩子。
    
    教育孩子和带孩子的区别,就在于从怎样的角度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不仅要养育他们,还要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包括生活上的、思想品格、智慧、性格、自立、财富等等。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是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犹太人说,世界上唯有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所以他们把最宝贵的财富——智慧代代相传。
    
    但是,犹太人并不是只读书不思考的书呆子,很多犹太小孩回到家中,父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又提问题了吗?”在他们的家庭教育中,有宏观、深入的思考,抽象、逻辑的思辨,这一点是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最缺少的。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最“称职”的父母要数那些守在孩子的校园门,等着他们放学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照顾孩子,但问一问他们最近在思考什么,或者最近在读什么书,答案可能是“没工夫”、“没时间”。中国家庭中缺少的不是教育的诚意和决心,缺少的是认识的角度和方法。我们不能再用好吃好喝来表达对孩子的爱了,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思考,他们不会再回到饥饿动乱的年代,这时候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立足,没有思想的人永远在为有思想的人打工。 (完)
    
    摘自《家长的革命》崔宁  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