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莱纳的月亮:《小儿王的育儿经》第三章 小儿一般性疾病的护养 - 乌有之乡赤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18:24

《小儿王的育儿经》第三章 小儿一般性疾病的护养

发布: 2009-10-14 20:57 | 作者: 王应麟 | 来源: 本站整理 | 查看: 501次

 

除先天禀赋不足和新生儿特有的疾病外,孩子对于疾病的病原抵抗力也差,再加上对寒热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外容易为六淫所侵,内容易为饮食所伤。因此,孩子的外感时病和脾肺疾病非常多见。
  脾胃疾病:孩子脾胃发育尚未完善,运化功能不健全。如果父母缺乏育儿知识,片面强调营养滋补或过分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贪吃零食或偏食的习惯。再有,添加辅食不当,不按时、过寒过暖等饮食皆能损伤脾胃,而饱食过量所致的脾胃疾病更为多见。所以,呕吐、泄泻、厌食、积滞和疳症等疾病,是孩子常见、多发的疾病。
  肺脏疾病:孩子“脾常不足”,所以肺气也弱,表现出“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肺常不足,则卫外机能不固,对外界的适宜能力也较差。外邪不论从口鼻而入,或由皮毛侵袭,均能影响肺的呼吸功能,而出现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
  传染病:由于孩子体质为“稚阴稚阳”,阴阳二气俱不足,所以孩子患各种传染病的几率较成人高出许多。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痄腮、百日咳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都是孩子容易发生的急性传染病。
  心肝疾病(热病):孩子脏腑娇嫩,内脏精气不足,感邪以后,邪气易于嚣张,从阳化热,由温化火。出现壮热、烦躁;引动肝风,则手足抽搐、昏迷,严重的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脚背弯起来伸不直)。这种情况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感冒高热惊厥等疾病中尤为多见。
  肾脏疾病:孩子的生长发育,赖肾阳以生,赖肾阴以长。如果先天肾气虚弱,加上后天脾气失调,则会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易发脑积水、五迟、五软等先天禀赋不足的疾病。
  另外,父母还会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出现一些小毛病,对此不知应怎么力。其实,好多的小毛病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若能掌握这些小毛病的知识,便可及早发现疾病,也能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做父母的也可以自己在家作简单的处理,而不用大小事皆往医院跑。

便秘
  常见于吃牛奶的孩子,大便干燥,如羊粪球状。有的孩子三五天不解大便,常用开塞露才能解下,十分痛苦。便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发展为习惯性便秘,会严重影响孩子营养的摄取和生长发育。
  原因
  孩子的习惯性便秘,大多是因长期不良的大便习惯,造成胃肠道功能和肠道的蠕动功能的薄弱,不能也无力将大便排出。所以,只用泻药或被动排便的手段只能暂时排便,而不能解决大便秘结的根本问题。
  饮食调理
  孩子满月后可能给喝些菜水,如用胡萝卜、芹菜、藕、番茄等煎水服用;到半岁后,给吃些蔬菜,尤其是长纤维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白菜等,以促进肠道的蠕动。有些孩子只喜欢吃鱼肉蛋等高蛋白食物,不吃蔬菜,这样易形成大便干结。因此,要给孩子多吃五谷杂粮,尤其是玉米面、小米面、杂面、白薯等,保持孩子饮食的多样化。
  多喝蜂蜜水,对于孩子大便的通畅也是十分有益的。
  有人认为,每日清晨喝一杯白开水,对润肠通便有益。
  预防和护理
  大便的排泄由排便反射控制,父母要让孩子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一般在饭后,最容易产生排便反射,因些,应让孩子在早饭后坐盆。时间长了,孩子到了时间自然就要大便。对于大孩子,父母要随时提醒他们大便。此外,多运动,加强体育锻炼,也能促进排便。
  可见,治疗和预防孩子便秘的根本方法是改善饮食的内容和训练排便的习惯。药物只是在必要时才使用,重要的是预防。

打呼噜
  有一些孩子在睡觉时爱打呼噜。父母帮助翻动一下身子后,又不打了。父母不知道孩子怎么了,有时怀疑孩子是否在“喘”。呼噜其实是孩子睡眠障碍的警告,长期打呼噜的孩子因得不到充分的深度睡眠,白天除了打盹儿,还会出现语言缺陷、食欲降低和吞咽困难等问题。
  原因
  呼噜大多是因孩子鼻部有炎症时鼻腔堵塞,或咽喉部有病变时引起的腺样体发炎所引起的。还有的孩子舌体大,睡眠仰卧时舌体向后坠,致使上呼吸道不畅而暂时堵塞,造成呼噜的出现。另外,有的新生儿生天性喉骨软化,也能导致呼噜。
  呼噜和哮喘不是一回事,呼噜是因为呼吸道不通畅,而哮喘是由于支气管痉挛所致。中医认为呼噜也是孩子有痰的表现,而孩子上呼吸道感染后特别能生痰,从而阻塞呼吸道,产生呼噜。
  呼噜严重时可以出现呼吸暂停的现象,影响到大脑的发育,可选用清热解毒、化痰理气的药物进行治疗。
  饮食调理
  前面已经讲过,“鱼生火、肉生痰”,爱打呼噜的孩子在饮食上就要清淡,不要吃油腻、煎炸、不好消化、热量高的食物,巧克力、果汁、话梅、鱼片等甜酸食也要少吃。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蔬菜可以选用油菜、冬瓜、黄瓜、菠菜、鲜藕、萝卜等,水果宜选用苹果、梨、菠萝、枇杷等。

地图舌
  地图舌是在4~5岁的孩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为孩子舌面上的舌苔出现了不均匀的剥脱,就好像地图一样。地图舌出现后,一般无大的痛苦,但常伴有胃纳不好,面黄肌瘦,盗汗夜惊,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状。
  原因
  地图舌可能是因维生素缺乏,或舌炎所致。中医认为,舌苔的有无、颜色、厚薄可能反应胃气和邪气的盛衰以及病情的轻重(有舌苔,舌苔颜色深且厚,反应了胃气、邪气盛,病情重)。孩子舌苔上出现剥脱,说明孩子的脾胃之气衰弱,正气不足。舌苔若出现地图舌,一般来说都有脾胃阴虚或脾胃气虚的问题。
  脾胃阴虚的孩子,会表现为虽有饥饿感却不思饮食,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夜眠盗汗;脾胃气虚的孩子,会表现为食欲减退,消瘦,肢倦乏力或活动后气喘,或稍一活动就出汗甚多,少气懒言,大便稀溏或成形但次数较多,睡时露睛,流口水,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苔剥脱如地图状,剥脱片大小不等,边缘隆起,剥脱面为红色,与舌质有别,多属于脾胃阴虚;若剥脱面边缘无隆起,剥脱面光滑如镜,其颜色与舌质颜色大体相同,多属于脾胃气虚。
  饮食调理
  脾胃阴虚兼有地图舌的孩子,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类及豆制品;吃牛奶、鸡蛋、瘦肉、鱼肉,这些食物含蛋白质高,各种微量元素多,而脂肪含量少,营养丰富而不生内热;水果、蔬菜应多吃,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山楂、乌梅、西瓜等含维生素种类多的果类。
  脾胃气虚兼有地图舌的孩子,应该多吃一些能够健脾益气的食物,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和大枣,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这些食物可以做成粥,方便孩子服用。
  患地图舌的孩子不宜吃煎炸、熏烤、油腻的食物,如油饼、煎蛋、煎饼、烤羊肉串;也不宜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干姜、羊肉、狗肉及其他肥肉。
  预防和护理
  让孩子保持口腔卫生,饭前饭后要漱口,晚上睡觉前用淡盐水漱口。

流鼻血
  孩子流鼻血十分常见。有的是在晚上睡觉时流鼻血;有的是在玩的时候突然流鼻血。喜欢挖鼻孔的孩子尤其受流鼻血。如果出血量多,伴有头晕、心慌、汗出肢冷、面色苍白、烦燥不安等症时,会有虚脱的可能。
  原因
  中医称流鼻血为鼻衄,又称鼻出血。它的原因很复杂,许多疾病都能引起鼻衄。但其发病一般总属气血逆乱而血溢于外。鼻衄的性质有虚实之分:实症为气血亢盛,血热妄行;虚症有阴伤血络或气虚不能统摄,血离经外行。出血鲜红,量多,来热猛的,多为实症;血量少,血流缓慢,血色较淡的,多为虚症。
  鼻衄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在止血的同时,要找出病因,认真地加以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
  预防和护理
  常因鼻黏膜干燥破裂而引起出血的孩子,可以让其常戴口罩,以增加鼻腔的湿度;要纠正孩子挖鼻孔的不良习惯;禁用热水洗面,尤其在出血时,但可以用热水洗脚;增加营养,较大的孩子应多吃各种水果蔬菜,尤其是藕,它有止血的作用,但忌食辛辣以及肥甘厚味的食物,冷饮、花生米、巧克力都是应该忌食的食物;因哺乳婴儿,乳母同样需要忌口;在夏天,婴幼儿不宜怀抱,宜待在阴凉处。
  在家里若发现孩子鼻出血,可以用凉毛巾外敷孩子前额,以消毒棉塞入鼻孔,按压出血处。棉花一定要堵在出血点上才有用。
  若堵塞后仍然流血不止,可在棉球上蘸上云南白药再堵;仍不能止血,则要马上到医院处理。
  如果小孩经常出鼻血,应该到医院作有关的检查,以确定出血的原因,摒除血液系统方面的疾病。

流口水
  3岁左右的小孩子,经常会有口涎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的现象。长时间流口水,会使口周潮红、糜烂,尤其是两侧口角最为明显。
  原因
  孩子的生长发育是逐渐发展的。由于唾液腺的发育,唾液的分泌大量增加,而孩子口腔比较小,容不下多余的唾液,孩子吞咽调节功能又比较差,所以就出现了唾液从口角流出的现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孩子吞咽调节功能的增强,流口水的现象会逐渐好转进而消失。可以说,孩子流口水多为正常的生理现象。
  护理
  一般来说,3岁以下的孩子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不需要治疗。但应该指出,患有先天遗传性疾病及智力低下的小儿,年龄大了若还在流口水,就不能视为正常现象了,需要进行治疗。
  正常孩子到了3岁以上,还流口水不止,则应该到医院治疗。此外,外伤或口腔感染也可引起流涎,应该及时找医生治疗。
  父母在家也可试用外用药治疗法:每晚临睡前,用热水一盆,加入白矾一勺,等溶化后,洗泡孩子双脚;也可把中药白附子捣碎,用米醋调成糊状,在临睡前敷于双脚心涌泉穴的位置,第二天清早再取下。

尿频
  常见于3岁以上的孩子。表现为,老要尿尿,但尿得又不干净,尿时伴有尿道口疼痛。较小的孩子不会诉说尿痛,常有排尿时哭闹、尿量少的现象。
  原因
  孩子尿频大多数是因为尿道感染引起的,是小儿常见病。它与孩子的自身特点有关。孩子的尿道与大小相比要短,炎症、感染容易扩散。再加上孩子外阴感染的机会也多,就更容易发生尿道感染。
  特别是女孩,因其尿道更短,又因年龄小,穿开裆裤,坐在不干净的地方,外阴易受到感染。小男孩由于包茎或包皮过长,包皮的分泌物若得不到清洗,形成包垢,会使尿道口红肿、疼痛,且有脓性分泌物。严重的也可以向上蔓延,发生尿道感染。
  预防和护理
  对于尿道感染要积极控制,彻底治疗,防止复发。因为反复的发作和感染可能导致肾脏的感染,甚至引起肾功能不全。
  治疗时,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利湿利尿的中药。对于尿道口有感染的,可以用高锰酸钾水外洗。
  因包茎引起反复感染的要考虑做包皮手术,还要注意休息,鼓励孩子多饮水,多排尿,减少细菌在尿道、膀胱内停留的时间。
  平时要注意卫生,大便后要为孩子清洗臀部,洗尿布要用开水烫,还要注意孩子尿道口的清洁,勤洗外阴。女孩尽量不要穿开裆裤。有蛲虫的孩子要彻底治疗。

头痛
  头痛常见于4岁以上的孩子,他们大部分是在发烧的时候喊头痛,尤其是在病毒感染所致的感冒发烧时。这时,一般不用专门针对感冒头痛的药物,严重时配合吃点阿司匹林就可以。但有些孩子头痛与感冒发烧无关。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带孩子到医院确诊,以便及时治疗。
  原因
  孩子突然发高烧,呕吐,颈项强直的同时感到疼痛,一般与脑炎有关,且多见于病毒性脑炎
  治疗
  孩子不发烧,却反复说头痛,让父母害怕孩子是否脑子有了问题。
  当然,通过医生的检查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孩子确实有神经性头痛,这和家庭史有关系。有些学龄前、后的孩子因为有近视、远视、假性近视等屈光不正的视力问题,而造成头痛。学习紧张也会造成疲劳性头痛。
  孩子的头痛,一般不用镇静剂治疗。正确的方法是引导孩子放松紧张的情绪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同时,适当休息也可以有效改善头痛。若因视力的问题,就要到眼科找医生调整视力。

腿痛
  晚上要休息时,经常会有一些孩子开始叫腿又酸又痛。6~7岁的孩子在夜间也会突然因腿痛而惊醒,大多也说不清是哪一部分痛,或说一条腿的膝盖痛,或说两条腿的膝盖都痛。喊腿痛的孩子白天却玩得很疯,未见任何不适,喊痛的第二天又正常地上学去了。父母担心孩子得了关节炎而带孩子去看医生、检查、化验却都没有问题。
  原因及相应处理方法
  生长痛
  父母需要向孩子了解一下白天是否摔了跤,再看一看疼痛的局部是否有红肿,如果能排除这两点,就说明孩子的腿很可能是生长痛。
  生长痛是在生长发育阶段,小儿骨骼(尤其是长骨)增长时,附着于骨骼上的肌肉被牵拉传至痛觉神经而产生疼痛的感觉。又因为人的生长激素是在睡眠时分泌的,所以,小儿的生长性腿痛,就有了白天不痛、晚上痛的特点。
  生长痛多发生在小腿骨上,是一种生理现象,一般不需要治疗。有时医生叫父母给孩子补充一些钙剂,也是可以的。这些孩子正处于生长很快的阶段,可能有体内钙的相对缺乏的情况。
  疲劳
  胫骨结节骨炎和疲劳性膝关节炎在孩子中也常见,其特点是膝盖下方骨突出处疼痛和关节痛,这是由于疲劳所致,一般不需治疗,适当休息即可。

臀红
  臀红是尿布皮炎的俗称,是婴幼儿皮肤受潮湿的尿布长时间刺激而引起的皮炎。表现为,孩子先是屁股变红,红的界限很清楚,皮肤突出的部分最红,上面还有针尖大小的小疙瘩。过几天后,红、肿扩大到孩子整个垫尿布的地方,从屁股发展到孩子的小肚子、大腿上部的皮肤。不仅红、肿、还有水疱、脓疱,疱破后有黄水渗出,烂糊糊,湿漉漉。孩子又哭又闹,吃奶少了,睡觉少了,最后还会发起烧来。在皮肤褶缝中,如腹股沟、臀缝等处,因两面皮肤紧贴,故无皮损。
  原因
  大小便在尿布中存在较长时间后,产生刺激皮肤的氨,引起尿布覆盖区的急性皮炎。此外,潮湿、粗糙的尿布,外包的橡胶或塑料布等,因机械的摩擦和不透气,更增加了局部的湿热,促使细菌的繁殖,助长了皮炎的发生。
  护理
  治疗本病一般不需要服药,仅作局部处理治疗即可。对轻症患者,仅红肿但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紫草油”或“黄连膏”等外涂,然后再扑“松花粉”。如有渗出时,可用马齿苋、车前草、蒲公英等煎水清洗。
  预防
  尿布宜以细软白布改制而成,要作到勤洗勤换。最好不用橡胶或塑料布垫在婴儿身下或包在尿布之外。每次大小便后用温开水将臀部洗净,用细软布擦干,更换尿布时应扑以无刺激的爽身粉,以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消瘦
  消瘦在中医中是以疳症为诊断的。疳症作为内伤慢性病,其发病不受季节、地区的限制。各年龄皆可发病,但以1~5岁孩子的发病率最高。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迁延日久,消瘦有疳症的孩子,一般表现出骨瘦如柴,面黄发枯,且出现腹大肢细的典型体征。现在消瘦一般以轻症为主,属于内伤慢性虚弱病症,包括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症等。表现有精神正常或萎靡,少气懒言,不思饮食或饮食异常(厌食、多食、嗜食异物等)、脘腹胀满,食而不化,大便不调等。
  治疗
  对于疳症的治疗,中医以顾护脾胃为本,调脾和胃,以助消化和吸收功能。消瘦的孩子一定要到医院找儿科大夫医治,否则,生长和发育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死亡。
  预防和护理
  母乳是最能满足婴儿需要的食物,应当提倡母乳喂养,且要有节制地喂养。
  在添加辅食上,一般3~4个月起就要逐渐添加易于消化的食品,添加时掌握先稀(菜汤、米汤、果汁)后干(奶糕、鸡蛋黄),先素(菜泥、豆制品)后荦(鱼泥、肉末),先少后多的原则。断奶以孩子10~12个月大时为宜。断奶后,应给予品种多样、易于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物。
  让孩子经常到户外活动,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增强体质;对重症疳症的患儿,要注意皮肤清洁和食具卫生,以减少外邪感染的机会。

抽风
  抽风是神经敏感的孩子在体温突然上升时而发生的反应,是一种大脑神经中枢暂时紊乱的急性症状。孩子突然全身抽搐,同时发抖,翻白眼,面部和口唇青紫,不能转动,叫他不应,摇晃他也不能恢复常态。抽风持续的时间有1~2分钟的,也有10分钟左右或15分钟的。
  原因
  因小儿中枢神经发育不完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兴奋容易扩散,从而导致小儿抽风。
  引起小儿抽风的原因很多。小儿高热惊厥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高烧不退时,就容易引起抽风。只要引起抽风的病好了,抽风也就痊愈了。
  另外,像一些急性传染病和严重的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也可引起抽风。这些抽风的病情都较重。除此之外,还有些伴有发热现象的疾病也可以引起抽风,如新生儿颅内出血、癫痫、血钙过低的婴儿性手足搐搦症、药物和食物中毒等。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小儿抽风都是很危险的,抽风时间长就会造成大脑缺氧,使脑细胞受伤,甚至引起永久性损伤。因此一定要到医院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治疗
  孩子抽风的情况既有突然发热而抽过一次风,其后直到长大再也没有发作过的;也有抽过一次风,往后只要发高烧,不管什么病都要抽风的。从7个月到上小学的这段时间,孩子发烧时都可能抽风。究竟哪个孩子会抽风,是无法预言的。
  对于多次抽风的孩子应作脑电图检查,对不发烧却抽风的孩子更应作脑电图检查。
  并不是所有有过高热抽风的孩子都要进行脑电图检查,只发生过1~2次高热抽风的就大可不必。不过,如果是未满6个月的婴儿发生抽风,以检查为宜。一般的脑电图检查,应该在抽风10天以后进行。
  护理
  如果孩子在家里发生抽风,父母千万不要慌张。如果家离医院远,就要对抽风的孩子进行一定的急救措施:
  1、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因为大的声响都会引起抽风的再次发作。
  2、迅速解开孩子的衣服扣子,让孩子平躺,保持呼吸通畅。有条件可输氧气,因为抽风本身可以造成大脑缺氧,如果呼吸不畅可造成大脑细胞缺氧坏死。
  3、要把孩子的头歪向一边,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管引起窒息,并且要在嘴中放入筷子或纱布卷以防止咬伤舌头。
  4、以手指按压、掐人中穴。
  高热抽搐不止时,在夏天可把孩子放在绿阴丛中,垫上枇杷叶或荷叶,有暂时降温作用;经常改换卧位,每天用软毛巾温水擦澡,使气血流通不致生成褥疮。
  抽搐停止后,孩子往往表现得非常疲乏,喜睡懒言,父母应让孩子充分休息,避免一切噪音,包括呼叫,以使其正气恢复。
  当患儿抽风时,切勿强制牵拉,以防扭伤筋骨,导致瘫痪或强直等后遗症。
  孩子因高热掠厥、手足搐搦症或是癫痫引起的抽风,一般经过初步处理均可缓解;若是脑炎所致,即使抽风止住,也可能再次发作。无论哪种情况,均应急送医院诊治,以作进一步处理的。
  如果是已经确诊为癫痫病的,家里一定要备有抗癫痫病和镇静药,一旦孩子出现抽风先兆,要迅速给一些镇静药,如安定、鲁米那等,可避免惊厥的发生。
  如果孩子有高热惊厥史,家时应备有退热药,孩子发热要迅速服热药,不要等发烧到38.5℃以上再给药,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饮食调理
  抽风的患儿,忌食含有脂肪等厚味的食物,应以素食流质的食物为主。病情好转后,适当添加富有营养的食品,如鸡蛋、牛奶、藕粉等。高热惊厥者,夏季可给予西瓜汁、番茄汁和甘蔗汁,冬季可给予鲜橘水和苹果泥,痰多时给予萝卜汁和荸荠汁。

出汗
  汗是人体内津液受阳气蒸化从汗孔排出的水液。天气炎热、衣被过厚、情绪紧张以及活动、饮食时的出汗增多,一般属于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出汗过多,而且不是上述原因所致,则为汗症,在多种病变中都可以出现。
  原因
  孩子体质还处于娇嫩、柔弱的发育阶段,肌肉、皮肤都很薄弱,和成人相比特别容易出汗。如果是单纯地出少量汗,生长发育良好,精神活泼,无其他症状,则为清阳发越之象,是正常现象。反之,孩子根本不出汗,就应该考虑汗液排泄是否有问题了。如果出汗过多,且兼有其他症状时,就应该考虑孩子是否患病了。
  孩子出汗,可以表现为手足汗、心胸汗、半身汗等,但都不会超过自汗和盗汗的范畴。
  自汗
  自汗是指因天气炎热、衣被过厚、剧烈活动等因素刺激而导致的自然出汗,这种多是阳气不固、津液外泻所致,属于兼有一定病症孩子的一个症状。
  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在活动、兴奋地玩的时候特别容易出汗,而且出汗可能比较多,若造成出汗的原因停止后,汗也随之停止了,一般属于正常的自汗。
  若造成出汗的原因停止后继续出汗,或根本没有原因的出汗,或因为某些疾病造成的出汗不止,一般都属于有病的自汗。
  盗汗
  盗汗也称寝汗,睡时汗出,醒后即止。一般孩子盗汗多因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所致。但是,常见的孩子入睡不久后,出现头、胸、背等处出许多汗,常浸湿枕巾、睡衣等,这是因为孩子刚入睡时体温上升,盗汗自然就很明显,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爱出汗的孩子大多在3~4月份或11月份出现盗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盗汗只发生在0点前(就是前半夜),到后半夜汗就自动没有了。究其原因,中医认为孩子阳气旺盛,前半夜阴气尚未到最盛之时,所以在前半夜就会出汗,到了后半夜阴气渐盛而抑制了孩子体内的阳气外越,所以到了后半夜,孩子的汗自然就收回去了。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盗汗,父母不要害怕,如果担心孩子患有结核病,那么,到医院检查就可以了。
  饮食调理
  孩子因为疾病而兼有出汗的症状时,除了请医生检查、治疗外,在家还可以选择合适的饮食调理的方法。
  若分不清孩子出汗属于哪方面的症候,可以按照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来调理。前者可以调补阳气、健脾益气的食物;盗汗就可以用滋补阴虚、养阴生津的食物。
  自汗时,要注意平时是否有精神萎靡、容易疲劳、面色淡白、活动时爱出汗、易患感冒、语声低等表现。
  食宜:应该多吃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物,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等,这些食品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可以煮粥食用。
  食忌:平时不要吃生冷和坚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盗汗时,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在睡觉时出汗、醒时汗止、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无泽、两颧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烦躁不宁等表现。
  食宜:多吃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水果、蔬菜应多吃,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西瓜等含维生素的果类。
  食忌:不吃煎、炸、烤、熏、油腻不化的食物,如油饼、炸羊肉串、烤鸭、膨化食品等;不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干姜、胡椒、羊肉、狗肉及肥肉等。
  护理
  护理多汗的孩子,应注意勤换衣被,并随时用软布擦身,或外用扑粉,以保持皮肤干燥。身上有汗时,应避免直接吹风,以免受凉感冒,发生病变。
  多汗易造成阴津亏损、阳气受伤,因此要多给患儿饮水,喂以多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代谢之需。对大汗淋漓的患儿,特别是年长儿,需要积极治疗的同时,消除其紧张情绪,这样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饮食上要忌辛散、攻伐之品,以防止正气受伤,汗出更甚。

肚子痛
  肚子痛是指胃腔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骨盆下部靠近外生殖器的骨头)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因此又称腹痛。婴幼儿如果出现突然或阵发性反常哭闹,曲腰啼叫、时急时缓,或双手捧腹、起卧颠倒、烦躁不安、或屏气出汗、面色苍白,或精神萎靡、曲腰蜷卧等症状时,常常就是肚子痛了。
  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的腹痛经常是因为饮食不当、受寒等导致胃肠功能的失调而出现的功能性疾病。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是孩子比较痛苦。
  中医将孩子腹痛按病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主张分型治疗。
  一、腹部中寒
  表现
  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遇寒则加剧;面色苍白,痛得厉害则额出冷汗,甚至唇色紫暗,肢冷;或呕吐,腹泻,小便清长。
  治疗
  可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中药治疗,如木香、丁香、肉桂、当归、干姜等。也可以用含有以上中药的小儿中成药,如“启脾丸”,每次1丸,一日2次;或“小儿香橘丹”,每次1丸,一日2次。
  饮食调理
  孩子应多食健脾的食品,如大枣、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等,既能健脾益气,又能和胃。
  吃一些温热性的,软的好消化的食物。也可以做一些药粥给孩子吃:
  1、生姜5克,醋适量。将生姜捣成细末,加适量水,急火煮片刻,放入食醋。趁热饮之,一次喝完。
  2、柿饼4只。将柿饼放置锅中蒸熟。每次1只,趁热吃,一日2次,连服2日。
  3、粳米50克,扁豆10克,红枣10个,山药30克。将扁豆、红枣放入锅中煎汤,去渣取汁,兑入粳米、山药,煮粥。每次100毫升,一日1次,连服7日。
  忌食油炸、油腻等不好消化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以及坚硬的食物。
  二、乳食积滞
  表现
  腹胀,腹痛,按之痛甚,嗳哕(打嗝呕吐)腐浊,口气酸臭,不思乳食,时转矢气(放屁),粪便秽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馊,夜卧不安,时时啼哭。
  治疗
  可用消食化滞、行气止痛的中药治疗,如陈皮、厚朴、枳壳、香附、山楂、神曲等。也可以给大些的孩子吃含有以上成分的“保和丸”,每次3~6克,日服3次;如果因过食肉食所引起,可加用“健脾消食丸”,每次1丸,一日2次;学龄前儿童可选用“化积口服液”,每次1支(10毫升),日服3次;婴幼儿送服“小儿化食丸”,每次1丸,日服3次。
  饮食调理
  宜食消导行气、化滞的食物。如带壳或不带壳的谷(小米)、稻(大米)和麦,把它们炒黄还是炒焦服用,要根据腹痛或舌苔薄厚程度而定。舌苔越厚,炒得要越焦,将炒焦的谷米煎水热饮。
  山楂生食、煮熟均可化滞。舌苔厚,大便秘结者,可用炒焦的山楂煮水喝。
  乌梅煮水,或用陈皮、苏叶、梅子,加少许红茶泡饮,也能有效消除乳食积滞。
  宜吃清淡食物,如牛奶、米粥、烂面条,稍加调味佐料(味精、姜、葱、蒜末)等。也可以在家自制一些汤药给孩子服用:
  1、山楂100克,麦芽50克,厚朴10克。将山楂、麦芽分别炒焦,与厚朴同煎,去渣取汁。每次饮服15毫升,一日2次,连服2日。
  2、小米50克。洗净,煮粥,多加水,煮烂。每次50毫升,一日1次,连服5日。
  3、莱菔子20克。加水适量,煎汤。以汤代茶,频频饮之。
  4、生山楂10克,槟榔10克。先将槟榔打碎,山楂去核,加水适量同煎,煎至30分钟,去渣取汁,凉后加入白糖少许。以之代水,频频饮服,不拘时。
  忌食生冷食物及肥肉、煎炸油腻、糯米黏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三、脏腑虚冷
  表现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则缓;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四肢清冷,饮食较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
  治疗
  可以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中药治疗,如“附子理中丸”,每次半丸~1丸,日服2次。
  饮食调理
  多食健脾和胃的食物,如羊肉、山药、核桃、栗子等温性食物。也可以在家自制一些药粥给孩子服用:
  1、粳米50克,核桃肉15克。将粳米用清水洗净,核桃肉捣碎,与粳米同煮成粥。每次100毫升,早晚各1次,连服3日。
  2、生姜50克,韭菜500克,牛奶250毫升。将韭菜、生姜洗净,切碎捣烂,用洁净纱布绞取汁液,放入锅中,再将牛奶或奶粉兑入汁中,慢火煮沸。每次20毫升,趁热饮服,一日2次,连服3日。
  忌食煎、炸、烤、熏、油腻的食物,如油饼、煎鸡蛋、煎饼、麻花、烤羊肉串等。另外,也要拒绝生冷食物。

针眼
  针眼就是西医所说的麦粒肿,即眼睑边缘或眼角长小疖子,反复发作的就叫霰粒肿了。单眼发病较多,也有双眼上下眼睑更替发生的。眼睑眼角结肿,三五日后开始化脓。轻者,溃后脓出即愈,不留疤痕;重者局部灼烧红肿疼痛,脓汁多,如自行破溃出脓,会造成眼胞变形。
  一般小儿针眼发作时,常见局部疼痛、烦躁不安、口渴喜饮、食欲不佳、睡眠不实,小便黄少和大便干结等症状。针眼一般为风热邪毒所致。
  治疗
  病情较轻的以为治为主,严重的或反复发作的应内外兼治。中药采取的是将清热解毒与化瘀散结相结合。
  外治时,初起局部可热敷,促使气血流畅,促进毒素的消散;后用雄黄粉、醋调和外敷,以保持局部湿润。调敷时注意勿使药物进入眼内,脓成后要在脓顶排脓,切忌挤压,最好请眼科医生处理。
  患了针眼后,要注意眼部清洁,不用让孩子用脏手揉眼;注意饮食卫生,宜食易于消化且富于营养的食物,少进辛辣厚味的食物。

发热
  判断孩子是否在发热,测量体温是可靠而科学的方法。测量体温一般常用三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正常体温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凡超过正常范围上限0.5℃时,均可称为发热。体温不超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
  发热要经过三个阶段
  上升期:该期体温迅速上升或缓慢上升,有时伴有寒战。
  高峰期:指达到高热后维持一定时期,该期有面红肤热等表现。
  退热期:发热常常是体内的病灶及病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症状,可根据热型特点去探察病灶及病理过程的性质。
  发热也是人体在疾病过程中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时的保护性反应,有利于调节人体免疫防御系统以消除病原体。但如果高热持续过久,使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可造成许多不良反应,如氧耗量增加、大脑皮层兴奋过度、惊厥等,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另外,发热会使消化道分泌及酶活力降低,胃肠运动减慢。
  护理
  孩子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例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麻疹、脑炎、肠伤寒、结核病、风湿病及胶原性疾病。发热可使孩子全身不适、烦躁,如果发热时间太久,会使氧耗量增加而影响孩子健康。因此遇到孩子发热,一般都需要采取适当的退烧措施,尤其是高热,它会引起抽风甚至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对于发热的处理,首先应查明发烧的原因,作出明确的诊断。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从根本上控制发烧。但在诊断发烧的前后,父母对发烧的孩子可作如下的临床处理:
  一般护理
  孩子发烧时新陈代谢加快,消耗多,进食少,身体虚弱,此时应使其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各种刺激,衣被要适当减少。室内温度要适当,室温过高不利于人体散热,且会使孩子烦躁;过低则易使孩子受寒。一般室内温度以20℃左右为宜,并且防止空气对流直吹患者。
  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自我清除能力大大减退,使得食物残渣滞留于口腔,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口腔炎、齿龈炎等口腔疾病。所以,对发热孩子还应作好口腔护理,可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轻轻擦洗口腔或用淡盐水含漱,早晚各一次。
  发热时人体营养和体液消耗较大,必须注意适当补充。要多喝水,饮食给流质(牛奶、豆浆、蛋花汤)或半流质(如面汤、粥、蛋羹)食物为主,以清淡为宜。适当吃些新鲜水果及饮用果汁等,水果以梨、西瓜、荸荠、藕等为好。避免吃油腻、辛辣及生冷食物。如孩子食欲减退,不能保证营养和液体的摄入,必要时要及时到医院输液。
  降温措施
  如体温超过38.5℃,应采取降温措施。家庭可采用物理降温,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降温。
  一、物理降温
  1.温水浴:温水擦澡,主要在颈、胸、背及四肢等处多擦洗。
  2.冷敷:用冰袋或冷湿毛巾置于额部或枕部大血管部位。
  3.酒精擦浴:用30%~50%浓度的酒精(或二锅头加一倍水),以纱布或小毛巾蘸湿酒精擦浴,力量要均匀。擦四肢及背部各3~5分钟,全部擦浴时间要20分钟左右。擦至腋窝、肘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要稍长。禁擦前胸、后颈和腹部,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擦浴时如发生寒战,神色、呼吸、脉搏异常,应立即停止擦浴。
  4.冷盐水灌肠:婴儿用100~300毫升的盐水,儿童用100~500毫升的盐水(水温约20℃)灌肠,既可降温又可取大便送化验以确定诊断。(无经验者易伤害孩子的肠道,所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药物降温
  家庭应用以上办法后,及时将发热孩子抱送医院。父母不宜自行使用退烧药,应由医生检查诊断,以利于进一步治疗。
  流感期间高热不退怎么办
  每当冬春季节或气候骤变时,常有流感发生。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容易流行。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疲乏和呼吸道症状,以孩子发病为多。
  对于流感,西医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不必抱孩子反复去医院。而应该着重加强护理,如适当休息,合理饮用清淡饮料,适当、适时地应用退热药等 。若无其他并发症,一般3~5天体温就会逐渐减退。如果一天数次去医院,反倒容易并发细菌感染而加重孩子病情。
  在流感的治疗上,中药有一定的疗效。

腹泻
  腹泻又称泻泄,婴幼儿腹泻是由于多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的总称。本病以夏秋两季发病率最高,以一岁半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常见。较累的婴幼儿腹泻,经过适当治疗,大约一周左右就可以痊愈。较重的婴幼儿腹泻一开始就可以表现为严重的腹泻,伴有脱水症状,甚至还会出现高烧,昏迷、抽风等。如果病程迁延不愈,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消化道以外的感染、鹅口疮、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等,对孩子健康的影响比较大。
  腹泻时主要的症状表现
  发热
  如由感受外邪引起的,多见发热或恶寒;如属内伤饮食引起的,一般不发热,即便发热也在38℃以下;如属脾虚或脾肾阳虚引起的,则少见发热。
  粪便
  粪便黄褐且臭,多属热;便稀如水,粪色淡黄,臭味不甚,多属寒;粪便杂有残渣或乳块,气味酸臭,多属伤于乳食。
  小便
  小便小而黄,为湿为热;小便多而清,为虚为寒。但暴泻不止,水液耗损过多,虽属虚寒,也可出现小便黄短而少。

腹痛
  腹痛绵绵,喜按喜暖者,为虚为寒;腹痛较甚,喜冷拒按者,为实为热;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为伤食;腹中绞痛,暴泻烦渴者,为湿热化火的湿热症状。
  腹胀
  腹脾肠鸣,泻臭,为湿困积滞;泻泄粪少水多,小便短少,为水湿郁滞;如果腹胀如鼓,呼吸气短,吐逆便少,被疲乏力,四肢不温,为脾虚气阻,属危重症。
  原因
  除了致病的病原体直接在消化道内感染而引发腹泻外,消化道外的感染如中耳炎、咽炎、肺炎和皮肤感染,以及喂养方法不当、小儿体质差、滥用抗生素等,都是引发腹泻的重要原因。
  中医对腹泻的处理
  中医认为孩子腹泻的主要原因及调理的方法大致分为4种。
  一、风寒泻
  主要因外感风寒或过食生冷食物,致使寒邪留于肠胃引起。可以服用疏风散寒、化湿止泻的中药。也可以服用含有藿香、苏叶、生姜、厚朴、陈皮、白术、茯苓等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外用“小儿腹泻贴”贴脐治疗;如仅由过食生冷食物引起,可服“泻痢保童丸”。
  二、湿热泻
  多见于夏秋季节,因孩子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可用清热利湿、安肠止泻的中药治疗。也可以服用含有葛根、黄芩、黄连、茯苓、厚朴、木香等中药的中成药,如“周氏回生丹”或“葛根芩连微丸”。
  三、伤食泻
  主要见于乳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因过食或辅食增添不当引起。可以用消食化滞、运脾止泻的中药治疗,如麦芽、陈皮、砂仁、香附、山楂、莱菔子等。也可以用含有以上中药的中成药,如“保和丸”、“导赤散”或“至宝锭”。
  四、脾虚泻
  因久病久泻引起。可以用健脾益气、助运止泻的中药治疗,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陈皮、砂仁等。可以用含有以上成分的中成药治疗,如“启脾丸”或“参苓白术散”。
  饮食调理
  食宜
  饮食以清淡、细软或易消化食物为宜,如米粥、米汤、面条、软饭和发糕等,且要少食多餐。煮粥时可加薏米、山药,以健脾护胃,利水止泻。
  腹泻期间要吃熟食,尽量减少再次感染的机会。有轻度失水的除按医生的嘱咐服用“口服补液盐”(ORS口服补液盐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小儿腹泻治疗时使用的药物)外,还要少量、多次饮用淡茶水、米汤、藕粉和苹果汁,这些均可以生津止烦渴。
  食忌
  1、黏腻、煎炸食物。如元宵、年糕、鸡、鸭、鱼、肉、荤油等。因为腹泻时,体内各种消化酶缺乏,富含脂肪、蛋白类的食物不易被消化。
  2、甜食。中医认为“甘甜令人中满”,过食甜食不利于肠胃复原,可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不舒等症状,所以要少吃糖果、巧克力和甜饮料。
  3、促进肠蠕动及滑肠的食物。如蜂蜜、香蕉及富含粗纤维的青菜、韭菜、芹菜等蔬菜。
  4、辛燥食物。如花椒、辣椒、芥末等。
  5、寒凉刺激的饮料。冷饮、冷食会进一步损伤脾胃。
  预防和护理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时要定时定量。增添辅食要及时、合理。
  2、控制饮食:为使发生病变的肠胃暂时减少负担,轻症孩子腹泻时,宜适当减少乳食。重症孩子,初起即需禁食8~12小时,以后随病情逐渐好转,可逐渐恢复少量母乳或米汤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初愈后仍应注意调摄饮食,力戒油腻生冷的食物。
  3、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需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滑石粉,以防发生臀红。注意保护肛门,并观察肛门周围皮肤黏膜的变化。

咳嗽
  小儿肺功能本身就弱,当肺气处于虚弱状态时,自然界各种不正之气,如严寒冷气、暑热燥气,湿污秽气(包括病毒、细菌、各种油烟臭气、异物等)均可从口鼻或皮毛袭击肺脏,引起咳嗽等症。同时,饮食不节也可伤及用脾胃。脾胃伤,则不能消化食物,营养物质不能输转,而聚液为痰上储于肺,也可引起咳嗽。
  中医将咳嗽分为以下几种,主张分型治疗。
  一、风寒犯肺咳嗽
  表现
  起病较急。咳嗽声重,痰白清稀,流清涕,鼻堵喷嚏;头痛身痛,怕冷,身微热,无汗;口不渴,饮食减少;舌苔薄白。常见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
  治疗
  风寒咳嗽的发生常因孩子感受风寒之邪引起。其治疗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原则。可以选用含有前胡、荆芥、杏仁、枇杷叶、半夏、茯苓等成分的小儿中成药,如“感冒止咳冲剂”,每次1袋(3克),日服3次,温水化服;学龄前儿童可用“儿童清肺口服液”,每次1支(10毫升),日服3次。
  饮食宜忌
  食宜
  宜吃温热性的食物,如生姜、白葱、豆豉等。
  还可以做一些饮料给孩子喝,帮助孩子驱除疾病:
  1、白菜根3个,冰糖50克,莱菔子15克。同放入锅中,加水煎汤。每次饮服25毫升,一日2次,连服3日。
  2、杏仁5个(去皮尖),桂皮1克。将杏仁和桂皮一同捣成泥状,团成杏仁大小的药丸。含入口中,一日7~8次,连服2次。
  3、白萝卜1个,红糖50克,生姜15克。将白萝卜与生姜切成薄片,与红糖一起加水煎汤,煎至15~20分钟即可。取汤温服,一日数次。
  食忌
  1、生冷寒凉的食物。包括:各种冰制饮料;属寒凉性质的瓜果,如西瓜、梨、香蕉、猕猴桃等。这时也不可以用梨煮冰糖或梨加蜂蜜吃。
  2、酸味的食物。如食醋、酸白菜、泡菜,以及山楂、乌梅、酸柑橘等。
  3、涩味的食物。如白果、藕节及未成熟的柿子、海棠等。
  二、风热犯肺咳嗽
  表现
  流黄浊涕,咳嗽吐黄色稠黏痰,伴有发热汗出;咽干痛痒,口渴喜饮;大便干,小便黄;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常见于因感冒、咽炎和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
  治疗
  风热咳嗽的发生常因孩子感受风热之邪引起。所以,治疗原则应以疏风清肺为主。用药可选用含有桑叶、菊花、薄荷、桔梗、连翘、射干、玄参、大青叶等中药成分的小儿中成药,如“急支糖浆”,每次20~30毫升,日服3~4次。如果孩子发热,咽炎明显,可加用“热炎宁颗粒”,每次1袋(4克),日服1~2次。
  饮食宜忌
  食宜
  可选用辛凉清淡的食物,既疏散风邪,又清热解毒止咳。如菊花、茶叶、白菜、白萝卜、甜梨、甜橙等。
  另外,在家中还可以做一些饮料给孩子喝:
  1、鸭梨1个(去核),荸荠7个(去皮),藕一小节,白糖25克。将鸭梨切碎与荸荠一同下锅,煮滚开即可。另将藕切成薄片,煮成浓汁,然后将两汁相合,加入白糖。一日数次,频频饮服。
  2、苹果3个,蜂蜜15克,川贝3克。苹果洗净,切去头部,挖去果芯,川贝捣成细末,将蜂蜜与川贝末等量放入苹果芯内,盖上果盖,放入瓷盆,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将苹果捣成糊状,分3份,一日1份,共服3日。
  3、红萝卜1个,冰糖100克。红萝卜切碎,与冰糖同煮,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去渣。以汤代茶,一日数次。
  食忌
  1、酸、涩食物。如食醋、酸菜、酸梨、酸橘、酸葡萄、酸李子、柠檬、山楂及柿子、石榴、橄榄等蔬菜果品之类。
  2、辛热食物。如:大葱、姜(生姜、干姜)、辣椒、大蒜、韭菜、茴香、芥菜等蔬菜,以及龙眼肉、大枣、栗子、核桃仁、杏等果品。
  3、油腻肉食。
  三、痰热蕴肺咳嗽
  表现
  咳嗽痰多,痰黄稠黏难于咳出,甚至喘促气急,喉中痰鸣,鼻扇发青或痰中带血,并伴有发热(轻者低烧,重者持续高烧),面赤唇红,口渴烦急;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苔黄,舌质红。常见于因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导致的咳嗽。
  治疗
  孩子痰热咳嗽多因痰湿素盛、肺络有热引起。治疗原则应以清肺化痰为主。用药可选用含有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竹沥、天竺黄、贝母、栝楼等中药成分的小儿中成药,如“祛痰灵口服液”,每次1~2支(10~20毫升),日服2~3次。如果咳嗽时咽干喉痛明显,可用“儿童咳液”,每次10毫升,日服3~4次。
  饮食宜忌
  食宜
  选用辛凉或甘寒、苦寒的食物,如竹笋、西瓜、荸荠、甘蔗等。也可以给孩子一些自制的饮料:
  1、西瓜500克,生吃或压汁服食。
  2、淡竹笋50克,切成细丝,加入小米50克,煮粥服。加小米有助胃气、去脾胃中热、生津止渴等作用。
  3、荸荠50克,与甘蔗压针饮用。
  食忌
  1、厚味油腻的食物。如油条、炸糕及煎炒油炸肉食、炸春卷、煎饺子等,以及鸡肉、黄牛肉、鹿肉、羊肉、鲢鱼、草鱼、平鱼、河虾等都是性味甘温的油腻之品。
  2、辛辣食品。如大葱、姜、蒜、茴香、辣椒、花椒、白芥子。
  这些食品,一是不易消化吸收,二是助热上火或者致湿痰内生,凡外感表邪未尽,患有热病,内有宿热痼疾的人吃后,病易复发。
  四、肺阴虚症咳嗽
  表现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伴有午后、傍晚定时发热(即潮热),睡时身体出汗而醒后汗止(即盗汗);口燥烟干,舌苔少或剥脱呈地图样,舌质红,缺少唾液。可见于因急、慢性气管炎、肺炎后期、肺门淋巴结核等所致的咳嗽。
  治疗
  孩子肺阴虚症咳嗽多因肺热伤阴、阴虚火旺引起。治疗原则以滋阴润肺为主。用药可选用含有沙参、麦冬、玉竹、川贝、枇杷叶等中药成分的小儿中成药,如“清肺抑火化痰丸”、“养阴清肺糖浆”,每次10~20毫升,日服3次。
  饮食宜忌
  食宜
  可选用甘淡的食物,如雪梨、百合、蜜汁藕等含水份多的瓜果蔬菜。对于咳嗽时间较长的孩子更要补充适量的液体饮料,如:
  1、雪梨1个(200克),或鸭梨两个(250克),取汁加冰糖饮用;也可用白梨煎水加蜜熬膏食用;或用同仁堂的“秋梨膏)冲水饮用。
  2、蜂蜜适量加温开水饮用。
  3、藕100克煎水,加蜜饮用。
  4、鸭梨1个,百合20克,冰糖50克。煎水,频频饮用。
  5、百合50克,江米100克,加水煮粥。一日2次,每次1碗。
  食忌
  1、辛温热性的蔬菜。如姜、葱、蒜、辣椒、芫荽(香菜)、南瓜、栗子、大枣等。
  2、令人发热、助火生痰的鱼肉。如凤尾鱼、草鱼。另外对虾、狗肉等也要少食或禁食。
  五、肺气虚症咳嗽
  表现
  咳嗽无力,喘促气短,痰白清稀,伴有精神不振;说话声音低微、喜暖怕冷,动则汗出;舌苔薄白,舌质淡。可见于因急、慢性气管引起的或肺炎后期的咳嗽。
  治疗
  脾肺气虚咳嗽多因脾肺气虚、肺失清肃引起。可选用含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中药成分的小儿中成药,如“固本咳喘片”,每次1~2片,一日2~3次,温开水送服。
  治疗任何一种咳嗽,均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烟尘异味等刺激,以免加重病情;在饮食上应多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和水果;咳嗽孩子应让其尽量安静,防止过量活动,以减少发作。
  饮食宜忌
  食宜
  可选用补肺脾之气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牛肉等。
  另外,还可自制一些补助脾肺的粥品,以促进恢复的进程:
  1、山药60克,粳米50克,煮粥食;或山药60克,去皮切片,用油菜加少许肉末,再加生姜少许,作成菜肴,或山药60克去皮切块,用红糖煎成山药串吃。
  2、薏米60克,粳米60克。煮粥食。
  3、牛肉炖熟食。
  4、粳米20克,莲子20克。洗净,置入锅中,慢火煮粥,每次100毫升,一日1次,连服7日。
  5、薏米20克,白果20克。加水适量,开锅后,慢火煮1小时,粥烂时可加白糖适量。每次100毫升,一日1次,连服5日。
  食忌
  1、辛辣的食品。如辣椒、葱、姜等。
  2、寒凉性的食物。如梨、香蕉、黄瓜等瓜果蔬菜。
  另外,油炸固食因难于消化,脾虚的孩子也应忌食。
  预防
  1、防咳先防感,所以,要让孩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御邪能力,避免外感,以防加重病情。
  2、加强以孩子生活的调理,减少外伤,饮食适宜,保证睡眠,保证居室的环境要清新平静。
  3、不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减少与咳嗽患者接触的机会。
  4、平时适当食用梨和萝卜,有一定的预防之效。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平时要保证一日三餐吃好,少吃零食,不吃凉的和黏腻的食物。饮食要有规律,保证荤素搭配,营养合理。营养得到保证,身体自然就会强壮,抵抗力也会增强。
  关于孩子穿衣的问题,要强调的是父母不要根据自己的感觉给孩子穿脱衣服,而要靠对孩子手、脚冷暖的细心观察。孩子手脚温暖是穿衣合适的标志,手脚凉是穿衣少了的标志,后背、脖子出汗表示衣服穿多了。父母可以随时根据孩子手脚的温凉和出汗的情况,来加减衣服,作到避免孩子受凉、受风,而少发生感冒。
  同时,那些易患感冒、咳嗽的孩子,应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呕吐
  呕吐可见于不同年龄的孩子,严重的呕吐甚至使孩子呈呼吸暂停的窒息状态。孩子长期反复呕吐可导致气血不足、营养不良。小儿漾奶不属于呕吐,而是因为小儿贲门松弛,或由于喂奶方法不当,以致喂奶后有少量奶汁倒流入口腔。改进喂奶方法或随年龄增长,小儿漾奶即可自愈。
  原因
  呕吐是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可分为:
  1.消化道器质性梗阻:食管、胃或肠内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致呕吐。如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不同部位闭锁或狭窄);稍大的孩子则多为后天性肠扭转、肠套叠、肠梗阻(如常见的蛔虫梗阻)。
  2.消化道感染性疾病:肠炎、胃炎、阑尾炎由于炎症对于胃、肠的刺激,可呈反射性呕吐,常伴有腹痛、恶心、腹泻、腹胀。
  3.身体功能异常:如果发生全身性感染或代谢障碍等情况时,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中毒症状。
  4.脑神经系统疾病:如发生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或颅内占位性病变,能引起中枢性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并不恶心,但伴有头痛、嗜睡、昏迷、惊厥等其他神经性症状。
  5.中毒:毒物对胃肠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导致呕吐。
  中医主张按因分型治疗。
  一、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表现
  乳食过量或恣食肥甘、生冷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致乳食积滞胃中而引起呕吐。表现为,吐出物多,呈酸臭味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
  治疗
  可选用和胃导滞的中药治疗,如山楂、神曲、麦芽、谷芽、枳实、大黄等。也可以用含有以上成分的“七珍丹”,每次10~20粒(每100粒为1克),一日2次;或“小儿化食丸”,每次1丸(1.5克),一日2次。
  饮食宜忌
  食宜
  吃一些消食化滞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煮水等。也可选用以下食疗方法:
  1.山楂100克,白糖25克。将山楂洗净去核,切碎,浓煎成汁,兑入白糖搅拌均匀。每次50毫升,一日3次,连服3日。
  2.莱菔子50克。将莱菔子炒熟,碾碎成细末。每次服5克。温开水冲服,一日2次,连服5日。
  3.青梅20个。洗净,去核,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20毫升,一日数次,连服3日。
  4.萝卜1个。将萝卜洗净,切成碎块,捣烂,榨汁,隔水炖熟。每次15毫升,每日数次。
  5.鸡内金(鸡的胃内膜)2个,面粉100克,盐、芝麻适量。将鸡内金洗净,晒干后用小火焙干,研成细末,与面粉、芝麻、精盐一起和成面,擀成薄饼,置烤箱内烤熟。每次2张,一日1次,连服3日。
  食忌
  暂时禁食会使胃肠得到休息,对恢复正常功能是必要的。至少1~2周内忌食生冷、冰镇及煎炸油腻、黏食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 胃有积热
  表现
  乳母喜嗜油煎、辛辣食物,乳汁则蕴热,儿食母乳而致积热于胃;较大的孩子过食辛热食品,或感受夏秋湿热,蕴于中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调,胃气因此上逆而发生呕吐。表现为,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唇干面赤,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红苔黄等症状。
  治疗
  可选用清热和胃的中药,如藿香、黄连、石膏、竹茹、半夏等。也可以用中成药治疗,如“一捻金”,每次半袋~1袋(每袋1.5克),一日2次;或“七珍丹”,每次10~20粒,一日2次。
  饮食宜忌
  食宜
  多食一些具有养阴生津的食物,包括: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制品;大豆、豇豆等制品;牛奶、鸡蛋、瘦肉和鱼肉,营养丰富而不生内热;水果和蔬菜,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乌梅、西瓜等维生素种类多的果类。也可以选用以下食疗方法:
  1.西瓜1个,白糖50克。将西瓜洗净,去瓜瓤,将瓜皮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汤,去渣,加白糖。以汤代水,频频饮之。
  2.生姜50克,竹茹50克。将生姜切成薄片,与竹茹同置锅中,加水1000毫升,慢火煎,去渣取汁。每次30毫升,一日3次,连服3日。
  3.野菊花30克。急火煎汤,去渣取汁,加适量白糖。以汤代茶饮,一日数次,连服3日。
  4.瘦肉炒苦瓜。每日1次,佐餐食之。
  5.黄瓜1根,胡萝卜1根,大白菜叶两片。全部切丝,调成凉拌菜。一日1次,佐餐食之。
  食忌
  忌食煎、炸、烤、熏、油腻的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干姜、胡椒,羊肉、狗肉及其他。
  三、脾胃虚寒
  表现
  乳母喜食寒凉生冷食物,则乳汁寒薄,儿食其乳则脾胃受寒;或孩子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易受客寒;或孩子过食生冷瓜果,因冷生寒;或病程中过服苦寒攻伐之剂;或感受风寒之邪,以上均可发为呕吐。表现为,其病较缓,病程较长,食久方吐;或朝食暮吐,吐出物为清稀痰水,或为不消化残余乳食,不酸不臭;时作时止,面色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
  治疗
  可以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人参、白术、干姜、丁香、炙甘草等。也可以选用“小儿香橘丸”,一次1丸,一日2次;或“附子理中丸”,一次半丸~1丸,每日2次。
  饮食宜忌
  食宜
  尽量采取母乳喂养,稍大的孩子应多食健脾的食品,如粳米、薏米、山药、扁豆、莲子、大枣。也可以选用以下的食疗方法:
  1.小米锅巴研成细末适量,红糖适量,冲水。每次服10克,红糖水送下,一日1次,连服7日。
  2.桂皮5克,山楂20克,红糖20克。先将山楂洗净,去核,然后与桂皮、红糖一起慢火煎煮,去渣取汁。每次服15毫升热饮为宜,一日3次,7天为一个疗程。
  3.粳米50克,砂仁1克,胡椒20粒,精盐少许。将砂仁、胡椒研磨后用布包扎,先煮粳米,沸后再放入砂仁与胡椒,待粥烂后去胡椒、砂仁。一日1次,晨起空腹食之,连服20日。
  4.白扁豆20克,芡实20克,莲肉20克,山药20克。一同研成细粉,加入白糖,作成饼,常服用。
  预防和护理
  1.饮食定时定量,食物宜新鲜、清洁,不要过食辛辣、炙烤和肥腻的食物。
  2.哺乳不宜过急,以防吞进空气。哺乳后可抱正小儿身体轻拍背部,使吸入空气得以排出。
  3.呕吐较轻者,可以进食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少食多餐。呕吐较重者,暂予禁食。
  4.呕吐时宜令孩子侧卧,以防呕吐时呛入气管。
  5.给药时药液不要太热,服药宜缓,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时可服一口,停一下,再服。

厌食
  厌食多见于2~5岁的孩子。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拒食,吃东西后停滞在胃肠道不能消化而出现腹胀饱满、腹痛、呕吐、大便腥臭,以及大便或稀或干等症状。长期厌食可以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因极度衰弱而干枯消瘦,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胀大,青筋暴露以及腹凹如舟,饮食异常(吃土、煤渣等),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这些症状不止反映消化道有功能或器质性疾病,还说明孩子很有可能合并伴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如肝炎、肺结核、慢性腹泻、长期便秘、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最可怕的是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或精神障碍问题。
  原因
  中医认为厌食症的病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又有如下几个原因:
  1、喂养不当或过食甘肥:父母长期过度地给孩子吃牛奶、鸡蛋、巧克力或肉食,以致乳食内停损伤脾胃而食欲减退。
  2、饮食不节或过饥饱:父母喜欢孩子多吃,高蛋白、高糖的浓缩饮料、食品(如橘汁、雪糕、糖果)常使孩子食欲低下,而饭前吃糖果零食以及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均能造成胃肠功能减弱而成积滞。
  3、受惊吓或精神刺激:孩子情绪变化时常出现烦燥不宁、情绪波动,或睡眠不安、多梦惊叫等状况,或睡眠不安、多梦惊叫等状况,这些均可导致食欲减退。
  4、气候过暖,湿度过高:可影响神经调节及消化功能,这也是造成孩子厌食的原因。
  预防和护理
  1、明确孩子厌食的原因。因乳食积滞所造成的厌食,则应先纠正其偏食习惯,少吃零食、避免肥甘厚味、生冷难以消化之物。平时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粮食和蔬菜、鱼、肉、蛋的多样食物,适当搭配一些粗粮。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避免厌食的主要方法。
  2、适当节食。当孩子患各种传染病、感冒、吐泻、发烧等疾病时,注意不能过早、过多进食,尤其是脂肪、蛋白质、糖类食物,而应在疾病恢复中逐渐增加,才能保证胃肠功能的逐渐恢复,这也是避免造成厌食的重要方法之一。
  3、安排孩子正常的生活规律。不要使孩子过度劳累和兴奋,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如父母吵嘴、打架、辱骂孩子等),使小孩神智精神都得以正常发展。还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学龄儿童对事物尚不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