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江独钓图古诗朗诵:长治市政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选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7:55:50
长治市政协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选登)
  编者按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清朝260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长治市政协开展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活动,向全市人民征集辛亥革命的纪念文章,以此纪念辛亥先烈,追忆辛亥历史,缅怀和宣传孙中山等革命先辈致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振兴的伟大业绩。今日本报选登其中的部分优秀
  作品,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
  定不移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积极投身于重振上党雄
  风、建设全国一流宜居城市的宏伟事业中。
辛亥革命对我国社会变革的伟大贡献
柴守忠姚泽荣
  1911年10月10日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纪元,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辛亥革命除了在改革国体和推动民主进程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对我国20世纪的社会变革也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辛亥革命的胜利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事件,而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上下求索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长期进行舆论宣传和革命活动的结果。20世纪初,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形势和性质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为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必须同反对清朝政府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只有采取革命的手段,才能将中华民族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只要进行革命,中华民族的前途是十分光明的。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通过开展宣传和实际行动,使人们树立起了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中国人民在黑暗的年代里深受鼓舞。
  二、辛亥革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完全意义上的伟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同时,也对紧紧禁锢人们头脑的以王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旧制度、旧思想进行了猛烈冲击,开展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表现在:一是破除君主偶像,推翻专制统治。二是批判封建传统,倡导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在运用从西方学来的进化论、天赋人权和资产阶级共和这一套来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鼓动时,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却是禁锢人们头脑的封建传统思想,专制和愚昧到处都是。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不对封建的传统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这些思想主张,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起到了一定的启蒙作用。三是抨击宗族制度,主张女权革命。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深感要动员人民起来革命,就必须使人们从封建家族和宗法伦理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于是他们用大量的事实,对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伦理思想的危害性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这一时期的革命党人之所以能够对封建家族制度与宗法伦理思想进行揭发与批判,是与他们具有科学、民主、自由、平等、进化、竞争等文化价值观念分不开的,其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在清末民初是空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三、辛亥革命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作为近代中国伟大历史转折的“五四”运动,是以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为先导的。而新文化运动的发生,绝不是一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它同辛亥革命有着直接的一脉相承的关系。
  辛亥革命时期,尽管共和观念已为人民广泛接受,但专制和封建传统思想仍然很顽固,因此,革命党人首先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并引深到对儒家学说的批判。同时,革命党人也竭力提倡科学,提倡唯物论,反对迷信。此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那些基本特征,诸如: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旗帜下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主张个性解放、养成国民独立的精神等,早在辛亥准备时期的最初阶段就都初见端倪了。
  四、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的演变。辛亥革命的风暴,不仅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造成了一代新风,奠定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的基础。首先是社会习俗的改革。最先出现的是断发易服。各地人民或出于自发,或遵照政府的法令,纷纷起来剪辫。清朝政府推翻后,许多象征着封建特权以及民族压迫的衣冠饰物多被抛弃,以往服饰上那种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局面,开始被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取代。其次是革除缠足恶习。民国初,“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有的地方妇女穿耳、敷粉也不再时兴。第三是礼节、称谓的改变。临时政府成立后,明令废除了清朝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脱帽、鞠躬、握手、鼓掌、洋式名片等新式礼仪。一种新的社会风尚的出现,是与社会上所流行的生活观点分不开的。民初,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人的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革命发生后,资产阶级以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原则为依据,要求恢复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和地位,重新认识人的价值。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束缚人们个性发展的封建锁链,提高了人的地位与尊严,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二是对政治生活发生了浓厚兴趣。革命以后,则出现了“各地会所如林,党员如鲫的现象”,女权运动也蓬勃发展。三是对于职业和学问改变了以往的看法。更加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欲兴中国,非振实业不可”。四是对于消费生活采取了不同态度。五是道德观念发生了改变。封建道德注意男女之防,宣传“男女授受不亲”,“夫妇之间辨内外”。辛亥革命以后,风气开通,时兴社交,男女接触不避嫌疑,自由恋爱屡见不鲜。
  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胜利,但这次革命又是不彻底的,它没有完成历史赋予它的任务,中国依然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同样,辛亥革命也没有能够完成改造封建家族制度,清除宗法伦理思想在社会上的有害影响,但却为“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和宣传民主、科学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才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永远的民族情结
崔子庆
  岁月沧桑,时空百年,古老的中华民族以昂首不屈之志,克忧患,冲藩篱,从一个积贫积弱的落后时代一路走来。而领跑这个时代的第一接力手,正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100年来,中山先生的无数继业者,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铺平艰难险阻的前进道路,把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叩问历史,是什么让中华儿女敢把那个满目疮痍的旧世界来个地覆天翻?在这其中,有一种经久不息,永续不断的情结始终荡漾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孙中山先生在100多年前,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面对那个风雨如晦,灾难深重的国度,以振聋发聩之力向时代第一个喊出的“振兴中华”的世纪强音。
  正是缘于这种民族情结的久久缠绵和对祖国母亲的炙热情感,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贡献了毕生精力,他创立的光辉思想和进行的革命实践,成为振兴中华的坚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宝贵遗产。当我们在纪念辛亥百年之际,品味华夏辉煌之时,孙中山先生作为振兴中华的最早倡导者和奠基人,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作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唯一跨越时空和党派,为海峡两岸、华侨华人共同拥戴和敬重的政治领袖,我们不能不为他的精神所折服。
  岁月峥嵘,先生可敬。辛亥革命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统治和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没有迎来旭日照临的清明世界,在短暂晨曦后,仍旧阴霾满天,风雨如磐。面对帝制复辟,军阀割据,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社会,中山先生痛心疾首。在1920年《要造成真中华民国》中,发出了“现在的中华民国,只有一块假招牌,以后应再有一番大革命,才能够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的激愤和忧思。濒临封建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和联合绞杀,新三民主义的最终目标虽未能在先生的有生之年顺利实现,但辛亥革命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打开了禁锢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闸门,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中国由此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思想大解放。
  前辙可鉴远,盛世开新元。每一次大的历史事件,总是在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给那个时代的人以深深的启迪。也正是在中山先生的光辉思想指引下,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和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三件大事,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正如胡锦涛指出:“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百年如逝川,也许历史总是愿意给未竟的事业留下一丝空白,以此激励后来者为之不懈奋斗。当我们以崭新的事业告慰先生的同时,我们仍有些许遗憾,如同一块创伤在中华民族的躯体上隐隐作痛。中国至今尚未实现完全统一,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政治对立仍然存在,这成为发展两岸关系和两岸统一的政治难题。爱国统一思想是中山先生精神财富的精髓。一切背叛和分裂祖国、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行径他都深恶痛绝。在提出临时政府的五点施政纲要中,他尤以民族统一为首要。“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国家一天不统一,就不能说革命成功”,中山先生留给我们的这些谆谆教诲,如同警世洪钟,响彻云天,提醒我们在促进和平统一中应勇往直前。
  立足历史发展的崭新起点,展望中华民族的美好前景,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生效,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趋势将更加迅猛。作为炎黄子孙的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责任超越历史恩怨,增进相互了解,妥善处理分歧,唾弃“台独”政权,促进和平统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山先生说得很清楚,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谁逆流而动,谁就是民族的罪人。因此唯有国家统一,才能不负中山先生的殷切期盼。看今朝,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伟大征程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已经成为我们两岸中华儿女生活的暮鼓晨钟,因为在我们同根同源的民族精神世界里永远共同拥有一个不变的情结——振兴中华。
英名长存 精神不朽
——缅怀上党地区早期民主主义革命者石璜先生
曹新广
  在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上党地区早期民主主义革命者石璜先生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人生作为,对于激励当今长治人弘扬正气,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建设富裕文明新长治,具有积极意义。
  1877年,石璜出生于平顺县芣兰岩村的一个曾经“四世清贫”的家庭。1906年,在太原读书的石璜很快接受了革命思想,并秘密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成功后,石璜与在山西的同盟会员积极响应,并参加了辛亥太原起义。起义成功后,他被选举为山西省临时参议会议员。
  民国元年(1912年)8月到民国3年(1914年)1月,石璜就职于北京众议院,期间,石璜与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民国六年(1917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出“护法”号召,石璜“旋赴广州护法”。南下国会议员第四次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后,石璜“任海陆军孙大元帅府谘议”。
  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倡导的“国民会议”准备在北京召开,石璜又返回北京“供职于北京国会”。
  民国十六年(1927年)后,石璜曾相继担任“晋绥总司令部谘议”、“署理怀仁县知事兼晋绥总司令部军法官”、“稷山县县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石璜坚决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石璜被推选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临时参议会驻会委员。同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以他为首的97位知名人士致电新四军,坚决反对蒋介石破坏抗战。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石璜只身躲在一个山洞中,不幸病饿而死。为了表彰石璜的功绩,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河北省涉县河南店召开了万人追悼大会。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戎子和参加了追悼会。朱德总司令送了挽联,上书:“悼念国民党元老临参会驻会委员石璜老先生”。
  石璜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社会进步、追求祖国富强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不断奋斗的一生。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同时,他还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对家乡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是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六年(1917年)平顺两次复县的积极倡导者,是首功之人。民国二年(1913年),平顺县遭遇特大洪灾,连通晋豫两省的虹梯古道坍塌殆尽,石璜积极倡导重修,并热情地写下了《重修虹梯碑记》。民国三年(1914年),他曾同晋城人李生裕、壶关人王家驹、屯留人连天祥等发起集资5000元在晋城南村创建了上党地区第二座机器煤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二十九年(1940年),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花费四年心血,主持编修了自清代康熙年间之后第一部《平顺县志》。
  大到对于祖国、对于民族,小到对于家乡、对于乡亲,石璜先生这份热忱,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望江南
辛亥英雄谱
刘惠强
  孙中山
先行者,试剑气如虹。颓厦难扶君主梦,狂澜漫卷共和风。天下始为公。
  黄兴
图破壁,戎马著春秋。楚望台前雷雨怒,黄花岗上暮云愁。志在补金瓯。
  宋教仁
经纬略,殒身为吾华。救世风澜挟岱岳,匡时云气起平沙。青史耀丹霞。
  廖仲恺
经纶手,济世真英才。黄埔披肝松柏劲,羊城喋血柱石摧。天地共鸣哀。
  秋瑾
娥眉恨,怒向鉴湖间。一曲《宝刀》歌未尽,三杯淡酒志犹酣。侠骨拄云天。
  林觉民
家书切,绝笔壮长歌。志士丹心昭日月,英雄碧血映山河。无处送荆轲。
  陈天华
魂归去,仇怨海潮平。社稷凋残蛮雨浸,山河破碎瘴云倾。恨未扫东瀛。
  蔡锷
纾国难,不尽楚骚心。风月胭脂凝玉泪,关山甲胄荡飞尘。何日再携君?
  喻培伦
慷慨去,男儿许国时。翠柏无声披挽幛,苍松有泪悼亡诗。节义世人知。
  章太炎
书不尽,梁甫并离骚。豪士千秋文作剑,鸿儒一代笔当刀。沧水卷洪涛。
  徐锡麟
青云志,提剑破辽西。燕市捐躯精卫泣,楚囚殉义杜鹃啼。青冢草萋萋。
  刘道一
湘江雨,凄苦泣刘郎。惨淡秋风吹叶落,玲珑寒月照菊香。思子又断肠。
  邹容
忧天泪,沧海已平沉。东渡求学医旧病,韶华赴难著雄文。不负少年心。
  蒋翊武
吴钩挂,弓射雁门关。逐却夷戎平蓟北,扫清鞑虏斩楼兰。舜日照尧天。
缅怀孙中山先生
(二首)
市政协教科委
  一
粤地举义荐轩辕,顺应天时废帝权。民主共和成大势,中华觉醒史无前。
  二
因时以立事惟公,历难奔波倡大同。正道遥迢千万里,胸怀博爱一豪雄。
百年风云从容过
刘旭
  记得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父母带着我到首都北京出差,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父亲带着凝重而庄严的神情,指着镌刻着辛亥英烈的英雄群像,给我讲起了“双十节”的由来,我第一次知道了在辛亥年发生了一次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历史壮举。
  从中国近代史可以了解到,自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后,我们的民族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具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思想的爱国志士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在20世纪初年,成为时代潮流的先锋。这个革命运动集中反映了当时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愿望。由于清朝政府极端腐败,丧权辱国,不但成为反动封建势力的集中代表,而且已经彻底地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坚决主张,必须用武力革命推翻这个政府。他们联合各地爱国志士,反抗腐朽政权,不料十次革命都失败,虽然如此,但革命同志却愈挫愈勇。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打响了石破天惊的第一枪,惊醒了沉睡百年的“中国龙”。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近代革命斗争史中,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以后,先后发生了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的形成、北伐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了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民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日之中国,到处是发展和进步的蓬勃场面,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昔日积贫积弱的历史旧貌已经一去不复返。辛亥革命作为民主革命的开端,为以后一系列的历史发展打开了道路。
  百年风云从容过,多少未竟其后来。今天,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市委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宜居城市,把建设幸福长治作为“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历史机遇面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应更好地传承它的精神,探索转型、跨越发展道路,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改革与发展、现代化与民主政治间的辩证关系。为此,我们首先应学习辛亥革命有识之士们谋求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二要学习他们对当初社会发展,尤其是对民主政治发展不懈的探究精神,无论是建国方略,还是“三民主义”,都凝结了这些仁人志士们的心血和思想;三要学习他们对于国家和民族前途的那种忧患意识。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谆谆教诲就是这种忧患意识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