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冰雪糕:老子的“弱者,道之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0:45:09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家认为,道体至虚,柔弱无用,而为天下有用之本。道体虚无至静,大道人人具足,个个圆全,人自有生以后,气拘物蔽,知诱情生,斯道之为所汩没者多矣。苟非内祛诸缘,外祛诸扰,凝神调息,绝虑忘机,安得一阳发生,道气复返乎?故曰:“反者道之动”。因此,修道者当以谦和处之,以谦以下,以辱以柔。苟稍有粗毫,即动凡火,为道害矣。故曰:“弱者道之用”。  

      物强则折,人壮则老,这是生活中的定律。老子去看望老师,老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明白了老师的教诲:柔弱胜刚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处柔处弱处下,过于强大常常没有好下场。比如秦始皇的阿房宫;隋炀帝的迷楼;乾隆的圆明园;美国的市贸大厦……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音拱,两手合围也)。强大处下,柔弱处上”《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这一段更加突出了柔弱胜刚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所以虚心柔弱在上,强大者在下。 我原来的家窗前有一棵白杨,是同类中最高大的,却不幸应了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老话,每年春天的几场沙尘,都能把树上毛毛虫般的花儿扫得残败不堪,而旁边的小树却能够幸免。因此聪明人应戒惧虚心,处柔处弱。若坚强自用,敢于好为,则难以有好下场。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勾践亲自做吴王的臣仆,让他的妻子做吴王的妾。每次吴王出行的时候,他都走在前面牵马开道。吴王十分高兴,对勾践任意凌辱,逐渐对他放松了警惕。勾践暗中操练军队,发展生产,最后终于灭掉了吴国,杀了吴王夫差。所以,柔弱才能真正强大,相反,“坚强者死之徒”。   祢衡,游历到曹操所在的许都时,恃才傲物,对人褒贬过份,见到自以为不如自己的人就不搭理,所以人们都讨厌他。当时有人问祢衡,现在许都哪些人还算人才,祢衡说孔融、杨休还勉强算个人物,其余都是庸碌之辈。认为曹操的仪容还不错,可以借他们的面孔去吊丧。曹操知道祢衡是当代名士,不愿杀他,但也不能容忍他诬蔑自己,便想羞辱他。于是下令任命祢衡做一个演奏鼓的乐工,使自命不凡的祢衡难以接受。曹操还想当众羞辱祢衡,一次大朝会以后,他大宴宾客,并命击鼓奏乐。祢衡没有换新衣服,穿着平时的衣服演奏鼓曲《渔阳三挝》,受到有关官员的呵斥,祢衡就当着众人的面脱光衣服,换上新衣服,重新击鼓。曹操尴尬不已。向曹操推荐祢衡的孔融私下嘱咐祢衡向曹操道歉,祢衡答应了,却手持三尺长的手杖,坐在大营前敲着地面一件事一件事地数落曹操。曹操于是准备三匹快马和两个骑手,把祢衡送给刘表。刘表早已识破曹操的借刀杀人之计,又把祢衡送到心胸狭窄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后来终因口舌死于黄祖手下。   现在是竞争的时代,竞争就是处强,而道家的智慧有主张处弱,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到底应该如何自处呢?下面的两段故事能够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位木匠和几个弟子在去齐国的路上看到一棵巨树,树有百围之粗,树身几乎与山一样高,树阴可容纳好几千条牛乘凉。弟子看得发了呆,可师傅却看也不看,继续向前走。弟子不明原因,师傅说:“那只不过是一棵无用得散木,有什么好看的?”晚上,师傅梦见大树对他说:“难道你让我做一个有用的材料来苦我自己一生吗?我的无用对我自己来说正是大用,享尽天赋的寿命,不会中道而夭折……”。  庄子去拜见朋友,朋友命佣人杀鹅款待他。佣人问: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不叫的。”庄子的弟子问:“山中的树木因为不材可以享受天年,鹅却因为不叫而被杀,老师将如何是处?”庄子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发挥无用的大用。”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注】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上,最上。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几,近也。

南宫适是孔子弟子中德行很好的一个。一天,他请教孔子一个问题,提到后羿。南宫适说:“后羿凭他射箭的技术和武勇,为有穷君,想称王而最后不得好死,被他的臣子韩浞杀掉了。”南宫适又讲到韩浞的儿子,他力气大得能荡舟,即可以把在江海里航行的船,一手举起来在陆地上拖着走。后来也不得好死,为少康所诛。南宫适举这两个例子,说明想靠自己的武力去征服别人,没有好结果。

另外他举出禹王、后稷的例子,后稷是唐尧的农师,对于我国农业的建立有很大功劳,他也是周朝的祖先。南宫适说禹和后稷,没有羿、韩浞儿子那么大的雄心和本事,自己规规矩矩去种田,子孙得了天下。南宫适举出两种人:一种人不择手段,即使一时成功,似乎了不起,但最终还是要倒下来;另一种人则是踏踏实实地做他分内的工作,反倒有好的结局。这两种人到底哪一种人对?孔子听了以后,并没有答复他,等南宫适走出去后,孔子就告诉其他学生,南宫适这个人思想这样正确、纯正,真是了不起的君子,这才是最高的品德。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故曰善渊。与,犹相与。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言无不诚,故曰善信。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曰善能。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孙叔敖是楚国的功臣,为相多年,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孙叔敖在病得很重时把儿子叫到床前,告诫儿子说:“楚王多次都要封赐我,给我一个好的地方,我都没接受。假如我一死,楚王一定会封赐你,你一定记住:好的地方你一定不要接受。楚国和越国边境有一个叫寝丘的地方,土地荒凉贫瘠,地方遥远偏僻,名字也不好听。楚国人信鬼,越国人好祈福。要想子孙们长期保住封地,你就要这个地方。孙叔敖一死,楚王果然要把临近都城的一块肥美之地赐给他,他再三婉言拒绝,执意请求受赐寝丘,楚王只好把寝丘赐给了他。 

多年以后,其他人受封赐的土地都没有保住,不是被新宠霸占,就是被楚君收回,有的还成了两国相争的战场。只有孙叔敖的子孙一直保有者寝丘,虽然这块土地赋税微薄,但却一直能享有。


    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注】此言知进而不知退者之害,诫人当知止可也。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者,谓世人自恃有持满之术,故贪位慕禄进进而不已。老子意谓虽是能持,不若放下休歇为高,故不如其已。倘一旦祸及其身,悔之不及。即若李斯临刑,顾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者。揣,揣摩。锐,精其智思。谓世人以智巧自处,恃其善于揣摩,而更益其精锐之思,用智以取功名,进进而不已。老子谓虽是善能揣摩,毕竟不可长保。如苏秦张仪纵横之术,彼此相诈,不旋踵而身死名灭,此盖揣锐之验也。

如此不知止足之人,贪心无厌。纵得金玉满堂,而身死财散,故曰莫之能守。纵然位极人臣,而骄泰以取祸,乃自遗其咎(灾祸)。此盖知进不知退者之害也。

(2)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人殊不知天道恶盈而好谦。独不见四时乎,成功者退。人若功成名遂而身退,此乃得天之道也。
    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汉三杰,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然而这三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韩信功成身诛,萧何功成身显,只有张良功成身退,不要刘邦万户侯的封赏,只要了刘邦故乡附近的小小的留县,练起道家方术了。

春秋末年的范蠡、文种一文一武齐心辅国,经过十年艰苦奋斗,国力强盛了,打败了吴国。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不贪图富贵,来到齐国更名换姓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们不问政事,只经营生产,没过多久,家产多达数千万。齐人听说他有如此才能,叫他当宰相。他叹息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于是他又交还相印,散发资财,只带亲属和少量珠宝离开了齐都,躲到陶(今山东定陶)这块地方改名为陶朱公。陶朱公在陶十九年,曾经“三致其金”,就是散了又挣,挣了又散三次,成为天下首富。而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终于被勾践逼得自杀了。

 

参考资料:憨山大师注解,黄元吉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