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妖猴闯西游:为《平水韵》考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5:24:26

                             为《平水韵》考古

1

孤独剑

  
身份:圈主  
发帖:47

《平水韵》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诗韵系统,共分门别类定为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平水韵》到底是谁编的?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刘渊,有的说是王文郁,也有的说是毛麾。说是刘渊、王文郁者已经是固有的概念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研究中发现,真正《平水韵》的得名,却不一定就是因为刘渊,也不一定是因为王文郁,也许就是因为少为人知的毛麾。  
       
一、刘渊与《平水韵》  
       
在百度百科上打平水韵三字,就会出现以下文字: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近体诗用韵根据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  
       
翻开2008年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吴淮生《诗词曲格律手册》16页,又有这样的文字:南宋时期,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编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根据当时和以前的诗歌创作实际情况和诗歌作者去繁就简的需求,把二百零六个韵部合并为一百零七个韵部。同时代稍后的金朝,也是平水人的王文郁又编了一本《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把刘编的一百零七个韵部中的’‘两部合并,成为一百零六个韵部,大大放宽了韵部对作诗的限制,因而得以长期流行迄今,这就是平水韵’”  
       
再翻开中华书局20068月第40次印刷的王力《古代汉语》(1998年校订重排本)1518页,又有这样的文字:南宋平水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人又减为106韵,这106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就叫做诗韵’”  
       
看了以上文字,我们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平水韵》是因为宋末平水人刘渊编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而得名的,是他先将206个韵部的《广韵》合并了,最后调整为107个韵部的,而106韵则是后人渐为的。元朝黄公绍在编著《今古韵会》时就是采用了刘渊的107个韵目。  
       
乍一看,的确没有什么挑剔,而且现在许多书上也是这么说的。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概念。  
       
二、王文郁与《平水韵》   
        2005
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广东中华诗词学会的《中华新韵府》前言2页:“‘平水韵这一名称,一般人以为是宋代平水人刘渊编了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因而得名的,其实不然。因为金人平水书籍(书籍为官名)王文郁早在此二十三年前,就编了一部《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其分韵为一百零六,是继承《广韵》的传统,合并调整其韵部而产生的,后来的各种诗韵,都按此韵目编写  
        2003
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诗词格律简捷入门》(作者张岳琦、张昕,《长白山诗词》杂志社社长、编辑)第41页:(三)诗韵的由来和延续有这样一段话:宋末金代,官方对《广韵》又作了一些修订,使之进一步完善。修订的韵书最初刊行于平水这个地方(今山西临汾),世称《平水韵》。平水韵一词,始见于金王文郁编著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一书  
       
张福有《诗词曲律说解》:南宋时,江北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  
        1980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力《音韵学初步》第23页:王文郁也著《新刊礼部韵略》,其书在刘书之前(1227  
       ——
这里的王文郁就是前面所述的后人。  
       
看了以上文字,我们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平水韵》是因为金人平水书籍(书籍为官名)王文郁而得名的,因为他编著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较刘渊编《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早了23年,是他先将206个韵部的《广韵》韵部合并了,最后调整为106个韵部的,而后来106韵则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元朝阴时夫兄弟编著的《韵府群玉》就是采用了王文郁的106个韵目;清朝李光地编著的《音韵阐微》也采用了王文郁的106个韵目;而《佩文诗韵》也恰恰采用了王文郁的106个韵目。  
        
三、毛麾与《平水韵》  
       
清朝谢启昆的《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影印浙江书局本)卷三十三:毛氏麾《平水韵》条:《山西通志》曰:毛麾,字牧达,平阳人。大定十六年举学行,特赐进士出身,授校书郎,入教宫掖,历太常博士,终于同知沁州军事,有《平水集》行世。”  
       
著名音韵学家虞万里在《影印〈小学考〉前言》(1997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平水韵一〇六部形成之时代,自钱大昕得见元椠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辨明并韵不始于刘渊。王国维发现金张天锡《草书韵会》,更疑平水韵乃金代官韵。《小学考》卷三三录《山西通志·书目》毛氏麾《平水韵》注明已佚,复引该志毛氏小传,云其有《平水集》行世。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据之认为王书刊定于毛书之后。……考《金史·世宗纪中》:(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十月壬寅,上谓宰臣曰:)校书郎毛麾,朕屡问以事,善于应对,真该博老儒,可除太常职事,以备讨论。”’太常之职,掌宗庙礼仪及科举选试、国学等事,则毛氏之编纂平水韵不无可能。……时毛氏年齿已高,故称老儒。毛氏于大定二十七年所作《磻溪集序》末自署文林郎前太常博士兼校书郎云骑尉致仕平阳毛麾序,是七年后[1187]毛氏致仕。若其编书,必梓行与王书之前。然金人典制,多规模宋朝,其好书之甚,史有明文。平阳书籍所之设,出于政令,其所即官办书局。平阳所刻之书,多署曰平水,间曰平阳,世人目为平水版。设若平水韵非毛氏所编,似亦当时官定而刻于平水者  
       ——
王文郁以前,更有平水人毛麾已编有《平水集》!时间是大定十六年(1176),时间较刘渊、王文郁都要早!  
        
四、几点疑惑与推论  
       
第一种认识: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的翻刻本   
       
刘渊作过一部平水韵,这没有问题,清代就已经成为定论。学界首次知道王文郁和他的书,是自清代钱大昕始。钱大昕在1796年发现了王文郁的《新刊平水韵略》,并在《与谢方伯论平水韵书》中说:渊所刊者,殆即文郁之本,或失其序文,而读者误以为渊所作耳。也就是说:钱大昕在发现王文郁的书之时,已经对刘渊一书的原创性有所怀疑了。但钱大昕也说:然某究以未见刘书,不敢决其然否。为此,钱大昕积五十年光阴遍访南北藏书家,却始终未见刘书一面。以后两百多年,刘书更是再没有出现过。没有比较,二者的关系无法定论,所以后世就只能按照两个平水韵去解释。《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平水韵条之下分两个目,采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据2008331北大中文论坛云:以往认为王、刘二书均已失传,但实际上王文郁的《新刊平水韵略》还在,而且还不止一本。据宁忌浮先生(1997)的考察,王书现存元刻本一,藏台北中央图书馆,这也就是钱大昕见到过、并写有题跋的本子;清抄本四,其中三本藏国图,一本藏海图。刘书,以目前所知,确实可以认为已经失传。但却可以从《古今韵会举要》中辑得其框架。  
       
元代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保存了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07韵的分韵框架,从这个体系上看可以看出两书分韵的异同。通过比较,除了上声,《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注拯、等同用,而《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独用,拯等同用以外,其余方面两书完全一致。除了分韵框架以外,《古今韵会举要》还根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增加了436个字,并注明平水韵增,而通过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字中的绝大多数,它们的音韵地位、反切、注释与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中同一字的音韵地位、反切、注释均相同。另外,根据《古今韵会举要》,刘渊书中有些字是重添进去的,核以王书,这些字也注明了重添。甚至刘、王二书中有一些错别字,竟然也错得一模一样。由此,宁忌浮先生(1997)得出一个认识:钱大昕所说:渊所刊者,殆即文郁之本的认识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刘书为翻刻王书而成。这样推论,《平水韵》真正应该出自于王文郁。  
       
第二种认识:刘渊的生平如果错误,王文郁的《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就在后  
       “
壬子年是1252年没问题。但是,壬子年能不能是上一个干支壬子年暨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壬子年(公元1192)呢?此时(1252年)中国南北处于分裂状态。北部金朝已经灭亡,统治者是蒙古帝国的第五位大汗蒙哥,这一年是他继位的第二年。南部,南宋尚在,这一年正是宋理宗淳祐十二年。刘渊到底是哪方人?王力三次提法不一。1935年他说是宋淳祐十二年壬子,江北平水刘渊……”,这是把刘渊认为宋人。中华书局20068月第40次印刷的王力《古代汉语》(1998年校订重排本)1518页也有这样的文字:南宋平水刘渊1979年版的《辞海》平水韵条也这样解释:宋末刘渊……”。但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王力《音韵学初步》第23页却是:金代有江北平水刘渊……”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王力先生的学术体系是开放的,是不断创新的。他的治学历程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不断前进的过程。他在《〈汉语音韵学〉1980年重印本序》一文中说:“……四十多年来,我对音韵学的见解有许多改变 他在《音韵学初步》70页:三书(指3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出版的三本书)不同之处,应以本书为准。既然如此,刘渊不是宋朝人?还有一点,两宋的官修韵略必以年号作为书名。而刘书却冠以干支,独称《壬子新刊》,可其时宋尚有年号,不称年号只称干支,显然有问题。而且,两宋官修韵略必避历代宋帝名讳,而王、刘二书均不避。更重要的是,壬子(1252)这一年,中国北方根本没有年号。北方恢复年号,要等到1260年,也就是忽必烈即位以后,这时候还差八年呢。刘渊非南宋之人而是北国之人?但,刘渊刊刻《壬子新刊》的时候,金朝已经灭亡了,那还能称他是金朝人吗?  
       
《礼部韵略》是北宋丁度等奉敕编纂,仁宗景祐四年(1037)六月丙申旨准颁行,此后二百余年,一直被视为两宋诗赋考试审音定韵必备的权威工具书,正如元朝熊忠所说:一部《礼韵》,遂如金科玉条,不敢一字轻易出入。” 既然如此严格,不敢一字轻易出入,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纰漏和蹊跷呢?  
        
既然都是推论,那么,根据以上的出入,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大胆假设:在诗歌文史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汉族知识分子以南宋为宗,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上一个干支壬子年暨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壬子年(公元1192)刊行的。果真如此,那么刘渊便可以毫无疑问地摆脱抄袭之嫌疑。这样一来,好多疑问(包括第一种认识里的)是不是也就找到答案了呢?  
       
第三种认识:毛麾的《平水集》也许才是《平水韵》的真正源头  
        
刘渊前面冠以江北平水,王文郁当时是平水县书籍官,毛麾也是平阳人且有《平水集》,似乎大家都可以与平水扯上关系,而大家熟悉的就是刘渊和王文郁与《平水韵》的关系,毛麾的《平水集》却鲜为人知。  
       
然而,根据丁治民(2007)的考察,在汉语韵书史上,还应该有一种108韵的韵书,这种韵书可能产生于北宋-南宋时代,也是合并206韵而来。合并的依据,一是《广韵》独用同用之例,合并结果是117,二是《集韵》、《礼部韵略》新增的韵窄者十三处,根据这十三处的调整,又减少9韵,得108。这个面貌的韵书已经不存,但南宋的字书《汉隶分韵》保存了这一框架。那么,能不能是金朝受到了北宋的某种韵书的影响,或者说在辽代官韵的基础上接受了北宋民间并韵的风气,也就是说,在《景祐韵略》和《集韵》相继颁行以后,北宋民间已经有人把206韵系统合并为108韵系统用以编撰某些类型的字书(但这样的合并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因为直到南宋灭亡以前,两宋科举用韵的编撰规范一直是206系统)。金灭宋以后,接受了108,并很有可能进一步合并,107系统里面,把去声证、嶝同用就是在108系统上进一部合并的结果,并且这一合并还有可能早于106系统。到了106系统中,则仅把上声的拯、等同用。也就是说,刘渊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可能共同承袭了金代的某一部韵书(因为两种书的分韵基本相同,仅在上声拯韵是否并入迥韵这一点有差别。另外不同的是:王文郁书刊刻在前,但在体系上有了新的改变;而刘渊书虽刊刻在后,却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保持了原貌)。至于两书共同存在的错讹,可能是他们所依据的底本的问题。  
       
那么,这个底本会不会就是毛麾的《平水集》呢?因为从资料看,毛麾,约金章宗明昌初前后(1190年)在世,著有《平水集》行世,书成于大定十六年(1176)。其情况恰与以上条件符合。  
       
遗憾的是,《平水集》已佚,虽然书成最早,但是因为资料匮乏,该书分多少卷?分多少韵?收多少字?排列顺序如何?目前都不得知,所以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不能完全证实那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平水韵》,这就又给《平水韵》的考古带来神秘的色彩。所以,现在说《平水韵》始于谁都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也许,这三个人都不是,108韵系统又另有其书。  

 

(引用自:http://q.163.com/shiluhuayu/poster/69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