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琨传:校园情思(1986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7:48:47

朋友,你到过我们开物中学吗?到过的人一定会骄傲的回答:“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没到过的不必急,随我来吧。

清晨,我们来到学校对面的操场。(操场地势比较高——注)那里是观看我们学校的最好视角,许多美术爱好者都选择这一角度来勾画我们美丽的校园。当我们踏上操场,便有一阵阵凉风来迎接我们,它会无声的拥抱你,亲吻你的脸庞,撩拨你的秀发;你也会开怀畅饮,吮吸这大自然的恩赐。往前走,我们来到两颗大松树下。这松树少说也有两百年了,它虽不及黄山迎客松那么婀娜多姿,却也算得上俊秀挺拔了。站在古老的松树下,真还有点沙场秋点兵的意气。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学校的整个外貌了。巍峨的隐珠山下,傍依着我们的学校。一行珍贵的楠木坚守着大门,校门全部掩映在楠木浓荫里。往远看,苍松翠柏,微风吹来,股股绿波荡漾,阵阵涟漪起伏,好似瑶池仙境。一看便知,这里是藏龙卧虎之所。的确,从这里腾飞的“龙”已遍布各地。抬头仰望,蓝天青碧,深邃高远。

下得操场往近走,越来越令人感觉置身于一幅徐徐展开的壮锦之中,产生了马上要亲临这人间仙境去寻幽探奇的欲望。来到校门前,我不想急于领你进去。因为,还有更好的视角,可以俯瞰校园全貌,那就是后山。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石碑,上刻“彭海昆老先生之墓”。彭海昆何许人也?如果不急,我愿为你略略叙来。

我校原名“开物农校”,美籍华人彭万硕教授的先父彭海昆先生创建于1912年,学校曾为我国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扎根农村的农技人员。1953年撤销与兄弟学校合并,原址改建长沙县第五中学,近年又恢复“开物”,更名为“长沙县开物中学”。彭万硕先生迁移先父之墓于此,立碑纪念。回湘讲学的彭万硕先生在校会上对我们说:开物之名源于“天工开物”,本为服务农村;现在开物之任务就是要“开发物资,开发人才”。为此,彭先生拨款两万美金用于学校教育,其中相当可观的一部分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睹物思人,我们心潮翻滚,感慨万千……朋友,加入到我们的行列吧,这里是你施展才华、展现才能的大舞台。

不是么,你看,朝阳的沐浴下,绿树的掩映中,教学大楼很对称地排列着,朗朗的读书声为校园增添了灿烂的色彩,乳白飘带似的公路将校门引向远方,曾有多少蛟龙从这路上腾飞!如今,六百多学生在这里学习、锻炼,将来,也会从这里被“开发”出去,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服务。

思前想后,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作为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生活在这有着光荣历史的集体中,其心境如何?前人栽树,后人岂能只是乘凉?生活有如一幅画卷,前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鲜明的轮廓,而美丽的色彩则靠自己一代增添。朋友,当你在伏案攻关,当你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当你在跑道上奋力冲刺,你是否感觉到周身的热血在涌动,蓬勃的朝气在萌发?而当你看到攻关者眉舒目展,如饥似渴者如愿以偿,奋力冲刺者笑到最后的时候,你又意识到了什么?快扬起理想的风帆,鼓起生活的信念,万舟齐发,谁又愿自负于前人!

 

(本文写于1986年上学期,其时正是高二学生,作文本至今保留着。想到我的母校今年下半年停止办学,今年3月份抽空独自参观了一趟,真有点鼻子酸酸。很想写点什么,确实无从下笔,终于还是从故纸堆里找出了这篇当时被称作“周记”的文章,一气呵成录了下来,以此记念我的母校。其中个别地方稍有改动,基本忠于原稿。——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