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夜蒲 thunder:河南省行政区划(省直辖县级市:邓州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41:01
2007年01月04日 星期四 下午 3:37
河南省行政区划(省直辖县级市:邓州市)
邓州是河南省西南部的一座中心城市。

走进邓州市
河南省邓州市
简称:邓
现任市长刘树华
政府驻地古城区
建城时间约公元前583年
面积
- 中心城区建成面积2300 平方公里
约55平方公里
人口
- 总人口 (2001年)
- 中心城区人口
160万
约45万
国内生产总值
- 总值 (2004年)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45亿元人民币
10192元人民币
电话区号0377
邮政编码474150
卫星地图        邓州交通图

市区地图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区,豫、鄂、陕三省交界部位。地理坐标价于北纬38°22′—32°59′, 东110°37′—110°20′之间。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41%。全市160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45万人,是河南省最西南的一座充满发展活力的中心城市
地理气候
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高度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平均年降水量在723.8毫米,年平均气温15.1℃, 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交通运输
邓州地处武汉、郑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的中心地带,市场辐射面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作用,焦枝铁路纵贯全境,紧邻宁西铁路与312国道,公路四通八达,许平南襄高速公路、207国道和六条省干线在市区穿境而过,邓州地处豫、鄂、陕三省交通要冲,距离南阳、襄樊、老河口三个飞机场不足65公里,各级油路总长2550馀公里,其中国道长56.65公里,高速公路55.2公里,省道长182.4公里,县级道路长729.46公里,乡级道路长264.38公里,村级道路长1428.09公里。市区内主干道15道,长度121.2公里,分9纵6横,纵横交错,布局合理构成了邓州的立体交通网。
风景名胜
邓州古城风光秀丽、山水相映赏心悦目,境内有名胜范仲淹于1045年任邓州知州时所建的花洲书院,当年范公兴学重教,培育英才之举,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功垂千秋!在邓州八里岗有距今已68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1年的考古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在城东三公里处有邓国吾离陵,位时代距今约2700年,吾离系邓国第十九位邓侯,吾离陵有天下邓氏第一陵之称。 位于城区中心大十字西南角的 福胜寺塔,七级仿阁楼式砖塔,高38.3米,始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988年维修时发现地宫,出土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珍贵文物28件。在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有医圣张仲景故里,仲景少即好学善思,读《史记?扁鹊列传》,拜同郡张伯祖为师,不数年尽得伯祖所传,且识用精微尤过于师。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举孝廉,後任长沙太守。公馀之暇坐堂行医。後弃官专心医学研究。首传六经传变,八纲辩证的医学哲理。
旅游观光
医圣张仲景故里        花洲书院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国吾离陵      福胜寺塔      八里岗新石器时代遗址       台湾村       杏山地质公园      东汉古村汉遗址      山陕会馆        万亩原始森林        烈士井
花洲书院
花洲书院位于邓州市古城池东南角,因傍依百花洲而得名,乃范仲淹于公元1045年知邓州後所建。市政府自2002年开始建立修复工作,共修葺、移建、新建仿古建筑66座,建长廊430米,开辟园林百馀亩,整修城河500米。院中有当年诞生《岳阳楼记》的春风堂,介绍范公生平事迹的范文正公祠,还有春风阁、不欺堂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加之百花洲仿江南园林之风格,迭山构峰,造湖理水,使这座千年学府蔚为壮观。
邓州
邓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区,豫、鄂、陕三省交界部位。全市辖28个乡镇、办事处,578个行政村,160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40万人,总面积2300平方公里,耕地260万亩。她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农副产品及矿产资源而成为豫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
地 理 状 况
"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平均坡降在1/800-1/1200。西部朱连山为全市最高点,海拔469.7米,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较大河流有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盛产小麦、玉米、绿豆、黄豆、红薯、棉花、烟叶、芝麻、花生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年粮食总产7亿公斤以上,棉花总产3500万公斤,烟叶总产2000万公斤,花生1000万公斤,为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并被国家确定为优质棉基地县(市),是河南省油料生产和优质烟出口重要县(市),是中国辣椒第一市和长江以北最大的莲菜基地。其中,小麦、烟叶为两大优势,烟叶以"邓片"驰名中外。家畜、家禽10余类40多个品种,其中,南阳黄牛饲养比重占黄牛总数的95%,年存栏45万头,生猪存栏70万头,家禽1500万只,为河南省南阳黄牛繁育基地之一。山羊饲养量大,皮张品质优良,为河南省山羊板皮基地县(市)之一。还有多种野生动物。林木资源丰富,矿产较多。林木57科、69属、150多种。矿产主要有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电石灰岩(包括方解石、冰洲石、水晶石、重晶石、墨玉大理石等)、高岭土、耐火土及煤、黄铁、镜铁等,多产于西部山区。杏山的石灰岩碳酸钙含量品位高达51%,水泥灰岩储藏量13亿吨,溶剂灰岩2亿吨,电解灰岩2000万吨,黑墨大理石1100万立方米,花岗岩储量600万立方米,是发展建材工业的理想基地。
历 史 沿 革
邓州市建置较早,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六千多年,文字记载也有四千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历 史 文 化
邓州市地灵人杰,历代名人辈出。古代有东汉"二十八宿"中的贾复、杜茂、刘隆,名传千秋的汉代"医圣"张仲景,南北朝时的政治家宗懔,唐代名将张巡,南宋名将王坚,明代贤相李贤、名臣李永茂,清代云南左布政使彭而述,清雍正帝师彭师抟,台湾知府高叔祥等。近现代人才济济。有民族英雄马殿甲,同盟会员、革命烈士王庚先,美术家李金帅,女发明家丁育三,著名作家姚雪垠,著名语言学家丁声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当代军旅作家周大新等。唐宋时期的韩愈、寇准、范仲淹都曾先后在邓州任职,后人称之为"三贤"。范仲淹在邓州写下了不朽名篇《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风 景 名 胜
邓州市文物古迹甚多。有太子岗、八里岗、黑龙庙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穰、涅阳、冠军、安众、乐城、临湍等古城遗址;秦汉墓群,南北朝彩色画像砖;福胜寺塔、花洲书院、邓国侯吾离陵等名胜古迹;汉华表、金元碑等珍贵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邓州知州,在花洲书院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1985年5月,在福胜寺塔下地宫中发现的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宝,更是辉映邓州。
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是远近 闻名的“台湾村”,全村2300多人,约60%为台湾高山族后裔,已经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邓州“台湾村”聚居台湾同胞数量之多、历史之久,在祖国大陆绝无仅有。
台湾村: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黄廷将军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率十万大军投诚清朝,他在带兵进京途中,受命沿路屯垦,最后的5个营在邓州扎营。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且、安达依鲁等5位兵将随军屯垦后,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改为汉姓陈、周、蔡、黄、林。在3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五姓后裔繁衍壮大,但他们有些风俗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教育成果
邓州市一高中位于邓州土城东南隅,北宋副宰相范仲淹贬任邓州时曾于此创建花洲书院.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花洲书院写成了脍炙人口,中外传诵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