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罗大陆之破晓传奇:柏林电影节成新锐主场 《白鹿原》折射国产片硬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9:17

柏林电影节成新锐主场 《白鹿原》折射国产片硬伤

2012年02月20日 07:46
来源:凤凰网娱乐 作者:其实偶是导演


《凯撒必须死》获得最佳影片金熊奖

伴随着第62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大换血”的争议不断,是媒体和观众对这届电影节“陌生感”的不安,然到了最终关头,重要奖项几乎全被欧洲电影界瓜分,我们才发现:英法传统电影大户外的欧洲内陆新锐才是最大的赢家,它在悄无声息中,既做到了抵抗好莱坞的媚俗,又树立起不同于英法同盟日益娱乐化的做派,最后,还顺道拉拢和提拔了新人。

老将新兵齐发力艺术份量加重

姜还是老的辣,塔维安尼兄弟用金熊奖又一次证明了这句话,《凯撒必须死》依旧贯彻了兄弟俩自出道时就一直坚持的人道主义精神,只是这次表现手法不同于以往他们在曾斩获金棕榈大奖《吾父吾主》的新写实主义,也不同于《圣洛伦索之夜》的奇幻风格,而是用戏剧手法和电影语言重新组合和分解的一次实验之作,纪录片式风格和黑白影像的凝重极好地贯彻了主题,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肯定,其艺术上的先锋性和政治上反独裁的考量为这部片子最终擒获金熊提供了双重保障,也让今年的柏林电影节有力反驳了“忽视艺术探索”的诟病。这对已经年逾八十的兄弟搭档和戛纳常客达内兄弟一样,依旧迷恋艺术上的无限可能性,也为柏林电影节在维持政治话语权的同时,同时努力进行艺术创新上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德国本土一直强力扶持的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捧得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他的这部获奖之作《芭芭拉》被视为他本人从影以来最好的一部作品,也是他关注东西德文化和民族融合的系列影片中最打动观众的一部,其紧绷的影片节奏和幽默温馨的生活气息一扫大部分本届参赛片的沉闷,成为了普通观众在竞赛单元中最为待见的一部电影。而主演尼娜-霍斯这是和导演第四次合作了,早在2007年,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就凭《耶拉》让尼娜-霍斯坐上了影后的宝座,如果这次不是为了让奖项平摊,尽量抚慰和嘉奖新人,把影后桂冠颁给了《反抗》里的新人瑞秋?玛瓦赞,尼娜-霍斯几乎又一次凭着精湛的演技登顶,虽败犹荣。

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近几年为了更多的吸引眼球,不惜和好莱坞眉来眼去,以至于众大牌明星都争先恐后的齐聚麾下,泰伦斯?马利克动用了西恩?潘和布拉德?彼特,而罗曼?波兰斯基则亲近上了朱迪?福斯特和凯特?温丝莱特,反观这次柏林电影节,除了丹麦国宝级演员马德斯?米科尔森(《007之皇家赌场》之大反派)扮演一个性格反复无常的荒诞皇帝,获得最佳男主角的《皇家风流史》外,几乎是非职业演员当道,《凯撒必须死》的主角们是一群现实生活中的死刑犯,夺得评审团银熊大奖的《风萧瑟》也全用的是非职业演员,就连斩获影后的《反抗》,柏林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瑞秋?玛瓦赞也是第一次登上大银幕,所有的迹象表明:柏林电影节要用最返璞归真的表演方式来致敬电影本身。自然,真挚,即兴创作成为了本届柏林电影节的主旋律。

凭借《龙纹身的女孩》编剧成功上位的丹麦导演尼柯莱?阿塞尔也必将以本届柏林电影节为分界线,开创新的事业高峰,他执导的《皇家风流史》拿到了两个重要奖项,一个最佳男主角奖和一个最佳编剧银熊奖,尼柯莱?阿塞尔和执导《风萧瑟》的匈牙利导演本斯?菲利格夫同为“70后”,此番双双备受肯定,可以视作柏林电影节贯彻的“扶持新秀”战略已经取得了极大成功,这也是柏林电影节自《木兰花》、《血腥星期天》、《勇往直前》、《格巴维察》以来又一次提携35岁之前的年轻潜力导演。

现实风压倒复古潮

当本届柏林电影节开始揭晓入围名单时,让人错觉到历史和复古题材的浪潮汹涌袭来,足足有七部历史题材的影片入选,但雨点大雷声小,除《皇家风流史》收获两个重要奖项,《白鹿原》好歹捞了个艺术贡献奖,其他的历史题材影片则大多如牛入泥淖,就此销声匿迹,柏林再一次用奖项肯定告诉了世人:柏林依旧还是那个柏林,坚硬的现实关怀还是它最钟爱的创作方向。

借戏剧《尤利乌斯-凯撒》的台前幕后和监狱环境的刻画,讽喻现实的《凯撒必须死》相较东西德对立时期背景下只作为一种回顾的《芭芭拉》更对柏林电影节的胃口。而见证了意大利左翼激进运动的塔维尼亚兄弟敢于对极权主义直抒胸臆的畅快表达更是加分不少,最重要的还是对兄弟俩一直贯彻人道主义的敬意。以迈克.李为首的评审团在《凯撒必须死》拿到金熊奖之后,还特意寄语未能到柏林参加电影节的一众主演,向他们致敬,这是一群死刑犯离开人世前能获得的一丝温暖,也源于柏林电影节最本质的坚持:人性关怀和唤醒良知。评审团们用最无声的方式抗议着不人道的死刑,这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温暖人心的时刻,也是我钟爱柏林电影节的最大因素。

年轻的匈牙利导演本斯?菲利格夫则给整个欧洲带来了震动和反省,移民潮和新极端民族主义的崛起是近几年欧洲政治上最大的困境,而古老的吉普赛民族则成了除外来移民外最易受攻击的目标,本斯?菲利格夫用一个匈牙利普通吉普赛家庭的暴力遭遇表达了欧洲艺术家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忧虑,这也一直是柏林电影节偏爱的题材,2004年获得金熊奖的《勇往直前》正是因关注土耳其后裔的德国新移民面临的社会问题而捧得大奖,看来这届柏林电影节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挖掘到了一个新的费斯?阿金。本斯?菲利格夫在《风萧瑟》里展现了很高的纪实美学天分,让最后的情节突转和戏剧高潮得到了极强的铺垫,《风萧瑟》用现实关怀折服了观众和媒体,甚至一度认为是可能捧走金熊奖的最大赢家。

《反抗》获奖是最大的黑马,加拿大导演Kim Nguyen不惜冒着严寒,来到柏林电影节参赛而不是放在圣丹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就是他和柏林电影节在政治倾向上的一致性,影片揭示非洲的苦难不仅仅是殖民后遗症和饥饿造成的,还在于笼罩几乎大半个非洲大陆的人性黑暗、宗教纠纷和种族纠缠,人的生存权和自尊被迷信传统、狭隘民族主义、极权势力所践踏,导演用近似魔幻风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把这些因素一一包揽其中,让人不得不为动容。

中国电影需要更大的扶持和包容

乍看之下,艺术贡献奖(摄影奖)颁给了《白鹿原》,仿佛是对华人电影的又一次肯定,其实掌镜的还是一个德国人—卢茨?赖特迈尔,所以这个奖项也仅仅是一个安慰性质,安慰王全安被迫在艺术上的妥协。

王全安导演这次折戟柏林的可能性分析有三方面:一是来自于中国现阶段扶持电影业的短视,民族史诗题材的《白鹿原》因为横跨大半个世纪,牵涉到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分裂而变得分外敏感,加上一向被审查部门视为洪水猛兽的情色因素,造成《白鹿原》为了过审而不得不虎头蛇尾,阉割了大量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段落,且在结尾含糊不清,本来就复杂跌宕的剧情被这么一搅合,造成了对中国近代史根本就不知情的外国观众和媒体大呼看不懂,那么一部国外观众都看不懂的电影如何打动观众呢?《白鹿原》失利则就毫不奇怪了。审查部门应该多份自信,送出国门的作品不删节最好,本来可以拿大奖、做为里程碑的艺术作品就应该鼓励和扶持。就在《白鹿原》失落金熊的2月19日,中美已经就“允许更多的美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并提高美国片方分账比例”达成协议,这将内容审查的尺度放宽更迫切地放在日程上,不然就等同于国内的电影公司绑着一只手和好莱坞对抗。

另外一个是由于商业上的妥协,一本篇幅浩瀚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无论如何删减,肯定还是很长,所以《战争与和平》拍成了500分钟,《魔戒》也分为了三部曲,《哈利.波特》最后一部只能分为上下两部上映,但在现阶段的中国院线,对于国产片分为几部上映,投资方必定觉得冒着极大的风险,(王全安曾在一个访谈说制片人在银行的贷款利息高达每天三万元),是以在剧本创作和拍摄阶段也就“步步惊心”,为了拍这个戏,王全安不得不修改了五次剧本,从2005年筹备到2010年才能落实到实处,资金一直都是大问题,加上和西影集团在创作理念上的分歧,合作一直反反复复,才有今天的《白鹿原》问世,这么多困难因素让《白鹿原》从最初的300分钟剪到送柏林参赛的近200分钟,但依旧超越了很多观众的膀胱忍耐度,如果能分为上下两部放映会不会减少观众离席的因素呢?但这会对票房前景产生多大的影响?王全安和他身后的制片公司也因巨大的商业盈利压力怯于尝试,这又是一个造成观影愉悦的不利因素。

最后一个落败金熊的原因只能归咎王全安本身对电影的掌控了。不能否认,王全安在忠于原著和挖掘关中平原风情以及对演员的调教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不然张雨绮也不会被外媒盛赞为竞争影后的热门了,但最大的关键是电影的叙事艺术没有得到有力体现,出场人物繁多而没能完全让观众形成有效的视角去理解故事应该也是本片落选的很大原因,这充分说明了现阶段的“第六代导演“在大题材叙事为主的电影方面掌控力不够得心应手,艺术手法尚需提高的现实,拍“诗意电影”和“作者电影”可以,但拍史诗题材和商业题材却受编剧思路、拍摄技术、特效技术等众多掣肘,这也跟中国现阶段商业片制作的大环境有关,亟缺本土高端人才,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业体系,大家都还在借重国外制作团队经验。如何提高中国大制作电影的素质,这是《白鹿原》折戟反映出的中国电影重大命题。

综合来看,本届柏林电影节是欧洲内陆电影新势力崛起的一声号角,柏林用电影把他们团结在一起,又别于世界其他电影势力的存在,这些电影和电影人脚踏坚实的现实主义土壤,用欧洲大陆秉承希腊文明传承下来的哲思精神呈现更多的艺术个性和更多元的文化表达,同时给世界留下更多的关怀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