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鬼畜全明星有哪些: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21:29

单元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

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

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  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  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

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易混点

1、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  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单元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  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  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  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

短篇小说。

5、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

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

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

大作用。

易混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单元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  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易混点

1、  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  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3、  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

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

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

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  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

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

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

装起义的手段。

5、  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单元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易错点

1、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  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

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易混点

1、  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

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2、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

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

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

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

要求。

3、  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

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

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

设党”的问题。

4、  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

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单元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2、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

易混点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各有相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单元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易错点

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2、  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

易混点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1)       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他们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

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

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

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       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

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

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

命性质。

 

 

单元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历史足迹

易错点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易混点

1、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学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方面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特权的工具,科学则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2、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它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单元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易错点

1、  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在表现手法上印象是油画,中国画是水

墨画。

2、  现实主义美术并不是现代主义美术,二者虽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区别。

易混点

1、  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

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2、  在近代史上,各种文学流派的盛行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而来,一方面,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中国近代历史几个易混知识点

  1、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当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时期.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就占据着主导地位。当列强相对放松侵略时,或者是列强实行“以华治华”扶植代工具时,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就占据主导地位。

   2、洋务运动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关系问题。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以洋务企业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洋务运动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近代企业等方面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示范的作用。

   3、《马关条约》其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

  4、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问题: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蕴含在新三民主义之中,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是为实现新三民主义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手段。

  5、同盟会的意义问题。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6、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问题。大革命失败的“失败”主要是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任务问题。其基本任务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不是急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8、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而不是实行农民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形式,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等内容。因此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01

 

     (一)近年高考新特点

     2004---2007年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延续了高考命题基本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改、稳中求新的一贯思路。

     一方面,保持命题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的题型结构、主客观试题的分值比例、历史学科各部分的考查比例保持稳定。以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为例,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卷面总分100分。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代现代史36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2分,符合考试大纲要求。

另一方面,2007年全国卷Ⅰ加大了命题的调整力度,提高难度,出现了一些让考生措手不及的新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对2007年高考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对现行高中历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冲击。依据陕西高考招生文科综合阅卷组的分析报告看法,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各点:

    1、进一步加大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力度。

    (1)试卷大幅度调整了知识性试题与能力性试题的比例。

    (2)强调在新情景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重视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多层次考查。

    2、淡化热点内容,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3、命题的触角更多地向课外延伸。

    4、试卷呈现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陕西高考招生文科综合阅卷组的分析报告,陕西考生主要问题如下:

    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1)文字阅读能力较差。

    (2)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不少考生在解读信息时出现价值偏差。

    4、表述问题较为突出。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文科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此类能力相当薄弱。

    (1)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会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准确表述,比较空泛。

    (2)表达的逻辑性不强,甚至自相矛盾。

    (3)表达的角度单一,层次性差。

    (4)错别字较多。

    5、部分考生对答题卡还不适应。

    尽管陕西省已经是第二年采用网上阅卷,但今年仍有不少学生因答错位置而失分。主要因为2007年全国卷Ⅰ的试题总数从前两年的39道增加到40题,各科试题在第Ⅱ卷中的顺序相应调整。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已经形成了37题就是历史题、38题就是政治题的思维定势,在没有看清题目的情况下,答错了位置。等后来反应过来时,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试卷空白进行补救而失分。

    (三)高频考点及二轮复习、备考建议

    一.关于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30%。中国古代史范围广泛。涉及时间久远,内容相当多,特别是朝代更迭频繁,史实庞杂,学生多反映不好复习掌握。建议按以下几个方法复习,以取得优秀成绩。

    1、按历史阶段了解时代特点。

    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年代属于古代历史。古代历史大致可以分为6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这6段时代特点分别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及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巩固和初步发展,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大融合,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要用相应的史实证明这些特点。

    2.按类别归纳主要史实。

    中国古代史按大类可以分作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人物6大类。政治类还可以分作中央集权加强.古代改革、对地方管辖、用人制度、平叛斗争、腐败亡国等专题。经济类可以分作经济思想、赋税制度、生产工具、商品经济、土地政策、政策调整、社会生活等专题。民族类可以分作民族演变、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各族经济文化交往等专题。外交类可以分作对外开放政策和史实,陆上和海上交通线,闭关锁国及影响、反侵略斗争等专题。文化类可以分作科学技术成就、思想成就、史学、文化艺术、教育、儒家法家等专题。人物类可以分作开国皇帝,杰出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专题。应将这些专题下涉及的重要史实罗列出来。了解清楚发展演变线索。也就初步实现于古代史部分的学科内综合。

    3.注意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五方面问题的相互作用。

    在不少情况下,5方面问题是互为因果的。例如: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可从文化政策文字狱上找,也要从政治上封建专制的强化,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延续,民族上民族分化政策和高压政策,外交上的闭关自守封锁政策上找。而如果问经济发展缓慢原因,那么科技落后也是原因之一,其他在政治、民族、外交上的情况也影响经济发展。在复习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的关系时,应对同一历史阶段的情况予以归纳,也就是说在了解某一阶段历史特点时,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5个方面着眼思考,以期完整回答问题。

    4.要重视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问题。

    教材对政治类介绍较多,一般师生在教学中也多重视政治类。近年高考命题有一倾向,即对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类的问题考查分值加大,占中国古代史部分分值的一半以上,有时甚至达四分之三多。有时考的是政治与经济、文化的联系问题。

    5.要注意把世界史中相关内容与中国古代史内容结合复习。

    明朝以前的历史,只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涉及到中外关系。一些大事如丝绸之路、佛教传入、汉唐与日本、朝鲜关系、唐与印度、中亚、西亚的关系、中国对外贸易、华侨开发南洋等应了解清楚。明朝及清前期(约14—19世纪初)的时候与《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介绍的同一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殖民扩张、英法美革命、工业革命,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等关系极为重要,不能割裂开来,。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如:台湾的失而复得(1624年、1662年)、澳门被侵占(1553年)、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英使马戛尔尼访华(1793年)、中国科技文化相对落后、鸦片大量输入等,必须从世界史上找一下背景和原因。这样,易于搞好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复习,也可促进世界历史的复习。

    6.把清朝历史应作为一个整体复习。

    现行教材把清朝分成前期和后期两段。前期安排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后期安排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往往造成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应注意清朝260多年历史是个完整的朝代的历史,由建立、巩固、强盛,到逐步腐朽、衰落,以至灭亡。注意了解它的政权演变、经济发展、国家兴衰、民族交往、外交关系、文化成果及其原因。另外,清朝由后金建立算起,先后12个皇帝的顺序及在位时间也应基本了解.可记为: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三个一组,合辙押韵,两遍就能记下。

    7.结合政治常识,掌握好历史基本理论。

    掌握历史基本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也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有极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动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动同样可以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变动,英雄人物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斗争也要杰出人物领导。还有必然事件与偶然因素、绝对与相对、主要与次要因素、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等也应掌握。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40%。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编写格式与中国古代史教材有很大不同,基本是以中国革命史的面貌出现。教材中涉及不少政治理论问题、重要的典籍、中外关系,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命运、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问题,头绪较多。尽管中国近代现代史只有160多年历史,但学生的复习效率往往不佳。遇见考题,往往感觉似曾相识,也能写上一些,但得分不多。建议考生按以下方法复习准备:

    1.掌握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期、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迄止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的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分作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属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起)。这一段的中国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60多年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数次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革命也发生了三次变化:农民反封建革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些情况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古代           近代                       现  代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农民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840         1919——1949                1956——至今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上示意图应记准、理解,并要分析社会性质和革命发生变化的原因、经过及影响,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况。

    2.划分阶段,掌握阶段特点。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两册共有2l章内容,课本编者设计章节不够合理,各章内容,多的分4节,少的仅1节。对重要历史事件介绍详略不当。如解放战争4年历史用了2l页介绍,改革开放16年历史仅用了8页介绍,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制造了一些障碍。在复习时应按历史阶段,并照应历史发展进程,可分作以下几个阶段:

    (1)清朝统治后期(上):19世纪中期(1840—1874年)

    (2)清朝统治后期(下):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1875—1911年)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0世纪初(1912——1927年)

    (4)国民政府统治时期:20世纪20—40年代(1927—194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期(1949—1956年)

    (6)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70年代中(1956—1976年)

    (7)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978-今)

    归并为7个阶段后,头绪减少,易于掌握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历史特点。

    3.注意分清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相似之处是:革命性质相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革命的前后两个阶段)。革命任务相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设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富强的中国)。革命动力相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理论三民主义,后者是无产阶级理论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后者是社会主义)。

    4.把中国近现代史归纳为三大主题:救国、建国和强国。

    中国近现代史涉及史实较多,头绪较繁。学生复习时,可按救国道路探索、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和如何使中国繁荣富强3个大类归纳。教材中大致上90%的内容可网罗在其中。

    例如:救国道路探索下可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大事。

建立什么样国家包括太平天国、百日维新、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等内容。革命派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无产阶级要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强国之梦起于近代之初,先进人物要使中国富强,完成近代化和现代化.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洪仁玕有《资政新篇》,洋务派要自强求富,维新派要发展资本主义。在完成社会主义过渡后,重要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并注意各大事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了解救国、建国、强国三大主题的联系。

    5.注意重要史实或类别的历史演变过程。

    复习近现代部分的些问题时,要结合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史实,易于使学科内的综合在日常学习复习中完成.例如:中央对台湾管辖和台湾主权两次失而复得的过程;中央政权机构的演变;明末到近代的西学东渐;资本主义萌芽到发展壮大;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历史上重要科技成果;古代以来中日关系;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出现、发展;历代史学成就等等。复习近现代史时,要考虑近现代史的问题能与古代史的哪些问题联系?最好把相关的史实联想一下,形成一个小的专题。

    6.注意一些重要的概念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不少新概念。这些概念有历史的,有政治的,也有地理的。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西学东渐、工农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统一战线、干支纪年、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度、江淮、中原、陕甘宁、鄂豫皖、晋察冀、左右江、中国东部、中西部等。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中国既保留封建制度,又有殖民地性质的一种社会形态。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四大家族建立对全国统治为标志。

    机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错误思潮。超越现实,盲目斗争,冒险而不讲科学,不顾现实条件的是左倾错误,如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不敢斗争、落后于群众,无原则地妥协退让,则是右倾错误,如陈独秀的错误。

    君主立宪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由议会立宪,君主签署公布实施。工农民主专政是土地革命时中共建立的苏维埃的政权性质,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干支纪年法在语文课里也有涉及。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近代史上涉及重要的以干支纪年事件有,庚申事变、辛酉政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相关的政治、地理概念,要结合政治教材和地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含。例如: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原、江南,西南、华南、东南等关于中国分地区概念包括的具体范围。前文提及的根据地名称,如鄂豫皖,晋察冀等,知道是哪些省交界处,位置在地图上何处。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30%。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复习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难的部分。因为世界史上国家多(涉及到几十个国家,主要有十几个),国际关系复杂,教材编写中把各国历史人为地截成几个阶段,许多生疏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专用名称等,容易使学生有“世界历史像一团乱麻”的感觉。另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许多问题与历史相联系。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文科综合高考题更容易出现。所以,考生要力争复习好这一部分历史。具体复习备考提示如下:

    1.注意三条主干线索。

    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实际上有3条并列的主干线索:即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无产阶级产生,发展、斗争的过程;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发展的过程。

    (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

    14-16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有包买主制度、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农牧场3种形式。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初期和中期,工业革命扩展。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取得胜利: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20世纪30年代及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继续发展。

    (2)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

    14-16世纪产生了最早的工人阶级,其后他们参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形成,斗争发展。1848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产生。其后,有巴黎公社革命、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十月革命等,社会主义运动从小到大。二战以后一度有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亚非欧美洲遭到侵略后,都发生了民族解放运动。欧洲有尼德兰、匈牙利、巴尔干等斗争。美洲最早有美国,其后有拉丁美洲的独立斗争。亚洲斗争教材介绍较多,19世纪中期有革命风暴,晚期有亚洲觉醒,一战后有民族解放斗争高潮。二战后亚洲国家都获得独立,走上发展道路。非洲斗争重点在东北非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和南非的独立发展。

    2.理清主要国家的历史线索。

    世界史上的国家,新教材和大纲可分为3类;主要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意、印等),次要国家(西、匈、南、埃、埃塞、土、朝、韩、墨等),一般国家(比、荷、葡、奥、新加坡、古巴等)。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线索要理清,次要国家要注意某一阶段的重大事件,对一般国家知道哪些重大事件与之有关即可。

    (1)英国:

    1603年以前是都铎王朝,之后是斯图亚特王朝。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发生。17--18世纪英国成为殖民霸主。1765午后工业革命发生。19世纪初中期,议会改革。1840年发动侵华鸦片战争。19世纪晚期,英国发展速度减慢,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0世纪英国参与一战、二战,实力削弱。殖民地独立斗争高涨,使英殖民帝国崩溃。70年代,英国加入了西欧共同体。

    (2)法国:

    1781年前由波旁王朝统治,重要史实有路易十四改革和七年战争。1789年大革命发生;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年起为第一共和国时期,历经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执政府统治。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形成。1814、1815年拿破仑两次失败后,复辟王朝统治法国。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1852年为第二共和国,1852--1870年为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第三共和国(1870--1940)形成。其后,参加一战、二战,实力亦削弱。二战后,法属殖民地斗争形成高潮。法国与西德、意大利等国组建西欧共同体。

    (3)美国:

    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初步形成,为美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成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初美国又一次抗击英国的侵略,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奴隶制被废除,美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20世纪,美国历经一战、罗斯福新政、二战,霸权地位确立。美苏在雅尔塔体系下争霸斗争一度激化。20 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但美国仍在推行霸权主义。

    (4)日本:

    1868年以前,日本由德川幕府实行封建军事统治。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开始了对亚洲的侵略。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日本掠得大量土地财富。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直至被同盟国打败。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5)俄国:

    17世纪晚期,俄国发生彼得一世改革,国家强大,加紧扩张。到19世纪中期,俄国成为疆域最大的帝国。1861年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又发展成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期,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经过新经济政策、工业化政策实施,国家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左倾错误。1941--1945年,苏联抗击了法西斯侵略,二战后,苏美操纵世界局势的局面形成,历经40年的争斗。1991年,苏联解体。

    (6)德国:

    16世纪初有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普鲁士王国是德国统一的主要力量。1864年--1870年;经过3次王朝统一战争,俾斯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其后德回加紧扩张,形成军事帝国主义,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败后,经济在短时间得到恢复发展,又影响了欧洲和世界格局。

    (7)意大利:

    14—16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硕果累累,但政治上长期分裂,1859--1870年,意大利经过战争,完成了统一。其后意大利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二战后,意大利经济恢复发展。

    (8)印度: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曾称其为身毒、天竺、印度。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后,印度遭到葡、法、英等国侵略,19世纪已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中,有反英民族大起义。20世纪初,在亚洲革命风暴中,印度斗争高涨。一战后,发生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0年代又有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二战后,印度地区独立,但分裂为印度、巴基斯坦。(今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印、巴经济有大发展,但存在不少问题,南亚次大陆仍是今日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

    3.重视重要国家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重要国家有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复习时,可按下列示意图,逐一叙述各国家间外交关系上的大事及其影响。(按地图上位置示意,直线为两国关系)

英——法——德——俄——日——美——英

                     中国

    这里的重要关系应有美日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近年历史高考大题中已考到过法德关系、中德关系、中美关系等。

    4.注意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国际格局。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家集团间的关系,复习时应注意国际格局的变化及趋势。15、16世纪,西、葡称强世界,17、18世纪,英、法、荷等称强,英国最终取得殖民霸权。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形成。19世纪晚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经过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法西斯的兴起又改变世界格局。二战后,苏美两极格局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格局开始形成。

    5.注意横向比较重要内容。

    世界史上国家较多,头绪多,教材所列各国情况不尽相同,复习时应将同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横向比较。如: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英、法),民族独立战争(美、拉美),资本主义改革(俄、日)、自上而下的王朝统一战争(德、意)、政治运动(印度、巴基斯坦)等。

    (2)亚非民族解放斗争:

一战后:①中:五四运动、大革命;②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⑨土:资产阶级革命,④埃:反英民族独立起义。

    (3)重要改革:

①封建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法国路易十四等;②资本主义改革:英国议会改革、俄国1861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意大利加富尔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等;③社会主义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等。

    (4)重要法律、经济制度:

如对土地所有权的变动,英、法、美、俄、日等国处理办法就不同。

    (5)思想解放潮流:

如人文主义思潮、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6.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就及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可以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为证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子时代。

科技革命对社会关系、世界格局、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成果和具体影响。文学艺术成就考试要求不多,教材分列在3个阶段:文艺复兴时、近代、现代,介绍比较集中,应特别重视文艺复兴的成就。

    7.注意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结合。

    (1)世界史与中国史知识结合在一起复习。

高一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实际是外国近现代史。复习世界史时,应把中国史知识与之结合在一起,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中,考虑世界和中国的互相影响和关系;例如,在复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就应该把中国古代史中介绍的葡占澳门、荷占台湾、利玛窦来华、玉米和烟草等传入中国、基督教再次传人等结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2)世界历史要与地理知识结合复习。

如重要国家的历史与地理结合,在了解历史问题时,要考虑该国(地区)的地形(平原、山脉、海洋、河流)、气候特点及其当今的经济特点和人口构成。一些重要地区的史地问题必须结合,如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中亚、西亚、美国、日本,西欧等。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02

(四)、重点、热点问题分析

    1.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一直存在实现国家统和巩固统一的问题,自秦到清,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奠定了今日统一的中国的基础。

清朝经历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加强管辖西藏、设置十八行省、设理藩院等巩固了对统一版图的统治。

    台湾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历史上台湾主权曾两次失而复得,至今台湾尚未和大陆统一。早在三国时,卫温率大军到达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设台湾府、台湾省,加强管辖台湾.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中国又收回台湾主权。从历史来看,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不能长久。

    西藏地区又是一个热点。地理的复杂性,民族的特殊性、历史的悠久性、现实的重要性交织在一起。唐朝以来,藏汉友好往来。元朝以来,中央对其管辖。清朝、民国时,受外国侵略。建国以后,中央对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青、新、川、滇到西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起到重要作用。

    2.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长期由以汉族皇帝为主的王朝统治。建国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

秦朝建立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西汉推行和亲政策。唐朝推行“羁縻”政策,加强了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联系。元朝推行等级制度,搞民族分化。

    清朝民族问题仍然严重。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但中华民国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才成为可能。56个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近年,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更快些。

    3.思想禁锢与思想解放

    封建时代到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思想禁锢现象。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等。近代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压制进步思想。现代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都禁锢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使中国有了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人民思想认识提高,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了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揭开了改革开放新局面。

    4.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曲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作重心在城市。I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又照搬苏联经验,举行城市暴动,多遭失败。毛泽东等人向农村进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后来又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使革命再次在挫折后发展。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是正确的,工作中心也是经济建设。经过7年的建设,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以后,逐步形成“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上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和“文革”十年动乱就是明显教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有了飞速发展。

    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中国革命和建设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他人经验,也不能只凭热情蛮干。要讲科学,讲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5.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件锐利武器。毛泽东曾把统一战线看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的第一个法宝。中国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统一战线。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1924-1927年的革命统一战线;1937-1945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6-1966年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78年以来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些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族各阶层人民,完成了当时最主要的革命或建设任务,也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了反动力量,使革命和建设得到发展。

    国共两党曾经有五次重要的谈判;1936年解决西安事变谈判;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谈判;1945年争取国内和平的重庆谈判;1949年北平和平谈判;2005年的国共谈判。除过1949年北平谈判,其余四次都达成了协议。国共两党的谈判有利于解决当时最主要的问题,使中华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革命向前发展。历史上的国共两次合作,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利益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可以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的。

    6.中国、美国的经济大开发

    经济发展问题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要问题。21世纪一开始,党中央就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移向西部,接着又实施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继续率先发展战略,体现了政治理论中的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

    以西部开发为例:中国历史上曾逐步开发西部地区。中华文明发源地就包括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在关中建都。秦朝开发河套。汉朝开发河西走廊,统一西域和西南地区。汉唐等朝在新疆屯垦。建国以来,西部建设发展较快。如宝成、成昆、兰新等铁路建设,西安、兰州等西部工业城市的兴起,大三线建设等,使西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策向东部倾斜,东部又有优越的条件,发展极快,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较大。

    前几年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给西部以大发展的机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龙头项目开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江源保护工程等的实施,必然极大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

    复习时,应注意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文特点和政治上发展战略决策及相关理论,结合历史上的正反两面史实,认识经济开发问题。

    美国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西部开发。美国对西部的政策倾斜,鼓励人们到西部开发。美国实施的一些重要措施有:修筑横贯北美大陆东西的三条铁路干线;实施《宅地法》,使美国公民花10美元就可以获得西部近千亩土地所有权;鼓励在西部开矿建厂;立法保护西部森林资源等。结果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丰富了人民生活,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7.进步文化与社会变革

    进步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智慧的结晶,对社会的发化起到重要作用。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反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可以起到推动或制约的作用,进步文化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

世界史上,14-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人们思想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和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又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英、法、美等国出现,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杰佛逊等一批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和革命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大变动与社会状况的大变革紧密相连。百家争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与封建王朝的垮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新中国的诞生,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等,关系密切,在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8.第三世界的兴起及面临的问题

    第三世界是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总称。它们大多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占世界190多个国家的四分之三。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国家多获得独立。20世纪初期到中期,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获得独立。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这些获得独立的国家,争取独立的道路可以大致分为独立战争型(海地、土耳其等)、政治斗争型(印度、巴基斯坦等)和大国干预型(以色列等)。

由于这些地区曾长期受到欧洲殖民国家的侵略掠夺,造成这些地区贫穷落后,民族、宗教矛盾突出,政治局势不稳。当今世界的几个热点地区,如南亚次大陆、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地区等,无一例外与殖民统治流毒和大国插手国内事务有关。

    在复习时,可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东南亚、南亚、西亚、拉美、非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稳定政治秩序,消除殖民主义残余,保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保存民族特点,这些是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

    9.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联系逐步增多。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地联系密切,“世界历史”也才成为真正的“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高分子化学、生物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产生,各国各地区的联系继续加强。

    二战末期,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美国倡议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美、英,法等23国成为创始会员国。1994年,关贸总协定有105个成员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恢复中国缔约国地位)。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组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组织。中国的“复关”问题又演变为“入世”问题。2001年11月,入世谈判结束,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世界各个地区或者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在二战后纷纷成立区域贸易组织,如欧洲共同体、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些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二战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国际间贸易额的大幅度增长,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目前,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跨国公司遍及各地,经济管理制度和投资的国际化,互联网遍布世界,都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又成为制约新的世界战争发生的重要力量。复习时要结合经济学、政治学知识及理论,结合世界地理相关知识,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形成的过程、特点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