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电视剧:话说阳山之七——阳抱山与昆山朱氏家族的渊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1 22:49:49

话说阳山之七——阳抱山与昆山朱氏家族的渊源

(2010-07-03 09:48:30)转载 标签:

阳山

墓葬

杂谈

    公元219年,陆绩安葬阳抱山。斗转星移,时隔1075年后,也就是到了公元1294年,这年的十二月,元代昆山的朱姓家族开始注视这块东依大阳山四面向阳的宝地,请了高士去占卜方位,准备把阳抱山作为家族的墓葬地。明代阳山草堂主人岳岱写的《阳山志》里生动的记载了这个故事:

    元季,昆山朱氏卜葬此山,梦朱衣人谓曰:“吾陆绩也,墓,吾墓也,君能让之,尔后有兴。”于是土中果得旧椁,避而葬焉。由是世为吴中缙绅之族,代不乏人,至今盛科,目者皆称之。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元朝末年,昆山有一个姓朱的人选在这里做墓葬地时去占卜,梦见有一个红衣人对他说:“我是陆绩,这里的墓,是我的墓,你能让开,以后一定会兴旺。”在这泥土中果然看见有旧的棺木,于是就避开陆绩的墓位,葬在稍远一点的地方。由于这个原因朱姓人家世代成为吴中官宦大族,一代也不空缺,至今考中科举的非常多,人们都称赞不已。

    岳岱的记述简练生动,把昆山朱氏后世发迹之事和选葬阳抱山而避开陆绩墓联系在一起,充满了神奇色彩,令后人读了遐思不已。但岳岱没有交代清楚昆山的朱姓人是谁,让人感到意犹未尽。

    但这个疑团在《浒墅关志》里得到了详尽而更具故事性的解答。原文如下:

    征东行省儒学提举朱德润墓在阳抱山,德润祖母施夫人、母吉夫人墓并在其地。据《水东日记》虞文靖朱宜人吉氏墓碣,朱德润尝为集,言其母吉宜人之孝也。祖母施夫人甚爱之。至元甲午十二月吉宜人将就馆,而施夫人疾病,叹曰:“吾妇至孝,天且赐之佳子,吾必及见之。”既而疾革,其大父卜地阳抱山,施夫人曰:“异哉!吾梦衣冠伟丈夫来告云,‘勿夺吾宅,吾且为夫人孙。’”既而,役者治地得石曰“郁林太守陆公绩之墓”,别有刻石在旁曰“此石烂,人来换”。其祖命亟掩之,而更卜兆。夫人又梦伟衣冠者曰:“感夫人盛德,真为夫人孙矣!”德润生而施夫人没,人以为孝感所致云云。德润字泽民,有文章政事,以画驰名,子孙家昆山。

    让我们用白话把这段记载梳理一下。

    官居征东行省儒学提督的朱德润墓在阳抱山。朱德润祖母施夫人、母亲吉夫人的墓也一起在阳抱山。朱德润的母亲吉宜人生性至孝,婆婆施夫人非常疼爱这个儿媳妇。至元甲午年(1294年)的十二月,吉宜人即将临盆生孩,而这时恰恰施夫人重病在身,施夫人叹息说:“我儿媳孝诚之至,上天尚且赐送好儿子,我一定要见到这个小孩出生。”不一会,病重发危,朱德润的祖父就去阳抱山为夫人卜选墓葬之地。当日夜里,施夫人即梦见一个衣冠楚楚的伟丈夫前来告知,“不要夺取我的住宅,我就要成为您的孙子。”接着,造墓的差役挖到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郁林太守陆公绩之墓”,旁边还有一块石上写着“此石烂,人来换”六个字,于是朱德润的祖父急忙叫工役将碑石原地掩埋,避开另选墓址。第二天晚上,施夫人又梦见那个伟丈夫来说,感谢夫人的恩德,我真的要成为夫人的孙子了。结果,朱德润一生下来,施夫人就去世了。

    从绘声绘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昆山朱姓人就是朱德润的祖父,最早安葬在阳抱山的是朱德润的祖母施夫人,当时去阳抱山就是为施夫人占卜墓址,而里边最为人啧啧称奇的就是施夫人梦见陆绩的情节,朱德润竟然是陆绩转世出生,真是让人读了回味无穷。

    朱德润是元代著名的画家,曾任国史院编修、征东行中书省儒学提举。书法师法赵孟頫、王羲之,笔致遒健,擅长山水画,所画多作溪山清远、峰岳耸秀、林木挺健,有《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等传世。1315年逝世,享年72岁,安葬在阳抱山其祖母及母亲的墓旁。

    朱德润的六世孙朱希周(1473 -1557 年),原名朱璞,字懋忠,号玉峰。深受家庭熏陶,发愤读书。性恭谨,不喜夸饰,学惟务实。明弘治九年(1496 年)三月十五日,朱希周参加殿试,一举夺魁。为丙辰科状元。时年23 岁。授修撰,进侍讲,充经筵讲官。参修《明会典》,主持编修《孝宗实录》。后官南京吏部右侍郎。(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南京为陪都,设有象北京一样的衙门。但南京各衙门的长官没什么权力。)五年后,被召回北京,出任礼部右侍郎。嘉靖元年因得罪世宗,次年,朱希周又任有职无权的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辞官返故里。卒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享年84岁。死后,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恭靖。

    朱希周晚年隐居阳山近30年,未曾一日去书不看。这期间,公卿大臣荐举他复起的达30余人次,他皆不以为意,淡然自守,粪土功名。

    朱希周的父亲朱文,曾任云南按察副使,墓葬在先祖朱德润墓旁,大学士王鏊为他做墓志铭。

    朱希周的叔叔朱质,官苏州卫指挥佥事,他和三个儿子希范、希阳、希虞死后也葬在阳抱山。

    朱希周的弟弟朱希召(字懋化)的墓也在阳抱山,朱希召比朱希周小十岁,官贵州都指挥都事,死在1516年,仅活了34岁。

    到了明末,朱氏家族出了一个著名人物,他就是理学家、教育家朱用纯。

    朱用纯,号柏庐,人称朱柏庐,生于1627年,卒于1698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他的父亲朱集璜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他的心灵因此受到很大震动,决心要像父亲那样,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屈膝事敌。于是他不求功名,潜心治学,不仕清朝。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播迁流离,备极艰辛。待局势稍定,才返故里。因敬仰晋人玉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居乡教授学生,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坚辞不应博学鸿儒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他痛恶官场中虚伪阿谀之风,不与官吏豪绅应酬。

    朱柏庐所著的《朱子治家格言》(一名《朱子家训》),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几百年来传颂全国,至今在东南亚各国影响极大。其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句,脍炙人口,至今被奉为铭言。

    康熙三十七年,朱柏庐患上重病,临终前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

    朱柏庐终年72岁,墓葬在阳抱山北麓三梓堂内。

    一座并不算高的阳抱山,自元至清,历经四个朝代400年风雨沧桑,竟安葬了昆山朱氏家族的十多位族人,这在苏州墓葬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阳抱山与昆山朱氏家族的历史渊源,实在是研究阳山文化的珍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