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外传全集百度云:论制造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9 02:39:19

论制造业

陈锦华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0日   08 版)

  世界仍处在大动荡、大调整时期,国际持久和平的环境也未到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对外友好合作与经贸往来,都要依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提供安全手段和实力保障。当今世界,实力仍是基本手段,这是现实政治博弈决定了的,是任何空话都取代不了的战略选择。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力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文明进步,每一步都依仗了制造业提供的燃料、材料、机器、工具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生活场所。制造业的发展和进步,承载了人类历史的薪火相传。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非常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忘记了这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忘记“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这个“简单事实”,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作出错误选择,屡屡误入歧途,付出了巨大代价。

  当代世界制造业的三类趋势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最终导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蒙受严重损害。这场危机告诉人们,新自由主义的放任自私,设计并发展以追求杠杆效益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倡行“后工业化”的理念和政策,都严重伤害了实体经济,世界贸易大幅度下降,社会政治动荡,号称代表“99%人口”的各色“占领运动”在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兴起,表达了公众对这场危机的强烈不满。危机促使人们反思,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发展的理念、模式和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怎样看待制造业?各国的认识和选择,可以分为三类情况。

  第一类情况是发达经济体。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起,在美国、英国领导人的倡行下,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体经济在美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不断萎缩,直至重要制造业日趋“空心化”,失业率上升,社会危机相继爆发。在寻求解救危机方案中,美国、欧洲的政府和有识之士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2011年6月,美国正式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旨在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制高点。同年12月12日,白宫宣布成立制造业政策办公室,由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吉恩·斯珀林和商务部长约翰·布赖森共同担任主任,旨在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制造业产业政策制定和执行,并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说,当前对美国中产阶级和美国经济而言,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时刻,美国需要强大的制造业,需要生产更多印着“美国制造”的商品,拉动出口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2012年《国情咨文》中,奥巴马进一步认定,美国经济发展,就业增长的关键是制造业。德国在欧债危机持续蔓延的情况下,能够“一枝独秀”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始终重视实体经济,不断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能力,加上施罗德执政时推行的劳动社会制度改革,使得德国能经受住外部危机的冲击,成为欧洲经济的中流砥柱。英国首相卡梅伦承诺要终结伦敦金融城的“无节制状况”,他的内阁大臣更是提出要实现“金融业向制造业的重新平衡”。

  发达经济体的趋向表明,他们已经反思金融危机的教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重振制造业,并已初见成效。2012年2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30个国家采购经理人指数已达到51.2,“全球一些制造业大国都已开始走向复苏。”发达经济体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优势,有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有良好的市场机制。一旦转变,肯定会在制造业的众多领域重新占据优势。我们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积极的应对举措。

  第二类是新兴经济体。以中国为代表,在制造业的中低端领域,拥有后发优势。据经济研究和咨询公司报告,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的比例为19.8%,超过美国的19.4%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已有煤炭、钢铁、水泥、汽车、纺织服装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些产品都是就数量而言的。当今的世界市场,既是数量的、价格的竞争,更是质量、品种、档次的竞争,真正的优势是技术含量和销售服务。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012年1月发表的名为《为什么说现在是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专文,提出未来20年美国将在制造业“打败中国”。这不是虚张声势,是中国制造业必须认真对待的挑战。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是发达经济体选择挑战的主要对象,他们不仅在高端领域抢占优势地位,还要在中端领域夺回被新兴经济体占据的市场份额。这是一种世界大趋势。新兴经济体必须认清形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研究开发,迎接挑战,在竞争中提升制造业的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类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他们的发展趋势,就是充分利用前两类国家调整产业分工的机遇,发挥本国的低成本优势,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落后生产技术,在中低档产品市场承接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产品转移,并在众多的低档消费品市场加大竞争。这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趋势。

  以上三类趋势的共同点,就是纠正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教训,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强和提升制造业,加快采纳最新科技成果,更好地适应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的趋势及其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将持续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极大地改变全球制造业的面貌,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制造业也必将在竞争中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制造业的艰难创业和光荣承传

  在十五世纪以前,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执世界牛耳,引领世界风骚上千年,特别是丝绸和陶瓷,“中国制造”的品牌享誉全球,推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明交融,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大宗商品。历时千年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繁荣和衰落,见证了中国丝绸和中国陶瓷走向世界的道路是和平的、开放的。中国丝绸与中国陶瓷是中国制造业的骄傲,称得上千年不衰和无远弗届,它们为中国赢得的商业利益与文化盛誉至今仍是一座宝藏,在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的珍藏品里,中国的精美陶瓷无不占据最佳位置,展示光彩夺目的大美。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压迫下,中国被迫开放门户,以手工作坊为主体的制造业,不断遭受致命打击,危机四伏。欧洲产业革命后的军事、公共、民用产品纷纷抢占中国市场,中国的经济状况日趋恶化。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张骞等,看到世界潮流的趋势,相继提出“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远略”、“强国富民”等理念、政策,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中国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制造业在民族危难中诞生,从军事设备到交通运输,再到民用消费品生产,开始了漫长的觉醒、挣扎、奋起的进程。这个进程是痛苦的、艰难的,也是充满悲情壮志的,它培育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实业家,树立起承传不息的“富国强兵”、“实业报国”、“振兴中华”的理念和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实现工业化为宗旨的近代制造业得到最广泛的承传和发扬光大。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中国人民用节衣缩食的积累,从苏联等国引进156个重要项目,全部都是制造业的,其中煤炭25项、石油炼制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化工7项、机械24项、军事工业43项,没有一项是供生活享受的。这批项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强盛、为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矢志追求。它们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积累了建设经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干部。正是这支队伍,有理想、有抱负,创业敬业,艰苦奋斗,挑起了中国制造业的大梁,大庆油田、三峡水利枢纽、“两弹一星”、青藏铁路、“天河一号A”以及以后的登月工程,就是这支队伍卓越才能和奉献精神的突出标志。中国成千上万的制造业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在为这些世纪工程承担研发、制造和配套生产中,全面提升了科技水平,展现了中国制造业为建设强盛大国的时代抱负。

  中国制造业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火的战斗史,是梦想与奉献的光荣史,是历经艰难困苦而不屈不挠的奋斗史。时代变了,制造业的内涵也变了,中国制造业的光荣传统没有变,它们仍在承传,仍在发扬光大。这个传统的精华是追求“民富国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是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是勤劳、敬业、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一年前,即2011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与硅谷的头面人物在加州共进晚餐时,每位贵宾都被要求提出一个问题。当苹果公司乔布斯发言的时候,奥巴马插话问,苹果公司去年出售7000万部iPhone手机、3000万台iPad平板电脑和5900万件其他产品,几乎全部部件都在海外制造,“这些工作为什么不能回到国内进行?”乔布斯明确回答说:“这些工作回不来了。”作为注解,是苹果公司前主管讲的一个典型案例。当苹果公司新开发的iPhone在离摆上商店货架只有几周时间的时候,他们重新设计了屏幕,因而迫使一条装配线不得不彻底改造。接近午夜时分,新的屏幕抵达设在中国的一家工厂,领班半夜叫醒了8000名工人,每名工人拿到一份饼干和一杯茶,不到半小时就开始工作,轮班12小时,把新玻璃屏幕安装到手机上,在96小时之内,工厂的产量已经相当于每天组装10000部iPhone。这位苹果公司的高管说:“速度与灵活性是令人惊叹的。没有任何美国工厂能够与之媲美。”这种“速度与灵活性”,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形象的一个侧面缩影,是中国制造业工人的一种品格,是竞争力的重要元素。

  中国制造业的战略定位和分工协作

  中国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中国人民的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都要长期依靠制造业提供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世界仍处在大动荡、大调整时期,国际持久和平的环境也未到来,中国的核心利益、对外友好合作与经贸往来,都要依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提供安全手段和实力保障。当今世界,实力仍是基本手段,这是现实政治博弈决定了的,是任何空话都取代不了的战略选择。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就产值数量来讲,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世界制造业的增加值为91081亿美元,中国为16911亿美元,中国占世界的18.56%,2010年的比重还要大。另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统计年鉴2011年》的数据,在22个统计大类中,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据第一位的有12个,第二位9个,第五位1个。中国制造业的数量优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样重要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业的素质、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同发达经济体的先进制造业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在高端制造业,在一般制造业的研发能力、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环境保护以及市场营销能力等诸多方面,赶上发达经济体的先进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长期学习、追赶和拼搏。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松懈,更容不得自满和不求进取。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和肩负使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互动发展。中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这是战略定位。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提供支撑和服务,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需要高度依赖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和畅通的物流业。这是现代经济的流动血脉,须臾不能忽缺。

  在现阶段,甚至是更加重要的,中国必须拥有发达的制造业,这不仅是制造业本身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优良的生产工具,而且对服务业来讲,也需要制造业提供各种物质载体和高效率的硬件。处理好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的关系,是中国设计发展平台的首要任务,把这个发展大计设计好,在战略层面不发生偏差,就能确保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确保中国的和平崛起立于不败之地。

  二、坚持创新、创业,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水平和竞争能力。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规划,制定了相关政策。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落实。2012年1月11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题为《为什么说现在是轮到中国担心制造业了?》的文章,指出过去“美国一直十分担心他们在制造业方面输给中国”。说“这一局势很快将会改变”。文章强调说,世界上现在有三种以指数倍方式快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电子制造业,它们将重塑制造业的竞争面貌。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实的战表。面对这样的挑战,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拥有各类优秀人才、实力基础和市场机制,应当勇挑重担。现在,认识这个严峻形势的人并不多,问题远没有完全解决,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缓慢,工信部系统有300多种相关技术研发要与企业逐一衔接落实。有些地方把注意力过多地用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上,搞不切实际的中央商务区(CBD),虚拟经济膨胀。这种状况应当加快调整。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内地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因地制宜,发挥各自优势,承担发展不同领域的先进制造业,在新能源、新材料、重大装备、电子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中国迫切需要这样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分工。

  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量大面广,是中国制造业升级换代、取之不竭的庞大后备军。这支庞大的企业群呈现的是橄榄型,即两头小、中间大。一头是为大型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的,是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这类小型企业可以随着主机工艺技术水平提升而适时跟进,也可以用自己开发的先进零部件推动整机设计创新,做到一升俱升,像电子、能源、汽车、造船、航空及重大装备制造等,都有这样的机遇。另一个小头是小型、微型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有自主的传统工艺和专利技术,有比较稳定的市场对象,各地享有盛誉的“老牌子”产品多半属于这类情况。这类企业中有不少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机械化程度低,需要采用现代技术,更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营销方式,确保食品安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现在要特别重视的是处在橄榄型中间的大头,这一部分量最大,影响面广,产品生产和行销、市场份额都处于动态状态。它关系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关系到就业状况和社会稳定。对制造业的这个大头,必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扶持。

  中国中小企业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市场需求,是生存和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它们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继续“走出去”,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积极参与新能源、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处理和生产各种废弃资源;面向“三农”,为农业现代化、改变农村面貌,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民生活,建设中小城镇。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最广阔内销市场,是最大的发展空间。中小企业的出路是走出大城市,走向农村。

  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自身,特别是企业家、业主,要学习鲁冠球、张瑞敏等成功企业家的敬业、创业精神,沉下心来搞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在竞争中壮大。要努力学习德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发展经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销售服务。要精心经营本企业的核心业务,不要转移精力,追逐虚拟经济。温州从发展制造业兴起,曾经产生过王牌产品和王牌企业,后来转向炒煤、炒房、地下信贷,热心投资投机,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陷入困境,教训极为深刻,值得广大中小企业引为鉴戒。

  第三,金融业、物流业等服务业,要面向实体经济,支持制造业做强做大。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证明,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的兴衰,一方面取决于制造业自身的素质和竞争水平,特别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制造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市场环境,是各种服务对企业的促进功能。企业研发的成果再好,得不到资金投入,永远是图纸上的设计,成不了产品,进入不了市场。一个好的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需要一系列环节协调运作。中国的服务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面向制造业,各级政府要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分配等方面扶持制造业,重点是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他们提供有效服务,支持他们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必定带动一系列服务业拓展业务空间,进而为服务业创造更好、更多的需求。

  中国和平崛起,中国的大国使命,中国的今天和明天都必须拥有先进而强大的制造业。

  (作者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