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气 表情包:张智龙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撷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04:08

张智龙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撷菁

《吉林中医药》> 2007年9月27卷9期>老中医经验

作者:何圣三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摘要】  张智龙认为,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总结出“项腹针”治疗本病:项针为风府、风池、天柱、百劳、大椎,腹针为中脘、关元、滑肉门、天枢、外陵,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中风/中医病机;中风/中医药疗法;@张智龙

   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出现,妨碍了患肢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中风致残的重要原因,已成为脑卒中康复研究的重点。张智龙主任医师业医二十余载,精勤临证不辍,悉心岐黄不倦,学验俱丰,尤其在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方面匠心独运,机圆法活。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就老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对中风痉挛性偏瘫早有认识,《中藏经》云:“又中风之病,口噤脉急。”在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证治汇补》云:“病有终身不愈者,……或屈而不能伸,或伸而不能屈,在手足使然。以风伤肝,肝主筋,筋为之也。”《景岳全书》亦云:“凡阴虚血少之辈,不能养营筋脉,致抽挛僵仆者,皆是此证。”《针灸大成》云:“中风筋急不能行,内踝筋急,急灸内踝上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上四十壮。”

    张老师师古而不拘于古,认为“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是筋脉痉挛的致病根本,湿邪瘀血是筋脉痉挛的致病因素,脾胃则是筋脉痉挛的主要病变脏腑。阳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若阳气虚弱,则会导致人体脏腑经络生理活动减弱、失调而变生诸疾,正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老师常云:“人之神得到阳气的温养才能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脑得到阳气的温养才能五官灵敏,耳目聪明;筋得到阳气的温养肢体才能柔和而活动自如;脉得到阳气的温养才能气血畅通。”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脾胃阳虚,则运化失司,统摄无权,酿湿生痰,因痰致瘀,痰瘀互结,壅塞脉络,筋脉失养,发为痉挛。《内经》有云:“因于湿,……跧短为拘”,“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邪气恶血……机关不得屈伸,故拘挛也”。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伤阳气,所谓“湿盛则阳微也”,二者相得,阳愈虚,湿愈重,病情不断发展。因此,老师强调应振奋土气,养血柔筋,抑制筋脉刚劲之质而为柔和之体,方能顺其条达畅茂之性。

    2  治疗方法

    基于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病因病机的认识,张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心得,总结出“项腹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项针为风府、风池、天柱、百劳、大椎,腹针为中脘、关元、滑肉门、天枢、外陵。风府、大椎位居督脉,督脉循行于腰脊正中,上达巅顶,为全身阳脉之主干,十二经脉中之手足三阳经皆与之相交会,有“阳脉之海”之称,具有调整和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能统摄全身阳气,刺之可使阳气旺盛,则筋有所柔;天柱系足太阳膀胱经之穴,足太阳膀胱经为背部纵行之大经,脏腑俞穴顺序排列其经,脏腑之精气皆由其俞穴内外转输,是主导人体气血的重要经脉之一;太阳为巨阳,为诸阳主气,阳气气化可生精微,内可养神,外可柔筋,故太阳膀胱经是主筋所生病,刺之可疏通经络,振奋阳气;风池位居足少阳胆经,其循于身之阳侧,主骨之所生病,其穴以善治骨病著称;百劳为经外奇穴,治虚损之要穴,刺之可补虚扶正;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滑肉门、外陵位居其中,可通调气血,使失养的经脉、经筋得到濡养而逐步恢复功能;天枢为胃经的经穴,居人体上下之中,刺之可使气血上输下达,疏通四肢穴相伍,温阳益气以治本。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部位在下,为经气始生始发之地,经气之所出;“结”和“标”部位在上,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头项、胸腹部属标,四肢属本,而头项、胸腹是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部位,临床中可取头和胸腹腧穴治疗四肢的疾病,《肘后歌》便有“腿脚有病风府寻”的经验总结。老师常云:“临证取穴既有病在标取标、在本取本,亦有病在本而治其标、在标反治其本。”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云:“凡刺之方,……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素问·五常政大论》亦指出:“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故取“项腹针”治疗四肢筋病,有本病标取、下病上取之义。

    3  验案举隅

    周某,男,51岁,初诊时间:2006年9月25日。患者1月前劳累后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当时神清,无头痛、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CT示:右额叶梗塞。予奥扎格雷钠、三磷酸胞苷二钠等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遂延请张老师诊治。现症:左侧肢体僵直、活动不利,左足内翻,急躁易哭,胸脘满闷,纳呆,寐欠安,大便1日一行,质软,小便频急,舌黯淡苔白微腻,脉弦滑。检查:左侧肢体肌力Ⅲ级,肌张力增高,左侧肱二头肌腱、膝腱反射亢进,左踝阵挛(+),左巴氏征、澳苯海征、戈登征均(+)。Ashworth量表评分:3级;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评分:上肢12分,下肢7分;临床痉挛指数评分:16分;Barthel指数评分:32分。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痰湿血瘀型;西医诊断:脑梗死。治疗:项腹针法取风府、大椎、风池、天柱、百劳、滑肉门、天枢、外陵、中脘、关元;配穴取神门、中极、支沟、阳陵泉、太冲、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丰隆、绝骨、飞扬、丘墟。诸穴平补平泻,留针30min,每日2次。14d后患者左侧肢体肌张力降低,肌力:IV级,Ashworth量表评分:2级;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评分:上肢23分,下肢12分;临床痉挛指数评分:8分;Barthel指数评分:46分。情绪转好,自觉胸脘满闷、小便频急、纳呆诸症好转,舌淡,苔白,脉弦。原方去支沟、神门、丰隆,加气海,复治疗3周,患者左侧肢体肌张力明显降低,肌力:V级,Ashworth量表评分:0级;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测表评分:上肢32分,下肢16分;临床痉挛指数评分:3分;Barthel指数评分:65分,临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