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钱的事小品:谈谈成都武侯祠的一副旧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18 22:26:45

作者:林 鑫


  
  南昌大学吴直雄先生主编的《楹联巨匠——毛泽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介绍了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楹联:
  
  闲时抱膝,梁父成吟,吴宫魏阙半消磨,
  眷念真王,九州幸有先皇帝
  尽瘁鞠躬,佳儿足继,裴注陈书多剌谬,
  凭谁假托,两表常疑后出师
  
  现在武侯祠内并没悬挂这副楹联。工作人员说原来确有此联,可能是“文革”中被毁了,没有请人补书。楹联作者是万慎子,生平不详。上联描写诸葛亮高卧隆中时盘足抚琴,高歌《梁父吟》之状,以及三国鼎足的局面虽已不存,但天下士人仍然怀念先主刘备。下联“尽瘁鞠躬,佳儿足继”,赞颂诸葛亮和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一家三代为国尽忠的精神。
  陈寿编撰的《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约60年间的史事,共65卷。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山西闻喜县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学识渊博,精通史学。宋文帝诏令他为《三国志》作注。他潜心3年,于元嘉六年(429年)七月完成。文帝阅后称赞:“裴世期不朽矣!”“裴注陈书”即是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之注。“剌谬”是违异相背,即完全相反之意。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在传中所附《诸葛氏集目录》说:“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在传后总评中,陈寿又云:“(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现在再回过头来去看上引万慎子原联的意思,尤其是“凭谁假托,两表常疑后出师”的含义。我们首先从“裴注陈书”谈起。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史料,《三国志》记载简略或遗漏的,裴松之作了增补;针对同一史事,不同史家所载不一的情况,裴松之将各家说法统统收入,并进行考证得出结论,若不能判断是非的,则加“未详”、“未知何者为误”等语;对各类史事和人物也发表了比较客观的评论,具有史学研究性质。而裴松之对《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注解是整个注释中一个重要部分。其所征引的材料共29则,40条,共出自18种书籍。他在注释中以“松之以为”、“松之按”、“难曰”等形式发表观点达十条。他不仅倾注了大量心血收罗资料,增益正文,而且以审慎的态度分析各种意见的得失,批评诸葛亮研究中非实录的倾向,极力恢复和维护诸葛亮的真实面目,也使诸葛亮这位千古奇才更加令人敬佩。他引用《襄阳记》中蜀汉大臣的称颂“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后大段引述袁准《袁子正论》对其的赞颂,如“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由于史注体例本身的限制,裴松之不可能过多地用自己的话揄扬传主,但借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认为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物,值得后人怀念。
  著名的“两表”是指《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三国志·诸葛亮传》收录了《前出师表》,并未收录《后出师表》。裴松之增补了《后出师表》全部内容,然后注言:“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问题就出来了,《三国志·吴书》卷三注引《吴录》曰:“俨字子节,……吴人也。……以博闻多识,拜大鸿胪。”于是有人开始怀疑《后出师表》非诸葛亮所作,而是另有人伪托。实际上裴松之在此非常谨慎,不言其是,不言其非,只是客观记述了此表的内容和出处。不过这一句简单的注释却引发了后人去研究此表的真伪。后世大多数学者对诸葛亮作《后出师表》持否定的态度,因为后表中所说部分事情与史实不符。如赵云是建兴七年(229年)死的,而作于建兴六年的《后出师表》却说赵云和另外七十多名战将已死了。《后出师表》的行文风格也不像是出自诸葛亮之手。虽然后主昏庸无能,但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又作为臣下,对后主一向是很恭敬的。可是此表却指问后主:“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用,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这与《前出师表》委婉诚恳,苦心劝谏的措辞大相径庭。
  楹联作者万慎子之所以写出“裴注陈书多剌谬,凭谁假托,两表常疑后出师”的话,因为他以强烈的正统观念,怀着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崇敬,认为裴注对诸葛亮有评价过低及不少相关史实记载有误。特别是“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这句对《后出师表》的注释,才引发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诸葛亮作后表真实性的质疑和考证,这令万慎子更是不能容忍。他认为《后出师表》肯定还是诸葛亮所作,没有人能够伪托。
  
  祠庙的楹联往往对所祭祀人物进行各种评价,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士在接受中导致的对人物形象的异变,并透视出某些政治观念,某些预定文化观念和某些文化视野。在武侯祠题写楹联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正统观念,对诸葛亮、刘备等蜀汉人物进行高度的赞颂和深切的怀念。无论《后出师表》的真伪如何,像万慎子之联一样,很多都将“两表”写入楹联。例如游俊的“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而凡是对诸葛亮作了较高评价的史官大名也可入联。如民国时期成都“五老七贤”之一的刘咸荥撰书:“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陈庶子”即陈寿。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总体评价很高,所以刘老先生在赞扬了诸葛三世忠贞后就马上来个“史笔犹褒陈庶子”。全国几个有名武侯祠内都有署名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其实是明代四川白麟伪托)。还有钟瀚撰书的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习凿齿字彦威,东晋史学家,所著的《汉晋春秋》五十四卷,以蜀汉为正统,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德行。只可惜万慎子并未对裴松之的注解予以深入研究,没有意识到裴松之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一生;否则楹联中就可能出现“裴注陈书多赞颂”、“史笔犹褒裴史官”、“异代相知裴松之”之类的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