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超微博:15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10:42:13

隐藏在智异山的敌人们

 

151朴正熙5·16军事政变的基础——朴正熙与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情报局意气相投”,埋下了5·16军事政变的种子

  套用一句老话,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是“新鲜血液”,他们共有31人。被输送到情报局的新鲜血液被均匀地分配到了各个部门。在超过1200名的同期生中,只选拔成绩排名前100的人,所以说他们是精英也不为过。

  在刚进入情报局的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名单上,金钟泌前总理等5·16军事政变后在政界、军队与中央情报部等处活动活跃的人均榜上有名。还包括前面提到的崔荣泽预备役大校、高济勋、李永根、徐廷淳、石正善、李熺性、全在德、李秉禧等人。

朴正熙前总统(左侧)在1961年发动5·16军事政变后当上了最高会议议长,图为他正迎接196212月带领大规模的访问团来韩的自民党副总裁大野伴睦(右侧)。中间是驻日代表部参赞崔荣泽,他是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与朴前总统在情报局一起共事,后来成为了中央情报部的创建成员。

  据我所知,他们被安排在情报局各部门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后来当上总统的朴正熙战斗情报课文官与部分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在情报局相处融洽,这点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并非偶然。因为后来战争爆发后重回军队担任少校的朴正熙前总统在发动5·16军事政变的过程中,这些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的一部分人发挥了核心作用。如果说这是历史的偶然,那不得不说是巨大的偶然。

  被安排在战争情报课的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有李永根、全在德、全在九、徐廷淳、石正善、李秉禧等10多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5·16军事政变后建立了中央情报部,并担任核心干部。他们协助朴正熙成功发动5·16军事政变后,进入了权力核心层,成为了与朴正熙前总统共享人生浮沉的风云人物。

  一开始朴正熙前总统与他们相处得并不算融洽。文官朴正熙当时被怀疑是南劳党的军事负责人,后来好不容易获得了刑期中止执行的机会,勉强保住了性命,此后他开始得看周边人的脸色生活。

  相比之下,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在彻底接受了特别的思想教育后,成为了保卫祖国的热血年轻军人。对于左翼嫌疑,他们自行提高了警惕,但同时又对此抱有无视或轻视的态度。

  因此,他们一开始并不和谐,关系反而有些疏远,像水火一样相互不融,保持着距离。朴正熙本人也因自己的罪状严重而战战兢兢,采取自我反省或言辞谨慎的态度,所以他们之间存在距离,甚至有些疏远。

  崔荣泽预备役大校如此描述了当时的朴正熙前总统的样子。“他坐在战斗情报课的大情况板桌子中间,和谁都不搭话。甚至当人们三三五五地来到办公室聊天时,朴正熙前总统也用双臂抱着头,在情况板前面低头坐着,与其它人显得格格不入。”

  崔荣泽回忆说,至少对于刚刚进入情报局的8期生来说,这样的朴正熙常常被认为是陌生的人,想要接近却又觉得有些便扭。朴正熙总是一个人坐着,下班时与一两个同事一起去酒馆。此时的朴正熙与能懂得安抚他寂寞的一两位酒友相处融洽,后来当上《首尔新闻》社长的张太和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批8期生在韩国战争爆发后,跟着陆军本部南下去了大邱,之后他们间的关系变得非常亲密了。金钟泌总理成为了朴正熙前总统的侄女婿也是在那个时候,其它8期生也开始用敬畏心面对这位沉默寡言但拥有细致的业务能力的朴正熙,并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他的追随势力。

  在首尔基本上是一个人度过,只有在下班时才和一两个酒友相处融洽,这样的朴正熙在情报局在大邱避难期间笼络着8期生们的心。作为一个普通人,朴正熙在被卷入肃军作业之前,与金点坤预备役少校有着很深的交情。据金少将回忆,朴正熙一直都是一个梦想“变革”的人。

  金点坤将军回忆说“在展开肃军作业之前,我在春川8团担任中队时,下班后经常和当时还是小队长的朴正熙前总统一起去喝酒。他这个人一喝醉,就会没完没了地赞扬'2·26事件(1483名日本右翼青年将官于1936年发动的右翼军事政变)。当时正值韩国成立前夕,朴正熙前总统却毫无戒备地吐露他对变革的无限渴望,这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大邱避难当时,下班后总会通过酒场与朴前总统走到一起的同一部门的年轻陆军士官学校的8期生们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这种影响。也许正是在对朴前总统产生崇拜和敬畏之心的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们的帮助下,埋在朴前总统内心深处的无限渴望变成了5·16军事政变。

  我反对军人从政,所以我从根本上反对5·16这一军人发动的政治举动。但是,朴正熙前总统经历了这些后成功执政,并为韩国的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为韩国跻身世界国家行列奠定了基石。对于所有结果的评价,相信今后历史家们会从更加客观的角度下定论的。

  总之,韩国战争的旋风开始横扫韩半岛之前,朴正熙前总统在情报局保住了性命,并获得了牢牢支持自己的势力——陆军士官学校8期生。我主张军人应该与政治保持距离,但却是有着这样主张的我让他们在这里相遇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这算是一大讽刺,也许有的时候,历史反而喜欢类似这样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