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安大学书记:以德敬天—“德”字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20:10:08
       古代,人们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积德行善。儒、释、道都告诫人们:信神敬天,从善惜福,感恩知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   德”字解析    德,《康熙字典》的解释是:“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其实在商代卜辞和先秦文献中,“德”与“得”是相通的。“德”有得到、获得的意思。《说文解字》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内得于己,外得于人”。     德,被古人视为区分人和禽兽的标准,只有符合人应有的道德标准,才能称之为人。而作为人,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首先“修身”。修身是修什么呢?就是修养自身的道德。根据道德修养的高低,人又有了圣人、贤人、君子、小人之分。所以天子要“修德配命”、“敬德保民”,百姓“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要“修身养德”。    相传,古代汉字是神传给人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工具,从构成的角度来看,它也不仅仅是象形,它其实含有很深的道德内涵在其中的,汉字本身的结构里就已经包含了什么是“道”与“德”,什么是“对”与“错”在里边了。比如说:道德这个“德”字,就代表着古代中国人对传统道德的理解。  “德”字是由“双人旁”、“十”、“目”、“一”、“心”组成。左边的双人旁,就代表人的大腿、小腿、脚,引申为人的动作、人的行为。右边是“十目一心”,我们先说这里边的“一”字。我们现在都把“一”理解为数字,认为“一”真是太简单了。但实际上这个数字是所有汉字中最复杂的,在《说文解字》里对这个字的解释最多,里面谈“一”是什么呢?“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所以这个“一”它是万物之祖,是一切东西的始祖和本源。从“一”中派生出阴阳、派生出天地。     所以这一横实际上就把天地分开了,上面是天下面是地,而“十”就是“十方世界,四面八方”。所以大家看这个“德”字其实很有意思,它包含着古代中国人深深的敬畏心理在其中呢。在“一”上面的“十目”就是说满天是眼。“一”下面的心,当然就是指人心了,就是说老天的眼睛在看着人的心呢。过去老人经常会时时说到一句话叫“三尺头上有神灵”、“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其实就是说老天的眼到处都是,有满天的眼看着地上呢。

   从以上字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什么是“德”了,其实就是说,不管有没有人看着你,有没有法律追究,你的行为都得对得起天地,这才是真正的“德”。所以这个字的结构里包含了很深的道德含意,而每个人在学字的过程中,通过这个字就能够得到教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就会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拼音化的文字显然就没有这个作用了。

     虽然“德”字与其它许多汉字保留了过去的写法,然而现如今很多人早已不知什么是“神目如电”、什么是“善恶有报”了。也就渐渐的失去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失去了民族的根。我觉得,要想重新复兴我华夏文明,唯一的途径就是重新认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恢复重德修身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以德敬天     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神传给人的,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以道家、儒家和后来传入中国的佛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使敬天、敬神、修德、爱民等道德观念深植人心。

  古人认为,天地在造就万物的同时,也把生生不已的德性赋予了万物,这种生生不已的内在力量,使万物生机盎然,竞相成长。“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万物育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孟子讲知天、敬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世间万物瞬息万变,“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唯有天道永恒不变,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才能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天下才能清平、祥和,也才能够长久。


  要真正达到“天人合一”,就要通过修身养德来实现,因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修身传统。君子每天都要修身、反省自己所为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大学》中记载:圣人商汤有一个洗沐用的盘子,上面刻着这样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人的身体,每天都会染上灰尘,所以每天都要洗,与此类似,人的精神,也必须每天都濯洗一番,体现出君子的自省精神和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传统的仁德观念和日新之道。曾子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知天、敬天,达到崇高境界、具有博大仁爱胸怀的必由之路。


  人应效法天的这个榜样,学习天地的品德:天之真实不欺,至公至正,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人应思真思诚而与天道相通,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做人要真诚坦荡,明辨是非,有浩然正气,才能同义与道相融合,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最慈悲、仁爱的,《诗经?旱麓》中描写万物生机勃勃的样子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地永远不停的运动,覆载一切,给予万物,使万物共同生长,自身却不接受任何事物,质朴、谦逊,博大无私,这种至德至善是人应效法的根本人生之道。要学习天地仁德、包容的慈悲心怀,坚定为善的意志,正如《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珍爱生命,爱护他人,爱宇宙万物,希望万物都能欣欣向荣。君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以正派的品格、道德人格感化他人,偕同别人一道行善,使一切归于天理正道。


  所以古代,人们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积德行善。儒、释、道都告诫人们:信神敬天,从善惜福,感恩知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传统敬天文化体现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人们都相信善恶有报的真理:人积善,天降吉祥,积不善,天降灾殃。所以人们不断修正自身,回归正念,积累最诚挚的心意来感动上天的心。那些道德高尚的圣贤君子,感悟和实践真理的修炼人,无不顺天意而行,他们之所以出类拔萃超群出众,是因为他们勇敢的承担起维护道义的使命和责任,是因为他们是天地正气之所钟,堪为世人楷模,人们爱敬他们都还来不及,怎么可以侵犯欺凌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