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性奴养成计划:湖湘文化之——屈原、屈贾、陶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1:33:25

开篇词 


    湖湘大地,自来异采纷呈。神农炎帝肇始人文,建不世之伟业,舍己利民,泽被万世;舜帝启文明教化,德育周洽,礼乐和谐,南风苍梧,斑竹九嶷,千古传奇。然湖南自古称蛮荒之地,以有确切可考的文史记载论之,宋以前少有本土的文化大家产生,来此的文化名人多为被贬谪放逐者或流浪至此者,但正因为少受中原文化的浸染,葆有独具的异质风骨,湖湘之地总给来此的迁客骚人以格外强烈的文化冲击与启迪,不同的文化因素更在这种文化碰撞中交相升华,结出鲜美的文化杂交果实,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至唐代漫长的文化发轫期之后,从有宋一代开始,湖湘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清季特别是晚清,在长期的积淀之后,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大动荡中,湖湘文化终于开始壮丽的火山爆发。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谭嗣同......湘人互继挟雄风所向披靡,不断开中国风气之先,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在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作出了举足轻重不可磨灭的贡献。
    湖湘之异采文化流绪,烁丽千古,激荡百年。欲构建和谐文化,打造文化大省,追溯、理清湖湘文化发展的根系源流至为重要。三湘都市报历来重视自己报道的文化品格,努力为湖南的文化建设作贡献,从今日起,本报开始推出大型系列文化报道"根与源--湖湘文化之旅",旨在让湖南人系统了解曾经活跃在三湘大地、对中国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代文化名人,从中感知湖湘文化传统的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感悟湖湘文化性格的深层来源,激发对吾乡人文地理的自豪感、认同感,自当有益于湖南文化建设及和谐文化之构建。知根守本,廓清灵台;探源塑流、通晓古今。让我们一起开始这一次文化之旅。

屈原篇:

原创的屈原 湖湘的屈原

龚旭东
    湖南之文化史,源流深远,然三代之世、炎帝舜皇之圣迹等等,皆传说多而难于实考。自古生活于三湘之地而对中国历史文化直接影响至大者,首推屈原。
古往今来,对屈原的赞誉夥矣。但许多时候,他也成了历代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别有用心树立的"榜样",他们将屈原塑造成了高大全的 "忠君爱国"人物,为他们的现实需要服务。而在我看来,他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当时的"文化疯子"。一位真正纯粹的诗人,在凡俗生活中一定会有某种"疯态"的。屈原的独立不迁、高贵自洁,他的坚忍决绝、忧患意识,乃至他的投江自沉,无不出之于一种源于尘世生活却又超越尘世生活的伟大的诗意品格,这品格里有大悲痛、大欢喜、大超然,这品格是南方湖湘大地山水花草蕴育生长出来的。因此,屈原是原创性的。他开创了中国文化、文学中特别重要、特别珍贵的一条长河,后世的李杜、苏辛等等无不是这条长河的继续伸展或支脉。屈原是原创的,他开创的文化源流与代表中原温柔敦厚儒家诗教的"诗经"传统迥异。他为后世知识分子树立了一种志洁行廉、正道直行、任情挥洒的心灵准则。
    我们为屈原在湖湘地上开创了这条历史文化长河而骄傲。但世人多论及屈原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关系,却很少言说屈原与湖湘文化及湘人性格特征之关联。其实,湘人文化品格和性格中的忧国忧民、义无反顾、霸蛮敢死,同时又文情激扬、草根气十足等等,无不可以在屈原那里找到鲜明的遥远而深长的呼应。
    屈原将他的足迹、他的诗篇、他的灵魂、他的一切都永远地留在了湖湘大地山水之间,化育、养护着后世的文脉人心。能不能背诵他的诗句其实并不重要,只要他曾经咏吟过、抚摸过并永远化身其间的这山这水这花这草还在,他,就永远在我们中间。我们喝这水,他就在我们的血液中;我们嗅这花,他就在这芬芳里......

屈贾篇

湖湘文化最早的双重奏

龚旭东

    他们都不是湖南本土人,却都在湖南完成了他们的传世之作,相继开创了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传统;他们都是以贬谪者的身份来到尚是蛮荒之地的湖南,但却都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情怀感动着后人;他们都是品行高洁、傲世独立的真君子,但他们注定要成为真正的孤独者,他们在世时,世人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去世以后,后人却长久长久地怀念他们。他们,是中国文学中最早的文学大家并称者。屈贾,就如后世的李杜、元白、苏辛……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这个专有名词的份量与意义是怎么估量也不过份的。
    首期"历史文化名人湖湘之旅"理所当然地以屈原启程,但大家仍感意犹未尽,屈原太重要了,而对于他在文化史、文学史上的开创性和独特性,至今人们尚未真正说明白、说到位。屈原之后,接下当然是贾谊。耐人寻味的是,为何历来史称屈贾?为何人们要并称屈贾屈贾给中国文化、特别是湖湘的历史文化传统带来了什么?
    当年屈原远离庙堂,浪迹山野,与湖湘山水草民相亲近,是最早的也最具草根性与创造性的大诗人。他的身后寂寞,简直是一定的。事实上,直到百年之后,贾谊也被贬到长沙,过湘水,对屈原当年的身心状况感同身受,心神遇合,写出了千古名篇《吊屈原赋》,投书江水之中以吊,屈原才从山野草泽的民间真正进入主流士大夫们的视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贾谊"发掘"了屈原,"提升"了屈原,而这种"发掘""提升",是以贾谊自身不世出的思想才华高度为基底的。贾谊亦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终至忧忧而终,幸亏不久,有空前绝后的司马迁至长沙,经屈原沉江之畔,垂涕而怀想其人,更以饱蕴"同情之理解"的如椽之笔摹写之、感怀之、咏叹之。终篇处更将屈贾并举,发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太史公之摹之感之咏,亦未尝不是与此二人同具息息相通的情怀——所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独抑郁而谁与语"的遭遇相似——"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更是屈贾与太史公的共通之处。他们都远离了污泥浊水的环境,如秋蝉之脱壳高飞,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荷花。
屈贾给后人、特别是湖湘士林留下的,是正道直行、位卑仍忧国的士心,是志洁自净、泥而不滓的心法,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与决然……这些,在后世湘人士子的言行事迹中,都得到了悠远的回响。
    千载悠悠,白云苍狗,屈贾之迹已泯然难辩,唯有屈原的滔滔诗篇与精神遗存"与日月争光"(司马迁语);唯有当年贾谊饮过的那方古井沉静无言,如明镜般映照着后人之心。



陶侃篇

 
经世致用第一人

 

龚旭东

    在我看来,现在的孩子们在精神上常常有许多很可怜的地方,比如,他们很少能听到长辈们给他们讲说种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了。当然,他们也能听到各种被改编得很精致的所谓神话传说故事——在父母买回来的光碟与磁带里,但那是现代工业化预制好了的凝固了的模式化消费品,已经没了旧时长辈述说时活生生的感性与温情,没了民间口传文学的独特韵致。这区别,就如同时尚卡通、电脑绘本与回味无穷的手绘图画书的区别,绝不是一码事。
    我小时常常听到、且印象深刻的民间传说故事之一,是河西岳麓山蟒蛇洞的故事。在长辈们的绘声绘色中,蟒蛇长舌化桥、巨睛如灯笼的奇幻,主人公陶侃搭箭手起灭的神勇、下令药店对伤眼道士卖烂药的智慧,曾令年少的我们产生多少美妙的想象和联想呵!
    陶侃,这个与古长沙、与岳麓山联系如此密切的名字,如今的少年郎们还有多少人知道?
然而,陶侃是长沙人、湖南人都不能也不该忘记的。
    陶侃不是湖南人,却在湖南影响甚剧,遗泽深远。他尊亲至孝,是古代众多严母纯孝故事中的典范之一;他好学重学,惜阴的名言成为流传后世、劝学励志的千古品牌。举孝乃教化之本,兴学为文明之基。陶侃在蛮荒之地湖南开垦、培植文明教化的功绩可谓大焉。
    陶侃留下的更大影响,还在于他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经世致用、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陶侃是湖南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领域最早的、功勋卓著的实干家之一。他急公好义,敢作敢为,开拓务实,任事不辞辛劳、不畏艰辛,严谨、庄重、温厚兼而有之。陶侃的种种精神文化特征(甚至包括他性格中激越、峻急的特点),都作为一种十分突出的精神遗产,沉积在湖南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成为湘人文化性格特征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后世诸多湖湘名人的基本性格中不断传承和再现。陶侃的后人陶澍,亦是以其老祖宗经世致用、积极开拓的精神特征,延续和发展了这一精神传承,为开创晚清之际湘人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崭新局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中国士大夫历来崇尚立德、立功、立言,但能达此境界者甚少。在我看来,陶侃立身清正,修身方正,持身端正,足为当时模,后世范,可谓立德;他平定南方之域,开化蛮荒之地,使湖广境定民安,有力地支撑了汉文明传统安于江南而不堕不断,可谓立功;他以惜阴一语及自己的身体力行激励了千古向学之士,其精神效用远胜万千学蠹腐语,可谓立言。细数湖南历史文化长廊中能达此境界者,除曾文正公后来居上而能超越之而外,尚有几人?
壮哉陶公。

 

 

 

 

 

 

龚旭东简介
龚旭东,男,1961年出生。1979年入湖南师大中文系读书,1983年毕业。分配在长沙教育学院任教,历任中文系讲师、中文系系主任。1994年初调湖南日报社《记者文学》杂志任编辑。1995年调湖南日报社三湘都市报任副刊编辑、副刊部副主任。现任三湘都市报文体副刊中心主任、副刊主编。1999年获主任编辑资格。主持的三湘都市报副刊与文化版面广受读者喜爱与好评,有口皆碑。
爱好并广泛涉猎文史、艺术的各个门类,有较广泛深入的文艺知识积累与素养,有很强的文字处理能力,长期从事文艺研究和文艺评论,著有文学论文、文学评论、艺术评论(乐评、画评等)、书评散文随笔数百篇、数十万字,多次获奖。著有《唐宋爱情诗词300首精品》(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等,编有《彭燕郊诗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现为湖南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员、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长沙市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等。
熟悉文化、文艺、传媒等领域的基本情况与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