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训练语言描写:流 产 的 中 国 教 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0:21:46
流 产 的 中 国 教 育



笑 波撰



人生三碗面,脸面、体面和场面。
这便是中国几千来的教育主题,作为成功的标志符号,它并没有什么错,其内容却总是文不对题,都被老师整歪了。


前不久,我应邀为某大学毕业生讲座,学子们踌躇满志,神采飞杨,仿佛天下财富非我莫属。我不忍心伤害他们,不想告诉他们前途的荆棘和生存的坎坷,只是启发性地问他们,什么叫大学?古人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请问谁知道这几句话的意思?结果无人应答。其实,所谓“至善”指的是小我与大我的理想之境,而大学应该是大大的学问,并非现代语义上的基础学科。学子们的知识苍白如此,中国的教育不流产才怪。


说到中国教育,真的应该谢谢孔夫子,他的" 有教无类 ”原则,不仅可以成为国际人类的教育指南,也足以让当代中国师表们“ 三省吾身”。孔夫子将官学移至民间,可谓是真正的文化革命,其胆识和才智令人叹服,他的弟子们虽然没有持官方有效文凭,但他们的文化含金量至少超过今天的中共官员。因为有孔子,中国的教育才不至于一穷二白,可惜,讨好君主的孔子教育思想终究被秦王朝强暴,从而流产至今。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只是利用了孔子的君主学说,使之成了奴役人民的理论根据,不亦悲夫?
自秦代以来,一部中国教育史,正式成了一部奴才培训史,后来的所谓科举便是选拨优秀奴才,让他们在名缰利锁中皓首穷经,通过了彻底洗盘的大脑,除了效忠主子以外,剩下的只是贪婪。结果是,中国的教育只能空谈,不能实践;只能教人,不能正已。不少师表们讲坛上夸夸其谈,暗地里却损人利己,从古到今几乎是一个模式。什么百年树人啊,以人为本啊,新鲜的词儿每年都有,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故且称之为中国式教育吧。


所谓中国式教育,即指教育与官本位一体化。“学而优则仕”在孔子的理念中,也许含有为民作贡献的意思,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往后走就变味了。王者文化让所有的读书人都明了,只有乖乖听话才能鱼肉风光,才能名垂青史。远的就不说了,查一下中共干部史可知,你有无文化是小事,只要忠诚于党,同样可以青云直上,光宗耀祖。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能培养出什么人才?风花雪月的歌男舞女、道貌岸然的媒体主持和噱头明星固然也是人才,但这样的人才怎么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即便有象样的人才,不是选择消极玩世,便是争相外流。来自权威资料显示,每年涌入国外深造的中国人才达百万之众,这是不是对中国教育体制的绝妙嘲笑?


二战结束后,日本之所以迅速突起成为超级强国,主要依赖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加,到现在为止,它的教育投资已占国民总投资百分之八左右,而中国的教育投资只占百分之二。美国有2.7亿人口,拥有大学4000多所,按此比例,中国需办20000所大学 。如按韩国的规模,中国也要办10000所才象个样子,而中国目前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加上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也才3000多所。至于中小学就更别提了,很多农村的孩子连温饱都无法保障,哪里读得起书,全靠社会的扶贫来支撑所谓希望工程。教育的贫困和大学改变命运的诱惑,导致了中国教育产业化的格局,自视甚高的中共官员还美滋滋地说,这是同国际接轨。全国的高校和民校,视教育产业化为救命稻草,将其作为赚钱机器,不择手段疯狂敛财。地方政府也视之为创收渠道,认为既减少了财政赤字,又免了教育投资之累,不亦乐乎。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曾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独立学院的“样板”,但仅隔几个月,便因收取高额赞助费被媒体曝光,后来又发生“高价生”集体抗议事件。在社会上闹得沸沸扬扬。有些学院干脆不招上线生,专招愿意出钱的下线生,滥发“录取通知书”,能骗多少算多少。中南民族大学某学院院长说,“每年招生都要培养不少百万富翁”,多的何止百万?近几年被政府查处的高校违规收费就达10多亿元,这可是民脂民膏啊。现今,内地每年都有几千万农民和下岗工人外出打工,为的就是能让孩子读书,但他们的血汗仍然满足不了教育界硕鼠的欲望,仍有大量青少年被迫失学。那些进了校门的工农弟子,日子当然也不好过,为了支付各种费用,被迫卖淫、偷盗、抢劫的犯罪现象不时见诸媒体报道。比较典型的个案是,某女学生为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惜以自己的处女贞操卖来400元钱替父亲治病。某大学生因饥饿难当,不顾羞耻捡别人丢弃的食品充饥。某大学生也因没有生活费而抢劫杀人,而他竟然是法学院学生,令人惊诧。


知道吗?现在校园的厌学思潮泛滥,很少有认真做学问的人。经济的窘迫,固然令出身寒微的学子们难堪,而真正使他们绝望的主要原因,则是教育的落后与腐败。中国的文科教科书涉嫌假大空已久,早就该刷新了,可还是老一套,学生怎么不烦?大多抄袭文章了事。至于某些教授、博导之流,本身就来历不明,素质不高,还与党政要员暗中勾结,或索取家长的贿赂,这样所产生的文凭能不注水?再说有些高干子弟和富商后代,尽管他们如同白痴,却混得一溜风顺,而腰缠万贯的明星族类,也不见得有啥子能耐,凭什么就风光无限?如此这般,芸芸学子怎么可能有平衡的心态?难怪很多学生读书只是应付家长,难怪很多学生沉迷于网吧虚幻世界,或者堕入追星一族,尤有甚者弃学流浪或以黄毒而自慰。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金钱、没有天生的丽质和官府的靠山,即便大学毕业又有何用?每年都有几十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本科生坐台、硕士生靠领救助金过日子、北大的才子捡垃圾、卖猪肉为生,这些早已不是新闻,这书还读得下去吗?


流产,这是多么沉痛的字眼。


我想到了当年主持北大教育的蔡元培先生,时隔一个多世纪了,他的教育之梦仍未实现,有学者呼吁,当年北大的精神还剩多少?不仅象蔡元培一类以天下为己任的学术带头人已经绝种,就连胡适、梁启超、钱穆、梁漱冥、鲁迅等忧国忧民的学者也后无来者了。在智慧创造财富、观念决定成败的今天,国际人类都象夸父追日一般,奔驰在学问的大道上,我们的很多学子却“粪土当今万卷书“,这民族还有希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