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美国队长:-成株期水稻病害发生与防治-实用技术-中国寒地水稻信息网|黑龙江省水稻所|黑龙江农业科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52:53

成株期水稻病害发生与防治

浏览次数:81日期:2009年12月21日 15:31

  1、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稻瘟病根据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5种,我省以叶瘟、节瘟和穗颈瘟为主,危害最大。
  (1)症状
  ①叶瘟:叶上产生的病斑常因气候条件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的差异,在形状、大小和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
  慢性型病斑:此病斑为常见的典型病斑,由最初的褐色或暗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梭形病斑,两端常有向叶脉延伸的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急性型病斑:多发生在叶片徒长嫩绿繁茂地块和天气阴雨连绵之时(一般在7月中旬以后开始发生),病斑暗绿色呈微粒、点状圆形,逐渐扩大发展,很快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一旦出现,每天成倍增加,如果遇阴雨连绵天气3~5天叶瘟将大流行,在天气转晴后或气候干燥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品种的嫩叶感病后,可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白点,不产生孢子。
  褐点型病斑:常在气候干燥时,在老叶或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小点,斑点通常局限于叶脉间,病斑不产生孢子,无传染的危险。如适温高湿,有时也会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②节瘟:多发生在抽穗期,在节上发生褐色小点,逐渐环形扩大,节部变黑,后期病节干缩,向内凹陷,易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发生严重时造成白穗。
  ③穗颈瘟:穗颈上部为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褪绿现象,向下、上扩展,长达2~3厘米的长斑,发病早的造成白穗,发病晚的则成熟度下降,秕粒增加,穗部的枝梗及小枝梗也可受害,变为灰褐色。
  (2)防治方法
  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品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①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注意生理小种变化,以防品种丧失抗病性,最好不用单一品种,一个地区至少要种植3~4个含抗不同致病生理小种基因的抗病品种搭配种植。
  ②减少菌源:及时处理病稻草,可将病稻草集中烧掉,不可用病稻草苫房、盖窝棚、垫池埂,对发病重的病种子应进行消毒,以减少菌源。
  ③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④药剂防治:水稻叶瘟的最佳防治时期是在7月初,穗颈瘟最佳防治时期是孕穗末期和齐穗期。枝梗瘟和粒瘟的最佳防治时期是抽穗后15天。使用的药剂主要有:40%富士1号乳油、2%加收米液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施保克乳油等,田间用富士一号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较好。
  为了保证施药效果,应注意下列事宜:
  第一,兑水量要足够,以便喷得均匀周到。使用背负式喷雾器喷液量为15升/亩。使用弥雾喷雾机的喷液量为7~8升/亩。飞机喷药喷液量20升/公顷。
  第二,抢晴喷药,因东北地区防治叶瘟、穗颈瘟时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响正常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
  第三,不论叶瘟、穗颈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得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喷药时应躲过水稻开花期。
  第四,喷药条件:温度不超过27℃、相对湿度不小于65%、风速不大于4米/秒。
  2、纹枯病
  (1)症状
  纹枯病主要危害水稻的叶鞘、茎杆、叶片、穗颈。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并可相互汇合成云纹状大斑。病斑边缘明显,褐色,中间褪为淡绿色或淡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水稻纹枯病主要破坏输导组织,轻则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秕谷,出现白穗;重则不能抽穗,引起倒伏,甚至使植株腐烂枯死。
  (2)防治技术
  防治水稻纹枯病,主要是采取农业措施,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
  ①消除菌核。实行秋翻,把撒落在地表的菌核深埋在土中。在春季灌水耙田和平田插秧前,用布网等工具打涝浮渣,铲除田边池埂及田间杂草,并将其移走深埋或晒干烧毁,消灭野生寄主,减少菌源。
  ②改进栽培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实行合理密植,提倡稀育稀植栽培。施足底肥,增施磷、钾、锌肥,适量分期追施氮肥。浅水灌溉,适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降低株间温度,控制植株疯长,促进水稻生长老健,增强抗病能力,减轻危害。
  ③药剂防治。第一次在始发期(病丛率3~5%)施药,控制纹枯病水平扩展,第二次在盛发期(孕穗末期),控制纹枯病垂直扩展,减轻病情严重度,从而提高纹枯病整体防治效果。可用药剂为:5%井岗霉素水剂1500~2250克/公顷兑水1250公斤;20%粉锈宁乳油750~1125毫升/公顷兑水750公斤,最佳施药时期为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初期。
  3、水稻胡麻斑病
  (1)症状
  ①叶片
  最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暗褐色椭圆形病斑,似芝麻粒状,病斑中部黄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油黄色晕环,两端钝圆形,但无沿叶脉蔓延的坏死线(稻瘟病有,据此可与胡麻斑病相区别),此为小斑型病斑。病斑大小、色泽常因环境或品种不同而有差异。环境适合则产生上述症状,在每片叶片上病斑很多时,常相互融会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叶片提早枯死。当稻株缺钾时病斑较大,略呈梭形,病斑上轮纹明显,此类病斑则称大斑型病斑。有些品种产生近方形病斑,初呈灰绿色水渍状,后变黄褐色,每个叶片上只有几个病斑,即可引起叶片提早枯死,称为急性型病斑。
  ②穗部
  发生部位与稻瘟病相同,主要发生于穗颈,穗颈和枝梗部变成褐色、灰褐色,与稻瘟病极难区分,潮湿时病部产生的霉层比稻瘟病霉层较黑较厚。
  ③谷粒
  受害早的谷粒上病斑为灰黑色,其中,稻米变成灰色且松脆或成为秕粒,潮湿时,籽粒表面可生大量黑色绒毛状的黑霉;受害晚的谷粒上病斑与叶片上极为相似,但较小而不明显,病斑多时可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
  (2)防治方法
  防治此病可结合稻瘟病一起进行,以农业防治为主,特别是深耕改土,科学管理肥水为主,辅以药物防治。
  ①改良土壤:避免沙质土、泥质土壤上栽培水稻,并进行土壤改良,沙质土多施有机肥。
  ②消灭菌源:种子消毒,烧掉病稻草或深埋沤肥,可减轻发病。
  ③合理施肥:增施基肥、及时追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尤其不能缺钾,一旦缺乏可引起此病发生。
  ④药剂防治:重点在抽穗至乳熟阶段的发病时期喷雾防治,以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防治稻瘟病的药剂均能防治水稻胡麻斑病。
  4、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俗称“火风”、“白叶瘟病”。该病虽在黑龙江省规定为植物检疫对象,但近年在有些稻区已经发现该病。
  (1)症状
  该病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在生长中后期症状才比较明显。病菌以水孔侵入,所以多从叶缘两侧或中脉向下延伸形成长条状灰白色枯死斑。可分为3种症状。
  ①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叶鞘部位,病菌从叶尖或叶缘侵入后,先产生黄绿色水浸状条斑斑点。病、健组织界限明显,扩展处有黄色晕纹,病斑数天转为白色并向内卷曲。在高温多雾条件下,病斑处有珠状细菌分泌物溢出(细菌流胶),初为乳白色,后变黄色,以后变成琥珀色小粒状粘块。
  ②凋萎型白叶枯病症状:主要发生于秧田及移植前后,感病叶片及叶鞘很快干枯,甚至死亡脱落,因为病菌自伤口、自然孔口、伤茎、断根等入侵分泌毒素,破坏并堵塞输导组织而引起的,稻叶灰绿色。
  ③黄叶型症状:此病多见于成株上的心部新叶,得病后呈淡黄或青黄色,而其它叶片正常绿色,在病叶上难以查出细菌,但在病叶下方节间带有大量细菌。
  (2)防治方法
  ①预防
  a、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无病区严禁从病区引种,加强调运检疫是防止病区扩大的有效措施。严格按照水稻产地检疫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繁育种子。
  b、加强田间管理。在施肥方面,追肥要早不宜晚,宁少不多,在水层管理上要浅水勤灌,适时适度晒田,防止长期深水和晒田。以增强水稻抗病力,要做到排、灌水分开,防止串灌传病,以减少发病地块。
  c、处理病稻草和稻壳。用于沤肥的病稻草和稻壳,必须充分腐熟。
  ②田间防治
  在生长中后期发病,用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5公斤加水750升喷雾,或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5公斤加水750升喷雾。在田间发病重的地块要及时防治。
  5、水稻叶鞘腐败病
  (1)症状
  水稻叶鞘腐败病,在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幼苗期染病叶鞘上有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分蘖期染病叶鞘上或叶片中脉初生针头大小的深褐色小点,向上、下扩展后形成深褐色斑,边缘浅褐色。叶片与叶脉交界处多现褐色大片病斑。孕穗至抽穗期染病,剑叶叶鞘先发病且受害严重,叶鞘上生褐色不规则病斑。严重时,病斑扩大到叶鞘大部分,包在鞘内的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潮湿时斑面上呈现薄层粉霉,剥开剑叶鞘,则见其内长有菌丝体及粉红色霉物。
  (2)防治方法
  参照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6、褐变穗病
  (1)症状
  水稻“褐变穗”主要是交链孢霉菌和附球霉菌感染。该病害田间发病主要集中在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其症状为水稻抽穗后不久,谷粒内颖出现褐色斑点或变褐,随病势进展变浓褐或黑褐色,称之为“褐变穗”、“锈粒”、“黑穗”。受害褐粒多数为茶米,黑米率高,严重影响米质。严重时稻田远看一片黑。
  (2)病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田间致病菌源的积累:近年来,机械化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积逐渐扩大,还田的稻秆上积累了大量病菌;其次池埂杂草割后就地放置,孢子发生密度较高,易于田间菌源的恶性积累。
  ②感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连年种植同一品种,面积扩大及病菌增加,导致品种的抗病性逐年下降,为“褐变穗”的大发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寄主条件。
  ③施肥不当促进病害发生:大量增施氮肥,且施肥时期偏晚,导致水稻抽穗后过于繁茂,贪青晚熟;同时钾肥、硅肥的施用量少,因而使品种的抗病力下降,易受到病菌的侵染。
  (3)防治技术
  ①品种选择: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做到品种多样化。提倡合理布局。
  ②科学浸种,播种和精选种子,稀播稀插,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抗病力,是防治褐变穗的基础。
  ③肥水管理:施肥量在一定范围内与产量成正比,要正确合理地增施基肥、磷、钾、硅肥,少施氮肥。为防止稻叶早枯,要浅水灌溉,增强根系发育,保持水稻活力。
  ④切除传染源:受害稻草和禾本科杂草枯死叶割后尽快移出田外,防止孢子大量繁殖,做堆肥应充分腐熟。
  ⑤药剂防治:根据病情和气象预报,适时防治。发现中心病株时要及时喷药控制。喷药时期:孕穗期、抽穗期、齐穗期,主要配方药剂有:2%加收米80毫升/亩+25%施保克60毫升/亩、2%加收米80毫升/亩+50%多菌灵80克/亩、1.5%多抗霉素130毫升/亩+50%扑海因75毫升/亩。
  由于水稻“褐变穗”是特殊的气候条件、发病地区环境、管理方式以及病菌积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生产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