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解放电视剧全集:"技術黑洞"正在吞噬中國産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5:08:05
"技術黑洞"正在吞噬中國産業

  “我想用這麽幾個數字來說明問題:一是我們現在技術對外依存度超過50%,這說明一半以上的技術是靠引進;二是我們現在真正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企業在全國祗有萬分之三左右。”  

  5月24日,在第九届科博會中國高新企業發展國際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在演講中給予上述說法。他還指出,要真正實現建設創新國家的目標,“中國現在確實還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  

  科技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程津培也曾列出過一組數據:中國每年對設備的投資中有60%是國外進口的,特別是在高端設備領域,光纖製造設備100%進口,集成電路85%進口,紡織品是中國的强項,但設備進口達到70%,石化設備80%進口,高端的醫療設備差不多90%到100%進口。  

  《中國經濟週刊》在國家科技部網站上公佈的數字中發現,2002—2005年,中國高新技術産品進口逐年增加,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生命科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光電技術等領域都保持了相當高的增長率。  

  其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領域2002年的進口額爲282.69億美元,相對2001年年比增長19.9%,2003年則達到了403.06億美元,年比增長42.6%,到2004年進口額更是達到了507.2億美元;電子技術領域更是連續三年保持了50%左右的年增長率,至2004年進口額達到了772.0億美元。  

  而與技術産品進口額高增長相映襯的,則是國産品牌産品市場份額的逐年下降。  

  國産手機巨虧背後:  

  “OEM是鴉片”  

  今年一季度,中國國産品牌手機市場銷量份額連續第9個季度下滑,幷首次跌破40%關口,至36.9%,創3年來新低。  

  這不禁讓人心酸,然而令人倍感“凄凉”的遠非這幾個數字。4月18日,波導發佈其2005的年報,該公司05年銷售收入爲90.8億元,淨虧損4.71億元,同比下降了327.13%;兩天後,海爾電器發佈的財報顯示:其手機業務去年帶來虧損額高達4.33億港幣,公司現已忍痛將其剝離。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國內廠商退出手機市場的消息就從來沒有停息過,熊猫、科健、南方高科、迪比特、厦華……但賽迪顧問與水清木華研究中心的觀點都認爲,這種“灰飛烟滅”的故事仍要繼續下去。  

  對於國産手機的現狀,計世資訊副總經理郭海濤說,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核心技術,沒有塑造自己核心競爭力,一時還可以,但想維持下去很難。  

  “中國手機産業一直都是一個OEM、甚至是ODM的模式,祗是做組裝,這種模式在前期確實能够取得一些好的市場效果,但大規模生産和低廉的勞動力是不可能成爲長遠發展的動力的。”郭海濤說。  

  國內某著名品牌手機廠商的一位高級經理稱,2004年之前,國産手機的毛利率平均在20%以上,有的企業甚至能打到30%。但隨著競爭的加劇,毛利率大幅下滑,現在平均也就在10%左右了。  

  據這位經理介紹,不要說芯片等核心元件,就算是一些中高端機型的開模、注塑、彩噴都要到韓國去才能進行,國內根本做不了。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很多成本。  

  “絕大部分中國手機廠商做的事情就是從世界各地採購最先進技術的芯片、關鍵配件、原料甚至軟件,在國內利用廉價的勞動力拼凑到一起,然後再到世界各地尋找買家。”一位業內人士發表的見解,似乎更加一針見血地說明了國産手機的問題。  

  賽迪顧問消費電子咨詢事業部副總經理、高級分析師蔣利峰的看法是,缺乏核心技術不僅是國産手機的問題,甚至是整個ICT(信息與通訊技術)産業都面臨的共同問題。  

  “中國越來越多的産業淪落到國際産業鏈的最下端,消耗大却利潤低微,還要受制於人。”中國人民大學産業經濟學教授尹蔚燕對此現象深表憂慮。  

  “比如在計算機行業,英特爾和微軟這樣的上游公司,人力和原材料消耗最少,却能獲取整個産業鏈中70%以上的利潤;而生産主板、內存、硬盤的韓國和台灣廠商可以獲得20%以上的利潤;而我們的聯想、TCL這樣以組裝爲主的企業,祗能拿到6%左右。”尹蔚燕說。 

  “技術黑洞”不容回避:  

  科技投資怪圈是根源  

  早在2002年8月,《人民日報》就曾刊文:中國的産業發展要警惕陷入的“技術黑洞”,因爲技術依賴比資金依賴和市場依賴危害更大、更難以擺脫。  

  “技術黑洞”,是指發展中國家由於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的缺失,導致其産業發展依賴于發達國家,多數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基本依賴國外,核心硬件、系統軟件大量依賴進口,從而不由自主地被發達國家用技術牽著走,永遠祗能走重複購買別人技術的老路。  

  但直到今日,“技術黑洞”現象的依然存在。“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可貿易技術邊界的問題,現在我們國家的不可貿易技術的邊界確實在逐步擴大。”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戰略研究部部長、創業投資研究所所長房漢廷對這種“技術黑洞”現象的存在表示認同。  

  “貿易邊界與一國的自主研發能力是結合在一起的。研發能力越强,可貿易的邊界就越大;研發能力越弱,可貿易的邊界就越小。當然它應有一個合理的區間。”房漢廷說。  

  “基本上中國現在所有的産業,都面臨著陷入技術黑洞的危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企劃部主任巨建國表達的觀點更爲激烈。  

  “手機這樣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競爭行業,狀况還比較好一些,它要逃離‘黑洞’、進而與國際大企業比肩的問題可能還不大;而真正的國家工業的基礎産業,現在很多還是完全依賴引進,這才是更加令人憂慮的事情。”巨建國說。  

  巨建國認爲,建設創新性國家,政府對科技投入的加大是不用懷疑的,但投資轉化效率還是比較低的話,那投資再多也是沒用,“我們還是會在黑洞裡面。”他說,“我們的科研經費常常是變成論文、專利,而不是生産力。我們把科學技術變成生産力的水平和轉換效率太低了。”  

  “創新是逼出來的。”巨建國說。現在作爲創新主體的國有企業,國家科技投資的90%流向了他們,但是他們創新的動力和成果不如很多民營企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錢是國家給的,而且來得很容易。  

  而且“一個項目中參與研發的人數以算術基數增加的時候,總設計師解决的問題數量是要以幾何基數增加的。”據巨建國介紹,同樣一個産品,中國參研的工程師幾乎是美國的一倍。“現在我們國家對工程師的素質要求和培養、提拔制度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  

  巨建國很痛心地說,一個美國人曾經對他放言:“中國在科技上永遠趕不上美國,你們永遠會在我們的‘黑洞’裡面。”巨問其原因,美國人說:“就因爲你們的人員减不下來。”  

  完整的産業鏈是創新的關鍵  

  “除了體制、投入、研發能力等等問題,實際上,自主創新還存在一個産業鏈的瓶頸。”計世資訊資深分析師郭海濤說,“比如,我們有些芯片的研發能力也很强,但是芯片製造跟不上,設計出來造不出來。”  

  郭海濤舉了“視美樂”的例子,它是幾個清華的大學生組成的創業公司,由於它是第一家獲得風險投資的大學生創業企業,當時很有影響力。  

  據郭海濤介紹,視美樂是做投影儀的,産品全部是由自主研發,自己擁有核心技術,而且技術非常好。但是在製造産品的過程中,視美樂却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投影儀上的燈泡,國內沒有企業生産這種燈泡,而到國外生産成本就要2000多塊錢。  

  “最後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肯做的,雖然便宜但質量達不到,因爲他們的燈泡是用嘴吹出來的,精度很高的投影機的燈泡還是用嘴吹,其質量完全掌握在吹燈泡師傅的能力上,看來很可笑,但是它反映的問題很嚴肅。”郭海濤說。  

  記者後來了解到,視美樂公司在幾年內一直被賣來賣去,幾經轉手,目前仍在清華旁邊的“孵化器”(科技園區)內“孵化”。  

  “視美樂已經不行了,因爲它的産品一直沒有很好的産業化。如果它能够成功的話,說不定,我們現在不用花幾萬塊錢去買外國的投影儀了。”郭海濤也很無奈。  

  “科技戰略將有大的變局”  

  “沒有核心技術、祗能靠引進和技術跟進;利潤低微、祗能靠價格戰取勝,這是任何發展中國家都難以超越的一個歷史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表示,“韓國有過,拉美也有過,但顯然兩者現在是截然不同的結局,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自主創新。”  

  “雖然各界有一些批評的聲音,但實際上,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我們已經確立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房漢廷說。  

  從2003年開始,房漢廷就全程參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戰略研究、綱要編制和配套政策起草工作,這其中提出了許多振奮人心的規劃:  

  “到2020年,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投入總量將超過9000億元;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企業將成爲科技創新主體。”  

  “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  

  可以想見的是,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科技戰略將有大的變局。”房漢廷對此充滿信心。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 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