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芸有种: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第120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3:23:56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

                                                                            第五期
                         (总第120期)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12年2月10日


 
          ○青岛市人才引进“四轮驱动”助推蓝色经济区建设
          ○菏泽市积极改善就业环境吸引农民工回流就业

 

青岛市人才引进“四轮驱动”
助推蓝色经济区建设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青岛市抢抓机遇,实施“计划引领、创业带动、政策激励、市场引导”四轮驱动,努力构筑蓝色人才“硅谷”,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确定全方位引才目标,实施专项引才计划。一是实施“443引才计划”。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引进400名博士和正高职称及以上高层次人才,4000名硕士、副高职称和高技能人才,30000名本科学历人才和特需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总量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夯实人才基础。二是启动“青岛英才计划”。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和省“万人计划”,加快引进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对入选青岛英才计划的人选,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连续5年每年给予20万元科研扶持资金。对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省“万人计划”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配套资金。三是实施“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计划在三到五年内,从海外引进300名高层次优秀人才。四是实施“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重点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和急需高层次人才。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开辟“绿色通道”,对特别优秀的一流人才,实行待遇“一事一议”。市财政投资1.2亿元,建设260套精装修住房,凡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可免租金居住三年,并给予10万元安家补贴。目前已有58名急需高层次人才落户青岛。
  二、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发挥人才集聚效应。一是突出“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引领作用。在高科园和开发区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配置专业性的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提供工作场所和公共租赁住房,一体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目前已入驻企业34家,总投资额5.99亿元。二是发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带动作用。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建成44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一中心、多基地,有特色、广辐射”的创业孵化格局。孵化基地累计入驻企业1597家,总营业额13.9亿元,实现税收5825万元。三是发挥留学生创业园规模发展优势。打造青岛留学人员创业精品园区,先后有57家留学人员企业入园孵化,注册资金超过6亿,项目涉及环境保护、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出台《与各区市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暂行办法》,采取“统一模式、属地化管理”的形式,建立了5家共建园区,在园企业达到271家。四是推动博士后工作站和技师工作站建设。引导人才、项目、成果等各类要素向企业、基层流动,重点扶持涉海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目前,共有国家级博士后站49个,在站博士后255人,出站博士留青创业率达50%以上。规划建设青岛市技师工作站50家,全国首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在青岛港挂牌,通过技师工作站建设,放大高技能人才集聚效应,目前高技能人才已达14.6万人。
  三、突出政策优势,建立长效引才机制。一是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落实青岛市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的办法等人才引进政策,切实发挥引才留才的激励作用。今年共发放各类人才补贴2000余万元。发放高级专家补贴280余万元,其中院士科研津贴近200万元,为各层次人才发放购房安家补贴1800余万元。二是出台“人才特区”优惠政策。为建立与国际人才管理体系接轨的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出台“人才特区”建设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实现了人才服务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进。三是实施事业单位特殊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针对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较为僵化,不能充分调动人才能动性的现状,出台了建立事业单位特殊人才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的试行意见,对特殊人才试行协议工资、效益工资、项目工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以及年薪制等收入分配形式,使个人合法收益与实际贡献成正比,有效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
  四、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一是搭建海外人才引进平台。确定每年举办一次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高端人才项目洽谈会。2011年共有109名海外人才参会洽谈,达成合作意向69个,38个项目已确认落户,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产业领域。二是筹建“中国海洋人才市场”。通过建设中国海洋人才市场信息平台、筹建“中国海洋人才市场网”等行动,加快海洋人才市场基础建设,搭建起产学研对接平台,吸引高端海洋人才来青发展。三是设立青岛海外引智工作站。今年与美国三立国际公司等3家知名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使青岛驻海外引智工作站总数增至5家,延伸了引才触角,为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文化项目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四是搭建企业、高校、中介与人才之间的对接平台。先后举办了“清华MBA青岛行”、“武汉高校—青岛企业座谈会”、“高层次人才寻访对接会”、“中高级人才招聘会”等活动,畅通人才到青岛创新创业发展的渠道。

(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菏泽市积极改善就业环境
吸引农民工回流就业
 

 

  近年来,菏泽市及时调整和转变工作思路,由过去单纯注重劳务输出向市外输出和市内转移就业并重,通过大项目带动就业、加强基层平台建设等措施,改善就业环境,优化就业服务,吸引农民工回流就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持续健康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在外务工人员保持在150万人左右,市内二三产业就业达到120万人。
  一、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市委市政府将农民工工作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并作为科学发展观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就业和农民工工作,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各成员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出台了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多项政策措施,从农民工子女入学、住房保障、户籍改革、儿童免疫等方面取消了针对农民工的种种不合理限制,为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加快经济发展,实行就业优先战略。市政府将大项目建设带动就业纳入项目规划,建立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就业影响评估跟踪制度。每月调度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带动就业情况;将人社部门列为大项目建设成员单位,参与立项、落地、建设、竣工、投产全过程;人社部门及时为项目建设提供就业服务,在项目开工建设时同步启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与就业工作同步进行:即大项目立项时投资经济效益与就业影响同时评估与规划,大项目在建时与员工招聘和培训同时进行,大项目竣工投产时同时落实就业政策。
  三、加强维权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和小时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及时调整和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切实改变农民工工资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状况。据调查,全市农民工年平均工资由“十一五”初期的1.2万元提高到目前的1.8万元。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以农民工参保为重点,连续5年开展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集中活动。目前,全市务工人员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达285万人次,93%的务工人员参加了至少一项保险。
  四、加大培训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五年目标、组织领导、绩效考评、机构建设和资金管理。积极组织开展农民工培训,围绕大项目建设,开展定单式、定向式培训;结合品牌劳务,开展特色劳务培训;因地制宜,开展特种群体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多形式开展转移培训。近年来,全市先后投入就业资金8000万元,培训农民工30余万人。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培训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近100万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其中成功创业10.5万人。
  五、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全市167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205人;247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247名;聘用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1653人,初步建立了市、县(区)、乡镇(办事处)、社区(村)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广泛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农民工培训需求等信息,为农民工回流就业创业提供“面对面”、“一对一”服务。
  六、开展就业精细化服务,搭建农民工就业平台。全市投入9000余万元,建成并启用9处规范化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制度化建设,实行求职、招聘、培训、办证等“一站式'服务,建立周二、周四招聘会制度。在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展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春风行动”、“农民工恳谈日”、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切实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提供服务。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营造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开展“农民工之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召开全市“农民工之星”、“创业之星”表彰大会,以市政府名义授予荣誉称号,每人奖励现金2000元,并在新闻媒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报道,在社会上发挥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菏泽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发: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领导,各处室、直属单位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政策研究处印发 
本期编辑:周佳晓   电话:86101062   E-mail:sdrszyc @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