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路狂飙手机在线观看:中国历代文学家与艺术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6:32:42

颜真卿 

 

 

    (709-785)唐代中期杰出的。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年中举为进士,天宝年间任殿中侍御史等职。后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人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他联络从史颜杲卿起兵抵抗叛军,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挫败了安禄山进攻潼关的计划。后入京,官至史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被派前往叛军李希烈部劝谕,遭囚不屈,被李希烈缢死。颜真卿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在书坛上,更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

    他变古法,开新风,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阶段。他突破了东晋以来一直统治书坛的清俊妍美的书风,开创了具有盛唐风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大气磅礴的新书风。

    书法初学褚遂良,兼得二王和初唐四大家的书艺特点,后又学张旭笔法,广泛吸收民间书家的风格,集众之长,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筋骨层的“颜体”新风貌。笔法上大大加强腕力的作用,笔画上清劲丰肥,竖笔多相向,结构庄重正大,笔致圆转深厚,布局充实茂密。整体上充满质朴豪迈的气概和刚健丰伟的气度,给人以厚重的浮雕感。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圆劲激越、诡异飞动。这博大精深的书法成就与他正直的人品也不无关联。

    传世书迹,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碑》、《李元靖碑》等,行书有《争座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千佛寺多宝塔感应碑(拓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祭侄文稿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稹

(779——831)唐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居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权臣,遭到贬斥。后转而因缘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早期的文学观点相近。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之一。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揭露;但在反映现实的社会变革和语言的通俗流畅上,都不及白居易。《遣悲怀》述夫妻之情《连昌宫词》感怀世事迁变,皆为世所称。又颇有艳诗,当时曾产生不良影响。李肇《国史补》述及当时诗坛的情况说:"元和以后……学淫靡于元稹。"又作者有传奇《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

沈周

(1427-1509)明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不应科举,长期从事绘画和诗文创作。擅山水,初得父沈恒吉、伯父光贞吉指授,后取法董源、巨然,中年以黄公望为宗,晚年醉心吴镇。四十岁前多画小幅,后始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形成中锋为长、沉着浑厚的风貌。亦作细笔,于谨密中仍具浑成之势,人称"细沈".兼工卉、鸟兽,擅用重墨浅色,别有岁韵;也画人物。名重当代。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书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蔡襄 

 [公元一O一二年至一O六七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于英宗治平四年,年五十六岁。善书。为当时第一。诗文清遒粹美,皆入妙品。第天圣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尹洙、欧阳修皆因故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人士争相传写。累官知谏院,直史馆,兼修起居注。每论事无所巳挠,进知制诰。每除授非当职,辄封还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再知福州,聘郡士周希孟、陈烈等,以经术授学者,常至数百人;躬至学舍,执经讲问。徙知泉州,建洛阳桥,长三百六十丈,以利济者。闽人勒碑颂德后以端明殿学士移守杭州。卒,谥忠惠。襄著有文集六十卷,奏议十卷,《宋史艺文志》及茶录、荔枝谱等,并行于世。

 

 

 

李东阳

(1447-1516)明诗人。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人。

天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宦官刘瑾专权时,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其诗多应酬题赠之作;古乐府多咏述历代史事。形式上追求典雅工丽,因其政治地位显要,在当时很有影响,形成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有《怀麓堂集》。

陆羽

(733——约804)唐学者。学鸿渐,自称桑ning翁,又号东冈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性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一度曾为伶工。与女诗人李季兰、僧皎然颇友好。以嗜茶著名,并对茶道有精深研究,撰有《茶经》,旧时被视为"茶神".又能诗,但传世者仅数首。

谢枋得

(1226-1289)南宋诗人。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江西)人。

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曾为考官,出题以贾似道政事为问,遂被罢斥。德祐元年(1275年)起用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率兵抗元。城陷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元朝迫其出仕,地方官强制送往大都,乃绝食死。门人私谥文节。其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编有《文章轨范》。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叠山集》。

 

米芾

(1051-1107)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

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微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需之,用笔俊迈豪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意似便已";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氏云山"和"米派"之称。亦作花卉,晚年并画人物,自称"取顾(恺之)高古,不入吴生(道之)一笔".论画偏于崇古。存世法收有《苕溪诗》、《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及《山林集》(已佚,有后人辑本《宝晋英光集》。存世《溪山雨霁》、《云山》等图乃后人所作。

 

虞世南

(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润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司马承祯

(647或655——735)唐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

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受符lu、辟谷、导引、服饵等方术。隐居天台山。睿宗、玄宗迭次召见,玄宗还从他亲受法篆,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筑阳台观以居之。吸收儒家正心和佛教止观学说,主张修炼要收心、守静、简事、直观,去知识,绝欲望,对北宋理学"主静说"有直接影响。善篆、隶,自成一体,号"金剪刀书".曾受命书《老子石经》,刊正文句,定著五千三百八十言。卒谥贞一先生。著有《修真密旨》、《天隐子》、《服气精义论》、《坐忘论》等。

 

顾恺之

(约345-409)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

曾为桓温及殷仲堪参军,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人尤注重点睛,其画笔道周密,紧如蚕丝,号为“密体”,区别于唐人吴道子的“疏体”。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最早的摹本,另传有《<洛神赋>图》,或疑为宋人所作。

  文彭

(1498-1573)明篆刻家、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文徵明长子。继承家学,亦善书画,而精于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文何".

 

杜牧

(803——853)唐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佑孙。大和进士,曾为江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感于藩镇跋扈和吐蕃、回纥的攻掠,诗文中多指陈讽谕时政之作。小诗写景抒情,多清俊生动。也有一些诗写他早年的纵酒狎妓,为"小杜".亦能文《阿房宫赋》颇有名。《樊川文集》。

 

黄香

 东汉江夏安陆人,字文疆。

少博学经典,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下黄童。殇帝时,任魏郡太守,时遭水灾,以俸禄赈济贫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

 

陆龟蒙

(?——约881)唐文学家。字鲁望,姑苏(今江苏苏州)人。

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统治者腐朽,作了讽刺和揭露。诗多写景咏物这作。有《笠泽丛收》、《甫里集》。

陶渊明

(365─427),字元亮,或曰名陶潜,字渊明。

东晋末、南朝宋之间的杰出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没落的官宦家庭,少年时受玄学影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居乡里多年。他在二十九岁出仕,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其间发生了桓玄谋位、刘裕起兵等政治风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由是更加渴望返归田园,摆脱为「口腹自役」的生活,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性。四十一岁时,因家贫,求为彭泽县令,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赋《归去来兮辞》,息绝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资,饮酒赋诗,自娱心志。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高洁孤傲的人格和「桃花源」的理想,以及诗意化的生活情趣,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孟郊

(751)814)唐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浙江行清)人。

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傈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言。有《孟东野诗集》。

 

苏轼

(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二年(1057年)进士,先后任大理评事、凤翔府签书判官、开封府推官等职。神宗熙宁中,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又调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他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司马光任相,召他还朝,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因对尽废新法有异议,出知杭州等地。以后,又几次入朝任职和贬官外放。病逝于常州。其主要成就是文学,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词豪放,除李白之外,几无人可及。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著述甚丰,有《苏东坡集》等传世。

王维

(701?——761)唐诗人、画家。唐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艺术上极见功力,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京。兼通音乐,精绘画。善写破墨山水及松石,笔迹雄壮,似吴道子,始用皴法和渲晕,布置重深,尤工平远之景。曾绘《辋川图》,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亦擅人物、肖像、丛竹等。存世的《雪溪图》、《写济南优生像》(一作《伏生授经图》),相传是他的画迹。有《王右丞集》。

 

 

黄庭坚

(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因游灊皖山谷寺石中涧,乐其泉石之胜,又号山谷道人。治平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罪名,遭贬谪。工书,擅行、草书,初师法周越,后上溯颜真卿、怀素,尤得力于《瘗鹤铭》,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拗崛,自成格调。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洞天清禄》称:“山谷悬腕书,深得《兰亭》风韵,然行不及真,草不及行。’《钝吟书要》评其书;‘纯学《瘗鹤铭》,其用笔得之周子发(越),故遒健,周子发俗,山谷胸次高,故遒健而不俗。”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其“行书,虽昂藏郁拔,而闲意秾,入门自媚,若其笔法瘦劲圆通,则自篆来”。传世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廉颇蔺相如传》等。诗文讲究修辞造句,追

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开创江西诗派,影响颇大。著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山谷题跋》。

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文学家。家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

早年学诗、书、剑、兵法,他既爱经术,又博览群书,性情诙谐,应对敏捷。后自荐入朝,博得武帝爱幸,授他为郎,常在侧侍中,任武帝太中大夫。有正义感,能直言切谏。武帝作建章宫,他谏道:「皇上淫侈如此,而想使百姓不奢侈,不失农时,这实在很难。」这样当面责武帝也确很有勇气。《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散文赋,虽非称之为赋,用的却是赋体,均以主客问答形式,寄寓讽谏之意。前者发泄了个人牢骚,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事实。原有集二卷,多亡佚。

 

王羲之

(321─371,一作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门阀世族。羲之素性坦率,当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选女婿时,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言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此正佳婿也!」访之,乃是羲之,遂以女相嫁。故后世称女婿为「东床」。王羲之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气。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韦应物

(约737——约791)唐诗人。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少以三卫郎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寄情悠远,语言简淡。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后世以其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有《韦苏州集》。

 

耶律楚材

(1190-1244),金与蒙古国官员。契丹族,字晋卿,号湛然居士,

蒙古名吾图撒合里(意为长髯人)。契丹皇室后裔。初仕金为燕京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金贞三年(1215年),他在燕京(今北京)降蒙古。后随成吉思汗西征,以善长医卜、律历等,深受信用。窝阔台(元太宗)时,为中书令(主管文书的必赤),主持制定仪礼,并多次谏阻蒙古军屠城,阻止蒙古贵族改农田为牧场的企图。在他的建议下,中原设立十路课税所,实行赋税制。他进言:「制利器必用良工,守成者必用儒臣。」奏行科举取士,尊孔重儒,设置编行儒学经籍的经籍所、编修所等措施,对恢复和发展中原文化卓有贡献。晚年乃马真后临朝称制,不受重视,著有《湛然居士集》、《西游录》等书传世。

 

赵孟頫

(1224—1322),字子昂,宋朝宗室,浙江湖洲人,

元代杰出的书画大师。赵孟頫的书画创作及其理论影响了整个元代的绘画创作,并对以后的文人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孟頫强调“画贵有古意”,攻击南宋院画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主张学习唐、五代简率之风。另外,赵孟頫还强调以书入画,追求线条的书法品质,强调笔墨情趣,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力,并为文人画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赵孟頫的绘画才能相当全面,最能体现他绘画艺术成就的是他的山水画,其中又以《鹊华秋色图》最为重要。该画在以山水画表现画家主观情感与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该图画山东济南郊外的鹊山与华不注两座山的秋天景色,图中右为华不注山,从平地拔地而起,与之相对的是鹊山,形状就像一个鸟窝,两山之间是平地、小河、杂树、芦苇、农舍和张网捕鱼的人。画面弥漫着宁静与淡逸的情趣,这正是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

赵孟頫的书法,以“秀媚”见长,人称“赵体”或“松雪体”。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他看赵字,“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他的秀媚”。

 

刘禹锡

(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自言系出中上(治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完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为文长于说理。又通医学。重要哲学著作《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的命题。后期对佛教思想表现了妥协有《刘梦得文集》。

 

刘向

(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治《春秋谷梁传》,亦好《左氏传》。曾任谏大夫、宗正等。用阴阳灾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曾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又编有《楚辞》所做辞赋三十三篇,今多遗失。唯存《九叹》为完篇。另有《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今存。

 

 

曾巩

(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

世称南丰先生。嘉祐进士,尝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有《元丰类稿》。另《降平集》也题为其作。

徐稚

(97-168)东汉豫章南昌人,字孺子。

家贫,以耕种为业。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虽屡为陈蕃等大臣举荐,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

骆宾王

(约638——?)唐文学家。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与王勃等以诗文齐名,为"初唐四杰"之一。其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悲愤之词。又善骈文,所作《代李敬业(即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后人改题作《讨武zhao檄》,则天见之,有"宰相因何失如此之人"之叹。有《骆宾王文集》。

倪瓒

(1306或1301-1374)元画家。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

无锡(今属江苏)人。家豪富。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教。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擅画水墨山水,宗董源,参以荆浩、关仝技法,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木则兼师李成。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雨后空林》、《江岸望山》、《渔庄秋霁》、《梧竹秀石》等图。兼工书法,学《黄素黄庭》。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决策阁集》。

谢灵运

(385─430),东晋南朝大族,著名山水诗人,

出身高门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俱为江左第一。东晋时,官至相国从事中郎。入南朝,降为侯爵,历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热衷于政治权势,又出身于豪门世族,「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但在南朝刘宋时未被重用,故心怀愤恨。虽身居官职,却不理政务,肆意遨游山水。后竟辞官回家,常役使数百人凿山浚湖,探奇访胜,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晚年,被人弹劾,诏收捕之,遂兴兵反宋,兵败被擒,放逐广州,被杀。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其诗大部分作于任永嘉太守之后,主要写江南山水景色,语言精工富丽,刻画细致逼真,用字崇尚声色,再现了自然界中清新可爱的美景。

 李贺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

,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

 

 

杜甫

(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

在河南巩义市老城东1公里处,有一个南窑湾村。此地背依笔架山,12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诞生在笔架山下的一孔砖砌窑洞里。他从小努力学习,刻苦读书。

  杜甫七岁就写过歌颂凤凰的诗,九岁就能写很好的大字,十四五岁时写出来的文章。

  开元十九年,刚满20岁的杜甫已是一个学问渊博、志向远大的青年。为了增长见闻,开拓视野,他便离乡开始长期旅游。他南游吴越各地,北游齐鲁,伟大祖国丰富多采有文化古迹,雄伟壮丽的江山美景,充实了他的生活,开阔了视野和心胸,增强了他的爱国思想,陶冶了爱国情操,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诗篇。

  天宝六年唐玄宗发布诏书,召令有艺术特长的人到长安应试。天宝十四年,杜甫被任命为河西县尉的官职,后来改任参军。同年11月,爆发了安史之乱,乱军攻陷长安,杜甫携家避难投奔唐肃宗。唐肃宗给了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可以直接向皇上进谏忠言。由于他忠于职守,不顾生死上疏营救受冤的大臣,触怒了唐肃宗,又被免除官职。杜甫经过战乱和免官的打击后,不再谋求仕途,而是全力投入诗歌写作,创作出“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大量优秀诗篇,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千古绝句。他用记实的手法,描绘安史之乱使人民饱受灾难的现实生活,唤起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共同抵御外族的侵略。

  杜甫弃官以后,流亡到四川成都。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西南郊外盖了一座茅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杜甫草堂”。流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总是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华耀眼的巨星。

 

 

司马光

(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司马迁

(前145─约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出身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官至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到长安,先后拜学于董仲舒和孔安国。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继父亲太史令的职位后,又随汉武帝到泰山、长城、河北、辽西等地出游,增长见识。任太史令期间,饱览朝廷藏书,并开始整理史料,以完成父亲的遗愿。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 投降匈奴,司马迁因上疏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此大辱,愤不欲生,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隐忍苟活」,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著《史记》。《史记》记载了上起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他的《史记》,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

 

褚遂良

(596——658或659)唐大臣、书法家。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一说明翟(今河南禹州)人。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后因反对高宗立门第低微的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其书法继二王(羲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以后,别开生面。晚年正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代书风影响甚大。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碑刻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著有《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梅尧臣

(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微宣州)人。

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论诗注重政治内容,对宋初以来的靡丽文风表示不满。在写作技巧上重视细致常任谇为:"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见《六一诗话》)所作颇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盖欲以矫靡丽之习,但有时不免流于板滞。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甚受陆游、刘克庄等人的推崇。有《宛陵先生文集》。

 

欧阳修

(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吉州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庆历三年(1043年),任知谏院,支持范仲淹推行新政。新政失败后,被贬官外任十一年。还朝后,于嘉三年(1058年)任参知政事。后因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请求辞官。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史学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编为《集古录》,并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另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死后谥文忠。

 

班固

(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班彪之子,弟班超,妹班昭。彪致力于著史,为续司马迁《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固承父志,继续撰写。以有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超上书为之申辩得释。明帝召为兰台令史,典校秘书,遂得以再从事著作,积二十年增补而为《汉书》。章帝建初四年(79年)奉诏撰集诸儒生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事,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年),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北征匈奴,纪功勒石燕然山。次年,行中郎将军。后窦宪被诛,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其时《汉书》尚缺八表及〈天文志〉,由其妹昭与马续奉诏续成之,为西汉一代之断代史。著有诗文四十余篇,以〈两都赋〉最为人传诵,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唐寅

(1470-1523),明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字伯虎,后改子畏,号六如居士、

鲁国唐生、逃禅仙吏、桃花庵主等。初为府学生员,有才名。弘治十一年(1498年)乡试解元。次年会试,因牵涉程敏政科场舞弊案未取,谪浙江为吏。耻而不赴,漫游华中、江南诸山川,归里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赴南昌,为宁王宸濠幕客,察宁王有异谋,不久佯狂归里。筑桃花坞,与友人诗酒书画其中。卒于家。工诗擅画,山水、人物、楼阁皆精,为吴中四才子之一。著有《六如居士全集》。

 

.贾谊

 

简介: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主要文学成就: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

代表作:《吊屈原赋》、《鹏鸟赋》

备注: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范仲淹

(986-1052),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幼家贫好学,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取进士。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州等地。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著作有《范文正公集》。

 

张志和

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唐朝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贬官,赦还,不复仕进,居江湖,自号烟波钓叟。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诗》录其九首诗词。渔歌子,词调名,又名渔父歌。本为唐朝教坊曲。分单双调两种,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双调50字,仄声。张志和《渔歌子》共有五首,全是单调。

 

黄公望

(1269-1354)元画家。本姓陆,名坚,常熟(今属江苏)人

出继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曾为中台察院椽吏,一度入狱;后入全真教,往来杭州、松江等地卖卜。工书法,通音律,能散曲。擅山水,得赵孟兆指授,宗法董源、巨然。水墨、浅绛俱作,以草籀奇字法入画,气势雄秀,笔简而神完,自成一家。得"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天池石壁》、《九峰雪霁》等图。著有《写山水诀》。

 

文征明

(1470-1559),明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原名璧,字征明,后改字征仲,

号衡山居士。曾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庆祯,学画于沈周。宁王宸濠聘之,以病辞。正德末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嘉靖二年(1523年)参与修撰《武宗实录》。五年弃官还乡,专事创作。能诗善绘工书,长于楷书、行书、山水、人物、花卉,师法王维,以气韵取胜,为吴中四才子之一。著有《甫田集》,编有《停玉馆法帖》等。

 

严光

一名遵。东汉初会稽余姚人。

字子陵。曾与刘秀同学1,有高名。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后被征召到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归隐于富春山,年八十,卒于家。

 

卢照邻

(约630——680后)唐诗人。

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困,投颍水而死。工骈文,尤有诗名,为"初唐四杰"之一。诗擅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有《幽忧子集》。

 

李商隐

(约813——约858)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善意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其诗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时政弊端多有所反映,《行次西郊作一百韵》、《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拆时政,《贾生》、《隋宫》、《富平少侯》等较突出。"无题"诗脍炙人口、意旨隐晦之病。也工四六文。有《李义山诗集》。文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萧统

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南兰陵人。

武帝长子。武帝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即帝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后人集有《昭明太子集》。

 

柳公权

(778——865)唐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对后来影响很大,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书碑很多,以《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为最著。书迹有《送梨帖题跋》。

 

 

屈原

(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最早的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故里传为今湖北秭归县。是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初辅佐怀王,历任左徒、三闾大夫。力主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在同保守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逸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因而接近人民,对黑暗现实日益不满。秦兵攻破楚都郢之后,痛感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于是投汩罗江自杀。其代表作《离骚》,强烈地表达了进步的政治思想,愤世嫉俗的高洁品格,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感情和献身精神。此后,骚体便成为一个新的诗歌样式。

 

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令属山西)人

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早年家境贫困,颇历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诗经》"风雅比兴"的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早期所作讽谕诗,如《秦中叶》、《新乐府》中的不少篇章较广泛尖锐地揭发了时政弊端和社会矛盾,于民生困苦也多有反映。自遭受贬谪后,意志逐渐消沉,晚年尤甚,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除讽谕诗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也很有名。和元稹友谊甚笃,与之齐名,世称"地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贾岛

(779——843)唐诗人。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

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官终普州司仓参军。其诗喜定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推敲"的典故即在晚唐、宋初和南宋中叶颇有影响。有《长江集》。

 

王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