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剑阁1.72:面对钱学森之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47:07

        1935年8月,青年钱学森乘坐邮轮,把最后一瞥留给了黄浦江的浊浪;1956年钱学森回国后曾对他的学生说:“凡是美国人能够做出来的科学成就,中国人都可以做出来。”五十年后,2005年5月,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近一个世纪的生命所对应的正是中国发生剧烈变化的100年,他因打破外国的技术壁垒把自己国家的导弹送上云霄而蜚声国际,却又以未能看到中国自己培养的“杰出人才”横空出世而引以为终生之恨!这或许是这位童心未泯的老人永远不能想明白的“斯芬克斯之谜”:难道搞好教育真的就比火箭上天还难吗?

        “我们如今的教育很像是一个四不像的怪物,它在泯灭一个人好奇的同时,又要求他必须又有好奇心;它在摧毁一个人想象力的时候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它在埋葬一个人创造性的同时又竭力渴望他能够攀登诺贝尔山峰;他在面对比尔盖茨407亿美元身价而垂涎三尺的同时又要求别人无私奉献。”作家赵伟健在《教育病—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一书中不无激愤地描述了我们的教育陷入的“二侓背反”的悖论。

        面对越来越名利场化的校园和越来越行政化的教育者,对满目疮痍又自得其乐的中国教育,各位可爱的妈妈们,你们是否有所警醒,有所觉悟,还在那里为孩子的“分数”“奥数”“钢琴”“绘画”“书法”等浅显的应用性的单方面的技艺而津津乐道吗,还在那里仅仅为了孩子“健康快乐”就满足了吗?在孩子健康快乐的基础上,我们的妈妈们不是更应该让孩子知道,“钱学森之问”吗?不是更应该让孩子知道,中国六十年来没拿到“诺贝尔奖”是件羞耻的事情吗?一位伟人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妈妈有一分精神,孩子就会有百分精神,妈妈有十分精神,孩子就会有千分精神,“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妈妈有远见卓识,孩子必明;妈妈心胸格局大,孩子必强。中国所有的妈妈,都有一颗让自己的孩子为祖国争光的精神信仰,孩子就会自觉的奋斗努力,有了这种精神信仰,她他成为“杰出的人才”拿“诺贝尔”不是易于反掌吗?(能成为杰出的人才,能拿诺贝尔奖,然后还能弹钢琴会音乐,绘画书法,奥数推算等技艺,自然属于“士人”的标准,我更不会反对)

        温家宝总理的话依然掷地有声:“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谁能真正推行人的教育?我们的妈妈们负有最基础最直接的责任。能不能教育出“杰出人才”能不能拿“诺贝尔奖”妈妈们负有最基础最直接的责任。因为“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妈妈对孩子的真爱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