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珍宝岛酒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及取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06:27:25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640 更新时间:2010/1/4 22:28:58    热     ★★★
心理咨询是指经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以语言、文字或网络媒介等信息传递作为沟通形式,对来访人员的心理方面予以帮助、启发、引导和再教育,培养其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心理援助方式。作为职业化、专业化的一种工作它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由于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使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中某些适应性困难和面临心理危机的人群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危机干预与心理慰藉;目标是引导这些人群适应社会环境和关系的变化,走出心理困境,形成正常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因此,改革开放之初,伴随西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传入,心理咨询方法开始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85年5月,上海交大成立“益友”咨询服务中心,印发《益友》报,率先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1]同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大学生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从而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2]但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二者是否应该结合、可在多大程度上结合及结合的方式却存在着争论。之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徘徊期,除个别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发展较好外,绝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都处于徘徊和低水平的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央下发的一系列文件的推动下,各高校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的定位,不少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1995)这两个德育纲领性文件中,都强调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并视其为德育新途径、新手段和新方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工作方向,极大地刺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积极响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活动,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理念。在这些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近几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就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取向进行研究,以更好地推进其良性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在社会需要的推动和指导下,咨询系统内各个要素发展变化的情况。准确掌握和预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科学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活动,以更好地推进其良性发展。
1.咨询队伍:由业余化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工作者,几乎都是由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担任,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效果十分低下。据1994年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的调查资料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72所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中,共有咨询员453名。其中绝大部分为兼职人员,兼职人员中又有一部分人只是挂名或偶尔参加咨询活动。453名咨询员中,有医务人员79人,占17.4%,思政专职教师103人,占22.7%,学生政工人员148名,占32.7%,心理学专业教师94人,仅占20.8%的比例(由于对心理学教师理解上的差异,其实际比例还要低)。[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来,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其咨询队伍开始了由业余化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自1995年5月起,国家教委在全国分片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2002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规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职人员获得全国统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心理咨询师后,方可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与国外完备的培训和认证体系相比,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还处于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的开始阶段。但是,为了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国家将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执照认证制度、监督制度、评审制度以及能力胜任要求等多重化的专业性保障体系的构建,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咨询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2.咨询内容:由障碍性咨询为主向发展性咨询为主拓展
改革开放之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主要是障碍性咨询,即主要是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咨询。其目的在于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障碍性咨询主要解决的是个别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逐步由障碍性咨询同发展性咨询(即主要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所进行的咨询,其目的在于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其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完善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并逐步以发展性咨询为主拓展,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共性问题。
据权威调查显示,高校咨询对象中占首位的是在人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而又难以调节的人,其次是寻求潜能开发的人,第三位才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多数被调查的咨询员在回答“学校咨询的重点应该是什么”时,认为“发展性咨询为主,障碍性咨询为辅”的占首位(55.3%);其次是“障碍性咨询与发展性咨询并重”(38.3%)。[4]由此可见,发展性咨询已越来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实状况来看,调查显示,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仅仅占10%。[5]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得到的是心理发展方面的帮助和指导。正如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的,从世界心理咨询的发展趋势看,心理咨询已逐步由职业指导、学业指导、婚姻家庭生活指导、治疗心理疾病等方面转向对人的心理潜能的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能。[6]1999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工作报告也认为,心理辅导工作重点已由补救性向发展性模式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咨询的根本着眼点在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充分协调发展,以便更好地是实现自身的潜能和生活的真正意义。这在客观上使其不能仅仅停留在障碍性咨询上,必须把障碍性咨询与发展性咨询结合起来,并以发展性咨询为主的心理咨询成为必然趋势。
3.咨询机构和场所:从无到有、条件更为适宜
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没有独立的咨询机构和场所,其工作条件极其地简陋,极大地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来,在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机构和场所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条件更为适宜。
据1994年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现状的调查资料显示,有咨询办公用房的院校占76.4%,其中专用咨询室一间的占78.1%,两间的占21.8%。不少咨询机构借用挂靠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办公室,有些咨询室平时还挪作他用。但比较改革开放之初,咨询场所和咨询机构等情况已有所改观了。近年来,有些学校经争取,已设有专项经费,调查中经费额最高的院校为每年1万元,多数院校的咨询机构虽经费不单列,但多从有关方面获得支持。有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有电脑多台,另有生物反馈仪的设施及心理测验材料,咨讯室布置较现代化。[7]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才”。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再次明确强调高校应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绝大多数高校中得到认同,多数高校已经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机构体制,设岗定编,以及咨询的固定场所、活动经费、工作报酬,以及对咨询员的管理、考核等将更为规范。[8]
4.咨询手段:多样化发展、网络咨询正成为新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手段正从传统单一的心理咨询向重视利用网络的与心理测验、心理训练以及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现代心理咨询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咨询正成为新方向。
网络心理咨询的显著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施方便、经济、易于记录和保存、有利于督导和研究。[9]更主要的是,网络咨询避免了和咨询对象的现实性接触,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这样,就更容易掌握咨询对象的心理实际。在数量上,一个咨询者可以同时和多个咨询对象进行交流,突破了数量的限制。因此,它是传统心理咨询的有力补充。更有利于解决网络时代给大学生带来的新的网络心理障碍,解决专业咨询人士缺乏与心理咨询需求不断扩大这个两难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服务。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搜索,其结果是惊人的多。可以说,网络心理咨询是异军突起,大有蓬勃发展之势。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向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主体,主动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确定的新的发展方向、采取的主要举措以及形成的新的效果。确立正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向,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科学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更好地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全面关怀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取向
步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影响,在面对大学生中普遍出现的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等问题带来心理问题的增加;因高校逐年扩招带来的大学生人数激增造成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独生子女大学生中出现的人际关系紧张、导致其难以适应学校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情况不断加剧的现实面前,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一系列思想和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之前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的运作,主动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寻求以全体大学生需要为主体的“全面关爱人”的发展心理取向的心理咨询模式的建构。表现在:在咨询对象上,由早期发展的关注少数“问题学生”逐步转向关注全体大学生,以促进广大学生适应性发展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少高校建立起面向全体新生的心理测试制度和信息库;在咨询内容上,从障碍咨询转向广义的发展咨询和危机干预等综合发展,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并将广义的发展咨询归属于“咨询教育”;在咨询目标上,始终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注重从思想现象的“心理取向”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潜力的开发挖掘,在“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上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与全面发展、建立现实人生态度、塑造美好心灵,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专业化发展的取向
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保证向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教育引导,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和伤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参加国家举办的一系列的培训班、进修班的学习,以养成行业的从业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行业工作胜任能力和水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高校举办了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培训班,加强了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和培养。如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与香港中文大学林梦萍教授合作,开始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心理咨询硕士课程班,对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队伍普遍较低的现状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工作者起了积极的作用。同年,中国心理卫生学会在大学生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的资格认定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首次认定了包含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在内的30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的职业资格。[10]2005年4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了为期6天的“中国首届高级心理咨询师督导技能培训班”的培训,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了培训学习。许多高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化的咨询工作者、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场所和机构。有的高校特邀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的专家学者做兼职咨询师,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进行技术指导等。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在多方努力,力求逐步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队伍,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
3.咨询技术多元化整合的取向
技术整合是指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者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问题层次,在咨询与治疗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技术手段进行咨询或治疗。[11]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十一年来案例报告中采用的咨询方法统计归类显示,单纯使用一种方法的案例比重明显下降,技术整合趋势明显。
目前,许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人员正在从被动转向主动,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举办各种刊物、开展校内外服务等多种形式。由单一的咨询形式转向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以及药物治疗、危机干预等相结合。从个体咨询转向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咨询实践与咨询科研相结合等。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与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大学生心理自助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在注重原有方法的提高和创新同时特别注重各种方法和技术的整合运用。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探究咨询的新途径,解决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产生的新的心理问题,以实现大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随着大学生自主择业需要的增强,有的高校已经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心理测试、职业能力训练和求职应试心理辅导等。[12]可见,多种咨询方法和技术并用的发展取向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重要特点。
4.心理咨询与教育引导紧密结合的取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标志着我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所谓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在心理、观念或思想方法层面上进行的疏通和引导,“这不仅仅是从心理咨询意义上讲的,更是从社会关系、思想方法意义上讲的,主要是指教育者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社会公众(不仅仅是有心理问题的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达到预警、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的目的。”[13]它是一个引导与自我调节相结合,排除障碍与提高自身修养相并论,理解与尊重相融合,个体心灵与社会意识相交流的和谐发展过程。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社会心理现象,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剥夺感、焦虑感、挫败感、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也在部分大学生中滋生。如果任由这些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和情绪蔓延下去,不能及时有效的缓解、遏止和消除,就易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过激行为,成为危及社会稳定甚至引起社会震动的重要诱因。因此,如何通过心理疏通和思想教育引导,来及时纠正大学生的认知错误,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异常的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等,就成了当前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