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盗珍妃墓字幕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互动效应及其实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9:35:00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354 更新时间:2011/6/24 10:33:54    热     ★★★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既是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情感互动的过程,具有明显的互动效应。没有教育双方信息的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顺利进行,而没有教育双方情感的投入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育双方情感交流产生的情感互动效应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倾注,对教育的成效影响甚大。实践也证明,教育双方情感互动缺乏,以及教育期待的丧失,往往是造成教育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努力实现教育双方的情感互动效应。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动效应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双方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双方的互动,在一定的形式下引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情绪变化和感受生成,成为一种全面、彻底的实质性互动,充分地将知识(信息)、思维、情感、意志、人格、思想、精神加以有机的整合,即协同发生信息的互动、情感的互动、思想的互动、精神的互动。其中情感相互交流产生的情感互动效应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情感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双方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多元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内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全面互动的基础在于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推进信息、思想的互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互动不应仅停留在信息、思想的交互活动层次,应该努力实现教育双方情感的互动和人格的彼此感染。最终达到精神互动的最高境界,使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的人格精神在相互交流中相遇、碰撞和共鸣,超越形式,追求双方平等的心灵沟通,互相接纳、互相合作、互相包容、共同分享。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动效应就是指教育双方情感互动的实际行为所引发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实质精神、有利于教育双方交流、教育效果落实、教育对象思想转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达成的效果和反应。在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动效应促使教育双方从静态的交流转变为动态的交流,从单向的交流转变为双向的交流,推动教育双方从不平等的交流向平等的交流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的传授走向双向的互动。积极的情感互动有利于教育双方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及具体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教育双方对对方、对自我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教育双方各自产生良好的心境。只有在情感活动中,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才能深深根植于其精神世界里。情感互动效应带来更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容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互动效应的演变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互动效应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一个由“触动——共识”到“交融——共鸣”再到“自由——共享”逐渐演变的过程。
1.触动——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思想政治品德水平和状况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处于这一矛盾运动中,一方面,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自身的品质、人格力量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达到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本人原有思想政治品德认识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存在矛盾和冲突,促使受教育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满足受教育者自身不断发展的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达于人心的教育,情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运动的动力。真诚的情感投入,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沟通的心理基础。没有任何感情的说教,再好的理论也不能真正为教育对象接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定势还是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双方缺乏情感的投入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要触及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者通过情感的力量作用于受教育者,以情感为动力引动,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受教育者则以情感为动力触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以情感的力量能动地反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获得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教育双方互相触动、互相配合,启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开启教育双方的共识过程,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信息)的传递、思想的互动。
2.交融——共鸣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双方情感投入、互动和交融,就会引起彼此相同的感性冲动,会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或共鸣,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愿望和信心,促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接受。一方面,教育者通过自己情感的投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促使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主动交流,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调控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教育者本身所具备的内在素养产生认同并引起共鸣,投入情感,发挥主体的最大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教育双方情感的共鸣会有效地促进彼此思想认识的趋同,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以及教育者内在的人格力量产生感性上的认同,并纳入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之中,真正体现其中的价值,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观念直至理想信念,同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教育者也能从受教育者中汲取思想知识的营养。教育双方在共鸣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3.自由——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动效应最终演变的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由阶段。由于教育双方情感的互动和人格的感染,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达到精神互动的最高境界,双方的人格精神在相互交流中相遇、碰撞和共鸣,超越形式,追求双方平等的心灵沟通,互相接纳、互相合作、互相包容、共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双方真正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教育双方感性和理性上都达到了高度和谐统一。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双方伦理关系的和谐统一。教育者不再是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进行强压和征服,受教育者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追求各自需要的过程中平等交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格精神都得到尊重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富有人文气息。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活动的和谐互动。教育双方关系的平等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以轻松开放的精神状态投入教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育双方的积极性。在自觉自主的教育空间里,教育者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带动和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双方的独立性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发挥,教育双方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教育过程呈现前所未有的民主氛围,教育者智慧、知识、智能的审美体验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自由。在这样的教育情景中,教育者已超越了普遍的规范,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受教育者真正能体验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愉悦。他们在相互作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得到创造性的实现,教育过程也就成了教育双方共同享受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情景中,教育者能与受教育者像朋友般地交流感情——让心灵创造心灵,用尊严赢得尊严,用爱心激励爱心,用生命呵护生命,用自由唤醒自由,并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感受每一位受教育者的喜怒哀乐,进而把他们的精神生活引领向美好的思想自由王国。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互动效应最终达到教育双方双向的全面互动,在双向互动中表达各自对教育内容的看法和理解,进行精神的切磋,不断调整和改变不正确、不成熟的观点,进而形成正确、成熟的观点。通过教育双方双向、全面、有效的互动,不仅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得到提高,还使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得到升华,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境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互动效应的实现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互动效应,要求教育双方都能够接受对方的影响,适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各自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因此,实现情感互动效应关键在于教育者要转变思想观念,以平等的姿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者应积极主动地从以下方面着手,使双方互动能够良性运行,收到成效。
1.投入感情,以“情”交“情”
情感的最大特点就是感染性。情感指的就是对“情”的“感动”,情感既能感动自我,也能感动别人。情感互动效应的发展形式固然表现为共鸣、沟通和交流,但首先需要调动、呼唤和诱导。因此,先要有情感的投入,有投入才有沟通和理解,投入越多,沟通和理解也越多。例如,对后进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想取得教育成效,教师必须首先投入情感,动之以情,使受教育者主动打开心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居于主导地位,是教育的主导者,也是情感的传导者。教育者应当投入自己的感情,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感因素,加深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感体验,把教育内容的情感因素和自身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主动向受教育者传导,做到以“情”交“情”,促进双方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使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提供或传播、传递的情感教育载体产生亲和、认同并接受,唤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形成教育双方的良好互动,促使情感互动效应的产生。
2.坦露真情,以“情”换“情”
情感是资源,既有投资,也有回报。人们往往是在具有期望情感回报的关系中进行的情感投资。当然,情感交换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情感交换具有互惠性和不可替代性,情感的投入主要期望的是情感的回报,情感上必须投桃报李,相互呼应,否则情感就难以再续。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一般地说,子女未成年时,父母对子女完全是一种感情投入,不图回报。然而,父母年老之时,则希望得到子女感情的回报。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甚至亲情不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现情感互动效应,要求教育双方特别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之间应当坦诚相见,坦露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信任。只有教育者真情实意,以“情”换“情”,受教育者才更会倾听其意见,尊重其观点,亲近之情才会油然而生,教育者的情感投入就会得到受教育者的情感回报,教育对象就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设境促情,以“情”共“情”
具体可感的教育情境,可唤起教育对象求真、向善的信心与力量,让人的情感在伦理亲情、审美快乐、认识兴趣、理想憧憬等方面获得满足。一定的场景对人们的情感具有感染性。情感沟通的情境对彼此情感的沟通、交流、互动都有很大影响。情境的意义越明确,情感沟通、交流、互动的效果就越好。情感沟通的情境具有系统性、突生性,它可以超出沟通系统中个人的情感行为,从而有可能把不一致的个体情感行为引向情感情境要达到的系统情感目标。比如联谊会活动中,每个人参加联谊会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但在联谊会的情感氛围和情感逻辑引导下,个人的情感目标会变得模糊而边缘,而逐渐融入到整体性的情感沟通中,被系统的情感沟通目标所吸引、同化。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有意识地去利用、创设必要的情境,以促进教育双方情感的彼此互动,达成共享的体验。例如,利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等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可营造爱国主义氛围,激发人们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此,教育者还要自觉放弃支配对方思想的欲望,切实尊重教育对象,乐于当好互动伙伴,尽可能扫除个人情感的“禁区”,营造宽松和谐、积极愉快、互教互学的教育氛围,使受教育者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创设一个彼此情感的沟通、交流、互动、共享情感体验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