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可以玩什么游戏: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9:08:28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41 更新时间:2011/12/13 21:04:38    热     ★★★
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骨干分子。大学生骨干既是接受培养和教育的对象,又是学生群体的带头人,是学校师生以及领导之间紧密联接和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等教育开展各项工作的中介,所以提高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理论素质是指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对其心理和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理想、信念、态度和立场的内在反映,是个体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思想状况的综合体现,也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是个人的立场、观念、态度、信仰、技能的综合表现。所谓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是指大学生骨干对于专业知识、政治、哲学、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全面综合的知识积淀以及深厚的理论蕴藏。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全面提高大学生骨干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中国的高等教育,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骨干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大学生理论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更容易受外来多元文化和思潮的影响,若没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引,他们极易走向反面,甚至走向极端。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质,才能真正将大学生骨干培养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需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团中央制定并印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适合青年特点的培养措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就是大学生骨干和共青团干部以及青年知识分子。以“青马工程”为契机,加大大学生骨干群体的引领和辐射效应,促进整个大学生群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现状调查
要想更好地做好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工作,就必须对大学生骨干的理论素质的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本研究调研对象主要包括高校学生干部、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在品德、科技、学术、文体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课题组成员于2009年10月-2011年2月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北京、哈尔滨等地共15所大学进行了调研,结果如下:
问卷调查:课题组于2009年10月开发完成“高校大学生德育现状调查”问卷,运用问卷连续评分量表、Likert量表及排序量表;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相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针对问卷设计部分,前期对问卷进行小规模预调研并进行数理分析,通过Cronbachα一致性系数检验其可信度,完善并形成了最终调研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5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7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25%。
深度访谈:访谈员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承担,在经过访谈对象允许的前提下,对所有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并委托熟悉地方方言的课题组辅助人员对所有录音资料逐字逐句整理成文字版本,以便进行内容分析。访谈采取一对一方式,每次访谈时长大约30分钟,访谈人数总计128人。
1.调查结果分析
(1)政治认知维度 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学生骨干在政治上积极进取,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在被问到“你与周围学生经常谈论的中心话题时”,有29.5%的学生骨干选择了“国内热点问题”居于所有话题的第一位,而普通学生这个数字只有12.3%,可见学生骨干要比普通学生更关注时事政治。
调查发现广大学生骨干,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度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社会制度也给予了肯定。97.1%的被访学生骨干认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最终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包融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占84.3%;认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的民主优势占96.4%;认为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比西方的两党制、多党制更适合中国的国情占95.7%。认为我们的社会机会相对均等,基本公平占70.4%。
(2)政治参与维度 调查显示,大学生骨干政治参与的形式多样,其中广大学生最多选择的形式是理论知识讲座、社会调查和实践以及主题教育和参观展览活动,在上述形式中,最受学生骨干欢迎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对外交流活动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和讨论。调查中还发现,广大学生骨干参与政治形式因年级不同、学校类型不同以及学校所在区域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年级的学生,大三、大四的学生可选择的政治参与的形式要多于低年级的学生;“211工程”的重点院校的学生骨干要比普通学校的学生骨干政治参与的形式要多,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并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政治思想理论,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学校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骨干要比学校位于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骨干拥有更多机会和采用更多形式来参与政治。鉴于此,国家应该从大局考虑,将学生骨干的培养资源多向欠发达地区和非重点院校倾斜。
(3)思想接受维度 首先,广大学生骨干习惯从自身需要和切身利益出发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接受某种思想,或者自己的思想是否应该更新或变化。
在被问到“你坚持和信奉某种思想的缘由”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骨干选择了他能为自己带来好处,占31.2%,选择符合自己的价值判断的占23.4%,选择与自己的理想目标一致的占13.5%。这一结果与普通学生的选择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在对某一思想进行审视和判断一般都会从自己的切身需要出发,并与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挂钩。这启示我们:如果我们想让先进的思想理念占领广大学生的思想高地,就必须让广大学生意识到这些先进的思想理念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与其自身的成长发展紧密相连,不仅关系到他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质量,也关系到他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同时,还要让广大学生意识到这些先进思想理念能够解决真问题,只有这样,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在面对外来思想的冲击时,大学生骨干表现得要比普通学生慎重。
在关注新思想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同时,大学生骨干在面对新思想的冲击时还会优先考虑到新思想的社会认同度,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程度以及与其他人利益的相关度。在面对外来思想的冲击时,大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的价值观和态度选择对照如下:对社会流行观念的汲取、接纳程度分别占比为:37.2%,18.5%;思想与主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切合程度分别占比为:31.3%,13.1%;思想行动中对社会利益的考量度分别占比为:27.2%,17.8%;对自身思想是否获得长辈或老师的期许与认同的在意程度分别占比为:41.3%,29.6%。
由此可见,在面对外来思想的冲击时,对于是否接受新思想,学生骨干表现得要比普通学生理性和慎重得多,他们会综合新思想的社会效益、社会普及程度,以及长辈的意见等综合因素进行考量,而普通学生则在这一方面较为欠缺。可见,学生骨干对于新思想的价值有一定的判断力,作为培养者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广大学生骨干充分利用其判断力,优先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社会流行的各种思想进行审视和判断。
最后,从大学生骨干的思想变化影响因素看,主要获得以下三方面结果。一是媒体对于广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报刊、影视、互联网等都是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媒介。尤其是互联网,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网民4.04亿人,其中70%以上是青年,调查中发现,学生的上网频率比较频繁,基本每天都上网的占86%,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大三”年级学生占95.7%,“大四”年级学生占93.2%。从学生骨干的培养角度考虑我们要好好利用网络,使之成为我们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有力工具;二是广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发展,依赖于他们成长和生活的环境。有32.7%的学生骨干,认为自己的思想形成发展与自己的家庭教育因素有关;有23.3%的学生骨干认为自己的思想形成发展与自己的交际圈子有关。三是德育理论课等较为严肃的和死板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发展的影响有限。德育理论课对于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效果一直饱受非议,广大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的课程教授方式和教授内容,尽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和我们预期的效果相距较远。
(4)价值取向维度 首先,广大学生骨干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兼容性、主体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价值取向的兼容性体现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开始追求务实进取和协调并重的价值选择,具有明显的兼容性。学生骨干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对社会、集体贡献大小;社会声望高低;拥有精神财富的多少。同时,学生骨干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寻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前途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调查显示:在问及“作为学生干部,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选择“服从个人利益”的占1.18%,“服从集体利益”的占48.23%,“在不损害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的占50.5%;在问及“当学生干部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时,88.47%的学生干部选择了既“提高个人素质”,又“服务师生”;8.24%的选择“入党容易,好找工作”;3.29%的则是为了“打发无聊时间”。由此可见,他们在个人与社会、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选择上希望“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兼得”。
价值取向的主体性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大学生骨干的价值取向存在着明显的主体性。关于“你认为人的一生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这一问题,回答情况如下:自我感觉充实,心理感觉平衡占2.5%;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为中华之富强贡献力量占15%;实现个人潜能,成就一番事业占41.7%;生活愉快,找到理想工作,建立温馨家庭占19%;生活中充满竞争冒险占17%。
调查显示,92.3%的学生干部以求知进取、成绩优异为荣;56.7%的学生干部能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价值取向的时代性体现在当代大学生学生骨干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公平、效率、竞争、自立、诚信等时代特征。89.41%的学生干部对自己的诚信意识满意,62.12%的学生干部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勤工俭学、自力更生”等方式完成学业。大多数学生干部希望寻求一个公平竞争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来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在人生价值实现手段方面,广大学生骨干优先选择了务实的方式。认为人生价值要靠认真的学习和努力工作的占68.9%;位于第二位的就是敢于拼搏和冒险精神的占58.4%;第三位的是彼此间的互助与合作占47.6%。这一方面体现出了学生骨干崇尚拼搏、讲求奋斗的心态,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他们认同勤奋刻苦精神,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二、大学生骨干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实施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
1.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的关系尚需理顺
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通常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契机,各高校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的覆盖面,但是在培训规模与培训质量之间就会形成一定的矛盾,一些院校出现了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在实行普遍培养的同时,必须加大重点对象的培训力度,提高骨干分子的理论素质,通过骨干分子的不断提高,带动影响周围的人。在扩大培训规模的同时,若不进行培训结构的优化,必然会影响普遍培养的效果,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点培养的效果。
2.培养形式与培训内容仍需扩展
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在得到各高校普遍重视的情况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但在志愿活动、课题研究、对外交流方面尚需加强。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普遍特点,深入研究志愿服务、课题研究、对外交流等内容的落实和创新是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的关键突破口,并根据新形势和新情况,不断完善培养的内容和形式。目前,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形式依然采取干部培训班或是团校集中授课的形式,以听取报告、讲座、专题学习讨论会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未能充分地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教育手段,也没有较多地采用考察调研、导师带教等更为新颖的方式,这样必然会影响培训的质量。[1]
3.培训的持续性和长效性有待增强
要真正提高大学生骨干的德育素质、理想道德情操和组织工作能力,就必须坚持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建立必要的长效机制,结合现实需要以使培训成为常态。目前,各高校较多地采用集中培训的模式,以短期培训为主,长期培训的制度尚未健全,长效考核机制与晋级制度尚未建立或不完善。往往是根据国家或上级的需要,组织临时培训走过场,没有真正意识到长期培训的意义所在,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程,只有常抓不懈,才能真正看到效果,实现最初的培养目标。
三、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的原则与途径
2009年8月,团中央制定下发的《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中规定: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分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级实施。培养对象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为主。高校是大学生骨干培养的基础性主阵地。按照《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骨干队伍,不仅有利于落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与和谐校园建设,而且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建设和发展。[2]
1.从培养理念和实践入手,不断探索大学生骨干培养的规律和原则
各地大学生骨干培训学校开办以来,积极探索大学生骨干的培养模式,在认真研究大学生骨干思想意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总结了以下基本培养原则:
一是坚持把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与大学生骨干的特殊要求相结合。在培养中,一方面在尊重人才成长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培养内容和方式,系统规划和推进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格外注重大学生骨干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这一特殊要求,着重加强理想信念、信仰立场、理论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二是坚持组织培养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设置培养方案时,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必须要把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自我学习相结合。在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共青团、学联组织的作用,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以及大学生骨干的实际需求,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培养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学员的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开展日常学习,加强自我教育。
三是把理论学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骨干理论素养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掌握合理的理论知识,形成有效的能力素质结构。通过开展理论学习等有效方式,对培养对象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训练,同时采取专业化的培养方式提高培养对象的学习研究、组织协调等社会化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引入了辩论、研讨、演讲等教学形式,在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等各方面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
四是把参与社会实践与进行社会观察相结合。让广大学员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亲自体会和践行自己所学习的理论。一方面要组织培养对象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坚定理想和信仰;另一方面,组织学员找出他们在实践和观察社会后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困惑,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帮助他们解开思想迷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从培养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入手,依据相关政策,保障培养的效果
团中央制定并引发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要求通过规范培养时限、科学安排内容等途径健全培养机制。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各级团组织要探索完善定期向党政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积极推动把理论素质培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人才培养规划,推动党委政府把优秀的青年人才纳入相应的后备人才培养范围。健全推介机制,通过各项评选活动,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4]根据实施纲要的要求,各高校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为大学生骨干的脱颖而出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大学生在参加骨干培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重要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增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了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通过深入基层实践,增进了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广泛交流,认识了社会,开阔了视野,更加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大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在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骨干当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教育引导大学生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