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管家可以拦截wifi:红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存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2 23:23:34
红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0-4-23 22:36:52  

    从2006年至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科学制定《红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推进发展、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面迈进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时期,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十五”计划目标,经受了自然灾害、市场低迷和非典疫情带来的考验,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经济实力得到显著增强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8.38亿元,与2000年比,年均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9.46亿元,年均增长7.4 %;第二产业9.44亿元,年均增长6.1%;第三产业9.48亿元,年均增长7.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3亿元,年均增长 7.2 %,五年累计投资规模43.83亿元,比“九五”增长5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5亿元,年均增长7.7 %。财政收入4.14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1.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9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8.7%。
    (二)农业经济呈现新的特色
    经过大调大改,传统农业正在向特色农业转变,生态农业逐步兴起,庄园经济崭露头角,打工经济方兴未艾,订单农业开始起步。按照“稳粮扩油,发展多经”的调整思路,较好地实现了调整增收目标。花生主导产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播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除2000年因灾减产外,其它年份花生产量均稳定在6000万公斤左右,其中2003年面积、产量分别达到26.72万亩、6514万公斤,实现了双超历史。优质农产品品种和高效种植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优质稻面积稳步增长,实现了“油菜双低”一律化。养殖业生产继续发展,规模大户不断涌现。林特生产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茶叶、水果、板栗产量大幅提高。到2005年,全县建成农庄近200个,出外打工人员超过12万人,年打工收入约6亿元。
    (三)工业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年全口径完成工业增加值7.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7.1%,龙头骨干企业继续保持在工业经济和县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规模以上工业稳步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4亿元(不含烟厂),比2000年增长9.4%;实现销售收入6.63亿元,增长19.2%;实现利税额0.3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45.5%;产销率达到95.2%。红安卷烟厂顺利实现了与武烟集团的联合重组,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基础设施做到继续完善
    交通建设方面已完成阳福、宋大公路等六个重点项目,全县新建公路总里程达到623.5公里,其中: 二级公路106公里,三级公路79公里,四级公路438.5公里。电力建设方面完成了县城、八里11万伏输变电站和上新集、华河35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一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了城网改造工程。水利建设方面重点整险加固了金沙河、尾斗山2座大型水库,对金檀灌区东干渠进行了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建设,完成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了“长治”六期、生态修复等一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2平方公里。邮电通信建设方面重点建设了本地传输网、接入网、智能网、数据网、多媒体通信网、邮政绿卡网等网络。县城建设方面完成了城南二水厂、红坪大道北端改造接线等工程,垃圾处理厂、将军广场、杏花大道等新建改建工程正在进行,城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人口近13万,形成中等城市雏形。
    (五)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
    完成以税费改革和第二轮土地延包为主的农村改革,稳定了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乡镇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大力实施租赁、破产、出售、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国企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形成,实施了民营经济置换国有企业和买断国企职工身份改革,到2005年,已完成和基本完成卷烟厂、砖瓦厂、粮食系统等19家企业的改制任务,商贸、轻工、工业系统35家企业的改制正在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快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六)招商引资出现新的热潮
    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和一票否决工程来抓,全县上下形成了招商引资热潮,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共引进项目263项,协议投资额28.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2亿元。先后引进了娃哈哈、中百仓储、上好佳、华盛达、宝安集团、龙鑫鞋业、知音集团、保荣集团、广州粮食集团、云龙科技、永威服饰、凯科油墨等知名企业,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七)社会事业实现全面发展
    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加强了红一中、红二中、实验中学、中小学危房改      造、农村寄宿制项目建设,红一中被评为省级示范中学。光明、龙门私立学校应运而生。建设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等一批重点项目,广播电视事业繁荣活跃。完成了疾病控制中心、乡镇中心卫生院等项目建设,城乡预防、保健、医疗网络进一步健全。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人口出生率为 7.84‰,计划生育率达到 98 %以上。实施了天台山、九焰山生态旅游等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启动了烈士陵园、七里长胜街等红色旅游。
    (八)人民生活获得明显改善
    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3113元提高到433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510元提高到67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21元提高到2214元;人均储蓄由 1411元提高到3400元。城乡居民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4.4和25.6平方米。居民消费向多样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县“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快,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双重风险的基本能力较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面貌变化不大,农民脱贫致富任务十分繁重。二是工业整体发展不平衡,名牌精品少,竞争力差,发展后劲乏力。三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四是县城建设、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功能配套和城市形象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新城区发展不快,老城区房地产存在见缝插针、无序开发现象,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缺位。五是财源结构单一,后续财源不足。六是就业与再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保障能力较弱。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与机遇
    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国内环境、红安现实条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分析和预测,“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背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未来一个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全球经济发展将处于上升周期,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继续扩大,特别是伴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国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国内陆地区将成为国际投资和贸易最广阔、最具吸引力的市场之一,为我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也为我县进一步扩大开放,广泛利用外资,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战略全面实施。继西部大开发之后,国家又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开发战略重点由沿海向沿江和中西部推进,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将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我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我省实施武汉城市圈战略,红安作为毗邻武汉市的县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利于红安接受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群,特别是武汉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实现与武汉城市圈在规划、交通、市场、信息以及产业和项目上的对接。
    ——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战略正始启动。大别山红色旅游区被列入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红安作为全国闻名的将军县,以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将为我县红色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国家继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红安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将继续享受各种扶持政策,为改善我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昂然起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从2006年起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国家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这必将为我县农村的全面发展带来新的曙光。
    ——红安的区位和环境优势逐步提升。随着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武汉——合肥(红安段)工程、武麻高速公路红安连接线的相继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拉近红安与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的距离,西气东输淮阳——武汉输气管道工程的动工兴建,也给红安带来了无限商机,红安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继续改善。经过“十五”的努力,我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十五”期间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成果,使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形成或正在逐步形成,为今后我县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和和谐发展的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红安县情,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抢抓“中部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和红色旅游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的战略机遇,按照“打将军牌,走招商路,建后花园,树新形象”的思路,全县上下团结一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在全省山区争一流、全国老区创一流的奋斗目标。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必须依靠项目支撑、产业支撑、改革支撑、精神支撑,突出大工业、突出大旅游、突出大基地、突出大交通、突出大城建,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大做山水文章,打造绿色红安;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搞招商引资,打造开放红安;坚持以特色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突出红色旅游,唱响将军品牌,打造红色红安;坚持以循环经济为方向,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合理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打造节约红安;坚持以创造宽松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目标,整顿经济秩序,抓好社会治安,打造平安红安;坚持以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大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等项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红安。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 “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人和自然相协调,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配套,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坚持特色发展的原则。以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利用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项目、特色经济,全力打造和提升特色优势产业,使之逐步成为特色支柱产业。
    5、坚持投资拉动的原则。努力扩大投资,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基础上,大搞招商引资,千方百计激活民间资本,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三)预期目标
    1、经济总量及经济发展目标
“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6亿元,年均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12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17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17亿元,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800元,年均增长9.4%。财政收入达到6.3亿元,年均递增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年均递增10.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亿元,年均递增11.7%,五年投资总规模达到7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亿元,年均递增10.7%;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3%以内。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00万美元,年均递增12.8%;外贸出口总额达到600万美元,年均递增40%。
    2、经济结构及协调发展目标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33.34:33.26:33.40调整为26:37:37。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20公里。互联网普及率1.5台/百人。城市化率达到4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80。
    3、人口与人民生活目标
    “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控制在68万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年均递增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元,年均递增7.6%。
    4、科技教育发展目标
科研经费占GDP比重达到0.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2%。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 
    5、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耕地保有量4.5万公顷。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控制在0.5吨标煤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9%;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
    6、公共服务目标
农村通硬化路面的行政村比重达到100%,农村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减至10万人以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城镇从业人员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农业
    继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现代化经营理念,进一步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产品商品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1、结构调整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比较优势,规模经济的原则,着力优化农业品质、品种结构,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建设完善优势农产品基地和产业带。在确保基本农田建设和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加快发展油料、林特、养殖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十一五”期间粮食年均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年均产量达到2.6亿公斤,到2010年优质晚粳杂播种面积达到12万亩,粮食优质良种应用生产率达90%。二是继续扩大油料生产规模。以提高花生产业化为核心,建设优质油料生产基地,沿宋大线以北以发展花生为主,宋大线以南以发展地膜花生和油菜为主,建设特质花生、优质花生、专用花生基地和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到2010年花生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地膜花生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5万亩优质无公害花生基地,花生总产达到0.8亿公斤。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油菜总产达到0.4亿公斤。大力发展一批花生和油料深加工企业,建成全国花生产业强县。三是加强红苕生产和开发。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和单产,扩大规模,加强紫苕等优质红苕基地建设,到2010年优质无公害红苕基地达到6万亩,总产量1.5亿公斤。搞好储藏,盘活流通,发展深加工,打造红安苕品牌,把红苕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化。四是发展优质土豆生产。围绕上好佳等食品工业,引进优质土豆品种,建成万亩土豆基地。五是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县北发展黑山羊、杂交牛、奶牛,城郊发展禽蛋养殖,继续发展养猪大户,扩大火连畈、铺河、龙潭寺出口中猪基地规模,兴建高桥10万头种猪、10万头肥猪生产基地。加快畜禽养殖小区建设,逐步形成龙头基地和基地连动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强水产养殖,建设精养鱼池商品基地,积极鼓励发展畜禽鱼沼气配套养殖大户。到2010年全县牲猪出栏达到20万头,肉牛出栏1万头,山羊出栏2万只,家禽出笼150万只,水产品产量800万公斤。六是发展特色农产品。推进珍珠菜、百花菜、荆芥菜等基地建设,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加工保鲜包装水平。七是继续大力发展林特生产。建成以华河、七里为主的60万亩板栗经济带;以八里、觅儿、城关为主的鲜果经济带;以天台山、老君山、金牛山为主的3万亩高山高档有机茶经济带;围绕全市大别山林下中药材基地建设,建成5万亩林下中药材基地。八是进一步抓好营林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大别山区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五大国营林场为主体的速生丰产林基地20万亩。
    2、科技兴农
    巩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适用技术培训,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重点培养乡土专业技术人才。大力普及和推广农业适用技术,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丰收计划”、“阳光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品种更新,研究科学新型种植模式,不断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畜、禽饲养及疫病防治等技术,推广使用农业机械。一是培育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每个乡镇建立3—5个示范基地,每个村建5—10个示范户,充分发挥科技带动作用。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本着“实施、实用、实效”的原则,分类、分区域、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科普和实用技术培训,实现一户一个能人,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三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使用花生、水稻、红苕生产机械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是加快农村息信网建设。建设县、乡、村农村信息网,与全省、全国联网的农业信息互联互通,广泛收集发布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农村政策、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信息,为农业发展提供优良信息服务。
    3、扶贫开发
    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科技扶贫、提高人口素质、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动力,坚持扶贫开发与老区建设并重,科学规划、统筹兼顾、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着力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采取开发式扶贫、搬迁式扶贫、综合扶贫、科教扶贫、对口扶贫等多种方式,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积极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培植壮大农村经济,确保绝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到2010年,解决7.3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5.98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确保每年17个省定贫困村整村脱贫 ,解决5.3万人的饮水困难,完成农村各类实用技术培训60000人次,贫困户子女劳动力转移培训5000人次。
    (二)工业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心,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节能、节水、降耗技术,实行清洁和环保生产,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企业特色核心竞争力和全县工业综合竞争力,力争每年新上2-3个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十一五”期间新上1-2个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
    1、卷烟工业
继续支持武烟集团红安卷烟厂的发展,巩固壮大红安卷烟厂在武烟集团中的地位,抓好与武烟集团在观念、管理、技术和装备上的对接,实现同步发展,保持在红安县域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十一五”期间,年卷烟生产量保持20万大箱以上。
    2、食品饮料工业
    以推进花生、红苕、茶叶、板栗、银杏、鲜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食品饮料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逐步使其成为支撑工业和整个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重点发展娃哈哈红安分公司、上好佳公司,使其成为食品饮料工业的核心,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朝启花生制品厂、穗粮油脂公司等重点食品加工业,使其成为充满活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一五”末,食品饮料工业产值达到12亿元。
    3、机械制造工业
    走招商引资攀龙附凤之路,利用浙江华盛达公司铸钢生产线落户红安的契机,充分发挥以三友集团为主的机械制造企业雄厚的技术基础和闲置生产能力等优势,通过改制重组,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加强与东风、神龙、风神、雪铁龙、本田、武铁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的协作与配套,力争使我县成为武汉铁路机车配件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同时有效推进环保机械设备工业的发展。“十一五”末,机械制造业
    立足红安建材资源,抓住沪蓉高速公路武麻段、武麻段红安连接线、武汉——合肥铁路在红安境内建设和通村公路建设的契机,重点抓好兰建水泥有限公司骨干企业的建设,扩大生产规模,节能降耗,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和品种多样化专用化,以满足重点项目建设的需要。按照利废、节土、节能的原则,大力发展灰砂砖、水泥空心砖和节能环保等多种新型墙体材料,逐步取消粘土砖生产,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龙乡公司要根据现有基础条件和发展趋势,立足本地市场,拓宽思路,在继续做好与卷烟配套的基础上,发展多品种包装产品,开发同娃哈哈、上好佳等本地大企业配套的中高档包装产品,并积极开发外地市场。“十一五”末,建材包装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5、纺织服装工业
充分发挥红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沿海发达地区和武汉市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纺织、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重点扶持金彪纺织、泰富纺织、龙鑫鞋业、嘉威制衣等招商企业,力争再引进2—3家品牌企业。“十一五”末,纺织服装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
    6、医药化工工业
利用红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医药工业,重点建设同德堂药业。依托圣荣、红信化工、云龙科技、凯科油墨等重点企业,发展精细化工、化肥、污水处理剂、油墨等化工产品。“十一五”末,医药化工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
    7、能源工业
    加快对过境能源和生态能源的开发,进一步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充分利用《京都议定书》清洁生产机制,发展清洁能源,建立节能型社会,实现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充分开发水力资源,兴建尾斗山、潭鱼咀、钓鱼台、响水潭四座小水电站,对烟宝地、对天河梯级电站按照生态电站标准进行改造,组建七里生态电网。二是抢抓国家西气东输重点建设工程淮阳——武汉联接线途经我县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民用天然气和天然气工业产业,力争兴建一座装机2×300MW的天然气调峰电厂。三是在城南工业园兴建2×12MW生物质能热电厂。四是根据省在我县所布测风点监测显示,我县有着丰富的风力资源,应积极争取在我县新建一座风力太阳能联合发电厂。“十一五”末,力争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亿元。
    8、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的模式,举全县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按照“大投入、大开发、高速度、高品位”的要求,建设好城东工业园、城西工业园、八里火车站工业园, 筑“巢”引“凤”,让更多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并千方百计引进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入园投资兴办工业,使我县工业园区成为创业和就业的集中区、现代工业的集聚区,将工业园区打造成为红安工业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十一五”末,全县工业园区总面积达到400公顷以上,入驻大企业达到10家以上。
    (三)旅游产业
    立足红安丰富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产业作为红安的重要产业抓大做强,搞好规划、保护、开发、建设、提升、宣传推介及配套服务工作。
    1、旅游规划
    本着“着眼长远、科学决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总体思路是:突出“千里跃进、将军故里”主题,唱响“将军”品牌,牢固确立鄂豫皖地区红色旅游核心地位,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带动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军旅探密旅游、历史文人旅游、佛教道教旅游,立足武汉,稳定中南,面向全国,开拓国际市场,把旅游产业培养成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四个转变,即:旅游经济模式由单一的接待服务转变为旅游经济,最终成为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开发由单一的有形资产开发转变为有形、无形资产的综合开发,最终成为精品景区;旅游形式由单一的革命传统教育转变为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休闲旅游,最终成为特色旅游;旅游线路由单一的当日往返转变为双日游、多日游,最终成为旅游热线,形成从南到北一线穿珠、红色绿色交相辉映的大旅游格局,达到一流的景区,一流的服务,建成全省旅游强县,全国旅游名县。到“十一五”末,力争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亿元,其增加值占GDP7.8%,旅游业从业人员达到12000人。
    2、资源开发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开发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景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三山三水三镇”,即天台山、九焰山、似马山,对天河、艾河、香山湖,城关镇、七里坪镇、高桥镇,形成五大旅游类型:
    ①红色旅游。围绕把红安建设成全国有影响、全省最重要的红色旅游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大力加强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按照“景点群体化、功能多样化、环境园林化、陈列艺术化”的目标,对现有38处国家重要文物保护点,17处省级重要文物保护点,163处县级重要文物保护点进行规划建设,形成“一心三片”(即以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为中心,以长胜街为主的七里片、以董必武故居为主的城关片、以李先念故居为主的高桥片)的红色旅游格局。烈士陵园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李先念故居、七里坪长胜街按3A级标准建设,同时做好七里坪革命遗址群、陂安南县旧址群、红军公墓、红军洞等遗迹、遗址的维修改造、开发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把红安建成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景区的重点区域,成为“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核心景点。
②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围绕红色旅游主线,加强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建设,主要是抓好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九焰山神秘古寨探险野营风景区、似马山将军公园、对天河红色探险漂流风景区、艾河生态旅游风景区、香山湖休闲度假风景区、杨山河吧7个特色旅游景区的建设,力争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重点开发观光、避暑、垂钓、狩猎、漂流、度假、康复、农家乐等旅游项目,让游人领略山水风光,体验乡土风情。
③军旅探密旅游。以61位将军旧居为载体,探密将军军旅生涯;以九焰山古战场为载体,开展古代军事探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修复建设61位将军旧居,新建“贡家河军事乐园”,开发九焰山古战场遗址。
④历史文人旅游。开发以宋、明理学家程颢、程颐、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李贽为主的历史文人资源,以天台书院、双城塔、陡山祠堂为主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董必武、李先念为主的现代伟人和以叶君健为主的文化名人资源,追寻名人足迹,感受红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⑤佛教、道教旅游。逐步开发天台寺、金牛山大寺等佛教、道教旅游。
    3、旅游管理
    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和培训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加强旅游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培养一批专业持证上岗的导游人才和解说员,新发展国际旅行社1家,国内旅行社6家,重点培养30—50名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150—200名专业导游人才和解说员。加强旅游市场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实行一次收费、全套服务。改善服务态度,丰富服务内容,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清新、启迪之旅,笑迎天下客,满意在红安。
    4、配套建设
    优先发展旅游交通,抓好交通主干道、旅游连接公路建设,加强铁路和航空联络,形成内外通达、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游客进出。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沿线通讯、邮政、电力、银行、医疗、环保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到通路、通电、通水、通邮、通话,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集旅游、度假、商务、会议为一体的高中档宾馆、饭店,做好游客住宿、餐饮、娱乐、康复、保健服务,到“十一五”末,建成三星级宾馆8个,精品农家乐100个。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充分发挥我县人文景观和名优土特产品的优势,大力开发绿色食品、山区野味食品、医疗保健用品、民间工艺品、书籍影像制品等旅游商品,实现旅游商品生产经营特色化、基地化、规模化和系列化,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5、旅游宣传
    利用现代传媒,办好红安旅游信息网,加强网络宣传。运用电视、电影强劲效应,挖掘红安革命斗争和风土人情题材。隆重举行黄麻起义80周年纪念活动。大力编辑出版红安革命斗争史、名人传记、风土人情、民间传奇,加强平面媒体宣传。开发大别山民间艺术,继续办好“红安民间艺术节”,发掘红安民谣、舞蹈、武术、皮影、鼓书等艺术形式,大力推介红安。强化广告宣传,大造声势,提高红安知名度。运用多种有形形式,举办大别山旅游节、大别山花生节和各种招商会、展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让红安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红安。
    (四)基础设施
    以建设交通网、电力网、水利网、城镇网为目标,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1、交通
    坚持外抓对接,内促循环,加强全县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快速便捷型的、境内大循环式的、公铁联运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一是构建大交通网。重点搞好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红安段的建设,同时建好沪蓉高速公路武麻段及其红安连接线,实现干支线互联互通,完成熊仙线路面改造,进一步提高通行能力。二是完善县乡骨干公路。重点改造大赵家至桐柏、七里至华河、丰岗至古峰、紫云至檀树、两道至永河、红华线和大别山腹地公路等,完善七里——杏花——永河——八里——觅儿——高桥——二程——上新集——华河——七里循环线,将县道全部建成三级以上公路,乡道90%建成四级公路。三是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列入省“十一五”公路建设规划的1001公里的通村公路。四是完成旅游公路建设。以红色旅游为主结合绿色旅游,重点建设烈士陵园至宋大线、七里坪至秦氏祠、盐店河至蔡家湾等旅游景点公路。五是建设快速出境公路。重点建设七里至新县郭家河、华河至新县卡房、上新集至姚集等省际、县际出口公路,实现省际、县际之间的经济线路对接和对外衔接公路等级化。
    2、电力
    以改善供电条件为重点,进一步搞好供电设施配套,加速我县电力建设,彻底消灭无电用户。重点新建220KV红安变电站和35KV两道、城西、太平变电站,完成110KV鄢凉线、35KV华上线线路新建工程,完善凉亭岗变电站2#主变间隔工程,完成上新集变电站、古峰岭开关站、城东开关站升压工程,完成110KV凉万线和35KV万大、红七、万永、凉永、万高、高觅等线路改造工程。
    3、水利
    以防汛抗旱为中心,重点抓好倒水河综合治理、水库整险加固、干支渠的防渗减糙、人畜饮水、水土保持等工作。主要工程:一是完成金檀灌区和尾斗山渠道的防渗减糙工程。二是建设高标准的2.1万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三是解决15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兴建集中供水工程461处,分散供水工程2487处。四是完成檀树岗、烟宝地、八角庙、火连畈4座中型水库,白果树、马鞍山、曹河、新寨21座小(一)型水库和仲家洼等99座小(二)型水库的整险加固工程。五是全面完成一湾一口当家塘建设。六是对刘祥、张背山等236个村的6.8万亩低产冷浸田进行改造。七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抓好“长治”第七期工程、生态修复工程、世行贷款项目、老区水保等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KM2。八是加强城镇防洪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倒水河县城段防洪工程和八里、太平段河堤及排涝工程建设。
    4、城镇化
    立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镇配套功能为目标,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建制镇为重点,以小集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础的城镇网络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十一五”末,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①县城建设
    继续突出县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不断增强县城对全县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和支撑功能,突出“将军县”特色,以建设山水园林式的中等城市为目标定位,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建理念,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构建天蓝、水碧、地绿、人和的美好县城。争取到“十一五”末,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第一,要强化规划。坚持“严格控制老城区,加快发展新城区”的总体思路,本着突出现代理念、体现红安特色、尊重专家意见、反映市民意愿的方式,科学运作,修编完善城区总体规划并尽快完善市政设施、园林、环卫、防洪、燃气、公用事业等专业规划,制订并完善城南新城区、一河两岸综合治理、似马山将军住宅小区等重点建设项目详细规划,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区规划体系。同时要严格执行规划,杜绝乱定调子、乱开口子的行为,并定期开展规划执法检查,严禁违章建设。第二,要加快建设。继续按照中等城市的标准拉开县城建设框架,抓好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建设,新增和改造城区道路15万平方米,新增和改造排水管道5万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平方米。加快新城区发展,将县委、政府、人大、政协整体搬迁至新城区办公,鼓励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南迁新城区,今后新上项目要尽量安排在新城区,逐步将新城区建设成为相对集中的行政区,以政治中心的南迁带动城南新城区的发展。加大城区街道、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搞好以杏花大道为重点的城市外环线建设,将城南大道和沿河大道建成景观休闲大道,实施迎宾大道、朝阳路、胜利街拓宽及新街整修和民主街商业步行街改造等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加强城区重点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将军广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似马山将军公园和南门河一河两岸休闲景观带以及管道燃气、供排水、园林、公共绿地等项目。同时,要注重加强住宅小区和单位庭院建设。第三,要狠抓管理。强化以“门前四包”为核心的城区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抓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三大整治”,彻底扭转城区“脏、乱、差”局面。按照“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城市文明建设,提高市民城市意识,人人参与,建设文明、卫生、整洁、秩序新红安。第四,要创新意识。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协调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走经营城市、建设城市之路,积极探索对城市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公开出租、拍卖或转让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管理权等多种利用形式,盘活城市资源存量,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②乡镇建设
    按照特色建镇、以业兴镇的原则,在坚持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强乡镇建设,逐步形成一批规模适当、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力争到2010年,重点镇、中心镇人口达到1—3万人,供水、排水、道路、绿化、供电、通信、环卫、公交、消防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一般建制镇人口达到0.5——1万人,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善。乡镇(自然)集镇非农业人口达到0.2——0.5万人,逐步完善供水、排水、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要完善乡镇详细规划和专业规划,强化规划管理,加强七里坪、上新集、八里湾、永佳河、高桥河等中心镇和重点镇配套设施建设,依托镇区现有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和优势的加工工业、第三产业,吸引更多农民定居镇区,增加常住人口,扩大镇区规模。七里坪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重点镇、省际口子镇,要依托长胜街、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抢抓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建成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名镇和经济强镇;永佳河镇要力争把制鞋工业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农民和外来人口进镇务工、投资兴业,促进镇区进一步发展;上新集镇要利用石材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建材加工业,以建材工业兴镇,实现建设大别山建材城的目标;八里湾镇要围绕火车站,大力发展现代加工业、仓储业和商流物流业,充分发挥火车站对镇区发展的带动作用;高桥河镇要以庄园经济和旅游休闲为特色,通过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镇区经济实力,扩大镇区规模;其它建制镇及乡镇(自然)集镇要抓好主干道路面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及商贸流通、文化娱乐等设施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当地经济和文化中心。
    ③新农村建设
    以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力争到“十一五”末,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成120—150个具有红安特色的、风格各异的中心村,并努力创造条件,实现逐步向小集镇过渡的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尽量突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个性特色,杜绝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现象。二是要坚持“一为主”和“五个结合”,即以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把扶贫搬迁、公路铁路拆迁、产业带建设、通村公路建设、沼气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旧村改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统一规划、统一调剂、统一建设的基础上,重新规划道路和社区设施,实施村庄整体改造,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有新房无新貌”、“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对于那些人口历来较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边远自然村和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已举家外迁,实际居住人口不多的自然村,可采取搬迁合并形式,将村民由自然村集中搬迁至中心村。三是要考虑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充分体现规划的超前性,适应村庄拓展和发展的需要。四是要重视对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尽可能使新村建设与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融为一体,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坚持示范带动,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项目建设。以全省“百镇千村”项目建设为契机,搞好省定镇、村项目建设,运用示范带动效应,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要从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出发,重点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抓好通村公路、通讯、通电、饮水安全、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工程(建一口沼气池,改厨、改圈、改厕),推广应用生态家园模式,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村沼气入户率达到20%。社会事业发展方面,主要抓好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与此同时,要继续深化星级文明户、文明村镇、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构建新农村,展现新风貌。
    (五)现代服务业
    创新服务意识,突出现代理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金融服务业
    继续发展存、贷、汇等传统业务,积极开办和发展承兑贴现、民团贷款、消费信贷、信息咨询、担保、代理等新业务,增强服务功能。充分利用武汉金融中心的优势,带动我县保险、证券、信托投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吸引各种金融保险机构在我县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推进金融保险业市场化运作。强化信用意识,建设“信用红安”。到2010年,全县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5500元,各项贷款余额24亿元。
    2、商流物流业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推进流通业态创新。注重传统流通业的改造提升,启动现代配送制、代理制、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等新型流通业,促进商流物流发展。抢抓全国万村千乡大型超市连锁店建设的机遇,加快农村超市连锁店建设,改善农村购物环境。围绕红安特色农业,投资兴建粮油综合批发市场和一批红苕、花生、中药材及其它林特产品专业市场,做好粮、棉、油、猪、禽等大宗农畜产品的收购、储存、调运、销售工作,搞活农副产品流通。围绕京九铁路和沪汉蓉电气化铁路连线建设生产资料市场和仓库、中转站,组织好钢材、煤炭、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供应、储存、调拨、销售工作,搞活生产资料市场流通。围绕城镇化建设,在县城、上新集、七里、永河、八里、高桥等镇建设和改造一批超市,活跃农村生活资料市场。围绕招商引资,重点抓好将军城市场提质扩容,真正使之成为鄂东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争取武商、中南等大型商业集团落户红安,在县城建设1-2个购物中心或连锁店,建设1—2条小商品专业街或夜市街,大力发展小型品牌连锁店,改善县城居民购物环境,提高消费质量。
    3、信息服务业
    加强电信、移动、联通、邮政、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重点建设好本地电话网、本地传输网、长途电话网、接入网、智能网、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按照“统一规划、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加快社会信息化进程,建设部门信息统一采集、分类、编辑的中心数据库,建成党政信息网及交换平台,发展电子政务,加快信息自动化建设。到“十一五”末,全县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1.5万门,市话普及率达到30部/百人,入户率达到80部/百户;农话普及率达到18部/百人,入户率达到50部/百户;移动电话普及率30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万户。
    4、房地产业
    做好房地产开发的规划工作,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增强价格透明度,建立房地产预警机制和监测体系,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优先开发经济适用房,大力开发中低档商品房,重点抓好华盛达城市花园、西湖花园和孔雀苑等花园式住宅小区建设,搞好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
    5、中介服务业
    积极发展劳动就业、技术、人才市场,扩大会计、审计、工程咨询、法律、评估、公证、房地产、文化、体育、旅游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发展代理、经纪、拍卖、旧货等服务组织。
    6、社区服务业
    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规范化,实行业主自办、社区联办、下岗职工兴办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组织,为居民提供衣、食、住、行、乐和水、电、气、修、洁的一条龙社区服务,重点推进金沙小区、清风社区、国税小区等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六)对外经济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开放兴县”战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提高外向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外资外贸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攻外资,发展外贸,促进红安外向型经济向实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全面开创外向型经济的新局面。一是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实行外贸企业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改造,推行外贸出口企业民营化,实现出口经营主体多元化。二是大力培植出口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本地资源和优势产品为主的出口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打入国际市场。要以瘦肉型牲猪、商品牛、卷烟、棉纺织品、花生系列制品、不锈钢厨房设备、环保设备、皮革制品、建筑材料和化工等10大系列产品为出口创汇的龙头产品。加强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力争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牛、茶叶、板栗、药材、特种水产品出口基地5—10个。三是拓宽利用外资领域。坚持直接利用外资与间接利用外资相结合,尝试BOT、股权融资、出让经营权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在继续实施和完善日本政府贷款植树造林项目、中德财政合作湖北省小农户二期造林项目等利用外资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领域,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外资,争取有更多的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和社会事业领域。
    2、招商引资
    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三个一工程”来抓,继续保持和营造全员、全方位、全领域招商的氛围。“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招商引资额25亿元,其中投资额过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个, 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0个,建成8—1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和一大批税收过百万元的重点企业。一是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红安的政治优势、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运用业主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招商活动,让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来红安投资兴业。二是实行特色招商。立足特色,突出重点,准确定位,尽快打造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利用丰富的山水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庄园经济,打造种植业产业集群;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我县的存量资产发展制造业,不断壮大工业园区,打造制造工业产业集群;利用丰富的农副、畜禽产品资源,发展食品工业,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利用红色旅游特色资源,进一步壮大红色旅游,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产业集群。三是优化服务环境。以基础建设为重点,加强“五通一平”等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以清理乱收费为重点,着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真正形成既能招商又能安商的良好氛围。
    (七)融入武汉城市圈
    依据武汉经济圈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广泛合作为纽带,以互利双赢为基础,以经济一体化为目标,充分发挥红安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加强对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和实际行动做好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文章,力争把红安建设成为武汉经济圈内的卫星城市和经济强县。
    1、观念对接
    要善于借势发展,既要了解自己的劣势,更要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要认识到武汉经济圈核心城市同周边城市属市场伙伴关系,只有发挥特色,错位发展,树立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观念,才能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2、规划对接
    在省、市编制的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加强与武汉及周边县市的沟通协作,加快修订和完善城市体系、功能分区、产业布局、要素流动等重点专项规划,从规划上寻求对接点。要注重及时与湖北省及武汉市“十一五”规划编制部门取得联系,了解城市圈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定位,及时掌握规划编制和修订的最新动态,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制定我县融入武汉城市圈规划,确定与之相适应、相协调的规划思路和措施,充分体现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规划对接。
    3、交通对接
    抓住武麻高速公路红安连接线以及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武(武汉)——合(合肥)段从红安境内通过的机遇,搞好道路升级改造、通村公路建设以及干道配套建设工程,建设与之配套的快捷通道,重点规划建设3至5条直接与武麻高速红安连接线、红安火车站相连接的二级公路,进一步缩短与武汉城市圈城市之间的距离。
    4、产业对接
    围绕武汉城市圈产业规划,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整合和链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 实施和推进工业接轨武汉战略,强化与武汉工业的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抓好城东、城西、八里火车站三大工业园区建设,为我县承接武汉产业的梯度转移创造条件。要以武汉城市圈中的大企业、大集团为靠山,捕捉产业空挡,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产品,重点是依托东风、神龙汽车工业,引进、发展汽车配件工业;依托云龙科技,引进发展环保设备工业;依托永威服饰,发展壮大服装工业;依托武烟工业集团,加快发展印刷包装工业。充分发挥我县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和传统特色产品的优势,建设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蔬菜基地、畜禽珍禽基地、药材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水产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提高我县农产品在武汉市场的占有率。依托城市圈,瞄准大武汉,加强与城市圈旅游主管部门及主要旅行社的联系和协作,力争2—3年内再推出1—2条充分体现红安特色和魅力的精典旅游线路,逐步把我县打造成为武汉城市圈中的特色旅游区,使我县真正成为武汉城市圈中旅游业的投资热土和旅游休闲热线。
    5、市场对接
    抢抓武汉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机遇,在市场规划、建设和完善等方面加快与武汉接轨,促进各种要素自由流动。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把红安建设成为武汉商品辐射豫南的桥头堡,巩固提高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中百仓储、知音集团在红安开设的分市场、购物广场和连锁店,并不断扩大新的连锁分销市场。加强与武汉市大型超市的联系,力争使我县花生系列产品,红苕系列产品,以珍珠花、香椿为主的山菜系列产品,以煨葫芦、干豆角为主的干菜系列产品,以荆芥、马齿苋、野芹菜为主的特色鲜菜、野菜系列产品以及毛巾、服装等地产品进入武汉大型超市,逐步培植和形成自主品牌优势。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资本、技术、信息、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引导其与武汉市场对接,加强双方人才、技术、劳工等方面的流动。要特别注重与武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为科研成果的应用创造便利条件。
    (八)社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科技
    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应用为重点,以积极服务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农村信息化为首任,加强科技普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引进和发展节能与环保、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等五大领域高新技术;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及生态农业社区等对象;着重建设食品饮料、冶金铸钢、环保新材料科技园区、新型建材科技园区以及熊家畈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等五大科技园地;大力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建成全县工业企业内部设计、生产、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启动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培训中心,作为全县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加大科技推广普及力度,继续推广高效种植、良种工程等农业新技术应用工作,培养一批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力争到2010年,全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2%,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动植物品种优良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民办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按照“村办教学点、联村办完小、乡镇办初中、县城办高中”的总体思路,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2007年全面完成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任务,2010年完成初中布局调整任务。积极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力争创办2-3所民办学校,重点抓好红安中学和光明学校新校区建设,努力形成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格局。彻底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建设好一大批寄宿制农村中小学校。完善红二中、红三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将军城小学、列宁小学等一批学校建设。完成县职教中心扩建及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任务。到2010年使100%的小学和90%以上初中校园、校舍面积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立稳定可靠的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逐步设法化解“普九”债务。全面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使95%以上的小学和90%以上的初中教育技术装备达标。
    ①基础教育方面:继续发展学前教育,办好县直幼儿园,大力发展乡镇幼儿园,支持和鼓励兴办一批机关、企业、民办幼儿园,努力提高办园(班)水平,形成保育、保教于一体的幼儿教育格局。到2010年,县镇、农村适龄儿童入园率分别达到100%和99%。进一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得到严格有效的控制。到“十一五”末,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全免费入学。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力争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红一中在省级示范学校的基础上,争取进入国家示范高中行列。
    ②职业教育方面: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因地制宜实行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的初中后、高中后分流教育,使8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接受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积极创造条件,壮大职教块头,将县职教中心建成全市龙头、全省重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在校生达到3000人。
    ③成人教育方面:把学科学、学技术与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和促进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以县成人中专为龙头的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建设。到2010年使全县12所乡镇成校均达到市级合格标准,完成20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任务,使青壮年农民每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
    ④特殊教育方面: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救助力度,力争2010年城乡95%的适龄残疾、弱智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卫生
    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理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与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加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做好各种传染病防治预案,建立传染病预警和监测上报机制,进一步加强县疾控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完善乡镇疾控机构的管理,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要重点放在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技水平上,全面完成县人民医院门诊(急救中心)大楼、县中医院改造建设任务;继续加大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力度,确保实现“一无三配套”的标准;不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甲级村卫生室要达到90%以上;同时城镇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适应不同层次群众医疗预防保健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到2010年,全县农村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以上,农村初保达标率达到90%。
    4、文化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建成较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培养各类文学艺术人才,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以“红色红安”及独具特色的红安民俗、民情为重点,推出一批内容健康、艺术精湛、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社会文化事业,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快城南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演艺中心和乡镇文化站、重点镇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中心户等项目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强网吧监管、文化娱乐场所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尽快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七里坪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历史民俗博物馆、李先念图书馆等项目。加强地方志工作,完成第二届《红安县志》编修出版任务。加强档案工作,积极争取“中西部贫困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投资补助资金项目”,新建县档案馆,逐步实现“四位一体”功能。做好文物博物、图书、新闻出版、保密、党史、电影放映等工作。
    5、体育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城镇社区、乡镇要因地制宜,配建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健身场所和健身苑,鼓励扶持机关、企业、社区新建一批篮球、门球、网球、健身房和健身场等运动场所,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和服务网络,以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为重点,掀起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高潮。注重青少儿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训练、输送工作,促进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抓好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大力组织体育比赛、体育表演、体育培训、体育舞蹈、体育娱乐等各类活动,规范体育彩票发行,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
    6、广播电视
    贯彻“三个贴近”总要求,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推进宣传创新,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红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广电光纤网络建设工程,实现县城至各乡镇中心村组的光纤传输,并完成数字电视平台建设和各项增值服务平台建设任务;完善“三台”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不断提高节目制作和传输质量,开通数字电视,并实现数字化播出;完成“村村通”工程,实现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十一五”末,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20户以上自然村80%左右实现光纤传输,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5万户以上,并实现用户终端的电脑联网管理。
    (九)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人口和资源、环境保护等项工作,建设和谐红安。
    1、劳动就业
    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农民工、就业前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人员和技能人才的培训,提高劳动力技术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方面有关税费减免、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政策,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区服务业、城郊型农业等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培植新的就业增长点。巩固和扩大广东、浙江、上海等国内劳务输出基地,积极开发国际劳务市场,有序开展劳务输出。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到2010年,培训劳动力达到10万人次,力争每年新增输出劳动力1.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0.3万个,“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2、社会保障
    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率。严格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加大社保资金监管力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到2010年,全县新增社会保险4万人以上。
    3、民政福利
    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提高社会救济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加快各级福利院、光荣院、养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和“福星工程”建设。完善和规范城镇低保、农村特困救助、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继续实施扶贫帮困、爱心助学工程,基本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新型优抚、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继续加强“双拥模范县”建设,做好双拥工作。到2010年,农村自愿入住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00%,集中供养经费人均不少于200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提高150元左右,医疗救助标准封顶线达到5000元。
    4、人口和计划生育
    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强化人口安全、优质服务、依法行政观念,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出生率,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终止妊娠的行为,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以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为突破口,提高农村生育服务条件和技术水平。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和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到“十一五”末,将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0左右,人口出生率稳定在8‰以下,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左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68万人以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争创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合格县。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成长环境。
    5、国土资源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开发效益。大力提倡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中,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释放土地最大容量。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十一五”期间,确保全县耕地保持在4.5万公顷以上,其中:基本农田3.2万公顷。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强化矿产资源管理,规范我县矿产资源开采行为,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延续资源开发利用寿命。保护植被,涵养水资源,推广节水技术,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不断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节水器具普及率,逐步建立科学兴水、依法治水,有效利用、可持续利用的节水机制。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严把高耗能项目准入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环境保护
    继续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一建三改”等一批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治理步伐,提高县城、中心镇、口子镇的绿化率,提高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加强城镇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大力推行洁净生产技术和工艺,使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及污染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加强危险废物和化学品的管理,强化放射源申报许可制度。重点对红安烟厂、红信化工、上新集水泥厂、娃哈哈等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进行治理和综合利用,对倒水河流域进行污染治理和实施总量控制,划定金沙河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加大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力度,落实“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兴上资源消耗量大、环境代价高的工业项目,坚决禁止兴上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加快垃圾、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实施“植保”工程,指导农民安全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切实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兴建环境监测中心,加大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加快环境监测监控和污染事故预警应急系统建设。到2010年,城乡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内各水域按照水体功能要求水质符合规定标准,城镇饮用水源达到或好于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5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固体废物实行集中处理,医疗废物实现安全处置,主要交通干道的交通噪声达到国家标准70分贝以下,区域环境噪声基本符合功能和要求,噪声功能区达标面积达90%以上。
    7、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抓好矿产、电力、天然气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大事故。加强交通监管,减少安全事故。加强民爆、鞭炮和化学危险物品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健康。加强国防动员工作,抓好人民防空、交通战备设施建设,适应平战结合形势需要。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做好气象、地质、地震、防汛抗旱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8、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继续抓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县城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保持“省级文明卫生县城” 称号,争创“全国文明卫生县城”。全面开展党政机关、执法部门、“窗口”行业、社区和农村的文明创建活动,到2010年,60%以上的部门和社区达到市级文明标准,50%的村建成“文明新村”。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抓好党员教育,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做好人大、政协工作。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严格决策责任追究制。坚持依法治县,构建法治红安。推进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建设法制政府。加强公安“三合一”和基层司法所、法庭建设,改善执法条件,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抓好普法教育。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打造“平安红安”。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体制保障
    加快改革步伐,推进体制创新,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机制。一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极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建立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市场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有效机制。二是重点推进企业改革改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盘活现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放开中小企业,积极支持和鼓励县内外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收购、控股、参股,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组改制,全县国有工商企业“十一五”时期全面实现民营化。三是大力推进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等体制改革。积极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化改革,信用社机制转换和创新;积极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增强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和健全投资监管体系;深化价格改革,规范价格和收费政策,推行公示制度,完善监测体系,建立预警预报应急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继续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及公共事业领域的改革。五是规范行政管理体制,转变职能,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规范行政服务中心、会计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经济发展投诉中心等,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机制。
    (二)大力加强项目建设,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投入保障
    项目是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要举全县之力抓项目、抓投资,形成强大合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一要继续抓好招商引资。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构筑招商引资平台,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兴办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新材料、零配件加工项目,同时鼓励有能力的本土民间资本兴办企业,条件成熟时,引进国际知名公司入园兴办企业。扎实做好招商项目的前期策划和论证工作,努力避免项目洽谈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不断改进招商方式,实行“理性”招商,科学招商,对新上投资项目既要积极支持,也要严格把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要果断拒之门外。二要大力争取国家投资项目。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投资的重大项目将更多,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将更大,要进一步增强项目意识和全局意识,县委县政府要尽快出台争取项目资金的奖励政策,将项目前期费列入财政预算。成立项目专班,对照国家政策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协调配合,争取有更多的大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做到项目不断档,联系不断线,形成项目建设“投产一批、在建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三要全力挖掘地方投资潜力。充分发挥银行主渠道作用,加强财政资金的配套,降低准入门槛,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独资或合股投资,实现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三)大力改善社会环境,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环境保障
    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着力点,建立法制社会和道德社会。一是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进一步增强普法力度,提高法律意识和公正执法水平;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坚决防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优化治安环境,建立健全严格的治安责任制和社会治安联防网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大对企业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大力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突出抓好诚信制度建设,树立企业守法诚信经营、居民诚信文明的良好形象;进一步加大经济环境整治力度,以建设“低成本、快回报、高诚信、优服务、零障碍”的投资环境为目标,营造全县公民守法诚信的良好氛围。三是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深入开展爱我红安教育活动和各种文明创建活动,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强化以德治县,在全县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大力加强组织领导,为实施“十一五”规划提供组织保障
    “十一五”规划是我县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对全县发展作用巨大,意义深远。为此,一定要加大组织领导力度,落实有效的实施机制,要将“十一五”规划目标分解落实到单位、到项目、到责任人,把有限的人、财、物集中到重点建设上来,同时,要加大督办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建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制度和政务督查制度,加强经济工作的跟踪、检查督办和落实,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圆满完成。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怎么翻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什么? 由谁能够提供《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谁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 那里有团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论文 下载 如何找到《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的全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决议》主要内容有哪些? 贵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简述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5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成果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谁知道2005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速帮我查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资料!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制定规划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什么是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 什么是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